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2功32-人教版
人教版物理-必修2-7.2《功》教学设计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节《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功》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7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对“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循序渐进的编排。
首先从起重机搬运货物、机车牵引列车前行等常见的事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功与能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复习了初中所学的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两种特殊情况下计算功的方法,接着,提出了如何解决“一般情况下力做功的计算问题”。
在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之后,又提出了新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和做负功的条件。
对于这个知识点,教材上只做了简单的提及和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实例的分析与解答,引导学生明白: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成不同角度时,此角度的余弦值可以是正的,可以是负的,还可以为零。
从而总结出力对物体做正功、做负功的条件。
紧接着,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正功、负功表示什么样的物理意义”。
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材上对这个知识点也只是一笔带过。
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为了有效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可以直线运动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探究。
分析过程中若能巧妙的结合图解法,则更有利于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更有助于学生对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在完成了上述知识点的学习之后,再提出问题:“如何求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加以分析,总结出求各个力对物体所做总功的两种方法。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学生不仅要完成本节课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而且也能够让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同时也有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从而真正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学情分析学习《功》这节课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同向时功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物理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下列知识点: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反向时,物体做减速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等。
高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必修2)7.2功
第2节功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
5.掌握公式W=Fs cosα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
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及会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和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求解。
(4)教学建议
应用实物器材,让几位学生到台上动手操作将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
例如:
1.出示茶杯,要求学生动手将茶杯从讲台桌的一端移动到另外一端(或移到窗台上)。
2.将一桶水从教室左端提到右端。
3.放有重物并带有拉绳的小车从教室的前排拉到后排。
让学生动手操作上述几种过程并将操作过程用示意图展示在黑板上。
预测: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平推、上提、斜拉等搬运方法达到搬运的目的。
教师提出问题:几位同学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他们对物体的作用力在那些阶段做了功?若做功,所做的功如何计算?。
人教版必修2物理:7.2 功 教案设计
7.2功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功》这一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是《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后续课程的基础,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能量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功是能转化的量度,直观表现就是一个力对物体做正功(负功),使这个物体的能量增加(减少)。
功能关系方面的问题是高考必选的内容,所以本节课不仅仅是本章教学体系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中功的定义比较抽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功的定义并能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这节课主要是对功概念的完善,以及对做功在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正负,所以本节课内容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模糊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深入和细化。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区分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了功的有关知识,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定义、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
此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能力很强,但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对正、负功比较难以理解。
本节课授课内容并不是将初中已学知识的重复,而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细化。
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方面,我将侧重于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探讨的方式对初中知识的概念修正以及对功的正负等知识点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2、明确功是标量,能够应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难点:正负功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教学过程问题1:如果力F 是竖直向上时,则力F 做了多少功问题2:如果力F 是水平方向时,F 又做了多少功?由以上的两个例子得出力做功的两个特例: (1)当F 与l 垂直时:W=0 (2)当F 与l 同向时:W=FL【理论探究】现实生活中拉力并不总是与位移同向或垂直,当拉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为α时,此时拉力F 做的功又该如何计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将此时的情况化简成F 与L 同向或垂直来计算?αcos 1F F = αsin 2F F =根据分力具有的独立性和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 1L 。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2功
课题: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功》(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在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功的两个要素,及在两种特殊情况下计算功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力对物体所做功如何计算”的问题,顺其自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复习了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力与其分力为“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增强了学生学好新知识的信心。
而本节要讨论的重点知识正功与负功问题也是在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结合实际讨论力与位移的方向成不同角度时,余弦函数的不同取值及符号的变更得出来的。
至于总功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则更加深了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引导和探究,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予以补充。
学生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功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普通中学学生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引导,让学生逐步的进行定量分析和简单的推理,在知识构建上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2)理解总功,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2、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难点: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五、教学方法(1)以学定教,以课前发送预习微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并结合投票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制定本节课授课教学设计(2)根据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事例再设疑,分层次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总结,,同时教学中注重于课本知识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获取和掌握新知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2功
