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基本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汉英口译中成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汉英口译中成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汉英口译中成语的翻译策略研究汉英口译中,翻译成语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成语在汉语中常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含义,因此直接翻译成英语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或误解。

本文将从翻译成语的策略和技巧两个方面探讨汉英口译中成语的翻译方法。

一、策略1. 直译法:直接将成语翻译成与之对应的英语成语或短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英语中有对应翻译的成语,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一字之师”可以直接翻译为“a master with a single stroke”。

2. 意译法:根据上下文和文化背景,将成语进行意译,选择与之相近或类似的英语表达方式,以传达其所含的意义。

“狼狈为奸”可以翻译为“in collusion”。

3. 逐字逐句法:将成语拆解成其组成的字词,并逐个翻译,然后根据上下文和语言习惯进行合理的组合和调整。

“画龙点睛”可以翻译为“add the finishing touch”。

二、技巧1. 注意上下文:理解成语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因此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包括对话的语气、说话者的身份和背景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2. 主动追求对等效果:在翻译成语时,应该追求在英语中与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效果,以使翻译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这样的对等效果可以通过翻译成英语成语、短语或合理的表达方式来实现。

3. 保留特定文化内涵:成语通常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中要注意保留原文的特点和风格,尽量不丢失其中的文化意义。

“木已成舟”可以翻译为“it's already a done deal”。

4. 模糊化处理:在某些情况下,成语的翻译可能会受到文化和语言差异的限制,无法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

此时,可以采用模糊化处理,以保持翻译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以牙还牙”可以翻译为“tit for tat”。

在汉英口译中,翻译成语需要综合考虑成语的文化内涵、上下文语境以及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英语专业学生口译交际策略观念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口译交际策略观念研究

交际策略在 口译等其它形 式交际中也 同样发挥着 重 要 作用 , 相应 地 进 行 了一定 的研 究 。 国 内, 并 在 学
者 ( 菁 2 0 仲 伟合 2 0 ) 陈 02; 03 曾提 出 口译应 对策 略 是译 员 口译 交 际能力 的重要 组 成 部分 , 专 门针 对 但 口译 交 际策 略 的研 究成 果在 近 几 年才 开 始 出现 , 如 蔡 小红 (0 7 根据 二 语 习得 交 际 策 略研 究相 关 成 20 )
有研 究者 ( 郭继东 、 李波 阳 2 0 ) 0 9 已经认识到这一
2 1 被 试 .
作者 简介: 郭继 东(99 ) 男, 州电子科技 大学外国语 学院副教授, 16- , 杭 博士, 研究方向为 - > 与 口 . - -  ̄ j 得 译

52 ・
英语专业学生口译交际策略观念研究
后 来 , 学者 (IK  ̄j E- hyb 20 ) 有 A — h i& ISi 00 认识 到 a
效用性和 口译交 际策略的教学等 。 本文拟根据口译 的特 点, 结合相关研 究成果, 在尝试对 口译交际策 略进行初步分类 的基础上 , 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 的 口译交 际策略观念 的整体分布 以及与英语水平 的关 系进行研 究。
点。 另外 , 口译 交 际策 略研 究 视 角有 很 多 , 口译 交 如 际 的分 类 、 口译 交 际 策 略 的观 念 、 口译 交 际策 略 的
自从 塞 林克 (en e 92 提 出二语交 际策 略 Sl kr17 ) i
这个概念 以来 , 研究者从多角度对其进行 了广泛的 研 究, 但研 究成 果 大 多 集 中 于 一般 性 的 口头交 际 。
果, 提出“ 交际策略作为译员翻译能力 的重要体现 , 用 以实现具体 的交际 目 , 标 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 ,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之间的桥梁,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在各种翻译活动中,汉英交替传译作为一种常见的翻译形式,其在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外交语言的口译,更需要遵循特定的策略与方法。

本文旨在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

二、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它强调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原则,即译文在接受语言文化中应产生与原文本在源语言文化中基本相同的反应。

这种反应基于接受者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而不应仅仅是表面形式的相似性。

在外交语言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更突显其重要价值。

三、汉英交替传译与外交语言的特点汉英交替传译在外交场合的进行中起着关键作用。

外交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正式、精确、隐含政治色彩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口译过程中既需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又需要确保翻译的得体性。

四、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口译策略1. 精准理解原语:在外交语言的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是基础。

需要把握话语背后的政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背景信息,才能做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

