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正文
黄梅戏作文优秀9篇

黄梅戏作文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梅戏作文优秀9篇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你会怎么写黄梅戏呢?下面是本店铺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黄梅戏作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1. 引言1.1 《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在小说《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通过描绘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磨擦,展现了新旧文化在家庭中的碰撞。
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对立,使得家庭成员们陷入了纷争和矛盾之中。
新旧文化的定义在不同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解释,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
家庭成员们在新旧文化的影响下,个性和观念发生了改变,导致了彼此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家庭成员们需要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寻求一种共存的方式。
新旧文化的冲突成为了家庭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
2. 正文2.1 作者对新旧文化的定义作者对新旧文化的定义在《家》这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展现了新旧文化在如何定义和重塑家庭关系中的作用。
新文化代表着现代化,个性化,自由开放等特点,而旧文化则包含传统,约束,纪律等传统价值观念。
作者通过人物言行举止以及家庭内部的冲突来展现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和碰撞。
他描绘了一些家庭成员因为新旧文化的不同理念而产生矛盾,如父子之间的代沟,兄妹之间的价值观冲突等。
通过这些形象呈现,作者凸显了新旧文化的定义差异,以及其在家庭关系中所导致的问题和挑战,使读者对新旧文化的定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2 新旧文化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新旧文化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家庭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中体现出来。
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注重家族传统、孝道、节俭等,而现代的家庭价值观念则更加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独立。
这种差异导致家庭成员在对待问题、处理事务、与他人相处等方面出现冲突和矛盾。
新旧文化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还表现在教育观念上。
传统文化注重孩子的服从和纪律性,而现代文化强调个性的培养和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常常会出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孩子则更倾向于体验和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从《家》看曹禺的改编艺术

然而
人 们 却多 少 忽
视 了 他在 创 作过 程 中的另 一 块 丰 碑
将 巴金 的 小说
家
成功 地改 编成 四 幕 话剧
木 文试 以
此 谈 谈 对 曹 禺 改编艺 术 的 一 些体 会 曹 禺的 成 功
,
首先 源 于 曹
,
、
巴 二 人 有 着极其
相 似 的家 庭 经 历 和 思 想 倾 向
, ,
。
巴 金 出生 在 四川 成 都 一 个 世 代 为 官 的 封 建大 家 庭 中
虽 然 幼年 时 的生 活充 满 人 间 温 情 在和 平
, ` 、
,
但 19 1 7年 父亲 的 病 逝
重 的石 块 重 重 地 压 着
“
使 这 个 富裕 的 大家 庭 变 成 了 一 个 专 制 的 大 王 国
,
友 爱的 表
但改 编决 不 只是 简单 的模 仿
而 是 ~ 种再 创 造
,
。
因此
判断一 部文学 作
并 不在 于它 是 否 照 搬 了 原 著的 外部情 节
,
还 要看改 编者 能否挖 掘 到原 著
豹 内在本质
82
,
用新 的艺 术手 段 创 造 性地把 它表 现 出 来
陀 思 妥也 夫 斯 基 在 回 答一 位 请求 改编
以 及 改 编 者在 以 新
、
那 就是另 外 一 回 事 了
,
④ 这 段 关 于 改编 必 须保 持作 品 原有 的 思 想
,
形式 表 现 这 一 思 想时 握
、
拥有完 全 的 自主 权
。 、
正 是 陀 氏通 过 自 身 的 艺 术 实 践 对 规 律 的 认 识
经典话剧《家》第六幕

经典话剧《家》第六幕【第六幕】[是草木又将凋落的暮秋,离上幕有三个多月了。
[高家大翁庆寿三日,现在是第三天的傍晚,主客们都已疲惫,到处都显出一种曲终人散的空气。
尤其是在花园里。
[近居室,湖滨上的水阁也那样静静地立在夕阳里。
右面近前有两三株年代老而挺拔高耸的白果树立在由右方通着居住的房屋曲折引来的小径旁,水间是一所精致的楼榭,阁后山涧里的水淙淙然由蔓生着紫藤、青苔的岩石中流下来,成为一道小溪。
阁内的炕床,桌椅,字画都非常清楚地露出。
炕床后有一小屏,屏后是上楼的木梯。
阁前是一片平坦的草坪,坪上放着石桌、石凳和藤椅,桌上摆着纸烟烟具等等。
