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
苏教版八下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复习
A
E B
D M F C P
探索研究3
如图:在△ABC中,P是∠ B 、∠ C角平分线的交点, ∠BPC与∠A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A
P B C
如图:在△ABC中,P是∠ B 、∠ C外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BPC与∠A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A 拓展1
B
C
P
如图:在△ABC中,P是∠ B的角平分线 和 ∠ C外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BPC与∠A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2 A P
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可能是对顶角
(3)两个无理数的乘积一定是无理数;
例题欣赏
☞
已知:如图6-13,在△ABC中,AD平分∠EAC, AD∥BC. 求证:∠B= ∠C.
E
A
1 2
D
B
C
回顾与思考
☞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
E
AE2 B C1DBCA
E
A
F
F E
直角三角形 两锐角互余
回顾与思考
☞
学好几何的标志 是会“证明”
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根据命题,画出图形; 根据命题,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写出证明过程.
注: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 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完善。
对名称或术语的含义进行描述,做出规定,就是给出 他们的定义.
例如: 互为相反数 “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是“ 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_______”的定 义.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的定义;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第十一章图形的证明(一)全章节教案(表格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执教
周永红
总课时
11.1你的判断对吗?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些观察、操作活动,并对获得的数学猜想进行试验验证,体验直观判断有时不一定正确,从而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2.在交流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和严密性.
3.渗透辨证唯物注意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学生通过实例,初步了解什么是定义。并尝试着下定义。
了解定义的规则。
通过实例,了解什么是命题,如何区分命题
通过例题知道命题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尝试如何把一个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了解真命题与假命题的概念,并尝试着判断。
学生尝试解题,师生共同评价,深入探索说明命题是真命题与假命题的方法。
课堂小结
什么叫命题?它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判断真假?
归纳:用推理的方法证实真命题的过程叫做证明(proof).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theorem).已经证明的定理也可作为以后推理依据.
例1、如何证明“对顶角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求证:∠1=∠2.
证明:∵AB、CD相交于点O(已知),
∴∠1+∠BOD=180°,
∴∠1=180°-∠BOD,∠2+∠BOD=180°,
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操作活动,我们感受到……
实验、观察、操作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但仅凭实验、观察、操作是不够的,所以正确地认识事物,不能单凭直觉,还要学会说理!
各抒己见
作业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粒草莓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归纳
三角形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一基本概念: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外角、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集合定义、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尺规作图、辅助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集合定义、轴对称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勾股数.二常识:1.三角形中,第三边长的判断: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2.三角形中,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它们都分别交于一点,其中前两个交点都在三角形内,而第三个交点可在三角形内,三角形上,三角形外.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3.如图,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面积等式,即:若CD⊥AB,BE⊥CA,则CD·AB=BE·CA.4.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另两边之和.5.直角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的平方等于另两边的平方和. 6.分别含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AB CED7.如图,双垂图形中,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 (1) AC ·CB=CD ·AB ; (2)∠1=∠B ,∠2=∠A .8.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内角是钝角,但最少有两个外角是钝角.9.全等三角形中,重合的点是对应顶点,对应顶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10.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11.几何习题中,“文字叙述题”需要自己画图,写已知、求证、证明. 12.符合“AAA ”“SSA ”条件的三角形不能判定全等.13.几何习题经常用四种方法进行分析:(1)分析综合法;(2)方程分析法;(3)代入分析法;(4)图形观察法.14.