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经济学第1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合集下载

《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笔记

《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笔记

《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一、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定义:交通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特性、运行规律以及交通运输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涉及运输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及这些活动对经济效率、社会福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 研究对象:(1)交通运输服务的供需关系,包括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2)运输成本与运输价格的形成机制。

(3)交通运输网络的设计、优化与效率。

(4)交通运输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5)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6)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结构、竞争策略和规制。

(7)交通运输项目的投资评估与融资问题。

二、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分析:(1)描述性统计:收集和分析交通运输相关数据,描述现象的概况。

(2)因果推断:通过回归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探究交通运输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 规范分析:(1)福利经济学:评估交通运输政策对消费者、生产者和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

(2)成本收益分析:比较交通运输项目的成本与收益,为决策提供依据。

3. 定量分析:(1)数学建模:构建交通运输需求的函数模型、运输网络优化模型等。

(2)计量经济学:运用统计软件对交通运输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4. 比较分析:(1)时间序列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的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2)横截面分析:比较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交通运输系统。

5. 系统分析:(1)系统动力学: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动态行为和反馈机制。

(2)网络分析:研究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三、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阶段:(1)早期关注点:运输成本、运输效率、运输基础设施的地理分布。

(2)代表人物:Alfred Marshall, Walter Isard等。

2. 现代阶段:(1)20世纪中叶:运输经济学开始关注运输政策、市场结构和消费者行为。

(2)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强调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和交通运输的外部性。

运输经济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论

运输经济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论

马克思的运输经济理论 商品交换手段 社会经济存在的形式 流通领域的延续 物质生产部门 影响资本的运转 运输业影响资本主义经济
当代运输经济学

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的兴起
发展的原因 运输工具的发达 国际范围上的投资建设 经济学本身的发展 物流学科的完善

资源使用的交替关系原理
54% 中国主要年份货物周转量统计(1978--2003) 2003年12月31日采集 32%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货物周转量 9829 12026 18365 26207 27986 29218 30525 铁路 5345 5717 8126 公路
13050 13106 13270 12560 12910 13771 14694 15658
4486
4695 5011 5272 5483 5724 6129 6330 6783
15687
17552 17863 19235 19406 21263 23734 25989 27511
612
590 585 579 606 628 636 653 683

四、运输市场的特征 运输市场的基本特征 国民经济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 为社会提供没有实物形态产品的运输劳务 与商品市场成正比的变化 区域性强 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极强 竞争复杂
社会主义运输市场建设的特征 微观基础 统一的国内运输市场 遵循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 社会主义法制 国有的必要性 运输体系互相配合
注:单位:亿吨公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4》
水运 3779 5053 7729 11592 12955 13256 13861 管道 430 491 603 627 0.11% 621 617 608 民用航空

运输经济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运输经济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17
运 输 经 济 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 7、货运强度
• 货运强度是指单位经济产值所产生的货物周转量。 • 8、运输弹性系数 • 运输弹性系数是指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增长速 度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速度之比。
• 9、运输供给
• 运输供给是指运输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 能的运价水平意愿并能提供的各种运输产品的数 量。
例:
M地的
某商品
A(
成本:6元) (运价:2元)
(
成本:4元)
B
(运价:6元)
M
二、运价下降 2 / 3(66.7%): A地运价下降了: 1.33 元 M地该产品的总成本为 6.67 元, B地运价下降了: 4元 M地该产品的总成本为 6 元 —— (低于A 地产品) 现运输成本占总成本 33.3% 。
例:
M地的
某商品
A(
成本:6元) (运价:2元)
(
成本:4元)
B
(运价:6元)
M
来自B地:原总价10元 运输成本占了60%。 运价下降了:3元 M地产品总成本为7元 (与A地产品相同 ) 运输成本占了总成本: 42.9%,比原来下降17.1%。
来自A地:原总价8元 运输成本占25%。
一、运价下降50%:
因此他认为对市场的约束——无论是由政府规定还 是由垄断者提出,也无论是关于生产还是关于外贸— —都会限制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行,并最终损害工人和 消费者的利益。
13
运 输 经 济 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亚当〃史密斯关于具有自律性的“看不见的 手”的学说,是他对于现代经济学的不朽的 贡献。
14
运 输 经 济 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交通运输经济学第1章运输经济学概述

