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经验交流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共112页
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进修个人小结
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进修个人小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进修个人小结进修让我拓展了专业视野。
在进修的过程中,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病例和疑难疾病,了解到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通过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医生交流,我不仅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还学习到了更多关于患者治疗和护理的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将来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供了帮助。
进修也使我认识到了与专家合作的重要性。
在进修过程中,我不仅有幸能够跟随一流专家学习和研究,还有机会和他们合作完成一些临床项目和学术研究。
通过与专家的合作,我不仅学到了更多专业知识,还有机会向专家请教和学习他们的经验。
在与专家的交流和合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专业团队的力量和重要性,也更加意识到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建立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
进修让我体会到了进步的喜悦和成就感。
在过去的进修中,我不断努力学习、实践和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耕耘,终于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绩。
在获得一些新的技能和认证的我也收获了更多成长和进步的快乐和满足感。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让我更有动力和信心继续前行,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的进修之路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旅程。
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术,还开拓了自己的专业视野,和专家合作获取了更多的经验和成就。
这些经历不仅让我个人的成长有了突破和进步,也为将来的发展和职业规划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实践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为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
【2000字】第二篇示例:进修期间,我不仅系统学习了神经内科介入手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还深入实践了各种介入治疗技术。
通过参与临床实践和手术操练,我对各种介入治疗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在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中,我学习了脑动脉瘤栓塞术、脑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脑出血栓溶术等多种介入治疗手术的技术要领,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手术操作能力。
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介入治疗概述 • 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特点 • 护理评估与准备 • 术中护理配合 • 术后护理与并发症预防 • 护理质量提升策略
01
介入治疗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介入治疗是指在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 、导管等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创口将治疗器 械导入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术中观察与记录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 指标,确保患者安全。
手术过程记录
详细记录手术过程、操作 步骤、用药情况等,为术 后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出血量观察
密切观察手术过程中患者 的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措 施防止大量出血。
05
术后护理与并发症预防
术后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开展质量评价与改进
建立质量评价标准
制定神经内科介入治疗护理质量 评价标准,明确各项护理工作的
质量要求和评价指标。
定期开展质量评价
定期组织专家对神经内科介入治 疗护理工作进行评价,了解护理 工作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
见和建议。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根据质量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 及时调整护理策略和措施,持续 改进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
包括意识、瞳孔、呼吸、血压等指标,及 时发现异常情况。
饮食与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的 饮食计划,保证营养摄入。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有意识障碍或呼吸道不畅的患者,及 时采取吸痰、吸氧等措施。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取药物镇痛、物理 疗法等措施缓解疼痛。
并发症类型及识别
颅内出血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知识科普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知识科普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调整脑血管病变发病率有所升高,常见脑血管病以脑卒中为主,包括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两类。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高,此类疾病主要指患者脑血管出现阻塞或者狭窄,导致部分脑组织血供异常,在缺氧状态下出现局部组织损伤。
脑卒中发病后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增加患者所在家庭的经济负担、心理压力。
脑卒中发病后,患者可以采取介入治疗术,改善脑部血供,改善病症。
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恢复需要一段时间,该阶段患者容易出现肢体障碍、言语障碍等,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通过术后有效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尤为重要。
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应该如何护理了解不够全面,下面简单介绍。
