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伤寒论谈桂枝的临床应用(1)(2)ppt课件
最新伤寒论——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幻灯片课件PPT
(4)偏瘫 偏瘫是一侧上下肢体自主运动障碍,多伴 口眼口呙斜,为脑血管病变中常见的症候。按中医辨证, 多因卫阳失固,营卫俱虚,邪风乘虚而入经络或脏腑致 营卫不和,气血瘀滞,亦属桂枝汤证范围。此即《素 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 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武氏以桂枝汤加红花、防风治疗 偏瘫24例。治愈15例,显效6例,好转3例。并例举随证 加减法:汗多,营阴伤重者,白芍增至30~40克。瘀血 较重者,减白芍加赤芍。汗出肢冷,脉微,阳虚较重者, 加附子。气息低微,脉浮虚者,加黄芪。下肢着地酸软 无力者,加全蝎。若因肝阳上亢或五志过极,化火从风, 挟痰,挟火上窜巅顶,横窜精髓,堵闭清窍而致突然昏 仆,不省人事,目赤气粗,舌红苔厚,脉弦数则忌用
草 汤 加茯苓白术 —苓桂术甘汤 补脾利水降冲。
辛 甘
加茯苓生姜
—茯甘汤
温胃利水。
助 加茯苓大枣 —苓桂甘枣汤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阳 加茯苓五味子 —茯苓五味甘草 敛气平冲。
汤
加人参地黄阿 —炙甘草汤 胶麦冬火麻仁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加白术附子 —甘草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湿
芍药 → 加附子 芍甘附汤 扶阳益阴 配甘 芍 草甘
次口服,均未采用其他药物治疗。结果:显效者 11例,好转者7例,无效及中断治疗者3例,总率 为85﹒7%〔12〕。
(7)产后高热 妇人产后易气血骤虚,贼风乘虚 导致营卫不和,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精神
不振,乏力少气,胃纳不振,欲吐,舌淡润,苔
薄白,脉缓或沉弱等,予桂枝汤,颇有效果。董 氏以桂枝汤加当归、防风、羌活治疗产后2 个月 发热伴汗出,身痛乏力,舌淡脉缓。辨证为气血 不足,营卫失调。经服上方2剂而愈〔13〕。张氏 以本方加红参10克。白薇10克,青蒿6克治疗各1 例产后及剖腹产后,因气血虚损,风邪乘袭致高 热(39﹒4~40﹒1℃),头痛,恶寒汗出,舌淡 苔白,脉浮数。经服上方2剂,体温降至正常, 诸症悉除(14)。
经方药对——桂枝篇(伤寒论现代研究PPT课件)
01
《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具有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等功效。
02
长期服用可以通神、轻身、不老 ,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
注意事项
• 夙体阴血虚弱及阳亢者,慎用。
02
桂枝用量
桂枝用量
01
用量主要包括常用量、张仲景最 小用量和最大用量3部分。
02
常用量:3-12g
最小量:18铢(约2.3g),如桂枝 二越婢一汤。
运用指导
01 02 03 04
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关节、肌肉疼痛用桂枝 附子汤。
胃痛用黄连汤,肺气上逆用小青龙汤,气冲心胸或咽用桂枝加桂汤。
脐下悸动用五苓散,心悸用桂枝甘草汤,心下逆满用苓桂术甘汤。
瘀血证用桂枝茯苓丸,寒凝经脉证用当归四逆汤,妇科经血不调、带 下证用温经汤。
药用溯源
主治病证
• 发热恶寒,或汗出或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心 悸,心烦,心痛,胃痛,腹痛,胁痛,肌肉疼痛,咽痛,呕 吐,咳嗽,气喘主治疾病
• 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风 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子宫肌瘤、前列腺炎、慢性浅 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痛经、闭经、盆腔炎、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骨髓炎、骨膜炎、过敏性疾病等。
03
可以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减少症、免疫功能低下、贫血、过敏性 血小板减少、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性心脏病、病 毒性心肌炎、心律不齐、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桂枝配柴胡
01
桂枝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柴胡清胆除热,调理气机。 柴胡与桂枝相用,治疗太阳 中风证与少阳胆热气郁证相 兼。
最新从伤寒论谈桂枝的临床应用(1)ppt课件
病涉六经(《伤寒论》)
病涉五脏六腑(《金匮要略》) 病涉皮毛筋骨(太阳中风、风湿骨痛)