交通运输经济学第1章运输经济学概述
并不是 原因在于?
5
运输的含义
并不是,原因在于: (1)运输只能是指一定范围内,利用人们公认的运输工
具所发生的人员与物品的空间位移,而利用其他介质 的载运及输送并不是运输活动。如输电、输水、供暖、 供气和电信传输。 (2)即便人们公认的公共运输工具所完成的人员与物品 的位移,也并不完全属于运输活动。如消防车、电视 转播车、洒水车、空中救援飞机等。它们虽属于公共 运输工具,但行驶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人员与 物品的空间位移
我国2003交运仓邮业的职工人数为654万,占全国职工人数 的6.2%。这还不包括汽车制造等相关行业的职工数。
2003-2006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职工的平均工资
31
5. 运输与国民经济
③对运输业的政府投资
1997年美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支出401亿美元,是当 年财政总支出的2.3%。
在欧洲国家中这种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也占有国家 GDP的一定比例,其中,公路建设投资大多占0.5%— 0.7%,德国最高,为0.79%;铁路0.1%—0.2%,比利时 最高,为0.29%。
6
运输的含义
并不是,原因在于: (3)在家里、工作单位和其他各种建筑物内人员与物品
的空间位移,也不属于运输的范畴。 (4)室外人员与物品的空间位移如果是由室外活动形质
直接引起的,同样不属于运输的范畴。如人在公园或 游乐场内的活动、空中游览,以及建筑工地由运输工 具完成的人员与物品的空间位移等
7
运输的含义
运输费用可能是一种产品市场分布的决定因素—— 如 果运费较高,对当地产品就形成了一个保护性市场,如同 实行关税或进口配额一样有效。运输通常是销售决策中的 一个主要因素。
23
4. 交通运输与价格

运输经济学第一章绪论.pdfx

运输经济学第一章绪论.pdfx

运输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检视一个社会里基本层次的行为,包括个体的行为者(例如个人、公司、买家或卖家)以及与市场的互动。

●宏观:分析整个经济体和其议题,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成长、财政和货币政策等。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交通运输系3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交通运输系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用语GDPCPI恩格尔系数存款准备金率等GDP、GN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交通运输系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俗的讲涵盖衣食住行)一般定义超过3%为通货膨胀,超过5%就是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CPI 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国家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

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可用的手段有加息,紧缩银根,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增加生产,平抑物价,等等。

运输经济学基础

运输经济学基础

运输经济学基础运输经济学是研究运输行为与运输系统的经济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它对运输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运输效率并优化资源配置。

本文将介绍运输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原则和实践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

一、运输经济学概述运输经济学是运输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的范畴涵盖了货物和人员的运输方式、运输成本、运输市场、运输效率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通过对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和资源配置等经济学原理的运用,运输经济学可以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评估运输活动的效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需求与供给在运输经济学中,需求和供给是两个核心概念。

需求方是指运输服务的使用者,供给方是指提供运输服务的运输企业。

需求方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服务,而供给方则根据市场需求来提供相应的运输服务。

需求方的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价格、货物属性、时间成本等。

供给方则需要根据需求方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运输服务计划,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条件来确定运输价格。

三、运输成本与效益在运输经济学中,运输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它包括直接运输成本和间接运输成本两个方面。

直接运输成本主要包括车辆成本、燃料成本、人员成本等。

间接运输成本则包括货物损耗、时间成本、环境成本等。

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运输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成本因素,以便更好地控制成本并提高运输效益。

四、运输市场与价格运输市场是指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交易的地方。

在运输经济学中,供给方和需求方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交换。

运输价格是供需双方进行交易时达成的价格,它受到市场供求关系、成本条件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输价格的形成主要受到市场自由竞争的影响,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的波动。

五、运输效率与资源配置运输效率是衡量运输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益水平。

通过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找到提高运输效率的途径,如优化运输网络、提高运输工具的利用率、减少运输损耗等。

