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_社会冷漠现象分析报告
社会冷漠的归因分析
社会冷漠的归因分析现下不缺少社会冷漠的现象很常见:公车上不让座,看到老人过吗路不会上前帮忙,拾到别人的遗失物不归还,而最近发生的小悦悦遭车祸并被重复碾轧,司机逃逸,6分钟内,十余路人见而不救,其间,又一辆汽车轧过悦悦的身体,最后,是一位拾荒阿婆伸出了援手。
不少心理学专家则解析说,这是一种旁观者心态和从众心态的蔓延。
人人心中都住着冷漠,也住着热心肠。
在佛山案中,前面路人的漠视“鼓励”了后来者的漠视。
所以,我觉得社会冷漠的归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女童的惨死让人回顾起南京彭宇案,不少人认为对于佛山碾童案路人的冷漠,人们虽然也谴责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但同时又将这些路人的冷漠解读为南京彭宇案之害。
不少人认为是类似的判例,加大了做好事的风险,导致人们不敢去做好事。
所以又些冷漠行为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有法律的问题。
冷漠行为的蔓延,并不是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了,而是现代科技解构了原来的熟人社会,人们更多地置身于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中,原来熟人之间形成的那种互救互助互信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约束氛围也就不再具有约束力量,见死不救不再有以前熟人社会那种后果。
二是信仰缺失,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如今的人都讲现实和实惠,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人都为我,不管别人如何。
很多人什么都不信,不信政府,不信社会,不信好事,不信好人,只信金钱和财富。
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市场社会,一切都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没有了美好的道德情操,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交情,两眼都紧紧盯在一个钱字上。
这种充满铜臭味的社会环境,也熏坏了人们原本美好的心灵。
一些人的善性在倒退,恶性在扩大,致使美好的人性在荒芜。
黑恶势力和官场腐败,也是信仰缺失的一对孪生姊妹。
三是心理失衡,从恶如流者居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现实情况是,肇事逃逸者往往不能及时惩治,而积极施救者却好心不得好报。
从2006年“彭宇案”,到今年“殷红彬案”、“许云鹤案”,再到随时发生的一系列案件中,都在困惑着人们的道德选择。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一、“冷漠流行症”的症结首先,追逐利益的心态直接导致道德冷漠。
身为社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发生着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品牌,追求享乐,追求更多外在的东西。
人们不断地努力,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一切,甚至违背道德。
回想一下,三鹿奶粉的出现难道不是为了企业利益吗?医生对没有给红包的患者不尽力施救难道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吗?旁观者看到有人受到伤害而不去救助难道不是因为担心个人利益受损吗?由此可见,在这些冷漠的背后,利益是一个最有力的推手。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深刻导致人们对传统道德的理解不够,造成道德冷漠。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历史悠久的伦理道德。
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思想的全面侵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远离了传统文化,甚至都不知道何为传统道德。
对传统文化中涉及的道德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虽然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不适合现代社会,但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仍然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现在,还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论语》《道德经》《礼记》这样的经典道德著述?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孟子和老子?实用教育、经验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渐渐取代了传统文化教育。
这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关注和认识。
最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道德缺失成为普遍现象。
近年来,出现了太多的“良心缺失”的企业,企业为了金钱的利益抛弃诚信,法律的漏洞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让他们为逃避法律的制裁找到了坚固的“保护墙”。
二、解决社会道德冷漠的途径一一“教”“管”结合1. 加强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社会道德氛围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公德行为,需要社会和个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道德冷漠的行为虽然来源于个体,却是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到身边的人。
所以,加强对个体的道德教育就成了关键。
一方面,“言传”,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普及。
浅析“社会冷漠化”现象
浅析“社会冷漠化”现象社会现象的好坏一直是人们用来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一个因素。
在当下社会,由于各种不良现象的迸发,例如“社会冷漠化”现象的出现,让人们不断涌现大量的负面情绪。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当下有待探讨的话题。
如果说,在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后直到2016年这62年间已通过各个领导人的修改完善达到日常生活的基本标准,那么道德这样一个没有具体原则和法律规定的思想准绳,则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德国法哲学教授诺博托.霍尔斯特认为道德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说辞来阐释它的真正涵义。
的确,如果道德是能用一个概念来解释和规定,那么它本质已经和法律无甚区别。
道德是游离在法律之外的,它不受法律的掌控,但是却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好比当下的一个社会现象,如果是法律无法管辖的范围,那么主流价值观弘扬的道德标准则成了对这一社会现象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西方哲学里,从苏格拉底开始道德就成了哲学家们讨论的话题。
“道德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为了美好生活,即教育以美好生活的价值作为终极的基础性的价值取向”,这样,就把社会生活和道德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提到“冷漠化”这个词,似乎“冷漠化”与社会发展是亦步亦趋的。
那么,什么是“社会冷漠化”,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在中国哲学的几千年发展里,“道德”也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而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是对道德的秉持和传承。
“所谓道德生活,指的是人们在实际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以心理感受与体验为特征的精神生活”,因此,道德则成了人们精神向往的标杆。
而“社会冷漠化”则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很多人狭义的认为做坏事或者有悖伦理才是道德缺失,然而当遇到不公正现象时,表现出的冷漠和事不关己也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俗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很多的成语类似: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仗义疏财等等,这些都是道德的教化。