[开幕时,克安和觉新在竹篱后徐徐跟在冯乐山后面,由正中篱门走进。
[冯乐山穿着袍子马褂,神色泰然,仿佛眺望着四面的湖波山影,悠悠自得。
他手里握着一张红帖,进门时,刚刚把鼻上一架玳瑁边的远视镜取下来,缓缓放在一个老旧的镜盒中。
克安和觉新都穿着招待宾客的衣服,克安又把秋天最讲究的衣装展披在身上,态度恭谨,在冯乐山身旁忽前忽后地侍应着。
觉新眉宇间露出深重的忧郁,劳累和焦的使他较三月前显着惟淬瘦损,仿佛带着病,在客人不留意时就皱起眉头。
[客人转过身,他又打起精神含笑应付。
觉新:(在篱外)请这边走吧,太老伯。
[冯微微颌首,新侧身引着他们走进草坪。
冯乐山:(四望)这一带还算清雅。
高克安:(殷勤)是,是,比方才在寿堂里,跟那帮俗不可耐的客人应酬,要舒服多了。
觉新:太老伯累了吧?冯乐山:(蔼然)还好。
(找一个石凳坐下,克安在一旁分外小心地服侍着)高克安:家父在前面唱戏的地方跟几位拜寿的客人招呼一下,送完了客就到此地来陪老伯的。
(回头对新)明轩,你快去叫下人们给太老伯倒茶。
冯乐山:(赏玩着四面的风光,回顾)不用了。
倒是这水云乡里,纸笔都有么?觉新:(有些不大懂)您说这水阁里面?[冯点了点头。
觉新:有,有,文具都在楼上预备好了。
冯乐山:(十分考究地)你先看有否古墨?最好是你们府上藏的古渝糜。
经典话剧《家》第三幕

经典话剧《家》第三幕【第三幕】[离前幕有两年半的光景,夏夜,在高家一个小庭院里。
[月色溶溶,照着这个个的院落,幽闲而静谧。
院左修竹蓊郁,竹影零乱地掩映在正房的纱窗下。
房前是宽畅的走廊,离地尺许,廊正中屋檐下挂着一盏红牛角灯,暗暗的红光投射在两正屋中间一条昏黑的宽甬道上。
甬道两旁的正屋,右面住着觉慧,左面住着觉民。
各有一门通甬道,靠走廊上都开着一面轩敞的立窗。
二屋寂黯,没有灯影,主人都出去了。
[时当盛暑,十点钟了,仍未退凉,几乎还和午热一样的闷燥。
四处是虫声。
没有一丝风,只有葫密的竹林里才透出一点点微凉。
院外不断有低低的木鱼声,时而夹杂一两声清澈的铜磬。
[开幕后静了一刻,觉新跟随三老爷克明由走廊个门走进来。
克明穿着一套淡青的官纱衫裤,换了一副玳瑁边的眼镜,须髭略微改了样式,神态依然腐朽自得。
摇着一把椭圆形的言扇,手持一份《黎明周报》。
觉新穿白夏布长衫,面容略形消瘦,神色忧郁,时常微微地闷咳。
克明踱到右面窗前。
高克明:(向窗内喊)觉慧!觉慧!觉新:三弟!高克明:(又走到左面窗前,新随后,明用扇轻轻叩着窗棂)觉民,觉民哪!觉新:(低低地)二弟!二弟!高克明:(望望觉新)不在,都不在!(走到廊中,望着月光,嘘出一口长气)这两个孩子又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摇着扇子。
下了走廊,走到石桌前放下报章,拿出手帕擦额前的汗)觉新:(随着克明走入院内立在月光中,委婉地)这么晚他们个会到哪里去的。
高克明:(严厉地)明轩,你不可一味这样的袒护他们。
长兄若父,你们父亲故去将近三年,我但看你在放纵,就没有看见你管束过他们。
觉新:(强笑着)也,也是因为弟弟们有时也有他们的道理。
高克明:(轻视地)有什么道理?专做些危险,可怕,不安分的事!上次为着演戏闹事,这已经离奇,现在又办什么,什么,(拿起报章对月光望一望)《黎明周报》。
这些督军省长我们小百姓平时叩头敷衍还来不及,他们这些学生动不动就请愿,写文章,开口乱说话,这真太不知死活了。
观天津人艺《家》

观天津人艺《家》错用的减法-我在我们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可以随便拿。
千万别以为倦鸟是什么黑社会的老大,欺行霸市的牛二。
只是暂时没有带钱,可以先赊欠而已,回头再来还是要乖乖把钱给人家的。
可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面子啦,这菜市场天天人来人往。
谁认识你是谁啊?精明的小贩还要想方设法从你兜里多掏出两个子儿呢,你买东西忘带钱了?那对不起了您呢,回头再来吧!可我为何能享受这种待遇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我沾了名人的光了!这位名人不是别人:乃是才高八斗玉树临风,一枝梨花压海棠的帅哥臭臭!臭臭因为他独特的体形和毛色(具体风姿请见左上照片),在俺们这一片可是大大的名人。
认识我的人不多,可不认识他的人也不多。
因我经常让他陪着我去菜市场买东西,小贩们都认识了他,当然捎带着也就认识了我。
因此当我偶然忘记带钱的时候,小贩们都很慷慨的让我下回再说。
我问你下回还记得住我是谁吗?“记得记得,不就是被那只卷毛黑狗领着的人嘛!”中国的文人不缺乏铮铮铁骨的硬气,但更不缺少攀龙附势、阿谀奉承的恶习。
更多的是假谦虚而真抬高自己。
大抵以为将自己的名字和一些所谓名人挂上钩,自己也就是名人了,起码也沾上了人家的光。
一进场的说明书和戏单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这个《家》可不一般,那是巴金大师的著作和曹禺大师改编过,曹禺大师改编的剧本更是“成功的范本”,之后五十年没人敢动,现在这位编剧(当然是诚惶诚恐啦)现在改了,那言下之意,咳咳……我顿生崇敬之情: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那一定开起来不矮!可我也万万没有想到,这“巨人”那么快就被打回了原型。
不知道一个戏剧作品失败的标准是什么,可大概一个悲剧在演出过程中剧场里面笑声不断,观众们索然无味的离场,这个作品大抵离失败不远了。
可惜我就看到了这么一出《家》。
整出戏给我的感觉没有别的:一股陈腐的味道。
无论是从人物形象设计、故事情节到表演到台词,一股陈腐的味道。
我觉得这戏要是倒退50年演一定引起轰动,可惜还真退不回去。
我认为一出悲剧的力量一定是源于人物的悲剧性格的,而不是一些刻意的所谓悲剧情节的设置上。
简论曹禺改编剧本《家》的独创性

禺改编剧本 《 家》的独创性
宁 华 元 ( 东营 市胜 利 第 二 中学 山 东
东营 2 7 0 5 0 0)