运输经济学

运输经济学
需求关系用代数方法表示出来,需求量Q作为 需求关系用代数方法表示出来,需求量Q 因变量,运输价格P 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 因变量,运输价格P、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 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偏好等作为自变量。 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偏好等作为自变量。这种 表达式为需求函数 它说明, 需求函数, 表达式为需求函数,它说明,需求量是一系列不 同因素的函数。 同因素的函数。
≈ P0*△Q+△PQ0
∆Q Q E = ∆P P Q ∆Q = 0 ∆P • E P0 带入上式 ∆R 中,则有 ∆R = P0 • ( Q0 ∆P • E) + ∆ P • Q 0 • E P0
= ∆ P • Q 0 • (1+ E )
②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
EI = (∆Q/ Q) /(∆I / I ) = (∆Q/ I ) • (I / Q)
运输需求弹性种类: 运输需求弹性种类: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 叉弹性。 叉弹性
①需求价格弹性 :
需 量 动 分 求 变 百 比 ∆Q / Q ∆Q P Ep = = = • 价 变 百 比 格 动 分 ∆P / P ∆P Q
需求价格弹性值的大小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需求价格弹性值的大小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a) 运输服务商品的必需程度。 运输服务商品的必需程度。 (b) 运输服务商品的可替代性。 运输服务商品的可替代性。 (c) 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或货值的高低。 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或货值的高低。 大 (d) 运输服务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运输服务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e) 资源的分布与工业的布局。 资源的分布与工业的布局。 程度高Ep 程度高Ep小 Ep小 可替代性高Ep 可替代性高Ep大 Ep大 货值高Ep 货值高Ep小;货值低Ep Ep小 货值低Ep

运输经济学PPT课件

运输经济学PPT课件
运输需求是由其他经 济活动派生出来的, 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政 策影响较大。
运输需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派生性
运输需求是由其他经济活动派生出来 的,不是直接产生的。
多样性
不同货物和人员对运输服务的需求具 有多样性。
运输需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时空性
运输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贸易状况 等。
运输组织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运输组织应遵循安全、迅速、准确、方便和 经济的原则,确保运输过程的顺利进行并满 足客户需求。
方法
包括计划运输、合理运输、直达运输、集中 化运输和联合运输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
市场定位策略
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条件,选择 适合的目标市场,明确服务对象和业 务范围。
01
02
03
04
运输供给的定义
运输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价 格水平下,运输生产者愿意且 能够提供的运输服务数量。
不平衡性
由于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在空 间和时间上的不平衡,导致运
输供给具有不平衡性。
时效性
运输服务不能储存,因此运输 供给具有时效性,即运输供给 必须在需求产生时及时提供。
部分可替代性
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 可替代性,但受到技术经济特
财务管理策略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控 制和风险管理,确保企业财务状况良 好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01
02
产品策略
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运输产品,包括 不同的运输方式、服务质量和价格等。
03
营销策略
通过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和客户关系 管理等手段,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 占有率。

运输经济学(第二版)第一章ppt详述

运输经济学(第二版)第一章ppt详述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产业 论
3.运输业在第三产业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第三产业发挥着基础产业 的作用。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商 品的价值是通过需求与供给的结合来实现的, 它的实现形式是交换,它不仅包括物资产品的 交换,还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知识、信息 的交换。在所有这些交换中,运输业起着特殊 的作用。
2
第三产业论
3
基础设施论
1.物质生 产部门论
1.运输业的物质生产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实现 及使用价值的变换要求商品实现从所有者 到使用者的转移,但商品生产和消费存在 着地域上的分隔,运输成为实现商品在空 间上流通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将运输 归属于生产过程。另外,还表现在: 第一,运输改变商品的使用状态,完成消 费的准备。 第二,运输业所出售的产品,是人和物在 空间场所的变动。
2.第三产业 论
1.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
根据产业发展顺序、需求、结构的变化和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等所作的一种经济统计 分类。
2.第三产业 论
2.第三产业的服务特性
按其服务对象分为两大类,即为生产服务的 部门和为生活服务的部门。 服务劳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业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不是去制造 物质产品,而是通过提供服务直接去满足人们 某种需要。 第二:服务同样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 第二:服务业劳动者付出劳动形成服务产品的 过程,在一般情况下与需要者消费这种服务产 品的过程同时进行,服务劳动所创造的特殊使 用价值和价值,是在消费过程中同时表现出来 的。
第一节
2.运输业的性质
运输业在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运输生产是一切经济部门生产过程的延续。 其次,运输业是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三:良好的运输业可以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如何认识运输活动的性质,将运输业划归何种部门、产业 或领域?