几何基本作图分为:(1)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角等于已知角;(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4)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5)作线段的中垂线;(6)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15.会用尺规完成“SAS ”、“ASA ”、“AAS ”、“SSS ”、“HL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作图.16.作图题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画出草图并标出字母,然后确定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注意:每步作图都应该是几何基本作图.17.几何画图的类型:(1)估画图;(2)工具画图;(3)尺规画图. ※18.几何重要图形和辅助线: (1)选取和作辅助线的原则:① 构造特殊图形,使可用的定理增加; ② 一举多得;③ 聚合题目中的分散条件,转移线段,转移角; ④ 作辅助线必须符合几何基本作图.A BCD 12(2)已知角平分线.(若BD是角平分线)BC的中线)(3)已知三角形中线(若AD是(5)其它。
苏教版八下第十一章图形的证明(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第十一章图形的证明(一) 单元检测卷(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直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 D. 无法确定2. 锐角三角形中,最大角α的取值范围是( )A. 00<α<900B. 600<α<1800C. 600<α<900 D.600≤α<900。
3.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A=2∠B=3∠C B.∠A:∠B:∠C=1:3:4C. ∠B+∠A=∠C D.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相邻的一个内角4.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下列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a=3,b=2,c=4 B.a=15,b=12,c=9C. a=9,b=8,c=11 D.a=7,b=7,c=45.下列句子中,是命题的是( )A. 作线段AB的垂线AC B.正数大于零C.连接A、B D.作线段AB=3CD6.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B.互补的角一定是邻补角C.如果a2=b2,那么a=b D.锐角与钝角之和等于平角7. 给出下面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①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②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③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④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A. 1个B. 2个C. 3个D. 4个8. 一平面镜以水平成450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如图,小球以1米/秒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则小球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 )A. 以1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上运功B. 以1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下运动C.以2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上运动D.以2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下运动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 身高为1.6米的小明绕地球赤道跑一圈,那么他的头比比脚多走的距离超过10千米,你_________ (填“同意”或“不同意”)这种说法。
苏教版八年级下第11章图形的证明(一)复习课件
复习巩固
3、指出下列命题中的逆命题,并判断两个互逆命题 的真假.
(1)直角都相等.
(2)如果a+b>0, 那么a>0,b>0. (3)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4)若xy=0,则x=0. (5)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复习巩固
4.请把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已知:如图,DE∥BC,BE平分∠ABC. 求证:∠1=∠3. 证明:∵BE平分∠ABC(已知), ∴∠1=______( ). ∵DE∥BC(已知), ∴∠2=_____( ). ∴∠1=∠3( ).
请用其中3个作为已知条件,余下1个作为结论,编一 道数学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灵活运用
7、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相等.
灵活运用
8、已知,如图,△ABC中,∠A = 90,AB =AC, D是BC边上的中点,E、F分别是AB、AC上的点, 且BE = AF.
0
求证:ED⊥FD
A F E C
复习巩固
1.下面的句子哪些是命题?若是命题,请说出命题的 条件和结论. (1)我是扬州人. (2)你吃饭了吗? (3)对顶角相等. (4)内错角相等. (5)延长线段AB. (6)明天可能下雨. (7)若a2>b2 ,则a>b.
复习巩固
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若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1)同角的余角相等; (2)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3)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4)异号两数相加得零; (5)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6)能被2整除的数也能被4整除;
B
D
探索研究
9、某参观团依据下列约束条件,从A、B、C、D、 E五个地方选定参观地点: (1)如果去A地,那么也必须去B地; (2)D、E两地至少去一处; (3)B、C两地只去一处; (4)C、D两地都去或都不去; (5)如果去E地,那么A、D两地也必须去. 依据上述条件,你认为参观团只能去__________
第11章图形与证明整章教案
第11章图形与证明11.1 你的判断对吗【新知导读】图中的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先猜一猜,再量一量.【范例点睛】如图11-1-1,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与同伴进行交流.图11-1-1思路点拨: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或实验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课外链接】费马数猜想:大师的失误1640年,在数论领域留下不可磨灭足迹的费马思考了一个问题:式子+1 的值是否一定为素数。
当n取0、1、2、3、4时,这个式子对应值分别为3、5、17、257、65537,费马发现这五个数都是素数。
