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

合集下载

圆形配筋计算

圆形配筋计算

圆形配筋计算圆形配筋是钢筋混凝土设计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适用于圆形截面的构件,如圆柱体、球体等。

圆形配筋的设计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其中包括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T 6723-1986《钢筋混凝土圆形柱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等。

下面将针对圆形配筋计算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1. 圆形截面的受力特点圆形截面的受力特点与直角截面有所不同,其主要受力方式为双向径向受力,即圆心处的压力沿径向传递到圆周处。

圆形截面的轴心受力状态类似于受弯构件,因此可以采用类似的公式进行计算。

但是,由于圆形构件的对称性,圆周处的受拉受压应力相等,因此无需采用另外的公式进行计算。

2. 圆形配筋的截面参数在进行圆形配筋计算时,需要确定以下几个截面参数:(1)截面面积A圆形截面的面积可以直接通过几何公式进行计算:A = πr^2其中,r为圆的半径。

(2)截面惯性矩I圆形截面的惯性矩可以根据公式进行计算:I = πr^4/4(3)截面抗弯系数W圆形截面的抗弯系数可以根据公式进行计算:W = 2πr^3/33. 圆形配筋的配筋计算在进行圆形配筋设计时,需要确定以下几个参数:(1)受弯截面的重心到截面边缘的距离a圆形截面受弯时,重心到截面边缘的距离a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a = r/2(2)设计弯矩M设计弯矩M可以根据实际计算得出。

(3)混凝土压杆强度fcd混凝土压杆强度fcd可以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计算。

(4)钢筋抗拉强度fyd钢筋抗拉强度fyd可以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计算。

(5)受压钢筋配筋率ρ受压钢筋配筋率ρ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计算,一般为0.01-0.05。

(6)钢筋抗拉强度fyd钢筋抗拉强度fyd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计算。

(7)截面抵抗矩MRd截面抵抗矩MRd可以根据公式进行计算:MRd = 0.87fydAsa(a - d/2)其中,Asa为受压钢筋面积,a为重心到受压钢筋处的距离,d 为受压钢筋上面纵向竖向重心至截面边缘的距离。

钢筋网片每平米重量

钢筋网片每平米重量

钢筋网片每平米重量引言钢筋网片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钢筋网片每平米的重量对于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计算和安装极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钢筋网片的常见规格、材质以及每平米的重量计算方法。

一、钢筋网片的常见规格和材质钢筋网片的规格通常与其使用的场合相关,常见的规格有网片的长度、宽度和钢筋的直径等。

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钢筋网片的直径一般有4mm、6mm、8mm等多种规格可选。

钢筋网片的材质主要有普通碳素钢和高强度钢两种。

普通碳素钢适用于一般的建筑项目,而高强度钢适用于需要更高强度的工程。

二、计算钢筋网片每平米的重量方法钢筋网片每平米的重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计算:1. 计算每根钢筋的重量首先,需要计算每根钢筋的重量。

钢筋的重量与其直径和长度有关,可以通过公式W=πD^2L/162.27计算得出,其中W表示钢筋的重量(单位:千克),D表示钢筋的直径(单位:毫米),L表示钢筋的长度(单位:米)。

2. 计算每平米钢筋网片的重量钢筋网片的重量取决于钢筋的数量和间距。

假设每根钢筋之间的间距为S(单位:毫米),则每平米钢筋网片的重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W = (1000/S) * W1 * N,其中W1表示每根钢筋的重量(单位:千克),N表示每平米钢筋网片中钢筋的数量。

实例分析假设钢筋网片的规格为长度为3米、宽度为2米,钢筋的直径为6mm,每根钢筋之间的间距为200mm。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钢筋的重量公式计算每根钢筋的重量:W1 = π * 6^2 * 3 / 162.27 ≈ 1.41千克然后,根据每根钢筋的重量和钢筋的间距,可以计算每平米钢筋网片的重量:W = (1000 / 200) * 1.41 * N假设每平米钢筋网片中钢筋的数量为10根,则每平米钢筋网片的重量为:W = (1000 / 200) * 1.41 * 10 ≈ 70.5千克结论通过计算每根钢筋的重量和每平米钢筋网片中钢筋的数量,我们可以得到钢筋网片每平米的重量。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圆形网片钢筋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分别计算出每根钢筋长度后,减去保护层,再加上弯钩长度。

