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高中物理各年级学情分析
高中物理各年级学情分析1. 引言本文旨在分析高中物理各年级学生的学情情况。
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态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 学习成绩分析2.1 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通常处于初级阶段,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少。
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建立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因此,教师应重点关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2.2 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于高一学生有所提高。
然而,由于高二学生通常同时面临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
因此,教师应鼓励高二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来强化他们的物理学习。
2.3 高三学生高三学生是物理学习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三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与他们的学习动态和态度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应关注高三学生的学习动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复习策略,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3. 学习动态分析3.1 上课参与度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反映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观察学生的上课参与度,可以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动态表现。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3.2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态度和投入程度。
高一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监督来完成作业,而高二和高三学生应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解决问题。
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学习态度分析4.1 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源。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4.2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提供学习策略和技巧的培训。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
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于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他们可能会混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此外,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可能不够了解,缺乏对于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 概念解释不清晰:教材中对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解释可能过于简单,没有给出足够的例子或者实验来匡助学生理解。
2. 缺乏实际应用:教材中可能没有给出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场景,导致学生难以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缺乏练习和巩固:教材中可能没有足够的练习题和巩固性的活动,导致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不够深入。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1. 清晰解释概念:在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匡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分量变化来引导学生思量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 引导实际应用:在讲解超重和失重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量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让学生思量为什么船在水中会浮起来,以及为什么人在月球上会感到失重。
3. 练习和巩固: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于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物理教案模板高中
一、学情分析1. 学生基本情况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 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物理学科普遍感兴趣,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 学生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在作业质量上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存在拖延现象,导致作业完成时间不足。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4. 学生学习难点(1)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2)缺乏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不足;(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物理思维方法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抛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了解平抛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3)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抛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平抛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平抛运动的分解及其研究过程;(2)物理思维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物线运动、斜抛运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抛运动。
2. 新课讲授(1)讲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分析平抛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3)引导学生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及其研究过程。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抛运动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高中学生物理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物理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 学术表现: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项目报告等学术表现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掌握程度和学科特长等。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学生物理学情分析集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学生物理学情分析篇1多次经历探讨周,听过数次探讨课后,让我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又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
可以说,在学习的这些日子里,每一堂课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下面就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教学反思。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
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老师上课很累,学生听得厌烦提不起兴趣。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学生的感受,逐渐转变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从根本上改变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也逐渐感受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对于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经常琢磨课程找到合适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
物理近一年学情分析报告
物理近一年学情分析报告一、引言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物质的本质、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作为中学学科的物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察力以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报告将以物理近一年的学情为基础,分析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学情分析1. 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经过近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总体较好。
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物理知识的传授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们对于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较为深入,并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应用这些概念。
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a) 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较低,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仅仅满足于完成作业和考试成绩。
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潜在能力难以得到发掘。
b) 实验操作能力薄弱:尽管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能够理解实验原理和意义,但实际操作能力仍待提高。
