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笔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堂笔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堂笔记一、长度单位。
(一)认识厘米和米。
1. 厘米。
-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cm”表示。
-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2. 米。
-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 米尺的长度是1米,1米 = 100厘米。
- 小朋友两臂伸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二)线段。
1. 线段的特点。
- 线段是直的。
- 有两个端点。
- 可以量出长度。
2. 画线段。
- 画线段时,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画了几厘米长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加法。
1. 不进位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 例如:32+16,先算个位2 + 6 = 8,再算十位3+1 = 4,结果是48。
2. 进位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 例如:38+25,先算个位8+5 = 13,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3;再算十位3+2+1 = 6,结果是63。
(二)减法。
1. 不退位减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 例如:56 - 23,先算个位6 - 3 = 3,再算十位5 - 2 = 3,结果是33。
2. 退位减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 例如:50 - 26,先算个位0 - 6不够减,从十位5退1当10,10 - 6 = 4,再算十位4 - 2 = 2,结果是24。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 连加。
-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 例如:28+34 + 23,先算28+34 = 62,再算62+23 = 85。
2. 连减。
-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 例如:85 - 40 - 26,先算85 - 40 = 45,再算45 - 26 = 19。
3. 加减混合。
六年级上册课堂笔记数学
六年级上册课堂笔记数学第一课:整数和分数本节课主要学习整数和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整数: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组成的集合。
分数:分数是一种表示一个数值大小的数,由一个整数和一个正整数构成。
分数的整数部分叫做整数部分,分子就是所表示的部分,分母就是所表示的整体。
同号运算律:同号相乘为正数,同号相除为正数。
异号运算律:异号相乘为负数,异号相除为负数。
运算规则:(1)同号相加,仍为这个正数或负数。
(2)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绝对值是指一个数与零的距离。
(3)带同号互相除,或者带异号互相乘,都等于“一”。
第二课:小数和比例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的概念及其运算,还有比例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数:小数是比一整数小,比一半小,比任意一分数大的数。
小数点后的位数:小数点后的位数越多,数值越小。
解决问题的方法:(1)先找出所给数的单位。
(2)确定问题中涉及的数之前的比例关系。
(3)根据比例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
比例: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值:比例中两个数量的商,叫做比值。
第三课:实数和幂本节课主要学习实数和幂的概念及其运算。
实数: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
有理数: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的数。
包括整数、分数、小数。
无理数:无理数是无法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的数。
幂:幂是指一个数的某一次方,包括平方、立方等。
幂运算:多个相同的数相乘,使用幂的表示方法,其中底数为被乘数,指数表示乘了几次。
第四课:代数式和方程式本节课主要学习代数式和方程式的概念,以及解决代数式和方程式的方法。
代数式:表示数的运算关系的式子,由字母和数字组成。
字母:字母在代数式中表示一个未知数。
方程式:带有“=”号的代数式。
解方程的步骤:(1)根据题意列出代数式。
(2)求出代数式中的未知数。
(3)检查答案是否满足原方程。
第五课:图形的表示方法本节课主要学习图形的表示方法、图形的属性及图形之间的关系。
直线段:由两个端点确定的线段。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记课堂笔记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记课堂笔记三年级下册数学课堂笔记。
一、位置与方向(一)1. 认识东南西北。
-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 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 东北方向在东和北之间;东南方向在东和南之间;西北方向在西和北之间;西南方向在西和南之间。
- 描述路线时,要明确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多远到达哪里等。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口算除法。
- 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再除以一位数,得到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也就是几十、几百、几千。
例如:60÷3,可以把60看成6个十,6个十除以3得2个十,也就是20。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例如:66÷3,先算60÷3 = 20,再算6÷3 = 2,最后20+2 = 22。
2. 笔算除法。
-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首位能被整除)的笔算方法:- 先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商写在个位上。
例如:42÷2,先算4÷2 = 2,写在十位上,再算2÷2 = 1,写在个位上。
-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首位不能被整除)的笔算方法:- 先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有余数时,余数要比除数小,再把余数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例如:52÷2,先算5÷2 = 2……1,1写在十位的下面,再把12(1和2合起来)除以2得6,写在个位上。
-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百位除起,如果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课堂笔记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课堂笔记一、知识要点1. 认识万以内的数:掌握三位数的读写,了解四位数和五位数的概念。
2. 简单的加减法: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长度单位:了解厘米、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 质量单位:了解千克和克等质量单位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 时间单位:了解时、分、秒等时间单位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6. 简单的统计:了解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二、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了解四位数和五位数的概念,能正确读写三位数的数。
2. 难点: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了解长度、质量、时间单位的换算。
三、典型例题1. 读数和写数:例如,写出909这个数,读作九百零九。
或者读出78这个数,写作七十八。
2. 加法和减法:例如,计算45+28=?或者72-35=?3. 长度单位换算:例如,1米等于多少厘米?或者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4. 质量单位换算:例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或者1克等于多少毫克?5. 时间单位换算:例如,1小时等于多少分钟?或者1分钟等于多少秒?6. 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例如,用表格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包括晴天、雨天、阴天等。