病涉各科杂病(内外妇儿)
用法涉八法(无吐法)
《金匮要略》中 涉及的疾病就更
多了
汗—祛风除湿(桂枝附子汤) 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下—平冲降逆,降肺平喘(桂枝加桂汤)
温—温通心阳(桂枝甘草汤) 清—寒温并用(桃核承气汤) 补—温中补虚(小建中汤) 消—活血消症(桂枝茯苓丸) 通—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
温散:用于外感表证
功 能
温化:用于水湿痰饮证
有
四
温通:用于血脉、经络证
温补:用于心脾肾阳虚弱证
用量宜小,一般10克 用量宜大,一般20-40克 用量宜大,一般30-50克 用量宜偏大,一般10-20克
我用桂枝治疗内科病的三大用药指征
阳虚证:恶风寒、四肢不温、疲倦乏力、四时易感、舌 淡、苔白、脉沉弱
入院时证见:心悸,胸中憋闷,自觉有气从胸中上 冲头顶,伴头胀,无头痛,无恶心呕吐,体查:体温、血 压、呼吸均正常,舌质淡,苔白微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足,冲气上逆)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考虑其由于心肌缺血引起,遂用硝酸甘油类治疗,并 心电监护。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改善。嘱患者及家属, 劝其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但由于其经济原因,家属 放弃安装心脏起搏器,要求用中药治疗
阴寒证:痰湿咳嗽、水肿腹胀、胸水腹水、寒疝阴肿、 寒湿疼痛等
血脉壅塞不通证:肢体麻木、胸闷胸痛、颈项肩背 疾病、中风偏瘫等
含桂枝经方临床应用举例
1、桂枝加桂汤治疗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案 2、麻黄汤治愈软组织感染致重症高热案 3、桃核承气汤治愈药物性出血致下焦蓄血案 4、桂枝加附子汤治愈自汗证案 5、灸甘草汤治愈频发早搏案 6、汗法治愈急性胸痛案
第一节(桂枝汤类方)PPT课件
-
34
病机:太阳病发汗过多,损伤气营,致表未解正已伤。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养营。
【方药】桂枝新加汤。
桂枝汤 ——调和营卫
重用生姜四两 ——宣通阳气 重用芍药四两 ——和营养血 人参三两 ——补益气阴
调营卫,益气血, 除身痛。
-
35
(二)临床应用
1.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在表; 2.失血性贫血; 3.年老体弱之流感; 4.妇女产后或失血后身痛、产后发热; 5.气血双虚之发热。
【提要】 论脾虚悸而烦的证治。
【释义】 主症:
心中 悸 ——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烦 ——邪扰神明,且阴血不足。
-
26
病机: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健脾,调补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辛温助阳 辛甘化阳,以补脾胃之阳。
饴糖一升—甘温补中 酸甘化阴,以补脾胃之阴。 芍药六两 —酸敛益阴
【释义】
主症: 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心阳虚损,下焦水寒
之气上乘。
(尚可见心悸、胸闷气促、恐怖欲死等症。)
病机:烧针取汗,损伤心阳,下焦水寒之气上逆 (阳虚阴乘)。
-
23
【治法】温补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 ——温阳降逆 炙草二两 ——甘缓益气
温补心阳。
生姜三两 辛甘化阳,增强桂枝温阳之功。
大枣十二枚
芍药三两 ——缓冲气之急,并制桂枝辛散之性。
-
24
(二)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心脏病、头痛、眩晕、神经官能症、 更年期综合征、美尼尔氏综和征、胃炎、慢性结肠 炎等疾病具有心胸不适,有气上冲感的治疗。
-
25
五、小建中汤 (一)方证辨析
伤寒论里面桂枝的使用原理
伤寒论里面桂枝的使用原理
桂枝为常用的中药之一,在《伤寒论》中有重要应用,主要用于辅助治疗外感表证的风寒病症。
《伤寒论》认为,外感风寒病是由于外邪入侵人体经脉所致。
此时人体正气存有余热,与邪形成表里对立。
桂枝入络,有升阳散寒的功效,可以活血周流,助阳气上升,逐渐散寒除表,从而达到治疗风寒表证的目的。
在《伤寒论》相关论述中,桂枝运用于以下几类情况:
1. 寒证较重时,与芍药、生姜等混合,共奏温通阳气,散寒止痛的作用。
2. 伤寒初起,采用桂枝汤以散寒除表。
3. 阳气受损时,与人参、黄芪等补益阳气,共奏益气升阳的功效。
4. 气机郁滞时,与枳实等습湿藥配伍,可宽胸理气。
5. 正气消退时,与大枣、甘草等健脾益气,共奏扶正固表之效。
6. 外感表证已解但遗留腰膝酸软时,与独活、秦艽等同用,可温通经络,达到腰膝强健的目的。
《伤寒论》对桂枝运用于辅助治疗外感表证提供了系统指导,其Individualizsed 易行体质,辨治精确,充分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合理应用桂枝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方略,对治疗多种风寒表证疾病有重要价值。