网院《运输经济学》

网院《运输经济学》
二、运输业的经济特征
第一、运输业的劳动对象(即运输对象)是货物或旅客,它不改变劳 动对象的属性或形态,而只是改变其空间位置。但是这种劳动对象不是 运输部门自己生产的物质产品,产品本身不具有价值(不象铁矿生产的 矿石,虽然也是改变劳动对象的空间位置,然而矿石本身具有价值), 运输部门仅仅收取运输对象从甲地到乙地的运费或货物的装卸费,对于 旅客来说,这种运输对象还是运输企业为之服务的对象。
包括物质传输效应、集聚诱发效应、时空效应、经济连锁循环效应 和社会管理效应。即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形成社 会生产力;诱发潜在生产能力的发挥,扩大社会再生产;实现国民经济 各部门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完成其再生产过程;缩小地域空间,相对延 长工作和休息时间;增加社会就业,产生生产和消费的经济连锁循环递 增现象;实现社会的行政管理和巩固国防;促进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和 人员往来等,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运输是我们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运输规模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比例之一。列宁指出:“运输是我们整个经济的主要基础,也许是最主 要基础之一”。
6
第二,运输生产过程和运输消费过程同时进行。
第三,运输产品的非实体性和非储备性,运输业为社会提供的“不是新 的物质产品,不是商品”,而是“在商品时使用价值上并不留下任何可 见的痕迹”的“效用”。 第四,某种运输方式一旦建成;就会产生交通(运输)效应,交通(运 输)效应是指交通行为作用于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 变化。
(三)机器生产阶段: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开始,1785年英 国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机器时代, 交通运输业也随之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一机器生产阶 段。*
4
二、运输业的发展
机器运输业的建立,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极大的推 动,并最终确立了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作为一个独立生产 服务部门的重要地位。

运输经济学-蒋惠园-《运输经济学》讲义

运输经济学-蒋惠园-《运输经济学》讲义
(1)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2)运输影响分工和交换 (3)运输影响资源开发和对外贸易 (4)运输与贸易的规模受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2、李斯特的论述 李斯特是德国早期的经济学家(1789~1846),于 1841 年出版了《政治
1
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比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晚了半个多世纪。此 时,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而德国的工业革命起步不久,远远落后于英、法、美三国。因此,李斯特不 仅看到了亚当·斯密以后这几十年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巨大发展,而 且也看到了世界运输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以铁路和轮船为代表的机械化 运输出现,这就使他能够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 其主要观点是:
二、运输经济学在当代 P19~24
1、运输经济学在发达国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达国家运输业的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即
铁路运输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其统治地位开始动摇。战前,汽车运输就开 始在欧美各国向铁路运输提出了挑战,其他运输方式也迅速发展起来。
1940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E·约翰孙(E·Johnson)等人出版了《交
(1)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运输既是工业和贸易的原因,又是工业和贸易的结果 (3)运输政策对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马克思的运输经济理论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用大量的篇幅对运输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 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运输经济思想和 理论。其基本要点概括如下: (1)运输是商品交换的重要手段 (2)运输也是社会经济存在的基本形式 (3)运输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的继续 (4)运输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 (5)运输影响资本的周转 (6)运输影响资本主义经济 4、其他西方学者的早期论著 从西方工业国家广泛修筑铁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这段时间里,铁 路一直在世界运输业中占据统治地位。这期间,铁路的投资、经营以及国家 对铁路的管理,成为运输经济研究的主要对象。各个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 大等国都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著和教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英国伦敦大学教 授 D·拉德那的《铁路经济》;俄国朱浦洛夫的《铁路经济》;奥地利 E·萨克 斯的《国民经济的运输工具》等。