网片筋的长度与其排列方法有关。

在同一直径、同一分布间距的圆形构件中,排列方法不同,网片筋的总长度也不相同。

为了确保排列方法达到最优,必须要满足以下先决条件:在排列时要保证最边缘的钢筋离圆切点的边距a ′必须大于零,同时还要小于钢筋间距a ;在间距不变的条件下,要保证排列的根数为最多。

(一)排列方法的确定排列方法分对称排列与非对称排列。

对称排列:就是以圆心为中心点,两边第一根钢筋在距圆心二分之一 间距处排列,其他钢筋均按等间距排列;见图3-50(a )。

非对称排列:就是第一根钢筋排列在圆心处,其他钢筋排列时依次在圆心两边按等间距排列,见图 3-50(b )。

对称排列与非对称排列的确定:用圆直径 D 除以网片间距a ,如有小数应四舍五入。

除得的商是偶数时为对称排列,是奇数时则为非对称排列。

(二)网片钢筋长度计算1、对称排列计算设:圆直径为D ,单向排列根数为n ,网片间距为a ,钢筋直径为d ,所需要解三角形方程的总项数为k ,而且 k = ≥1,则:双向网片筋总长度:Σ l = 4a · [ n 2-12 +……+ n 2 -(2k -1)2]+ l m (3a 对称排列b 非称排列图3-50-78)l m=2n(12.5d-0.05)当钢筋直径为 Φ8 ~Φ12时,l m=15 nd【例3-17】有一圆形井桩承台,直径D为1.2m,网片筋设计间距为Φ10@200,求该网片筋总长度。

【解】n==6根为对称排列k==3 解3项方程Φ10网片筋总长度:Σ l=4×0.2(62-12 +62-32+62-52)+15×6×0.01=12.44m 钢筋边距a′验证:a′=-2.5a=-2.5×0.2=0.1m因此,(0<a′<a)满足先决条件。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圆形网片钢筋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分别计算出每根钢筋长度后,减去保护层,再加上弯钩长度。

网片筋的长度与其排列方法有关。

在同一直径、同一分布间距的圆形构件中,排列方法不同,网片筋的总长度也不相同。

为了确保排列方法达到最优,必须要满足以下先决条件:在排列时要保证最边缘的钢筋离圆切点的边距a ′必须大于零,同时还要小于钢筋间距a ;在间距不变的条件下,要保证排列的根数为最多。

(一)排列方法的确定排列方法分对称排列与非对称排列。

对称排列:就是以圆心为中心点,两边第一根钢筋在距圆心二分之一 间距处排列,其他钢筋均按等间距排列;见图3-50(a )。

非对称排列:就是第一根钢筋排列在圆心处,其他钢筋排列时依次在圆心两边按等间距排列,见图 3-50(b )。

对称排列与非对称排列的确定:用圆直径 D 除以网片间距a ,如有小数应四舍五入。

除得的商是偶数时为对称排列,是奇数时则为非对称排列。

(二)网片钢筋长度计算1、对称排列计算设:圆直径为D ,单向排列根数为n ,网片间距为a ,钢筋直径为d ,所需要解三角形方程的总项数为k ,而且 k = ≥1,则:双向网片筋总长度:Σ l = 4a · [ n 2-12 +……+ n 2 -(2k -1)2 ]+ l m (3a 对称排列b 非称排列图3-50-78)l m=2n(12.5d-0.05)当钢筋直径为Φ8 ~Φ12时,l m=15 nd【例3-17】有一圆形井桩承台,直径D为1.2m,网片筋设计间距为Φ10@200,求该网片筋总长度。