《功》教学设计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2.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展示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甲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3.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而是成某一角度,又该怎样计算功呢?展示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如图乙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可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如图所示: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1s。
而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2所做的功等于零。
所以,力F所做的功W=W1+W2=W1=F1s=Fs cosα。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体会:①功是标量、过程量;②F一般为恒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但要求这个合力也是恒力,若作用力是变力,千万不能用;③S为力F 作用时物体所发生的位移,不一定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④α是F与S的夹角;⑤要计算功只要找恒力F、S和α就可以了,不必计较物体的做怎样的运动。
2.根据学生画图情况,点评、总结。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倾听学生回答,点评、总结。
在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体会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功》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教学设计就有确定值.4.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的积累量.(多劳多得?)5.公式中的单位:F——牛(N);l——米(m);W ——焦(J).突破难点(三)正功和负功公式理解:功的计算式W=Flcosα包含cosα这一要素,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α的变化,cosα的值也变化.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讨论随α的变化,cosα的取值如何变化,从而得到功W的意义如何.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通过示意图总结:1.当α=2π时,cosα=0,W=0.力F和位移l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2.当α<2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3.当2π<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有做功.①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当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该力就对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对物体运动起讨论总结:力F与物体位移l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0°≤α≤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1.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正功、负功从效果上和能量上的意义。
2.学会负功的两种等效说法,会比较功的大小。
拓展规律(四)计算总功的方法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求解方法,而物体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如何求解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呢?例题:一个质量m=2 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1=10 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 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2=4.2 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根据例题引出多个力对物体做功的求法: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2功
7.2《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理解功的概念并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3、明确功是标量,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4、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功【教学重点】1、明确引入功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会用功的公式W=Flcosα进行计算,【教学难点】1、对正功、负功的理解2、求多个力的总功【新课引入】先从本章知识体系的角度引入第2节——功;接着让同学们观看两段小视频,并思考视频中,能量是如何发生转化的,转化了多少。
要回答这些问题多要学好今天的内容功。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问题时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实例的分解使学生初步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就是做功的过程,解决为什么要引入功【新课教学】同学们自学:让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1、功的概念;2、做功的两个因素,阅读P57前3段,时间为2分钟。
总结;一、做功的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设计目的】提高学生的自学习能力。
学以致用(一)老师通过学生自学,给出今天内容的第一个问题:做功吗?1、运动员在举起杠铃的时候:①上举的过程;②举起后站着不动;③举起后水平匀速前进。
【设计目的】加强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如果做了功,怎样求?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时:W=FL不同向呢?,求拉力F的功(两种方法)1、学生回答:WF1=Fcosα·LWF2=0WF=FLcosα问: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自然想到分解位移。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二、功1、功的定义2、公式3、单位总结功的定义、公式、单位学以致用(二)2、如图所示,表示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了一段位移x,分别计算这两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
设这两种情形下力F和位移x的大小都是一样的:F=10N,x=2m。
角θ的大小如图所示。
【设计目的】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功的公式的理解通过计算总结从数学的角度判定正负功完成下表:正负关键看:关键看力和位移的夹角α再从物理的角度分析正负功含义:负功的两种说法:F做负功,也可以说成是物体克服F做了功含义:正功表示动力做功,负功表示阻力做功正负既不表示方向,也不代表大小注意:功是标量, 标量相加遵从算术加法法则【设计目的】通过计算得出功有正负,总结正功、负功的含义学以致用(三)3、若质量为m,摩擦力为f,位移为L(1)求这几个力做的总功?(2)合力做了多少功?总结做功的两种方法【设计目的】通过计算得出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并总结功的标量性巩固练习链接高考 (3min)(2011重庆卷)(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始终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斜面向右匀速运动,斜面对物块的摩擦力不做功B.若斜面向右匀速运动,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不做功.C、若斜面向右匀速运动,物块的重力不做功D、若斜面向右匀速运动,斜面对物块不做功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做功、正负、多少及某个力的功和合力的功的区分达标测试当堂反馈(3min)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力对物体做功多,说明力一定大B 5J的功小于-6J的功C 人用手拎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走,累的满头大汗,说明人对水桶做了功D 运动员用20N的力将球踢出50米远,则运动员对球做了1000J的功在于考察功的基本概念、公式、标量性。
【优】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第2节功 教案1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明确功是标量,掌握公式W=Fl cosα的适用范围,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理解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功的公式的推导,使学生知道其中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
2.理性而全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功的一般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理解正功和负功
教学资源
图片
教法设计
讲授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功的计算
回忆初中的知识:物体的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量,能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那么如何实现能量的转化呢?