什么是介入治疗术,适合哪些脑血管病?脑血管介入治疗术主要指借助专业的器械,通过股动脉(包括右侧颈总动脉、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了解病情,制定手术方案,后经过CT或磁共振来核查靶器官,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瘤、动脉瘤、梗死等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支架、弹簧圈。
确定支架、弹簧圈后,应用弹簧圈进行填塞,使用支架取栓。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应用较为广泛,适合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缺血性综合征等多种脑血管疾病治疗。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知识你知道多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还有可能出现肢体障碍、言语障碍等后遗症,并且由于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还可能出现压疮、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因此针对脑血管病介入术患者术后充分关注护理事宜极为重要。
患者术后可以采用适度运动、保持好心态、营造良好环境、增加营养、生活干预、并发症预见性护理措施,辅助术后治疗,加速康复。
1.术后返回病房制动后,适度运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需要重新返回病房,确保患侧肢体制动,制动时间在7小时左右。
患侧肢体制动过程中患者并不是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而是根据患者情况,指导患者适度运动。
患者家属可以辅助患者,在床上适当动动脚、动动非患侧肢体,适度进行运动。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39例报告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19例,女20例。年龄11—78 岁。平均43.5岁。蛛网膜下腔出m(SHA)19例,一 过性缺血发作6例。视力障碍6列,动眼神经麻痹
一63—
脑动脉瘤
7例,三叉神经痛1例。全组病例均经头颅CT或 CrA或’MRA及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其 中10例拟颅内肿瘤的病例确诊为颅内巨大动脉 瘤。动脉瘤分布:前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后交通 动脉动脉瘤19例.眼动脉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 床突上段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海绵瘘段动脉瘤4 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例,椎动脉梭形动 脉瘤1例,多发性动脉瘤l例,基底动脉末端动脉 瘤1例。动脉瘤大小:3-5mm者13例。6—10mm者 11例,11-24mm者5例,25-40mm者10例。术前 Hunt—Hess分级。I级者27例,Ⅱ级者5例,Ⅲ级 者6例,Ⅳ级者1例。栓塞材料:法国BALT公司生 产:机械可脱性钨丝弹簧圈(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 MDS),Magic—BD球囊导管,带X线示标乳 胶球囊l一3#(Balloon),Ma西c 3/2F微导管;美国 Boston公司生产:电溶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Tracker 10微导 管。Tracker 18微导管。Terumo 0.014、Seeker 10、 Dasher 10、Taper 10微导丝,自制钨丝、铜丝MC。
神经介入科进修汇报
神经介入科进修汇报篇一:介入进修心得体会介入科进修心得体会介入性心脏手术是采用有创性心导管治疗和研究某些心血管疾病的一门学科。
去省人民进修,每天都有新的感悟,所学的不仅仅是业务的东西,更是一种从医的精神,从医的追求,一个护士受用不尽的学习方法。
我深切的感受到一所先进医院他诸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大多在于服务态度。
在介入进修学习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便是他们的服务态度。
微笑其实是最宝贵却又最容易的礼物,微笑服务不仅是礼貌,也是护士以真诚态度取信于病人的重要方式,微笑是无价的,胜过千言万语,它不花费钱财,却可以给病人带来万缕春风。
在省人民从医生到护士甚至到护理员,每个人的身上都可以体会到这种良好的态度。
有时病人等待时间久了,难免有些焦急,这时你的一句“您渴了吗?”问候的话语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手术结束时一句细心的叮嘱,也会换来患者的感激,我注意过这些病人,他们并不全是市里的。
也是从各个县转过来的。
而在我们医院很少能听到这种言语,承认在领导的要求下我科室的态度已大转变;然而在省人民进修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服务态度不是因为领导的要求才要提高。
而是一个作为医护人员对工作的热爱和细腻的情感,从内心出发的一种态度。
我个人认为,在我医院医护人员若提高了素质及即使换不过来家属的一句“谢谢或麻烦你了!”,也同样可以取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以及口碑!这样良好的氛围必定可以促进沟通、减少医患矛盾。
赢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医护的协作关系在省人民无论患者有任何疑虑,护士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沟通和安抚。
例如,患者也许就是冲着某个主任而来,要求主任亲自为他做手术,而当时主任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护士会安慰他说主任就在旁边看着您他是不会放下你不管的,主任是个心细的人,真是,您能是他的患者挺幸运的。
简单的一句话便消除了家属的疑虑。
我觉得作为一名护士,如果能在医生不在的时候把话说到位,那就可以消除患者多医院的隔阂,增加信任,减少转院的发生。
神经内科病房介入病人综合管理护理体会
神经内科病房介入病人综合管理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综合管理护理用于神经内科病房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2018年4月-2020年4月本院神经内科病房接诊的介入治疗病患68例,按照数字抽签原理均分2组。
实验组采取综合管理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对比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94%,比对照组17.65%低,P<0.05。
结论:于神经内科病房介入治疗中运用综合管理护理,利于并发症的预防,建议推广。
【关键词】介入治疗;综合管理护理;神经内科;并发症近年来,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介入诊疗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并被广泛用在了神经内科患者的救治工作当中[1],但若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不能得到全面、细致的护理,将极易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进而对其疗效造成了影响。
此研究,笔者旨在分析综合管理护理用于神经内科病房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8年4月-2020年4月本院神经内科病房接诊的介入治疗病患108例,用数字抽签法均分2组。
实验组女性24例,男性30例;年龄在43-74岁之间,平均(62.15±3.68)岁。
对照组女性23例,男性31例;年龄在44-73岁之间,平均(61.94±3.52)岁。
