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课件精品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送魏万之京PPT精品课件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魏万乘着微霜渡河而来
渡
昨夜微霜渡河而来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岑参《巴南舟中夜市 》
鸿雁: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代指书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大家观看
为了方便教学与学习使用,本文档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时间:20XX.XX.XX
2021/02/24
送
魏
万
—
之
李 颀
京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仆骊仆骊 夫驹夫驹骊 整在具在歌 驾路存门 。,。,
【骊歌】告别之歌。逸诗有《骊驹》篇云:“骊 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 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骊 歌”。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魏万乘着微霜渡河而来
渡
昨夜微霜渡河而来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岑参《巴南舟中夜市 》
鸿雁: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代指书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大家观看
为了方便教学与学习使用,本文档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时间:20XX.XX.XX
2021/02/24
送
魏
万
—
之
李 颀
京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仆骊仆骊 夫驹夫驹骊 整在具在歌 驾路存门 。,。,
【骊歌】告别之歌。逸诗有《骊驹》篇云:“骊 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 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骊 歌”。
公开课送魏万之京PPT精选文档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情
5
这联诗在时间上用倒置的手法, 先说“今朝别”,再说“昨夜 霜”,把离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其中既有对游子冲寒上路的爱惜, 又有和游子乍逢即别的惆怅。
6
颔 联 写别后心情
先承“秋”,从“闻”的角度写秋
鸿 雁哀鸣。雁,是惜别思乡的传统意象。云
雁 雁,常常引起对故乡、对亲人的定向 山
13
4
诗作赏析
首联
朝 ▪ 第一句正面写“别”。
昨
闻
诗人只用“离歌”(《骊歌》, 夜
游
离别之歌)两个字,唤起我们对这 段歌词的记忆,收到言简意赅的效
微
子 果。
霜
唱 第二句点“秋”。
初
离
也只用“微霜”一词透露,而 渡
歌
景物的萧条,心情的凄冷,隐含游 子旅程的艰辛,都包含在其中。让
河
我们联想到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第二句中“不觉有离伤”之语, 诗人当真没有离伤吗?三、四句在送 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11
明确: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
安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 对方的离愁。
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 “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
心的深厚情谊。
12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本诗。 2、预习下首诗歌。
树 间转换点明游子行程;“树 砧
Hale Waihona Puke 色 色”、“向晚”从时间顺延写 声
催 一日行速。
向
寒 “砧上”,捣衣声。秋天了,晚 近 家家捣练,为征人游子赶制寒 多
衣。
8
尾联
莫
空
见 由颈联“催寒”、“向晚”的 令
长 “催”和“向”又表示一种迫促的岁
2024版《送魏万之京》ppt课件
12
对友情、人生等议题的思考
1 2
友情的珍贵 诗歌表达了友情的深厚和珍贵,强调了朋友间相 互扶持、共同度过人生难关的重要性。
人生的无常与感慨
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诗歌引发了对人生无常和时 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
3
虽然诗歌中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但同时也展现了 诗人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鼓励人们珍惜当下、 勇敢前行。
人。
晚唐时期
送别诗风格多样,李商隐、杜 牧等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
魅力。
20
著名送别诗人及其作品介绍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作品 气势磅礴,情感真挚。
2024/1/26
李白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等,作品意境开阔,想 象丰富。
杜甫
《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 等,作品沉郁顿挫,情感深沉。
2024/1/26
《送魏万之京》一诗体现了李颀诗歌 的典型特点: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情感真挚。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韵律悠扬,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1/26
7
《送魏万之京》原文呈现
01
02
03
全文展示
《送魏万之京》诗歌原文。
2024/1/26
作者介绍
李白生平及代表作品概述 。
描绘离别场景
离别意象的运用
诗歌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生动地描 绘了与友人离别的场景,表达了深深 的离愁别绪。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离别意象,如 “长亭”、“古道”、“芳草”等, 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抒发情感
通过对离别主题的探讨,诗歌抒发了 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 的真实感受。
高三语文送魏万之京课件
唐代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探讨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诗人创作的影响。
不同流派诗歌的欣赏
分析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等不同流派诗歌的特点和美学价值。
美学:从美学角度欣赏唐代诗歌艺术
跨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地理学、历史学、美学等跨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提高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
01
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02
通过创新性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03
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形成人人尊重、人人传承的良好氛围。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05
CHAPTER
跨学科知识拓展与应用
了解唐代的水陆交通网络,包括丝绸之路、大运河等重要路线。
唐代主要交通路线
分析不同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唐代交通路线选择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探讨交通发展对唐代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交通对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地理学:唐代交通路线及地理环境影响
02
CHAPTER
诗歌内容解析与赏析
01
02
全文朗读及注音版提供
准备注音版的全文,方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照发音,提高朗读准确性。