由此,费马提出一个猜想:形如+1的数一定为素数。
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费马写道:“我已经发现形如+1的数永远为素数。
很久以前我就向分析学家们指出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费马同时坦白承认,他自己未能找到一个完全的证明。
费马所研究的+1这种具有美妙形式的数,后人称之为费马数,并用F n表示。
费马当时的猜想相当于说:所有费马数都一定是素数。
费马是正确的吗?进一步验证费马的猜想并不容易。
因为随着n的增大,F n迅速增大。
比如对后人来说第一个需要检验的F5=4294967297已经是一个十位数了。
非常可能的是,由于这一数太大,所以费马在得出自己的猜想时并没有对它进行验证。
那么,它到底是否如同费马所相信的那样是一个素数呢?1729年12月1日,哥德巴赫(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者)在写给欧拉的一封信中问道:“费马认为所有形如+1的数都是素数,你知道这个问题吗?他说他没能作出证明。
据我所知,也没有其他任何人对这个问题作出过证明。
”这个问题吸引了欧拉。
1732年,年仅25岁的欧拉在费马死后67年得出F5=641×6700417,其中641=5×27+1这一结果意味着是一个合数,因此费马的猜想是错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一章知识点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3.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轴对称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4.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5.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7.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8.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1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3.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1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一次函数1.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一、列表(一次函数只用列出两个点即可,其他函数一般需要列出5个以上的点,所列点是自变量与其对应的函数值),二、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函数的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的个点,一般画一次函数只用两点),三、连线(依次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2.根据题意写出函数解析式:关键找到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既函数解析式.3.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4.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5.正比列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 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6.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把两点带入函数一般式列出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把待定系数值再带入函数一般式,得到函数解析式7.会从函数图象上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既与x轴的交点坐标横坐标值),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既两函数直线交点坐标值)看了“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初中数学《苏科版》教材目录(2003版)
初中数学《苏科版》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⑴生活数学(6)1⑵活动思考(8)1第二章有理数⑴比0小的数(12)2⑵数轴(16)2⑶绝对值与相反数(20)3⑷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6)4⑸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6)3⑹有理数的乘方(45)2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50)2数学活动算“24”(54)1小结与思考(54)2复习题(55)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⑴字母表示什么数(62)1⑵代数式(66)1⑶代数式的值(70)2⑷合并同类项(75)2⑸去括号(79)2数学活动正方体涂色(84)1小结与思考(84)2复习题(85)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⑴从问题到方程(92)2⑵解一元一次方程(95)4⑶用方程解决问题(102)6数学活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调查(111)1小结与思考(111)2复习题(112)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⑴丰富的图形世界(118)2⑵图形的变化(123)2⑶展开与折叠(128)2⑷从三个方向看(134)2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139)1小结与思考(139)1复习题(140)第六章平面图形认识(一)⑴线段、射线、直线(148)2⑵角(152)2⑶余角、补角、对顶角(158)2⑷平等(163)1⑸垂直(167)1数学活动测量距离(171)1小结与思考(171)2复习题(172)课题学习制作无盖长方体的长方体纸盒(175)1数学活动评价表(176)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⑴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6)2⑵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1)1⑶图形的平移(14)2⑷认识三角形(20)2⑸三角形的内角和(25)4数学活动(32)1小结与思考(33)2复习题(34)第八章幂的运算⑴同底数幂的乘法(40)1⑵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43)2⑶同底数幂的除法(47)3数学活动(52)1小结与思考(52)2复习题(52)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⑴单项式乘单项式(56)1⑵单项式乘多项式(58)1⑶多项式乘多项式(61)1⑷乘法公式(64)3⑸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70)1⑹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72)3数学活动(77)1小结与思考(78)2复习题(79)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⑴二元一次方程(84)1⑵二元一次方程组(86)2⑶解二元一次方程组(89)2⑷用方程组解决问题(93)3数学活动(99)1小结与思考(99)2复