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和仪器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c) 逻辑思维欠缺:一些学生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题时存在逻辑思维不足的问题,导致解题思路混乱,答案不准确。
这主要与他们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够清晰有关。
2. 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经过一年的学习观察,可以概括如下:a) 优势: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独立解答问题。
同时,他们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愿意主动参与物理实验和研究活动。
b) 不足:另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倾向于依赖老师和教材来完成学习任务。
他们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不高,对于抽象和理论类的内容较为抵触。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上存在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引导的问题。
三、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1. 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学习目标,关注物理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可以通过参观实验室、邀请科学家来学校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高中物理-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互感与自感》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流程内容目的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引入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高的电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同时设下悬疑为自感、互感埋下伏笔。
得还需要什么器材?怎么做?有没有办法让其亮度变化?实验结果:3.分享学习成果,展示图片:让学生主动参与本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列举变压器、磁性天线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感觉到互感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互感实现了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缅怀伟大的科学家,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对法拉第、亨利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社会的高贵精神涌现敬佩情怀。
点燃学生激情,将实验推向高潮,同时过渡到自感现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通电自感实验演示:实验使原理的分析让理《互感和自感》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互感现象、自感现象和磁场的能量三个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才学习的,是电磁感应现象具体运用的两个实例。
因此,对互感、自感现象的研究,既是对电磁感应规律的巩固和深化,也为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波奠定了知识基础。
同时,互感、自感现象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该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析电路结构,知道了判断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计算等电磁感应的规律,已经学会对互感现象的分析,但头脑中没有互感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当线圈通过变化的电流时,线圈本身也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
学习中对自感现象的解释以及分析相关的自感现象的特点是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本校具备完善的实验设施与条件,有优越的多媒体和网络。
《互感与自感》效果分析新课引入激发兴趣,并且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收获,悄然无声中进行了学习目标的渗透.学生经过小组探究,通过展示和评价,提升了研究、探索、交流的能力。
高三学生物理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物理学情分析高三物理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基础差异和思维方式固化。
在高中物理研究的前两年,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已经逐渐形成,而高三物理研究的要求则更高,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也会影响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三、研究方法不当,效率低下研究方法不当也是高三物理研究的一个难点。
在高三阶段,学生需要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以提高研究效率。
然而,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仍然采用以往的研究方法,例如死记硬背、机械式地做题等,这些方法并不能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相反,这些方法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研究效果。
解决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学生学好物理: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高三物理研究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应对复杂的题目和实际应用。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开展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我们应该开展个性化辅导,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研究计划和教学方案,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鼓励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和挫折。
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在高三物理研究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研究方法,例如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合理规划等,帮助他们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成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物理研究活动,例如物理竞赛、科技创新等,以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在高中之前,很多同学的研究方法都是以记忆为主,而不是注重形象思考和逻辑思维。
这导致在研究物理时,很容易出现思维障碍,考虑问题不严密,不能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或者缺乏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高中物理_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理_⾃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教学⽬标1、物理观念:了解关于落体运动研究的物理学史,通过学习,构建正确的运动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科学逻辑推理,明确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构建⾃由落体运动物理模型和运动规律,进⽽建⽴⾃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程。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理清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构建⾃由落体运动物理模型和规律。
4、科学态度与责任: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由落体运动规律。
难点:同⼀地点不同物体⾃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
■教学⽅法演⽰实验、NASA真空落体实验视频、分组实验、⼩组讨论,总结评价■课前导学请同学们在课前⾃学本节课的基础上,思考下⾯三个问题:1、由静⽌下落的物体速度怎样变化?2、由静⽌下落的物体,影响其运动快慢的因素有那些?3、如果物体在真空中下落,它做什么性质的运动?你能写出其运动学公式吗?■课堂教学过程⼀、新课引⼊提出问题:不同的⼈反应快慢不同,即反应时间不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较简单的⽅法测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本节课通过对最常见的落体运动的研究,就可以实现这个测量⽬标。
(以此激发学⽣兴趣,触发学⽣探索⾃然规律的内在动⼒,引⼊新课。
)板书:⾃由落体运动⼆、⾃由落体运动先引导学⽣列举⽣活中常见的落体运动实例:秋天飘落的树叶、空中下落的⾬滴、蹦极运动、不⼩⼼从⼿中滑落的物体等等。
问题1: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吗?如果不同,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讨论:得出⾃⼰的结论——质量越⼤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质量越⼩的物体下落的越慢。
演⽰实验1:让⼀个⼩铁球和⼀块⼩纸⽚从同⼀⾼度由静⽌开始下落,学⽣观察,得出结论:即质量⼤的物体下落得快。
⽼师阐述古希腊学者亚⾥⼠多德的观点。
演⽰实验2:让⼀块⼩纸⽚和⼀块同样⼤⼩纸⽚但揉成团从同⼀⾼度由静⽌开始下落,学⽣观察,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物体下落也会有快有慢。
高中物理各年级学情分析
高中物理各年级学情分析
一、高一年级学情分析
根据对高一年级学生学情的分析,以下是他们在物理学科方面的一些特点和表现:
- 知识基础薄弱:高一学生对物理的基础知识了解不深,可能需要重新研究一些基本概念和公式。
- 研究兴趣有待培养:与其他科目相比,高一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相对较低,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
- 实验能力有待提高:高一学生在物理实验方面缺乏经验和技巧,需要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二、高二年级学情分析
经过对高二年级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关于他们在物理学科方面的一些情况:
- 知识掌握逐渐扎实:相比高一年级,高二学生对物理的基本
知识掌握更加稳定,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 实践能力增强:高二学生对物理实践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 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提高:高二学生在解决复杂物理问题时可
