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药理学重点及部分名词解释

药理学重点及部分名词解释

1. 药理学:研究机体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 药理学研究内容: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3. 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和抑制。

作用范围:全身和局部。

4. 药物的特异性:药物对受体的作用。

选择性:药物对器官的作用。

5. 药物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效应。

6.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不良反应(副作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药物选择性低。

难避免,可预知,可克服,可转化,药物选择性低。

(2)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高敏体质,肝肾损害严重,致癌致畸致突变。

可避免可预知。

(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回跃反应):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病情恶化。

(5)变态反应(过敏):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引起的免疫反应,与药物原有属性无关,药理性拮抗药无效,与药物剂量无关,不可预知。

(6)特异质反应: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非免疫反应,高敏体质,与剂量有关,症状与药物固有作用有关,药理性拮抗药有效。

(7)依赖性: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7. 最大效应(效能):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相应增强,当剂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或浓度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

8. 效价强度: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相同药理效应时所需药物剂量的多少,反应药物效价强度的大小。

9. 治疗指数TI:用于表示药物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相对安全。

10. 量效曲线斜率越大,药效较剧烈,越小药效较温和。

11. 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2. 拮抗药: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拮抗药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当竞争性拮抗药存在时,由于与激动药竞争受体结合部位,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向右平移,最大效应不变。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又称回跃反应或反跳现象。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药物(drug)是指用以预防。

诊断及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理的规律。

护用药理学(pharmacologyinnuring)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效应(effect)是指药物的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

治疗作用(therapeuticaction)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理作用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疾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对症治疗(ymptomatic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不良反应(advere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idereaction)药物所固有的,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reidual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

量效关系(doeeffectrelationhip)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阈剂量(threholddoe)刚刚能引起药效的剂量。

又称最小有效剂量。

治疗量(therapeuticdoe)大于阈剂量能产生治疗效果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又称有效量或常用量。

极量(ma某imaldoe)介于治疗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又称最大治疗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能制成制剂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时量曲线:给药后药物随时间迁移放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药物浓度/对数浓度的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图。

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零级动力学消除:又叫恒量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相等。

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含量降低或活性减弱的药物。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

肝肠循环: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重新吸收进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又称恒比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数量进行消除,又称恒量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其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药物效应动力学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pharmacology):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2、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与作用机制。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得影响下所发生得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得另一侧。

5、首关消除(firstpass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得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比消除,就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得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消除,就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得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得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得药物量与进入体内得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得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11、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得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得时间。

12、清除率(clerance,CL):就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得总与,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pharmacology):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2、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与作用机制。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得影响下所发生得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得另一侧。

5、首关消除(firstpass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得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 cs):又称恒比消除,就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得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消除,就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得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 s):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得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得药物量与进入体内得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得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11、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得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得时间。

12、清除率(clerance,CL):就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得总与,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机制。

3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

4 药物的作用(因):药物进入体内后与机体细胞上的靶位结合时引起的初始反应。

5 药物效应(果):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变化的表现。

6 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7 对因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8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9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和或痛苦的反应。

10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1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2 变态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3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继发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5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6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17 最大治疗量:极量,临床上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

18 治疗量:常用量,比阈剂量大而又小于极量之间的剂量,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出现中毒反应。

19 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可用连续性数量值表示的反应。

20 质反应:是指药物的效应不能计量,仅有质的差别只有“阳性”或“阴性”、“全”或“无”之分。

21 效能:是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22 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23 治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参数,一般可用感染药物的LD50/ED50或LD5/ED95表示。

