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与自我教育关系的再认识_邱芳婷
对教育与自我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对教育与自我教育关系的再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社会发展要依靠每个家庭的发展,家庭教育实际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什么就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只有能唤起孩子展开自我教育的家庭教育,才就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如果您在家里边只是灌输甚至责骂孩子,那你搞出的就是骗人教育、伪教育,搞出一辈子越搞出越弄错。
什么是自我教育我们家庭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概念就是非常关键。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的研究团队明确提出四个环节、五个途径、六个方法和十个策略。
四个环节,即为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建议、自我弘扬、自我评价。
五个途径是:(1)通过培育、满足用户自尊心须要;(2)培养审美活动、情感修养;(3)通过劳动、游戏、缔造的途径;(4)通过读书与学习榜样;(5)通过集体的相互影响。
传统当中误解为自我教育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实际上自主的能力和自主的.意志是通过互动来产生的,在集体里产生自我意识是很重要。
我们经过了几年的实验积极探索了六种生动方法:辨认出、唤起、鞭策、意见反馈、鼓励、等候。
等候上尤其必须注重,儿童的发展就是阶段性的,孩子的蜕变从质变至量变的过程,搞父母的必须冷静等候。
十个策略是:(1)给孩子一个空间,使他自己停下来;(2)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3)给孩子一个条件,使他自己回去体验;(4)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5)给孩子一个困难,使他自己回去化解;(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7)给孩子一个相处,使他自己学合作;(8)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9)给孩子一个权利,使他自己回去挑选。
(10)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往前走,而是让他自己做。
根据我们搞了很多家长的研究,我们辨认出家长蜕变的四部曲:第一步,发现自己仅仅有教育子女的愿望还不够,还要有行动;第二步,仅仅满足用户于我“在教育”也未成,必须存有恰当的教育方法;第三步,进一步理解“身教重于言教”,关键在家长自己;第四步,领悟到:顺利的身教,源自家长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概念及与教育的关系

育的对象,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一个人道德品质方面的自 我教育,就是道德修养。”① 比这个辞典定义更为具体的界定 是,自我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即个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 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 提出任务,将之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选 择、反省、调控等,提高和完善自我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 质。② 自我教育之所以被看作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 方法和重要途径,乃是因为它尊重了受教育者作为人所具有 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充分考虑到人作为主体的积极性、自 觉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自由选择的能力等。只要这些特 性和能力在教育者适当的引导下积极地发挥出来,就会促使 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朝着社会或一定的人 群共同体所要求的方向转变。在主体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我教育对于实现德育的目的具有根本 的意义。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此外,还应看 到: 自我教育同样可以用来实现其他教育目的。或者说,德
教育评论 /2011 年第 6 期
自我教育的概念及与教育的关系
●钟 芸
摘 要 由于自我教育概念至今尚未获得明确的、统一的界定,自我教育与教育的关系尚不存在单一模式。目前,学界主 要存在三种极不相同的自我教育概念: 作为德育的方法和途径的自我教育; 作为教育体系构成部分的自我教育; 作为教育目的 和结果的自我教育。这三种自我教育概念分别给自我教育与教育确立了三种不同的关系模式,激发起对人类教育筹划和实施 的不同想象,同时也给它们带来不同的问题。
将自我教育看作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甚至越来越重要的 构成部分的观点,一般都会笼统地将自我教育理解为受教育 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并且认为自我教育是存在于人类社会 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一些论者的理论叙述中有时 会说得具体一些: “自我教育是个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 地对自己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在德智体诸 方面不断完善的一种活动。”③ 这里,自我教育不再被看作教 育的方法和途径,而是具有自己的目的、方法和内容的一种 教育活动。自我教育与其他种类的教育活动相互并列、相互 补充或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体—部分图式中去处 理,直接涉及对教育活动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划分。与自 我教育的定位相关的对教育活动的划分,目前学界主要存在 三种做法。第一种认为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存在 于学校教育过程之中,它以发展人的个性对学校教育进行重 要补充。第二种认为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 育和自我教育四个方面。自我教育与其他三种教育活动不 同之处在于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自身; 这种教育活动始终 发生在个体自身之内,而不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第三种认 为“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④ 这里,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与他人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 与他人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是相同的。他人教育 与自我教育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二者在不同领域和受 教育者成长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
教师工作规划中的自我定位与教育态度培养

教师工作规划中的自我定位与教育态度培养一、开始的理解与探索当我们担任一位教师的职位时,首先要明确我们自己的定位。
自我定位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对自己所属角色的认同和定位。
在教师工作规划中,自我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教师在工作中的方向和目标。
二、教师的核心任务作为教师,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教育教学。
因此,在自我定位中,我们应当明确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教育目标。
教育态度是指教师对待教育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它决定了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教育效果。
三、培养积极的教育态度培养积极的教育态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要坚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潜力,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动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素质。
