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经皮吸收制剂(课堂PPT)
合集下载
药剂学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介绍
![药剂学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35c8ae4fab069dc50220155.png)
影响超声波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主要 因素:
1、超声波的波长;
一般用于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超声波
波长选择在90kHz~250kHz范围。
2、超声波的输出功率;
3、药物的理化性质。
(三)无针头注射系统
无针头注射系统分为无针头溶液注射系
统和无针粉末注射系统两种。
1、无针头溶液注射器
2、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Jact)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经皮传递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el therapeatic systems, TTS)系指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 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 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 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 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膏剂、 涂剂和气雾剂等。
第二节 经皮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经皮制剂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皮肤的水合作用; 2、角质层的厚度;
3、皮肤的条件;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
1、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
TDDS首选药物:
频繁给予的药物;③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效 不可靠或具严重福副作用的药物。
①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②半衰期短需要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
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 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 于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 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第十八经皮吸收制剂浙江大学药剂学课件100页PPT
![第十八经皮吸收制剂浙江大学药剂学课件10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d37a171a58f5f61fb636666b.png)
第二节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
表皮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毛发 皮脂腺 汗腺
角质层是由10~20层死亡的扁平角 质细胞形成的层状结构,是药物渗透 的主要屏障。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 非纤维蛋白和少量脂质相互镶嵌组成 致密细胞膜,类脂质和水构成细胞间 质。
药物在角质层分配
醇类
乙醇,异丙 醇,正十二 醇,正辛醇
透皮给药系统优点:1)经皮给药可避免肝
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 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 异。2)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 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3) 可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维持恒定的 有效血药浓度,避免其它服给药方法引起的血 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反应。4)使用方 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去掉给药系统后,血 药浓度下降,病人易于接受,特别适合于老人 或不宜口服的病人。
类型
举例
药物
作用机制
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 癸基甲基亚砜
氢化可的松,水杨 酸,溴乙啡啶,茶碱,氟灭酸,丙炎 松等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变性;
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有 序排列; 脱去角质层脂质和脂蛋白
吡咯酮类
月桂氮艹 卓酮及其 类似物
2甲12-,-吡吡基5咯咯--2二-酮酮吡甲,咯基5酮-- ,咖 苯 甲啡 甲 灭因 酸 酸, 倍正 他辛 米醇 松, ,
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无药理活性、无 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应用后立 即起作用;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及水 分损失;与药物、基质和皮肤有良好 的相容性;无嗅无味。