但是“社会冷漠化”现象的出现,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什么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人性冷漠_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冷漠现象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表现在对社会事件的冷漠。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设计,分析人性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人性冷漠现象的普遍程度;2. 分析人性冷漠现象的原因;3. 研究影响人性冷漠现象的因素;4. 为预防和改善人性冷漠现象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100名18-45岁的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各半。
2. 实验工具: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情景模拟等方法。
3. 实验步骤:(1)问卷调查:设计一份关于人性冷漠现象的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人经历、心理状态等方面的问题。
(2)访谈:对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人性和冷漠现象的看法。
(3)情景模拟:设置一系列情境,观察受访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反应,以分析其人性冷漠程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性冷漠现象的普遍程度实验结果显示,100名受访者中有60人表示自己曾经经历过人性冷漠现象,占60%。
这说明人性冷漠现象在成年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人性冷漠现象的原因(1)个人心理因素:实验结果显示,30%的受访者认为人性冷漠现象源于个人心理因素,如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等。
(2)社会环境因素:25%的受访者认为人性冷漠现象与社会环境有关,如竞争激烈、压力大、道德观念淡薄等。
(3)人际关系因素:20%的受访者认为人性冷漠现象与人际关系有关,如家庭矛盾、朋友疏远、职场冲突等。
(4)个人经历因素:15%的受访者认为人性冷漠现象与个人经历有关,如童年创伤、心理阴影等。
3. 影响人性冷漠现象的因素(1)年龄:实验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人性冷漠现象。
(2)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人性冷漠现象。
(3)社会地位: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人性冷漠现象。
(4)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较差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人性冷漠现象。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人性冷漠现象在成年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和个人经历因素等。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社会冷漠现象分析姓名:学号:班级:专业: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
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
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
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
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
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
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
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
社会冷漠与心理学
社会冷漠与心理学分析摘要: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有关社会冷漠的新闻不断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新闻折射出种种负面社会现象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新问题。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机制、法律、道德等多角度观察社会中的冷漠现象,解释社会冷漠的生成原因,并找出解决社会冷漠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冷漠;道德滑坡;社会公平;双面人效应;危害;对策(一)前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迅速成长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此相悖的是,我国当前社会中不断涌现一些极不文明、不道德的音符,部分公民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一种极不协调的的社会冷漠现象,它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强烈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冷漠现象在当今社会,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
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下面让我们再现这一幕幕令人心寒的社会冷漠画面。
2009年10月30日上午,湖北荆州宝塔湾岸边的沙滩上,正在打捞6天前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的英雄遗体。
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去了36000元的捞尸费!2010年12月,在济南长途汽车站总站南区,一辆由济南开往菏泽的长途汽车,还有5分钟就要开车了。
这时两名男子没买票,却非要硬闯长途车,还在车上蛮横地翻乘客的行李,司机李国强英勇上前阻止。
没想到在争执之中,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竟然拿出水果刀,连捅李国强5刀,李国强应声倒在了血泊中,眼看着歹徒刀捅司机,车上竟无一名乘客伸出援手。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关于冷漠行为的分析姓名:甘丽娇学号:6202110009 班级:应心101班摘要:道德冷漠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 鉴于道德冷漠的日益普遍化趋势,本文主要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重点从心理学分析了此类冷漠行为背后的心理及其因素。
我认为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缺失,更是这一时代的人的正确价值观的缺失,我们需要正视我们的冷漠行为。
关键词:道德冷漠悦悦事件心理分析当今社会, 有一种道德现象即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有人为此甚至悲观地预言道德大滑坡时代的到来。
诚然, 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明明知道做某件事是正确、合理的, 而且对他自身的利益不会造成什么损害, 但是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比如以往自身体验、间接经验、群体舆论导向等, 即便是他具备一定的道德信念并有善的愿望、动机, 但意志总在反复权衡、患得患失中左右摇摆, 从而失去行为的动力, 仅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
这样一种道德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冷漠6。
2011年,佛山市一位年仅2 岁的女童悦悦在被汽车碾压过程中,有18 位路人经过,却未伸出援助之手,最终一位捡破烂的阿婆将悦悦扶起。
虽然医院对悦悦进行了全面抢救,但因伤势太重悦悦还是离开了人世。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本文以此事件为例,对道德冷漠背后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一、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1、“本我”、“自我”、“超我”的力量对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三个“我”( 即“本我”“自我”“超我”)共同影响的。