教师在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导他们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尊重不同的观点。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七、坚持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应当坚持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
教师要积极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势。
八、保持学习的姿态教师的工作是与知识和科技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要保持学习的姿态。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
九、与同行共同成长教师工作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与同行的交流和共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同事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读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心得体会

读《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心得体会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吕娟妮读了冉乃彦老师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受益颇多。
冉乃彦,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央教育电视台担任嘉宾多次,《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
这本书是冉乃彦老师和北京市惠忠里小学四年级一班全体同学和班主任共同合作完成的,是一本由儿童和教师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感悟,共同写就的教育通话,让教师及家长体会到“孩子也是教育者”。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什么是自我教育;不同年龄孩子的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十个策略;有效的自我教育的方法-----联络家长、社会互动,让孩子写自我传记。
书中写到:天下的家长日日夜夜都在盼望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老师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学生怎样茁壮成长。
然而家长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老师千辛万苦的精心塑造,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常常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而且现在不少的家长,付出的努力往往和效果不成正比。
常听到不少人说:现在的事真怪了!为了孩子的成长,老师急病了,家长急疯了,唯独孩子自己反而不着急。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家长对未来的社会的需要不了解,不善于抓住培养孩子的关键内容,尤其是培养的方法不恰当。
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十个策略。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2、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4、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5、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7、给孩子一个交往,让他自己去合作8、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9、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10、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在这儿我选择其中的两方面来说。
一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自我教育的作用 自我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自我教育的作用自我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我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三十余年了,在平平常常、忙忙碌碌中,我度过了三十多个寒暑。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不管社会多么纷繁、复杂,我始终没有放弃做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基本原则: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以诚育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做好每件事,教好每一位学生。
同时我在岗位上总结出一个结论——自我教育在育人育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
我在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苦苦探索出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三个重要而又紧密联系的环节。
从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育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自我认识这是指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对自己主观世界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及能力,从而提出奋斗目标,确定进步的方向和途径。
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总是首先抓学生自我认识的教育工作,通过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以此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我曾带过一个初中班,由于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生源质量不高。
加上前几届升学率较低,导致小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又舍近求远的到其他学校就读。
因此,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数人带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绪来学习。
于是,我决定以自我认识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增强自己信心,从而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以此来推动班级的建设。
开学不久,我便以“我为谁学习”的主题班会揭开自我认识的序幕,这次班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很踊跃的参与了讨论和学习。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中学生应塑造怎样的自我形象”并请校领导作“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报告,使学生从道德规范、文化知识、社会需要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深刻认识自己对社会的影响,明确前进方向。
因而全班学生思想稳定,学习风气蒸蒸日上,一个新的班集体很快就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期末便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
二、自我监督这是指学生在意志力的支配下,检查和督促自己向奋斗目标不断迈进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
着意培养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意识——从教育与自我教育谈起

除 了教育作为 文化传递 的工具与手段 , 可以看到 , 胡德海先 生还提到一个概 念—— 自我教育。他谈到 , 自我教育 是作为继承 和传递 文化 的另外 一种手段 存在 , 它是 与教 育并行 的 , 同为社会 文化 的下位概念 。胡 先生说 : “ 教育的根本特点在文化传递 、 继承
过 程中的师授 性 、 他授性 ; 自我教 育的根本特 点是人对知识 文化
继 承吸收的 自控 性与 自授性 。教育从社会整体 出发 , 自我教育从
社会 个体着 眼。 ” 呒 论是从社 会整体角 度出发 , 或者是 以社 会个