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透皮吸收的机制:
改变角质层类脂排列
影响角质层水合作用 溶解皮脂腺管内皮脂 扩大汗腺和毛囊开口
经皮吸收制剂课件
![经皮吸收制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84d0b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1.png)
法测定药物浓度,计算药物累积经皮渗透量、稳态经 皮渗透速率及渗透系数。
26
n 数据处理 以累积经皮渗透量对时间作图
稳态透过速率(JS)、透过系数(P)、皮肤累计渗透 量(M)、 时滞(tL)。
27
n Js就是药物累积经皮渗透量-时间曲线的 直线部分的斜率。
n 将图中曲线的直线部分延伸与时间轴相 交,得截距,即可估算滞后时间(Lag time,tL) 。
一、皮肤的生理构造
8
n 皮肤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成人皮肤总面积为1、5 ~ 2、2m2, 占体重的14% ~ 16%。
n 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 (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n 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质称表面类脂 ( skin surface lipids), 主要来源 于皮脂腺的分泌和皮肤脱落的表皮细胞。
11
(二)药物理化性质 n 分配系数与溶解度 n 分子大小与形状(Mr>500难透过角质层,线性>非线性) n pKa (分子型通透性大) n 熔点(低,易透过) n 分子结构 (三)剂型因素 n 剂型 n 基质 n pH值 n 药物浓度与给药面积 n 透皮吸收促进剂
12
四、促进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化学方法 1、经皮透过促进剂(增强药物经皮透过性的一类物质)
24
3、接收液的选择 生理盐水、 (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40%
PEG400。 4、温度的控制 渗透扩散池夹层水浴的温度应使皮肤表面温度接近生 理温度32℃。
25
5、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n 方法: n 将装配好的扩散池装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在不
26
n 数据处理 以累积经皮渗透量对时间作图
稳态透过速率(JS)、透过系数(P)、皮肤累计渗透 量(M)、 时滞(tL)。
27
n Js就是药物累积经皮渗透量-时间曲线的 直线部分的斜率。
n 将图中曲线的直线部分延伸与时间轴相 交,得截距,即可估算滞后时间(Lag time,tL) 。
一、皮肤的生理构造
8
n 皮肤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成人皮肤总面积为1、5 ~ 2、2m2, 占体重的14% ~ 16%。
n 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 (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n 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质称表面类脂 ( skin surface lipids), 主要来源 于皮脂腺的分泌和皮肤脱落的表皮细胞。
11
(二)药物理化性质 n 分配系数与溶解度 n 分子大小与形状(Mr>500难透过角质层,线性>非线性) n pKa (分子型通透性大) n 熔点(低,易透过) n 分子结构 (三)剂型因素 n 剂型 n 基质 n pH值 n 药物浓度与给药面积 n 透皮吸收促进剂
12
四、促进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化学方法 1、经皮透过促进剂(增强药物经皮透过性的一类物质)
24
3、接收液的选择 生理盐水、 (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40%
PEG400。 4、温度的控制 渗透扩散池夹层水浴的温度应使皮肤表面温度接近生 理温度32℃。
25
5、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n 方法: n 将装配好的扩散池装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在不
18经皮吸收制剂
![18经皮吸收制剂](https://img.taocdn.com/s3/m/d73c621af78a6529647d53dd.png)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1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 散进入毛细血管,进而转运至体循环, 为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
器官吸收
药物在吸收初期首先通过皮肤附属 器官吸收,当药物通过角质层途径到达 血液循环,药物的经皮吸收达稳态水平 时,附属器官的作用可被忽略。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而 言,皮肤附属器官是主要的吸收途径。
(2)皮肤分离技术
皮肤样品如不需要立即使用,可真空 密闭包装后臵-20℃保存,临用前取出, 根据研究目的分别制取全皮、表皮、角质 层等。
人体皮肤和无毛小鼠无需脱毛处理。 长毛动物的皮肤,根据不同要求可分别进 行脱毛或剃毛,但必须注意不损伤角质层, 经去毛的动物皮肤立即以生理盐水淋洗, 臵4℃生理盐水中保存备用。
3、氮酮类化合物 常用的为月桂氮卓酮(Azone),能 渗入皮肤角质层,降低细胞间脂质排列 的有序性,扩大角质层中的细胞间孔隙, 提高通过细胞间隙的水溶性药物的透过 量。
4、醇类化合物 可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溶解度。 5、其他吸收促进剂 如挥发油、氨基酸及其酯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一)离子导入技术
思考题
1、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有哪 些?