第1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第1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 (1789~1846)德国《政治经济学的国 民体系》
• 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英国的发展 依赖于运输的改良,美国的运输发展在经 济,在人民精神生活方面都起到重大的影 响;运输既是工业和贸易发展的原因,又 是工业和贸易发展的结果;运输业的发展 需要国家力量积极的干预和鼓励,包括立 法、税收、保护等措施,积极发展铁路运 输,在殖民地贸易中,要实行运输保护。
• 4)运输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
• 5)运输影响资本的周转。
• 6)运输业影响资本主义经济。
• 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思想发展了运输经济 理论,揭示了运输生产的一般规律,较为系 统地归纳了运输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功能,对 生产方式的改变、对工业化的促进。
3.当代运输经济学的发展
• 本世纪初,基于运输的战略功能被高 度强化,交通运输的国有化和国家的 高度干预,交通运输学的研究大为停 滞。
(三)本书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 全书共分11章,具体涉及到运输经济学 基本理论,运输需求与效用,运输供给 与弹性,运输成本,运输价格、收益与 价格策略,运输市场竞争和运输定价策 略,运输资源配置,交通运输与国民经 济,运输政策,国际运输市场,国际运 输与服务贸易。
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 1.资源使用的交替关系原理
经济学的实证案例
运输经济学的分支
1.西方经济学家的思想
• 亚当·斯密的运输经济思想 • (1723~1790)英国,代表作《国
富论》 • 1)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 2)运输影响分工和交换。 • 3)运输影响资源开发和对外贸易。 • 4)运输与贸易的规模受该国经济发展
水平的制约。
• (2)李斯特对交通运输的论述
(二)运输经济学研究的特点
• 1.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方法 • (2)静态的、比较静态的和动态的分析 •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 2.运输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

物流运输经济学

物流运输经济学

运输经济学第一章、运输经济学概述第一节、运输和运输经济学1、定性分析:在一系列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性质判断的分析方法,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关系。

(eg:供应量增加,价格下降)定量分析:通过一个因素的变化量和数理逻辑关系,推定出另一因素的变化程度。

(eg:供应量增加x,价格下降y)2、经济学的基本原理①资源使用的交替关系原理(“大炮和黄油”的例子,制造更多的大炮,就要减少黄油的生产)②机会成本原理(当你得到一种东西时就意味着失去另一种东西,失去的这种东西的价值就是你得到的东西的成本)③边际决策原理(对计划的增加或减少所进行的分析,而不从总量上进行决策的方法)④激励产生反映的原理⑤比较优势原理⑥“看不见的手”原理(市场)⑦生产率差异原理⑧收益递减原理⑨“看得见的手”原理(政府政策)第二节、交通运输的性质及其功能1、运输业:为了运输目的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

第三节、运输市场1、运输市场:运输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进行运输产品交换的场所和渠道。

2、市场规则:价值规律,法律制度,交易规则,政府调控3、运输市场分类①按运输方式划分:铁路运输市场,水路运输市场,公路运输市场,航空运输市场,装卸运输市场②按运输对象划分:货运市场,客运市场③按运输范围划分:国际运输市场,国内运输市场,地区运输市场④按供求关系划分:卖方运输市场,买方运输市场,均势市场第二章、运输需求与效用第一节、运输需求1、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2、“吉芬商品”:人们收入增加时对便宜的低档品的消费减少,而在收入减少时,对低档品消费增加,尽管低档品的价格升高。

3、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费者的客观需要,购买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或可支配的资产,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收入分配的状况,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广告宣传与消费示范,政治、法律、宗教和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其他(人口数量、地理环境)4、产品运输系数(描述不同产品的运输需求)产品运输系数=某种产品的运输量/该产品的生产量第二节、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1、需求弹性:反映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运输经济学1章复习课程