能遇到困难,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高三年级学情分析
根据对高三年级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关于他们在物
理学科方面的情况:
- 复基础知识:高三学生需要加强对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复,掌握重要的概念和公式,为高考做好准备。
- 解题能力提升:高三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相对较强,能够熟
练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各种难题。
- 注意重点题型:高三学生应重点关注高考常考的题型,针对
这些题型进行重点复和训练。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各年级的学情分析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学情分析_高中物理_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学科知识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学过实验: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规律的基础上,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在上一章中用极限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学生已能接受极限思想。
(三)学生能力要求:
高一学生经过近一个月的高中物理的学习,对高中物理学习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前面有关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对用极限思想来研究物理问题以及通过图象来表达物理量间的变化规律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会处理纸带数据作出v-t图像。
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过程中,要进一步渗透极限思想。
要在学生体会“v—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代表匀运动位移”的过程中,逐步渗透体“无限分割再求和”这种微积分思想方法。
使学生感悟物理思想方法,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物理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物理学情分析1. 研究背景物理学是一门对世界探索的科学,对于学生的研究和发展至关重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打下物理学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分析高中学生的物理学情十分重要。
2. 方法为了进行物理学情分析,我们采集了来自不同学校的1000名高中学生的数据,其中包括学生的成绩、研究时间、研究方法等信息。
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对高中学生的物理学情进行了综合评估。
3. 结果分析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3.1 学生成绩分布高中学生物理学成绩普遍呈正态分布,部分学生取得优秀成绩(80分以上),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较差(60分以下)。
3.2 研究时间和成绩的关系研究时间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研究时间越多的学生,其物理学成绩通常较好。
3.3 研究方法与成绩的关系研究方法对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采用积极主动的研究方法的学生,其物理学成绩明显优于那些被动研究或者机械复制的学生。
3.4 学生自信心与成绩的关系学生的自信心与物理学成绩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我们发现那些对自己物理学能力较有信心的学生,其成绩往往较好。
4. 结论通过分析高中学生的物理学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研究时间和研究方法对学生成绩有重要影响。
- 学生自信心与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基于这些结论,建议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高中学生的物理学情:- 鼓励学生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并保证充足的研究时间。
- 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能力,教授有效的研究方法。
- 关注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提供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5. 总结高中学生物理学情分析的研究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提高物理学成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学生成绩、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和自信心等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因素对学生的物理学情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引导。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实际,从特殊简单问题到一般较复杂问题的循序渐进的研究;其二,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的自主探索,推理,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材分析:1.内容:《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七章的第7节内容。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而在初二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2.作用: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一个延伸,也是下一节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地理解。
拓展了求功的思路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
作为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更是贯穿于以后的很多章节。
由于动能定理适用于恒力、变力做功,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必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并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知道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力做功来实现,这为“动能”“动能定理”的推导埋下了伏笔。
但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再加上他们数学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较弱,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高中物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情分析
第一章第1节质点坐标系参考系学情分析: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物理的学习难度就明显的增加了。
整个高一都是学习力学,力学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占的分值和比重最重,基本要占到物理学的百分之五十。
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的研究,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必须打牢固。
许多学生都是在这一年中,物理被落下。
培养物理思维,掌握解题方法,是学好物理必要的前提。
培养物理思维,是整体的把握题目或问题。
掌握解题方法,是具体的解题步骤和解题过程。
而学生平时只注意方法的掌握,却不注意物理思维的培养,这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学不好物理的关键。
本节关于质点这个物理模型的建立,就是高中物理学习与初中区别的一个缩影。
初高中在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区别就是高一新生急需做出的改变之一。
除此之外在初、高中知识内容上还有几个落差点,存在如下几个台阶,大批学生被这台阶所绊倒。
1、模型工具的运用,2、矢量问题加大,3、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这是初、高中的一个跳跃,4、知识更加理性化、严谨化和系统化。
在初中,多是在“品尝”、“欣赏”物理知识,常常“品尝”问题的滋味而回避问题的难点,高中却要迎着困难“知其所以然”。
在高中,要“真学物理”,打造出个“物理的头脑”,就要涉及到一些物理思想和物理哲学的应用,这在初中是没有的。
而这些思想,在理解上似乎简单,但在应用上难度不是一般地大。
考虑到物理的这些学科特点,我们首先在知识的难度要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高一教学的开始,要放慢速度,放慢速度等价于降低难度。
对一些问题,尽量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做练习和复习;给学生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的小块,逐渐增大问题的“块头”;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
不心急,不贪多,不急于求成,更不“拔苗助长”。
就好比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在球台上训练打球,是战术问题,而队员们练爬山、练短跑,那是战略上的训练,爬山、短跑和乒乓球技术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很重要。
我们高一的学生,在战术上多在“双基”上作文章,战略上要瞄准高考。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节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系统、内力和外力的概念;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表达式和守恒条件;3、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动量守恒的过程,认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建立物理情景,再进行理论推导的物理研究方法。
2、经历探究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化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科学的无穷魅力。
2、通过系统动量守恒,感悟自然界的守恒思想,体会自然的对称美、和谐美。
二、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冲量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了动量定理之后,对于研究对象为单个物体的相关现象已经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解释,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量的观念,为相对复杂的由多个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类问题做好了知识准备。