摘 要 : 曹禺对 巴金 的 小说 《 》进行 了改 编 ,创作 了剧 本 《 》 家 家 。剧 本 《家 》与原 著 相 比 ,有 很 大 的 出入 ,对情 节 、人 物 、 矛盾 冲 突等 都 有 所 删 减和 改 变 , 凸显 了情 感部 分 的 内容 , 强化 了追 求 自由 ,人 性 解放 和 两性 平 等等 内容 ,凭借 着独 到 的 表 现 方 式 和特 有 的 独创性 ,对小说文本进行了艺术的整合和审美意 义上的重新构建,达到 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使剧本 《 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本 文 正 是 以 此 为切 入 点 ,着 眼 于剧 本 《 》的 独 创 性 ,从 主题 挖 掘 、情 节 设 置 、 人 物 塑造 和语 言 艺术 等 方 面进 行初 步 探 讨 , 以求探 家 索剧 作 家对 小 说 的 独特 理解 和诠 释 。 关 键 词 : 曹禺 《 》 剧 本 独 创性 家
慧和 冯 乐 山 的斗 争 、出走 ,觉 民与琴 的 爱 情 的 胜利 ,深刻 地 揭示 出青 年 一 代 对 爱情 和幸 福 的追 求 。 曹 禺 在 改 编 时对 情 节进 行 了大胆 的筛 选 ,以凸 现 主 题 为 中心 所 进 行 的 “ 创 作 ” 当他 开 始 改 编 的 时 候 ,他 觉 得 “ 再 。 剧本 在题 材上 是 和 小 说 不 同 的 ,剧本 有 较多 的限 制 ,不 可 能 把小 说 中 所有 的人 物 、事 件 、场 面 完 全写 到 剧本 中来 ,只能 写 下 自己感 受最 深 的东西。 ”除 了删 去 了有 关 觉 慧 的情 节 和 人 物 外 ,像 梅 芬 的 悲 剧 实 原 作 和再 度创 作 的 阐释 活动 。针 对 某 一个 文 本 的再度 创 造 性 的 和她 的死 ,琴 的家 庭 和学 校 生 活 ,觉 新 的工 作 等都 没有 出现 在剧 阐释 和改 编 也将 是 一 件力 求 基 于 原作 又 超 越 原作 的工 作 ,是 一 种 中 。剧 本对 高 家生 活 的描 写 ,也 只保 留 了觉 新 的婚礼 、兵 变 前后 , 阐释 和 创 造 的再 度 创 造 ,忠 实 于 原 作 的 本 质 要 求 从 简 单 的 “ 形 ’ 太 爷 寿诞 ’ 瑞珏 之 死 这几 个情 节 ,而且 在 这 几 段情 节 中 往往 老 和 似 ”升华 而 为 “ 神似 ” ,这一 点不 仅 表现 在 创作 精 神上 的相 通 ,更 也 只 是 选 取 某些 片断 ,略去 了 细节 和 过 程 ,尽 管剧 本 的 情节 有 所 具体 在 语 言 、形式 、结构 、形象 等 各 个 环 节上 ,如何 能 与 原 作保 删节 ,但尖 锐 的矛 盾 冲 突在 有 限 的时 间 和 空间 中揭示 出 了主 题 和 持 和谐 的 内在 精 神统 一 ,又赋 予 原 作 以新 鲜 的 审 美生 命 力 ,使 读 真理 ,反 而 比小 说 来 得 更 猛 烈 ,更 集 中 。 者在 再 次欣 赏 时 在 “ 曾 相识 ”的熟 悉 状 态 里 产生 新 的 “ 待 视 似 期 小 说 《 》设计 的人 物 关 系和 内在命 运 在 剧本 《 》里 得 到 家 家 野” ,从 而在 思 想 和 灵 魂 上 经受 一 次 崭新 的震 撼 和鼓 舞 。曹 禺的 了某 种 程度 的延 续 和 重复 ,但 曹禹 并 不 以单 纯 的重 复 传 达对 原 作 《 》正是 在 改 编 中赋 予 原作 以 独立 的艺 术 生 命 ,才 使 这 次 改 编 的尊重 ,而 人 物 上 的进 一 步润 色 和 大 胆 的改 变 将 随着 时 代 的要 求 家 成功 突 围原 作 的经 典价 值 ,呈 现 出新 的独 创 价 值 。 拓 展 挖 掘 主题 、尝 试 对 内在 情 感 冲 突 对 适 度 的调 整 更 具 有 挑 战 小 说 《 》以青 年一 代 对 旧制度 的反 抗 为 主题 ,具有 强 烈 的 性 , 家 时代 气 息 ,而曹 禺在改 编 时 保 留 了这 个 主 题 ,且 在 慎重 考 虑 后 结 曹 禺在 他 的 作 品 中 塑造 出 众 多 个 性 鲜 明 的 人 物 , 而 在剧 本 合 时 代 需要 的 基 础上 有所 拓 展 。首 先 是 反 对 军 阀政 府 ,觉 慧 创 办 《 》中 ,作 者 同 样 为 观 众 塑 造 出 了经 典 难 忘 的人 物 形 象 ,尽 管 家 进 步 刊物 ,参 加 请愿 ,矛 头 无 一 不指 向反 动 军 阀 ;其次 是 反 对 封 在人 物 的某 些 特 征上 仍 部 分地 沿 袭 了小 说 ,但在 剧 本 中作 者 还 是 建 家长 专 制 制度 和 封 建礼 仪 ,在觉 新 的婚 礼 中 ,觉慧 就 表 现 出叛 进行 了大 胆 的创 造 和 改 变 ,使 人 物形 象 在 尖 锐 的矛 盾 冲 突 中更 鲜 逆 的性 格 ,后 来 ,他 又 帮助 觉 民逃婚 ,反 抓鬼 ,处处 与 封 建 习 俗 踢 的 凸 现 出 来 。 为敌 。 首 先 是 在 人 物 的选 取 上 ,作 者 动 了 大手 笔 。看 过 小说 的读 者 除 此之 外 ,曹 禺 在改 编时 另 有 独辟 蹊 径 的做 法 。曹 禺先 生 曾 都 知道 ,由 于其 情节 繁复 ,涉 及 的 人物 庞杂 ,而 剧本 是 以 觉新 、 经 说过 : “ 有这 么一 个 想 法 ,在 旧社 会 妇 女是 受 压 迫 的 ,男 女 瑞 珏 和 梅 的爱 情 纠葛 为 线 索来 揭 示对 封 建 婚姻 的反 抗 ,因此 太 多 我 之 间不 太 平 等 ,我 总觉 得 妇 女 是 善 良的 ,我 和 斯 特 琳 堡 不 一 样 , 的人 物 情节 反 而 显 得 累赘 ,所 以 曹 禺在提 炼 、选取 情 节 的 同 时 自 他时 而 关 心妇 女 解放 ,时而 仇 视 女人 ,我 以 为 旧 中国 的妇 女 是 最 然 要 进 行 人 物 上 的 大整 修 。 苦 的 ,受着 政 权 ,神权 ,族权 和夫 权 的压 迫 。每家 都 有一 本 难 念 觉慧一直是作者倾心打造的个性形象 。在小说 中,作者要表 的经 ,一 般 说 来 ,也 是 妇 女来 念 的 ” ,因此 ,他 将 小 说 《 》中 现 觉 慧 的成 长 ,斗争 ,出走 的过 程 ,因此 ,觉 慧 是 一条 线 索 ,是 家 三个 女 性 的悲 惨命 运 搬 到 戏剧 的舞 台上 ,对 封 建爱 情 婚 姻 的反 抗 个 中 心 ,而 在 剧本 中 ,觉慧 的 地位 有 些 削 弱 ,作 者对 他 的 “ 再 成 为 引 起读 者 和 观众 共 鸣 的主 题 。通 过 着 重描 述 觉 新 、瑞 珏 和 梅 创 作 ” 也 就 不 会 局 限 在 线 索 中 主要 人 物 这一 点上 。 他 并 不 是 像 小 说 中 那样 通 过 觉慧 对 周 围的 人与 事 的 态 度 以及 小 姐 在婚 姻 爱情 上 的 不幸 以及 瑞 珏 、梅 小 姐 的悲 剧 结 局 ,穿 插 了 鸣 凤 的反 抗 与 悲 剧 ,从 正 面 侧 面 反 面 ,把 这 一 审美 主题 凸 现 出 这 些人 与事 和 他 的关 系来 展 示他 的思 想 变化 ,而是 让 觉 慧 直接 出 来 。并 且 作 为情 节 发展 的 主 要 线索 ,深入 地 揭 露 、鞭 挞 了 封建 黑 场 ,在 一 件 件具 体 的事 中 表 现他 的 反抗 行 为 ,从 而 使 他 的性 格 一