体 发展着 眼 , 教育 与 自我教育 都承载着 传递文化 的责任 : 就是要 将 文化作用 于人 , 实现个人 的发展与进 步 , 同时也实现社会 的进 步与人 类的持续发展。
2 在 实践 中培养学 习者 自我教育 的意识
文化是 由人类创造的 , 是在 人类 社会 中应运而生 的。著名教 育学家胡德 海就指 出 : “ 文化是我 们这颗 星球 上人类独 特的创造
物, 是人 的本质力 量的展现 , 是人 的不 同形 态创造物 的多元复合
体 ……文化 的来 源就是人类 的起 源 , 没 有人类就没有 文化 , 没有
文化就没有人类 , 没有 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人类 的发展 。 ” n
人类创造 了文化 , 文化的创 造是历经千百万年 的时 间积淀下
来 的, 人类社 会想要延续和发展就必然需要在相对短 时期 内实现
文化 的继承与传递 , 这 就需要教育 和 自我教育 , 它们 是一对相互 依存的并
N O. 7
一 T I ME E D U C A T I O N
“三自教育”的再认识

“三自教育”的再认识以下是关于“三自教育”的再认识,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三自教育”的再认识前几天,通过研读张校长关于“三自教育”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了几点关于“三自教育”的粗浅认识。
连日来,我利用闲暇时间不断思考这个问题,越发觉得“三自教育”内涵之丰富,志向之高远。
让我不能自拔,越来越觉得这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不是单单德育这么浅显。
“三自教育”完全可以包括更丰富的内涵,更多样的表现形式。
为此,自己在原来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想法。
一、“三自教育”新解要真正理解张校长关于“三自教育”的诠释,还是先弄明白何谓教育?《孟子尽心上》有这样的描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新华词典》的解释:教育指按照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要求培养人的工作。
它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为目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通过以上文献典籍对教育的解释,我们可以窥视其共性,即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技能培养和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两个方面。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教”和“育”。
教书固然重要,育人其实更重要。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教书?怎样育人?我想我校“三自教育”就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完全可以做足文章。
为此,我校“三自教育”的内涵可以深入挖掘,“三自教育”是对国家教育的校本化,具有大连二十高中特色的教育模式,我们完全可以不局限于“德育特色”四个字,而且不用等,应该是立即全面推进,让“三自教育“遍地开花。
既要包括教学,还要涵盖德育。
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三自教育“。
为此,我现在的想法是把我校的”三自教育“发展为特色德育和有效教学。
二、“三自教育“模式的整体架构我校的“三自教育”可分为两大块,一是张校长的有效教学的深度推进,如果再加上前缀的话应该称为“三自教育”模式之有效教学的深度推进;二是张校长的“三自教育”德育特色的落实。
简述自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

简述自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
自我教育和道德教育是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的概念。
自我教育是指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估和自我调节等方式,促进个体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发展,提升自我价值感和生活质量。
而道德教育则是指通过教授道德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正义和公正。
自我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目标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以及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它们的重点略有不同。
自我教育的重点是帮助个体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而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自我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在内容上,它们都包括了诸如诚实、勇气、谦虚、同理心、自律等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在方法上,它们都采用了多种形式,如通过讨论、榜样示范、角色扮演、反思等方式,帮助个体认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自我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其独特之处。
自我教育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而道德教育强调社会规范和责任感的培养。
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自我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自我教育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带;老师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
但别忘了,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也曾无数遍的这样抱怨过我们。
我们不再那么难带,是因为岁月的打磨,让我们学会了自我总结,于是我们遇见困难,不再需要家长的事必躬亲;我们不再那么难教,是因为现实的历练,迫使我们学会了自我反思,于是我们碰见问题,不再需要老师的亲自指导。
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的合力,就是自我教育。
是自我教育让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是自我教育成就了现在的我们。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考量,“自我教育”正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其道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实现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内观己心外察世界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的教育。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我总结的内容。
有了“自我意识”,就能超脱现实的“自我”,在意识的世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
两个“自我”相互比较、相互反思,促进自我教育的不断进行,最终促使自我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孔子进德修业的过程,是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符合自己既定标准的过程,其实就是他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托尔斯泰经过中学老师的提点,每天将自己的错误进行总结,并不断设立阶段性的人生目标,终于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成长为一代文豪。
托尔斯泰的成功之路,也正是不断实践自我教育之路。
孔子与托尔斯泰也许高山仰止,但自我教育的作用依然具有普遍性。
观察我们周围那些成就斐然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善于学习,且不断进行学习,实质就是它们不断进行着自我教育。
于是自我教育自然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我的教育初心与师德观念的探索

我的教育初心与师德观念的探索2023年,我已经成为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回顾自己的教育初心和师德观念,深感自豪和庆幸。
我的教育初心始于从小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获得知识和启迪,成为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在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之后,我的初心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我深信教育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而教育的任务就是唤起这种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才能和克服困难。