2. 灵活运用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如增译、减译、改译等,使译文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 确保信息完整:在外交场合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既要考虑言语信息,也要考虑非言语信息。

4. 语境与文化的融合: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文化与语境的差异。

通过结合具体语境和目标语文化习惯,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五、案例分析以某次国际会议中的汉英交替传译为例,分析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外交语言的口译。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如何精准理解原语、灵活运用语言、确保信息完整以及融合语境与文化。

六、结论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精准理解原语是基础;其次,灵活运用语言技巧是关键;再次,确保信息完整至关重要;最后,结合语境与文化进行翻译才能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关联理论视角下科技英语口译英汉同传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科技英语口译英汉同传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科技英语口译英汉同传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愈发频繁。

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科技英语口译的准确性及效率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质量。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科技英语口译中英汉同传的策略,以期为科技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交际过程中的最佳关联性。

该理论认为,交际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即说话人通过话语向听话人传递假设,听话人则通过语境效果和努力程度寻找最相关的信息。

在科技英语口译中,关联理论为译者提供了理解和翻译的指导原则。

三、科技英语口译的特点与挑战科技英语口译涉及专业性强、术语繁多、信息密度高、逻辑严谨等特点。

译员需要快速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并在目标语中找出最相关的表达方式。

此外,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新术语和概念不断涌现,给口译工作带来挑战。

四、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口译中的应用1. 理解阶段:在理解源语信息时,译员需运用关联理论,识别说话人的意图和假设,通过语境效果和努力程度寻找最相关的信息。

2. 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应遵循最佳关联原则,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对于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应采用意译加解释的方法,确保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

3. 语言表达:在目标语中表达时,要关注语言的自然流畅度,避免直译造成的生硬和晦涩。

同时,要适当使用同义替换和增补信息等策略,使表达更加地道。

五、英汉同传策略研究1. 同步理解与表达:译员需在理解源语信息的同时,迅速进行语言转换和表达。

这需要平时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

2. 信息筛选与重组:面对信息密集的科技演讲,译员需快速筛选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重组,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3. 互动与反馈:在同传过程中,译员需与演讲者和听众进行良好的互动,及时获取反馈并调整翻译策略。

六、实践意义与展望本研究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科技英语口译的英汉同传策略。

释意派理论与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派理论与口译策略研究
第1 6卷
第 4期
琼 州 学院 学报
Ju a o in zo nv r t o r l f o gh uU iesy n Q i
VbI l _ 6.N O.4
20 0 9年 8 月
Au u t 0 9 g s.2 0
Hale Waihona Puke 释意派理论与 口译策 略研究
岳 曼 曼
( 湖南文理学院 外 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 50 ) 10 0
关键 词 : 释意 派 理 论 ; 口译 ;理 解 ;脱 壳 ;表 达 中图 分 类号 :H 5 09
口译 是 人 类 在跨 文 化 、跨 民族 交 往 活 动 中 所依 赖 的 一种 基 本 语 言 交 际 工具 。本 文 主 要 以 法 国 著名 翻译 理 论 家达 尼 卡

义,再从意义到言语 。事实上 ,口译员的任务就是达 到不 同 团体交流思想 的目的 ,所 以,对于 口译员 ,尤其是同传译员 来说 ,脱 离原 文词语 以及结构的外壳 束缚 ,展示其背后 的真 实意义和 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同声传译若不采用译述或记述
而是解剖 口译的意义传递现象 。“ 进行 口译”永 远不要忘记
其 目的是 传达 意 思 ,永 远 不 要过 分去 迁 就 原 文 短 语 结 构 和 短
概念 、情感 、思想都将 通过语气 自身得以表达。就像刘易斯

句字词 ,不要 按照 原文字词和结构去翻译 ,因为字词结构都 只是些符 号,这些符号指明了道路 , 但却不是道路本 身。( 达
c e f e e e. ( 佳 音 ,2 0 :6 ) r oh a t msl s 宋 v ” 0 8 5
尼卡 ・ 塞莱斯科维奇 曾解释说 :“ 翻译 的对象不是语 言 ,而

口译前的准备策略

口译前的准备策略

口译前的准备策略口译是一项需要充分准备的工作。

以下是一些准备策略,可帮助提高口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1.研究主题:在口译前,研究一下会议或活动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主题能帮助口译员熟悉相关词汇和术语,并更好地理解演讲者的意图和论述背景。

2.阅读背景材料:在会前尽可能提前获取会议相关的文档或演讲稿。

通过阅读这些背景材料,口译员能对即将面对的主题和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在口译时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