习题(100)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⑴全等图形(104)1⑵全等三角形(108)1⑶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11)5数学活动(125)1小结与思考(125)2复习题(126)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⑴普查与抽样调查(132)1⑵统计图的选用(133)3⑶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145)2数学活动(152)1小结与思考(152)1复习题(153)第十三章感受概率⑴确定与不确定(160)1⑵可能性(162)2数学活动(169)1小结与思考(169)1复习题(170)课题学习丢弃了多少塑料袋(172)1数学活动评价表(173)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图形⑴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6)1⑵轴对称的性质(10)1⑶设计轴对称图案(15)1⑷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8)2⑸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3)3⑹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31)2数学活动剪纸(35)1小结与思考(36)2复习题(37)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⑴勾股定理(44)1⑵神秘的数组(48)1⑶平方根(51)2⑷立方根(55)1⑸实数(57)2⑹近似数与有效数字(62)1⑺勾股定理的应用(65)2数学活动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69)1小结与思考(69)2复习题(69)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⑴图形的旋转(74)1⑵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77)2⑶设计中心对称图案(82)1⑷平行四边形(85)3⑸矩形、菱形、正方形(92)5⑹三角形、梯形中位线(102)2数学活动平面图形的镶嵌(105)1小结与思考(106)2复习题(107)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⑴数量的变化(114)2⑵位置的变化(120)1⑶平面直角坐标系(123)3数学活动确定藏宝地(132)1小结与思考(132)2复习题(133)第五章一次函数⑴函数(140)2⑵一次函数(147)2⑶一次函数的图象(151)2⑶一次函数的应用(157)2⑷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161)1数学活动温度计上的一次函数(163)1小结与思考(164)2复习题(165)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⑴平均数(170)2⑵中位数与众数(174)2⑶用计算器求平均数(179)1数学活动你是“普通”学生吗?(182)1小结与思考(183)2复习题(183)课题学习利用对称图形设计徽标(186)1数学活动评价表(187)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⑴生活中的不等式(6)⑵不等式的解集(9)⑶不等式的性质(12)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5)⑸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19)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1)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26)数学活动(28)小结与思考(28)复习题(29)第八章分式⑴分式(34)⑵分式的基本性质(37)⑶分式的加减法(43)⑷分式的乘除法(46)⑸分式方程(54)数学活动(57)小结与思考(57)复习题(58)第九章反比例函数⑴反比例函数(62)⑵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65)⑶反比例函数的应用(73)数学活动(76)小结与思考(77)复习题(77)第十章图形的相似⑴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82)⑵黄金分割(85)⑶相似图形(89)⑷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94)⑸相似三角形性质(105)⑹图形的位似(110)⑺相似三角形的应用(113)数学活动(120)小结与思考(120)复习题(120)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⑴你的判断对吗(126)⑵说理(129)⑶证明(134)⑷互逆命题(142)数学活动(146)小结与思考(147)复习题(148)第十二章认识概率⑴等可能性(154)⑵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157)⑶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165)数学活动(168)小结与思考(169)复习题(170)课题学习游戏公平吗?(173)1数学活动评价表(174)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⑴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6)1⑵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9)2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3)8⑷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28)1⑸中位线(30)2数学活动折纸与证明(34)1小结与思考(36)2复习题(37)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⑴极差(42)1⑵方差与标准差(45)1⑶用计算器求标准差和方差(49)1数学活动估计时间(53)1小结与思考(53)1复习题(54)第三章二次根式⑴二次根式(58)2⑵二次根式的乘除法(61)4⑶二次根式的加减法(69)2数学活动画画·算算(74)1小结与思考(74)1复习题(75)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⑴一元二次方程(80)1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83)6⑶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94)4数学活动矩形绿地中的花圃设计(100)1小结与思考(101)2复习题(101)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⑴圆(106)2⑵圆的对称性(111)2⑶圆周角(117)2⑷确定圆的条件(124)1⑸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27)4⑹圆和圆的位置关系(138)1⑺正多边形与圆(142)1⑻弧长及扇形的面积(145)1⑼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148)2数学活动制作冰淇淋纸筒(151)1小结与思考(151)2复习题(152)课题学习制作“动画片”(156)1数学活动评价表(158)九年级下册:第六章二次函数⑴二次函数(6)1⑵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9)4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1)2⑷二次函数的应用(25)3数学活动(32)1小结与思考考(32)2复习题(33)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⑴正切(38)1⑵正弦、余弦(41)2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46)1⑷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49)1⑸解直角三角形(51)1⑹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54)2数学活动(60)1小结与思考(60)2复习题(61)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⑴货比三家(66)1⑵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70)3数学活动(77)1小结与思考(78)1复习题(79)第九章概率的简单应用⑴抽签方法合理吗(84)1⑵概率帮你做估计(86)1⑶保险公司怎样才能不亏本(88)1数学活动(90)1小结与思考(91)1复习题(91)课题学习探究等周长图形的最大面积(94)数学活动评价表(95)。