“本我”是个体最原始的状态,是个体原始的本能、欲望、冲动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观念和情感体验。
“自我”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生存法则和社会契约。
“超我”则代表着个人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尤其是遭遇冲突抉择时,必须要处理好这三个“我”之间的关系,我们会权衡利弊,考虑如何做才能既保护自己又能被社会接纳同时又能告慰自己的良心。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社会冷漠导致人们对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的排斥和藐视
当人们行走在大街小巷时,沿途路人并不因他们的窘境而伸出援手,而是面 不改色地大步经过,甚至不曾有过丝毫的滞留。
集体性冷漠事件
中国多少年前的“看客现象”、“冷漠症”并没 像青铜器、纺织车那样被送进了博物馆,在今天这个 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这种“菌毒”还在人们中间徘徊 游荡。 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由于社会和文化经济等 种种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冷漠,而这种冷漠 也逐渐形成了集体性 冷漠。
对于需要救助的人漠不关心和不闻不问
在寒冷的冬天,当你见到一名流浪者,你会怎么做? 你会见怪不怪,袖手旁观,还是上去询问他们是否 需要帮助。也许,你已经习惯于做众多过客和看客 的一员,也许,你已经无所谓了。不要忽略这种行 为,它确是社会冷漠现象的最普遍的表现之一。
道德的沦落,美德的丧失
当一位老人晕倒在路边而无人问津。这难道 仅仅是一幕悲剧吗?这更是一个警醒,一个对人 们道德底线提出的警醒。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 是否反思过传统的美德,人性的善良也正一点一 点的远离着我们?我们要深深地反省……
社会冷漠现象和管理学分析
•当前社会冷漠现象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实例的分析 •各个成员的观点
因社会冷漠引起个人的心理失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隐患
随着如今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于自身利益, 对于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不愿意了解他们,也不愿意去接 触他们。在这种冷漠、残酷的现实环境中,他们找不到生 活的出路和信心而感到困惑、迷茫。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 不平衡和报复心态。心理失去平衡,理智上也就失控了, 会做出种种的骇人听闻的事情。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交冷漠与社会排斥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交冷漠与社会排斥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交冷漠与社会排斥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交冷漠指的是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的冷漠、疏离和不关心的态度。
而社会排斥则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排挤、孤立和忽视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社交冷漠与社会排斥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社交冷漠的原因社交冷漠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压竞争环境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保护,导致社交冷漠的态度逐渐增加。
其次,技术的发展也让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虚拟社交平台,而忽视了真实的社交互动,进一步加剧了社交冷漠的现象。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经历也会对社交冷漠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如内向、自卑等因素。
二、社交冷漠的影响社交冷漠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社交冷漠可能导致孤独感、抑郁情绪和自卑心理的增加。
此外,社交冷漠还可能削弱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得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无助和孤立。
对于社会而言,社交冷漠会破坏社会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增加社会的不和谐和冲突。
三、社会排斥的原因社会排斥是社交冷漠的一种极端表现,其形成原因与社交冷漠有一定的关联。
首先,社会排斥可能源于社会群体对于个体的偏见和歧视,如种族、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排斥。
其次,个体的外貌、行为和社会地位等也可能成为社会排斥的原因。
最后,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社交技巧和能力不足也可能导致他们被排斥。
四、社会排斥的影响社会排斥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对于个体而言,社会排斥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和自尊心的受损,增加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同时,社会排斥还可能导致个体在学业和工作上的困难,限制其发展和成长的空间。
对于社会而言,社会排斥会破坏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
五、应对策略针对社交冷漠和社会排斥的问题,个体和社会都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个体可以主动培养积极的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增加社交网络和支持系统。
社会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和改善措施
社会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和改善措施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人们匆匆而过,似乎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忙碌中,忽略了周围的人和事。
社会冷漠现象,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我们的生活中,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改善这一现象呢?社会冷漠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社会竞争压力大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生活、工作、学业而忙碌,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们往往选择自我保护,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对外界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冷漠现象。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在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轻松地结交朋友、分享生活,但这往往让人们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长此以往,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冷漠现象变得习以为常。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也是导致社会冷漠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将金钱和地位看作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这种价值观让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忽略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当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时,社会冷漠现象自然愈发严重。
那么,如何改善社会冷漠现象呢?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学会关爱他人。