提供标准的全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每句话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挖掘诗歌中的典故、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揭示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了解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考试科目、选拔程序等。
探讨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诗人创作的影响。
不同流派诗歌的欣赏
分析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等不同流派诗歌的特点和美学价值。
美学:从美学角度欣赏唐代诗歌艺术
跨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地理学、历史学、美学等跨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提高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
01
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02
通过创新性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03
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形成人人尊重、人人传承的良好氛围。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05
CHAPTER
跨学科知识拓展与应用
了解唐代的水陆交通网络,包括丝绸之路、大运河等重要路线。
唐代主要交通路线
分析不同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唐代交通路线选择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探讨交通发展对唐代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交通对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地理学:唐代交通路线及地理环境影响
02
CHAPTER
诗歌内容解析与赏析
01
02
全文朗读及注音版提供
准备注音版的全文,方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照发音,提高朗读准确性。
提供标准的全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每句话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挖掘诗歌中的典故、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揭示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了解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考试科目、选拔程序等。
语文:2.2《送魏万之京》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上)》)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整体把握: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 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 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 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 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 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 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 字,更见推敲之功。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 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讨论: 1 “催”字的好处? 2 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 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 “御苑砧声”?
“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 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 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 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 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 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 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送魏万之京PPT课件
晚唐时期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为代 表,诗歌风格细腻婉约。
2024/1/27
5
《送魏万之京》创作背景
魏万,又名魏颢,曾求仙学道,隐居 王屋山。
李白深为感动,写下《送王屋山人魏 万还王屋》一诗。
2024/1/27
天宝十三载,因仰慕李白名声,南下 吴、越一带访寻李白,行程三千余里 ,为后人所传颂。
李颀此诗《送魏万之京》作于魏万离 开长安前往京城之际,表达了作者对 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其前程的美好祝 愿。
讨论点2
讨论点3
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 画等,与诗歌相结合,打造出更加丰 富的艺术效果。
可以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和细节,让 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离别的情感。
2024/1/27
26
THANK YOU
2024/1/27
27
2024/1/27
10
03
意象分析与情感表达
2024/1/27
11
离别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01
02
03
长亭古道
象征着离别的场所,长亭 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 的氛围。
2024/1/27
落日余晖
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离别 之际,夕阳西下,余晖洒 满大地,象征着诗人对友 人离去的不舍和留恋。
我认为诗中的“京华烟云”和“ 海内风尘”等词语,不仅表达了 诗人对京城的眷恋和对外面的世 界的向往,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
动荡和不安。
分享3
通过本诗的学习,我对古代送别 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 了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2024/1/27
25
小组讨论:如何创新表达离别情感
讨论点1
可以尝试运用现代诗歌的形式和语言 ,结合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手法,创造 出新的表达方式。
《送魏万之京》(共46张PPT)
讨论明确: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 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天气转凉,为 亲人做寒衣,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 思念之意。
解读诗歌
• 赏析尾联:寄寓怎样的意味。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他 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然有“行乐处”, 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忘了自己 一路而来的艰辛苦痛,如果沉溺享乐,只 会白白消磨大好的光阴而理想无成。语气 近乎严厉,完全是长者口气。一个“莫” 字,不容友人置疑;一个“易”字,足教 友人深思。语谆情切,劝勉之意如警钟长 鸣,令人不敢忘怀。
树黄,御苑砧声。 情:体现了诗人离别时 的悲伤,以及对朋友的牵挂关切之情。
解读诗歌
9.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 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 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 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 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 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 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 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 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