2013年苏教版八下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期末复习教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数学复习教学案(5)第十一章 图形与证明(一)基础知识练习:1、把下列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 ,那么2、举反例说明命题是假命题:同旁内角互补。
。
3、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题设: , 结论:4、如下图左,DH ∥GE ∥BC ,AC ∥EF ,那么与∠HDC 相等的角有 .5、如上图右:△ABC 中,∠B=∠C ,E 是AC 上一点,ED ⊥BC ,DF ⊥AB ,垂足分别为D 、F ,若∠AED=140°,则∠C= ∠A= ∠BDF= .6、写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 ;它是 命题(填“真”或“假”)。
7、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无法确定 8、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 、锐角大于它的余角B 、锐角大于它的补角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 、锐角与钝角之和等于平角 9、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 、0B 、1个C 、2个D 、3个 10、如图,直线1l ∥2l ,3l ⊥4l .有三个命题:①︒=∠+∠9031;②︒=∠+∠9032;③4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②正确 (C )①和③正确 (D )①②③都正确 .典型例题分析: 例1.如图:已知CB ⊥AB ,CE 平分∠BCD ,DE 平分∠ADC , ∠1+∠2=90°, 求证:AB ∥CDFED C BA MHGEDCBA21E DCBA例2.求证: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2).180° 已知: 求证: 证明:例3 E 、F 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DB 上三等分点,连AE 并延长交DC 于P ,连PF 并延长交AB 于Q ,如图①,在备用图中,画出满足上述条件的图形,记为图②,试用刻度尺在图①、②中量得AQ 、BQ 的长度,估计AQ 、BQ 间的关系,并填入下表(长度单位:cm )由上表可猜测AQ 、BQ 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1) 上述(1)中的猜测AQ 、BQ 间的关系成立吗?为什么?(2) 若将平行四边形ABCD 改为梯形(AB ∥CD )其他条件不变,此时(1)中猜测AQ 、BQ间的关系是否成立?(不必说明理由)(3) 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和AC 上,且DE ∥BC ,如果AD =2,DB =4,AE=3,那么EC =例4: 如图,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D 、E 、F 分别在边BC 、CA 、AB 上,且DEF ∆也是等边三角形.(1)除已知相等的边以外,请你猜想还有哪些相等线段,并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所证明相等的线段,可以通过怎样的变化相互得到?写出变化过程.F ED C B A课后练习巩固:一、填空题1.命题“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2.如图1,∠1=_________,∠2=__________.(1) (2)3.如图2,在△ABC中,DE∥BC,∠A=45°,∠C=70°,则∠ADE=_______°.4.如图3,在△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A=65°,则∠BEC=______°.(3) (4) (5)5.如图4,∠1、∠2、∠3分别是△ABC的3个外角,则∠1+∠2+∠3=_______°.6.•若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度数之比为4:•3:•2,•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7.如图5,Rt△ABC中,∠C=90°,AD平分∠BAC,BD平分∠CBE,则∠ADB=______°.二、选择题8.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同位角相等(B)延长线段AD(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如果x>1,那么x+1>59.下面有3个命题:①同旁内角互补;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其中真命题为().(A)①(B)③(C)②③(D)②10.下面有3个判断:①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多有1个直角;②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③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至少有1个钝角.•其中正确的有().(A)0个(B)1个(C)2个(D)3个11.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的和,则这个三角形是().(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何类三角形不能确定12.已知点A在点B的北偏东40°方向,则点B在点A的().(A)北偏东50°方向(B)南偏西50°方向(C)南偏东40°方向(D)南偏西40°方向13.如图6,已知AB∥CD∥EF,∠ABC=50°,∠CEF=150°,则∠BCE的值为().(A)50°(B)30°(C)20°(D)60°(6) (7) 14.如图7,已知FD ∥BE ,则∠1+∠2-∠A=( ).(A )90° (B )135° (C )150° (D )180° 15.下面有2句话:(1)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2)假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假命题,其中,正确的( ).(A )只有(1) (B )只有(2) (C )只有(1)和(2) (D )一个也没有 三、解答题16.请把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已知:如图,DE ∥BC ,BE 平分∠ABC .