四、学习方法1. 观察例子:通过观察给出的例子,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
2. 思考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与同学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并从别人那里学习新的方法。
4.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整式》课堂笔记
《整式》课堂笔记
以下是《整式》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整式的概念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二、整式的加减法
1.整式的加减法实际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2.去括号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括号外的数字因数要乘括号内的每一项;二
是当括号外是“-”时,去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3.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三、整式的乘除法
1.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
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
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四、整式的混合运算
1.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
算括号外面的。
2.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课堂笔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课堂笔记
一、比例的定义
1.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比例的书写形式:a:b=c:d 或a/b=c/d。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的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
即,在比例a:b=c:d 中,有ad=bc。
2.比例中,如果两个外项的积是1,那么两个内项也互为倒数。
三、解比例
1.解比例的基本依据是比的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解比例的方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
知数。
四、正比例与反比例
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
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y/x =k(一定)。
2.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
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比例的定义、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以及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还了解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课堂笔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一、折扣。
1. 定义。
- 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
-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例如,九折就是原价的90%,七五折就是原价的75%。
2. 计算方法。
- 现价 = 原价×折扣。
- 原价 = 现价÷折扣。
- 折扣 = 现价÷原价。
- 例如:一件衣服原价100元,打八折出售,那么现价就是100×80% = 80元。
如果一件衣服现价60元,是按七折销售的,那么原价就是60÷70%≈85.71元(这里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二、成数。
1. 定义。
-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 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改写成百分数是35%。
2. 应用。
- 在农业收成、工业生产等方面经常用到成数。
- 例如,今年粮食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就是说今年粮食产量是去年的(1 + 20%)=120%。
如果去年粮食产量是500吨,那么今年粮食产量就是500×120% = 600吨。
三、税率。
1. 纳税的含义。
-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 应纳税额、税率和各种收入的关系。
-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 计算公式:应纳税额 = 各种收入×税率;税率 = 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各种收入 = 应纳税额÷税率。
- 例如: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那么应纳税额就是30×5% = 1.5万元。
四、利率。
1. 储蓄的意义。
- 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
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安全,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 扇形》课堂笔记
《扇形》课堂笔记
以下是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扇形》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扇形的概念和特征
1.扇形的定义: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
形。
2.扇形的特征:
(1)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经过圆心的直线。
(2)扇形的顶点在圆心上,两条半径与圆的交点分别是扇形的弧的两个端点。
(3)扇形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扇形的中心角,单位为弧度。
二、扇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
1.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nπr²/360,其中n为扇形的中心角,单位为
弧度,r为扇形的半径。
2.扇形的周长计算公式:C=2r+(nπr)/180,其中n为扇形的中心角,
单位为弧度,r为扇形的半径。
三、扇形的应用
1.生活中的扇形:例如风叶、钟表表面、汽车挡风玻璃等。
2.数学中的扇形:例如圆心角、弧长、扇形面积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扇形的概念和特征、扇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以及扇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了扇形的概念和特征、扇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
同时需要注意单位为弧度。
五年级下册数学书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数学书课堂笔记由于没有具体的课本内容,以下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书大致的课堂笔记框架:一、因数与倍数。
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 如果a× b = 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 和b的倍数。
- 例如2×3 = 6,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
-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 2的倍数。
-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 5的倍数。
-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 3的倍数。
-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 质数和合数。
-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 长方体。
-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可分为三组,每组4条棱。
- 长方体有8个顶点。
- 正方体。
-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也都相等。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 长方体的表面积S=(ab + ah+bh)×2(其中a为长,b为宽,h为高)。
- 正方体的表面积S = 6a^2(a为棱长)。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初一数学上册课堂笔记