运输经济学1章复习课程
不平衡状况分析
分析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探讨如何实现 供需平衡。
04
运输成本与运输效率
运输成本的定义和分类
运输成本定义
运输成本是指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 资源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
运输成本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运输成本可以 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外部成本 和内部成本等。
运输经济学1章复习课程
• 运输经济学概述 • 运输市场和运输价格 •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 运输成本与运输效率 • 运输政策与法规
01
运输经济学概述
运输经济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运输经济学定义
运输经济学是研究运输活动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它主要探讨运输系统的投入、产出、成本、价格、效 率和资源配置等问题,为政策制定和企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运输成本的影响因素和控制
影响因素
控制方法
运输成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运输距离、 运输量、运输方式、运输速度、运输路线、 运输设备等。
控制运输成本的方法包括优化运输路线、提 高装载效率、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等。
运输效率的定义和评价标准
要点一
运输效率定义
要点二
评价标准
运输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投入下,运输系统所实现的产出与 投入之间的比例。
运输工具数量和技术状况
运输工具的数量和技术状况直接影响 运输供给能力。
运输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影响运输供给者的成本和收 益,进而影响其供给意愿。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对运输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如政府对某些运输方式的扶持或限制 政策。
运输供需平衡分析
平衡状况分析
通过对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分析,判断市场是否处于平衡 状态。

《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笔记

《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笔记

《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笔记第一章:运输需求概述一、运输经济学导论1. 运输经济学的定义: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输活动中的资源配置、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

它旨在通过经济分析,提高运输系统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优化运输结构,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2. 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运输市场的结构和行为- 运输企业的运营与管理- 运输政策的设计与评估- 运输需求与供给的规律- 运输成本的形成与控制- 运输价格的决定与影响3. 运输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描述和解释现实中的运输现象。

- 规范分析: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运输经济活动的理想状态和改进方向。

- 定量分析: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运输问题进行量化研究。

- 定性分析:通过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来探讨运输现象的本质和特征。

二、运输的分类1. 按运输方式分类:- 公路运输:使用汽车、摩托车等在道路上进行的运输。

- 铁路运输:利用铁路轨道和机车车辆进行的运输。

- 水运:通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进行的运输,包括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 航空运输:使用飞机在空中进行的运输。

- 管道运输:通过管道输送流体和气体等物资的运输方式。

2. 按运输对象分类:- 货物运输:涉及各种商品和物资的运输。

- 旅客运输:涉及人的位移,包括城市公共交通、长途客运等。

3. 按运输范围分类:- 长途运输:跨越较大地理范围的运输。

- 短途运输:在较小地理范围内进行的运输。

- 城市运输:城市内部的运输活动。

- 农村运输:农村地区的运输活动。

三、运输需求1. 运输需求的定义: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物或旅客为实现空间位移而愿意且能够支付的运输服务量。