【解】n==6根为对称排列k==3 解3项方程Φ10网片筋总长度:Σ l=4×0.2(62-12 +62-32+62-52)+15×6×0.01=12.44m 钢筋边距a′验证:a′=-2.5a=-2.5×0.2=0.1m因此,(0<a′<a)满足先决条件。

圆钢筋网片的计算公式

圆钢筋网片的计算公式

圆钢筋网片的计算公式圆钢筋网片是一种常用于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材料,它能够有效地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和抗剪性能,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圆钢筋网片的尺寸和数量进行计算,以确保其能够满足结构的设计要求。

本文将介绍圆钢筋网片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圆钢筋网片的尺寸计算公式如下:1. 圆钢筋网片的面积计算公式:A = π d^2 / 4。

其中,A为圆钢筋网片的面积,π为圆周率,d为圆钢筋的直径。

2. 圆钢筋网片的周长计算公式:L = π d。

其中,L为圆钢筋网片的周长,π为圆周率,d为圆钢筋的直径。

3. 圆钢筋网片的质量计算公式:M = A ρ l。

其中,M为圆钢筋网片的质量,A为圆钢筋网片的面积,ρ为钢筋的密度,l为圆钢筋网片的长度。

以上公式是计算圆钢筋网片尺寸的基本公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结合圆钢筋网片的使用位置和作用,进行合理的尺寸计算和材料选用。

圆钢筋网片的数量计算公式如下:1. 圆钢筋网片的数量计算公式:N = L / s。

其中,N为圆钢筋网片的数量,L为混凝土构件的周长,s为圆钢筋网片的间距。

2. 圆钢筋网片的受力分析:在进行圆钢筋网片的数量计算时,还需要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圆钢筋网片的布置方式和数量。

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可以确定圆钢筋网片的布置方式和数量,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

以上公式是计算圆钢筋网片数量的基本公式,可以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进行灵活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结合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和受力特点,进行合理的数量计算和布置设计。

在进行圆钢筋网片的计算时,还需要考虑圆钢筋网片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粘结性能、安装施工要求等因素,保证圆钢筋网片能够发挥最佳的加固效果。

同时,还需要进行圆钢筋网片的材料选用和加工制作,确保圆钢筋网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总之,圆钢筋网片的计算公式是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工程师和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的尺寸计算和数量布置,保证圆钢筋网片能够发挥最佳的加固效果。

圆形底板钢筋计算公式

圆形底板钢筋计算公式

圆形底板钢筋计算公式在建筑工程中,钢筋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它能够增加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圆形底板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钢筋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圆形底板钢筋计算的公式和相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圆形底板钢筋计算的公式主要包括计算底板的面积、钢筋的截面面积、钢筋的间距等内容。

下面将依次进行介绍。

1. 圆形底板的面积计算公式圆形底板的面积计算公式为:A = π * r^2其中,A表示底板的面积,π是一个数学常数,约等于3.14159,r 表示底板的半径。

2. 钢筋的截面面积计算公式钢筋的截面面积计算公式为:A_s = (π * d^2) / 4其中,A_s表示钢筋的截面面积,d表示钢筋的直径。

3. 钢筋的间距计算公式钢筋的间距计算公式为:s = (π * d) / n其中,s表示钢筋的间距,d表示钢筋的直径,n表示钢筋的数量。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得到圆形底板的钢筋计算结果。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计算示例:假设圆形底板的半径为6米,钢筋的直径为12毫米,钢筋的数量为8根。

首先,可以通过圆形底板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底板的面积:A = π * 6^2A ≈ 113.097平方米然后,可以通过钢筋的截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钢筋的截面面积:A_s = (π * 12^2) / 4A_s ≈ 113.097平方毫米接下来,可以通过钢筋的间距计算公式计算钢筋的间距:s = (π * 12) / 8s ≈ 4.712米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到圆形底板的钢筋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钢筋规格和布置方式,以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公式仅适用于圆形底板的钢筋计算。