以下是初一数学上册的课堂笔记,包括了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数轴与有理数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
数轴是一条直线,上面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正数在0的右边,负数在0的左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任何两个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的点。
绝对值
绝对值表示一个数距离0的距离。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绝对值的性质:非负性、传递性、最小性。
整式的加减
整式是由常数、变量、运算符号组成的代数表达式。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各项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
整式的加减:把同类项合并后,用加减号连接。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为
1的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检验一个数值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可以将该值代入方程中验证。
几何初步知识
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以上就是初一数学上册的主要课堂笔记内容,这些知识点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需要认真理解和掌握。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堂笔记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堂笔记一、准备课。
1. 数一数。
- 数物体的个数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比如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
这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 可以用点数的方法,数一个,点一个或者做一个小记号。
- 认识1 - 10各数,知道每个数的形状和意义。
例如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等。
2. 比多少。
-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正好对完,没有多余的时候,就说这两种物体同样多。
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
- 多和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一种物体有多余,有多余的那种物体就多,另一种物体就少。
二、位置。
1. 上、下、前、后。
- 上和下:以一个物体为标准,在它上面的物体就是在它的上方,在它下面的物体就是在它的下方。
例如,书本在桌子的上面,椅子在桌子的下面。
- 前和后: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向的方向是后。
排队时,站在前面的同学在后面同学的前面,后面同学在前面同学的后面。
2. 左、右。
- 确定左右时,一般以自己的左手、右手为标准。
左手边的方向是左,右手边的方向是右。
- 在写字时,用右手握笔,左手压本子。
三、1 - 5的认识和加减法。
1. 1 - 5的认识。
- 1 - 5各数的基数含义:表示物体的个数。
例如1个苹果、2个气球等。
- 1 - 5各数的数序:1、2、3、4、5,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
- 1 - 5各数的写法:要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
比如“1”是从上到下一笔写成,“2”是从上到下再向右弯一笔写成等。
2. 比大小。
-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
- 大口对大数,小口对小数,两数相等用等号。
例如3 > 2,2 < 3,3=3。
3. 第几。
- 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
从前往后数,数到几就是第几。
例如在一排小动物中,从前往后数,小兔子排在第3,这里的第3表示的是小兔子的顺序。
4. 分与合。
- 数的分与合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
例如5可以分成1和4、2和3等,1和4合起来是5,2和3合起来也是5。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课堂笔记一、小数乘法。
1. 小数乘整数。
- 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2.5×3表示3个2.5相加的和是多少。
- 计算方法:-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
例如计算2.5×3,把2.5看作25,25×3 = 75。
- 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5是一位小数,所以2.5×3 = 7.5。
2. 小数乘小数。
- 意义: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1.2×0.8表示1.2的0.8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2的(8)/(10)是多少。
- 计算方法:- 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
例如计算1.2×0.8,把1.2看作12,0.8看作8,12×8 = 96。
-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1.2是一位小数,0.8是一位小数,一共有两位小数。
- 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所以1.2×0.8 = 0.96。
- 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例如0.2×0.3 =0.06,先算2×3 = 6,因数共有两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两位,就在6前面补0,得到0.06。
3. 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例如2.5×1.2 = 3,3>2.5。
-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例如2.5×0.8 = 2,2<2.5。
- 一个数乘1,积等于原来的数。
例如2.5×1 = 2.5。
二、小数乘法的验算。
1. 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 例如计算1.2×0.8 = 0.96,验算时可以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0.8×1.2,按照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得到0.96,说明计算正确。
2. 用除法验算。
- 根据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课堂笔记一、大数的认识。
1. 计数单位。
-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例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等。
2. 数位。
- 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例如:56789这个数,9在个位上,表示9个一;8在十位上,表示8个十;7在百位上,表示7个百;6在千位上,表示6个千;5在万位上,表示5个万。
3. 数级。
-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等。
4. 亿以内数的读法。
-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 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 例如:3050000读作:三百零五万;40080005读作:四千零八万零五。
5. 亿以内数的写法。
-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 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 例如:写三千零五十万零八百,先写万级上的3050,再写个级上的0800,这个数写作:30500800。
6.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大。
-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 例如:56789和9876,因为56789是五位数,9876是四位数,所以56789>9876;56789和56890,最高位都是5,再比较千位也相同,比较百位,7 < 8,所以56789<56890。
数学七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数学七年级上册课堂笔记一、有理数。
(一)有理数的概念。
1. 正数与负数。
- 正数: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的“+”号通常省略不写,如1,2,3等。
- 负数: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负数前面加上“ - ”号,如 - 1, - 2, - 3等。
-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 在实际生活中,正数和负数常用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向东走5米记为+ 5米,那么向西走3米记为 - 3米。