24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般药理学研究:指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主要是研究药物对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作用等。
安慰剂:是不含活性药物但又暗示某种效应的制剂(如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与某种活性药物或受试药物相同)
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交叉耐受性:机体对某些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也降低
特异质: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出现极敏感或极不敏感的反应,或出现与通常性质不同的反应
躯体依赖性:反复用药后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症,称为
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竞争性阻断ACh对N2胆碱受体的兴奋而引起肌松的药物
血/气分布系数:指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血/气分布系数大的药物在血中浓度大,血中药物分压升高慢,即达到血/气分压平衡状态慢,故诱导期长。
最小肺泡浓度MAC: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药物的浓度称为..,MAC越低,药物的麻醉作用越强。
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称为..
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副作用:指用于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性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而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4.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12.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13.治疗效果: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4.不良反应: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15.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动物、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也就是研究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如何作用于机体、机体又如何作用于今日体内的这些物质的一门学科。

2、药物:指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物质。

3、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包括药物)对生物机体的不良作用,也属于药理学范畴。

4、滤过: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称为滤过,为被动转运。

5、简单扩散:非极性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为简单扩散,也是被动转运,故又称被动扩散。

是绝大多数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6、载体转运:跨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物性物质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内源性物质或药物释出,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载体转运。

7、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8、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须先经过肝脏才能到达全身循环,然后再抵达作用部位。

如果部分药物在经过肝脏时被代谢,或由胆汁被排泄,会减少进入全身血循环的药物量,或由胆汁被排泄,会减少进入全身循环的药物量,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药物在被吸收进入肠壁细胞内而被代谢一部分也属首过消除。

9、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10、血-脑屏障: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此种特殊结构称为血浆与脑脊液之间对的屏障,阻隔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通过,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

11、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

12、血眼屏障:吸收入血的药物在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织的浓度远低于血液,此现象是由血-眼屏障所致。

13、药物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外源性物质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言1.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or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 发现新药根据实验药物的来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了解未知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特点。

6. 评价新药经过科学、严格的实验设计,并与已上市的公认的有效药物进行比较,客观评价有效化合物的优劣,从而决定取舍。

7. 一般药理学研究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进行研究。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物质对机体伤害作用的科学。

第二章药效学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2. 药物效应(drug effect)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5.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药物无需经过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6. 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吸收作用、系统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环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7.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8.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9.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0. 副作用(side effect)副反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1.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or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药理学教学内容-绪论

药理学教学内容-绪论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药理学的性质、任务;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掌握新药开发与研究。

【授课学时】:2【重点与难点】:重点:药物、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

难点:新药开发与研究。

【教学内容】:药理学、药物的概念。

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现代药理学的发展,药理学的分支,今后药理学的发展方向:如基因治疗等。

新药开发与研究:新药的来源,研究过程分为三步即临床前、临床及售后调研。

临床试验分为I、Ⅱ、Ⅲ、IV期1.自我介绍并留联系方法。

2.药理学课程介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时分配(总学时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考察方式,学习方法。

3.药理学课程网站介绍,登录方法。

4.具体内容:药物(drug)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来源包括1、天然药物:动物,植物,矿物;2、化学合成药物:百年历史3、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如红细胞生成素,IL-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自然界药物资源很丰富,其中动物药很多,诸如蝙蝠(夜明砂), 犀牛(犀角), 水牛(水牛角), 牛(牛黄), 虎(虎骨), 蛇(蛇蜕), 白花蛇, 乌梢蛇, 蝉(蝉蜕), 蚕(蚕砂),植物来源更多,比如吗啡,洋地黄,阿托品类生物碱此外还有矿物来源,比如蒙脱石散(治疗腹泻).基因工程药物就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去(包括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药物。

毒物(toxicant )在较小剂量即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任何药物剂量过大都可以产生毒性反应。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教案资料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教案资料

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1.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它探索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治疗、预防或其他影响。

药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药物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制品等。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途径、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从体内排出的方式。

3. 药物的作用机制:探索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受体或分子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治疗效应或其他生物学效应。

4.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药物的治疗效果、毒性和副作用等。

5. 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剂量、途径、联合应用等,以优化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理学在医学、药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为新药开发、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1。