患者临床信息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
2组性别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组都进行常规护理:体征监测、基础护理和手术准备等。
实验组配合综合管理护理:(1)术前。
嘱患者卧床休息,积极控制血压。
建议患者适当增加饮水量,多食用新鲜果蔬,尽量选择易消化且清淡的食物,确保排便顺畅。
若有必要,可对患者施以低压灌肠亦或者是缓泻剂处理。
指导患者在病床上做适量额排便训练,若患者排尿困难,可对其施以导尿处理。
积极与患者沟通,正向引导患者说出心中的苦闷。
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冠心病患者,为患者播放轻柔的音乐,促使其身体放松。
建议患者通过交谈或者看电视等方式稳定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医师培训现状与思考
求, 包括卒中知识和介入技术训练、模拟器培训、质量评估与监 测、介入设备专门 培训和国家数据库登记 等问题都作了详细规 定[1]。其基本原则是胜任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操作必须满足以下条 件:( 1) 掌握足够深度的脑血管相关病理生理学知识和血管内操作 并 发 症 的 处理 能 力 ; (2 )在 一 家 临 床 单位 内 由 一 位 有 资 质 的 导 师监 管下反复训 练以获得足够的操 作技巧;(3) 诊断和治疗的敏锐 性, 包括认识和处理操作并发症的能力, 同时强调了开展颈部血管介 入技术的人员必具备脑血管病和神经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实 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人员至少要有 100 例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的 经验,必需具备预 防和处理相关并 发症的知识和经验 ;(4)强调厂 商赞助的研讨会、 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和 自学进行的脑血管造 影、颅内外介入或 CA S 是不足以达到颁发资质证书要求的。由 于不适当的培训或者缺乏充足的培训的后果相当严重,所有培训 只能按照已颁布的技术标准进行正规培训, 并且从严掌控证书颁 发的标准。 2 我国神范的神经内科介入医师培训方法和体系。
脑血管介入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治疗时间窗: 发病6小时以内,基底动脉48小时以内。 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而取决于侧支 血流和缺血组织的代谢状况。可用灌注 成像估算。 SPECT:a 缺血区,b 病灶对侧对应区, c 缺血侧整个小脑半球;计算残余CBF。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残余CBF: 缺血区活性/小脑活性(R/CE)=a/c 不对称指数=1+(b-a)/(a+b) 缺血组织的血流指数>0.55时,即使在症 状出现6h后开始治疗仍可挽救。 血流指数>0.35时,早期治疗也仍可挽救。 血流指数<0.35和不对称指数>1.5,即使 在严格的时间窗内开始治疗,仍有出血 的危险。
DSA动脉造影
可显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MRA
MRA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
三维时间跃迁MRA(3D-TOF-MRA)能显示
颈部动脉、颅底Willis环和大动脉及其 主干分支。可检出颅外和颅内颈内动脉 的狭窄和闭塞。
CTA
原理是用滑环式CT扫描机进行连续快速
TCD依据
狭窄段血流速度加快,但狭窄<25%可无变化 狭窄远端血液流速降低 侧支循环的血流变化
频谱图形异常
颈内动脉收缩期血液流速峰值(IPSV) MCA狭窄标准: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40cm/s或
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20cm/s且平均血流速度 >=80cm/s,可伴有杂音或湍流。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禁忌症: 发病前3个月有过卒中、严重头外伤、颅内出 血史 SBP>185mmHg,DBP>110mmHg 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 3周内发生过消化道、泌尿道出血 卒中症状出现时伴有癫痫发作 48h内用过抗凝剂或肝素 PT>15,PLT<10万/mm3 ,血糖<2.7或 >22.2mmol/L
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进修个人小结
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进修个人小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和同事们,他们给予我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在进修期间,我有幸拜师于一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他不仅传授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通过跟随他的工作和学习,我不仅了解了介入治疗的技术流程和操作技巧,还学会了如何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如何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等等。
在与同事们的互动中,我也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让我受益匪浅。
在进修期间,我也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神经内科介入科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领域,操作要求十分严格,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在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疑难病例和复杂情况,让我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通过与导师和同事们的交流和讨论,以及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
这些挑战和困难,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决心和信心。
我要感谢我的患者和家属们。
在进修期间,我接触了许多不同病例的患者,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病情和痛苦,但他们都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与患者和家属们的沟通和交流,我学会了更加关心和尊重每一个患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缓解病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患者和家属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和感动。
我的进修期间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我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神经内科介入科领域的信心和决心。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不断追求进步,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神经内科介入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我会牢记使命,不负众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2000字】第二篇示例: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医学领域,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不断的提升,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
