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B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C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D教学过程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

(1)主流思想是什么?

(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主流思想是什么呢?

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导入新课】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概念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师:真的是一百家吗?

生: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师: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这也就是“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

“争鸣”是什么意思?

生: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而形成的局面。

师: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按照本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他们相互诘难,又彼此交融,进而使学术文化出现繁荣的局面。师: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学生思考)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实际教材的编者已经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请翻书前言。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这个方法是我们研究这本思想文化史所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让我们拿起这把金钥匙,一起寻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

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他们的推动下,百家争鸣成为了可能。

3、意义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用哲学语言来说,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过来,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为思想意识领域的百家争鸣又是怎样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呢?(板书)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页。我们一起在书上画一下。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段自评反映了孔子不懈追求的一生。事实上孔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幼年丧

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曾用十多年时间周游列国,但没有任何一国采用他的政治主张,生活十分贫穷。但是由于他的坚韧与执着,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1、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仁”。

仁字怎么写啊?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105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怎样搞好人际关系呢?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搞好了关系,这个社会就和谐了。所以,抓住了仁,天下就太平了。通俗的说,“仁”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能做的这点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孔子还有实现仁的更高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过得好)

如何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呢?孔子提出了礼。

什么是礼?(材料:八佾舞于庭)八佾(yi):古代舞以八人为列。天子八佾(排),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季孙氏(鲁大夫季孙氏)于其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钱穆《论语新解》

请同学们猜猜,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会作何评价?“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面对礼崩乐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以为仁”,他希望人们能克制自己,恢复西周时的礼乐制度。礼就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比如臣子忠于君主,儿子孝顺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