关爱他人并不需要太多的付出,有时候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就足以温暖他人的心灵。
当我们学会关爱他人时,会发现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不仅包括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还包括观察他人需求、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
提高社交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减少社会冷漠现象。
我们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益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他人,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喜悦。
当我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时,会发现社会冷漠现象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一份爱心,世界就会充满温暖。
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社会问题是导致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关注社会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导语:社会冷漠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冷漠态度,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冷漠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正文:一、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缺乏时间和精力关注他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忙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琐事,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往往忽视了身边的人和事。
这种忙碌和自我中心的生活态度导致了社会冷漠的产生。
二、信息爆炸导致人们情感疲劳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每天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和新闻,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悲剧、灾难和不幸事件。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负面信息的过度暴露导致了情感疲劳,使得人们对他人的困境和需要产生麻木和冷漠的态度。
三、社会关系疏离和缺乏信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
人们往往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和互动,缺乏信任感。
这种疏离和缺乏信任导致了人们对他人的冷漠态度,不愿意主动去帮助和关心他人。
四、利益至上和竞争压力导致冷漠心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功往往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变得冷漠和自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困境和需要。
对策:一、倡导关爱和共情的价值观社会需要倡导关爱和共情的价值观,让人们意识到关心他人并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相反,它能够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
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建立互助和支持的社区网络建立互助和支持的社区网络,让人们能够在困难时得到帮助和支持。
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社区互助项目等方式,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减少社会冷漠的现象。
三、提倡公益行动和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参与公益行动,通过自愿服务和捐助等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
同时,加强对企业和组织的社会责任监督,推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结语:社会冷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决。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大学生是我国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之一,他们在学校里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教育,理应是社会责任意识最强、社交能力最好的一群人。
但事实上,现在许多大学生出现了社交冷漠现象,表现为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与同学交流,甚至对教师的讲解视而不见。
这种冷漠行为背后隐藏着哪些社会学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又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群体。
他们生性好动,喜欢以自己为主角,对于一些非自己关心的事情往往缺乏兴趣。
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们生活的圈子变得越来越窄,容易产生“自闭”现象。
他们可能过多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失去了和外界交流的动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存在较大的独立时空,不容易受到家庭、朋友的监督和教育。
由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都不同,这容易导致对课堂上教师讲解和同学讨论的态度产生分化。
有些人认为课堂上的内容不适用于自己,或者觉得老师的讲解不能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就会表现出冷漠;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课堂上的交流是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会比较积极地参与。
再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差异较大,较难满足各个人的需求。
有的人需要更多的知识,有的人需要更多的交流,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由。
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不够。
同时,当前教育环境下评价与考试的重要性较大,对于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这些原因都会成为大学生表现出冷漠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家庭、教育环境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教育家、家庭成员、学生本人、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积极努力,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责任感,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社会冷漠总结
社会冷漠总结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冷漠现象日益普遍,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社会冷漠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缺乏关爱、分享和帮助的态度,冷漠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社会冷漠的原因、后果以及如何应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社会冷漠的原因社会冷漠的产生有许多原因,下面将列举其中几个常见的原因:1. 公众的焦虑与压力增加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和经济上的成功,往往会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由于经济不稳定和就业压力,很多人陷入了自我保护的状态,导致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