因此,我始终致力于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打造一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学习环境。
我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其次,我也始终关注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教育不只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品德的培养。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会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互相学习,培养良好的品德,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对挑战的勇气。
我相信,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更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除了教育初心,师德观念也是我一直探索的领域。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身为师者应该具备的道德和责任。
在此基础上,我也不断探究如何落实师德观念。
首先,我不断强调自身的职业责任和行为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学生的家长沟通,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学生获得最好的教育。
在与同事以及上级的交流中,我也始终保持谦虚和真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争取一切合作与协调。
其次,我也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提高。
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都在不断变化和升级,因此我也会定期参加一些教育专业的培训和课程,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和管理,也不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使自己更适应工作需求。
最后,我也不断关注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效果。
在得到同事和学生的反馈之后,我会认真总结自身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主动调整和改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的个人生长点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的个人生长点
邱芳婷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论坛》
【年(卷),期】2007(000)017
【摘要】终身学习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教师专业化的个人生长点,需要教师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倡导教师的终身学习专业意识,促进教师学习终身化,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邱芳婷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
【相关文献】
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J], 彭先桃
2.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契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 [J], 蔡静
3.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的个人生长点 [J], 邱芳婷
4.以终身学习为目的的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成长实践研究 [J], 刘小翠
5.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要求 [J], 王建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我教育的概念及与教育的关系

注释: ①顾明远: 《教育大 辞典》,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8 年, 2147 页。 ②祖嘉合: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2004 年,148 页。 ③ 一 凡、辛 锋: 《如 何 突 破 人 生 的 危 机———自 我 教 育 论》,华夏出版社,1991 年,5 页。 ④张晓静: 《自我教育———当代学校教育的主题》,《教 育研究》,1994 年第 10 期。 ⑤沃尔夫冈·布列钦卡: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分析、 批判和建 议》,胡 劲 松 译,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2001 年, 62 页。 ⑥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杜殿 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年,341 页。 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196 页。
教师涵养教育情怀自我鉴定

教师涵养教育情怀自我鉴定
《教师涵养教育情怀自我鉴定》
教育情怀是教师工作的源泉和动力,是塑造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做好教育情怀的自我鉴定,认真思考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以提升自身教育情怀的涵养和品质。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情怀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鉴定。
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守,是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
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和动机,以及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责任感和热情,来评价自己的教育情怀。
同时,教师也要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情怀。
其次,教师要加强教育情怀的涵养和培养。
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与生活的感悟,通过阅读教育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参加教育研讨会和培训,让自己的教育情怀得到磨砺和升华。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情感沟通和情感表达,构建和谐的教师学生关系,使教育情怀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教育情怀的自我鉴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育情怀得到最真实的体现。
总之,教师要认真对待教育情怀的自我鉴定,不断提升自身的
教育情怀涵养和品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学生成长才能得到真正的关爱和指引。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成才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成才
邱芬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14(000)014
【摘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是我们自己愿意做的,我们就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而且整个过程是快乐的。
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也是一样的道理。
之所以现在有些学生不愿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那就是因为,他们的学习不是主动的,是被老师和家长强迫的。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为老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助力学生成才。
作为中职学校农学专业的一名专业教师,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以供同仁参考。