在实际工程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混凝土的强度、底板的荷载等。

因此,在进行具体的钢筋计算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总结起来,圆形底板钢筋计算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使用计算公式,可以准确计算出底板的钢筋需求,并进行合理布置和施工。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间距和根数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间距和根数

9-3钢筋配料与代换9-3-1钢筋配料钢筋配料是根据构件配筋图,先绘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单根钢筋简图并加以编号,然后分别计算钢筋下料长度和根数,填写配料单,申请加工。

9-3-1-1钢筋下料长度计算钢筋因弯曲或弯钩会使其长度变化,在配料中不能直接根据图纸中尺寸下料;必须了解对混凝土保护层、钢筋弯曲、弯钩等规定,再根据图中尺寸计算其下料长度。

各种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如下: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一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段长度一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上述钢筋需要搭接的话,还应增加钢筋搭接长度。

1.弯曲调整值钢筋弯曲后的特点:一是在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轴线长度不变;二是在弯曲处形成圆弧。

钢筋的量度方法是沿直线量外包尺寸(图9-46);因此,弯起钢筋的量度尺寸大于下料尺寸,两者之间的差值称为弯曲调整值。

弯曲调整值,根据理论推算并结合实践经验,列于表9-23。

图9-46钢筋弯曲时的量度方法钢筋弯曲调整值表9-23d2.弯钩增加长度钢筋的弯钩形式有三种:半圆弯钩、直弯钩及斜弯钩(图9-47)。

半圆弯钩是最常用的一种弯钩。

直弯钩只用在柱钢筋的下部、箍筋和附加钢筋中。

斜弯钩只用在直径较小的钢筋中。

图9-47钢筋弯钩计算简图(a)半圆弯钩;(b)直弯钩;(c)斜弯钩光圆钢筋的弯钩增加长度,按图9-47所示的简图(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为3d)计算:对半圆弯钩为6.25d,对直弯钩为3.5d,对斜弯钩为4.9d。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实际弯心直径与理论弯心直径有时不一致,钢筋粗细和机具条件不同等而影响平直部分的长短(手工弯钩时平直部分可适当加长,机械弯钩时可适当缩短),因此在实际配料计算时,对弯钩增加长度常根据具体条件,采用经验数据,见表9-24。

半圆弯钩增加长度参考表(用机械弯)表9-243 .弯起钢筋斜长弯起钢筋斜长计算简图,见图9-48。

弯起钢筋斜长系数见表9-25。

圆形钢筋重量计算公式

圆形钢筋重量计算公式

手工计算钢筋公式大全第一章梁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圆形底板钢筋计算公式

圆形底板钢筋计算公式

圆形底板钢筋计算公式钢筋在土木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用于各种结构中,包括圆形底板。

圆形底板的设计和计算需要考虑到底板的承载能力和抗弯能力,而钢筋在其中起到了增强底板的作用。

圆形底板的钢筋计算公式是基于弯矩和受拉钢筋应变的原理。

弯矩是底板受到的外力引起的内力,它会导致底板的变形和应变。

为了增强底板的抗弯能力,钢筋被布置在底板的受拉区域,以承担部分弯矩。

根据圆形底板的几何形状和力学性质,可以得到以下圆形底板钢筋计算公式:1. 钢筋截面面积计算公式:As = (M * 10^6) / (fy * d)其中,As为钢筋截面面积(mm^2),M为底板的弯矩(N·mm),fy 为钢筋的屈服强度(N/mm^2),d为钢筋的有效高度(mm)。

2. 钢筋数量计算公式:n = As / (π * φ^2 / 4)其中,n为所需钢筋数量(根),As为钢筋截面面积(mm^2),π为圆周率,φ为钢筋直径(mm)。

3. 钢筋间距计算公式:s = (π * D) / n其中,s为钢筋的间距(mm),D为底板的直径(mm),n为所需钢筋数量(根)。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根据底板的弯矩和钢筋的屈服强度来计算所需的钢筋截面面积、钢筋数量和钢筋间距。

