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古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古诗一、原文:《已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衍生注释:1. “青山处处埋忠骨”:青山连绵,哪里都可以埋葬忠臣义士的遗骸。
这里的“忠骨”指的是为正义、为国家而英勇献身之人的尸骨。
2. “何须马革裹尸还”:何必一定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带回故乡呢。
"马革裹尸"是一个典故,表示英勇作战,战死沙场后被包裹尸体归来,表示英勇壮烈。
3. “落红不是无情物”: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
“落红”即落花,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
4. “化作春泥更护花”:它会化成春天的泥土,从而更好地滋护花朵。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有着较为复杂而深刻的主题。
前两句体现了一种豁达、壮烈的英雄气概,关于忠骨的葬处表达了对为国献身这件事本身的重视超过归葬故土。
后两句则是借落花升华主题,表达即使自己远离官场仕途,也依然会关心国家命运,发挥自己的余力,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2. 情感:饱含着诗人对英勇牺牲之士的崇敬,和自己对国家命运的不懈关注。
既有慷慨激昂之处,也有柔软细腻的情怀。
在豪迈豁达中又带有深深的眷恋与奉献之情。
3. 表现手法:运用了直抒胸臆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前两句直接表明态度,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对忠士埋葬的看法;后两句以“落红”自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奉献情怀。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龚自珍。
他是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生活在清朝国势渐衰的时候,他倡导经世致用,批判专制制度腐朽黑暗,并且积极提出改良的方法建议等。
他的诗文中往往饱含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自己满腔的热血情怀,敢于冲破当时僵化的思想桎梏,诗作风格既刚健又有情致。
五、运用片段:1. 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英雄事迹的时候。
老师激昂地说:“同学们,古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样的壮志豪情。
那些英雄先烈们,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地牺牲,他们有的甚至无法魂归故里,但却用热血捍卫了正义和国家尊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编辑词条毛岸英毛岸英资料1922年10月24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1925年10月举家迁往广州1930年10月24日,与母亲杨开慧一同被捕1931年春节前夕,由地下党安排到大同幼稚园,化名杨永福1936年由东北军将领李杜将军带到法国1937年从巴黎来到莫斯科1940年加共青团,后任团支部书记、伊万诺活市列宁团区委员1942年5月进入伊万诺沃苏雅士官学校学习1944年夏转为正式党员担任某坦克连指导员1945年底,经中央和毛泽东的批准,随同两名苏联医生回国1948年进入河北建屏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学习1949年调社会部工作1949年10月15日与刘思齐结婚1950年10月,毛泽东决定毛岸英入朝10月8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彭德怀飞抵沈阳10月19日随志愿军司令部到朝鲜,担任司令部俄文翻译兼机要秘书,任党支部书记11月25日上午,壮烈牺牲,时年28岁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
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代
出处:《已亥杂诗之一》
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
扩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摘要:一、背景介绍- 诗句来源- 作者简介二、诗句解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三、诗句意义探讨- 忠骨的象征意义- 无需荣誉的英勇精神- 诗句所传达的价值观四、总结与启示-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诗句的现实意义正文:一、背景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自号太原逸民,世称陆放翁,浙江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二、诗句解读1.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意味着,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中,到处都有为国家、民族尽忠的英勇之士长眠。
这里的“忠骨”指的是为国家、民族献出生命的忠诚勇士。
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勇士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2.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那些英勇的忠骨不需要用马革裹尸还乡,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和民族尽了忠。
这里的“马革裹尸”是一种传统的荣誉象征,表示英勇之士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后,要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运送回乡,以示尊荣。
然而,诗句中强调“何须”,表明这种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忠诚精神。
三、诗句意义探讨1.忠骨的象征意义“忠骨”在这句诗中象征着为国家、民族献出生命的忠诚勇士。
他们以英勇的行为诠释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他们的精神永存于青山绿水之间。
2.无需荣誉的英勇精神诗句表达了无需荣誉、英勇无畏的精神。
忠诚的勇士在为国家、民族尽忠时,并不追求个人荣誉,他们用生命践行忠诚,将英勇精神传承给后人。
3.诗句所传达的价值观这句诗传达了忠诚、英勇、无私的价值观。
诗人通过表达忠诚勇士的精神境界,启示人们要追求忠诚、英勇、无私的品质,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尽忠。
四、总结与启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启示我们要学习忠诚勇士的英勇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尽忠,无需追求个人荣誉。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诚骨,为什么需要战场马革裹尸还。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
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之一》,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
原文: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史学家。
一名巩祚,字瑟人。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和原文全诗。
意思:
世界很大,英勇壮士阵亡在外,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原文全诗: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拓展资料: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也就是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青⼭处处埋忠⾻》是作者晓年写作的⼀篇短⽂。
主要讲了⽑泽东的爱⼦⽑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泽东常⼈的情感,超⼈的胸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0课《青⼭处处埋忠⾻》课⽂原⽂ ⼀ 中南海,⽑泽东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
我们今⽇7时已进⼊防空洞,⽑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内。
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已出来。
敌机过后,他们4⼈返回房⼦内,忽⼜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当时有⼆名参谋跑出,⽑岸英及⾼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
其他⽆损失。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泽东整整⼀天没说⼀句话,只是⼀⽀接着⼀⽀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次。
岸英是⽑泽东最⼼爱的长⼦,在他⾝上倾注了⽆限的⽗爱。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送到他⾝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泽东⼜亲⾃把爱⼦送到农村锻炼。
那⼀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的⾝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泽东⽤⾷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禁地喃喃着。
⼆ 秘书⾛了进来。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运回国内。
”秘书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向主席表⽰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民的⼉⼦,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 主席不由⾃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中的悲痛,⽬光中流露出⽆限的眷恋。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作繁忙,未能见上⼀⾯,谁知竟成了永别!“⼉⼦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吧!”主席想。
然⽽,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的⾎⾁之躯不是⽗母所⽣,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也是朝鲜⼈民的⼉⼦,就尊重朝鲜⼈民的意愿吧。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3篇)
第1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描写革命先烈英勇斗争、英勇牺牲的课文。
课文以青山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位革命先烈在青山埋骨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先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这篇课文的详细解读。
一、课文背景《青山处处埋忠骨》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该书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
课文以青山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革命先烈在青山埋骨的故事。
二、课文内容1. 青山课文以青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
然而,在这美丽的青山背后,却隐藏着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故事。
2. 忠骨忠骨,即忠诚的骨骼,代表着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课文中的忠骨,是指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英勇斗争的精神。
3. 故事情节课文讲述了革命先烈在青山埋骨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革命根据地,革命先烈为了保卫家园,英勇斗争,最终英勇牺牲。
他们的忠骨被埋葬在青山之中,成为永恒的丰碑。
4. 人物形象课文中的革命先烈形象高大、英勇。
他们在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英勇斗争;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展现了革命先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三、课文主题1. 烈士精神课文通过讲述革命先烈在青山埋骨的故事,展现了烈士精神。
烈士精神是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2. 民族精神课文通过革命先烈的故事,展现了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精神追求。
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英勇斗争,展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
3. 爱国主义课文通过革命先烈的故事,弘扬了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
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斗争,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文意义1. 增强民族自豪感课文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使读者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诗句的来源和背景
2.解读诗句的意义
3.分析诗句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4.诗句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正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这首诗写于清朝末年,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疾苦。
龚自珍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忠诚英勇之士的敬仰。
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意味着在国家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忠诚英勇之士为国捐躯,他们的英灵安息在青山绿水之间。
而“何须马革裹尸还”则表达了对这些英勇烈士的敬意,认为他们无需马革裹尸,也能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这句诗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是对忠诚、英勇、奉献精神的赞美。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英勇的将领和士兵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和勇敢。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在现代社会,这句诗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时刻铭记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们,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繁荣。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的忠诚和英勇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句不仅是对忠诚