碰撞、爆炸等问题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学生对于这部分现象比较感兴趣,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这部分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学生前期积累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为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做好了能力上的铺垫。
但是本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欠缺,对于理论概念还不能很快的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一些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因此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引导式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表达式、适用范围和守恒条件。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系统在所研究的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静止站在光滑冰面上的两个小孩(体重差异大一些)互推,各自往相反方向运动。
师:两个小孩各自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谁运动的更快一些?两人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总动量是怎样变化的呢?动量变化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学生讨论,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动量会有什么变化?为了清楚这些问题。
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一)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及总结1.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 1和m 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 1和v 2,且v 1>v 2,经过一段时间后,m 2追上了m 1,两球发生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作者:张永柏李永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18期
摘要: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要因材施教,须先对学情做分析。
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大飞跃;从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层次;学生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存在学习的思维障碍;学生存在方法障碍;教师急功近利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难转变。
关键词:高中教材跨度大;方法能力要求高;学生心理、思维存在障碍;教师引导不够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的教学也应该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
谈起物理课程的学习,相当多的中学生都会有一种畏惧感。
就物理课的学习过程而言,它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遇到了障碍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物理难学。
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
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差别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去寻找原因。
因此教师应对学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心理做深入的探讨,认真分析形成这些思维障碍的原因,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一、高中学生面对新“台阶”
1.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
(1)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
物理现象一般都是从实验或生产、生活中来,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于物理规律,主要是定性分析的多,定量计算的少,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例如初中对摩擦力的教学,我们往往是通过水平不光滑的木板上推小车的实验,学生就可以直接感触到撤去推力后,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静止,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很容易得出在粗糙的接触面上存在摩擦力且起阻碍作用这个定性的结论。
而这个物理规律在我们的生活现象中随时都可以得到验证和亲身体验,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2)高中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
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物理练习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对物理现象、规律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所以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易接受和理解。
(3)虽然近几年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是相比之下,初中
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敢大幅度降低要求,造成了高中知识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多少。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2.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几年高考内容的改革,也体现了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初中研究物理问题比较具体形象,而进入高中后,要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例如:高一年级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以及后面的“质点”、“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物理模型的教学。
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都需要学生从大量的物理实验现象中,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普遍的共性特征,再经过科学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再如“电场”、“磁场”等物质的教学。
更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所有这些高层次的思维要求,对于刚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于适应,再加上这些规律和物理模型很少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亲眼见到,所以当时理解了,之后容易忘记。
3.能力要求高高中比初中提高了一个档次,加之高考的选拔功能,要求学生重点具备五种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二、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分析
1.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家长、亲人对学生期望很高,这一殷切希望未能从课程、学生实际出发,却变为学生的负担与压力,成为心理发展的阻力。
第二,是物理课本身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教师若不及时变换教学方式,不研究学情,而一味的讲,一味的练,一味的考试,那么有趣的课程也使学生的兴趣会慢慢变淡;第三,是青少年的心理可塑性极强。
因空间想象不到位,因数学推理、计算不熟练,或因其他原因,而他们都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与热情。
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与失意。
诸如这些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物理课学习的活动状态、活动方式、活动进程、活动效率与效果。
对此我们就要研究,寻找良好的对策。
2.存在学习的思维障碍
(1)思维具有片面性,用错误的生活经验分析具体的物理现象。
高中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和初中的物理课中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有些生活经验是正确的,是我们建立物理概念的基础,有些生活经验是错误的。
而错误的生活经验往往会导致他们的思维障碍。
如:生活经验告诉学生“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会使学生产生滑动摩擦力和运动方向始终相反的错误结论。
(2)思维的定势,思维缺乏灵活性、变通性。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脑受到某种外来信号的刺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
学生极易按照习惯的思考方法处理问题,往往会使人陷入思维功能僵化,处理问题绝对模式化的困境。
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努力弄懂意义,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尤为突
出。
在高中讲了功的表达式W=FScosθ后若问“一个人用大小为F的水平力推一物体沿半径为R的圆周走完一周后,推力做了多少功?许多学生马上回答做功为零。
因为沿圆周一周位移为零。
再联系W=Fscosθ所以做功必为零,忽视了F是变力这一重要因素。
三、能力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教师急功近利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难转变
《新课程标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都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提出: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教给他们怎样去学。
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应是物理课教学的第一目标。
物理课的教学要立足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纵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在备课、上课各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学生优良的物理思维品质,及时排除他们存在的各种困难,物理教学就会越来越生动,就一定会使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喜欢学物理,以至更会学物理。
(作者单位:1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733000
2甘肃省武威第九中学7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