【总页数】1页(P26-26)
【作者】邱芬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州市职教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培养阅读习惯助力学生成才的研究
2.培养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助力学生成才
3.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助力学生成才
4.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助力学生成才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成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

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摘要】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建立自我认知。
学校不断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通过学校的育人,青少年可以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学校育人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一个塑造未来人才的摇篮。
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
学校育人的重要性也就愈发凸显出来。
【关键词】学校育人、重要性、青少年、成长、角色、探索、自我、认知、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发展机会、魅力所在。
1. 引言1.1 学校育人的重要性学校育人的重要性在于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学校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他们建立个人品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教育的熏陶下,学生们接触到各种学科知识,了解社会风貌,认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的方向。
学校育人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会一起分享彼此的成长经历,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学校还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摇篮,其作用不可替代。
学校育人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也对社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校的育人工作,每个学生都将有机会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2 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关键角色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正是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逐渐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各种学科知识的教育,同时也通过各种活动和社交互动,开始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校也是培养学生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场所。
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

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在一个个默默无闻的教育机构中,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场场精彩的育人故事。
学校作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
而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正是在于它能引导学生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激发他们的潜能和自信。
在学校教育的长路上,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认识自我最为重要的舞台之一。
在学校大家庭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这种认识自我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学校教育者用心引导和培养的。
学校教育者能够帮助学生解答他们内心的疑问,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在学校里,教育者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尝试,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从而更加确信自己的潜能和魅力。
学校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容易迷失自己。
而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坚定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只有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学生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正是在于它能够引导不确定的学生走向认识自我。
而这种魅力的体现,正是在于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成长和实践的舞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提升自信和自尊。
尽管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显而易见,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育人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难。
学校育人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市区和农村地区的学校存在着巨大的资源差距,导致农村地区的学生往往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走向认识自我。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升学机会,也使得学校育人的目标难以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他人 教 育 ( 教 育者 施教 )
、
,
”
1 。
,
图 教 育 他 人教 育 与 自我 教 育 的 关 系
“
,
“
在这 里 教育者 对求 教者 施 予 的教育 我 们 称为他人
,
,
,
,
、
、
”
。
教育 ; 教育 者 对 自 己 施 予 的教 育 我 们 称 作 自我 教育 但 他人教育 和 自我 教育 之 间并 不是 孤 立的 起 作 用 的 良好
:
, , , , ,
义 关 于 内 因 和 外 因 相 互 关 系 的原 理
。
因 此 这 种 理念 被 大
,
多 数 人所 认 同
。
特别 是这 里 所 提 到的 自我 教育 已 经 不 仅 仅 是教 育 的
一 种补 充 或 方 法 它有 自己 独 立 的功能 和 作 用 它集教育 者 和 受 教者 的角 色 于 一 身 最有利 于 调 动 个体 的 主 动性 和
、 、
,
”
。
,
、
、
一 教 育 与 自我 教 育 的概 念
、
列
。
。
什 么 是 教育 ? 国 内不 同的学 者 给予 了 不 同的定 义 : 比 较有共 识 的是 教育是 培 养人 的一 种 社会 活 动 《教育大
。
二 关 于 教 育 与 自我 教 育关 系 的 两种 主 要 观点
、
由上得知 人们 对 教 育 和 自我 教育 的含 义 的 理解 可 谓
宁夏 固原
要
: “
二 位 一 体 的 教 育 观 和 二 位 并 列 的 教 育 观 是 以 往 对 教 育 与 自我 教 育 关 系的 两 种 有 代 表 性 的 说
、
”
“
”
教 育 和 自我 教 育是 相 互 依 存 相 互 作 用 的 辩 证 关 系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活 动 自我 教 育 先 于 教 育 ; 作 为 文 化 传 递 的 工 具 教 育 以 自我 教 育 为 基 础 ; 从教 育 的 结 果 看 自我 教 育是教 育 的 目 的 : 关键 词 教 育 泊 我 教 育 ; 关 系 : : : 文献 标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2 一 0 8 4 5 ( 2 0 1 3 ) 1 1 一0 0 2 1 一 0 2 中 图 分类 号 G 4 0 一 0 1 1
。
、 ,
。
·
仁 者 见 仁 智者 见 智 那 么 教育与 自我 教育 的 关 系 究 竟 怎 样 呢 ? 主 要有两种代表性的 说 法
,
。
。
.