英勇之士的赞美,更是对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屈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赏析《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
在中朝边境有一座名叫五圣山的山峰,山峰脚下有一个名叫上甘岭的村庄。
1952年,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斗——上甘岭战役。
这场战役历时43天,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中,就有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毛岸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这个消息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
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这句话表达了毛主席对于儿子牺牲的悲痛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赏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通过讲述毛主席在面对儿子牺牲时的悲痛与崇高情怀,展现了伟人的风范和家国情怀。
课文中,毛主席所说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味深长,寓意深远。
这句话既是对儿子英勇牺牲的赞美,也是对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敬意。
同时,也表达了毛主席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精神。
整篇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悲痛与崇高情怀。
同时,也教育了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解释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解释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表述,意指忠诚和奉献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人以自己的行动和付出来彰显。
这句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其中宝玉在送给贾母的书牌上题写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李纨在书牌后面题写了“青山处处埋忠骨,白骨无人知是谁”的联句。
这一联句由李纨主动补充,以表达她对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下面将从具体解释和相关参考内容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具体解释:1. 青山:青山是中国文化中常用来形容生命力旺盛、自然环境良好、安定和祥和的象征。
青山处处表示忠诚和奉献精神无处不在,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得到显现。
2. 埋:指的是忠骨埋葬的行为,这里隐喻忠诚和奉献精神的少数人在无名无姓的情况下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3. 忠骨:忠骨是忠臣忠义的代名词,表示那些为了正义、公平、国家或者宗教等事业不惜生命的人们。
4. 处处:表示忠诚和奉献精神无论在何地都可以展现。
二、相关参考内容:1. 忠诚的军人:中国军队向来有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传统。
中国的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有许多将士为了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
红军长征期间,张国焘为了保护红军主力,狡猾地带领敌人去追击,自己却悄悄背离红军,最终成为叛徒。
红军中埋骨的无名英雄们,他们以生命捍卫了革命的信仰,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
2. 忠诚的医务工作者: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坚守岗位,全力以赴抢救患者的事迹。
他们冲锋在前,在危险的一线,没有顾及个人安危,默默奉献,为了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这些忠诚的“埋骨处处”,成为人民心中的英雄。
3. 忠诚的企业家:在商界,也有许多企业家以自己的奋斗和付出来彰显忠诚和奉献精神。
他们为了企业的发展,不惜付出努力、时间和金钱,追求稳定和长远的发展。
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埋下骨干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的忠诚,共同推动了企业的繁荣和蓬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揭题
师:同学们,这是曾老师第一次跟你们上,所以曾老师要送你们一件礼物,是什么呢?…是一首歌,歌的名字叫《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好了,老师礼已送到了,那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刚才老师唱的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呀?
生:毛主席
师:非常正确!我们都知道,我们讲到毛主席的时候都会说他是我们伟大领袖,其实毛主席和我们一样也是人,他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走近毛主席…请你们翻到课本第二十七课。
(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标题是(指着黑板上板书的课题)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课前你们已经看过一遍书了,那依你们的理解,这个标题该如果解释呢?
生1:青山到处都埋着死了的战士的遗体。
师:解释得不错!只是老师觉得‚死了‛在这里用得不够好,战士在战场上献身,我们应该说他们…
生:牺牲了!
师:对!那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2:青山处处都可以埋葬牺牲的战士的遗体。
师:这样理解就好多了!(板书:牺牲的战士的遗体)那老师想知道-这牺牲的战士在我们课文中指的是谁呢?
生:毛岸英(板书:毛岸英)
二、轻声读文,反馈成果
师:非常正确!接下来请大家再轻声读一下课文,注意在有括号注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且想一想,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轻声读文,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师:看好的同学请举手!(还有几个没举手)还有人没看完,老师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
师:老师想先考考你们,看看刚才同学有没有认真去读。
(出示生词卡片:勋鉴、殉职、黯然、踌躇、奔赴、拟定)
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其他同学判断他有没有读对,并让他带读,齐读两遍师:好!感谢刚才几个小老师!那有哪个同学可以告诉老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生1: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献身。
师:好一个‚英勇献身‛!还有谁可以补充一下?
