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宋明理学的核心理论和现实意义。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传统文化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反思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实现知行合一。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依赖心理,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4.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深入思考。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反思传统文化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与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本节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宋明理学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二)讲授新知
知”、“诚信为本”、“中和之道”等,结合具体案例和历史背景,使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2.分析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3.讲解宋明理学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如对社会风气、政治制度的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1.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宋明理学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深度和复杂性可能让学生感到困惑。因此,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理学概念。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宋明理学主要观点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宋明理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2.教学难点: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宋明理学的知识?请大家分享一下。

”1.2引导学生关注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2.讲解宋明理学的起源2.1介绍宋明理学的起源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2讲解宋明理学的创立者周敦颐及其主要成就。

3.讲解宋明理学的发展3.1介绍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如北宋五子、南宋朱熹等代表人物。

3.2分析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如重视心性、强调道德、关注社会现实等。

4.讲解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4.1天理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们应当遵循天理来生活。

4.2人性观:人性本善,但受到物欲的诱惑,需要通过修身来克服。

4.3修养观:主张通过读书、静坐、格物等途径来修身养性。

5.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1政治方面:影响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

5.2文化方面:影响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

5.3教育方面:影响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

6.讲解宋明理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6.1宋明理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6.2宋明理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

7.课堂小结7.2强调宋明理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8.课后作业8.2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如:学生是否掌握了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2.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

3.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设计: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设计: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编者: 李颖秋教 学 过 程【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进入新课 】前言: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究1:儒学的危机思考1:儒学危机因何出现?客观: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使佛教和道教兴盛发展;主观: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以及赤裸裸的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

思考2:“三教合一”潮流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表现: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日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到宋代形成理学。

探究2:程朱理学问题1:理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儒学出现危机,需要振兴。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儒学危机;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理学概念、代表人物、主张、特点;心学产生原因、代表人物及主张;理学影响。

☆★ 过程与方法儒学的危机,主要讲解危机出现的原因;分析三教合一的原因及表现;程朱理学产生原因、概念、实质、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分析陆王心学产生原因及主张,共同归纳概括宋明理学的影响。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理学是中国古代第二次思想大融合,是儒学的第二次更新。

【 教学重点 】理学产生原因、思想主张及特点;心学主张;宋明理学的影响。

————————————————————【 教学难点 】理学产生原因及实质。

————————————————————【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及多媒体主观:儒家学者为重兴儒学而积极思考和探索,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到宋朝形成理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第4课宋明理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

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与宋明理学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他们对理学的理解;
(2)开展课堂外的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理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如哲学、文学、艺术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及影响。
2.总结学生在讨论、练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3.强调宋明理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宋明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理解宋明理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难点:宋明理学的抽象概念,如“天理”、“人性”等;分析宋明理学对后世政治、文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育等领域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宋明理学的简短论文,要求包括以下内容: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以“宋明理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600字左右。
3.制作一份关于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手抄报,要求包括人物简介、主要思想、影响等内容,图文并茂,版面设计美观。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及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理解思想家主要观点,认识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注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评价。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师: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

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1.概念:2.派别及代表人物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图1 河南洛阳白马寺图2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师: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片。

图1是白马寺,它说明了什么现象?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师:图2是道教名山。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神仙方术结合了道家思想逐渐形成。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是在什么时期呢?生:东汉。

师: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

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佛教和道教的流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接着看材料。

人教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历史知识储备,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解较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同时也存在对理论知识缺乏耐心和兴趣的现象。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内容: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历史脉络、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3.风格: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文字描述为主,辅以图表、箭头等符号,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学习重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一个有趣故事为引子,如朱熹与陆九渊的辩论故事,引发学生对宋明理学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悬念设置: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宋明理学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产生探究欲望。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采用生动的案例和图示,降低理解难度;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重点内容讲解充分。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
2.分析学生的巩固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知识掌握程度;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配套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配套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对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影响进行归纳总结。
2.强调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总结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思考、讨论、合作等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撰写心得体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等。
5.通过学习宋明理学,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实际,让学生深刻理解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宋明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其思想观念解决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片段、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明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宋明时期的学者、官员等角色,亲身体验宋明理学的影响和实践。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4.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宋明理学的经典著作和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历史事件,如“程朱理学”的起源,引发学生对宋明理学的兴趣。
2.回顾前置知识:简要复习与中国哲学、儒家思想相关的前置知识,如“孔孟之道”。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展示宋明时期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宋明理学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宋明理学的要义,提高课堂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他们对宋明理学的直观感受。
4.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和评价。
3.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课堂讨论等方法,对宋明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开展同伴评价,相互指出优点和不足,促进他们的共同成长。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宋代社会背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宋明理学奠定基础。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怎样的时期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宋明理学。
(二)讲授新知
1.朱熹的理学思想
a.教师简要介绍朱熹的生平事迹,突出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
b.讲解朱熹的理学核心观念,如“格物致知”、“诚信为本”等。
c.通过实例分析,阐述朱熹理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本案例注重实用性,教师将引导学生关注宋明理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如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专业用词,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宋明理学》参考学案1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宋明理学》参考学案1

第4课宋明理学【图片说史】南昌市城雕“鹅湖之会”这是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信州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

双方却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长达三天的激烈辩论,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实质上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猜一猜在“鹅湖之会”上朱熹与陆九渊辩论的内容。

【知识梳理】一、儒学的危机1、背景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表现儒、佛、道三家在彼此反复辩驳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二、程朱理学1、概念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被称为“理学”。

2、代表程颢、程颐和朱熹。

3、主张(1)“理”是世界的本原: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

(2)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思维拓展1】想一想: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4、统治地位的确立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思维拓展2】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理论(1)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

(2)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明中期王守仁的心学理论(1)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这种思潮的结晶是“阳明心学”。

