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瓷器器型
瓷器基本知识_器形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不再把鼎当作礼器,而把它变为焚香用的炉。
瓷炉始于东吴,宋以前均见无足香熏和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鬲式炉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心足。
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
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
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
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熏炉熏炉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都是作熏香之用。
瓷熏炉始于东吴,六朝比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摒弃了六朝带托盘的造型,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
小巧玲珑,式样很多都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要。
曲足炉宋代的炉式之一。
炉身折口,短颈,无耳,鼓腹,平底。
足小而矮,外伸如s形。
筒式炉宋代始烧,炉身作筒状,上下部各饰暗弦纹数道,小足呈三角形。
明成化时,炉身发展为鼓形,并饰以鼓钉纹。
鼎式炉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直腹,柱足。
元代青花鼎炉,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适度。
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孔,腹部饰以火馅纹。
尊尊在商周时作酒器;北宋后期为宫廷陈设用瓷。
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皿的作用。
出戟尊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
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
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太白尊文房用具。
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底。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清仿制质量差。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
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罗卜尊小口外撇,颈细长,丰肩,肩下渐收,底内凹,器形似罗卜,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多见烧造,以豇豆红居多,也有天蓝釉、豆青釉。
清末民初仿品尤多。
苹果尊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形似苹果,故名。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
明永乐豆青釉四系罐
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
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 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 甚多。
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器腹多压印
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 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
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
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 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
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 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 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廷陈设用瓷。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 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 皿的作用。
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
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 清仿制质量差。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
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
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 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 花、五彩等。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
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
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 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 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
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满足,高足有竹 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商代均 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瓷罐最早见于商代中期 的原始瓷中;从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 的大宗产品 。
历代陶瓷器介绍范文
历代陶瓷器介绍范文
中国历代陶瓷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以及丰富多彩的
造型与色彩。
从生产工艺到造型风格变化,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历经数千年,其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瓷器,如下所述。
一、夏(2100-1600年前)
夏时期的陶瓷器以粗糙的砂粒素土和灰色砂粒制成,以及彩绘和除烧
烤外,没有其他外表装饰。
彩色主要以棕褐色为主,而且质地粗糙,烧制
工艺比较简单。
夏代陶器形制大多为椭圆形,圆形,柱状,有腿,有耳,
腹部中央有圈,有装饰纹饰,有花纹,还有一些形状特殊的窑烧陶器。
二、商(1600-1046年前)