生2:毛岸英牺牲了,毛主席心里很悲痛…(板书:悲痛)(牺牲)
师:归纳得很到位!接下来面对岸英的遗体安葬问题又让毛主席心里…
生:踌躇
师:太棒了!(板书:安葬、踌躇)
三、再读课文,精析课文
师:课文哪些句子或段落可以看出毛主席悲痛和踌躇的心理呢?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到相应句子和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
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生生交流)
师:好!刚才同学讨论很激烈哈!看看你们的劳动成果怎么样…哪位同学先来说?
生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从这可以看出毛主席心里很悲痛。
师:对啊!因为心里悲痛,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
作为一个父亲,爱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子牺牲了,当然难过、悲伤,这就是对毛主席作为常人的感情的描写。
还有哪个同学想说?
生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从这里我可以看出毛主席因为爱子的离去而伤心难过。
师(深情地):是啊!以前的一次次分离都有重逢之日,而这一次却是他们父子俩的…
生:永别!
师:是啊!所以毛主席说怎么会…这里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什么内容呢?
生:这次怎么会牺牲了呢?
师:想得不错!正在主席因为爱子的牺牲而难过的时候,他收到了两封截然不同的信,一封是彭德怀的信,他请求破格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另一封是朝鲜金日成首相的,他要求把岸英藏在朝鲜。
这时毛主席心里充满了悲痛和矛盾,主要从课文哪个段落看出来?
生:第七自然段。
师:齐读第七自然段。
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师:我们这个段落作者是从毛主席哪些方面描写体现出来的?我们描写人物时,可以从人物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生: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师:对!那我们这一段是对毛主席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呢?
生1:神态动作描写。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师:找得很对!哪位同学上来扮演一下毛主席呢?
生表演。
师:感谢我们小毛主席的深情表演!作者还对毛主席哪些方面进行描写了呢?
生2:心理。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师:非常正确!还有吗?
生3:语言。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
朝鲜战场上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
师:是啊!这就告诉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对人物进行多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情感。
从作者对毛主席这些方面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毛主席心理非常难过和伤痛。
毛主席和平凡人一样思念、疼爱自己的儿子,却不能把自己看得特殊,还是觉得应该把儿子葬在朝鲜。
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毛主席的…
生1:心胸宽广
生2:伟大
师:理解得不错!(板书:伟大)可是接下来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时候,主席又…
生:踌躇了
师:对!他为什么踌躇了呢?
生:因为如果主席签了字就意味着他再也见不到岸英了!
师:是啊!这真是一字千斤啊!这让他怎么签得下去?!但最终他有没有签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签了,他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对!那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生:朝鲜哪里的青山都可以埋葬岸英的遗体,不须要把他葬回自己的国家。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我们再看到课文的最后一个段落,只有一句话: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我们知道,毛主席…
生:哭了!
师:是啊!堂堂一个男子汉他哭了,我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毛主席却流泪了,可以看出,他也和普通人一样,心里难过时也会流泪…所以他是平凡的。
但从他的举动看来他又是伟大的。
(板书:平凡)我们来想象,在这个难眠之夜他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生1:他写了这句诗。
生2:他会难过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生3:他会拿出岸英生前的照片看。
生4:他还会回忆和岸英在一起度过的时光。
生5:他还会在那喊岸英的名字
四、总结
师:是啊!岸英的离去让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老泪纵横。
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新中国,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
此前,他的五位亲人都相继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此时,他最心爱的长子又离开了他,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
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近毛主席,去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毛主席的一个难眠之夜‛为主题写一段文字。
写出毛主席在这一夜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下社完小曾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