这些计算结果将为设计者提供有关钢筋布置和尺寸的重要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如钢筋的最小间距、钢筋的最大间距、钢筋的排布方式等。

此外,为了确保底板的整体承载能力,还需要对底板进行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校核。

圆形底板钢筋计算公式是设计和计算圆形底板的重要工具。

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公式,可以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底板钢筋布置方案,确保底板的强度和稳定性。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设计者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做出合理的决策,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公式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公式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公式在建筑工程中,基础是整个建筑物的支撑和承重结构,它的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而基础的承重能力与钢筋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圆形基础中,钢筋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下面将介绍圆形基础钢筋计算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圆形基础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其直径和深度,而钢筋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也是影响基础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圆形基础钢筋计算时,首先需要确定基础的直径和深度,然后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钢筋的数量和布置方式。

钢筋的数量和布置方式直接影响着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因此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计算和布置。

在圆形基础钢筋计算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参数包括基础的直径(D)、深度(H)、钢筋的直径(d)、数量(n)、布置方式以及混凝土的强度等。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进行钢筋的计算:1. 钢筋的截面积计算公式:钢筋的截面积(A)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A = π (d/2)^2 n。

其中,π为圆周率,d为钢筋的直径,n为钢筋的数量。

2. 钢筋的受拉承载力计算公式:钢筋的受拉承载力(N)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N = A fy。

其中,fy为钢筋的抗拉强度。

3. 圆形基础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圆形基础的承载力(Q)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Q = π D H fc。

其中,fc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在进行圆形基础钢筋计算时,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参数选择和计算。

同时,还需要考虑钢筋的布置方式和连接方式,以确保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在进行施工时,还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的安装和连接,以确保基础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圆形基础钢筋计算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参数选择和计算,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的安装和连接。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基础的质量和安全性,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间距和根数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间距和根数

9-3 钢筋配料与代换9-3-1 钢筋配料钢筋配料是根据构件配筋图,先绘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单根钢筋简图并加以编号,然后分别计算钢筋下料长度和根数,填写配料单,申请加工。

9-3-1-1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钢筋因弯曲或弯钩会使其长度变化,在配料中不能直接根据图纸中尺寸下料;必须了解对混凝土保护层、钢筋弯曲、弯钩等规定,再根据图中尺寸计算其下料长度。

各种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如下: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段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上述钢筋需要搭接的话,还应增加钢筋搭接长度。

1.弯曲调整值钢筋弯曲后的特点:一是在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轴线长度不变;二是在弯曲处形成圆弧。

钢筋的量度方法是沿直线量外包尺寸(图9-46);因此,弯起钢筋的量度尺寸大于下料尺寸,两者之间的差值称为弯曲调整值。

弯曲调整值,根据理论推算并结合实践经验,列于表9-23。

图9-46 钢筋弯曲时的量度方法钢筋弯曲调整值表9-23注:d为钢筋直径。

2.弯钩增加长度钢筋的弯钩形式有三种:半圆弯钩、直弯钩及斜弯钩(图9-47)。

半圆弯钩是最常用的一种弯钩。

直弯钩只用在柱钢筋的下部、箍筋和附加钢筋中。

斜弯钩只用在直径较小的钢筋中。

图9-47 钢筋弯钩计算简图(a)半圆弯钩;(b)直弯钩;(c)斜弯钩光圆钢筋的弯钩增加长度,按图9-47所示的简图(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为3d)计算:对半圆弯钩为6.25d,对直弯钩为3.5d,对斜弯钩为4.9d。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实际弯心直径与理论弯心直径有时不一致,钢筋粗细和机具条件不同等而影响平直部分的长短(手工弯钩时平直部分可适当加长,机械弯钩时可适当缩短),因此在实际配料计算时,对弯钩增加长度常根据具体条件,采用经验数据,见表9-24。

半圆弯钩增加长度参考表(用机械弯)表9-243.弯起钢筋斜长弯起钢筋斜长计算简图,见图9-48。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间距和根数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间距和根数

