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
2022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2022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一、课堂教学准备(一)理解课标要求认真研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要求。
把握各学段对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立足全局和整体,把握具体要求在各学段、各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二)分析教学实际围绕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具体而言,包括任教年级、班级学生对语文已有的学业水平、学习经历、学习期望、学习动机、学习情绪与情感、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以及班风、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深入研究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精准分析执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已知已能和困惑,依据“最近发展区”,面向全体学生,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照顾学生差异,搭建适切的教学支架,确保教学目标全面达成。
还应围绕学校师资条件和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网络化教学等条件,分析当前的教学条件多大程度上为有效教学提供支撑和帮助,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用。
(三)确定教学计划与实施策略在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和相应的教学条件制定教学计划。
明确学段、学期的总体目标,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角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形成“教学目标链”即:“课程标准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摘要:2022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实践方向。
本文将先行阐述2022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进而分析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路径。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课程标准的更新,既是从时代发展对教育事业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出发而做出的调整,也是对新时代下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还需要从教师群体出发,由教师率先做出理念的更新和方法的转变,进而逐步推进新课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一、2022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核心素养和育人功能在2022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当将核心素养作为基本导向,关注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由此可见,2022新课标的内容核心就在于“育人”二字。
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求教师发挥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育人功能。
(二)任务构建和阶段发展在2022新课标理念中,教师应当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进行结构优化。
首先就是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分割,并将其划分成为若干个教学任务和教学板块;其次就是依据所构建的学科任务,梳理语文学科教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内容整合与时代典范内容整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内容层面的另一个教学范畴。
与任务构建相反,内容整合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到语文学科知识在不同层面之间的关联。
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可以尝试将语文学科与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相连,凸显语文学科教学的时代特征。
(四)方法变革与情境实践在2022新课标理念中,实践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融入实践元素和情境要素。
其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教学思路的转变,引导学生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实践的重视程度,使其充分沉浸在语文课堂学习之中。
(五)过程理念与评价导向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学评价的导向与关注要点。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学习新课标和区里进行新课标培训,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反观自己的课堂,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本意识还有待加强,有时对于教学的预设过多,导致对学生的牵引教多。
再看昨天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时都十分关注学生,课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学生,把时间充分的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学习、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实效的。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
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三、语文教学增强“实践创新”新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论文摘要:“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写在《前言》中的话对高中语文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就要求长期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的语文老师,改变观念,走下讲台,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为自己定位,让自己由课堂的垄断者成为课堂的合作者。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角色,原本是指戏剧或电影、电视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用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现在已被用于社会学、心理学之中,成为一个专业术语,专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
规范和习俗,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它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而教师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所以在这里论及的是就是在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因为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是由多种社会角色构成的。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不断的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等,从而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教育界的一场大革命,教师的传统地位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
一、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一)传统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传统教育中,社会赋予教师的角色似乎很完美。
古代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把教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
现代则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吐丝的春蚕"、“燃烧的红烛",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就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而言,一、要以学生为中心:(1)发掘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语文学习个性,通过对学生需求的潜在深刻理解,做到学生能够发掘语文惊奇,热爱学习;(2)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内容,把语文作为一门学习的探究,让学生去探究文字的秘密,做到把学以致用、以学促行;(3)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4)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有框架思维思考,做到开放性的学习,利用语言能力、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1)注重独特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思想和主动的学习行为,通过学生的参与使语文学科取得更高的教育效果;(2)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追求卓越、成就自我的梦想,做到个性化教育服务,以更高水平助力学生成长;(3)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文素养;(4)关注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发展学习兴趣和爱好,培训学生的社会能力,注重学习与兴趣的结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三、要注重师德修养:(1)要以教并服学的理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要树立专业形象,做到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3)要践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职业精神,实践奉献精神;(4)要强化自身学习,更新知识,增强语文素养,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要注重个人的学习能力:(1)要用自身的文字功底和素养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2)要掌握传统文学和教育改革理念,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以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深层次;(3)要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4)要在学生英语言语学习中要做到认真负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打造优质的课堂环境,增进学生的学习自信。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调整,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
一、教师应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灵活的改造者、开发者。
英语新教材以开放性的板块形式出现,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自主操作,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组合,又同时要求教师对新教材有开发设计。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