3.提前查阅词典和参考资料:在口译前,应当准备好相关的专业词典和参考资料。

这些资源能为口译员提供在词汇或术语不熟悉时的参考,确保更准确地传达信息。

4.练习口译技巧:口译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技巧的工作。

在口译前,口译员应当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技巧。

可以通过模拟会议或其他实际情境来练习听译和口译的能力。

同时,也应该练习提问和追问的技巧,以便在口译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讲话者进行互动。

5.建立专业网络:在进入口译行业之前,建立起与其他专业人士的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可以跟进行业动态,了解最新的术语和理论。

在口译前,通过与专家和同行的交流,可以获取有关一些特定领域的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6.掌握技术工具:现代化的科技工具为口译提供了很多便利和支持。

在口译前,需要掌握并熟练使用一些常见的口译设备和软件。

这些工具包括如同声传译设备、电子词典、语音识别软件等等。

7.保持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良好:口译工作需要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和高强度的思考。

在口译前的准备过程中,要确保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

8.记录和反思:在口译后,口译员应当及时记录和反思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些记录可以帮助口译员不断总结经验,并找到改进口译质量的方法。

以上是口译前的准备策略。

通过充分准备,口译员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译水平,更好地传达和理解讲话者的信息,确保高质量的口译服务。

导游口译的特点及策略研究

导游口译的特点及策略研究

导游口译的特点及策略研究导游口译是衡量一个导游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其他类型口译相比,导游口译有其自身的特点。

导游在口译过程中要能够向国外游客介绍中国文化,并及时解决旅游面临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导游口译的特征以及从事导游口译的一些策略。

标签:导游口译;特点;策略近些年来,我国旅游行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的人数在不断上升。

据相关研究分析,在未来几年,我国有可能会超越法国、西班牙以及美国等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在外国游客增多的背景下,导游的口译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导游的英语口译能力也形成了巨大压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介绍中国文化,导游就必须要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

一、导游口译的影响因素导游口译是口译的一个分支。

导游口译就是要把导游所要表达的信息翻译成游客所熟悉的语言,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

导游英语口译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导游口译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实现科学翻译。

从总体来看导游口译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这两大类。

外在因素可以分为文本因素、文化因素以及接收者因素。

从内在因素来看可以分为语言功底、知识储备这两种因素。

导游口译的文本主体是导游词,导游词本身具有信息量大、短小精悍以及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导游口译对双语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是提出了更高要求的。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能否如实反映信息基础上所期待的宣传性、艺术性和广告性都会影响到翻译的最终效果。

文化因素对导游口译的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最大。

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翻译对于导游口译人员而言显然是一个难题。

接受者因素主要指的是外国游客。

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即便是对于同一景点的译文讲解也将会产生不同的受众反应。

导游口译人员的语言功底直接影响着翻译水平。

语言功底不仅指的是能够听清且识别不同口音,而且自身發音也必须要清晰。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汉英交传口译在跨国交流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其中,长句口译因其信息量大、结构复杂而成为口译实践中的一大挑战。

因此,研究并掌握有效的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基础,探讨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策略和方法。

二、关联—顺应模式理论概述“关联—顺应”模式是一种语言交际的理论框架,强调语言交际的动态性和交互性。

其中,“关联”指语言交际中的意义关联,即说话人的意图与听话人的认知之间的联系;“顺应”则指语言交际过程中对语境的顺应,包括对语言结构、语用原则和交际环境的顺应。

在汉英交传长句口译中,关联和顺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口译的效果。

三、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特点与难点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特点在于其信息量大、结构复杂、文化差异大等。

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转换的难度,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对原句含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三是时间压力和现场环境等口译现场因素的影响。

四、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针对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特点和难点,本文提出以下基于“关联—顺应”模式的口译策略:首先,注重信息关联。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应准确把握原句的意图和含义,与原句的语境和听者的认知建立关联,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其次,顺应语言结构。

译员应熟练掌握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和语法结构,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再次,顺应文化背景。

译员应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准确理解原句中的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口译失误。

最后,提高应变能力。

在口译现场,译员应保持冷静,快速反应,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确保口译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结论本文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分析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特点和难点,提出了基于“关联—顺应”模式的口译策略。