瓷器的工艺在商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以以细砂粒为原料的白
瓷业务和彩瓷业务。
瓷器形制有:碗,杯,盘,鼎,豆,棋,钵,壶,瓶,等,有柄有耳,饰有花,有纹饰,有图案文字装饰,有仿造动物形象的瓷器,烧制工艺也逐渐成熟。
三、周(1046-256年前)
周朝的陶瓷器主要分为白瓷和彩瓷,白瓷器以白色陶土和细砂粒素土
结合,烧制而成,表面有白色,有米色,有银色,烧制技术更加精湛。
大清各朝官(民)窑瓷器年制款图(图样)
大清各朝官(民)窑瓷器年制款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d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大清乾隆年制 官窑款式款识描述: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
乾隆朝历时达60年之久,烧造量大,写款者几经易手,所以,乾隆官窑器的款式变化较多。
楷书与篆书也同时并用,以篆书款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横排,布局与雍正官窑相同;有的作六字双行竖写,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乾隆早期篆书款,多作四字两行或六字三行排列,运笔转折处圆滑,“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9款图。
还有一种“乾”字左边上部的“十”字写成“山”字形,中间的“日”字写成“由”字,这种少见的乾隆官窑款写法属于乾隆初期唐英任督窑官时使用的字体。
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多数不加圈框,篆书款的字体工整,“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1款图。
瓷器器型分类
瓷器器型分类瓷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造型分类:1.瓶:琮瓶、玉壶春瓶、梅瓶、蒜头瓶、贯耳瓶等。
2.壶:南瓜壶、莲子壶、执壶等。
3.碗:斗笠碗、撇口碗、葵口碗、花口碗等。
4.盘:旧窑三足盘、高足盘、六足盘、九足盘、十二足盘等。
5.杯:高足杯、盖杯(托杯)等。
6.炉:冲耳炉、鼎炉、筒式炉、狮座炉等。
7.罐:皈依瓶、辣子罐等。
8.瓶:胆瓶、水丞、笔洗、天球瓶、八方瓶等。
按胎质分类:1.瓷石胎: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时期。
2.高岭土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生产。
3.麻仓土胎:明洪武时期。
4.灰胎:早在新石器时代,灰胎便已出现。
5.浆胎:清末民初仿明浆胎纹瓷器。
6.缸胎:又称“釉陶胎”,元代景德镇窑创烧。
7.紫金胎:清代景德镇窑。
8.黑胎:元代和明代永乐时期。
9.浆白胎: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代雍正时期。
10.糯米胎:明代永乐时期。
按装饰方法分类:1.青花瓷:釉下彩瓷之一。
用含有钴的天然矿石原料在器物上画纹饰,然后涂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2.粉彩瓷器:用含砷的玻璃白作为涂料,涂抹在已印图案的瓷器上,再入彩炉烘烤而成。
3.玲珑瓷:瓷器装饰中的一种,也称“镂空装”。
4.斗彩:在低温釉上彩技术的基础上,以釉下青花勾勒,釉上五彩渲染,形成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
5.颜色釉瓷:是多种单一色彩的釉瓷的总称。
6.珐琅彩瓷器:清代宫廷名贵瓷器,烧制于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年间。
7.古彩瓷:又称“硬彩”,是釉上装饰的一种。
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进行彩绘,再在摄氏700℃—800℃的炉中烘烤,不使彩料晕散。
8.墨彩瓷器:清雍正时期在釉上彩技术的基础上改烧墨彩瓷器。
9.洒彩瓷器:清康熙时期开创。
10.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种颜色为主,实际上还有白、蓝、黑等他色介入。
以上是瓷器的几种常见分类方法。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青花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青花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及纹饰
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及纹饰(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
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
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
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
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
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
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
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
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
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
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
圆虎子多为正烧。
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
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
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
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
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
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
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
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各个朝代主要瓷器及历史意义
各个朝代主要瓷器及历史意义
中国瓷器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它的发展历史足以构成一张年谱。
中国瓷器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去细细探寻、品味。
下面,中国名瓷网带各位藏友跨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中国瓷器的痕迹。
年谱与瓷器的发展演变一、汉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瓷器的起源名窑:越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瓷、瓷罐的出现青瓷是瓷器制作中最早出现的瓷品。
其特色是釉色呈青黄、淡黄、纯青等色,故称青瓷。
