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近年来,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剧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大学政治参与模式,在现代开放的网络系统的强大影响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参与群体和不可逆转的网络参与趋势。这种改变最为直接地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网络因此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中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所谓网络政治参与,简单理解可以认为是普通公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
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柄“双刃剑”,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政治训练,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也会因为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建设。网络所具有的极大的即时性、公共性和联通性,以及更大的包容度、延展度和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传统信息表达渠道的欠缺,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带来各种机会和更加便捷的渠道。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充满创造力、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是青年中的中坚;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政治参与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及政治民主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学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因势利导,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
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在方式、渠道和途径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而且,与现实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
第一,公民政治权利行为的隐蔽性。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比如不同的公民个体同时投票选举符合自身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但一般一人只能投一次票,当选者即为其共同利益的代表;而且公民可以依法公开行使自己的政治民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网络世界,如果存在投票选举,由于个体可以用不同的IP地址登录,那么投多少次票则无法约束。通过电子表决器进行投票表决(一人一票)并不能看成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同样由于IP地址复杂多变的缘故,网络上的(政治)造谣、诽谤等违法现象也难以查处。
第二,参与内容与手段的“双重性”。双重性即指网络政治参与既有合法参与的内容与手段又包括不合法的内容与手段。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大学生网民政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以及部分大学生网民缺乏网络自律等原因,目前尚无法保证其政治参与的内容与手段、方式全部合法。
第三,参与目标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网络政治参与目标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参与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政治参与的目标一般在于影响政府、集体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决策、决定及其活动,但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并不都是为了影响政府(或某些公共机构)的决策,他们更多人是在“谈论”政治及与政治有关的话题。
与网络平台相比,诸如选举、游行、示威等活动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学校的民主选举等公共活动、党团员培训、社会实践等,由于带有施教与受教的色彩,其目标一般也比较明确。至于在网络社区,网民身份隐蔽并处于高度自由状态,观点也就比较个人化,信息也会多元化,此时产生的对政治文化的理解及其政治取向也会各不相同,往往会有争论与交锋,但目的并不在于向对方灌输思想或者力图达成某个既定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观点表达与政治思想宣泄。在参与对象方面,实际生活中的政治选举一般都会划分选区、规定选举人的资格、确定被选举人和选民的比例;但在网络世界则无法划定选区、更无法规定选举人的资格及选举比例,除非实行网络实名制。
为此我们也通过对部分在读大学生发放网上调查报告的方式,调查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性情况。由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积极性并不高,一定会参与的只占35.8%,不一定会参与的占48.7%,不会参与的占15.5%,后两者占了总数的64.2%。这样的结果反映出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呈现出了政治冷漠、消极参与的迹象。
当代大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很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其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脱节,这是在校大学生政治民主参与能力相对不足的一个表现。许多人并没有实际的政治行动,而仅仅热衷于网络参与。政治参与不仅仅表现为参与意识,它更是一种实际行动,相对而言,谈论政治要比实际政治参与容易得多。网络中乏有“热心人”,充满着数量庞大的“冷漠者”和“隐形人”。这实际上也是对
现实生活中公民政治冷漠心态的反映。在政治学中,政治冷漠是相对于政治参与而言,它并非简单等同于政治不参与,而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是“消极参与”现行的任何一种制度都难以避免出现政治冷漠问题。出现政治冷漠的原因很复杂,既包括心理层面的诸多因素,也包括社会层面的政治、文化等因素。首先,现有的经验表明,很多网络政治参与都是基于“公共性”的利益诉求,对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报酬并不明显。相较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工作、学习、交友,网络政治参与给参与者所带来的实际报酬实在是太低,自然也就无法引起网民的热情。其次,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会抱有“参与无效”的心态,不会基于“公共性”的诉求采取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
“冷参与”是一方面,大学生的非理性参与更容易导致网络行为失范。对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公共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已经成为共识,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政治民主意识增强的有力见证,凸显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和政治热情有着强有力的理性内核。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学生中确实存在非制度化、非理性政治参与的现象。目前,由于网络立法的不足和滞后,网络环境的净化尚需假以时日,以及部分大学生网民缺乏网络自律等等原因,导致一些大学生非制度化、非理性政治参与,甚至非法参与。这部分大学生由于政治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同时受到一些错误政治思潮的诱导及其他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其政治认知畸形乃至偏离主流的政治价值观,在行为上容易出现跟风走的从众现象,如越级反映、聚众闹事、
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仍有可能发生,甚至可能出现非法游行示威等,近年来许多地方发生的和网络有关联的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证明。近年日益受关注的“网络暴力”正是由于部分网民利用匿名身份,认为不必承担任何社会风险,享受着“零风险”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当代大学生尚未真正涉足社会,处世经验不深,容易偏向极端“跟风”,甚至酿成群体性突发事件而产生难以挽回的消极后果。对于这些不够理性的参与,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引导他们在保持高昂的政治热情的同时自觉培养政治理性,最终逐渐走向政治成熟。
而且网络过度依赖削弱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将更加习惯运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进行利益表达和聚合参与政治生活借此锻炼和扩张政治行为能力。但长此以往大学生由于日益缺乏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交流而逐渐降低在现实世界中习得的政治思维能力,变得过分依赖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技术,这势必会制约青年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发展。因为现实生活中政治现象的产生夹杂着许多复杂因素,它需要政治参与主体
运用政治思维去能动地分析与判断以便做出智慧的选择和正确的回应。而青年学生对网络的过于依赖与对在线参政的迷恋,往往使他们忘却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环境和各种复杂的政治关系,一味按照电脑逻辑程序进行操作,导致思维的定势化。给现实中的政治参与生活带来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