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原理第八章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合集下载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旅游管理概论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旅游管理概论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学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的定义2.旅游者的定义二、考核要求1.识记(1)旅游的定义(2)旅游者的定义第二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产生的条件2.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二、考核要求1.识记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2.理解(1)旅游促进因素(2)中国旅游发展历史第三章旅游活动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活动的要素2.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3.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征二、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新六要素2.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3.应用分析旅游时间的季节性第四章旅游业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业的特点2.旅游娱乐业的作用3.旅游商品的定义二、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商品的定义2.理解(1)旅游业的特点(2)旅游娱乐业的作用第五章旅游资源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2.旅游资源的保护二、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资源的概念2.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3.应用保护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措施第六章旅游产品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产品的概念2.旅游产品开发策略3.旅游线路设计二、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产品的概念2.理解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开发策略3.应用旅游线路设计流程第七章旅游市场一、考核知识点1.全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二、考核要求1.理解全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第八章旅游形象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形象的概念2.旅游形象定位方法3.旅游形象设计的程序二、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形象的概念2.理解旅游形象定位方法3.应用旅游形象设计的程序第九章旅游影响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二、考核要求1.应用分析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第十三章旅游发展模式及趋势一、考核知识点1.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2.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二、考核要求1.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2.应用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各自的优势和局限第十四章旅游行业前沿一、考核知识点1.全域旅游发展理念2.全域旅游发展模式3.智慧旅游的概念二、考核要求1.识记智慧旅游的概念2.理解全域旅游发展理念3.应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学》课后习题答案

《旅游学》课后习题答案

《旅游学》课后答案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简答:1、 Q: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A: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自愿外出旅行的愿望或动机。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2、 Q: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A: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正是由于这一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也因此而产生。

所以,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实际上远非消闲和度假的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交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 Q: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A:①旅游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②商务旅行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宗教旅行;③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 Q: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A:①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人实际购买力的提高;②培育了一个巨大的商务旅行市场;③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量;④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5、 Q:为什么人们将Thomas Cook尊称为旅游业的先驱?A:a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1841年参加禁酒游行集会)b第一次商业性团体消遣旅游(1845年从莱斯特到利物浦)c第一次包价出国游(1845年到巴黎参观博览会)d最早的旅行支票e第一次环球旅游(1872年)Thomas Cook创办旅行社的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6、 Q: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A:(1)原因:①从需求方面看:a 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b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c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d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e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f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第8章 旅游影响《旅游学概论》PPT课件

第8章 旅游影响《旅游学概论》PPT课件

最后
旅游业对环境 有反作用。
8.4 旅游的环境影响
8.4.2 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8.4 旅游的环境影响
8.4.3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对历史古 迹的破坏
水体污染
噪音污染
引发各种 自然灾害
空气污染
破坏生态 平衡
固体废弃 物污染
视觉污染
• 进口漏出 • 出口漏出
• 旅游者的到来使得 当地的商品和服务 需求增加,从而带 来了物价的上涨, 致使当地居民的生 活成本上升。
• 经济多样性是经济 健康发展的标志。 如果一国或地区在 经济上过分依赖一 个产业,就会影响 国民经济的稳定。
8.3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8.3.1 旅游与文化
文化的概念
8.3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8.3.1 旅游与文化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 从总体上来说,文化与旅游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发
展的关系。当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同样是双重性 的,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8.3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8.3.2 旅游对文化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及生活质量
2)有利于促进人们相互了解,增进国际 友好往来 3)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的交 流
➢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旅游业常常是地区性的,因而旅游影响 一开始也是地区性的。这些影响是否会引起消极变化并扩大到 全社会,将受到国家大小、基础文化、旅游政策、宗教力量、 旅游活动范围等综合性因素的制约。
8.4 旅游的环境影响
8.4.1 旅游与环境的联系
首先
旅游业的发展 深受环境因素
的影响。
其次
旅游开发对环 境资源有着强 烈的依赖关系, 环境是旅游开 发的前提。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的影响