它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服务的需求。

2. 运输需求的特性:- 空间性:运输需求产生于货物或旅客的起点与终点之间,具有明确的空间方向。

- 时间性:运输需求具有时效性,需要在特定时间内完成。

运输经济学1章

运输经济学1章

运 输 经 济 学 (第一章)
早期运输经济学的部分代表人及其著作 (李斯特) 姓 名 国籍 代表作 年代 主要内容、思想和贡献
苏格兰
德国 法国 英国 德国 俄国 奥地利 美国
亚当· 斯密
李斯特 杜比特 拉德那 马克思 朱蒲洛夫 萨克斯 惠灵顿
河南农业大学
国富论
政治经济学 的国民体系 论公共工程 的效用 铁路经济 资本论 铁路经济 国民经济中 的运输工具 铁路布局的 经济理论
运 输 经 济 学 (第一章)
早期运输经济学的部分代表人及其著作 (马克思) 姓 名 国籍 代表作 年代 主要内容、思想和贡献
苏格兰
德国 法国 英国 德国 俄国
亚当· 斯密
李斯特 杜比特 拉德那 马克思 朱蒲洛夫
国富论
政治经济学 的国民体系 论公共工程 的效用 铁路经济 资本论 铁路经济
1776
1841 1844 1850 1867 -1894 1875
萨克斯
惠灵顿
河南农业大学
奥地利
美国
国民经济中 的运输工具
铁路布局的 经济理论
1878
1887
论述了铁路和航运对资本 主义大工业的作用。经典 经济学家的关注反映了资 产阶级工业革命前后运输 业在经济活动中地位的明 显上升。 马克思历来对运输业非常 重视,早在1848年的《共 产党宣言》中,就把“把 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 里”作为所有国家无产阶 级革命过程中应采取的10 项措施之一。
河南农业大学
运 输 经 济 学 (第一章)
当代运输经济学的部分代表人及其著作
姓 名: 国 籍<代 表 作> 年 代 约 翰 逊:美国<交通运输:经济原理与实践> 19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当代运输经济学的发展
• 本世纪初,基于运输的战略功能被高度强化,交通运输的国有化和国 家的高度干预,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大为停滞。
• 60年代以后兴起 • ①运输实际分布及物流管理的发展; • ②对城市运输的社会福利; • ③运输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研究。 • 运输与土地利用 • 国家干预的撤销和运输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发展 • 国际运输和运输福利、第三世界运输投资效应 • 计量经济技术、成本投资分析成为促进手段。 • 交通安全、交通拥挤、空气污染、
进行分类。 • 第一产业是直接对自然界存在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
的产业部门 农业、畜牧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 第二产业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的产业部门 制造业和矿业 • 第三产业是不直接创造物质资料, 生产和生活服务 建筑业、运输业、旅游业、通信、商业、金融、专业服务、 行政管理、军队和律师业等
(1)市场机制
• 1)供求机制。 • 2)竞争机制。 • 3)风险机制。 • 4)价格机制。 • 5)出入市场机制。
• 运输市场的构成和运作规律; 题;
投资和运输资源配置; • 国际运输的比较优势等。
(二)运输经济学研究的特点
• 1.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方法 • (2)静态的、比较静态的和动态的分析 •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 2.运输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 • (2)系统性 • (3)国际比较分析 • (4)经济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 (3)其他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对交通运输的研究 • 1850年伦敦大学教授D拉德那《铁路经济》
• 奥地利经济学家E.萨克斯(E.Sax)1878年《国民经济 中的运输工具》
• 陈贻龙、邵振一所著《运输经济学》 • 严作人,张戎 著《运输经济学》
https:///wiki/Transpor t_economics
2.马克思的运输经济理论
• 1)运输是商品交换的重要手段。 • 2)运输是社会经济存在的基本形式。 • 3)运输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的延续。 • 4)运输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 • 5)运输影响资本的周转。 • 6)运输业影响资本主义经济。 • 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思想发展了运输经济理论,揭示了
运输生产的一般规律,较为系统地归纳了运输对经济社会 的影响功能,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对工业化的促进。
第二节 交通运输的性质及其功能
• 1.运输业的组成 • 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五类运输方式 • 港口、车站、机场、货运站以及相关的装卸、搬运、理
货、仓储等服务 • 代理人、经纪人等市场中介组织、律师 • 行政机关与部门、行业组织等 • 从广义上还可以将道路和航道建设维护、运输工具维修
课程简介
• 从事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相 应的经济学知识,并能够进行运输物流经济分析和经济决 策。
• 本课程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市场经济的规律为 核心,以运输生产的实践为依据,以发达国家运输发展为 借鉴,针对交通运输的实践,对交通运输市场的微观活动 和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运输市场进行分析和阐述,学习运 输市场的构成、运输经济资源的配置和获得,运输需求和 供给、弹性、边际,运输成本与收益,不完全竞争市场, 以及宏观经济与交通运输,国际经济与交通运输,国际服 务贸易等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的实证案例
运输经济学的分支
1.西方经济学家的运输思想
• 亚当·斯密的运输经济思想 • (1723~1790)英国,代表作《国富论》 • 1)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 2)运输影响分工和交换。 • 3)运输影响资源开发和对外贸易。 • 4)运输与贸易的规模受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2)李斯特对交通运输的论述
运输进入机器生产阶段,经历了四个不同的 发展时期。
• 运输发展

水运(轮船)

(18-19s初)

铁路

(19s30年代到20s30年代)

管道、公路、航空
(20s30年代-)