基于认知口译理论的口译语言维策略研究

基于认知口译理论的口译语言维策略研究
全面的考查和分析 ,在此 基础
上提 出同声传译 中工作记忆 的运作模型。
认知 口译 理 论 发 展 回 顾
息( 包括纯语 言信息 和副语言信息 ) 进人大脑的第一通道 , 是 口 译 的前提 , 但保持时间非常短 ; 短时记忆是连接瞬 时记忆柑 长期
记忆 的纽带 , 起承 上启 下作 用 ; 长 时记忆 则是一个经验知识库 ,
信息激活后提取 到短 时记忆 中参与新信息 的加工处理 ,并启动 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及时加工 ,并 以译语
【 关键词 】 认知理论 口译
语 言维
记忆
口译是一种通过 口头表述方式将听到的信息快速准确无误
地由 A语言转换成 B语言 , 以达 到信息传递与交流 目的的语 言
理信息输 出。信息加 工过程 中, 通常有三种记忆协同工作 : 瞬时
记忆 ( 又称感觉贮存 ) 、 短时记忆 、 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原语信
三种记忆方式枉 口译过 程中各 自发挥着不可或 缺的作用 , 瞬时记忆是前提 , 短期记忆是关键 , 因此 口译实践者和 口译理论
研究者更倾 向于对 瞬时记忆 和短时记忆作用 的提高 或研 究 , 而
忽略了长时记忆 的重要性 , 因此 , 笔者欲从认 知理论角度阐述长
从认知科学理论角度出发, 提 出口译 的认知负荷模式 。他将 口译 视为—个动态过程: 信息输入 、 信息分析、 处理和加工, 信息记 理 解和吸收 , 信息重组并 表达 , 并阐述了 口译过程译员如何分配精 力, 处理听、 理解 、 记忆、 输 出等几乎同时发生的任务( G i l e , 1 9 9 5 ) 。 国内口译研究 者 2 l 世纪才将 口译 过程 与认知科学联 系在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尤其对于汉英口译而言,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语境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

其中,模糊语的使用在汉英口译中尤为常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交际者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相关联,以实现交际意图。

在口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对模糊语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译者需要通过分析原文中的模糊语,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类型及特点汉英口译中的模糊语主要包括语义模糊、语境模糊和语用模糊三种类型。

这些模糊语在表达上具有含糊性、多义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使得翻译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认知推理和语境分析。

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使用往往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语境和表达习惯,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模糊语翻译策略(一)语义模糊的翻译策略对于语义模糊的翻译,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分析,找到原文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

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义含糊性,以传达原文的语气和态度。

同时,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同义转换等策略,使目标语更好地适应目标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二)语境模糊的翻译策略语境模糊的翻译需要考虑到原文的语境、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等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语境的分析,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

通过调整语言风格、增补背景信息等策略,使目标语更好地适应目标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实现翻译的得体性。

(三)语用模糊的翻译策略对于语用模糊的翻译,译者需要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言外之意和隐含信息等语用因素。

通过理解原文的语用含义,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加解释、意译等,使目标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言外之意。

口译中禁忌语汉英翻译策略分析研究

口译中禁忌语汉英翻译策略分析研究

口译中禁忌语汉英翻译策略分析研究
口译中涉及禁忌语的翻译策略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要求:
1. 避免明确的政治敏感话题:口译中,应避免直接翻译或提及与政治有关的敏感话题,如涉及政治领袖、政治制度等。

如果演讲内容涉及该类话题,可以选择进行间接或者替换翻译,并保持中立立场。

2. 不使用引人误解的表达:在翻译中,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引发争议的表达。

特别是在涉及到宗教、种族、族裔等敏感话题时,要坚守中立原则,尽量保持客观和平衡。

3. 尊重文化差异:口译中,也要注意尊重和理解各种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同,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差异的理解,并避免涉及可能冒犯观众或演讲者的话题或表达方式。

4. 选用中性词汇:在遇到敏感话题时,可以尽量选择中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具有情感色彩或带有歧义的词汇,以确保翻译的中立和客观性。

5. 维持主旨和意图:在遇到禁忌词汇时,译员应确保尽量保持原文的主旨和意图,同时采用适当的替换和转述方式进行翻译,使得表达的含义保持完整和准确。

总之,在进行口译时,译员要严格遵守法律政策,切勿涉及政治敏感、色情低俗、暴恐、非法宗教等禁忌话题,并且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中立、客观和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确保传递准确、恰当的信息。

《2024年目的论视角下外交口译汉英交传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目的论视角下外交口译汉英交传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外交口译汉英交传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外交口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汉英交传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本文旨在研究外交口译中的汉英交传策略,分析其重要性及实际运用中的策略。