求证:∠1=∠3.证明:因为BE 平分∠ABC (已知), 所以∠1=______( ). 又因为DE ∥BC (已知),所以∠2=_____( ).所以∠1=∠3( ). 17.如图,在△AFD 和△CEB 中,点A 、E 、F 、C 在同一直线上,下面有4个判断: (1)AD=CB ;(2)AE=FC ;(3)∠B=∠D ;(4)AD ∥BC .请用其中3个作为已知条件,余下1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18.如图,长方形ABCD 是一块釉面砖,•居室装修时需要在此砖上截取一块呈梯形 状的釉面砖APCD .(1)请在AB 边上找一点P ,使∠APC=120°;(2)试着叙述选取点P 的方法及其选取点P 的理由.。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一章笔记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一章笔记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一章三角形一、三角形的概念1. 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2. 表示方法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二、三角形的分类1. 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可以用“Rt△”表示,直角所对的边称为斜边,夹直角的两条边称为直角边。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2. 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 应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需判断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最长的线段。
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设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a、b (a>b),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a b < c < a + b。
四、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 三角形的高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是它的两条高,另一条高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的高,一条在三角形内部,另外两条在三角形外部。
2. 三角形的中线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因为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单元测试
第十一章 图形与证明测试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一、选择题:(请将你的答案填在下表中,4分×9=36分)A 、对顶角不相等;B 、连结AB 并延长到C ; C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D 、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2.如图,AD ∥BC ,点E 在BD 的延长线上,若∠ADE=155°,则∠DBC 的度数为 A 、155° B 、50° C 、45° D 、25°3.如图,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 、∵MA ∥NB , ∴∠1=∠2 B 、∵MC ∥ND , ∴∠1=∠3 C 、∵∠2=∠4, ∴MC ∥ND D 、∵∠1=∠3, ∴MA ∥NB 4.如图,∠A 、∠DOE 和∠BEC 的大小关系是A 、∠A>∠DOE>∠BECB 、∠DOE>∠A>∠BEC C 、∠DOE>∠BEC >∠AD 、∠BEC >∠DOE>∠A5.考虑下面3个命题:①有一个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②斜边和周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③内错角相等,其中真命题有A 、仅①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6.如图,直线a ∥b ,点B 在直线b 上,且AB ⊥BC ,∠1=55°,则∠2的度数为 A 、35° B 、45° C 、55° D 、125°7.如图,∠A+∠B+∠C+∠D+∠E+∠F 的度数为A 、180°B 、360°C 、540°D 、720° 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猜测自己的数学成绩, 甲说:“如果我得优,那么乙也得优” 乙说:“如果我得优,那么丙也得优” 丙说:“如果我得优,那么丁也得优”A C D E (第2题图) M N A CB D 2 1 34 (第3题图) A B C E D O (第4题图) A C a b1 2BA BCDEF (第7题图)(第6题图)大家都没有说错,但只有三个人得优,请问甲、乙、丙、丁中谁没有得优?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如右图,如果AB ∥CD ,则角α、β、γ之间的关系式为A 、α+β+γ=360°B 、α+β+γ=180°C 、α+β-γ=180°D 、α-β+γ=180°二、填空题(将答案直接填写在横线上,3分×8=24分)10.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差为20°,则这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 11. 已知命题“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个锐角互余”,写出它的条件和结论,并写出其逆命题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命题“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举反例说明命题“如果a+b>0,那么a>0,b>0”是假命题,反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如图,直线MN ∥PQ ,AB ⊥MN ,垂足为O ,BC 与PQ 相交于点E ,若∠BEP=43°, 则∠ABC=_________°;15.如图,a ∥b ,∠1=(3x-7)°, ∠2=(5x+11)°,则x=__________ 16.如图,已知∠BDC=142°,∠B =34°,∠C=28°,则∠A=_________;17.如图,两平面镜m 、n 的夹角为θ,入射光线AO 平行于n 射到m 上,经两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线PB 平行于m ,则θ的度数为_________。
图形与证明PPT
A
A、甲先到B点 C、甲、乙同时到B点
B
B、乙先到B点
D、无法确定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米的铁丝将 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 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 能放进一粒草莓吗? 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米的铁丝将 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 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 解:设赤道的周长为C,则铁丝与地球赤 道的间隙为
a b
18
19
2、图中的两条直线a、b平行吗?