(2)思想核心:“致良知”。

3、理学的影响(1)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共同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让学生总结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历史地位和影响,提高他们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为主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宋明理学。
2.通过展示宋代和明代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视频片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直观的学习背景。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明时期会出现理学这一哲学流派?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包括太极、阴阳、五行等宇宙观,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观。
2.通过讲解宋明时期的主要理学家及其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理学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3.分析宋明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气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4.设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宋明理学相关的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认识其在我国哲学史、文化史上的重要影响。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榆次第一中学校教学设计首页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反对苛政。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

汉以后,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

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

佛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期盛行。

【概念阐释】三教合一指儒、佛、道三教之间互相吸纳渗透、关系和谐,但并不指融为一体。

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三者彼此间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家并修,体现了士大夫们纵横于三教之间的思想倾向。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吸收佛、道哲学观点丰富和更新了儒学体系。

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及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理解思想家主要观点,认识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注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评价。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师: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

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1.概念:2.派别及代表人物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图1 河南洛阳白马寺图2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师: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片。

图1是白马寺,它说明了什么现象?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师:图2是道教名山。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神仙方术结合了道家思想逐渐形成。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是在什么时期呢?生:东汉。

师: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

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佛教和道教的流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接着看材料。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

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

师:大家都信宗教了,这会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生: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师:看来理学产生的第一个背景,我们已经找到了。

3.儒学产生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流传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板书)过渡:展示课件:《三教图》(明o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师:请大家看这幅图,到了李唐王朝时期,虽然国家统一,但由于统治大力提倡崇道、信佛、尊儒的政策,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怎样的思潮?生:“三教合一”。

师: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当然三者是相互吸收的。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展示材料:材料:古代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是曾经借助一系列的仪式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这叫“奉天承运”。

宋初,在经历五代纷乱,权威失控,又看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又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的政府呢?所以不仅要采用一系列的礼仪,更需要一系列的思想文化策略。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师:通过这段材料,我们还会发现理学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生:维护统治的需要。

(3)历经社会动荡、北宋统治者需要重建伦理纲常来维护统治二、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展示材料: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朱子师:材料中的“生物之本也”告诉了我们理学的第一个观点是什么?生:理是万物的本源。

师:这个“理”是什么?按照朱熹的意思,是“形而上之道”也。

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具体物体之上的共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万物的根本。

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种观点属于什么哲学类型?生:唯心主义。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师:这个仁义礼智和君臣父子是先秦儒家强调的人之伦理,那朱熹在强调什么也是天理?生:人的伦理道德。

师:那么,当人的欲望和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呢?生:存天理,灭人欲。

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学在人的伦理道德和欲望之间,很明显地看重什么?师:我们能否看出理学中包含了佛教的思想呢?生:能。

因为佛教强调六根清净,克制七情六欲。

师:很好。

同样,强调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也符合了谁的需要?生:统治者。

师:很好。

通过这些材料和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理学再次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继续处于东方不败的地位。

所以,到了南宋以后,理学再次被称为官方哲学。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甚至影响到了海外。

师:那么,理学家认为如何才能很好的克制欲望呢?展示材料:材料三:“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师:这里的“格”,就是探究的意思,“格物”,就是探究物体。

为什么要来“格物”呢?生:获得道理。

师:对。

这就是理学的另一个内容,叫“格物致知”。

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应不应该这么做?比如做化学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白色沉淀,要不要钻研?生:需要。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当时的理学家们看重的是什么?生:伦理道德。

师:那理学家们格物就不注重科学了,而是直奔哪去了?师:这叫“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那么,如果这种思想得到推崇,会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生:阻碍作用。

师:到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发展落后于世界。

理学的主要内容:1.“天理”是万物本源2.人的伦理道德也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3.“格物致知”影响:理学再次被称为官方哲学。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称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甚至影响到了海外。

三、“心学”的主要内容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他的一则小故事。

展示材料(小故事1):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觉得是什么对万事万物的存在起决定性的作用?生:“心”。

师:对。

这就是“心学”的核心思想,叫“心外无物”。

师:这也是典型的什么哲学?生:唯心主义。

师:心学明显的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故事。

展示材料(小故事2):为了格物致知,王阳明曾经一连七天静坐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

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材料:“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师:由于王阳明“格物”的失败,于是他得出了什么结论?生: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师:王阳明认为人的道德天生就自带的,没必要格物,格自己就成。

这就是“心学”的又一个思想“反省内心,以致良知”。

当然,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仅是吸收禅宗的思想,更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那么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思考。

生:明朝中叶,社会动荡,世风日下。

师:王阳明认为这时人心所坏,想要反省人心,以达到什么目的呢?生:维护社会秩序。

师:那这又符合谁的需要?生:统治者。

师:结果怎么样?生:被大力推崇。

师:很好。

心学的内容1.“心外无物”2.“反省内心,致良知”心学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被奉为官方思想。

师:我们把这两种思想放在一起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之处。

(见课件略)过渡: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心学”“理学”的相同之处都是要求人们克制欲望,遵从伦理道德。

我们现在就围绕这个话题来辩证地看待理学。

首先,克制欲望去遵从伦理道德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展示材料: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三寸金莲、残忍的童年材料一: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材料二:“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师:看完这些图片和文字,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讨论后回答):由于理学大力提倡伦理纲常,对中国妇女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摧残。

师:很好。

我们知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传统的伦理。

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理学逐渐嵌入人们的骨髓,压制了人们正常的欲望,使中国社会失去活力。

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人性化的社会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在理学的影响下,人们的气节、品性也得到一定的熏陶。

我们来看一下。

展示材料:材料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材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材料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师: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高尚的品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总结,如何正确认识理学。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师:对待宋明理学,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生: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