回忆知识
学生回答
两个要素:
力和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W=Fl
分解力
分解位移
学生归纳
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知识
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推导公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深对功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提升难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尖子生做准备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功
一、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二节功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通过接近生活的简单事例,回顾初中相关功的知识,降低高中阶段功的相关知识的起点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功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功的概念,通过简单例题加深对功的概念及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 精品教案:7.2
物理必修2人教新课标7.2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功的两个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W=Fl cosα,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知道功的单位。
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会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判断物体所受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
3.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计算,掌握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生活实例来探究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二、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
2.功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
2.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计算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一.功1.功的概念问题1: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问题2:举例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回答问题1: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问题2举例:①人推车前进时,车在人的推力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说推力对车做了功;②起重机提起货物,货物在起重机钢绳的拉力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拉力对货物做了功;③列车在机车的牵引力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功;2.功的计算就课本第四页图5.2-2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l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l。
如课本第4页图5.2-3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l cosα。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l cosα再根据公式W=Fl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l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2功
7.2 功教课目的一、知识和技术1.理解功的观点。
2.理解功的两个因素。
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3.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二、过程和方法1.经过“功”的学习认识成立物理观点的一般方法。
2.感觉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公式。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学习功的观点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领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课要点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因素和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教课难点功的正负和对“战胜阻力做功”的理解。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虑并回答: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挪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因素我们能够以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挪动的位移。
导入:一个物体遇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挪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观点时,重申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假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持续学习相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长进行扩展。
二、新课教课(一)功教师:下边我们共同议论研究功的一般表达式。
问题 1:如图,力 F 使滑块发生位移l 这个过程中, F 对滑块做了多少功?计算公式: W=Fl。
问题 2 :物体 m 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 F 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 s,如下图,求力 F 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思虑老师提出的问题,依据功的观点独立推导。
在问题 2 中,因为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依据力F 的作用成效把F 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如下图:F1 F cosF2 F sin由做功的两个不行缺乏的因素可知:分力 F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 F1s。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7.2功教案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课题:《功》(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材)【教学目标】环节一:明确教材内容及重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教学重点】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环节二:自主学习初中我们已经学习关于功的一些基本知识了,同学通过讨论和交流,归纳功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知识点。
(1)物体受到力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2.思考与讨论:功计算公式的推导(1)复习两种特殊情况下功的计算(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W=FS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垂直时:W=0(2)提问: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既不相同又不垂直时,力对物体做的功如何计算?(3)归纳总结:功的计算方法W=FScosα环节三:探究学习二.正功与负功的物理意义1.思考与讨论力与位移所成的角度可以在什么时候范围内变化,当角度逐渐增大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
2,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在零度到九十度之间时力沿位移方向的分量与位移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增加;反之,物体的速度减小。
因此,有如下结论动力对物体做正功、阻力对物体做负功(设计说明: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高考是要求的重要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这种能力)三.合力所做的功的计算1.提出问题:在解决了单个力做功的计算问题后,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多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应如何计算?(1)各力做的功应如何计算?合力做的功与各力做的功有何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2)这些力既然同时作用在物体上,能否找到一个力能代替这些共同作用的力的效果?(引导学生回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得出结论)(3)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先求出各力做的功,再求代数和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做的功(设计说明:这是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应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适应社会都是极为有利的)四、例题引导学生解决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单个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以及正、负功的含义。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2功3-人教版
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能量这一概念我们并不陌生,你知道哪些有关能量的知识?学生回答:积极思考,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情况,引出课题。