其划 分为旅游 的经济影 响、 旅游 的物 质环 对 目的地 的 社 会文 化 影 响是 指 , 游 活 动 8 . % 。之 后 , 调 查 结果 进 行 了统 计 分 旅 21 2 对 境影 响和旅游 的社会文化影 响三个大 的 对 目的地 社 会 的价 值 观和 意 义 体 系 ( 语 析 , 括 频 次分 布 均 值 、 如 包 因子 分 析 、 差 分 方 类 别 。其 中 , 就 旅游 的社 会 文 化影 响而 言 、 饰 、 间 艺术 、 教 等 ) 单 服 民 宗 以及 社 会 生 析 等 方法 。其 中 , 问卷 调 查 表 明 旅游 给 当 言, 又可细分 为对旅 游者 ( 客人) 的影响、 活 质 量 ( 家庭 结 构 、 别 角色 、 会 结构 地社区带来相 当大的变化, 如 性 社 同时居 民们也 对 日的地居民 ( 主人) 的影响和对主一 客关 等) 所产生的影响 。旅游者一旦进入接待 是 喜 欢 这种 变 化 的 。因 此 可 以说 , 于 旅 对
。而 史 密斯 则把 旅游 开发 的社 会 影 响 四个 不 同 旅 游 发 展 程 度 的 居 民 点 作 为 调 释对旅游社会 文化影响的认知 , 研究分析 变 ” 自 即西 街 、 益 、 坪 和 高 田 。调 普 兴 旅 游对 当地 居 民所 造 成 的 社会 文化 影 响 。 归 结为 示 范效 应 、社 会 分 层 与 社会 化 、 查 对 象 地 , 文化 复 兴 和憎 畏 感 。 马西 森 和 沃 尔 认 查 问 卷 是 依 据 A &Co po p rm t n提 出 的 旅 游 并在 此 基 础 上 , 出旅 游对 社 会 丈化 影 响 尊 、 提 的有 效调 控措 施 。
安全水 平、 道德 规范 、 创造 2 阳 朔社 会 调 查及 结 果分 析 。 阳朔 、 在 朔县 为 例 , 过 实证 调 查 , 用 旅 游地 理 体生活方 式、 通 运 力、 传统 庆 典 以及 社 区 组织 等 几 方 面 的 改 县 旅 游 局 的帮 助 下 , 次 问卷 调 查 确 定 了 本 学、 社会 学、 文化人类学等理论 与方法, 阐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摘要:当今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既有积极促进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如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社会生活的消极变化;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的破坏;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民俗文化出现庸俗化的倾向;文化限制宽松化,旅游犯罪率上升等。

这类负面影响给该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消极影响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范围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业以自身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国民经济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旅游经济影响及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旅游地(即旅游接待地或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

它可以是某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也可以指某个特定的区域。

旅游地社会文化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当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

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如促进旅游地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有利于旅游地社会文化与科技进步,能够为旅游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

当前不少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着眼于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给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目前蒸蒸日上的旅游浪潮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社会生活的消极变化。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易经》山曾有“观国之光”一语。

据信,这便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

2. 就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发展而言,促进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_产品交换__和_易货行商。

3.1841年7月,_托马斯·库克_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组织了一次从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被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4.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是由_托马斯·库克__编写的_《利物浦之行手册》__。

5.托马斯·库克推出的_代金券__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6.到了20世纪初,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公司是_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__、_美国运通公司__和_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__。

二、选择题1. 托马斯·库克1841年组织的禁酒活动标志近代旅游开端,这次活动较前的不同之处在_C__。

A 消遣性B 营利性C 公众性D 观光性2. 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前往巴黎的旅游开创了_B__。

A 团体旅游B 国际包价旅游C 商务旅游D 修学旅游3._C__年,成立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A 1845B 1855C 1865D 18724.20世纪五十年代,喷气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标志着_C__的产生。

A 古代旅行B 近代旅游和旅行C 现代旅游D 国际旅游5. 中国人自己设立的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旅行社是_A__。

A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B 福建厦门华侨服务社C 中国国际旅行社D 中国旅游社三、名词解释1.迁徙活动:出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的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出于求生存的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

2.现代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答: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没有外出旅行的愿望。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所有课程的先修课。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单元: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单元(1-2章);旅游活动的构成单元(3-7章);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单元(第8章)。

通过该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如旅游的历史、旅游的主体、旅游的客体、旅游规划、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组织、旅游的影响等有比拟深刻的了解, 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那么和基本措施。

第五章旅游业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业与传统产业在划定标准上的差异,熟悉旅游业的构成;了解旅游业在推动旅游活动开展中的作用。

熟悉旅游业的一般特点,熟悉旅游业主要经营部门的基本常识并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六章旅游组织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政府支持开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以及对旅游开展行使干预的必要性;熟悉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主要手;掌握国家旅游组织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熟悉我国旅游组织的基本状况并了解同我国有关系的主要国际旅游组织。

第七章旅游市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以及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意义和常用的划分标准,熟悉全球国际旅游客源和客流的地区分布格局,并能据此分析国际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动规律。

在了解我国旅游业海外客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熟悉选择海外客源市场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并能够分析和认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旅游的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悉旅游影响的基本表现,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决定其程度大小的条件,从而为探讨和认识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展的途径打下基础。