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瓷壶、瓷瓶、瓷尊、白瓷的出现三、唐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中国开始出口瓷器名窑:长沙窑、陶窑与霍窑、邢窑、耀州窑、磁州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唐三彩、瓷盒、执壶、花釉的出现四、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名窑:柴窑五、宋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宋代的瓷器综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镇建镇名窑:龙泉窑、湖田窑、五大名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白瓷、玉壶春瓶、窑变釉、葫芦瓶、提梁壶、注碗、胆瓶、梅瓶六、元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元代的瓷艺综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多穆壶、蓝釉、僧帽壶、法华彩、觚七、明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明代的瓷艺综述、明代瓷器的外销名窑:御器厂、德化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八、清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清代的瓷艺综述、清瓷的出口、“官搭民烧”制度名窑:郎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盉式壶九、近代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帽筒、浅绛彩、洪宪瓷。
(编辑:蜗牛君)。
古陶瓷器型大全
爵杯 酒具。夏、商、周时代盛行陶质或青铜质的爵,明清瓷器造型多仿古之作,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等窑均曾烧制瓷爵,俗称"爵杯",器形仿青铜器式样,用于陈设或祭祀。
提柄式杯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杯式之一。杯体近似直筒形,小口,折肩,腹下略大,平底下有足。一侧有方棱形曲柄,柄上部与肩相连后向外折,下端与腹底相连。东吴时期亦有提柄式杯,作筒式,一侧附竖式提柄,柄端高于杯口,造型秀美。
鸟食罐 盛放鸟食的小罐。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谷仓罐 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谷仓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仅有双阙、楼阁、人物、鸟兽等贴塑,罐的肩部还有伏龟驮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纪年。1978年浙江慈溪鸣鹤瓦窑头出土的西晋堆塑谷仓罐,造型虽然与上述二例相似,但罐上部的堆塑着重表现了豪门贵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楼阁建筑,在庄园门前有歌舞伎乐俑,以及飞鸟、牲畜等。
塔式罐 带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合而成,流行于唐代。出土于陕西铜川黄堡镇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部渐收,贴有模印叶纹。镂空多边形底座饰有佛像、花卉等。罐盖为七级空塔形,顶端塑有屈腿直身、抚头按膝、舒目远眺的小猴。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为常见。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纹塔式罐可谓唐代塔式罐的延续:修长的腹部绘青花纹饰,取代了繁琐的贴花,肩部堆塑两对狮、象首,盖作六棱七级重沿塔式。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古代盛饭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制品,并且品种繁多,即便是装酒的壶都有很多种。
这些陶瓷的瓶瓶罐罐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的漂亮,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很可惜这些如今罕见的陶瓷瓶罐今天大多已经损坏或遗失,随着时间的流逝存留下来的将越来越少。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之一。
蒜头瓶: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
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
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
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柳叶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瓷器,这个词听上去就让人感觉高大上,仿佛身边的小物件都带着几分古典气息。
不说不知道,瓷器的历史可是相当悠久哦,各个朝代的瓷器各有千秋,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朝代瓷器的特点,以及如何鉴别它们,让你在这场瓷器盛宴中大快朵颐!1. 唐代瓷器:开创之初的风范1.1 特点首先,唐代的瓷器可是开创了中国瓷器的辉煌之路。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追求“美”的极致,陶瓷也不例外。
唐瓷以其胎体厚实、釉面光滑著称。
你想啊,那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釉面,简直能把人迷得晕头转向。
再加上唐代人喜欢各种花纹装饰,特别是五彩瓷,真的是艳丽得让人心醉。
1.2 鉴别方法想要分辨唐代瓷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颜色和釉面。
唐瓷的釉色多样,特别是白釉和青釉都相当有名。
而且唐瓷的纹饰,往往是比较夸张的花鸟图案,特别是那些手绘的,细节可丰富了。
你如果碰到一个光滑得像镜子一样的瓷器,那很可能是唐代的哦。
2. 宋代瓷器:雅致与宁静的代名词2.1 特点转眼来到宋代,瓷器进入了一个艺术巅峰。
宋瓷讲究的是“简约而不简单”,那种淡雅的感觉,简直能让人心静如水。
特别是汝瓷、哥瓷,都是极其珍贵的品种。
它们的釉面有种柔和的光泽,仿佛是晨曦中的湖面,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就像是品一杯好茶,淡淡的香气在口中缭绕,余韵悠长。
2.2 鉴别方法鉴别宋瓷,首先要看看釉色和胎质。
宋代的瓷器通常胎质比较细腻,特别是汝瓷,摸上去像丝绸一样滑。
而且宋瓷的釉色多是素雅的青、白、黑三种,绝对不花哨。
最重要的是,宋瓷的器型通常比较低矮,像是一个小朋友的笑脸,亲切又可爱。
3. 明代瓷器:繁华与炫丽的舞台3.1 特点接着来到明代,瓷器的世界真是热闹非凡!那个时候,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青花瓷,简直是家喻户晓。
明代瓷器的特色是颜色鲜艳、图案生动,像是一个个小故事在诉说。
你要是把明代的青花瓷放在桌上,简直能吸引所有的目光,仿佛它在说:“快来看看我!”3.2 鉴别方法想辨别明代瓷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图案和底款。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