2. 有理数的分类。
- 按定义分类:- 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如 - 3, - 2, - 1,0,1,2,3等。
- 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如(1)/(2), - (3)/(4)等。
-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 按性质符号分类:- 正有理数:正整数和正分数统称为正有理数。
- 负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统称为负有理数。
- 0。
(二)数轴。
1. 数轴的概念。
-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 原点:在数轴上表示0的点。
- 正方向:一般规定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
- 单位长度:根据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
2.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还可以表示无理数)。
- 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0在原点处。
- 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三)相反数。
1. 相反数的概念。
-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 0的相反数是0。
- 例如,3和 - 3互为相反数, - 5和5互为相反数。
2. 相反数的性质。
-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即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 + b = 0。
-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四)绝对值。
1. 绝对值的概念。
-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 例如,|3| = 3,表示3到原点的距离是3;| - 3| = 3,表示 - 3到原点的距离是3。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
一、位置。
1. 用数对确定位置。
- 在数学中,我们通常用数对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 数对的表示方法:先写列数,再写行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例如,(3,5)表示这个物体在第3列第5行。
- 注意:列数是从左往右数,行数是从前往后数。
2.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 方格纸的竖线表示列,横线表示行。
- 给出一个数对,我们就能在方格纸上准确地找到对应的点。
例如,数对(2,4),我们先找到第2列,再找到第4行,它们相交的那个点就是该数对所表示的位置。
- 如果要表示一个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在方格纸上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确定这个图形各个顶点的数对来表示。
3. 数对的变化与图形的平移。
- 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时,它的各个顶点的数对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 左右平移时:
- 向左平移,列数会减少,行数不变。
例如,一个点原来的数对是(5,3),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新的数对是(2,3)。
- 向右平移,列数会增加,行数不变。
点(4,2)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变为(6,2)。
- 上下平移时:
- 向上平移,行数增加,列数不变。
如点(3,1)向上平移4个单位后,数对变为(3,5)。
- 向下平移,行数减少,列数不变。
若点(6,5)向下平移3个单位,新数对是(6,2)。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课堂笔记一、比的意义。
1. 定义。
-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例如:3÷2可以写成3:2,其中“:”是比号,读作“比”。
3叫做比的前项,2叫做比的后项。
-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如3:2 = 3÷2=(3)/(2),(3)/(2)就是3:2的比值。
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2. 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 联系:- 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分数中的分数值。
- 例如:3:2 = 3÷2=(3)/(2)- 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1. 性质内容。
-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 例如:6:8=(6×2):(8×2)=12:16,6:8=(6÷2):(8÷2) = 3:4,比值都是(3)/(4)。
2. 化简比。
- 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这两个整数为互质数(即公因数只有1)。
- 化简比的方法:- 整数比化简: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 例如:12:18=(12÷6):(18÷6)=2:3。
- 分数比化简: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 例如:(2)/(3):(4)/(5)=((2)/(3)×15):((4)/(5)×15)=10:12 = 5:6。
- 小数比化简: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转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 例如:0.6:0.9=(0.6×10):(0.9×10)=6:9 = 2:3。
三、比的应用。
1. 按比例分配。
- 已知总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 解题步骤:- 先求出总份数。
课堂笔记五年级上册数学
课堂笔记五年级上册数学一、小数乘法。
1. 小数乘整数。
- 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2.5×3表示3个2.5相加的和是多少。
- 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例如:2.5×3 = 7.5。
2. 小数乘小数。
- 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例如:0.25×0.3 = 0.075。
3. 积的近似数。
- 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先算出积,然后看需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数字,再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例如:0.78×0.56≈0.44(保留两位小数)。
4.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 乘法交换律:a×b = 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 + b)×c=a×c + b×c。
这些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例如:0.25×4.78×4=(0.25×4)×4.78 = 1×4.78 = 4.78(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2×9.8 = 1.2×(10 - 0.2)=1.2×10 - 1.2×0.2 = 12 - 0.24 = 11.76(乘法分配律)。
5. 解决问题。
- 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计算长方形面积(长和宽是小数时)等。
要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再进行计算。
二、位置。
1. 数对。
- 用数对表示位置: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数对的表示形式为(列数,行数)。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减法课堂笔记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减法课堂笔记
以下是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减法课堂笔记:
一、有理数减法法则
有理数减法法则是减去一个数,相当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随后按照有理数的加法进行计算。
二、有理数减法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开始计算;
3、减法中哪数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位退1当10和本数位相加后再减。
三、有理数减法例题
1、例如:12-4=?
解:12-4=8
2、例如:-20-(-5)=?