三、章节学时分配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教材:⑴李天元.旅游学.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资料:1.Charles R. Goeldner, et al. Tourism-Principle, Practice and Philosophy, 10th edition.查尔斯・R・戈尔德耐,罗伯特・麦金托什等著.旅游'也教程一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2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1版.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Tourism is a core requirement course to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students. It is a prerequisite course for all the remaining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urism concepts and theories which covers the chapter 1 and 2; the components of tourism which covers chapters from 3 to 7; and tourism impact study which covers chapter 8.Via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which include tourism history, tourists, tourism attractions, tourism plan and development,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markets, tourism organizations, and tourism impacts. This course can offer students the knowledge that needed for the further studying of other courses.《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开展的历史沿革1.1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开展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及其性质1.1.1人类最早旅行需要的产生奴隶社会的旅行开展LL4封建社会的良性开展19世纪以前旅行开展的特点1.2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开展的影响1.2.1交通运输条件的开展和意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1.3现代旅游业迅速开展的原因现代旅游的概念132战后旅游迅速开展的原因教学重点: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和现代旅游的概念教学难点:现代旅游迅速开展的原因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2.1旅游活动的概念旅游定义的分析2.1.2“艾斯特”定义的进一步说明旅游活动的界定2.2旅游活动的特征和要素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222旅游活动的要素构成2.3旅游活动的类型关于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2.3.2以地理范围为标准的类型划分以旅行距离为标准的类型划分2.3.3以组织形式为标准的类型划分以旅游目的为标准的类型划分236其它划分标准2.4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表达242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2.5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2.5.2持续性253地理集中性2.5.4季节性教学重点:旅游活动的概念教学重点:旅游活动的性质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3.1旅游者的概念界定3.1.1国际联盟的规定3.1.2罗马会议的规范3.1.3世界旅游组织的现行解释3.1.4我国对来华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口径3.1.5国国内旅游统计的有关规定3.2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321支付能力322闲暇时间其他影响因素3.3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3.3.1旅游动机3.3.2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333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3.4旅游者的类型3.4.1类型划分的标准和意义3.4.2按基本旅游目的划分的旅游者类型3.4.3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1.旅游者的概念及其界定2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教学难点:1.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2 .旅游者的类型及特点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4.1旅游资源4.1.1旅游资源的定义4.1.2旅游资源的分类4.1.3旅游资源的特点4.1.4游资源的价值决定4.2旅游资源的开发4.2.1开发工作的必要性4.2.2旅游资源的调查4.2.3旅游资源的评价424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4.2.5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426开发工作的原那么4.3.1保护工作的重要性4.3.2致使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4.3.3保护工作的途径教学重点:1.旅游资源的分类2.旅游资源的特点教学难点: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原那么与措施第五章旅游业5.1旅游业的概念5.1.1何谓旅游业5.1.2旅游业的构成5.1.3旅游业的性质5.1.4旅游业的基本特点5.2旅行社5.2.1何谓旅行社522旅行社的分类5.2.3旅行社在旅游业中的作用524旅行社的业务开展525我国旅行社的开展现状5.3住宿业与饭店5.3.1饭店在住宿业中的开展5.3.2饭店的类型5.3.3饭店的等级划分与我国星级评定5.3.4饭店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5.3.5饭店中的集团化经营536我国饭店业的开展现状5.4旅游交通5.4.1何谓旅游交通5.4.2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的作用5.4.4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5.4.5我国旅游交通的开展现状5.5旅游景点5.5.1何谓旅游景点552旅游景点的类别553我国旅游景点的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5.5.4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的地位555景点经营中的影响因素556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展现状5.6旅游业的产品5.6.1何谓旅游产品5.6.2旅游产品的特点5.6.3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5.6.4我国旅游产品的质量管理565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教学重点:1.旅游业是否标准产业2.旅游业的性质,旅游业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1.旅游社的作用.饭店在目的地社会经济中的作用2.旅游景点的类别划分.旅游产品的特点,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衡量标准第六章旅游组织2.1国家旅游组织2.1.1政府对旅游开展的干预2.1.2国家旅游组织2.2我国的旅游组织2.2.1旅游行政组织2.2.2旅游行业组织2.3国际旅游组织632局部国际旅游组织简介教学重点:1 .国家政府支持开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2 .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手段第七章旅游市场7.1旅游市场的基本概念7.1.1市场的概念与旅游市场7.1.2客源市场的重要性7.1.3旅游市场细分7.2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状况7.2.1国际旅游客流量7.2.2国际旅游客流分布格局723国际旅游客源的分布格局724国际旅游客流规律7.3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7.3.1入境旅游市场7.3.2国内旅游市场7.3.3出境旅游市场教学重点:1.旅游市场的划分的概念和意义2 .重点客源市场的选择教学难点: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旅行社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标准