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于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
唾壶——承唾之器。
魏晋、南朝时常用的随葬陶瓷器。
早期造型较晚期优美,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
后逐步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南朝时还配以盖和托盘。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
亦称“马镫壶”、“皮囊壶”。
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
装水或盛酒的器皿。
花浇——浇花用器。
流行于明清。
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口圆形,常绘以海水、缠枝莲纹。
宣德花浇颈较短,腹稍扁,宽带式柄。
清雍正花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菊瓣纹。
军持——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用具。
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在我国却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大量出口。
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桃式洗——是洗的一种式样。
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
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鼓钉洗——笔洗的一种式样。
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
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梨壶——壶身为梨形,弯流曲把,矮圈足。
永乐时青花梨壶矮颈,圆腹,弯流,曲把,尖顶盖,圈足稍高。
成化时器身较前期略长。
背壶——典型的泥质制品,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
日月罐-——月罐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
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
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牛头尊——瓷制尊器的一种。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造型为口稍巨,直下至肩,无颈,腹较肩尤巨,至底稍杀,旁有两耳者居多,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形似牛头,故名。
唐宋元明清瓷器简介
釉里红缠枝牡 元
丹纹玉壶春瓶 明洪武
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双耳
扁壶 清乾隆
釉里红云龙纹罐 明永乐 釉里红折枝花卉纹水盂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缠枝夔龙抱月瓶 清 雍正
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加胭脂红缠枝蕃莲 纹双龙耳壶 清雍正
釉里红凤戏牡丹象耳方瓶 清乾隆
釉 里 红 双 凤 牡 丹 纹 梅 瓶 清 乾 隆
一:唐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陶 瓷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唐代陶瓷生产是在隋 代的基础上蓬勃发展。由于对外经济贸易发达, 唐代货币流通量巨大,政府禁用生活用品用铜 铸造,因此,铜质生活用品逐渐被陶瓷代替。 另一个原因是唐代盛行饮茶和斗茶,于是对茶 具的要求就非常高,从而也促进了唐代陶瓷生
艺术特点
宋瓷工艺分为: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三大类
耀州窑
耀州窑系是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 代表,包括周边的陈炉镇、立地坡、上 店及玉华宫等窑口。耀州窑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唐代,到明代正德时期还在生产。 耀州窑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手工拉坯、 修坯,以最早雕花、刻花、划花、贴花、 印花为擅长。
磁州窑
元 代 颜 色 釉
明 代 颜 色 釉
清 代 颜 色 釉
素三彩—明清
素三彩瓷器简称三彩瓷,是瓷器 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 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 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 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 刻划好的纹样内, 再经低温烧成。 因色彩中没有 红彩,故名 “素三彩”。
明 代 素 三 彩
汝 窑 莲 花 式 温 碗
汝窑三足樽 汝窑盘
古香古色雅宜心, 宋定名陶器足珍。 质韫珠光堪作鉴, 纹镂花鸟具传神。 擎来掌上掬明月, 题向诗中证旧因。 盛得朱樱千万颗, 满盘琥珀为生辉。
历代陶瓷器介绍
历代陶瓷器介绍历代陶瓷器介绍汉代陶瓷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个重要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西周⾄汉早期制瓷业并⽆飞跃发展,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王公贵族风⾏使⽤精细的⾦银器或青铜制品,⽽⼀般劳苦⼤众则多⽤⽵⽊器或陶器。
到了汉代瓷业有很⼤的发展,当时东南⼀带窑场密布,陶车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条盘筑法,使瓷胚制做更加精细。
釉料也有了⼤的改进,釉层明显加厚,光泽强,玻化好,胎釉结合紧密。
经对浙江出⼟汉代瓷器标本的科学测试分析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显⽓孔及吸⽔率较原始瓷明显下降,抗弯曲强度已达710千克每平⽅厘⽶,接近或相当于现代瓷器的标准。
现藏于浙江省上虞县⽂管所的⼀件东汉越窑青釉四系罐,直⼝、短颈、溜肩、⿎腹、平底,胎质灰⽩细腻,釉⾊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征了。
唐朝陶瓷⽬录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唐朝陶瓷-越窑唐朝陶瓷-邢窑唐朝陶瓷-唐三彩唐朝陶瓷-实物赏析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跨⼊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坚硬或半透明,⽽最⼤的关键在於⽕烧温度。
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烧温度能达到摄⽒⼀千度以上,所以说唐代是真正进⼊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同科学技术、⽂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的两⼤瓷窑系统。