从《家》的演出看导演艺术的再创造

简练地点
。
这几 天 他又 被人玩 弄
。
洞房
一场
,
这箫声就时时
.
着象 一 个傀儡 被 人宝 爱着象一 个 宝贝
、 ,
… …
”
导演 将这
穿插在剧 中 形 象地抒发 了 觉新 欲哭无泪的 悲愤心 情 音 乐 就 其本质而言
,
一 段描写与曹 禺剧作善于运用效果 灯光
、
、
服装
。
道具等舞
是一 种内在的 情感活动
伤
、
驱赶 着 鸣凤 走向死 亡 把小说 《 中 有关的心 理 描写外化 家》
,
到临行时向觉新深深一 躬告别 舞 台调 度与表 演将 人物忧 倡郁
、
并且 具有了 特殊的象征意 义 产生了震撼人心 的艺术效
《 0 年代 家 》 中发生的故事早 在本世纪 2
,
,
凄苦 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
。
果
。
第二 幕鸣凤 投湖采用明场处理 是这次演出的一大 创 造 也是对巴金小说 《 6 章有关 文学描 写的创 造性 家 》 第2 还原 以往 《 家 》 剧的 演出 包括 美国密苏里 州堪萨斯城 著 名的《 家》 的演出 ( 英若诚翻 译
从《 的演出看导演艺术的再创造 家》
口 曹树 钓
剧 《 家 》 是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 改编的一 了 两声 三 少 爷 觉慧一 一 格外震撼人心
, , . “ , ” ,
然后便纵身往湖里 一 跳
,
显得
话
。
部杰作
,
。
剧作家以 自己 的生活体验 创造性地
,
改编 了原 作
。
其成就丝 毫不亚于 创作一 部剧
对改编黄梅戏看法的作文

对改编黄梅戏看法的作文I believe that the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Huangmei opera into modern storytelling forms is a controversial subject, which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riginal art form.我认为将传统的黄梅戏改编成现代故事形式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这对于原始艺术形式的保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意义。
On one hand, adapting Huangmei opera into different formats such as film, television, or even modern theater productions can help introduce this traditional art form to a wider audience, especially among younger generations who may not be familiar with it.一方面,将黄梅戏改编成不同的形式,如电影、电视甚至是现代戏剧表演,有助于将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介绍给更广泛的观众,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可能并不熟悉这一形式。
Adaptations can also make the stories more accessible and relatable to modern audiences by incorporating contemporary themes and references, thus keeping the art form relevant in today's society.改编可以通过融入当代主题和参考文献,使故事对现代观众更容易理解、接近,从而保持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的相关性。
简论曹禺改编剧本《家》的独创性

简论曹禺改编剧本《家》的独创性摘要:曹禺对巴金的小说《家》进行了改编,创作了剧本《家》。
剧本《家》与原著相比,有很大的出入,对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等都有所删减和改变,凸显了情感部分的内容,强化了追求自由,人性解放和两性平等等内容,凭借着独到的表现方式和特有的独创性,对小说文本进行了艺术的整合和审美意义上的重新构建,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使剧本《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着眼于剧本《家》的独创性,从主题挖掘、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探索剧作家对小说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关键词:曹禺《家》剧本独创性曹禺与巴金都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而且两位大家有着深厚的友谊。
1931年巴金的《家》问世并引起轰动,随后涌现出许多《家》的改编剧本,但都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十年后,曹禺着手《家》的改编,并于1942年完成。
随后便在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并公演,在剧坛激起千层浪。
从现代阐释学理论看,对一个作品的阅读和解析实际上是作品的阐释过程,而对一个作品的改编更是在原作基础上结合了忠实原作和再度创作的阐释活动。