旅行社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标准

旅行社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标准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内部真题资料,考试必过,答案附后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旅游原理是我院历史文化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所有课程的先修课.它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概况,能够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对象物;媒介——旅游业、旅游业的构成、旅游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效应、旅游业的未来等多方面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系及重要的概念,能够运用旅游学概论的专业知识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简单的经济文化现象,能够正确分析相关的主客体之间关系和旅游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为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也为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1. 以就业为导向,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社会调研对历史文化旅游专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实现本课程的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本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内容组织上,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实践知识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结合导游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成理论、实践和考核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目标.总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奠定旅游专业理论基础、提升人文素养和底蕴、提高学生的旅游服务和管理职业能力为目标,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2.基于行动导向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互应,学、做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能从容应用于未来的职业中.3.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评价结构上,突出过程性评价,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在评价方式上,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并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果敢、诚信等良好品质.三、课程设计思路旅游原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安排在第一学期.只有全面地掌握了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旅行社管理与实务饭店管理与实务等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在旅游管理中的运用,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各专业课程学习在旅游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遵循:1教学内容:理论适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2教材:精心评估,科学选用,认真总结3教学参考:扩充相关资源,促进教学4教学理念: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5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三个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6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总体目标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满足历史文化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与创业发展为导向.我们的人才培养坚持“理论引路、实践为重”的原则,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道德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校内外实践训练,具备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实际工作要求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适应景区、旅行社、文博馆所等主要岗位接待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分类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目标1.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遵守旅游行业政策法规、尊重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法律和风俗习惯,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严守国家机密;抵制诱惑,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二)能力目标1.学习该门课程着重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认识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以及由其而引发产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本质.2.通过介绍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三)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历史.2.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三大基本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旅游业.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3.认识旅游活动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正面、负面影响,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如旅游组织、旅游市场问题等.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标准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和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2、教学内容:一、旅游原理是怎样一门课.二、旅游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原理.三、如何进行旅游原理学习.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类型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的本质和社会属性,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了解旅游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概念第二节旅游的本质与社会属性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点第四节旅游的基本类型第五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三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活动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2、教学内容:第一节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旅行发展第二节近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业的诞生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发展第四节中国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旅游者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旅游者范围的划定与解释,熟悉国内外旅游统计口径的异同,掌握旅游者产生的条件,了解旅游者的类型的划分目的和方法并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者的传统概念第二节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第三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第四节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第五章旅游资源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熟悉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认识意义;认识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熟悉其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应当遵循的原则,认清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则和基本措施.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第三节旅游资源的评价第四节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五节旅游资源的保护第六章旅游业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业与传统产业在划定标准上的差异,熟悉旅游业的构成;认识旅游业的涵义、性质及其特点;了解旅游业在推动旅游活动发展中的作用.熟悉旅游业的一般特点,熟悉旅游业主要经营部门的基本常识,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其特点.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业的概念与构成第二节旅游业的性质与特点第三节旅行社业第四节饭店业第五节旅游交通业第六节旅游购物业和娱乐业第七章旅游市场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以及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意义和常用的划分标准,熟悉全球国际旅游客源和客流的地区分布格局,并能据以分析国际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动规律.在了解我国旅游业海外客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熟悉选择海外客源市场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并能够分析和认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市场概述第二节旅游市场划分第三节全球国际旅游市场第四节中国旅游市场第八章旅游的影响1、教学目的要求: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将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除了应当熟悉这些影响的基本表现之外,还应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决定其程度大小的条件.从而为探讨和认识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途径打下基础.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第二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第四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第九章旅游组织与旅游产业政策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我国旅游组织的基本状况并了解主要的国际旅游组织,了解旅游产业政策的性质与作用、主要内容,熟悉旅游产业宏观管理与协调的基本手段.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组织第二节旅游产业政策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二、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思想该课程强化了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包括对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市场等内容的系统分析,从而一改过去基本知识介绍多,基础理论阐释少的弊端;在教学手段上,将大量增加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演示的比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课时安排上,适当压缩分论部分,即侧重选取一些最主要知识进行讲述,而其余部分则可结合学生自学或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完成,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本课程采用了角色扮演、疑难解答以及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疑难解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每一知识点学习后,由学生提出疑问,再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则由主讲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给出学生正确答案.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展现能力的培养.由学生组成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某国旅游发展情况做专题探讨,并制作成PPT上台演示研究成果.3.调查访问本课程还注重学生和行业、市场的联系,要求学生在学习了相应章节后通过调查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调查当地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现状以及对大学生旅游市场调研并根据情况如何合理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写出调查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等.三、教学评价建议1.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方式,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成绩比例: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占30%,阶段性考核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一般包括课堂表现、案例讨论、调查报告、平时作业等形式.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均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评定,并按对应关系分别计为90分、80分、70分、60分、50分.2.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采取闭卷.试题分为难、中、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5%、35%、40%.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10%、30%、15%、25%、20%左右.每种类型的考试题应有难、中、易的分布.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推荐教材:旅游学概论,刘又堂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参考书:1. 林伯明主编,旅游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 马勇编,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3. 刘伟等编,旅游学,广东旅游出版社4. 谢彦君等编,旅游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5. 王洪滨主编,旅游学概论 ,中国旅游出版社6. 吴忠军等主编,旅游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投影片、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联合兄弟院校开发多媒体课件,努力实现跨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第五部分附录参考资料:1. 何光暐,中国旅游业 50 年,中国旅游出版社2. 陶汉军编着,旅游学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3. 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东旅游出版社4.孙文昌等编,现代旅游学,青岛出版社。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摘要:当今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既有积极促进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如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社会生活的消极变化;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的破坏;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民俗文化出现庸俗化的倾向;文化限制宽松化,旅游犯罪率上升等。