2. 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的变迁可能也是社会冷漠现象增加的原因之一。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关系,互助和合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家庭和社区关系的疏松,人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疏远,导致社会冷漠的增加。
3. 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社会冷漠现象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更多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忽视了身边的人和事。
社交媒体也加剧了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的趋势,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和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需求。
社会冷漠的后果社会冷漠的后果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是不利的。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后果:1. 孤独感和沮丧社会冷漠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们的社交圈子变得越来越小,导致孤独感和沮丧的增加。
缺乏社会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
2. 社会凝聚力的减弱社会冷漠使得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减少,社会凝聚力也随之减弱。
社会凝聚力的减弱不仅会影响到公共事务的进行,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不利影响。
3. 教育质量的下降社会冷漠也会对教育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缺乏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进而降低教育质量。
如何应对社会冷漠面对社会冷漠现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
现代社会的冷漠
现代社会的冷漠现代社会的冷漠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事物的冷淡、漠视和不关心。
在这个信息高速流动、竞争激烈的时代,冷漠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
本文将从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以及对冷漠现象的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社会原因造成的冷漠现代社会的冷漠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变革和发展所引起的。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互动减少,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人们忙于工作、学习和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往往忽略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其次,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导致人们更加自私自利,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功和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再次,媒体的影响也对冷漠现象做出了贡献。
新闻报道中常常充斥着暴力、冲突和不公正的事件,人们对这些负面信息产生麻木和无感,从而对他人的苦难感到冷漠。
第二部分:个人原因导致的冷漠除了社会原因外,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对冷漠现象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十分盛行。
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关注个人权益而不是社会利益。
其次,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对于社会问题和全球性的挑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行动。
此外,人们过度依赖科技和便利的生活方式,减少了与他人的面对面交流,这也加剧了冷漠现象。
第三部分:对冷漠现象的反思现代社会的冷漠现象给予我们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首先,我们需要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只有通过关心他人,才能更好地建立和谐的社会。
其次,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此外,媒体也有责任传递正能量,提供大量正面信息,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
总结:冷漠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共同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加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建设一个温暖而关爱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关注他人,关心社会,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冷漠分析报告[1]
关于社会冷漠现象分析冷漠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标签,生活中、媒体报道中无不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冷漠现象。
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而我们又为什么会如此冷漠?我们小组通过感恩缺失、助人为乐意识淡薄、英雄缺失、邻里冷漠、职场冷漠这六方面的社会冷漠表现,用管理学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其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一、感恩缺失(一)、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越来越不懂感恩。
例如现在较为常见的,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对于那些社会各界资助过他们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当然,并没有一种知恩图报的心理;大学生对于父母也没有一种感恩和孝顺的意识。
(二)、原因1、由于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甚至可以说是仇富心理。
认为有钱的那部分人对弱势群体的资助是应该的。
2、由于现在很多所谓慈善家慈善企业也都是抱着为自己树立起社会威望和良好形象的目的来捐助,而不是由心底出发的善爱行为,使得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也感受不到关怀与温暖。
3、受助的人会因为自己处于弱势而感到羞耻,从而刻意地不表现出感激。
4、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感恩教育较少。
(三)、解决方案1、学校开展一定的感恩教育课程与活动。
拒绝形式与空泛的口号,切实地从小培养起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
既要让他们学会真心地帮助他人,也要学会对他人给予的帮助表达感谢,且从心底里感恩。
2、父母以身作则,教育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庭这所关键的学校里,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的必要性、重要性与正当性。
3、社会风气的养成:通过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手法,弘扬感恩文化,使其成为社会的主流。
二、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一)、现象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再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乐趣或义务。
我们不难看到一下几种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二)、原因1、如上文中所说,一些时候,许多受到帮助的人们不太懂得感恩,这也就使得人们帮助他人的热情减退。