(二)进行新课一、对能量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能量的概念是人们在物理学问题研究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伽利略在他的实验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究课件展示“伽利略斜面实验”,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有某一量是守恒的”。
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得出“能量”的概念。
2、对势能、动能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通过动画展示,建立势能和动能的概念,并让学生感受到“势能和动能”是可以转化的,但总和是不变的。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演示,用心体会,并发表见解。
3、初步感受功能关系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能量的观点,解释“小球”释放后为什么会重新回到原来的高度。
点评: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从上面例子看,能量的转化需不需要力的参与?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后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能量的转化需要力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功。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
为了更好的学习能量,我们首先还需要学习功的有关知识。
二、功1、推导功的表达式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投影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甲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一中,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Fs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投影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如图乙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演示,用心体会。
安徽省合肥市32中高中物理《7.2 功》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2
二、全班交流(4分钟)
巡视指导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位移。
2.功的公式:W=FScosα。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及单位。
3..对功的公式:W=FScosα的讨论,正功和负功;
α=π/2,cosαF做负功。
4总功的计算:
方法一:W=FScosα,其中F是合力,S是物体的位移,cosα是合力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的余铉。
方法二:W=W1﹢W2﹢W3﹢•••﹢Wn,其中W1、W2、W3、•••Wn,分别是各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点拨自学得失(8分钟)
小组代表总结
1如何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
2正功和负功的理解,
3怎样计算总功。
3.正功和负功;
4.总功的计算。
5.学案练习。
结合学案,阅读教材
围绕重点自学(10分钟)
自学提示:
学生根据具体要求自学,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巡视指导
教师巡视观察,适时个别引导,进行分组提问指导,找寻并记录学生的疑难困惑,适当提示辅导。
交流自学情况(12分钟)
一、小组交流(8分钟)
1.自学成果汇报交流及互评互补。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本课时):
(1)重点:掌握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正功和负功的含义,会计算总功。
(2)难点:知道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环节
学生自学事宜
教师引导事宜
明确自学重点(3分钟)
阅读自学重点。
要求: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功的公式:W=FScosα的导出;
③知道功是标量,知道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④掌握合力做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2)掌握计算功的公式:W=Fscosa ,知道公式的使用条件,知道功的单位确应用公式计算功;
(3)知道多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多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4)知道功有正负之分,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功在什么情况下做正功,在什么情况下做负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和教材图示的各种“做功”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解外力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分析和比较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形成科学探究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物理;
(2)通过对问题情景的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否就是物体发生的位移?
(2)掌握一个力和多个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应用公式W=Fscosa ;(2)理解并判断某个力做功的正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认识能量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建立了功的概念,因此,功和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
通过实例体验功与能的密切联系
•木材在起重机的拉力作用下重力势能增加了
•列车在机车牵引力作用下动能增加了
•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作用下弹性势能增加了
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2、教学过程设计:
(1)回顾提问:
在学习初中物理时,我们已经认识到什么叫做功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例说明力对物体做功
(2)提出问题: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能量一定改变吗?力一定做功吗?
实例分析: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手托书上下匀速运动、静止、水平匀速运动时,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得出结论: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3)探究功的计算公式
①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W=Fl
②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
W = 0
③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成一角度α时
分析:根据力的等效性原理,可以把F 计算做功的问题转化为分别求F 1和F 2做功的问题。
W 1=Fcos α L W 2=0
W=W 1+W 2= FLcos α
结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公式:W=FLcos α
单位: N ·m J
理解:
a 、功一定要指明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b 、力必须是恒力
c 、公式中的F 和l 必须具备同时性
d 、功是过程量
e 、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力对物体做正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促进物体的运动,是动力。
力对物体做负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是阻力。
注意: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有两种说法。
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举例
(5)典例讲解
例题:一个质量m=150kg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方的拉力F=50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为5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100N,求:
(1)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3)物体所受的合力
(4)合力对物体做的功
解析(1)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1= Fl cos37°=2000J 摩擦力F阻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2= F阻l cos180°= -500J
(2)各力做功的代数和W=W1+W2=1500J
(3)物体所受的合力F合=F cos37°-F阻=300N
(4)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 F合l=1500J
结论: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方法总结:
方法一:先求每一个力所做的功,再求它们的代数和;
方法二:先求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
(6)随堂练习
(7)课堂小结
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lcosa
二、功的一般计算公式
W=FLcosα
三、功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J
四、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力对物体做正功,该力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力对物体做负功,该力成为为物体运动的阻力
五、总功的求法
1、先求每一个力所做的功,在求它们的代数和;
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
3、布置作业
课后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