浅论桂枝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及现代临床应用
浅论桂枝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及现代临床应用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味辛,性甘温,入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112首方剂中冠以桂枝的处方有24个,在70味中药中,桂枝的使用次数高达43次,仅次于甘草。
桂枝及其组方已广泛使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现仅对其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及现代应用加以解析,翼希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标签:桂枝;伤寒论;配伍;现代应用桂枝,别名柳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入药。
其性湿而味辛、甘,入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其使用范围极为广泛。
1桂枝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应用11桂枝配麻黄桂枝配麻黄,温散风寒,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者而喘,麻黄汤主之”。
方中麻黄偏入肺经气分,辛开苦泄,专于发汗而散寒邪,桂枝则偏入心经,辛甘温煦,透达营卫,能解肌祛风,二者配合既入卫又入营,共奏发汗解表,温散风寒之功。
12桂枝配芍药桂枝配芍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中风表虚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中桂枝、白芍等量配伍,一辛一酸,一散一收,开合相济,于发散解表之中寓敛汗养阴之意,相制相承;且桂枝得芍药使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二者相伍共成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效。
13桂枝配甘草桂枝配甘草,温补心阳,用于心阳虚损之心悸证。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中桂枝甘草相伍,辛甘化合,温通为用,构成治疗心阳虚损的基本方。
14桂枝配当归桂枝配当归,活血温经散寒,用于气血不足寒湿入侵之厥证,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方中当归甘温,质重味甘,补血入血分,又能活血;桂枝味辛通阳,温可助热,甘能补虚,亦入血分,二者相伍补中有行,行中有补,气血兼容,动静互补,既可活血,又可温经散寒。
桂枝汤的临床案例上课讲义
桂枝汤的临床案例桂枝汤的临床案例以下案例分别治疗(均有出处): 1--治感冒 2--治肩周炎 3--夏日腹泻 4--治肌肉痛 5--治身痒 6--治自汗 7--治盗汗 8--治过敏性鼻炎桂枝汤是《伤寒论》第1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誉,柯韵伯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5味药可分为2组(或者说2对药),桂枝、甘草为温通阳气的一组药;芍药、甘草为滋养阴血的一组药。
配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透表。
药味精炼,结构严谨,内涵丰富,疗效广泛,体现了经方的可贵处【临证验案】1 治感冒南方的春天,每多久雨低温,若素体阳虚之人,春寒雨季,终日身寒洒淅,周身酸痛,困重不舒,用桂枝汤佐以祛风药,每多获效。
病案举例:吴某某,男,47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就诊。
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
遂以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
按:桂枝汤治虚人感冒是首选方,加入祛风的防风、秦艽、威灵仙,既可疏风胜湿,又可达表祛邪。
表证一罢,再合玉屏风散,使之益气固表与调和营卫共行,以求治本。
2 治肩周炎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男女皆可罹患。
究其病因不外气血亏虚,筋脉失于温养,并可兼夹瘀滞。
用针灸、理疗等外治可获近效,但容易复发,如用桂枝汤之滋阴和阳,佐以活血温阳的姜黄、当归、川乌、草乌之类,临床疗效更为巩固。
病案举例:吴某某,女,51岁,家庭妇女,1979年11月10日就诊。
患者左肩疼痛,不能抬举,手不能上头,不能后反,遇寒则痛剧,经用针灸、理疗3个月余,能缓解症状,但遇寒冷阴雨气候,则疼痛复发增剧,脉缓略弦,舌苔5剂后疼痛缓解,继服20余剂,临床痊愈。