②空间意象: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
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 《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 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 《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等。
• 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 人们的共鸣。
解读诗歌
• 赏析颈联:诗人对友人又作了充满情意的 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 多”。“催寒近”,凉秋九月,草木摇落, 一片萧瑟,寒天越来越近。“砧声多”也 点明天气越来越冷了,既反衬出身处繁华 都市的寂寞,又暗示独居异乡的凄凉。言 外之意是:年轻人,理想是美好的,现实 却很残酷。千万不要异想天开地认为,到 了理想之地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露痕迹 的担忧、提醒,为后文直言劝诫作铺垫。
解读诗歌
• 赏析尾联:寄寓怎样的意味。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他 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然有“行乐处”, 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忘了自己 一路而来的艰辛苦痛,如果沉溺享乐,只 会白白消磨大好的光阴而理想无成。语气 近乎严厉,完全是长者口气。一个“莫” 字,不容友人置疑;一个“易”字,足教 友人深思。语谆情切,劝勉之意如警钟长 鸣,令人不敢忘怀。
树黄,御苑砧声。 情:体现了诗人离别时 的悲伤,以及对朋友的牵挂关切之情。
解读诗歌
9.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 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 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 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 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 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 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 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 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
②空间意象: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
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 《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 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 《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等。
• 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 人们的共鸣。
解读诗歌
• 赏析颈联:诗人对友人又作了充满情意的 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 多”。“催寒近”,凉秋九月,草木摇落, 一片萧瑟,寒天越来越近。“砧声多”也 点明天气越来越冷了,既反衬出身处繁华 都市的寂寞,又暗示独居异乡的凄凉。言 外之意是:年轻人,理想是美好的,现实 却很残酷。千万不要异想天开地认为,到 了理想之地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露痕迹 的担忧、提醒,为后文直言劝诫作铺垫。
《送魏万之京》课件2
勉励前行
李白在诗中勉励魏万要继 续前行,追求更高的理想 和抱负,不要因离别而过 分感伤。
13
友谊、忠诚等价值观念体现
友谊至上
李白和魏万之间的友谊超越了世俗的 利益关系,体现了友谊至上的价值观 念。
忠诚不渝
追求理想
李白和魏万都拥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共同追 求理想的基础之上。
审美体验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想象和 联想,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和丰富内涵,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和心灵共鸣。
2024/1/26
9
关键语句解读及意义阐释
2024/1/26
关键语句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此句通过描绘秋风 起、木叶飞的景象,以及吴江水和鲈鱼的肥美,表达了诗人 对季节变化和自然美景的敏锐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 心的愁苦和无奈。
诗歌内容解析与赏析
7
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2024/1/26
篇章结构
诗歌采用古体诗的形式,通过叙 事、描写和抒情等手法,构建了 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感的篇章结 构。
写作特点
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通过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表 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深情厚谊 。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诗歌中通过“秋风”、“寒雁”、“ 落日”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 的秋日送别图,营造出一种悲凉伤感 的氛围。
文化内涵
唐代送别诗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们常常在诗中运用典故、比喻等 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 友人的祝愿。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加 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诗歌具 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唐代送 别诗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 风俗习惯,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提供 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高二语文送魏万之京(PPT)4-4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见雁思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代指书信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形悲哀痛苦:~无依的孤儿。 【哀怜】动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孤儿寡母,令人~。 【哀鸣】动悲哀地叫:寒鸦~。 【哀戚】ī〈书〉形悲伤。 【哀 启】名旧时死者亲属叙述死者生平事略的文章,通常附在讣闻之后。 【哀泣】动悲伤地哭泣:嘤嘤~。 【哀切】形凄切(多用来形容声音、眼神等):情 辞~。 【哀求】动苦苦; /peizi/ 炒股配资; 请求:~饶命|百般~。 【哀荣】〈书〉名指死后的荣誉。 【哀伤】形悲伤:哭声 凄切~|请保重身体,切莫过于~。 【哀思】ī名悲哀思念的感情:寄托~。 【哀叹】动悲哀地叹息:独自~|~自己的不幸遭遇。 【哀恸】形极为悲痛: 伟人长眠,举世~。 【哀痛】形悲伤;悲痛:~欲绝|感到十分~。 【哀婉】形(声音)悲伤而婉转:歌声~动人。 【哀艳】〈书〉形形容文辞凄切而华 丽:~之词|诗句~缠绵。 【哀怨】形悲伤而含怨恨:~的笛声|倾诉内心的~。 【哀乐】名悲哀的乐曲,专用于丧葬或追悼。 【埃】灰尘;尘土: 尘~|黄~蔽天。 【埃】量长度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符号?。埃等于-(一百亿分之一)米。主要用来计量微小长度。这个单位名称是为纪念瑞典物理学家 埃斯特朗(Aa?g?)而定的。 【埃博拉出血热】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埃博拉病度,通过身体接触传染。症状是高热,肌肉痛,腹泻,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出 血等,很快导致肾功能衰竭,出现休克和昏迷,死亡率很高。也叫埃博拉病度病。 【挨】①动靠近;紧接着:他家~着工厂|学生一个~一个地走进教室。 ②介顺着(次序):把书~着次序放好|~门~户地检查卫生。 【挨边】∥(~儿)①动靠着边缘:上了大路,要挨着边儿走。②动接近(某数,多指年 龄):我六十~儿了。③形接近事实或事物应有的样子:你说的太不~儿! 【挨次】副顺次:~入场|~检查。 【挨个儿】〈口〉副逐一;顺次:~盘 问|~上车。 【挨肩儿】〈口〉动同胞兄弟姐妹排行相连,年岁相差很小:这哥儿俩是~的,只差一岁。 【挨近】∥动靠近:你~我—点儿|两家挨得很近。 【唉】叹①表示应答:~,我在这儿|~,我知道了。②表示叹息:~,有什么办法呢?|他双手抱着头,~~地直叹气。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 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娭】[娭毑]()〈方〉名①祖母。②尊称年老的妇女。 【欸】同“唉”()。 【嗳】(噯)同“哎”。 【锿】(鎄)名金属元 素,符号()。有放射性,由人工核反应获得。 【挨】(捱)动①遭受;忍受:~饿|~了一顿打。②困难地度过(岁月):苦日子好不容易~过来了。