在我进行的进修过程中,我收获颇丰,深刻体会到了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的责任和使命。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Southwest Hospital
31
颈动脉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该治疗也有许多问题, 如血管破裂、栓子脱落及血管再狭窄的问题,也限制 了该治疗在颈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该方法目前 主要与支架置入联合应用。
颈动脉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新兴 的、微创、有效及安全性高的治疗。
2019/10/10
21
ACAS结果
1662 病人, 60-99% 狭窄 终点: TIA、中风或死亡 试验在2.7年(中间值)后终止 结论: 预计手术病人的中风发生率比药物 治疗组低 50%(5年内的绝对再发率 5.9%)
2019/10/10
Southwest Hospital
22
颈动脉支架的临床试验更新
随机试验
2019/10/10
Southwest Hospital
4
Opportunities / 机遇
脑血管病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 研究表明,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的资料:
23%的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变,其中12%为腔隙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区分有无中风险和影响预后的标志之一
2
Challenges / 挑战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医生面对的主要疾病 药物或其他保守治疗解决的问题很有限 神经内科医生应该象心内科医生一样成为 微创(介入)医生,解决一些临床问题
2019/10/10
Southwest Hospital
3
Opportunities / 机遇
中风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 每年中国新增加脑血管疾病约150-200万人 中国和日本卒中死亡率为首位。仅中国的 卒中死亡数,几乎为全部发达国家的卒中 死亡数
浅谈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
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64期211·经验交流·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探讨金荣(吉林省电力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32)摘 要:目的研究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于神经内科脑血管临床治疗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针对患者开展介入治疗,研究其取得的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椎动脉狭窄以及颈内动脉狭窄方面均大大改善,狭窄程度出现90%的缩小,卒中0例,病亡0例,随访中未发现患者存在颅内出血等问题。
结论针对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患者,选择介入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缓解创伤程度,同时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64.1800 引言 脑血管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该疾病在我国的病发率开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该疾病病情一般比较重,如不及时给予科学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残疾,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病亡问题[1]。
现阶段,临床上常常选择介入治疗方法针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及时痊愈。
为了研究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于神经内科脑血管临床治疗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为今后的脑血管临床治疗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针对患者开展介入治疗,研究其取得的临床疗效,详细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基础资料。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样本。
82例患者中包含52例男患以及30例女患,其年龄最小值为35岁,年龄最大值为75岁,其平均年龄计算结果为57.5±3.2岁。
本次研究中有42例患者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现象,有24例患者出现脑梗死问题,还有10例患者出现第四脑室出血的症状,其余6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问题。
浅谈神经内科介入手术病人术前术后护理指导
浅谈神经内科介入手术病人术前术后护理指导从实际面对的基本研究内容展开阐释分析,神经病学(neurology)是一门用于研究分析人体神经系统疾病,或者是骨骼肌系统疾病的临床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引致原因、病理演化机制、临床症状表现、诊断技术方法、治疗处置技术方法、康复指导方法,以及预防干预方法。
从实际占据的基本地位角度展开分析,神经病学是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具体的发展演化过程,与围绕人体神经系统的多样化学科具备相关性,形如神经组织胚胎学学科、神经解剖学学科、神经生理学学科、神经生物化学学科、神经病理学学科、神经免疫学学科、神经药理学学科、神经遗传学学科、神经流行病学学科、神经外科学学科、神经内分泌学学科、神经影像学学科、神经心理学学科、神经眼科学学科、神经耳科学学科、神经生物学学科、实验神经病学学科,以及神经分子生物学学科等。
介入手术治疗技术是神经内科临床医生在针对各类疾病确诊患者展开治疗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立足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干预的完整过程,择取和运用恰当方法为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处置干预,能支持患者顺利获取到良好临床结果。
1.手术前护理干预:神经内科护士要主动强化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交流沟通,参照结合患者实际罹患的疾病种类,为患者针对性讲解介绍疾病的发病引致原因、病理演化机制、临床症状表现特点、治疗处置干预方法,以及基础临床注意事项,继而确保患者能够实现对自身所患疾病的全面准确深入认识理解,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以及相对充分的临床行为依从性,确保患者能够配合医护工作人员优质完成术前准备环节。
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干预环节之前,护士要全面足量准备好介入手术治疗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各类技术设备和物品,恰当调整介入手术室内部环境的温度参数和湿度参数。