通过目的论的框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口译的最终目的,进而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如何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目的论,又称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具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其目标是根据文本的目的和接受者来确定的。

在外交口译中,汉英交传的目的主要是准确、快速地传达信息,促进双方的交流和理解。

因此,口译的策略选择应以实现这一目的为首要任务。

三、外交口译的特点及挑战外交口译具有政治性、准确性、时效性和文化性等特点。

在汉英交传过程中,译者需面对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差异、政治敏感度等挑战。

因此,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四、汉英交传策略研究1. 语言层面的策略:在语言层面,译者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首先,要准确理解源语信息,避免误解或遗漏。

其次,要运用合适的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改译等,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避免生硬的直译。

2. 文化层面的策略:文化差异是汉英交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译者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

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化信息的传递,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沟通障碍。

同时,要灵活运用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使译文既符合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又能保留源语的特色。

3. 交际策略:在外交场合,交际策略对于口译的成功至关重要。

译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能够在紧张的场合下保持冷静,快速反应。

同时,要善于观察和倾听,捕捉关键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此外,还要注重与发言人和听众的互动,使口译更加生动、自然。

五、实例分析以某次国际会议的外交口译为例,分析在具体情境下如何运用上述策略。

《关联理论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国际交流频繁,记者会作为传递信息、沟通内外的平台,其口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为记者会口译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下记者会口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意义产生于语境与认知之间的关联。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通过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性来传递信息。

在记者会中,由于涉及的领域广泛,发言人的表述往往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口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三、记者会口译的特点与挑战记者会口译具有即时性、准确性、专业性的特点。

由于记者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口译人员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

此外,记者会往往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要求口译人员能够快速捕捉并理解关键信息。

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记者会口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理解:口译人员需要准确理解发言人的意图和语境,从而在目标语言中寻找相应的表达。

2.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口译人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实时反应:记者会的即时性要求口译人员能够快速反应,准确传达信息。

四、关联理论下的记者会口译策略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关联理论下的记者会口译策略:1. 语境推理策略:口译人员应通过语境推理,准确理解发言人的意图和语境,从而在目标语言中寻找恰当的表达。

这需要口译人员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2. 文化适应策略:针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口译人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听众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实现更好的沟通效果。

3. 实时互动策略:在记者会中,口译人员应与发言人和听众进行实时互动,捕捉关键信息并快速反应。

这需要口译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以便在紧张的现场环境中保持冷静和专注。

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应用实证研究

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应用实证研究

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应用实证研究【摘要】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过程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对口译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探讨口译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概念和特点,分类以及应用,进一步分析了实证研究案例和效果评价。

研究发现,有效运用元认知策略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口译水平和学习效果。

文章最后总结了元认知策略在口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口译教学提供更具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指导,促进口译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口译教学、元认知策略、实证研究、重要性、效果评价、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理解和处理口译任务时候所采用的元认知方法和技巧。

随着口译教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元认知策略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口译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元认知策略在口译训练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了解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口译学习者提高口译能力,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应对口译任务中的挑战。

研究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是十分必要和具有重要意义的。

通过深入研究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可以更好地了解口译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为口译教学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促进口译教学质量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应用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口译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实证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学习者在口译过程中如何运用元认知策略来提高翻译品质和效率,从而为口译教学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口译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应用也对口译实践领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促进口译水平的提升和口译教学与研究的互动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口译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实证案例,可以为口译教学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口译教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记者会口译作为其中一种特殊形式,不仅要求口译员具备专业的语言能力,还需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流和现场应变能力。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记者会口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主要探讨人类交际中的推理过程。

该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依赖于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以及双方通过语境效果寻求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

在口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对于理解和传达原语信息、保证译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记者会口译的特点与挑战记者会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口译员在此类场合需承担起沟通记者与发言人之间信息的重任。

记者会口译具有信息密度大、时效性强、语境复杂等特点,对口译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此外,记者会口译还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现场压力等多重挑战。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记者会口译策略(一)准确理解原语信息在记者会口译中,准确理解原语信息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关键。

口译员需运用关联理论,关注原语信息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理解发言人的意图和隐含意义。

此外,还需结合上下文和共享的认知环境,推导出最佳关联的译文。

(二)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在保证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口译员需灵活选择翻译方法。

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可采用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策略。

同时,还需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地道性,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

(三)关注语境效果与文化因素在记者会口译中,语境效果和文化因素对翻译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口译员需关注原语信息和目标语的语境效果,确保译文在目标语境中产生预期的交际效果。