针对某一个文本的再度创造性的阐释和改编也将是一件力求基于原作又超越原作的工作,是一种阐释和创造的再度创造,忠实于原作的本质要求从简单的“形似”升华而为“神似”,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创作精神上的相通,更具体在语言、形式、结构、形象等各个环节上,如何能与原作保持和谐的内在精神统一,又赋予原作以新鲜的审美生命力,使读者在再次欣赏时在“似曾相识”的熟悉状态里产生新的“期待视野”,从而在思想和灵魂上经受一次崭新的震撼和鼓舞。
曹禺的《家》正是在改编中赋予原作以独立的艺术生命,才使这次改编成功突围原作的经典价值,呈现出新的独创价值。
小说《家》以青年一代对旧制度的反抗为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而曹禺在改编时保留了这个主题,且在慎重考虑后结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首先是反对军阀政府,觉慧创办进步刊物,参加请愿,矛头无一不指向反动军阀;其次是反对封建家长专制制度和封建礼仪,在觉新的婚礼中,觉慧就表现出叛逆的性格,后来,他又帮助觉民逃婚,反抓鬼,处处与封建习俗为敌。
《家》改[1]
![《家》改[1]](https://img.taocdn.com/s3/m/1ab73ab1c77da26925c5b07a.png)
从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写作思路上看,本文三 个小标题下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家是一只船”——先叙述而后议论最后抒情 “家是温暖的港湾”——运用欲扬先抑的手 法叙述议论而后抒发情感。 “家是永远的岸”——运用具体事例描写, 阐释了观点,结尾点题。
三、把握情感
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 么情感?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 的理由。
表达了对家的赞美、 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1、在第一节里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他是 怎样将二者联系起来的?这一部分运用了 哪些表达方式? 切身经历和感受 : 船是渔民的家 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 家是一只船
叙述
议论
愿每张风帆下有家
抒情
三个比喻之间又构成了递进的关系。“家是 一只船”这个比喻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 流”,需要船这一载体。“家是温暖的港湾” 港湾这个喻体是以“家是一只船”为前提的。 任何航行的船只都是需要港湾来停泊、躲避风 浪的。“家是永远的岸”比第二个比喻更进了 一步,它从人生的起始点到终点来看,“家” 既是人生起始之岸,也是人生离别和终结之岸。 起到了突出主旨的作用。
3.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 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富有哲理,是说家可以给人很大的力量,它 让外面的人感觉到家是人生的支柱.
4.我暗暗祈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 的家. 抒情的表达方式,是说作者希望人人都有一 个温暖的家,表达了对他人的美好祝愿.
课外拓展
问孩子:家是什么? 他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 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赏和不及 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 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 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着的风筝轴。 ------摘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自选集》
回归与开掘——谈新世纪《家》的戏曲改编

回归与开掘——谈新世纪《家》的戏曲改编
刘福泉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 小说<家>问世至今,曾被多次改编为戏曲.小说和戏曲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具有各自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艺术品格.在改编的过程中,如何把握理解并尊重原著的内在精神,是改编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对改编者最大的考验.改编者能否遵循再创作的规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艺术样式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优势与局限,扬长避短,是不同艺术样式间进行转换最费思量的部分.本文意在通过新世纪根据巴金名著<家>改编的戏曲分析改编者对小说<家>的内容和含义的理解演绎创新发挥并分析新世纪在对小说文本改编为戏曲文本的劳动中改编者是如何演绎并最终实现接近巴金创作初衷的,以及适应新世纪的时代思潮又对原著有哪些开掘.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刘福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历史剧改编的文学开掘--谈张平的新编歌剧《昭君》 [J], 邹言九
2.新世纪经典戏曲的电影改编 [J], 吕茹
3.独特与多样的自觉从淮剧《祥林嫂》谈地方戏曲在改编文学作品上的多样性 [J],
马航
4.戏曲音乐家谈戏曲演员唱歌——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五日于《上海戏剧》编辑部[J], 陈琥