也就是说,要由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二、教师应由知识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不断学习者日教材一用很多年不变,很多教师熟悉教材,缺乏学习更新知识的动力;而新教材时代性很强并涉及各个领域的各种话题,教师若想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甚至很陌生的内容,教师必须主动去查阅各种资料,这样上课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信息社会,学生很容易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有些方面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还广,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教好现在的学生。
三、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
随着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日益突出,教师应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也不再是教师讲授式的满堂灌,而是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对话。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师应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研究者过去很多教师都只是埋头于自己的教学,每天拼命于备课,上课,批作业,然而这样教书匠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新形势了。
新课程倡导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联系相互学习。
平日里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
论文-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聚焦在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语言能力和品质,能力也好,品质也好,他们都姓“语言”,凡是与语言运用有关的能力,都是在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时应该关注到的问题。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
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语文实践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要意识到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把历史积淀中的语文的一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综合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够做到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我们进入语言世界的主要通道,是一个人言语水平的综合体现”。
语文教学过程不应是学生进行机械的识记过程,而应是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和语义,自主学习和建构语感,并能运用到语文实践之中。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这些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在语文实践当中去检验,而且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生成习惯且打破习惯,逐步领悟到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己在面对将来未知的语文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8篇)2
2023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8篇〕2023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8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公布施行,给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
在本次培训中,我较系统地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找出了和以往课程标准的异同,明确了今后的教学侧重,为自己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教学理论中,我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点作法:一、以学生为中心,进步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底。
这种根底,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程度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根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开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底,也是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的根底”。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开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才能、阅读才能、写作才能、口语交际才能。
二、进步阅读、背诵的地位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穿,化为已有。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把戏。
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敏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本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
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彻底摒除传统的消极、被动的语文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确立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文本形式、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知学情寻找教学侧重点,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讲授。
下面从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在新课标精神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提问;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练习技能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
但是就目前的语文课堂来说,还依旧存在着消极和低效的教学现象,单一、被动的说教式教学仍占一定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依然无法得到充分提高和拓展。
在国家新一轮全面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我们要找准有效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核心。
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新课标精神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根据文本内容,设置特色教学语文知识内容丰富,文本教学也题材多样,不同题材的文体教学的切入点以及教学方式肯定有所不同。
如诗歌题材我们可从意境、韵律、语言、感情和意象等角度和元素入手;而小说题材的文章我们则需要从人物、故事背景和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等角度来详细剖析;针对散文题材我们要引导学生统筹其貌似散乱的“形”来深化其对不散的“神”的理解和认识;说明文要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谈起;议论文要紧紧抓住论述方法、论点和论据。
另外,有时候虽然文体相同,篇目不同,也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如,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刻画细腻传神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如此掌握学习目标:目标一:让学生先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目标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目标三:揣摩“孔乙己”深刻社会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新定位:从作文走向表达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新定位:从作文走向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作文”定位为“表达”,在课程总目标中阐述为“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并将这种能力贯穿于阅读、探究、审美和跨学科学习中;学段要求也不见“写话”“习作”“写作”的名称,取而代之的是“表达”,同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上,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六个任务群都有关于表达的要求,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是对“表达”要求的综合表述,呼应新课标所明确的语文课程性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
正确认识和把握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的定位,是教好统编教材习作的前提,是开展作文教学改革探索的立足点和关键点。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阶段要求及课程教学建议等表述中用“表达”取代“写话”“习作”“写作”,意味着关于作文教学的定位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作文教学的定位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要强化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借助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各科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通过语言文字来连接学习,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思考,连接自我。
意味着作文教学走向真实的写作,要立足真实的写作任务,要经历“动态的、生成的、改造的、探究的”过程,写作成为“一种提示、协助、解决问题的手段”,成为一种学会学习的工具;意味着作文课程要“回归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交际语境”“培养学生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书面交际能力”。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生动有趣的文本和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激情。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音频、视频等,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引导学生思辨: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课堂互动与合作学习: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互动的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如文学名著、报刊杂志、电影、音乐等,以扩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电子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便捷的学习资源。