a b
17
3、如图,两个大小相同的大圆,其中一个大圆内有 7个小圆,另一个大圆内有两个小圆,你认为大圆内 的7个小圆的周长之和与另一个大圆内的2个小圆的 周长之和哪个大些?
中考链接
如图,有两只小虫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 度从A点到B点,甲虫沿红色路线爬行,乙虫沿 蓝色路线爬行,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
1 C 1 C 2 2 2
0.16(m)
练习
1、观察图中两组中央的两个圆,哪 个大?再量一量.
练习
2、图①、②都是由9个大小相同的黑色等边三 角形纸片围成的,哪个图形中间的空隙大?
①
②
说一说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 生活中存在着错觉,数学中也存在着错觉. 2. 学习数学需要实验、观察、操作,且得到的结 论常常是正确的.但仅凭实验、观察、操作得 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不全面的,甚至是 错误的. 3. 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不能单凭直觉,还要学 会说理.
d
a bc
d
2、图(1)中有曲线吗?
请你在图(2 )中把编号相同的点 用线段连接起来?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第十一章三角形的(教案)
6.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内角和定理,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解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何为180度,分类讨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熟练运用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举例:计算给定底和高的三角形面积,以及不规则三角形的周长。
-特殊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
-举例: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推导等腰பைடு நூலகம்角形的性质。
-面积计算问题
-路线规划问题
本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涵盖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周长与面积计算、特殊性质、几何中心以及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形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探究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并运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
2.强化学生逻辑推理与数学论证能力,通过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严密的数学推理方法。
第十一章三角形
△ BCD、 △DEC
练习
E1D
F
A
2
G BC
K
H
J
如图,①图中有几个角是△ABC的 外角?说出它们的名称。②∠1、 ∠2 是不是△ABC的外角?为什么?
某村庄和小学分别位于两条交叉的大
路边(如图)。可是,每年冬天麦田
弄不好就会走出一条小路来。你说小 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走呢?
田
村庄
麦
学校
用长度分别为4cm、5cm、6cm、 10cm的四根木棒,取其中三根搭成 三角形。哪些能,哪些不能?你能搭 成几个三角形?
你发现三角形的边之间有何关系?
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关系: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想三一角想形,任两边何之两差边与的第差三边小有于何第关三系 边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
成三角形?为什么?
(1) 3,4,8
( 不能)
(2) 2,5,6
( 能)
(3) 5,6,10
( 能)
(4) 3,5,8
( 不能)
重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难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 应用.
阅读课本P6-7页内容,了解本节主要内容.
不稳定
稳定
稳定
不稳定性
请同学们思考,上面两幅图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的 结构?