这类负面影响给该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消极影响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范围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业以自身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国民经济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旅游经济影响及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旅游地(即旅游接待地或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

它可以是某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也可以指某个特定的区域。

旅游地社会文化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当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

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如促进旅游地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有利于旅游地社会文化与科技进步,能够为旅游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

当前不少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着眼于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给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目前蒸蒸日上的旅游浪潮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社会生活的消极变化。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旅游学概论》第八章-教材分析

《旅游学概论》第八章-教材分析

《旅游学概论》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旅游学概论》是一本系统阐述旅游学相关知识的教材,符合职业教育和现代教育形态的需求。

第四章围绕旅游业展开,第八节重点介绍在线旅游,它是在旅游业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兴领域,与前面介绍的旅游业各个组成部分(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以及后面涉及的旅游市场、组织和影响等内容紧密相关,是旅游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使用教材思路(一)承上启下1.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旅游业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特点和作用之后,引入在线旅游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旅游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2.为后续学习旅游市场的细分和拓展、旅游组织在在线旅游环境下的角色转变以及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提供了现实案例和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培养学生对新兴业态的认知和分析能力1.通过对在线旅游的学习,让学生接触到旅游业的前沿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到互联网技术如何改变传统旅游行业的运营模式和市场格局。

2.引导学生分析在线旅游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旅游相关职业或进一步研究旅游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梳理(一)在线旅游的定义及核心价值1. 定义详细解释在线旅游是借助网络手段实现旅游产品的查阅、预定以及旅游经验分享的活动,强调其与传统旅游方式的区别,即不是通过在线或网络进行旅游本身,而是围绕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网络操作。

2. 核心价值(1)提供信息阐述从事在线旅游业的企业如何收集、整理和提供客观中立的旅游信息,包括旅游目的地介绍、旅游产品特点、价格比较等,这些信息如何帮助用户在众多旅游产品中做出合理选择。

(2)提供预订服务说明企业提供预订及购买服务的流程和方式,如在线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以及线下付费的适用情况等,同时强调用户在选择预订模式时考虑的价格、方便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2024版】《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2024版】《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三、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一)知识目标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二)能力目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实际旅游问题分析解决能力;通过问题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掌握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广泛阅读了旅游相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三)素质目标(人文素质目标)本课程通过多学科角度认识旅游,广泛阅读,案例分析等突进,培养学生较宽泛的综合人文素质、综合辩证思维素养,培养紧跟旅游时代变化创新,不断进取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教学方法使用和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团队职业素养,激发爱国情操和使命感。

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卫生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勤洗手、戴口罩等)。

五、课程内容(一)课程设计思路《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旅游本质的内涵及其发展表现分类分为四大板块:旅游的历史发展、旅游活动基本概念与分类、旅游活动构成或参与要素、旅游活动的影响。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1.前言课程代码、名称课程代码:TM2ZY3101课程中文名称:旅游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ourism学时与适用对象学时:32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管理展业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课程地位《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先行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面向本专业初学者,以系统介绍旅游学科基本内容和一般方法为主。