5.从平面叙述到立体展现——从评剧《我那呼兰河》谈从小说到戏曲的改编 [J], 何玉人;何雨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曹禺改编的《家》

作者: 韩日新
出版物刊名: 临沂大学学报
页码: 52-61页
主题词: 觉新;《家》;高公馆;冯乐山;旧时代;叙述人;婚姻悲剧;棠棣之花;黑字二十八;《雷雨》
摘要:<正> 曹禺和巴金有着很深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文学领域里共同战斗,而且互相支持,彼此感到温暖。
几十年来,这种友谊已经成为鼓舞他们前进的一种力量。
巴金在一九四。
年十一月带着深情回顾了他们之间友谊的发端:六年前,在北平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南屋中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房里,我翻读那剧本的数百页原稿时,还少有人知道这杰作的产生。
我是被它深深感。
作为电影与戏剧剧本资源的小说《家》

作为电影与戏剧剧本资源的小说《家》【摘要】巴金的每一部重要小说作品几乎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
仅一部《家》就被几度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戏剧。
除了其作品的故事性和情感性因素外,巴金本人对《家》多次所作的修改,也为改编剧作留下了较大的阐释空间,同时,因修改带来的人物情理逻辑和文本自身的逻辑之间错位而形成的文本裂痕,为不同时期的改编提供了模本,这为当下影视剧的改编和剧本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和实践资源。
【关键词】巴金《家》文本电影改编资源巴金的小说几乎全被改编为影视剧作,而且有些小说改编成不同版本的同名或异名影视剧作。
他的小说《家》曾在上海和香港四度被改编为电影,在上海和重庆两度改编为话剧,这是中国影视剧的编剧史上无前例的事件。
是什么因素使得小说《家》不断地被改编?作为电影和戏剧资源的《家》,其文本内部有什么魅力值得当时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不厌其烦地改编它?这又给文学文本的影视改编留下多少启示呢?一、各种文本之《家》巴金的作品(特别是小说)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读者和观众。
如果说巴金小说中的激情和朝气成就了他在当时的地位,也很快促进了该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作,那么,作为以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又呈现出了怎样的景观呢?在1940年代,小说《家》又被两度改编为戏剧:1.1941年,由吴天改编,李健吾、陈西禾、于伶等校对,上海剧艺社在法租界拉斐剧场(lafayette)初演。
并于1947年由光明书局出版剧本,该剧力图要在舞台上再现原著所拥有的多视点、多层面的故事和结构特点。
2.1943年,由曹禺改编,中国艺术剧社于重庆银社剧场初演,并于1942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剧本。
该剧与吴天的《家》不同,它主要以觉新、瑞珏、梅三人的恋爱悲剧为中心,其他的内容如鸣凤悲剧、觉慧的反抗等社会活动都作以后景化处理。
电影《家》的文本共有四个,分别由四个导演来承担,各自为当时的电影事业和文学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分别是:1.1941年拍摄于上海,由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联合制作拍摄了第一个电影版本的《家》(国语),由卜万苍、徐欣夫、杨小仲等集体导演,剧本由周贻白改编:制片,张善琨:当时“孤岛”影坛的“四大名旦”:袁美云,陈云裳,顾兰君,陈燕燕等同时参加了《家》的拍摄,群芳竞艳,在上海沦为孤岛的时候,作为进步电影,《家》在艺术、激情、观赏性上同时打动了观众。
《家》的家族悲欢

《家》的家族悲欢
家,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对于我来说,家里的那些事儿,有欢笑,也有泪水。
记得有一年过年,全家老小都聚在了一起。
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大人们在厨房里忙活着年夜饭,小孩们则在客厅里打闹嬉戏。
我呢,被分配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贴春联。
我搬来凳子,拿着春联,小心翼翼地往上贴。
这时候,调皮的表弟跑过来,围着我转圈圈,嘴里还嚷嚷着:“姐姐,姐姐,我也要贴!”我一边贴一边说:“别捣乱,等会儿姐姐贴好了给你玩。
”可他哪听得进去呀,伸手就来抢我手里的春联。
就在我俩拉扯的时候,奶奶走了过来,笑着说:“哎呀,你们这两个小鬼,别闹啦!”然后一把抱起表弟,哄着他说:“乖乖,等会儿咱们一起包饺子。
”表弟这才安静下来。
年夜饭终于做好了,满满一桌子的菜,看得人直流口水。
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爸爸举起酒杯,说道:“新的一年,祝咱们一家人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大家纷纷响应,碰杯声此起彼伏。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是这么欢乐的。
有一次,叔叔生意上出了点问题,亏了不少钱。
那段时间,家里的气氛格外压抑。
大家都想帮忙,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婶婶整天愁眉苦脸的,叔叔更是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
不过,一家人就是一家人,我们都没有放弃。
大家一起出谋划策,东拼西凑地帮叔叔度过了难关。
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有欢笑,有泪水,有争吵,也有温暖。