5. 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组织观摩讲座、写作比赛、阅读角、语文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6.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即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以满足各个学生的需求。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7. 全面评价与个性化辅导: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考核和评价学生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实践性任务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不足之处。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2019年第23期(总第642期)教育论坛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李华方(广州市天河区新塘小学广东广州510000)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㊂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㊂这种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㊂而实施目标教学法的前提是科学拟定教学目标㊂在备课时,如何制定 三维目标 ?在教学中,怎样落实 三维目标 ?我在此抛砖引玉,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理解与体会㊂一㊁如何制定语文的 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具体指标,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㊂那么如何确立某一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三维目标?(一)研读新课标,整体感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小学部分分为三个学段,各阶段目标间相互联系㊁呈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的要求㊂各阶段目标都是由 识字与写字㊁阅读㊁写话(习作)㊁口语交际㊁综合学习 等五个板块组成㊂就目标设计的五个板块的框架来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㊁过程和方法㊁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㊁阅读㊁写作㊁口语交际㊁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㊂隐性的目标是通过显性的呈现来实现的㊂基于这个原理,通过研读新课标,则能构建小学语文知识目标的整体框架㊂(二)通读教材文本,了解单元教学目标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体系,有的以 主题单元 建构,有的以 知识或能力单元 建构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以 专题 组织单元,把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较好地体现了知识㊁能力㊁方法㊁情感之间的联系㊂通过通读教材文本,了解单元的教学目标,把握单元间课文㊁口语交际㊁综合训练㊁习作等板块间的联系,制定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就不会走样㊁走味㊂(三)细读教学文本,初定本课教学目标这里所指的教学文本是指课堂教学内容㊂它是最基本㊁最重要的教学文本:一是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㊁基本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学生认知发展㊁人格建构的例子㊂所以我们必须细读 例子 (教学文本)㊂ 细读文本 也是在课改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与原来所说的 解读本文 有着本质的区别㊂ 解读文本 是通过分析㊁剖析文本,重在 理解 ; 文本细读 是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品味走进文本,重在 品味 ㊂因此,细读文本一要静下心来;二要潜心吟咏,在此基础上,初定三维教学目标㊂(四)深入分析学情,选择有效教学目标新学期始,教师要对班上学生进行初步了解,在细读教学文本㊁初定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初定的哪些教学目标有差距,哪些同学的哪些目标容易达成,哪些同学对知识点感兴趣等,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㊂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时,通过学情分析:刚上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对事物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对自己或同学的长处与短处没有足够的认识㊂因此,在选择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重在知识与能力㊁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环境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中明白: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㊂二㊁在教学中落实 三维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㊂教学行为一般可归纳为三种行为:一是着眼于教师呈现知识与演示技能的呈示行为;二是着眼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对话行为;三是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行为㊂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如下:(一)在教学关系上,教学行为应表现为:引导与帮助引导不是主宰,而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㊂引导行为可表现为:创设情境引导;组织讨论引导;自身示范引导;实验演示引导;问题尝试引导;悬念激疑引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等㊂(二)在师生关系上,教学行为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㊂特别要尊重六种 特殊 的学生:一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二是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三是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四是有过错和缺点的学生;五是身体上有缺陷的学生;六是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㊂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㊁兴趣㊁爱好㊁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㊂(三)课堂上教师行为还应表现为 五要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 五要 :1.要注意 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虑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 度 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㊂2.要善于 生成在学习过程中,当课堂现场出现了新情况,学习主体创造出新情境,自然生成的教育时机冲击预案时,教师要打破按预案实施的思维定势,凭借教育机智从预案中超越出来,顺应并推动新的态势有效发展㊂3.要开发 资源所谓 资源 ,是指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教学材料㊁支持系统㊁环境和人际等㊂4.要巧用 媒体媒体 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电子教学媒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要求每节课都用,但要用得巧妙和得当,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㊂5.要及时 反馈教师对学生落实三维目标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㊁补偿应及时㊂反馈时可以用提问㊁观察㊁质疑㊁训练等方式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㊂这样,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与思考,能使其积淀成为学生最深厚㊁最基本的内涵㊂117㊃㊃。
《研读新课标重新定位新课堂》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研读新课标重新定位新课堂——2022版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
近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同时,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参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通过观看专家教授视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学习,反复思考,对新课标的内容、变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对于如何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也有了一些思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收获。
一、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含六个方面: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
与2011版做比较,新增添的内容包含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第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它在教学的方向上,指引出了一条非常明确的路径--我们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
原来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指向的是知识性和知识点的解读,而现在的课程标准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个当然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的总纲叫做课程目标,当然是立德树人,不光是在语文学科,应该是我们的所有学科都必须以这个作为基础进行。
第二个比较大的变化,原来的课程标准指向的内容没有界定得这么清晰,而这一次的重要内容主题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内容主题。
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
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
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者:孙鹏亮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03期【摘要】语文教学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要创建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必须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渗透和关怀。
创设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优化知识结构,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趣。
寻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知,语文教学被赋予了多么重要的使命。