南⽅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地区主要烧制⽩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来”这脍炙⼈⼝的诗句中所指的“越窑”就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周边地区的唐代瓷窑,⽽诗句中的“千峰翠⾊”则是指上述瓷窑中烧制出来的青瓷釉⾊。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民国粉彩花卉包袱锦橄榄瓶【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尊)【蒜头瓶】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历朝官窑民窑瓷器款识大全
历朝官窑民窑瓷器款识大全
历朝官窑民窑真品瓷器款识集藏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
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
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大明宣德年制真品款识
大明正德年制真品款识
大明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居仁堂制真品款识
梅花馆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福建会馆制真品款识
大明成化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民国元年制真品款识
中华共和元年真品款识鉴定瓷器鉴定收藏
洪宪年制真品款识
徐瑞麟堂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静远堂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
中国陶瓷花瓶器型大赏
中国陶瓷花瓶器型大赏艺术陶瓷承载着中国数千年陶瓷文化底蕴,虽然,瓷没有被列入中国四大发明之列,但从其诞生、到演变,瓷器一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以至生活质量,可以说瓷的美学,永远无间断地在中国这片沃土滋长着。
下面带来历代瓷器造型大全,以供欣赏学习!宝月瓶宝月瓶是汉族传统名瓷之一,亦称“抱月瓶”。
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称宝月。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藏草瓶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
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
这类瓶式,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陆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
蒜头瓶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瓶式样,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柳叶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
花口瓶花口瓶,流行于宋、金时期的瓶式之一,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
始见于唐,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均有烧制。
转心瓶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拨动上瓶瓶口,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故称转心瓶。
橄榄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玉壶春瓶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胆瓶胆式瓶,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
和瓶和瓶,敞口,长圆腹,圈足,寓意和和美美、事事顺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
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
谷仓类的器具形制繁多,生产窑口也以越窑为多,古时江南好鬼神崇拜。
5、盘口瓶:瓶式之一。
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
流行于唐、宋时期。
形制很美,制作有难度。
6、净瓶: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
他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
梵语音为“捃雅迦”,“君迟”,“军持”,中译为瓶或澡瓶。
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
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元,明以后多称“军持”。
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
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壶的形状虽然早就出现,但作为局限于壶的概念和功用却出现得比较晚,尤其是手执茶壶,自明代起才大量流行。
明代永乐白釉藏草壶7、玉壶春瓶: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
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
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
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后世许多瓶都是在玉壶春瓶的基础上改良形成的,如清代的赏瓶。
明代永乐青花龙纹玉壶春瓶明代永乐甜白釉暗雕双龙玉壶春瓶8、梅瓶: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
又称“经瓶”。
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
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可知其为酒具;但辽墓壁画中所见用来插花,可见又系陈设品。
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长秀丽。
元代呈平口,短颈上细下粗,器形雄伟。
明以后多唇口,器身也随各朝审美情趣变化略有不同。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白龙纹敞足梅瓶9、贯耳瓶:瓶式之一,流行于宋代。
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径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清代亦有仿制。
10、弦纹瓶:又称起弦瓶,瓶式之一。
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凸弦纹作装饰而得名。
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下面这个瓶应该是定窑产品,但多数是宋以后景德镇窑产品,表面玻璃质感较强。
11、多管瓶:又称牛角罐,冥器。
流行于宋的一种瓶(罐)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的名。