药理学名词解释67971

药理学名词解释67971

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言1作用规律的学科。

2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3以预防、诊断和治疗药疾病的化学物质。

4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5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4页1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经过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及速度。

3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5分的药动学概念。

6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一级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恒量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8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

9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

10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的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4在常用剂量下与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

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

5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药物所能够达到的最大药理效应(增加浓度或剂量时效应不再继续上每升)。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药物的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不同,二者不平行。

7其值越大越安全。

8量。

9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0性的药物。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括那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

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来反应必须增加剂量。

耐受性在停药后可消失,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生。

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出现耐受性。

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2.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3.药代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动态变化(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的过程)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药物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

(2)对症治疗: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2.不良反应:
(1)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3)变态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者组织损伤。

(4 )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将至最低浓度以下,但扔残存的生物效应。

(6)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受体: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然后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最后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者药理效应的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蛋白。

受体类型:1.细胞膜受体 2.胞浆受体 3.胞核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科学。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并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作用。

4.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5.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6.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巴比妥类)
8.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9.继发反应: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如二重感染。

※10.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1.停药反应: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苯妥英钠、可乐定)
12.特异质反应: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13.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4.最小有效量: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

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

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16.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

17.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死亡的药量。

18.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称为治疗指数。

19.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0.首关效应: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21.分布: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22.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又称生物转化。

23.排泄: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除。

※24.肠肝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有的直接随粪便排出,但较多的药物可由小肠上皮吸收,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

25.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和速度。

26.一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7.零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即血中药物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进行消除,与血中药物浓度无关,也成定量消除。

※28.半衰期t1/2:通常指血浆消除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状态后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表述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29.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激动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折光度增加,造成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称为调节痉挛。

※30.调节麻痹(阿托品)
31.胆碱能危象:使用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时,应避免过度用药,以免导致持久除极化,反而加重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导致“胆碱能危象”。

※32.首剂效应:首次用药可导致严重低血压、晕厥、心悸等,称为首剂效应。

(哌唑嗪)33.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患者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再产生体动反应时呼气末潮气内麻醉药浓度。

(吸入麻醉药)
※34.分离麻醉:单独使用氯胺酮进行麻醉时,患者意识丧失但眼睛睁开凝视,眼球震颤,角膜反射、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存在,出现镇静、木僵、镇痛和记忆力缺失,肌张力增加,少数患者出现牙关紧闭和四肢不自主活动,这种麻醉现在称为麻醉分离。

35.开-关现象: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不良反应,即突然发生少动,此现象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又突然自动恢复为良好状态,但常伴有运动障碍。

36.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则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使植物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

机体处于这种状态。

称为“人工冬眠”。

※37.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可致中毒反应,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以及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统称为水杨酸反应。

38.三重反应:小剂量组胺皮内注射,可出现红斑、丘疹、红晕,三重反应。

可作为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39.膜反应性:是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

40后除极化:是指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化后所发生的除极,其频率快,振幅较小,膜电位不稳定,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引起触发活动。

41.早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见于2、3相复极中,因膜电位不稳定而产生的振荡。

42.迟后除极:在细胞内钙超载情况下,发生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振荡性除极。

43.折返激动: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折回路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44.金鸡纳反应:长期服用奎尼丁会出现金鸡纳反应,表现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

※45.甲状腺危象:甲亢患者由于精神刺激、感染、手术、外伤等诱因,使甲状腺激素突然大量释放入血,导致病情恶化,患者出现高热、心力衰竭、肺水肿、电解质紊乱等而危及生命,称甲状腺危象。

※46.“红人”综合征:静脉滴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时,可出现面部、颈部、上肢、上身皮肤潮红、瘙痒、血压下降等“红人”现象。

※47.“灰婴”综合征:新生儿及早产儿用药剂量过大时,常于用药后四天发生循环衰竭,患儿出现呕吐、呼吸急促、发绀、代谢性酸中毒等,称灰婴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