《送魏万之京》教学课件.共23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送魏万之京》教学课件.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语文:2.2《送魏万之京》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上)》)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整体把握: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 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 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 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 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 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 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 字,更见推敲之功。
送 魏 万 之 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颀
—
第一小组
李颀
李颀(690-751) 唐朝诗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 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 薄子弟,倾财破产。后立志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南许昌) 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 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 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 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 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 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 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 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 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 “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 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 “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 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 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送魏万之京课件11.22
《长亭送别》:“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 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 《三国演义》“元直走马荐诸葛”:玄德 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 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 “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 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长亭送别》:“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 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 《三国演义》“元直走马荐诸葛”:玄德 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 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 “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 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读懂意象
品味情感
——《送魏万之京》
温故《雨霖铃》
景 别前 别时 别后
寒蝉、骤雨、长亭、 都门
情 伤感、悲戚
兰舟、烟波、暮霭 不舍、愁苦 楚天 杨柳、晓风、残月 孤寂、思念
方法总结
步骤1:找意象 步骤2:找意象的修饰、限定性词语 步骤3:品味意象 两手抓:抓意象寓意
抓意象的修饰、限定性词语
缘景明情
步骤2:找意象的修饰、限定性词语 离歌 唱 微霜 初渡 鸿雁 愁 云山 客 关城树色 寒 御苑砧声 多
缘景明情
步骤3:品味意象 两手抓:抓意象的寓意
离歌 微霜 鸿雁 云山 关城树色 御苑砧声 唱 初渡 愁 客 寒 多
抓修饰、限定词语
缘景明情
步骤4:综合意象 联想画面 归结情感
情感:惜别 思乡
愁苦 劝勉
学以致用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合作探究:读《送魏二》,通过分析意象 把握诗歌情感。
拓展延伸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 天水送无穷树,未是风 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思考:请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送魏万之京》课件
送魏万之京PPT 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魏万的生平
Part Three.
送魏万之京的创作 背景
Part Four.
送魏万之京的诗歌 内容
Part Five.
送魏万之京的艺术 手法
Part Six.
送魏万之京的影响 和评价
Part One
象征手法
意象选择: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长安”、“洛阳”等 象征意义: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深刻 象征效果:通过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语言特色
语言简洁,意境深 远
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
运用典故,增加诗 歌的文化内涵
创作过程
创作时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 创作地点:洛阳 创作背景:李白与魏万相识于洛阳,魏万即将前往长安,李白为其送行 创作内容:李白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魏万的祝福和期望,以及对长安的向往和憧憬
Part Four
送魏万之京的诗歌内容
描述离别的场景
送别地点:长安城外 送别时间:清晨 送别人物:诗人与魏万 送别场景:诗人与魏万依依惜别,诗人目送魏万远去,直至消失在视线中。
魏万的诗歌成就
魏万是唐代著名 的诗人,被誉为 “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以 豪放、奔放、激 昂、悲壮著称
代表作品有《将进 酒》、《庐山谣》、 《行路难》等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被誉为“诗仙”
Part Three
送魏万之京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添加项标题
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经 济、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魏万的生平
Part Three.