护士要指导患者在准备手术期间保持充足休息,定期开展血压生理指标测量操作,确保患者的血压生理指标能够在等候接受手术期间稳定处在恰当合理的数量区间之内。
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置入治疗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医学中心 重庆市介入脑血管病学研究所 迟路湘
超选择性动脉内靶向溶栓
典型病例:男性,56岁,以突发左侧肢体无 力伴麻木6小时入院。查体左上肢肌力1级, 左下肢3级,左侧偏身痛觉减退。溶栓治疗后 10分钟患者左上肢肌力恢复至3级,次日左侧 肢体肌力完全恢复正常,左侧偏身感觉障碍 消失。
域的高灌注或未成形术相关区域的低灌注
挑战:风险与效益评估
P TA S 作 用
• ICA狭窄所致TIA和脑梗塞
– 栓塞性:支架可防止TIA发作和再次 栓塞发生
– 动力性:支架可血运重建 (revascularization)改善脑灌注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市介入脑血管病研究所 2004年6月16日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市介入脑血管病研究所 2004年6月16日
颈内动脉支架与缺血性 脑血管病当前的药物治疗
• Aspirin • Statins • ACEI • Probucol • Clopidogrel, Ticolopidine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市介入脑血管病研究所 2004年6月16日
双支架置入后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市介入脑血管病研究所 2004年6月16日
病例2
• 患者,代开明,男性,58岁,临床诊断 为椎基底A供血不足。
• DSA检查显示:双侧颈内A严重狭窄达 95%以上,左侧椎A颅内段局限性狭窄, 右侧椎A闭塞。
• 置入左颈内A支架、椎A颅内支架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市介入脑血管病研究所 2004年6月16日
• 半年后复查:前次手术置入支架位置良好,无 再狭窄,左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右侧椎动脉 颅内段局限性狭窄80%左右。
脑血管介入治疗术中的舒适护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术中的舒适护理发表时间:2015-08-17T10:07:11.340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吴敏[导读]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B区进入手术室后给患者听其所选择类型的放松型音乐至手术结束,以减少患者紧张、焦虑感,增加舒适感,使患者平稳地度过手术。
吴敏(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B区重庆404100)【中图分类号】R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84-01【摘要】全脑血管造影术及其治疗术中患者的私密部位的暴露,手术部位的消毒,其他部位的保暖,术前有效的心理指导术中的配合术后连续性有效的护理对介入手术患者实施全程舒适护理,改变病人的感受、认知、情绪及态度,就可以减轻或消除这种负性情绪,稳定心理状态,舒适度提高,成功接受手术。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真正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工作。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治疗舒适护理舒适护理模式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其目的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灵魂、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
与整体护理的不同在于舒适护理模式更实际、直观,操作性强,易接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越来越高,呈逐年增加和年轻的趋势,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随着心脑血管病人的增多和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病人将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
它具有诊断明确、疗效显著、创伤性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但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手术,风险高,费用高,特别是支架将在体内永久存在,引起病人强烈的负性情绪,如怀疑手术的效果,对手术存在恐惧,害怕术中有疼痛,担心术后并发症,担心心脏功能不能恢复,担心经济问题,担心影响到以后工作等。
1术前护理1.1术前常规做好术区皮肤的准备,了解过敏史等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危险,手术过程中及需要任何的内容,如注射造影剂需要屏气拍片等。
介入疗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
介入疗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8例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72.41%,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8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介入疗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创伤小、效果好,还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利于患者后期的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介入疗法;脑血管病;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工作压力、饮食作息的改变,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0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2]。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脑血管病会给患者带来致残、致死的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传统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只要通过开颅手术,创伤大、风险高,介入疗法具有风险低、疗效好、并发症少的优点[3],本研究通过探讨介入疗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8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并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年龄均≥18岁,知情并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实质性器官疾病如肝肾功能异常;②有酒精或药物依赖史,孕妇、哺乳期妇女;③合并精神疾病者,意识障碍、思维不清晰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7±6.4)岁,平均病程(2.2±0.8)年;研究组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3±6.6)岁,平均病程(2.4±0.7)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