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向外发展_兼评企业国际化阶段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如何向外发展?

———兼评企业国际化阶段论

鲁 桐

编者按:当今,企业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迎接了外来的竞争与挑战,也尝试着迈出了跨国经营的一步。近十几年来,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高达上千亿美元,而对外设点企业的投资金额仅为几十亿美元。与前者相比,后者尚属薄弱。本文作者在英国考察时,深感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普遍存在着投资规模小、经营效益差、缺乏整体的经营战略和缺少通晓跨国经营的管理人才等问题,为此就企业跨国经营的途径问题进行了论述。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国际经济发生联系。国际化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直接联系的过程。国际化是双向的,即包括内向(Inward )国际化和外向(Outward )国际化两个方面。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活动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与外国企业的合资合作经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分公司等;外向国际化主要包括出口、许可贸易、国际分包工程、合同安排、合资、合作经营、独资、国际战略联盟等外国市场进入方式。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实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高达1766亿美元,外资的进入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内向国际化进程,并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然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还仅仅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截至1996年底,我国批准对外投资设点的企业共5000多家,协议中方投资金额57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其国际化过程的薄弱环节。

纵观现今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过程。企业有无必要向外发展?怎样选择目标市场?以何种方式进入外国市场?如何管理企业的国外市场业务?这些不仅是企业家进行跨国经营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国际企业研究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国际企业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有无阶段之分?是什么因素决定跨国经营阶段的演变?对此,北欧学派提出了他们自己的主张。

70年代中期,一批北欧学者如瑞典的约翰森(Johanson )、瓦

伦(Vahlne )、威德尔希姆2保罗(Wiedersheim -Paul )以及芬兰学者卢奥斯塔赖尼恩(Luostarinen )等人以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方法

为基础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①

他们对瑞典四家有代表

性的制造业公司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在对四家公司的海外

经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在海外经营战略步骤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的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代理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下表是四家瑞典公司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化顺序:

瑞典四家公司跨国经营的演变

桑维克(Sandvik )

阿尔塔斯科普克(Altascopco )

费西特(Facit )

沃尔夫

(Volve )

总计

 海外销售分部的

 设立顺序N → S 2 3 0 2 7 

A → S 18 

14

14 

10 56 

海外生产分公司的设立顺序N → P 0 0 0 0 0 A → P 2 3 2 2 

9 

S → P

13 

9

3 

3 28 

注:N 表示企业在该国无正常出口业务;

A 表示企业在该国通过中间商出口;S 表示企业在该国设有海外销售分部;P 表示企业在该国设有海外分部;N →S 表示企业在该国设立销售分部以前,在该国无经常出口业务;S →P 表示企业在该国设立海外生产分部之前已经设有销售分部,余 类推。

资料来源:参见本文注释①。

6

5 工 商 

国际经济评论 199813-4

从表中看到,在海外销售分部的建立次序中,绝大部分企业的出口是通过中间商开始的(56家),只有7例是直接建立海外

销售分部。从四家公司建立的37个海外生产基地的发展过程看,绝大部分(28家)是在海外销售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9例是从出口中间商发展起来的,无一家是跳过出口销售的试验阶段而直接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于是北欧学者区分了企业海外经营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

1.不规则的出口活动;

2.通过代理商出口;

3.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

4.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

约翰森等人认为上述四阶段是一个“连续”、

“渐进”的过程。它们分别表示一个企业的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国际化程度。这种卷入程度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是企业海外投资的种类,如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二是每一种资源的投入量。企业海外经营活动从第饮阶段向第四阶段的演进说明其资源投入量的增加,同时也表明其对海外市场信息渠道控制能力的变化。显然,在偶然出口阶段,企业对出口市场不需或极少投入资源,在掌握市场信息方面也是零散和不规则的。在代理出口阶段,企业有了固定的海外市场信息渠道,同时也为出口市场投入一部分资源。当企业开始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时,需要在投资的种类和数量上有相当的增加,同时,企业可以直接掌握市场信息并获得该市场的知识和经验。最后,当企业在海外建立直接的生产基地时,表明该企业更深地卷入海外市场。

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Market knowledge)来解释企业国际化采取渐进方式的原因。市场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般的企业经营技术,即客观知识,可以从教育过程、书本中学到;另一部分是关于具体市场的知识和经验,或称经验知识,只能通过亲身的工作实践积累。决策者市场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其对外国市场中机会和风险的认识,从而影响海外市场的经营决策。一个企业从国内市场经营发展到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营活动,从内向型企业发展为全球性企业,这是一个充满未知数和风险的复杂过程。经营者不可能等到掌握了所有海外经营知识以后再开始走向世界,也不可能对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市场盲目冒险而投入大量资源。普遍的做法是,先从相对熟悉、风险最小的海外相邻市场开始,并采取投资量最少的间接出口方式,逐步积累经验和扩大跨国经营的程度与范围。因此,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实质上是经营者学习、掌握、积累国际市场知识的过程,也是企业本身的成长发展过程。所以,北欧模型的关键假设是经营者海外经营的经验决定其海外经营活动。(见下图)

当企业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信息和了解时,减少风险的本能使其把海外市场投入降到最低点;由此而来的企业决策也处于试探阶段;以后,随着海外经营业务的扩大,企业家获得并积累了对该市场的认识和经验,对海外经营投入也逐步增加;海外经营活动反过来增加了决策者的市场知识,成为决策者认识和把握海外市场机会的新基础,从而推动企业把更多的资源投向海外市场。

北欧学派企业国际化模型②

约翰森等人认为,企业的海外经营应该遵循上述渐进过程。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当企业拥有足够雄厚的资产,其海外投资相比之下微不足道时,海外经营阶段的飞跃是有可能的。另外,在海外市场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企业在其它市场获得的经验会使其跨过某些阶段而直接从事生产活动。此外,北欧学者用“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的概念分析解释企业选择海外市场的先后次序。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妨碍或干扰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系、教育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等。”③他们认为当企业面临不同的外国市场时,选择海外市场的次序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如,瑞典的公司总是把其周围国家———丹麦、挪威、芬兰作为海外经营的首选目标。美国的出口企业也总是把加拿大作为首选的目标市场。理由是,企业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下经营的成功率要比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高得多。总而言之,北欧学派坚信企业的跨国经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当企业面对不同的海外市场时,他们首先选择市场条件、文化背景与母国相同的国家,即企业的海外经营具有文化上的认同性;二是在某一特定市场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往往走从出口代理到直接投资的渐进道路。

国际化阶段论提出以后,引起了国际企业研究界的广泛注意,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从检验的结果看,褒贬兼而有之。一些学者证明在中小规模的出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④卡尔森(Carlson)(1975)对瑞典企业出口行为的研究、比尔基(Bilkey)和特萨(Tesar)(1977)对美国威斯康星中小企业出口行为的考察,以及约翰森(Johanson)和诺纳卡(Nonaka)(1983)对日本企业出口战略的研究等等,都从经验上支持了“阶段理论”。另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并无阶段可言,更谈不上统一的海外经营顺序。笔者看来,国际化阶段理论的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它强调了经营者的经验知识与其海外经营活动的辩证关系。它实际上揭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企业决策者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认识,该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就要受到很大限制。而了解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是去经营,获得海外市场的实际经验。正可谓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国际化阶段论把国际经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与其经营

75

工 商 国际经济评论 1998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