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及同类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旅游饭店管理》等系列专业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先行引导作用,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能力驱动、通专相融、校企联动、个性培养”基本原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以加强本课程教学基础建设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巢湖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党字〔2016〕114号)、《巢湖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校字〔2016〕134号)、《巢湖学院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修订)》(校字〔2016〕137号)、《巢湖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校字〔2016〕2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0101 _________________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________________英语名称:An Introduction of Tourism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________________总学时:6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分: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因该课程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第一学期课,故无先修课程。

一、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与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旅游现象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建立学科的基本概念,确立学科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系统介绍、讨论了构成旅游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概念;二是将各种旅游要素分别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类型、特点、功能等。

本课程力求在总体上囊括构成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旅游理论对实践中出现的旅游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提高旅游管理、决策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素养。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课程内容有总体的把握:2.牢固掌握《旅游学概论》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学习掌握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各章的教学基本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了解”即要求一般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掌握”既要求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重点掌握”即要求非常清楚、全而、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简答、论述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旅游学基本认知1.1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旅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对旅游活动的描述和记录。

-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旅游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旅游学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

- 70年代和80年代,旅游学开始关注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旅游影响研究的热潮。

- 90年代以来,旅游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政策等多个方面。

1.2 旅游学的核心问题- 旅游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旅游的定义和本质、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的管理与组织、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

1.3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 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 社会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组织的社会功能。

- 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旅游地域的特点以及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 环境科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章旅游的本源与发展2.1 旅游的定义与本质- 旅游是一种短暂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其他地方进行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活动的行为。

- 旅游的本质在于寻求新的体验、放松身心、丰富生活、拓宽视野等。

2.2 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主要是宗教朝圣和贸易活动。

-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文化和教育的方式,人们通过旅游来追求知识和艺术的熏陶。

- 19世纪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

- 20世纪以来,旅游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旅游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旅游者概述-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刘赵平,再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J],旅游学刊1998(1), 全华,从武陵源看自然风景开发区的区域社会效应[[ J],经济地理, 1994, (4). 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J],思想战线2002, 28(1), 马晓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J],中南民 族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6) 马波.《现代旅游学》第一版.山东 青岛出版,2001 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4, 24(4):68—71 黄建军.昆明旅游犯罪研究.旅游学刊,2000, (3):60—64
谢谢 观赏
社会结构
社会文化
民俗风情 结语
旅游对目的地民俗风情的影响
居民
目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定 位在消极影响方面。
胡绍林(1999 )等人对张家界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民俗风情粗糙低俗的现 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规范发展民俗旅游的对策。 马晓京((2002)则认为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品化视为旅游对民族文 化的消极影响过于片面,指出在商品经济还非常落后的民族地区,旅 游对接待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其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积极影 响主要有树立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实现民族文化的良性 变迁;加速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等方面。 于岚(2003)对旅游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研究民俗旅游 产品的真实性问题时,应侧重于真实性的体验而不是本体意义上的真 实。 徐乐娜(2007 )认为广西文化旅游的开展对当地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 的转型有着很大的影响。
社会结构 社会文化 民俗风情 结语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影响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教学⼤纲前⾔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门专业基础课,是旅游学的⼊门学科。

同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样,它以旅游发展的实践为基础,从整理和了解旅游现象中分析并总结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从⽽发现其规律。

旅游是世界范围的社会现象,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历史短,因⽽我们有必要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在发展旅游⽅⾯的经验和教训。

旅游活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以国界⽽改变的,只有认清这⼀点,才能真正根据我国国情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使我国旅游业跻⾝于世界先进⾏列。

本课程修读对象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

该课程旨在全⾯⽽系统阐明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阐述旅游活动的内容、种类和表现形式,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

以帮助旅游管理专业⼤学本科学⽣了解旅游和正确认识旅游,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包括第⼀章:旅游的产⽣与发展;第⼆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第三章:旅游者;第四章:旅游资源;第五章:旅游业;第六章:旅游组织;第七章:旅游市场;第⼋章:旅游的影响。

本课程内容主要为4个板块构成,第⼀、⼆、七章合为关于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的基础知识板块;第三章为旅游需求板块;第四、五、六章合为旅游供给板块;第⼋章为影响研究板块。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段,强调客观现象概述与原理论述相结合,注重对现象原理的揭⽰和理解;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知识和理论在旅游经营和管理⼯作中的实际意义。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内容 (3)第⼀章旅游的产⽣与发展 (3)第⼆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4)第三章旅游者 (5)第四章旅游资源 (6)第五章旅游业 (8)第六章旅游组织 (11)第七章旅游市场 (12)第⼋章旅游的影响 (14)重点章节(重要问题) (16)参考书⽬ (17)课时分配 (18)教学内容第⼀章旅游的产⽣与发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度观察⼈类旅⾏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类旅⾏活动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这⼀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旅游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讲的课程是《旅游学》的最后一章旅游影响中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引用美国学者学者弗克斯的一句名言“旅游是把火,可以煮熟你的饭,可以烧毁你的屋!”形象鲜明地道出了旅游影响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对于旅游的影响,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旅游所产生的影响是相互的,被影响的事物也会对旅游产生第二次影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案例1:1984年,澳大利亚孤独星球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旅游指南》第一版,其中就有关于阳朔旅游的专门介绍。