社会冷漠调查报告
社会冷漠调查报告社会冷漠调查报告近年来,社会冷漠现象在我们身边愈发明显。
社会冷漠是指人们对他人的需求、痛苦或困境缺乏关心和同理心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社会冷漠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背景的人群。
我们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在分析这些数据之后,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社会冷漠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普遍更加冷漠,尤其是在面对陌生人的困难时。
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需求,而忽视了他人的困境。
其次,职业对社会冷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收入职业群体更容易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这可能与他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子中有关,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另外,教育水平也与社会冷漠有一定的关联。
我们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容易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这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过程中强调个人的竞争和自我实现,而忽视了社会责任的培养。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成功,而忽视了他人的需求。
此外,社会冷漠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冷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减少,社会凝聚力降低。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他人的帮助或支持。
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冷漠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社会冷漠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关心他人的重要性,提倡互助精神。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鼓励和奖励参与公益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可以提高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减少社会冷漠现象。
此外,媒体也有责任发挥积极的作用。
媒体应该多报道正能量的新闻,鼓励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最后,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关心身边的人,主动帮助他人。
试析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分析与对策
试析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分析与对策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理性分析对策论文提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
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一、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分析(一)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
可以肯定地说,不论什么国家、什么地方,都会有见死不救的人,也都会有见义勇为者。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由于思想境界不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道德修养的水准不同,他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同。
所以,社会上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怪。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东西,就对社会失去信心,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失去信心。
应当说,社会的正义力量是主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的现象更是多见的。
青年民工魏青刚三次下海抢救落水女青年;23岁大学生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两弹”元勋朱光亚100万奖金捐科技;妇产科医生江庆霖,一边是心脏病突发、命悬一线的父亲,一边是手术台上等待剖腹产的孕妇,她毅然选择了先救病人。
他们用一颗滚烫的爱心,践行着社会公德,坚守着职业公德,承传着家庭美德。
(二)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
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践行基本社会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现令人失望的现象。
面对现实,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消极悲观,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社会公德缺失。
当前出现社会公德缺失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处在改革时期,生产关系处在发展完善时期,原有的社会公德中一些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很好地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和遵从。
关于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关于社会冷漠现象分析冷漠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标签。
生活中、媒体报道中无不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冷漠现象。
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而我们又为什么如此冷漠?有人说是贫富差距太大,让富有的人富的不知所为,让穷的人不知所措。
有人说社会发展太快,很多人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了,导致分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
有人说亲情,爱情,兄弟情,等等感情淡化了,导致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来越强,就形成了不顾一切只为自己……然而冷漠不是形容大体的,阶级和阶级之间还是冷漠互不关注的,但是被剥削阶级内部还是很有人情的,因为如果没有生产资本,还不抱团面对的话,独自是很难存活的。
而资本拥有者因为没有这层顾虑,所以多数都比较冷漠,互不关注。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贫富差距太大让富有的人富的不知所为,让穷的人不知所措。
冷漠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品,《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古代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红楼梦》中鲜明的等级观念,无疑又是古代社会冷漠的又一个有力诠释。
社会为何如此冷漠?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也是当下最热门最有争议的话题。
其实这是人类的弱点吧,我想就是人类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一种明哲保身,事无关己,的心态,其实我们中国人不是没有爱心,只不过不想在奉献爱心付出爱心的时候自己受到牵连,比如看见街上抢劫,偷盗,交通肇事,打架,等冲突,你要是去管的话,可能自己会受到伤害,何必要把自己卷进去,又和自己没关系,人们不是不想帮,主要是怕受到坏人报复,助人为乐是快乐之本,但是当帮了你,可能会危害到自己的话,可能大多数人就选择不管,比如地震了,海啸了,洪水,谁谁得了重病了,我们就会毫不吝啬的慷慨解囊,去捐款,因为这不会伤害到我们,那救助他人,何乐而不为呢,再加上社会的误解,你去扶起了老人,他们的子女反倒赖住你了,做好事反而受到误解,最近这样的的报道很多,足以让每一个人深思,社会不相信好人了,总以为你有什么目的,这样谁还敢出来做好事呢,所以我们要相信有好人,建立制度支持见义勇为,因为其实我们都是想帮助别人的,当社会消除了后顾之忧,好人就会越来越多,世界上将会开满爱心的花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姓名:学号:班级:专业: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