2、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是什么, 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可在加工薄膜时添加一定量的可溶性 物质作为致孔剂。 (2)拉伸法
首先将高聚物熔体挤出成膜材,冷却 后重新加热至可拉伸的温度,趁热迅速向 单侧或双侧拉伸,使高聚物结构出现裂纹 样孔洞。
(二)制备工艺流程
1、涂膜复合工艺 将药物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压敏胶) 溶液中,涂布于背衬膜上,加热烘干使 溶解高分子材料的有机溶剂蒸发,可以 进行第二层或多层膜的涂布,最后覆盖 上保护膜。
经皮吸收制剂PPT课件
![经皮吸收制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2ab05a79563c1ec5da71e4.png)
受介质与皮肤的接触界面不残存气泡和不形成屏障,易观 察与采样 皮肤夹在供应室与接受室之间,皮肤的屏障层不会受损害
18Biblioteka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皮肤的选择 ➢ 最好是人的皮肤,而且是临床上给药系统应用
部位的皮肤 ➢ 但人的皮肤难以得到,一般选择鼠、狗、猪、
猴、蛇(蛇蜕)等的皮肤 ➢ 动物的皮肤渗透性与人的不一样,一般兔、鼠
14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渗透过 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皮系统的处方 等。
✓ 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 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 结果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15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透皮扩散池有供给室和接受室组成,两个 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TDDS或者其他 膜材料。扩散池装入药物及其载体,接受 池填装接受介质。(图见教材P435)
9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10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 处方前工作 2. 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 3. 临床评价与生产
11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可行性分析→分析方法的确定→经皮给 药系统的设计→处方组成→动力学研究→ 临 床动力学研究→制备工艺及其完善
12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 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黏膜与肝脏 的首过效应、生物半衰期短和需要长期给药为 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 假如从临床考虑某个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 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药物剂量小
18Biblioteka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皮肤的选择 ➢ 最好是人的皮肤,而且是临床上给药系统应用
部位的皮肤 ➢ 但人的皮肤难以得到,一般选择鼠、狗、猪、
猴、蛇(蛇蜕)等的皮肤 ➢ 动物的皮肤渗透性与人的不一样,一般兔、鼠
14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渗透过 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皮系统的处方 等。
✓ 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 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 结果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15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透皮扩散池有供给室和接受室组成,两个 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TDDS或者其他 膜材料。扩散池装入药物及其载体,接受 池填装接受介质。(图见教材P435)
9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10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 处方前工作 2. 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 3. 临床评价与生产
11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可行性分析→分析方法的确定→经皮给 药系统的设计→处方组成→动力学研究→ 临 床动力学研究→制备工艺及其完善
12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 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黏膜与肝脏 的首过效应、生物半衰期短和需要长期给药为 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 假如从临床考虑某个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 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药物剂量小
《经皮吸收制剂已有》课件
![《经皮吸收制剂已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2b4ab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11.png)
糖尿病治疗
透皮胰岛素的使用方便了糖尿病患者。
经皮吸收制剂的未来发展方向
制剂技术改进
通过新的透皮吸收制剂给药方法和技术的开发,提高药物越皮速率及渗透机制。
研究新型应用领域
在其它领域中探索透皮给药的可能性,如脱髓鞘性疾病、心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等。
1 方便
无需注射或摄入药物,使 用简单。
2 无痛
3 可控制
不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受, 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药物的渗透率、吸收速度 等参数可以通过制剂设计 进行控制。
经皮吸收制剂的应用
镇痛剂
止痛药的透皮给药器具有快速镇痛的效果。
皮肤药物
外用药物,如皮肤消炎、治疗皮炎等。
避孕药
透皮避孕贴的使用率逐年提高。
经皮吸收制剂的发展历程
2 0世纪60年代初
首次有研究表明经皮给药的概念。
2 0世纪70年代
开始研究透皮渗透真空法。
2 0世纪80年代
开始出现市场上的经皮给药产品。
2 0世纪90年代
出现了许多新的制剂技术。
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1
贴剂
贴片、透皮贴剂等。
2
凝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软膏、搽剂等。
3
乳膏
乳剂、乳霜等。
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
经皮吸收制剂已有
本PPT将会介绍经皮吸收制剂的历史、类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让我们 一同探索这个神奇的医学领域。
需求背景
1 病人需求
疼痛或不适的口服或注射 治疗。
2 医生需求
3 医药公司需求
快速,安全且可靠的疗效。
创新性产品以及更大的市 场和营收。
经皮吸收制剂的定义
经皮
18经皮吸收制剂ppt课件
![18经皮吸收制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577bac168884868662d621.png)
精品ppt
10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精品ppt
11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 处方前工作 2. 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 3. 临床评价与生产
精品ppt
12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5. pH与pKa:离子型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角质层,而 非解离型药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渗透性;
6. TDDS中的药物浓度:
精品ppt
8
三、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是指能加速药 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
应具备条件:
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及无过 敏反应;
物透过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
精品ppt
5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细胞内 细胞间
活性表皮
真皮
毛精细品血pp管t 吸收
6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 皮肤的水合作用:水合程度高,药物渗透性增加 2. 角质层的厚度:与用药部位、年龄、性别等多种因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
治疗作用。
精品ppt
1
2. TDDS优点
1)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 活,提高了疗效;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 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 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渗透过 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皮系统的处方 等。
✓ 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 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 结果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16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透皮扩散池有供给室和接受室组成,两个 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TDDS或者其他 膜材料。扩散池装入药物及其载体,接受 池填装接受介质。(图见教材P435)
10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11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 处方前工作 2. 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 3. 临床评价与生产
12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可行性分析→分析方法的确定→经皮给 药系统的设计→处方组成→动力学研究→ 临 床动力学研究→制备工艺及其完善
第十七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1. 定义:经皮吸收制剂或称经皮给药系统
(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DDS, TTS): 是指经皮肤敷贴方 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 预防疾病的作用。
17
18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设计扩散池应考虑的因素: 所有材料不应吸附试验的药物,一般为玻璃、有机玻璃可
能对某些药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使用清洁方便,便于安装 供应室和接受室内都有很好的搅拌和控温装置. 挥发性的药物与介质在供应室内不会挥发 接受室有适当的容积,能在实验过程中维持漏槽条件,接
3. TDDS的局限性:大多数药物的皮肤透过率很低
2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1. 角质层: 2. 生长表皮: 3. 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4.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3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 转移至体循环
❖药物在角质层转移→角质层扩散→由角质层向下 层组织转移→在生长表皮和真皮中扩散→被真皮 上部毛细血管吸收→向体循环转移
4. 不与药物及其它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5. 无色、无臭;
9
用常促渗剂分类:
1.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 DMSO、DCMS;
2. 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3. 氮酮类及其同系物: 4. 表面活性剂:阴、阳、非、卵磷脂 5. 角质保湿及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 6. 贴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酸等
13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 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黏膜与肝脏 的首过效应、生物半衰期短和需要长期给药为 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 假如从临床考虑某个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 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药物剂量小
14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 渗透过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 皮系统的处方等。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 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 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结果可以反映 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受介质与皮肤的接触界面不残存气泡和不形成屏障,易观 察与采样 皮肤夹在供应室与接受室之间,皮肤的屏障层不会受损害
19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皮肤的选择 ➢ 最好是人的皮肤,而且是临床上给药系统应用
部位的皮肤 ➢ 但人的皮肤难以得到,一般选择鼠、狗、猪、
猴、蛇(蛇蜕)等的皮肤 ➢ 动物的皮肤渗透性与人的不一样,一般兔、鼠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细胞内 细胞间
活性表皮
真皮
毛细血管吸收
6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 皮肤的水合作用:水合程度高,药物渗透性增加 2. 角质层的厚度:与用药部位、年龄、性别等多种因
素有关 3. 皮肤条件:角质层受损、某些皮肤病、皮肤温度等 4. 皮肤的结合与代谢:
8
三、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是指能加速药 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
应具备条件:
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及无过 敏反应;
2.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 障功能;
3.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 疗作用。
1
2. TDDS优点
1)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 活,提高了疗效;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 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顺 应性;
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 异和个体内差异;患者可自主给药;
的渗透性大于人皮肤,而乳猪、猴的皮肤与人 的渗透性相近
20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皮肤的处理 ❖ 在体内试验时,药物扩散通过表皮后既被真皮
上部的毛细血管吸收,皮肤在离体条件下毛细 血管失去作用,真皮成为扩散屏障。为此在体 外渗透实验时要使用去真皮的皮肤 ❖ 表皮与真皮的分离方法有:热分离、化学分离 和酶分离法
❖ 此为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4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由于在角质层
透过速率很慢,附属器官是其主要吸收途径 ❖经皮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官是离子型药
物透过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
5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7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1. 药物剂量:剂量小、作用强; 2. 分子大小:以低分子量为宜; 3. 熔点:一般情况下,低熔点药物很容易透过皮肤; 4. 脂溶性:用于经皮吸收的药物在水中及在油中的溶