送魏万之京的创作 背景
Part Four.
送魏万之京的诗歌 内容
Part Five.
送魏万之京的艺术 手法
Part Six.
送魏万之京的影响 和评价
Part One
象征手法
意象选择: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长安”、“洛阳”等 象征意义: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深刻 象征效果:通过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语言特色
语言简洁,意境深 远
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
运用典故,增加诗 歌的文化内涵
创作过程
创作时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 创作地点:洛阳 创作背景:李白与魏万相识于洛阳,魏万即将前往长安,李白为其送行 创作内容:李白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魏万的祝福和期望,以及对长安的向往和憧憬
Part Four
送魏万之京的诗歌内容
描述离别的场景
送别地点:长安城外 送别时间:清晨 送别人物:诗人与魏万 送别场景:诗人与魏万依依惜别,诗人目送魏万远去,直至消失在视线中。
魏万的诗歌成就
魏万是唐代著名 的诗人,被誉为 “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以 豪放、奔放、激 昂、悲壮著称
代表作品有《将进 酒》、《庐山谣》、 《行路难》等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被誉为“诗仙”
Part Three
送魏万之京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添加项标题
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经 济、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送魏万之京 -精品课件
李 颀
送 魏 万 之 京
—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整体感知——察诗情
诗题为“送魏万之京”,是谁送别魏万去京城? ——李颀 李颀和魏万是什么关系? ——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见注释① 诗的哪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晚辈朋友的关心劝勉?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盛唐送别诗中的盛唐气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送友人》,字里
行间透露着对友人真挚的情感。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片
冰心在玉壶”,便是典型的盛唐气象。
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慰藉中寄希 望,不作凄凉之语,乐观放达,唱响盛唐 气象的最强音。
牛刀小试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联系旧知,回顾送别诗常见情感 联系旧知,回顾送别诗情感
1.上一专题所学《春夜别友人》表达了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依依惜别之情。 2.回顾读过背过的送别诗,思考它们分别表达了 哪些情感 李白《赠汪伦》:深情厚谊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豁达胸襟豪放气度 高适《别董大》:诚挚的安慰、劝勉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表明心志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接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愁,客中,离歌
这些词语直接表现出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依 依惜别之情。
品意象,感受诗情
诗的前三联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关心劝勉之 情、依依惜别之情的? 1.首联 微霜:写出景物的萧条 暗示离人心情的凄冷、惜别的悲凉 表现游子行程的艰辛 表达了长辈的关心
送 魏 万 之 京
—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整体感知——察诗情
诗题为“送魏万之京”,是谁送别魏万去京城? ——李颀 李颀和魏万是什么关系? ——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见注释① 诗的哪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晚辈朋友的关心劝勉?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盛唐送别诗中的盛唐气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送友人》,字里
行间透露着对友人真挚的情感。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片
冰心在玉壶”,便是典型的盛唐气象。
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慰藉中寄希 望,不作凄凉之语,乐观放达,唱响盛唐 气象的最强音。
牛刀小试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联系旧知,回顾送别诗常见情感 联系旧知,回顾送别诗情感
1.上一专题所学《春夜别友人》表达了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依依惜别之情。 2.回顾读过背过的送别诗,思考它们分别表达了 哪些情感 李白《赠汪伦》:深情厚谊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豁达胸襟豪放气度 高适《别董大》:诚挚的安慰、劝勉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表明心志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接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愁,客中,离歌
这些词语直接表现出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依 依惜别之情。
品意象,感受诗情
诗的前三联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关心劝勉之 情、依依惜别之情的? 1.首联 微霜:写出景物的萧条 暗示离人心情的凄冷、惜别的悲凉 表现游子行程的艰辛 表达了长辈的关心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魏万之京
李颀
作者简介 李颀,生卒年不详。作吏数年, 后归隐。他交游颇广,与当代著名 诗人王昌龄、岑参、王维、高适等 人皆有交往。他以边塞诗和送别诗 闻名于诗坛。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 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 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 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 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 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 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 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 《少年游》)
学习探讨: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这联诗有一点歧义,就是初渡河的主语究 竟是“游子”呢,还是“微霜”呢?谈谈 你的看法。
明确:其实两种说法都有,从语法上看,也都 是说得通的。但是诗人更喜欢把抽象的节候形象 化、拟人化,用表示具体动作的“渡”字来形容 秋天是怎样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的南岸的。 (参照李颀《古塞下曲》“春色渡河阳”)
“渡”字的理解
渡
魏万乘着微霜渡河而来
昨夜微霜渡河而来把霜拟人化了,写 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第二联写别后心情
鸿 雁 不 堪 愁 里 听 先承“秋”,从“闻”的角度写秋雁哀云 鸣。雁,是惜别思乡的传统意象。雁,常 山 常引起对故乡、对亲人的定向联想。 况 “云山”句承“别”。那云遮雾绕的重 是 重峻岭,象征着和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 客 诗人用“不堪”、“况”交叉承接第一联, 造成转折离即的韵致。虽然没有从正面来写 中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 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 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 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 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 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 隐含别情。
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 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 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 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 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