作为一本世界著名的自助旅游指南,这本书成为当时国际自助旅游者到阳朔旅游最重要的了解途径。

随后,有越来越多的背着沉重行囊的西方游客充斥着阳朔的大街小巷,1984年,阳朔的外国游客达219500人,是1983年的十倍,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把阳朔进一步的推向了世界,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是旅游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时空上互相转换,即某一时期属于积极影响,在另一时期就变成了消极影响,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旅游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时间上的变化,一般经历欢迎、冷淡、不满、厌恶、和谐/对抗(愤怒指数模型);在某一方面是积极影响,而在其他方面就是消极影响,有些地方开展乡村旅游,虽然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污、环卫设施十分简陋,大量农田,河流都受到了污染。

旅游影响理论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谢彦君在《旅游基础学》中认为旅游影响又称为旅游效应,有正负效应之分,旅游影响是指由于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中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对旅游活动主体本身的影响,也包括对其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旅游影响的范围、波及面是十分广泛的。

我们按照旅游影响的内容结构来划分,主要分为旅游经济影响、旅游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三个方面;按旅游影响的性质划分为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按旅游影响的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隐形影响和显露影响,隐形影响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旅游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直接有旅游业发展而增加的就业机会、旅游服务设施;按照旅游效应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旅游者的进入直接向当地经济注入货币收入是一种即时影响;滞后效应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旅游带来的局部环境污染很有可能发展为全局性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与要求《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旅游活动起源和发展,现代旅游的特点和根本属性等,重点讲述了旅游者、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旅游接待地区居民即所谓东道社会、旅游接待国政府以及由于旅游活动而使上述各方彼此间出现的各种关系和现象,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之影响的学科。

本门课程是旅游学科的基础课程,是总纲性的课程,学好该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将会起到很好的基础和铺垫作用。

本课程共分为八章。

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旅游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明确现代旅游发展迅速的原因。

2、理解旅游的概念、性质、旅游活动的各个要素的概念、特点和构成。

3、掌握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含义、特点、分类、作用和彼此的关系。

4、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掌握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一)课程内容从时间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分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旅行和旅游活动的特点,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业的影响,近代旅游业的产生以及托马斯?库克对旅游业的贡献,分析了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移活动与旅行、旅游的差别,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关系,奴隶社会时期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商周旅行活动的特点,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与欧洲主要的旅行活动和特点,掌握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的发展与铁路时代的到来对近代旅游业的意义,了解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产生的关系。

理解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人类旅行和旅游行为产生的过程,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具体表现,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对旅游的意义。

2、掌握:古罗马帝国旅行发展的有利条件;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旅游发展的背景;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产生,交通技术的发展与铁路时代。

旅游学概论各章节重点

旅游学概论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四、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一)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五、19世纪以前旅行活动发展的特点古代旅行活动的特点可以用“局限性”来概括,表现在:1.环境依赖性2.商业旅行主导3.规模小4.非民众性(阶层局限性)5.自我服务6.行多游少§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产业革命: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地点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城市。

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二、旅游业的开端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包租一列火车,载570人,每人缴纳一先令,往返24英里,由莱斯特到洛赫伯勒去参加禁酒大会。

此次活动开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外出之先河,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被认为是近代旅游的开端1845年8月4日,托马斯·库克组织350人由莱斯特去利物浦进行了一次消遣旅游。

特点:(1)本次活动是一次纯商业目的的旅游活动;(2)本次活动用时长(历时一周);(3)托马斯·库克对沿途进行了先期考察;(4)出版了第一本旅游指南(5)最早的地方导游。