同时,还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等差异,避免因文化冲突导致误解或尴尬局面。

(四)保持现场应变能力记者会现场往往存在不可预测的因素,对口译员提出了极高的现场应变能力要求。

口译员需保持冷静、专注和灵活的思维,迅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英口译作为连接汉语与英语两大语言的重要桥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含义。

因此,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交际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认为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背景知识寻找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含义,并找到与目标语言相匹配的隐喻或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现状与挑战汉英口译中的隐喻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同一隐喻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其次,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使得某些汉语隐喻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外,口译的即时性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可采用以下策略:1. 直译加注策略: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具有相似含义的隐喻,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同时通过加注的方式解释文化背景和含义,以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

2. 意译策略:对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汉语隐喻,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重新阐述,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3. 文化背景阐释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阐释文化背景的方式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4. 意群翻译策略:将原文中的隐喻与其他信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意群进行翻译,以保持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口译笔记学习的准备策略研究——对一次口译大赛中笔记的分析及反思

口译笔记学习的准备策略研究——对一次口译大赛中笔记的分析及反思
做好准备 。笔者 也不 禁深 思 : 教 师 自身导 向确实存 在误 区, 根本没认识 到前 期准 备 这个 “ 热身运动” 的重 要 性 和 必要 性, 从而忽视 了对学生 口译笔记学 习的前 期准备工作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4— 0 1
要的技能之一, 由于其 自 身特点和难度 , 其前期准备工作既
语言表达欠缺 英译汉 表达不流畅 ; 汉译英遣词不地道。
二、 口译笔记学 习的前期 准备
( 一) 前期 准备 前期准备指 的是 在 开展 实 施一 项工 作 的前期 , 通 过学
习、 调研对整个工作进 行了解 , 对工作 实施做 总体规划 , 研究
译, 声 音被 同时录制成 M P 3 。参照 中国翻译协会主办 的全 国
2 0 1 3年 8月 第3 2卷第 8期
黑龙 江教 育学院学报 J o u mf l o f H e l f o n  ̄i a n g C o U e g e o f E d u c a i t o n
Au g . 2 0 1 3 V0 1 . 3 2 No . 8
学 习的准备策略 。
关键 词 : 口译笔记学 习; 准备策略 ; G i l e模式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0 8— 0 1 4 9— 0 4


问题 的提 出
信息理解不够 听力弱 ; 背景知识欠缺 ; 逻辑关系抓不住 。 信息记忆不足 记忆能量不足 ; 源语题 材不熟 ; 源语 结构复 杂; 信
是必要 的又 是重 要的。它在整个 口译教学 中充分发挥着“ 基
础” 和“ 导向” 作用, 对于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理论,为口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出发,探讨口译策略的研究,以期为口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和多元共生。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在口译领域,生态翻译学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口译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三、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口译策略1. 语言维度转换语言维度转换是口译过程中最基本的转换。

译者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源语语言信息,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语言信息。

在转换过程中,译者需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准确性和地道性,避免直译和生硬翻译。

同时,译者还需关注语言的情感色彩、语气等非语言因素,以实现语言维度的精准转换。

2. 文化维度转换文化维度转换是口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存在差异,译者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等,以实现文化维度的准确转换。

在文化维度转换中,译者需注意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3. 交际维度转换交际维度转换是口译过程的最终目标。

口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有效交流。

在交际维度转换中,译者需关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效果,确保双方能够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

为此,译者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口译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四、口译策略实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实践为例,分析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口译策略。

在语言维度转换方面,译者需准确理解并传达发言人的意思,同时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地道性;在文化维度转换方面,译者需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在交际维度转换方面,译者需关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效果,确保双方能够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

《目的论视角下新车发布会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新车发布会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新车发布会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新车发布会的举办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展示其最新科技成果与产品创新的重要舞台。

口译在新车发布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现场发言精准无误地传递给参与者,对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加强品牌影响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对新车发布会口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为相关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口译特点目的论,即Skopos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一环。

在新车发布会的口译中,口译的目的性显得尤为重要。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口译需在短时间内准确传递信息,确保无障碍沟通。