尾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 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 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总结: 赠别类的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 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 “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 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 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 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诗作,给后 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捣衣”和“砧声”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 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 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 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 乡。”(林景熙《夜意》)
首联: 第一句正面写“别”。 诗人只用“离歌” 两个字, 点明离别。 第二句点“秋”。 也只用“微霜”一词透露,而 景物的萧条,心情的凄冷,游子旅 程的艰辛,都包含在其中。
诗作赏析
这联诗在时间上用倒置的手法, 先说“今朝别”,再说“昨夜 霜”,把离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其中既有对游子冲寒上路的爱惜, 又有和游子乍逢即别的惆怅。
“捣衣”和“砧声”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 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 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 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Hale Waihona Puke 1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
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 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 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2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 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 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 “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 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
过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岑参《巴南舟中夜市 》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 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讨论: 1 “催”字的好处? 2 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 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 “御苑砧声”?
李颀
作者简介 李颀,生卒年不详。作吏数年, 后归隐。他交游颇广,与当代著名 诗人王昌龄、岑参、王维、高适等 人皆有交往。他以边塞诗和送别诗 闻名于诗坛。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 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 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 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 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 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 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 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 《少年游》)
学习探讨: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这联诗有一点歧义,就是初渡河的主语究 竟是“游子”呢,还是“微霜”呢?谈谈 你的看法。
明确:其实两种说法都有,从语法上看,也都 是说得通的。但是诗人更喜欢把抽象的节候形象 化、拟人化,用表示具体动作的“渡”字来形容 秋天是怎样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的南岸的。 (参照李颀《古塞下曲》“春色渡河阳”)
“渡”字的理解
渡
魏万乘着微霜渡河而来
昨夜微霜渡河而来把霜拟人化了,写 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第二联写别后心情
鸿 雁 不 堪 愁 里 听 先承“秋”,从“闻”的角度写秋雁哀云 鸣。雁,是惜别思乡的传统意象。雁,常 山 常引起对故乡、对亲人的定向联想。 况 “云山”句承“别”。那云遮雾绕的重 是 重峻岭,象征着和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 客 诗人用“不堪”、“况”交叉承接第一联, 造成转折离即的韵致。虽然没有从正面来写 中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 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 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 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 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 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 隐含别情。
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 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 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 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 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
尾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 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 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总结: 赠别类的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 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 “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 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 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 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诗作,给后 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捣衣”和“砧声”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 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 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 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 乡。”(林景熙《夜意》)
首联: 第一句正面写“别”。 诗人只用“离歌” 两个字, 点明离别。 第二句点“秋”。 也只用“微霜”一词透露,而 景物的萧条,心情的凄冷,游子旅 程的艰辛,都包含在其中。
诗作赏析
这联诗在时间上用倒置的手法, 先说“今朝别”,再说“昨夜 霜”,把离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其中既有对游子冲寒上路的爱惜, 又有和游子乍逢即别的惆怅。
“捣衣”和“砧声”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 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 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 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Hale Waihona Puke 1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
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 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 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2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 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 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 “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 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
过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岑参《巴南舟中夜市 》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 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讨论: 1 “催”字的好处? 2 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 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 “御苑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