9-3 钢筋配料与代换9-3-1 钢筋配料钢筋配料是根据构件配筋图,先绘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单根钢筋简图并加以编号,然后分别计算钢筋下料长度和根数,填写配料单,申请加工。

9-3-1-1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钢筋因弯曲或弯钩会使其长度变化,在配料中不能直接根据图纸中尺寸下料;必须了解对混凝土保护层、钢筋弯曲、弯钩等规定,再根据图中尺寸计算其下料长度。

各种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如下: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段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上述钢筋需要搭接的话,还应增加钢筋搭接长度。

1.弯曲调整值钢筋弯曲后的特点:一是在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轴线长度不变;二是在弯曲处形成圆弧。

钢筋的量度方法是沿直线量外包尺寸(图9-46);因此,弯起钢筋的量度尺寸大于下料尺寸,两者之间的差值称为弯曲调整值。

弯曲调整值,根据理论推算并结合实践经验,列于表9-23。

图9-46 钢筋弯曲时的量度方法钢筋弯曲调整值表9-23钢筋弯曲角度30°45°60°90°135°钢筋弯曲调整值0.35d0.5d0.85d2d 2.5d注:d为钢筋直径。

2.弯钩增加长度钢筋的弯钩形式有三种:半圆弯钩、直弯钩及斜弯钩(图9-47)。

半圆弯钩是最常用的一种弯钩。

直弯钩只用在柱钢筋的下部、箍筋和附加钢筋中。

斜弯钩只用在直径较小的钢筋中。

图9-47 钢筋弯钩计算简图(a)半圆弯钩;(b)直弯钩;(c)斜弯钩光圆钢筋的弯钩增加长度,按图9-47所示的简图(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为3d)计算:对半圆弯钩为6.25d,对直弯钩为3.5d,对斜弯钩为4.9d。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实际弯心直径与理论弯心直径有时不一致,钢筋粗细和机具条件不同等而影响平直部分的长短(手工弯钩时平直部分可适当加长,机械弯钩时可适当缩短),因此在实际配料计算时,对弯钩增加长度常根据具体条件,采用经验数据,见表9-24。

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一)

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一)

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一)
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
1. 盘圆钢筋重量的基本公式:
盘圆钢筋的重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重量= π * (直径/2)^2 * 长度 * 密度
其中, - π代表圆周率,约为; - 直径表示钢筋的直径; - 长度表示钢筋的长度; - 密度表示钢筋的密度。

2. 示例说明:
假设要计算一根直径为10mm,长度为1m的盘圆钢筋的重量,该钢筋的密度为 g/cm^3。

根据公式,可以得到:
重量= π * (10/2)^2 * 100 * = * 5^2 * 100 * = g = kg
因此,该根直径为10mm,长度为1m的盘圆钢筋的重量为 kg。

3.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直径和长度的单位必须保持一致,如以毫米为单位,则直径和长度都以毫米为单位;
•密度的单位需要与直径和长度的单位相对应,如以克/立方厘米为单位,则计算结果的重量单位为克或千克。

以上是关于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的相关说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

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

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为:每米重量=直径*直径*系数。

系数可以通过公式“钢筋直径*系数”获得,其中系数值范围在0.00385~0.0617之间。

这是因为不同直径的钢筋所对应的系数不同,因此需要分别计算。

以直径为20mm的钢筋为例,首先通过直径算出对应的系数,再通过系数算出每米的重量。

具体步骤如下:
1. 直径为20mm的钢筋每米的重量=0.00617×20×20=
2.468kg/m。

2. 系数0.00617是由圆钢重量公式
3.148×(D^2-d^2)/d^2×ρ求出的,其中D为直径,d为直径加两端螺纹部分长度,一般为2~3毫米。

因此,这个数值仅适用于D或d≤8mm的钢筋。

对于直径大于8mm的钢筋,需要采用另一个公式进行计算。

在重量公式中,π是圆周率(常数),取3.14;钢筋直径d,单位是毫米;钢筋半径r,单位是厘米;钢筋每米重量是$π$\rbrack半径r$\rbrack^{2} ×密度ρ(通常是7.85克/立方厘米)×长度L(一般是1米)。