1
“
“
二 位 一 体 的 教 育观
”
,
”
校教育 指教育者 按 照 一 定 的社 会 和 阶级 的要 求 对 受 教
, ,
教育是 由他人教育 和 自我 教育 构 成 的统 一 体
,
如图
〔3 ]
育者进行有 系统 有组 织 有 计划 的教育 促进 其体 力 和 智
,
、
、
所 示 即 自我 教育是教育 的下 位概 念
。
力 的发 展 影 响他们 思 想 品德 的 形 成 使 人们 获得 一 定 的 知 识 技 能 养成 一 定 的思 想 品德 的 活 动 胡 德 海 先 生 认
、 ,
。
, ,
“
体 文化 一 客体 文化 循环往 复的 过 程 如果 说 教 育是 一 种 把 他人 当作客 体 的 主体 文化客 体 化 的 过 程 那 么 自我 教育就 是 一 种 把 自 己 当作 客 体 的 客 体 文化 主 体 化 的 过 程 因 此 就文 化 传递 的过程 而 言 教育是 建 立在 自我 教育 基 础 上 又 因 为 自我教 育 的 自控 性 自授 性 和 个体 自 身 的 主 观 能动性 而 使 客 体 文化 主 体 化 的过 程 这不 仅 是 一 个 文化 传递 的 过程 更 是 一 个 文化创造 的过 程 这 样才 有教育 的发展 和人 类的进 步
20 13
年第
11
期
( 总 第 2 6 9期 )
裁玄 J罕萦
E D U C A TION EX P L O R A T I O N
, No l l 2 0 13
.
S e 五a l N o 2 6 9
对教育 与 自我 教育 关 系 的再认 识
丘 区芳
( 宁夏 师范学院 摘
法
。
, ,
婷
7 560 0 田
, , ,
。
教育与 自我 教 育在 整 个 人类 社会 和 每个 人 的发 展 中
。
, , ,
,
都起 着 非 常重 要 的作 用 但 是 在大部 分 教育 论著 特别 是在教育学 专著 中 提 到 自我 教育 的却很少 教育与 自我 教育 的 关 系 问 题 也 有不 少人给 予 思 考 和 关 注 但都 因 人 们 对 教 育 问题 的不 同 理解 而 有差异 随着 信 息时代 的 发 展 人们 对 自我 教 育 的诉 求更 为 突 显 科 学 的 认识 教 育与 自我 教 育 的关 系 问题 不 仅 是 一 个基 本 的教育 理论 问题 也 是 一 个 在教育实 践 中函 待解 决的实 际 问 题
,
,
, …
育
。
}
自我 菠 育 ( 求 教 者 自教 )
为 教育是 传递人类文化 的一 种手段 和 工 具
:
,
。
什 么 是 自我 教 育 ? 《教育大辞 典 》 中说 自我 教育是教 育学生 依 据 一 定的道德原则 和 规 范 把 自己 作 为教育 的对 象 进行学 习 和 涵 养锻炼 一 个 人道德 品质 方 面 的 自我 教 〔 , 育 就是 道德 修 养 有 学者 认 为 自我 教育 有 广 义 和 狭 义 之分 广 义 的 自我 教育是 指人们 依 据 社会 发 展 对 人 的 素质 的要 求 有 意 识 有 目 的 能 动地 促进 自我 发 展 的 活 动 ; 狭 义 的 自我 教 育是 自我 德育 和 自我 修 养 也 有 学者 : 主张 自我 教育是指 在 思 想 政治工 作要 求 的 影响 和启 发 下 思 想 政治工作 对象发 挥 自主 因 素进行 自我 认 知 自我
。
, ,
这 一观 点 是 由胡
德 海 先 生 提 出来 的