解度最好比较接近,而且无论在水相或是在油相均 有较大的溶解度; 5. pH与pKa:离子型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角质层,而 非解离型药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渗透性; 6. TDDS中的药物浓度: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渗透过 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皮系统的处方 等。
✓ 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 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 结果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16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透皮扩散池有供给室和接受室组成,两个 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TDDS或者其他 膜材料。扩散池装入药物及其载体,接受 池填装接受介质。(图见教材P435)
10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11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 处方前工作 2. 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 3. 临床评价与生产
12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可行性分析→分析方法的确定→经皮给 药系统的设计→处方组成→动力学研究→ 临 床动力学研究→制备工艺及其完善
第十七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1. 定义:经皮吸收制剂或称经皮给药系统
(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DDS, TTS): 是指经皮肤敷贴方 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 预防疾病的作用。
17
18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设计扩散池应考虑的因素: 所有材料不应吸附试验的药物,一般为玻璃、有机玻璃可
能对某些药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使用清洁方便,便于安装 供应室和接受室内都有很好的搅拌和控温装置. 挥发性的药物与介质在供应室内不会挥发 接受室有适当的容积,能在实验过程中维持漏槽条件,接
3. TDDS的局限性:大多数药物的皮肤透过率很低
2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1. 角质层: 2. 生长表皮: 3. 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4.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3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 转移至体循环
❖药物在角质层转移→角质层扩散→由角质层向下 层组织转移→在生长表皮和真皮中扩散→被真皮 上部毛细血管吸收→向体循环转移
4. 不与药物及其它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5. 无色、无臭;
9
用常促渗剂分类:
1.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 DMSO、DCMS;
2. 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3. 氮酮类及其同系物: 4. 表面活性剂:阴、阳、非、卵磷脂 5. 角质保湿及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 6. 贴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酸等
13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 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黏膜与肝脏 的首过效应、生物半衰期短和需要长期给药为 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 假如从临床考虑某个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 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药物剂量小
14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 渗透过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 皮系统的处方等。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 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 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结果可以反映 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受介质与皮肤的接触界面不残存气泡和不形成屏障,易观 察与采样 皮肤夹在供应室与接受室之间,皮肤的屏障层不会受损害
19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皮肤的选择 ➢ 最好是人的皮肤,而且是临床上给药系统应用
部位的皮肤 ➢ 但人的皮肤难以得到,一般选择鼠、狗、猪、
猴、蛇(蛇蜕)等的皮肤 ➢ 动物的皮肤渗透性与人的不一样,一般兔、鼠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细胞内 细胞间
活性表皮
真皮
毛细血管吸收
6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 皮肤的水合作用:水合程度高,药物渗透性增加 2. 角质层的厚度:与用药部位、年龄、性别等多种因
素有关 3. 皮肤条件:角质层受损、某些皮肤病、皮肤温度等 4. 皮肤的结合与代谢:
8
三、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是指能加速药 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
应具备条件:
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及无过 敏反应;
2.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 障功能;
3.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 疗作用。
1
2. TDDS优点
1)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 活,提高了疗效;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 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顺 应性;
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 异和个体内差异;患者可自主给药;
的渗透性大于人皮肤,而乳猪、猴的皮肤与人 的渗透性相近
20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皮肤的处理 ❖ 在体内试验时,药物扩散通过表皮后既被真皮
上部的毛细血管吸收,皮肤在离体条件下毛细 血管失去作用,真皮成为扩散屏障。为此在体 外渗透实验时要使用去真皮的皮肤 ❖ 表皮与真皮的分离方法有:热分离、化学分离 和酶分离法
❖ 此为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4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由于在角质层
透过速率很慢,附属器官是其主要吸收途径 ❖经皮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官是离子型药
物透过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
5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7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1. 药物剂量:剂量小、作用强; 2. 分子大小:以低分子量为宜; 3. 熔点:一般情况下,低熔点药物很容易透过皮肤; 4. 脂溶性:用于经皮吸收的药物在水中及在油中的溶
解度最好比较接近,而且无论在水相或是在油相均 有较大的溶解度; 5. pH与pKa:离子型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角质层,而 非解离型药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渗透性; 6. TDDS中的药物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