无论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我们始终紧紧相依。
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黄梅戏《家》的简述黄梅戏《家》是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和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共同排演,由安徽电视台于1996年拍摄的八集音乐电视连续剧,其主要演员是候长荣、周再生、周源源、左丹等,这批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将小说《家》中的矛盾以及剧情用黄梅戏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此片一播出无论是在音乐戏曲界还是在电视界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1996年就获得全国第十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戏曲二等奖,中国戏曲音乐优秀作曲奖等殊荣。
○1黄梅戏《家》是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改编而来,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腐朽衰败和年轻一代的不幸与觉醒。
主要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没落的故事,当中展现了五四新思潮与封建礼教之间的思想冲突、晚辈与长辈之间思想矛盾的冲突,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表现了封建社会在社会发展大变革中摇摇欲坠的状态。
故事以觉新的婚事开始,高老爷通过抓阄的方式包办觉新的婚事,完全不顾及觉新与其亲梅竹马的梅芬之间的恋情,觉新作为高家大房的长子,没有违背高老爷的意愿,忍着跟梅分离的痛苦娶了李家小姐瑞珏。
故事由梅芬、觉新和瑞珏三人命运为主线而展开的,在他们被礼教束缚的封建社会残害事实中,觉民、觉新以及追求新女性的琴不顾封建势利的顽固,大胆追求新思想,创作文明戏《傀儡家庭》并创作起了新报刊《黎明》,但遭到封建势力代表冯乐山的百般破坏、封杀。
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的两对恋情都被封建势力强行拆开,高老爷同样要为觉民包办婚姻,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小妾,使得觉民离家出走,鸣凤跳湖自杀。
军阀混战,守旧的封建大家庭日益没落,高老爷的去世让大家庭开始分裂,长辈的“免使高老太爷亡灵遭血光之灾”的无稽之谈,逼迫觉新将快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使瑞珏死于难产。
觉民在觉慧的支持下,大胆地自由恋爱,为反对家庭包办婚姻,他出逃相抗,最终获得胜利。
觉慧离家寻找属于他的新思想。
最后大家庭的长子觉新守着残缺不全的家。
黄梅戏《家》拥有小说一样的叙事结构,同样穿插了很多黄梅戏唱段,运用安庆方言演唱,从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配合着戏剧矛盾的展开、渲染了戏剧的环境、制造出戏剧气氛、协调着戏剧的节奏,将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集于一体。
剧中的唱腔主要运用主腔、花腔和三腔。
唱词多采用二、二、三结构的七字句和三、三、四结构的十字句式。
通篇感情由黄梅戏烘托出来,做到叙事与抒情的完美合一。
○2黄梅戏表演有着永无定型的动态表演特点,在黄梅戏《家》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在第一集觉新迎亲的那段戏,梅芬在自己的房间内唱到:“远处迎亲鼓乐鸣,怕听,不停,又开窗门。
”她唱这段词的时候把安庆普通话演唱改成安庆话演唱,把“鼓乐鸣”唱成“鼓乐(“哟”的音)鸣”,使韵白、念白既有京剧的韵律,又有安庆方言的特色,做到了韵白、念白、唱段三者的和谐统一。
在唱念中,她还根据内容,运用了甩袖、回看等表演程式,俨然是在思索、烦躁,不知所措。
她看着窗户想了想,然后转过身,却没有转过来停顿了一会,又转了回去推开窗户,右手做圆弧形转动之势,一个被封建包办婚宴残害的女子被她表演的活灵活现。
虚拟化的表演手法在黄梅戏《家》的表演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虽说是虚拟化的动作,但是它是建立在真是的感情之上的,它是以虚拟的动作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比如在黄梅戏《家》第六集描述鸣凤投湖自尽那段,它在唱到“是去,是留,是留,是去”的时候就一会儿有朝着湖走的趋势一会儿又转过身来,虽然说鸣凤的动作只有一个趋势是一个虚拟的动作,但是她的感情是真实的,她不想死但是她不得不去死。
黄梅戏《家》中这种虚拟性的动作很多,在演员表演时经常出现这种虚拟的动作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做到黄梅戏写实的特点。
黄梅戏《家》里面的经典唱段很多,如梅园中觉新和梅芬的唱段、鸣凤投湖自尽的唱段等等。
这些唱段不仅仅得益于有优美的唱词更重要的是演员的演唱。
在黄梅戏《家》中演员主要运用了主调、花腔和阴司腔来演唱,在交代背景和过渡的唱段中均运用主调和花腔演唱,曲调优美大方,严肃庄重,擅长叙述,它独成一段。
比如梅芬死的消息传到了觉新那里,觉新去梅芬家路途上的那段演唱就是用花腔演唱。
在表达个人情感的演唱中演员运用阴司腔演唱,适合抒情。
黄梅戏《家》记述的是发生在五四时期的故事,正处于封建旧社会和新思想萌发的交替期,在演员的服饰上,代表封建社会的高老爷、冯乐山、张太太等都是穿着代表封建社会的清满族服装,而代表新思想的觉民、觉慧则是穿着质朴的中山装,琴穿着五四学生装。
二从小说到黄梅戏(一)黄梅戏《家》与小说《家》的不同点1、情节上的不同小说《家》与黄梅戏《家》由于媒介传播形式的不同,由文字占主体的小说到说唱为主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在其改编上也因为媒介的不同而在原著上做了适当的改编。