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
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磁州窑也有烧制。
北方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冥器多怪异。
12、洗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
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此类瓶可能是从油灯发展而来。
13、琮式瓶: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
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
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入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下面这个瓶明显是早期产品。
14、蒜头瓶:瓶式之一。
仿秦汉时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
瓷质蒜头瓶宋代始烧,流行于明,清时期基本形状为口部作蒜头形,长颈、圆腹、圈足。
明、清时瓶的腹部多有变化,蒜头形口因大小而异。
15、瓜棱瓶:瓶式之一。
流行于宋,辽时期。
特征是瓶的腹部均匀分布着纵贯的凸凹弧线将瓶体分成瓜棱形。
其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以景德镇烧制的品种最多,也最美。
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瓜棱瓶16、花口瓶:瓶式之一。
因瓶口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
流行于宋、金时期,唐代已有烧制。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瓶口似莲花瓣形,细颈、溜肩、球形腹、圈足、瓶口部有人面形把,与肩部相接。
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都烧制花口瓶,基本形式为花口,细颈,圆腹,撇足。
北方窑场宋、金两代花口瓶的区别在于足部变化,宋代撇足较矮,金代撇足高度几乎与瓶颈相等。
(此件系本人自藏,非博物馆藏品)17、皈依瓶:俗称魂瓶,冥器。
常见于江南地区宋、元、明时期的墓葬中。
瓶体修长,颈部堆塑日、月、云、龙、虎、龟、蛇、鸟、鸡、犬、鹿、马、人物等,盖钮为立鸟状。
也有依据瓶体上堆塑的主要纹饰称其为龙虎瓶、日月瓶的。
元代皈依瓶与宋代相比,瓶体高,堆塑纹饰繁缛。
从皈依瓶出土情况看,多为成双使用,少数瓶的颈部有“东仓”、“西库”铭文,瓶内装有炭化的谷物,说明皈依瓶用途是给亡人陪葬的谷仓。
也有人认为,它是亡魂的归依之所,故称之为皈依瓶。
此类瓶实际上与上面出现过的多角瓶可以划为一类。
18、盘口长颈瓶:辽代典型器之一。
器呈浅盘口,细长颈,溜肩,敛腹,底足外展。
有的器底划有“官”字款。
同样这种器身,肩、腹饰贯耳者,称为“盘口穿带耳背壶”;肩侧有注流者,称为“盘口长颈注壶”。
装饰方法有素面黑陶压光、白釉、黑釉、褐釉、黄釉、绿釉等釉色或刻花。
洗口瓶的改良品种。
19、鸡腿瓶:又称鸡腿坛,辽、金时期陶瓷典型器之一。
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形如鸡腿,故名。
粗壮者又称“象腿瓶”。
多以黑褐釉或茶叶末釉为装饰,大多由肩至底饰有凸凹弦纹,少数肩部刻有汉字楷书或契丹文年款,如“乾隆二年田”、“乾隆三年月廿一”、“大安七年翟”等,有的于腹部刻契丹人像。
北方地区辽、金墓葬中常有出土,辽代壁画中有契丹人背负细长鸡腿坛的画面,说明此类器皿多为游牧民族所用。
此类瓶是从高古尖底瓶发展过来。
20、凤首瓶:辽代瓶式之一,是受中亚金银器影响而创制的独特形制。
凤首张目,曲喙衔珠,首顶荷叶状花口为冠,细长颈多饰弦纹,丰肩,敛腹修长,平底或假圈足外展。
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图案。
这种瓶式的概念应该是唐代产生的。
21、连座瓶:瓶式之一,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
流行于元代。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枢府釉连座瓶,盘口,细颈,垂腹,鼎式三足,下连六角形镂空座。
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钧窑连座双耳瓶,花瓣形口,细长颈,丰肩,腹下部内收,瓶底连有镂空座,堪称连座瓶代表作。
22、扁腹绶带葫芦瓶:一种瓶式。
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陶瓷花瓶为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
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器,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23、天球瓶:瓶式之一,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形。
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
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
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24、四方倭角瓶:瓶式之一,是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创制的磨器形。
形状为唇式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
清雍正御窑厂仿品造型与宣德器相比,瓶体较大,且书有雍正官窑款。
乾隆朝仿品底足较矮,兽耳小。
明末清初时无款仿品有的可达乱真程度。
此瓶没找到图片,现根据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图录所画25、壁瓶: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设计的瓶式,又称“挂瓶”或“轿瓶”,始见于明代宣德朝。
瓶体均为整体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绳悬挂。
初挂于鸟笼之中。
万历时大兴,有莲花、葫芦、瓜棱、胆式等多种形制,清代乾隆官窑多有生产,造型规整,工艺精巧,品种丰富,并多附御题诗句。
26、活环瓶:瓶式之一,因瓶的双耳上套有可活动的环而得名。
装饰活环是明嘉靖以来流行的一种造型。
嘉靖时期活环造型为唇沿外撇,束颈,长腹下垂,足部较高且外撇,平底,颈部贴塑双兽耳,并套有可活动的圆环。
此类瓶式清康熙及民国时期均有烧制。
说来也奇怪,这种瓶应该见过,但是现在却找不到,而且网络上也找不到。
瓶耳上有环曾被定义为清末嫁妆瓶,但事实上是不对的,元青花瓶中此类现象甚多。
叹迄今为止还有专家以此为定论。
27、筒瓶:瓶式之一。
造型为侈口,短颈,溜肩,长腹,平底,形若直筒,故名。
筒瓶始见于明代万历朝,在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被赋予“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从而成为民窑中最为流行的器物。
28、胆式瓶:一种瓶式。
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
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
始见于明万历朝,流行于清代。
此类瓶与锥把瓶差异甚小。
主要差别是瓶颈之长短。
(此件是我自己的收藏,款:大明年造)29、六方瓶:又称为六棱瓶。
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