解:-20-(-5)=-15
以上是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减法课堂笔记。
通过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书课堂笔记第五单元68到75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书课堂笔记第五单元68到75页
第五单元面积
一、认识面积
1.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观察法,还可用重叠法,或者是通过计
算面积后再比较。
二、认识面积单位
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5.平方千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三、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四、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五、组合图形的面积
对于组合图形,我们可以用分割法,将其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分别计算后再相加;也可以用添补法,将组合图形补全为一个更大的简单图形,再进行计算。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数学书课堂笔记第五单元68到75页的内容,仅供参考。
一年级数学课堂笔记实用
第三单元:1、长方形有4个角,4条边,对边相等,(2根相同的短小棒,2根相同长小棒可以拼成)2、正方形有4个角,4条边,4条边都相等。
(4根相同的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3、长方体有64、正方体有65、三角形有3条边。
△(2个三角形最少用5根小棒就可拼成)6、27、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8、8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9、。
10、4也可以拼成一个10、2第四单元1、数位表上从右往左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读书和写数要从(高位)起。
2、100以内的整十数有:10、20、30、40、50、60、70、80、90。
3、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4、前面的数更小,后面的数更大。
第五单元1、人民币单元有:元、角、分。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2、面值元: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角:1角、2角、5角。
分:1分、2分、5分。
3、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 2 )张50元,也可以换( 5)张20元,还可以换成(10 )张10元。
4、一张1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 2)张5元,也可以换(5)张2元,还可以换成(10 )张1元。
5、(2)张5角可以换一元,(5)张2角可以换一元,(10)张1角可以换一元。
第七单元1、钟面:①有12个大格。
②有60个小格。
2、短针是时针①它走大格,(1大格1小时,1圈12小时)②它的单位是(时)3、长针是分针①它走小格(1小格1分钟,1大格5分钟,1圈60分)也就是1小时=60分。
②它的单位是(分)4、分针走过的时间:走到数字1是5分,2是10分,3是15分,4是20分,5是25分,6是30分,7是35分,8是40分,9是45分,10是50分,11是55分,12是60分(下一个整时间0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周10月18日~10月22日例题
例1. 解方程: (系数化1)
(1) x =36 (2) x -=52 (3) x =164 (4) x -=2
105 (5) ..x =0311 (6) .x -=1580
例2. 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 例3. 解方程: (合并同类项)
(1) x -=235 (2) .x +=1
0203
x x x --=13154
例4. 解方程: (移项)
例5. 解方程: (去括号)
x x -=+320425 ()()x x x --=++371323
例6. 解方程: (去分母)
(1) x x x x +++=21133327 (2) x x x ++--=-31233522510 (3) .....x x -+=
050130040206
绝对值方程
例1. 若||x =3,则x = .
例2. ||x +1=3 例3. ||x --12=3
例4. ||||x x ++-12=5 (利用“零点分段法”分类讨论并化简)
含参数的方程
例1. 解关于x 的方程:ax b =
例2. 解关于x 的方程:mx n x m +=-2 (m ≠2)
补充练习:
(1)如果x x =-13122,那么x = (2)如果x y -=+11,那么x =
(3)如果
a b =-1
33,那么a = (4)如果a -=23
32
,那么a =
(5)判断 A. 如果m n =,那么am an =. ( ) B. 如果am an =,那么m n =. ( ) C. 如果m n =,那么
m n a a =. ( ) D. 如果m n
a a
=,那么m n =. ( ) E. 若xy y =,则x =1. ( ) F. 若ax =1,则x a =1
. ( )
(6)下列各式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_______________
①a -=530;②x +1;③m m -=263;④x y +=24;⑤ab c +=4;⑥x x -=51;⑦x
=1
5;⑧x =1. (7)按要求填空,并写出计算过程: (⨯4 )(-⨯3 )=14. (1)括号内两数相同;(2)两数互为相反数;(3)两数之和为4.
(8)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x a -=+21的解是x =4,则a =______. 方程x a +=31与方程x =-24的解相同,则a =______. (9)若关于x 的方程n x -+=473517是一元一次方程,则n =_____. (10)解方程: x x x -+--=-1241364 ....x x
+-=050011402003
(11)解方程:
||x -21=5 ||x -33=0 ||x +-31=2 ||||x x -++12=7
(12)解关于x 的方程:
()mx n m x n +=+2 (m ≠0) ()()m m n x m n x -+=-2
已知公式s s u t -=-121
(u ≠0),求t 已知公式R R R =+12111
(其中R 1,R 2为正数),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