(20s50 年代-)
(二)运输经济学的发展
• 运输不仅本身就是经济活动,而且对社会经济具有极大 的影响,运输经济自然成为经济研究的组成部分,并逐 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内容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运输经 济学。
经济学分支
• ▪ 发展经济学▪ 经济制度学 ▪ 新制度经济学 • ▪ 环境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 博弈论 • ▪ 信息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 法律经济学 • ▪ 管理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 ▪ 国际经济学 ▪ 社会经济学 ▪ 货币经济学 • ▪ 政治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行业类:经济学中有关行业的经济知识汇集
运输经济学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课程简介
• 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人文科学 • 庸俗经济学;高雅-哲学、政治学、文学、宗教学、美学 • 经济学研究经济价值的科学,追求经济效益,资源最大限度
的利用,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 易等问题。 • 现在也有些人将社会效益经济化 • 个人来说-收入、支出、投资------经济人 • 读书、亲情,非营利性的一般不属于这里 • “微观”或“宏观”层面、国际经济学、行业地区(中观) 经济学,范围很广-经济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 • 市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步伐,形成星型和放射状的城市结构,城乡结合紧密。 • 6)国际运输的发展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
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 • 7)对社会人文结构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促进文化交流。
加强国防能力。
二、运输产品及其特性
• 1.运输产品的概念 • 是一种空间的效应,被运输对象在运输之后所处的环境
和空间地点发生变化。 • 运输的生产消耗所投入的活劳动和设备 • 以运输对象的空间位置变换来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 Transport economics is a branch of economics founded in 1959 by American economist John R. Meyer that deals with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ithin the transport sector. It has strong links to civil engineering. Transport economics differs from some other branches of economics in that the assumption of a spaceless, instantaneous economy does not hold. People and goods flow over networks at certain speeds. Demands peak. Advance ticket purchase is often induced by lower fares. The networks themselves may or may not be competitive. A single trip (the final good, in the consumer's eyes) may require the bundling of services provided by several firms, agencies and modes.
归纳到运输产业之中
• 2.运输业的性质 • (1)运输业是社会生产的生产部门 • 需要投入生产设备(物化劳动)和劳动,并以消耗物化
劳动为主,也具有生产运输产品的产出能力。 • 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没有新产品产生
• (2)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 生产服务性行业 • 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科拉克)对产业
• 广义的运输市场指的是运输产品交换的全过程—资源配置、价格、供 求调整、竞争、交易、管制
二、运输市场的基本要素
• 1.运输企业、货主和旅客 • ----是市场的主体 • 2.运输产品 • ----市场的客体 • 3.市场行为 • ----交易的过程 • 4.市场秩序 • ----市场行为的规律、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
对运输产品的需要。 • 运输对象本身不发生变化
• 2.运输产品的性质 • (1)无形性,质量标准特殊 • (2)不可储藏性,无存货 • (3)运输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无退货 • (4)运输产品没有所有权 • (5)运输产品的价值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和旅客的旅
行效用之上,价值评定特殊 • (6)运输之间的产品替代性
(1789~1846)德国《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 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英国的发展依赖于 运输的改良,美国的运输发展在经济,在人民精 神生活方面都起到重大的影响;运输既是工业和 贸易发展的原因,又是工业和贸易发展的结果; 运输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力量积极的干预和鼓励, 包括立法、税收、保护等措施,积极发展铁路运 输,在殖民地贸易中,要实行运输保护。
第三节 运输市场
• 一、市场和运输市场
• 市场是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是交换参与者 进行交换活动的场所。
• 运输市场是运输生产者与运输需求者之间进行运 输产品交换的场所和渠道。
• 可以将运输市场分为狭义和广义运输市场。
• 狭义的运输市场指运输交易活动场所,是从形态上可以感觉得到、看 得见、摸得着的场所。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 1.资源使用的交替关系原理 • 2.边际决策原理 • 3.比较优势原理 • 4.“看不见的手”原理 • 5.“看得见的手”原理 • 6. 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 问题与思考:
• 你身边有哪些经济问 题你觉得需要进行理 论分析和研究,与哪 些经济学原理有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 你有意义吗?
• 资源使用的交替关系原理
大 炮 的 数 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