实现这些课程目标,主阵地在课堂,所以我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应首先聚焦于创建理想课堂。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究、尝试,有了一些较有成效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必须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渗透,必须有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才能凸显生命的灵动我认为人文精神所涵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判断、审美理念、对历史的认知与认同、集体意识、关怀意识、道德意识、国家意识等等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健全人格的基石,如果这些东西模糊不清,一个人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拼搏的理由,他就有可能走向虚无、反动甚至罪恶,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知识又有何用?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相反,是用对知识机械割裂式地传授代替一种感染、一种感悟,缺少人文精神的课堂是毫无生机、毫无前景的课堂,所以这将是我教学中关注的重中之重。
例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世界短篇小说长廊中的一篇不朽之作,它表达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爱的主题。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讲了一件事:一对新婚夫妇在路上遇到了一起车祸,在千钧一发之际丈夫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推开了新娘,自己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学生听后眼眶湿润了,随即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在探讨“什么才是真挚的爱”的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切入了文章的主题,并且明白了很多。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关键词: 人文性自主性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在不淡化工具的前提下,突出人文性,加深理解,以撼激情。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同样,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
为此教师只有读熟课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涛。
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术语,“三维目标”就是其中一个。
虽然三维目标频频出现在我们口中,但什么是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备课时,如何制定“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这些都是我们本次培训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现在,我就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理解与体会,就上述问题与大家作一交流。
问题一:什么是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过去我们把它叫“两基”,即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的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赋予了语文能力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交际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知识与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语文“知识与能力”来进行。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过程与方法。
是相对过去较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较重视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提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对学与教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等等。
为此,语文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上,放在学生在探研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获取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上,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相对传统语文课堂重视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而提出来的。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
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
它是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推动过程与方法顺利进程,知识与能力掌握的催化剂或说中介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
摘要:面对新《课程标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语文教学将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我们应该重新定位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定位感知质疑思考咀嚼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能否提高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标准。
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理念。
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定位很重要。
一、定位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运用
当今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分析理解上,忽视或者轻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从而导致学生的语言储备贫乏。
写作时,表达能力十分差,不是语句不通,就是词不达意。
如:“这样的景色要快乐地度过”语句,犹如梦中人的呓语,让读者无法领会其意。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直接制约着表达能力、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的素质要提高,必将掌握丰富的语言。
学生有了深厚的文字功底,思路才能畅通活跃,思考问题才能深入透彻。
为了让学生驾驭语言文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作为教学的一项重点。
那么如何体现这一重点呢?
1.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理解其含义(从语境中指导理解)。
2.朗读课文,在熟读中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布局及写法等。
3.摘录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个别语段。
这样的安排强化了词汇的积累和朗读在语文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并且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
朗读要教给学生方法,如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领会作者的喜忧。
笔者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这才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读得少,即使老师眉飞色舞地分析讲解,学生得到的只是“死”知识,无法给学生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也无法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口而诵,心而惟;反复玩味课文是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领悟风格特点,最终驾驭语言能力的唯一途径。
二、定位问题的质疑和反思
当今语文教学令人悲哀的是:学生的思维惰性乃至僵化。
造成这一原因,一是我们语文教师日久天长,一节节课越俎代庖,主宰语文课堂;二是我们语文教师尽信教参,扼杀了学生个性化、多元解读的思维,磨蚀了学生的创造力。
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解除我们语文教师的“训导”,摆正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探求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把问题让给学生去思考、去体味,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自我阐释、自我解读,承认学生的每一种无错误理解的合理,教师在课堂中起个舵手的角色,让学生自主地体会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
只有这样,我认为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在语文课堂中作个导航人。
如:我在《故乡》的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昔日的杨二嫂是怎样一个人?如按我们的教参,昔日的杨二嫂是充当招徕生意的活“广告”,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按这种理解来训导学生,他们只能是一脸的茫然。
我提出这个问题后,指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从“豆腐西施”来看,杨二嫂是个非常美丽的妇女,整日卖豆腐,可见她是个勤快能干的人,所以昔日的杨二嫂是个非常美丽既勤快又能干的妇女。
我从中问:“‘豆腐西施’是褒义还是贬义?”很多同学回答是褒义,因为鲁迅先生一向对中国广大农民和生活在下层的人们有强烈的热爱之情。
学生的理解合情合理,我当场给予充分的鼓励,让他们享受到创造发现的喜悦,并且指出创新并不高深莫测,只要敢于探索,就能把创造的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
我在课堂中时常引导学生质疑,发现问题。
教师敢于引导学生质疑,不仅使学生少了依赖、多了独立、少了盲从、多了自信。
我们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要使学生敢怀疑;需有敢怀疑、善怀疑的教师。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反对“伪圣化”的训导熏染,培养学生怀疑、反思的能力,走出定势思维的死胡同,回到广阔的语文情趣和审美的天地,从而使学生摆脱尽信书本,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
长期的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也喷涌而出。
三、定位于艺术形象的多元思考和文章亮点的咀嚼品味
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
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
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略。
小说中的“我”不谙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关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他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
对文章精彩之处,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
钱梦龙说:“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得到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
”若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注重以上三项定位目标,就能很好地体现师生的情感交流,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宜陵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