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1.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 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2.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 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3.如图,在四边形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 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再扭动它,这时木架的形状 还会改变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及答案
初二数学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一)全等三角形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 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角” (5)截长补短法证三角形全等。
【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1. 如图,,,,A F E B 四点共线,AC CE ⊥,BD DF ⊥,AE BF =,AC BD =。
求证:ACF BDE ∆≅∆。
例 2. 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 。
求证:21C ∠=∠+∠。
例3. 如图,在ABC ∆中,AB BC =,90ABC ∠=。
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BE BF =,连接,AE EF 和CF 。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三角形编者:肖潇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1课时三角形的边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至少两边相等)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不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重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这两个条件满足其中一个即可)用数学表达式表达就是:记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a,b,c,则a+b>c 或c-b<a。
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a,b,求第三边长度的范围:|a -b|<c<a+b要求会的题型:①数三角形的个数方法:分类,不要重复或者多余。
Page2题11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②给出三条线段的长度或者三条线段的比值,要求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方法:最小边+较小边>最大边不用比较三遍,只需比较一遍即可Page2题4③给出多条线段的长度,要求从中选择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方法:从所给线段的最大边入手,依次寻找较小边和最小边;直到找完为止,注意不要找重,也不要漏掉。
Page2题11④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a,b,求第三边长度的范围方法:第三边长度的范围:|a-b|<c<a+bPage2题5,9,10⑤给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度,要求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的长方法:因为不知道这两边哪条边是底边,哪条边是腰,所以要分类讨论,讨论完后要写“综上”,将上面讨论的结果做个总结。
Page3题14,15 第2课时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三角形的高从△ABC的顶点向它的对边BC所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那么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高。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
2.三角形的中线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对边BC的中点D,所得的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内容及分析:
课标要求: 1、了解证明的含义。
2、掌握5个基本事实,并作为本章证明的依据。
3、能利用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4、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 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5、经历证明,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初步树立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有条理的 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图形与证明(一)
兴化市大邹初级中学 唐江峰
课程目标:
八年级(下册)《图形与证明(一)》是通过七、 八年级的几何学习,学生对基本图形有了一定的直 观认识,并进行简单的说理的基础的上设计的。 目标有2个:
(1)通过生活中、数学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学 生认识到仅凭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得出的结论, 其正确性往往有待进一步确认,感悟到合乎逻辑的 推理证明是必要的。
第2节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用说理的方法可以确认由观察、实验、 归纳、类比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同时,介绍了定义、 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为证明做必要的准备。
第3节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两个基 本事实出发,证明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 理及推论。同时介绍了证明、定理、推论;介绍了欧几里得与《原本》。
课程内容及分析:
课时安排及建议:
本章大约需要11-12课时: 第1节 1课时; 第2节 2-3课时; 第3节 3课时; 第4节 2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小结与思考2课时。
建议第2节第2课时可分解为2课时讲解,可讲 解将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人类的发现和创新,往往发端于合情推理,本 章就是为了证明前面一些通过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 的正确性。
课程实施策略 :
1.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的同时,要 引导学生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都是获得数学结 论的重要途径,它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 应较多地关注发展学生推理与证明的意识, 合乎逻辑的思考、步步有据的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地表达和交流。
因此,这就导致不同的教师在处理“证明”这 一知识时的不一致性。
所以,我认为本章安排在《平面图形的认识 (一)》与《平面图形的认识(二)》讲解会更理 想。
谢 谢!
课程内容及分析:
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 归纳思想 类比思想 演绎思想
……
课程内容及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证明的必要性,从而让学 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有条理来自表达。课程内容及分析:
教学难点:
由于本章涉及的许多结论都是学生已 经通过探索得到的,所以在证明时,可能 会有出现分不清哪些结论可以作为证明的 依据、哪些结论不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的 现象,这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难点。
第4节介绍了逆命题、互逆命题,同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反例,引导学生了解 通过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并把基本事实和定理作为推理的依据,进 一步证明了一些结论的正确性。
数学活动选取了学生身边的有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 仅凭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图形与证明(一)》是通过七、 八年级的几何学习,学生对基本图形有了一定的直 观认识,并进行简单的说理的基础的上设计的。
本章在本套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 前面做了大量的“推理”渗透的基础上编写的,同 时也是为初三学习《图形与证明(二)》与《中心 对称图形(二)》作铺垫的。
3. 教学中证明有关的题目的难度就以《新课程 标准》要求证明的命题的论证难度相当。
其他想法 :
对本章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感觉到有一种 “多此一举”的困惑,为什么呢?
很多教师并没有根据教材安排,到八下第十一 章才让学生接触“证明”,甚至有些教师在学生刚 刚接触几何时就渗透了,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 到此时讲解可能为时太晚了。
(2)从“五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我们曾经 探索、发现的有关平行线、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同时,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综合法证 明的基本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课程内容及分析:
教学内容:本章由4小节和1个数学活动组成:
第1节引导学生感受观察、实验、操作得到的结论常常是正确的,但仅凭观察、 实验、操作是不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