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经常来诊,2年余肩周炎未复发。
按:用桂枝汤治肩周炎,其机理是调和营卫,温通经络。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幻灯片1
•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019)
桂枝汤脉证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2) •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012) •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25) •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039) •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042) •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 桂枝汤。(05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017)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018)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019)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020)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0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022)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 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 半汤。(023)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024)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025)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026)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027)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028)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 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 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 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 甘草汤,尔胫乃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030)
浅析《伤寒论》对桂枝的应用
浅析《伤寒论》对桂枝的应用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具有发汗解表,温经脉,助阳气的功效。
《本草证疏》言:“(桂枝)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现代研究表明,桂枝中主要含有挥发性成分、有机酸类、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具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利尿、扩血管、促进发汗、降压、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等多种药理活性。
桂枝在《伤寒论》中应用非常广泛,《伤寒论》所载113方中使用桂枝的方剂达43首之多。
除去丸、散及药后加减法,笔者对其中38首方剂进行了分析,发现桂枝在《伤寒论》方中所发挥的功效与用药剂量及配伍以及比例有着密切关系。
然仲景所著,组方严谨,用药精当,余虽勤勤恳恳,仅撮其一毛,究未得其全牛。
笔者试从剂量及配伍比例两个层次梳理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规律。
1桂枝功效与剂量层次的关系中药在使用中发挥功效与剂量存在一定关系,古人已有认识,如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对柴胡的论述提到:“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
”说明中药的使用剂量与功效发挥关系密切。