,
他 认 为 人的 再 生产 主 要指人 的生命
。
的繁 衍 和 成 长 新 生 个体 在成 长过 程 中也 必 然 会 进人 社
会 也就 会 和 人类教育产生联 系 个体 进人 社会 的机 制是 文化 的传 承 人 为 了适 应 社会 就 需要掌 握 一 定 的文化 ; 人为 了改造 社会 就需要创造 一 定的文化 文化机制 对 人 来 说 就 表现 为 接 受 文 化一 创造文化 一再 接 受 文化 的不 [ 犯 他认 为 教 育和 自 P 断 循环往复 的 过 程 5 我 教 育 是人类 文 化 传承 的两种 基 本 的途 径与手 段 社 会 文化是 教育 和 自我 教育共 同的上位概 念 教育 和 自我 教育 都 是 并 列 的下 位概 念 胡先 生不 赞 同 二位 一 体 的教育 观 认 为教 育 和 自我 教 育作为 文 化 传承 的手 段 在 理论 上 存在 基 本 区 别 教育 作 为一 种 活 动 和 过 程是教育者 这 一 外 因 作 用 于人 的 过程 具 有 他控性 与师授性 的根 本 特点 ; 自我 教育 与此 相反 根 本 特点 是 自控性与 自授性 前 者 以 外 因 为 主 后 者 以 内 因 为 主 当 然 他 也 不 否 认 二 者 的相 互联 系 对 人们来 说 无 论 是教育 还 是 自我 教育 都 是人们学 习 和 授 受 知 识 文化 的 过 程 二 者是 缺 一 不 可 的 同 时 他 还 特别 强 调 二 者在实 践 上 的统 一 性 和 互补性
“
。
,
,
,
,
。
发 展 的需要 在 自我 意识 的 基 础上 把 自身 作为 发 展 对象 通 过 自我 认识 自我 体 验 自我 控制 而影 响其 身 心 发 展 的 口, 社会 活 动 还 有学 者将 自我 教育 看作是教 育 中的重要 组成部 分 把 自我 教育 和 家 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 教育 并
, 、 ,
,
,
。
,
上 独 立 自主 和 自我 负 责 的发 展 道 路 在 自我 教育 的基 础 ] [ o 上 不 断 自我 完善 和 自我 超越 s
。
三 对教 育 与 自我教 育关 系 的再认 识
以 上 两种 观 点 虽 说 各 不 相 同 但 都 承 认 教育 ( 他 人教
,
、
育 ) 与 自我 教育 的相 互 依 存 相 互作 用 的 辩证关 系 ( 这 里 的 教育 是 二位 并 列 教育 观 中的 教育 他人教 育是 二
,
”
阱 ,。
“
的教育效果 和 教育 目 标 的实现 需要二者 的共 同 活 动
,
。
这
,
、
种 二位 一 体 的教育 观 凸 显 他人教育 和 自我 教育 都 是教
,
“
”
育 的下 位概 念 并 统 一 于 教育 内部 也 体 现 了 辩证 唯 物 主
, ,
一 0 9一 2 8 收稿 日期 2 0 2 3 : 基金 项 目 宁 夏 师 范 学 院校 级重 点 项 目 ( z D 2 0 1 10 6 ) ; 2 0招 1 2 目 丫 。 师 范 院 究 项 年 度宁 夏 学 科学 研 ( 即 3 0 ) : 作者简 介 邱 芳 婷 ( 1 9 7 一 ) 女 宁 夏 固 原 人 讲 师 博 士 从 事 课程 与 教学 沦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