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0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言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性

二、古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动因

三、古代小说艺术史的构架:第二章走向自觉:古代小说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早期形成

第二节形态独立

第三节文体完成

第四节语体变革

第五节主体自觉

第六节走向新变

第三章古代小说人物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基本特点及其形成

第二节特征化人物艺术的成就

第三节特征化向个性化的进步

第四节个性化艺术典型的创造

第四章小说幻想艺术的高峰奇幻相生的超人世界:西游记、封神演义的神魔幻想艺术真幻交织的艺术天地:聊斋志异的灵怪幻想艺术

虚幻荒诞的理念显现《西游补》《镜花缘》的讽谕幻想艺术

第五章古代小说传奇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特立和对峙传奇基本类型的确立

一、特立型传奇

二、对峙型传奇

三、传奇类型的完成和融合:三国演义、水浒传

第六章古代小说讽刺艺术的发展

第三节:写实型讽刺艺术的高峰〈儒林外史〉

第七章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

叙事美学形态的发展和创新第八章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语体类型和功能特征第二节:文言小说语言艺术的发展

第三节: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发展

第四节: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

第九章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红楼梦

第一节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创造和古代小说的美学突破

第二节红楼梦的形象体系和古代小说的形象群

第三节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和古代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

第四节红楼梦的表意系统和古代小说的表意艺术第五节红楼梦的艺术意境和

古代文学艺术传统的融合创

小说)、两种小说文体(文章

类别文化典籍和叙事性文学

体裁)、两种小说语体(文言

小说和通俗小说)先后出现和

说文学性质认识的差异。从某

种意义上说,这种差异又反映

了封建统治阶级和新兴市民

阶层文化和文学观念的对立、

以诗文为正宗的雅文化和以

小说戏剧为代表的俗文化的

对立。它造成了古代小说两种

文体和语体递代和并存的特

但在中国

古代,小说最早是作为内容

“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

★东汉桓谭、班固先后提出

“小说家”的概念,表明“小

说”已经成为一种言语形式—

—文体。

★“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

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

说,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

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

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

亦刍荛狂夫之议也。——汉

书·艺文志。

★汉志中首次著录了小说家

的短书,内容上记述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价值上具备某种认

知教化功能但仍属于小道。

★在唐传奇文出现以前,所有

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

史而悠缪者也。

★凡杂说短记,不本经典者,

概比小道,谓之小说。

★唐代小说文体成熟。

★北宋初李(日方)等编宋以

前小说总集《太平广记》,把

《李娃传》等优秀唐传奇列为

“杂传记”。

★《新唐书·艺文志》“小说

家”类仅收唐传奇文3篇。

★北宋赵令(田寺)、南宋初

其二记录异闻(山海经、搜神

记等),其三缀辑琐语(博物

志、述异记)。

★视小说为闾里小知的小道

观,和视小说为补史之阙的裨

史观,是史家小说观的主要内

容。其杂文体观认为小说只是

一种包含文学因素的文章类

别而非文学体制。

★文言小说文体,主要是在史

家小说观念影响下发展的,它

包括具有文学因素的早期形

态(杂史、杂记,后发展为笔

记体),

和具备文学性质的成

熟形态(由杂传体发展的传奇

体),但不应包括虽列入历代

史籍小说类的非叙事性文体。

★文学小说观念是在产生于

说话技艺的通俗语体小说基

础上形成的。

★三国时“俳优小说”、唐代

“市人小说”、“人间小说”

都是讲短故事的技艺。

★北宋时,“小说”正式成为

“说话”的主要门类之一。

★“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

事,顷刻间捏合”,之后小说

即指小说话本,到明中后期,

成为包括通俗语体、文言语体

在内的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的

通称,如谢肇淛《五杂俎》、

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

起于话。由于话在一定程度上

与史的叙事传统相衔接,因此

可以说全部中国小说都是通

过史的中介与其本根神话传

说连接起来的。

★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

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这

些口传今人为传说。由此再演

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

为小说了。这条演进道路不但

使中国古代小说获得了早期

形成的条件,而且给小说艺术

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史的烙印。

★从《金瓶梅》和拟话本起,

小说功能从讲述向阅读转变,

小说结构从单纯故事形态(故

事中心体)向叙事散文(人物

中心体、人物传记体)形态转

变,

体现了小说发展话的传统

对史的传统的进一步吸收。

★吴敬梓“仿唐人小说”作《儒

林外史》,说明他有意识地融

史入话。

★曹雪芹以“假语村言”写家

庭盛衰和“为闺阁昭传”两大

主题,完美地体现了古代小说

史、话两大艺术传统的汇合,

而且几乎吸收了古代中国所

有文学艺术形式,博采了从诗

词、戏曲到绘画、建筑等各种

传统的艺术精华,成为一部融

诗史艺哲于一体,即叙事抒情

两大文学传统和其它文化传

是小说艺术内部矛盾运动的

因,

于话。话继承史的传统而又突

史家小说观念局限的结果,是

叙事想象力在历史之外寻求

自我实现和突破的结果,包括

文学小说观念与史家小说观

念的对立斗争,小说创作对史

家小说观念的突破和文学小

峰,都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

结果。而小说艺术的衰退停

滞,都是模仿因袭甚至以传统

反革新的产物。四组动因分别

体现了艺术的继承性、自觉

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其发展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包含

着艺术与民族、时代、群众和

生活等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中

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的特殊

矛盾,而作为创作主体的小说

家对这些矛盾的正确认识和

解决,则是决定小说艺术成败

和一个时代小说艺术进步的

关键。

1/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