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
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
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
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
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
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
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
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
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为与人口的密集度有关系,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人们往往会通过观察别人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在场时反应变慢,或者认为该做的事情别人会去做,或者认为既然别人不做那么自己也就不必或者不能做。
因此,面对年轻女子被车撞倒,现场的许多人彼此观望,一时无人施加援手,固然反映了他们的道德麻痹,但也与这种从众效应和责任分散效应有关。
悲剧后的社会心理学原因(一)旁观者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帮助别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
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二)助人行为得不到实施救援别人实际上属于亲社会行为的助人行为,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但是如果这种合作背后的机制被破坏的话,就会影响到这种行为的出现。
而助人行为的发生又会受到个人、环境、受助者三方面的影响。
个人会考虑到时间压力、结果回报,比如说由于国内缺乏见义勇为的相关法律,导致旁观者知道救援行为会导致自身的伤残、死亡,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生活上的巨大困难,从而放弃救援;甚至有时担心在救人之后还会遭遇反咬一口;更有甚者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毕竟“各人自扫门前雪”可是自古流传的。
除此之外,由于社会文化倡导的不恰当的助人观念,导致了助人者很多情况下出现了“越俎代庖”的行为。
另外,小悦悦对于路人而言是陌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对助人行为的出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助人观念教育的不到位和各种实际情况的不允许导致了社会冷漠现象的悲剧。
(三)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
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扶摔倒的老人最后却被老人反咬一口,诸如此类“碰瓷”事件在媒体网络上的报道、宣传,强化了人们不能随便对处于危急中的人实施救援的心理,人人都害怕被讹。
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如何去救,而是该不该去救、救完了以后我会怎么样等…从而导致了救援的耽搁、或不救援。
不得不承认扶老人反被讹事件掀起了我国思想道德的一次大变革。
(四)社会交换理论人们社会活动实质是进行各种的交换,但前提是相互等价地给予或汇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在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的河南驻马店年轻女子被撞几十人路过无人施救的报道中,路人在知觉到年轻女子处于危急状况之时,内心产生了矛盾的心理。
不救的话,内心会产生焦虑、愧疚的心情,但是由于旁观者众多,实际上分担到身上的焦虑和矛盾就会变少,“如果每个人都不采取救援措施的话,自己也没必要愧疚”,能够缓解自己的焦虑心理;而反之如果采取救援行动的话,虽然缓解了自己的愧疚心理,但是做出与群体相逆的行为会为其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由于媒体报道的“好心扶老人反被讹”事件以后国人产生的“救人有可能被反咬一口,得不偿失”印象,路人会觉得是回报小于付出的,于是选择了漠视。
(五)群体性的认知失调年轻女子明明是被车撞伤,旁人救助不会出现类似“扶老人事件”中出现的被讹诈的现象,另外,打电话报警或者给医院都不会遭遇被讹诈的后果。
而可能性的原因在于旁观者产生了“年轻女子如果受伤了肯定会被别人救起,一定是自己看错了”这样矛盾的心理,所以就对选择对需要帮助的年轻女子视而不见。
(六)社会抑制个体行为受群体的影响作用,表现为社会促进行为和社会抑制行为。
社会促进行为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而社会抑制行为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社会抑制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心理紧张。
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于个体想从群体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愿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河南驻马店年轻女子被撞事件中人们表现得便是一种社会抑制行为。
(七)助人行为的过程第一,我们要注意、感知到这一问题。
可能有的路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道路上,一起车祸已经上演,所以也就无从谈起助人行为的实施。
第二,在注意、感知事件的基础上,将其理解、判断为紧急事件。
对于那几十个路人而言,有一部分人是看到了倒在地上的场景,但是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危急的事件,也就无法进行接下来的行动。
第三,在理解为紧急事件以后,分析自己在救援中是否担当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觉得这是与自己无关的事件,那么年轻女子的情况就无从缓解。
(八)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河南驻马店事件中,每个人看见其他的旁观者没有采取任何救助行为,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服从大多数人而选择冷漠离去。
三.消除旁观者效应为了消除旁观者效应,一些国家组织相关培训以及进行立法。
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将救人于危难之中定为法律义务,救助的方式包括亲自救和找人救,除非事情对旁观者有危险,或者旁边有更合适的人来救。
美国有专门的“见义勇为法”,不是为了奖励见义勇为者,而是为了保护“见义勇为”者免于受到恶意诉讼而制定的。
它保护见义勇为者对受难者的死亡、伤残、残疾不承担法律责任,只要见义勇为者行为理智,出于好意,遵循常识和使用合理的技能。
具体到每个人,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士提出如下建议: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
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
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
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一个人上去救人,另外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
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
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四.深思因“冷漠的旁观者”引发的一件又一件惨剧让我们震惊、扼腕叹息。
继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河南驻马店年轻女子事件,公众都一味地认为公众的冷漠是此次悲剧的祸端。
但我觉得学习了社会心理学就要更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件事,分析旁观者的心理,得出合理的应对方法,以鉴后人。
旁观者效应等社会心理学理论产生了,就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错综复杂。
除了用法律形式规定公众去见义勇为并维护见义勇为者的利益、教育公众克服旁观者心理,我认为被害一方的呼救方法也是关键。
我不单以最坏的想法去考虑人心,我认为大多数的人不是冷漠的,是有良知的。
把人最柔软的内心唤醒起来,摆脱旁观者心理,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