2. 文化背景的融合性:口译需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实现跨文化交流。

3. 语言简洁明了性:口译需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参与者能够快速理解信息。

三、新车发布会口译策略研究1. 准备阶段策略(1)了解背景知识:在口译前,译者需了解新车的基本信息、技术特点、市场定位等背景知识。

(2)熟悉语言风格:了解发言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以便更好地进行口译。

(3)准备专业词汇:针对汽车领域的相关词汇进行准备,确保在口译过程中能够准确使用。

2. 现场口译策略(1)听取并理解原语:在听取原语时,需集中注意力,理解发言人的意图和表达内容。

(2)快速反应与转换:根据目的论的要求,口译需在短时间内将原语转换为目标语,并确保准确性。

(3)合理使用意译法:当原语与目标语存在较大差异时,可合理使用意译法,使译文更加贴合目标语的文化和语境。

3. 跨文化交际策略(1)了解文化差异:在口译过程中,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等差异。

(2)恰当处理文化冲突:当出现文化冲突时,应通过解释、补充等方式,使双方能够理解和接受对方的文化。

(3)尊重语言习惯:尊重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点,避免直译造成的误解。

四、结论通过对新车发布会口译策略的研究,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口译的特性和要求。

口译基本策略研究--

口译基本策略研究--
口译基本策略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许明武
1
内容
• • • • 1. 口译标准 2. 影响口译的因素 3. 口译基本策略 4. 口译技能自主练习
2
2006-2011期间相关期刊发表口译论文统计 期刊名 中国翻译 中国科技翻译 论文数 80 27
上海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
6
各外国语大学/学院学 47 报 180 合计
16
3.2.2 变通策略
• 变通策略是译员不知如何翻译、面临卡壳危险时所采用的应对策略。 • 例(9)在一次口译中,原话中有“答谢”二字,译员马上想到运用 reciprocate...这个句式(例如reciprocate your kindness.),但由于 找不到合适的搭配用词一时卡了壳,最后只好用thank in return替代。
3
论文涉及主题
• 口译教学(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中国 知网” 774(2012.3)) • 口译策略与技巧 • 口译理论 • 跨学科研究 • 译员主体性研究 • 西方介绍 • 书评
4
1. 口译标准
• • • • 李越然(1983)提出“准、顺、快”; 钟伟合(1998)归纳为 “忠实、及时”; 王学文(2001)则倡导“信、达、速”; 王大伟( 2000)现场口译与笔译不同,由 于时间压力,我们不应以笔译的标准来衡 量口译工作。即口译的标准要低于笔译。
17
3.2.3 纠错策略
• 口译中难免会出现口误、误译等失误情况,译员 应掌握一些自然、不影响译文的流畅与连贯的纠 错策略。 • 例(12)我们必须下个月把这项工作完成。 • We must be, well, finish it next month. • 例(13)中葡之间的合作会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加 顺利地发展。 •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Portugal will, built on the current basis, produce more smooth ……and greater resul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 例(8) The missile tests of Taiwan would have an obvious effect on port activities, the two main ports, and it appears that it was designed this way. The exercise that comes up in the Taiwan Strait might have a similar effect as well, I must say. And if China maintains its continued acting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how does it justify the side effects of the tests? • 译员:I beg your pardon? • The missile tests of Taiwan, which has an obvious effect on port activities. • 译员: What activities? • Ports, the seaports. • 译员: Yeah, thank you. • 译员:我知道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导弹试验,很显然会 影响到他们港口的一些作业,所以我想请您介绍一下这些 军事演习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副作用,是否会影响台湾的一 些利益?
18
3.3 使用口译附加语
• 口译附加语是指译员在口译活动进行的过 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在目标语中加入源语中 并未包含或隐指的内容(词、短语、句子以 及非语言交际内容等),对译语的流畅和质 量的提高起积极作用。
19
3.3.1 增强连贯性和逻辑性
• 例(14)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面 临很大的困难,外贸出口幅度下降。1997年中国的 出口增长了20%,到1998年出口变成了零增长, 以至于负增长。 •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 in 1997, and that presented China with lots of difficulties. For instance, our exports suffered a drastic decline. In 1997, our exports grew by 20 percent over the previous year. However, after the crisis had broken out, in 1998, our foreign exports suffered a zero growth rate, or even a negative growth rate.
8
3.1.1 译语添补策略