笔者统计了《伤寒论》中出现桂枝的38方,此38方中出现了11种不同剂量,分别统计其方名及剂量(见表1),根据不同功用将其分为四个层次的使用剂量,为轻量、中量、中重量、重量(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桂枝在中等剂量应用最广,重剂量应用最少,结合各方的功效,可探讨桂枝在各方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1.1轻量重在通阳、助气化桂枝轻用主要代表方为麻黄升麻汤、五苓散,两方均体现桂枝通阳化气的核心功能。
《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说明太阳蓄水之证,膀胱气化不利,故津液不能上乘而口渴欲饮,小便不利。
五苓散中重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水,而用利水药仅在于治标,以少量桂枝取其辛温通阳之性,以利膀胱之蒸腾气化。
第3讲桂枝汤及类方应用研究进展(1)PPT课件
临床应在有桂枝主治证和桂枝体质的情况 下,才能考虑使用桂枝以及桂枝剂。
-
12
e.关于桂枝配伍
《伤寒论》教学团河队南省精品课程
1.桂枝甘草麻黄 3.桂枝甘草附子 5.桂枝甘草柴胡 7.桂枝黄芪芍药 9.桂枝甘草半夏 11.其它配伍
-
28
《伤寒论》教学团河队南省精品课程
(二)张仲景对桂枝汤的应用
1.调和营卫,无论有表无表 2.扶正祛邪,不在有汗无汗 3.从调和脾胃来看,不分内伤外感 4.应用禁忌
-
29
《伤寒论》教学团河队南省精品课程
1.调和营卫,无论有表无表
1.1有表证:主要用于风寒束表、肌表不和 的太阳表虚证
1.2无表证:主要用于杂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53条)和杂病常自汗出者(54条)
-
19
《伤寒论》教学团河队南省精品课程
4.桂枝甘草芍药
②小建中汤主治“腹中急痛”(104)“心中 悸而烦者”(102),“虚劳里急,悸,衄、 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 口燥”及“妇人腹中痛”(第六)。
③桂枝加芍药汤主治“腹满时痛”(279)。
-
20
5.桂枝甘草柴胡
《伤寒论》教学团河队南省精品课程
-
18
《伤寒论》教学团河队南省精品课程
4.桂枝甘草芍药
主治:自汗出、气上冲、腹痛、羸瘦而悸者。
方剂:
①桂枝汤:主治“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太阳经气上冲) 者”(15),
“热自发,汗自出者”(12)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13),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 “病常自汗出者”(53); 治“太阴病脉浮者”(276); 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234), 以及病人“烦热,脉虚浮者”(2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从《伤寒论》谈起?
桂枝 仲景方中使用 频率最高的药物
《伤寒论》112方,用桂枝41方,占36.61% 《金匮要略》140方,用桂枝35方,占25%
合计252方,共有76方用桂枝,除甘草之外 使用频率位居第一
桂枝
仲景方:桂枝使用范围
病 涉 内 外 各 科
阴寒证:痰湿咳嗽、水肿腹胀、胸水腹水、寒疝阴肿、 寒湿疼痛等
血脉壅塞不通证:肢体麻木、胸闷胸痛、颈项肩背 疾病、中风偏瘫等
含桂枝经方临床应用举例
1、桂枝加桂汤治疗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案 2、麻黄汤治愈软组织感染致重症高热案 3、桃核承气汤治愈药物性出血致下焦蓄血案 4、桂枝加附子汤治愈自汗证案 5、灸甘草汤治愈频发早搏案 6、汗法治愈急性胸痛案
病涉六经(《伤寒论》)
病涉五脏六腑(《金匮要略》) 病涉皮毛筋骨(太阳中风、风湿骨痛)
病涉各科杂病(内外妇儿)
用法涉八法(无吐法)
《金匮要略》中 涉及的疾病就更
多了
汗—祛风除湿(桂枝附子汤) 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下—平冲降逆,降肺平喘(桂枝加桂汤)
温—温通心阳(桂枝甘草汤) 清—寒温并用(桃核承气汤) 补—温中补虚(小建中汤) 消—活血消症(桂枝茯苓丸) 通—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
处方
• 桂枝2包(20克) 白芍1包(10克) 甘草1包(6克)
生
姜1包(3克) 大枣1包 (10克)
6剂
用广东一方药厂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每日2剂,开水冲服,连 服3天。
并嘱病人家属,如3天不见效,就要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以 防止心脏骤停
复诊
第三日 查房
病人自述昨天服药后,当晚气上冲症状发作次数减少,今 天早上发作1次,其后没有再发作。查看心电监护记录,高 度房室传导阻滞明显好转。中药继续服用
温散:用于外感表证
功 能
温化:用于水湿痰饮证
有
四
温通:用于血脉、经络证
温补:用于心脾肾阳虚弱证
用量宜小,一般10克 用量宜大,一般20-40克 用量宜大,一般30-50克 用量宜偏大,一般10-20克
我用桂枝治疗内科病的三大用药指征
阳虚证:恶风寒、四肢不温、疲倦乏力、四时易感、舌 淡、苔白、脉沉弱