3.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50万人由莱斯特去巴黎参观第二届世界博览会。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出国包价旅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 积极影响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 消极影响
正确认识旅游的社 会文化影响
相关案例分析
第一节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作用 旅游既有求知的意义,又可激发人们的艺术情
感 旅游能增强旅游者所属民族的内聚力 旅游既调剂生活,又能唤起人们的生活热情,
2.旅游组织的分类
旅游行政管理组织及其职能
旅游委员会模式:主要负责旅游事业(前苏联和保加利亚) 旅游部模式:负责全面协调旅游政策、规定旅游价格和服务质量,
提供发展旅游项目的援助(墨西哥、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25个国 家) 混合职能部模式:与交通、通讯、文化等部门混合(西班牙、马 来西亚等40个国家和地区)
职能:指国家旅游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制 定的相关规定,制定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组织市场推 销宣传,确定并参与旅游开发,就旅游发展问题同政 府有关部门进行协调,规定和监控旅游服务质量的标 准,对旅游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和培训,对旅游发 展问题进行调研。
1982年确定国家旅游局,1996年完成局机构设置的 重新调整,是国务院主管旅游业的直属机构,主要职 责;
有利于对原有社会价值观念的肯定,同时有利于 新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的产生
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核心与灵魂,是当今旅游业新的生 长点,而民族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
通过开发旅游的形式,使一些几乎被抛弃的历史文化 遗产和民族风情获得了新生
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交流有着紧密的联系 推动作用 旅游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相互作用
5.有助于促进社会和环境的改善
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改善与增加 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会得到整治,客观上改善了当地
的社会环境。
本节互动题目
通过一个小故 事或旅游实践, 说明旅游对社 会文化的积极 影响。
你认为旅游对 社会文化还有 哪些积极影响?
第二节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作用
1.不良的“示范效应” 2.干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
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的转变——从欢迎到敌意 旅游者与居民之间关系处理不当,干扰而引起
主客矛盾 旅游者进入打破原有的宁静环境和生态平衡而
导致环境变化 旅游者的聚增,加剧了旅游地交通、商业、公
旅游行政管理组织的职能
规划旅游业的发展 制定旅游政策和法规 对旅游业实行全面管理 宣传推销旅游产品 人员培训和职业教育
旅游行业协调组织及其职能
旅游协会、旅馆业协会等
半官方的性质,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旅游方针、向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供建议和咨询、联系各旅游企业、 交流情况和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学术交流 活动以及推动对外宣传等。
旅游民间组织
由从事旅游行业或喜爱旅游的业余人士或组织成立的 旅游组织。
旅游行业和旅游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旅游教育及科研组织
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
为旅游业提供人员培训并进行旅游理论和技术、旅游 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3.我国的旅游组织
我国的旅游行政管理组织:国家旅游局——省、自治 区、直辖市旅游局——市、县旅游局
第三节 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1.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两重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积极的符合人类需求发展的健康 活动
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其影响面的 大小、影响程度的高低也是因季节、地区的不同 而有所变化(以下为原因)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承载力不同,包括旅游设施用地承
积极的休闲、娱乐活动,提升人们的审美观
2.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促进 文化交流
有助于促进客源国或地区同目的地国家或地 区之间的各种交流
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缓和国际关系及促进 人类和平共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旅游活动带来不同国家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社会价值的肯定与创新
有利于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旅游目的地 一方的对外文化交流起着促进作用
本章思考题
归纳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并谈谈如何避免和消除?
旅游承载力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旅游业实现的保障
旅游组织 旅游产业政策 相关案例分析
第一节 旅游组织
1.旅游组织的含义
广义指旅游行政管理组织、旅游行业协调组织、旅游民 间组织、旅游教育及科研组织和旅游经营组织。狭义是 指旅游行政管理组织、旅游行业协调组织和旅游民间组 织。
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社会承载力 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水平和旅游管理能力不同 人们的思想素质与自控能力不同
2.有效引导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 文化的影响
宣传教育原则 保护性原则 收益性原则 长期性原则
第四节 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1:“大众化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 带来的负面影响
案例2:古村镇旅游过度开发应该叫停 案例3: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共娱乐场所的拥挤 对当地社会人文活动的影响
3.古朴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面临 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部分地区珍贵的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被忽 视或舍弃
开发中面临过渡商业化而走偏 开发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而缺乏引导
本节互动题目
以一个故事或 经历,谈谈旅 游对社会文化 的消极影响?
你认为还有旅 游对社会文化 还有哪些消极 影响?
职能部下设旅游局模式:(如日本在运输省下设国际观光 局、韩国在交通部下设旅游局、英国在就业部下设旅游局 等30个国家和地区)
旅游局模式:级别低于部,但直属内阁,单一行使旅游管 理职能(朝鲜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中央机构模式:不属于政府部门序列,而是挂靠在某一 部门(伊拉克、爱尔兰等30个国家和地区)
研究拟定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以及旅游业管理的 行政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
研究拟定国际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组织对外宣传和重大促销 活动,组织、指导旅游产品开发以及驻外旅游办事处的市场 开发工作;
培育和完善国内旅游市场,研究拟定发展国内旅游的战略措 施并指导实施,指导地方旅游部门开展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