• 所谓译语添补策略是指译员在将源语转化为目标 语的过程中添加的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小品词、 语用常用语甚至若干连续语句。如: • 琼· 赫伯特(1984)关于我刚才所说的……;我的 意思是说……;关于议程中所讨论的这个问题的 范围……;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 法…… • 胡庚申(1992)It goes without saying...; under that circumstances; I would like to say a few words about...; That is one thing. On the other hand... • 林超伦(2004)这一点;这些;等等;这一点很 重要;这方面的问题
13
3.2 思考内容简化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员难免会听不清、听不 懂、听懂却不知怎样翻译或者发现翻译译 文有误等情况。这时译员可以将思考内容 简化。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对自己翻译起 来困难或无法翻译的内容时采取的一系列 策略。如:询问策略、变通策略、纠错策 略。
14
3.2.1 询问策略
• 译员会遇到浓重的口音、语言中存在着错误、或者专业性学术性比较 强的内容。这时译员可以采用询问策略,减轻大脑思维压力。 •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庄子》一句 体现古代朴素极限理论的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译员当时不解其意,只得请江主席作了进一步解释后才使口译活动继 续进行下去。 • 例(7)我是《日本经济新闻》的记者,请问朱总理,对中国来说, 现在最重要的是防范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如说开放金融市场,人 民币兑换实现完全自由化,怎么兑现?在两千以前,有没有可能完成? 谢谢。 • 译员:对不起,在什么之前有没有可能...... • 朱镕基:两千年 • 译员:谢谢 • ……
16
3.2.2 变通策略
• 变通策略是译员不知如何翻译、面临卡壳危险时所采用的应对策略。 • 例(9)在一次口译中,原话中有“答谢”二字,译员马上想到运用 reciprocate...这个句式(例如reciprocate your kindness.),但由于 找不到合适的搭配用词一时卡了壳,最后只好用thank in return替代。
11
• 例(4)美国在亚洲大力地推行资本的过分 流动,促成了危机的发生。而在危机发生 以后通过国际金融组织给它贷款。 • The United States actually played a part for promoting the overflow of capital in Asia. That’s prompting the eruption of the crisis in Asia. And after the eruption of the crisis,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come out to extend loans to these countries.
17
3.2.3 纠错策略
• 口译中难免会出现口误、误译等失误情况,译员 应掌握一些自然、不影响译文的流畅与连贯的纠 错策略。 • 例(12)我们必须下个月把这项工作完成。 • We must be, well, finish it next month. • 例(13)中葡之间的合作会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加 顺利地发展。 •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Portugal will, built on the current basis, produce more smooth ……and greater results.
10
3.1.2 译语重复策略
• 在口译中,即使是一流的译员也往往重复用字, 在便于听众理解的同时争取更多喘息时间。所谓 的重复,并不一定仅仅指重复上文文字,也可以 使用相似、相仿内容,因此译员也可选取更加合 适的用词,从而也有利于译文更加严谨、完善。 • 例(3)但是这个事件非常重要,向全世界发出一 个信息,就是中国政府不会为一个金融企业还债。 • But this incid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t has sent a signal, a message to the entire world, that 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not repay the debts for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or financial firm.
5
2. 影响口译的因素
• • • • • • • Interpreter’s aptitud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f interpreter Interpreter’s experience Before-hand preparations Quality of the speech Scope of knowledge …
• 例(10)大的数目的翻译一直是口译的难题。如讲话人说到“一年可 以节约用电3,909,460度”,译员最后只粗略的译为“about four million kilo watt-hours”来变通。
• 例(11)林超伦(2003)一次在重大场合担任口译,讲话人用了 fortuitous(偶然的)一词,而这个词是译员平生第一次听到,但讲话 人慷慨激昂的演讲实在难以打断进程,只好跳过该词,并根据上下文 补齐了剩余部分,使口译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6
3. 口译基本策略
• 林超伦(2004)针对“没听懂”提出“别停下、 别露馅、别着急、别太久”和 “问、扔、补”三 步法; • 胡庚申(1993)提出口译中小息的八大策略: “合理分配注意力、控制表达节奏、利用脑外记 忆、变通表达方法、插入间歇语、善用现场条件、 临时转移注意力、缓和紧张气氛” ; • 王大伟(2000)指出“在笔译中人们往往要删除 一些可有可无的词,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求文 字精炼。但在口译中,即使是一流的译员也往往 会重复用字。”
9
• 例(1) ……那么您作为新任总理,您认为当前 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有挑战性的性 的问题是什么? • As the new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pressing problems at present, and what are the most challenging problems that are to be addressed? • 例(2)……联合国是主权国家的组织,台湾是一 个地方,仅仅是中国的一个部分,它怎么能够有 这个资格去参加呢? • ...As we all know, the United Nations is an organization for sovereign states. Taiwan is only a regional economy; it’s a part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How can it be eligible for membership in the United N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