入院时证见:心悸,胸中憋闷,自觉有气从胸中上 冲头顶,伴头胀,无头痛,无恶心呕吐,体查:体温、血 压、呼吸均正常,舌质淡,苔白微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足,冲气上逆)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考虑其由于心肌缺血引起,遂用硝酸甘油类治疗,并 心电监护。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改善。嘱患者及家属, 劝其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但由于其经济原因,家属 放弃安装心脏起搏器,要求用中药治疗
《伤寒论》中桂枝用量分析
《伤寒论》桂枝用量(克)与功效的关系
散寒 调和 温通 温助 利肝 平冲 寒温 解表 营卫 经脉 阳气 肺气 降逆 并用
出现频数 16
18
14
25
9
7
15
最大剂量 60
45
60
60
45
75
45
最小剂量 3.75 45 11.25 3.75 15
30 11.5
我用桂枝的临床体会:桂枝四项功能
第五日 查房
从服药第三天上午11时起,症状完全消失,心电监护也没 有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药已凑效,且十分显著,即再用上 药治疗1周。未再发作心律失常,症状亦未再出现。复查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完全恢复正常。病情告愈出院
体会
• 本例是利用桂枝平冲降逆功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病例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是安装永久性 心脏起搏器的绝对指征。
1.桂枝加桂汤治愈高度室传导阻滞案
患者车某,女,70岁,广东高州人,2004年4月 19日住院,住院号:12958。
主诉:心悸,胸闷十余天,加重2天。患者10天前 在登白云山活动后,出现心悸,胸中憋闷,自觉有气从 胸中上冲头顶,伴头胀,发热,休息后自行缓解,未与重 视和治疗,后症状仍间断出现。2天前起症状发作频 繁,自觉有气从胸中上冲咽喉,及头顶,伴心悸,遂在我 院门诊查动态心电图检查,报告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4:1传导),偶发房性早搏,遂收入院治疗
• 家属提出先用中药治疗,才促成了这个成功病倒
关键是抓住了临床特点:气从胸中上冲咽喉,状似“奔 豚”。 凡是气机上冲的病机,都必须用降气平冲
• 使用经方,重在临床表现,重在病机,不在乎病因如何, 也不必考虑西医诊断为何,只要辨证准确,确能收到立竿 见影之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王清海整理,2004年10月20日,发 表于2008年发表于《中医杂志》,2008年收载入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编著的《经典传承临证录 》一书)
2.麻黄汤治愈软组织感染致重症高热1例
患者肖某,男,66岁,因患3级高血压病、冠 心病PTCA支架术后、慢性肾衰左肾换肾术后、高 脂血症、肥胖症、2型糖尿病,间断在我科住院治 疗4年。住院号:3504。2006 年10月25日再次以 前述疾病住进我科
11月15日因冲凉不慎,感受风寒而出现高热、 恶寒、无汗、头痛、周身疼痛、喘促气急、右下 肢大腿内侧肿胀、皮肤发红,局部轻压痛。无鼻 塞、流涕、咳嗽等,舌红、苔黄滑
• 西医诊断:软组织感染 • 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5克,加入5%葡萄糖250ml中
静脉滴注,Bid;左氧氟沙星0.2g,静脉滴注,每天2次。 并用降温床和冰帽以求物理降温
次日余查房时,证见:阵发性气从胸中上冲咽 喉,发作欲死,伴心悸不安,但发作短暂,过后一如常人, 舌质淡,苔白微腻,脉弦滑。舌淡者,虚也,苔白腻,脉 滑者,痰饮也。
缘患者年事已高,正气虚弱,心阳不足,痰饮停滞 心下,又因登山过于疲劳,更虚其气,且引动水饮上冲 胸咽,故见气上冲咽,胸中憋闷,心下悸动
经云: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 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 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体 温 39.5 ℃ , 血 压 160/95mmHg, 呼 吸 25 次 / 分,心率90次/分。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干 湿性罗音,心律齐,心尖区可闻2/6级收缩 期吹风样杂音。血常规:WBC:12×109/L, N:85%,L:15%。其它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风热袭肺) •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 处方:银翘散加公英、地丁、板兰根,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