因此,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为:直径*直径*系数*长度。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钢筋直径和长度,套用相应的系数值进行计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

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

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
摘要:
1.盘圆钢筋的概念
2.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
3.盘圆钢筋重量计算示例
4.注意事项
正文:
1.盘圆钢筋的概念
盘圆钢筋是指经过冷拉或热轧的钢筋,其截面呈圆形,通常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和修补。

盘圆钢筋因其良好的抗拉强度和抗压能力,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盘圆钢筋重量计算公式
盘圆钢筋的重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重量(kg)= 钢筋直径(mm)×钢筋直径(mm)×钢筋长度(m)×钢筋密度(kg/m)
其中,钢筋密度一般取为7850 kg/m。

3.盘圆钢筋重量计算示例
假设我们需要计算一根直径为12mm、长度为6m 的盘圆钢筋的重量,那么可以根据上述公式进行计算:
重量(kg)= 12 ×12 ×6 ×7850 = 605280 kg
因此,这根盘圆钢筋的重量为605.28kg。

4.注意事项
在计算盘圆钢筋重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钢筋直径、长度和密度等参数应准确无误;
(2)在计算过程中,单位应保持一致,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3)对于非标准规格的盘圆钢筋,可以根据实际尺寸进行计算。

总之,在计算盘圆钢筋重量时,只需根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即可得出结果。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间距和根数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间距和根数

9-3 钢筋配料与代换9-3-1 钢筋配料钢筋配料是根据构件配筋图,先绘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单根钢筋简图并加以编号,然后分别计算钢筋下料长度和根数,填写配料单,申请加工。

9-3-1-1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钢筋因弯曲或弯钩会使其长度变化,在配料中不能直接根据图纸中尺寸下料;必须了解对混凝土保护层、钢筋弯曲、弯钩等规定,再根据图中尺寸计算其下料长度。

各种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如下: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段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上述钢筋需要搭接的话,还应增加钢筋搭接长度。

1.弯曲调整值钢筋弯曲后的特点:一是在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轴线长度不变;二是在弯曲处形成圆弧。

钢筋的量度方法是沿直线量外包尺寸(图9-46);因此,弯起钢筋的量度尺寸大于下料尺寸,两者之间的差值称为弯曲调整值。

弯曲调整值,根据理论推算并结合实践经验,列于表9-23。

图9-46 钢筋弯曲时的量度方法钢筋弯曲调整值表9-23钢筋弯曲角度30°45°60°90°135°钢筋弯曲调整值0.35d 0.5d 0.85d 2d 2.5d 注:d为钢筋直径。

2.弯钩增加长度钢筋的弯钩形式有三种:半圆弯钩、直弯钩及斜弯钩(图9-47)。

半圆弯钩是最常用的一种弯钩。

直弯钩只用在柱钢筋的下部、箍筋和附加钢筋中。

斜弯钩只用在直径较小的钢筋中。

图9-47 钢筋弯钩计算简图(a)半圆弯钩;(b)直弯钩;(c)斜弯钩光圆钢筋的弯钩增加长度,按图9-47所示的简图(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为3d)计算:对半圆弯钩为6.25d,对直弯钩为3.5d,对斜弯钩为4.9d。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实际弯心直径与理论弯心直径有时不一致,钢筋粗细和机具条件不同等而影响平直部分的长短(手工弯钩时平直部分可适当加长,机械弯钩时可适当缩短),因此在实际配料计算时,对弯钩增加长度常根据具体条件,采用经验数据,见表9-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
圆形网片钢筋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分别计算出每根钢筋长度后,减去保护层,再加上弯钩长度。

网片筋的长度与其排列方法有关。

在同一直径、同一分布间距的圆形构件中,排列方法不同,网片筋的总长度也不相同。

为了确保排列方法达到最优,必须要满足以下先决条件:
在排列时要保证最边缘的钢筋离圆切点的边距a ′必须大于零,同时还要小于钢筋间距a ;在间距不变的条件下,要保证排列的根数为最多。