小说重叙事、重表述,而黄梅戏重说唱,于是在《家》的情节上,黄梅戏《家》对原著有了些删改,具体有一下三方面。
第一,增加部分。
黄梅戏《家》第一集就增加了觉新结婚的情节,高老爷给觉新定了婚事,觉新心里一直有着梅芬,但觉新不敢反抗,于是只有和李家小姐瑞珏结婚,但是在洞房里面,觉新一直盼着梅芬来解围,但梅芬被母亲锁在家里不能出门,梅芬退还了觉新送去了七棵莲子和定情扇子,觉新看后晕倒卧床,瑞珏毫不知情,静静的守候在床头。
关于觉新的婚事在小说《家》中只是在第六节第六段对话中有所提及,“你现在中学毕业了。
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
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
今年年内就结婚”。
○3小说《家》对觉新的婚事一笔带过,而后就开始了他们的生活,整个篇幅只占小说《家》四十小节中的半个小节。
在黄梅戏中,觉新婚事占了八集中的一集,可见分量不相同,而且突出的重点不同,从第一集对觉新的性格刻画上可以看出黄梅戏《家》突出表现了觉新的不抵抗主义。
第二,减少部分。
小说《家》的第七节在黄梅戏《家》的改编过程中被删除。
这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上班,觉民觉慧还有剑云在这里买新书,恰好张太太和琴来买布料,觉新陪张太太去看布料,于是琴留下来和他们三个谈论新青年。
三人谈论着觉新的婚事。
第八小节中以觉民、觉慧为代表的学生请愿没有被表现出来。
小说《家》和黄梅戏《家》都描述了觉民、觉慧等学生在茶楼演文明戏的情节,但是黄梅戏《家》对于后来的学生请愿和官兵打学生没有过多提及,只是在高老大爷的话中提到,“参加情愿,哼!”。
○4第十八小节主要讲述正月初九高家请龙灯放鞭炮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情形,在黄梅戏《家》里面没有表现。
第三,修改部分。
小说《家》与黄梅戏《家》在主体情节上是一致的,但是针对一些小的情节做了修改,比如人物,出现了礼拜一这个人物,她是一个里外通吃的妓女,在小说中没有这个人物形象出现。
黄梅戏《家》里面瑞珏的死是因为避高老爷灵堂的讳,而被安置在郊外的一个小屋里面生孩子,由于医疗设施跟不上,瑞珏难产而死。
这些情节跟小说中的有些出入,小说里面小说中瑞珏的死是在第三十七小节,其中讲述的是瑞珏死的经过,但是在第十三小节已经交代了瑞珏已经有了第一个孩子海臣,所以小说《家》中的生孩子是第二个孩子,而黄梅戏《家》中生孩子是第一个孩子,两者区别甚大。
黄梅戏《家》通过八集的音乐电视剧形式浓缩了四十小节的小说《家》,删改了其中的若干情节,使得黄梅戏《家》在有限的集数内展现了长篇小说《家》的全貌。
2.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小说通过抒情的文字、详尽的描写来表达个人情感,黄梅戏通过演唱来表达情感。
鸣凤的情感表达在小说和电视剧中都有很大的分量。
小说第二十六小节通篇描述鸣凤由接受嫁给冯乐山的事实到后来的投湖自尽,小说花了很多的篇幅来描写鸣凤的心里活动和内心复杂的情感。
鸣凤向周太太求情,希望能够继续留在高家侍奉太太,但高老爷做的决定谁都不能改,周太太也很替鸣凤惋惜,鸣凤想到了觉慧,几次来到觉慧的窗前,见到觉慧在赶稿件,不忍心打扰,最后终于有了勇气跟觉慧说话,不料到忙于自己的稿件没有理鸣凤,让鸣凤第二天再来找他。
鸣凤处于绝望的边缘,来到了湖边。
小说细腻的描述鸣凤在死之前的各种心理活动,鸣凤想到侍奉觉慧时的幸福快乐的日子,想到了苦命的母亲,想到了她卑微的一生,还想到了对她很好但是早逝的大小姐,想到了她的爱情,奢望不属于她的爱情。
小说描述的细腻生动,把鸣凤投湖自尽前的心理活动完完全全的展现在读者心理。
黄梅戏《家》在表现这段心理活动采用的是唱的方法,觉慧在觉民那里得知鸣凤第二天要嫁给冯乐山之后马上出门寻找鸣凤,鸣凤于是有这么一段唱词,“隐约约,有人在呼唤,蒙胧胧,灯火在漂游,是留,是走,是走,是留。
纵然是救我命,也难逃虎口,反落个终生羞辱愁共愁。
亲人啊,你是那天上明月把我心照透,我是这湖中月影把你情意留,你明明亮亮照人世,我清清白白藏水流。
三少爷,觉慧,我去了。
”○5鸣凤通过这段黄梅戏演唱,将她的个人情感表达了出来,“是去,是留?”这个时候鸣凤还在犹豫,“纵然是救我命,也难逃虎口,反落个终生羞辱愁共愁。
”鸣凤唱到这里时候,已经觉得就算觉慧救了她的命,也抵抗不过这封建社会,必受到羞辱。
鸣凤唱到“你明明亮亮照人世,我清清白白藏水流”的时候,她想到了自己清清白白一生,没有做羞辱的事情,决定一死了去,最后呼唤了她心爱人的名字而跳湖自尽。
(二)部分改编段落详细比较黄梅戏《家》在遵从原著的基础上对于适合黄梅戏演出的片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改,下面以高老爷的死和开端为例,具体阐述。
小说中讲述高老爷的死是从第三十四节高老爷生病开始的,几个神医过来医治并没有见效,于是三个子克明、克安、克定为高老爷求神祭天,高老爷依然卧床不起,三个儿子弄出新招在高公馆里面抓鬼,高老爷生病搅乱了整个高公馆的安宁。
在第三十五节里面高老爷找觉新去谈话,在这个时候高老爷死了,是久治不愈而死。
在黄梅戏《家》中,第八集后半部分讲述克安、克定在找克明分财产的同时,高老爷听到儿子们为争夺财产而刀枪相向的状态下气死的。
小说和黄梅戏在高老爷的死上面侧重点不同,小说侧重他的久治不愈、生病而死,黄梅戏强调高老爷生气而死,有如下原因,第一,在黄梅戏《家》里面,没有提及到老太爷生病,而是一直强调家庭内部矛盾重重,克定和克安在外面私养小妾,两人合伙争夺家庭财产,在外欠债、在内掠夺,儿子的不孝不争气让高老爷生了很大的气。
军阀混战,高老爷找了觉新在房间里面埋家产,希望能够使家业永固,克定、克安和高家的媳妇们却想趁火打劫,抢夺财产,高老爷第二次大生气。
高老爷找觉新谈论二少爷觉民去向的时候,克定、克安用枪逼克明交代出家产,并马上分割,于是吵了起来,高老爷听到了大生气,他唱到:“苍天哪,世辈含辛茹苦,才撑起这一座老屋舒庐。
一生祷念祁祝,才赢得这一帧‘全家福’。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眼看大厦将倾没法阻,眼看梦里吟哦难成赋,苍天已漏无法补,家道已落悔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