(一)排列方法的确定
排列方法分对称排列与非对称排列。

对称排列:就是以圆心为中心点,两边第一根钢筋在距圆心二分之一 间距处排列,其他钢筋均按等间距排列;见图3-50(a )。

非对称排列:就是第一根钢筋排列在圆心处,其他钢筋排列时依次在圆心两边按等间距排列,见图 3-50(b )。

对称排列与非对称排列的确定:用圆直径 D 除以网片间距a ,如有小数应
四舍五入。

除得的商是偶数时为对称排列,是奇数时则为非对称排列。

(二)网片钢筋长度计算
1、对称排列计算
设:圆直径为D ,单向排列根数为n ,网片间距为a ,钢筋直径为d ,所需要解三角形方程的总项数为k ,而且 k = ≥1,则:
双向网片筋总长度:
Σ l = 4a · [ n 2-12 +……+ n 2 -(2k -1)2 ]+ l m (3-78)
a 对称排列
b 非称排列
图3-50
l m=2n(12.5d-0.05)
当钢筋直径为时, l m=15 nd
【例3-17】有一圆形井桩承台,直径D为 1.2m,网片筋设计间距为Φ10@200,求该网片筋总长度。

【解】n==6根为对称排列
k==3 解3项方程
Φ10网片筋总长度:
Σ l=4×0.2(62-12 + 62-32+ 62-52)+15×6×0.01=12.44m
钢筋边距a′验证:a′=-2.5a=-2.5×0.2=0.1m
因此,(0<a′<a)满足先决条件。

2、非对称排列计算
设:圆直径为D,单向排列根数为n,网片间距为a,钢筋直径为d,所需解三角形方程的总项数为k,而且k=≥1
双向网片筋总长度:
Σ l=4a(n 2-2 2 +…… +n2-4k 2 )+ 2D+l m (3-79)
【例3-18】另有一圆形井桩承台,直径D为1.3m,网片筋设计间距为Φ8@150,求该网片筋总长度。

【解】n==8.67≈9根为非对称排列
k==4 解4项方程
Φ10网片筋总长度:
Σ l=4×0.15(8.672-22 + 8.672-42 + 8.672-62 + 8.672-82 )
+2×1.3+15×8.67×0.008 =19.08m
钢筋边距a′验证:a′=-4 a=0.05m
因此,(0<a′<a)满足先决条件。

(三)注意事项
1、钢筋排列根数n=,若圆直径D不能被钢筋间距a整除,商有小数时,在式中应保留两位小数计算。

但在判别钢筋排列方式时,要将小数部分四舍五入成整数,当为偶数时为对称排列,当为奇数时为非对称排列。

式中的n虽然有小数,但钢筋实际排列根数应为整
数。

如前面举例中,n==8.67,在判别排列方式时将8.67进为整数9,因此,可判别它是非对称排列,但在式中计算时,n应取“8.67”而不是“9”。

2、在计算钢筋排列根数时,n=,既不能加“1”,也不能减“1”,如果加“1”,则圆形构件最外边的两根钢筋必然在圆的切点上,长度为零,没有意义;如果减去“1”,则圆形构件不但少两根钢筋,而且排列在最外边的两根钢筋距圆切点的距离,肯定与钢筋间距相等,这不是最优的排列方法。

最优的排列方法是圆形构件排列在最边的两根钢筋距圆切点的距离,必须大于零,同时还要小于钢筋间距,该论点在前面举例中已经得到验证。

为了方便计算,现将不同井桩直径,及常用网片筋的规格型号与间距,用公式计算后,将每块网片筋长度用量,用表格形式列出(见手册,表A5),以便随时查用。

只要知道井桩直径,及网片筋的规格与间距,就可以直接利用表中数值进行计算。

井桩承台网片钢筋每块量表表A5
申明:此内容摘录于《房屋建筑工程量速算方法实例详解》一书。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文档可
自行编辑和修改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