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作业

合集下载

萧且行:西南联大:学术自由 民主堡垒

萧且行:西南联大:学术自由 民主堡垒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合并,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

1938年春,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直到1946年5月,北大、清华、南开才得以复员北上,迁回原址。

西南联大,一所办学不到10年的大学,以其对独立、自由、民主的执著追求与坚持,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殿堂。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我一生非常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过书。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可以说“教授治校”,功不可没。

“我的表,你戴着”西南联大的成就,首先源于领导班子的团结。

南开校长张伯苓与清华校长梅贻琦有师生之谊,梅贻琦曾毕业于张伯苓创办的敬业中学堂(南开前身)。

西南联大成立之初,张伯苓又诚恳地对北大校长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

”这是天津俗语“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

北大校长、曾自嘲为“北大功狗”的蒋梦麟,也颇懂得“无为”之道,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在西南联大,我不管就是管”。

如果不肯放手,各自为政,势必造成联而不合、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

西南联大的主要管理机构,简而化之,一为常务委员会,一为教授会。

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领导学校工作。

同时,西南联大行政上设教务、总务、训导3处,3位处长以及理、文、法、工、师范学院五位院长均列席常务委员会,每周开会一次。

以上职位,除训导长由政府委派外,其他均由三校教授担任。

西南联大成立之初,北大与清华一度闹矛盾。

据钱穆《师友杂记》记载,梅贻琦曾在提名联大各学院院长、系主任时,偏向清华,引起了北大师生不满。

不久,蒋梦麟恰好有事到位于蒙自的文法学院去,北大教授于是纷纷向他“告状”。

一时师生群议分校,争取独立。

钱穆在发言中力排众议,认为国难当头,大家应以和合为贵,他日胜利还归,各校自当独立,不当在蒙自争独立。

蒋梦麟随即插话:“今天钱先生一番话已成定论,可不在此问题上起争议,当另商他事。

”蒋梦麟采纳了钱穆之论,教授们便都不说话了。

浅谈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

浅谈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

浅谈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作者:庄建建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西南联大是成就汪曾祺作家梦的地方,可以说没有西南联大就没有汪曾祺。

本文着重探讨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着重讨论其笔下联大的校园、校园生活以及校园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汪曾祺;西南联大;校园文化精神汪曾祺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1】那么在汪曾祺的作品中,这种神话般的西南联大到底是什么样子?本论文着重探讨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着重探讨西南联大的校园生活、校园精神。

穷巷陋室与“商业街”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临时性大学,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抗战时期,三所高校迁移到了昆明,这时物资匮乏,西南联大只能简单办学。

就连最基本的校舍都很简陋。

三个肥皂箱子就变成了桌子、书橱和衣柜,椅子当然也是一物多用了,床就成为了椅子,一间宿舍住四十个人,当时的生活真的是节约型学校的模范。

汪曾祺笔下的商业街完全没有商业气氛,而是一种人情味充溢其间,这两条街上茶馆很多,“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都不长。

这两条街上至少有不下十家茶馆。

”【2】茶馆为西南联大的同学们提供了图书馆的空间,由于图书馆座位少,为了不争抢座位,有不少同学就去茶馆,他们在茶馆里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看书的,有不少同学的作业、读书报告就是在茶馆里完成的。

旧书摊更是同学们拿书换美食的好去处,倘若要淘书,便能得到珍宝。

(二)独特的校园生活对于现在的学校而言,课堂是一个严肃的传授知识的地方,课堂上是有秩序的,老师应该严谨认真,学生们应该正襟危坐,而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们却是特立独行者。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3】联大的教授重创新,重视不拘一格。

即便是怪论,也会得到赞赏。

例如有一位同学交了一篇关于李贺的报告给闻先生,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地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地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赞赏。

西南联大英文课大二

西南联大英文课大二

西南联大英文课大二(中英文实用版)The sophomore English course at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Associated University is renowned for its rigorous curriculum and engaging teaching methods. This program, designed for second-year students, offer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iming to foster critical thinking and linguistic proficiency.西南联合大学的大二英文课程以其严谨的课程设置和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而闻名。

这一为二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的项目涵盖了英语语言文学的全面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With a diverse range of literary texts from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the course encourages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appreciate different literary styles,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s literary heritage. The course also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skills such as writing, speaking, and listening, preparing students for futur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endeavors.课程内容涵盖了东西方文化的多种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分析和欣赏不同的文学风格,加深他们对世界文学遗产的理解。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精选10篇)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精选10篇)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西南联大的观后感(精选10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南联大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西南联大的观后感篇1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掀起了一番热潮,也因业务上的需要,寒假时间也特地观看了《西南联大》、《假如国宝会说话》、《书迷》、《创新中国》四部纪录片。

换做平时,我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我此刻正在惬意的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无需忧虑,可仔细看看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安逸的珍贵。

看完,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强大祖国的庇护,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

而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为了中国的教育甚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畏艰难,从北平、天津等地先后前往云南,为的就是保存号文化的种子,国家的明天。

西南联大之所以会出现,跟日本的侵略有直接关系。

她的成立当然也离不开那些为了中国教育事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联大教授。

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肱骨,也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等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新中国的栋梁。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设施条件不好,影响教和学。

西南联大当年却是以几间茅草屋、几支粉笔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培养出无数国之栋梁。

故,物质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教育的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的信念是否坚定。

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份工作,那你在乎的就是工作条件和薪水;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职业,你就会在乎你的工作成就,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情怀,你便会用这种情怀去教育每一个孩子。

我想《西南联大》中的教师便是那个有情怀的老师吧。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篇2“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

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27期沈先生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

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

他不用手勢,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

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

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

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

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

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

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

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

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

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

我在1946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

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

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

上课时分发给学生。

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

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2008年01月17日19:43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来源:搜狐读书频道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令人难忘的一页。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一学期后,学校迁昆明,1941-1945年8月的西南联大正是其教学科研成就最丰硕的时期。

西南联大从长沙临时大学时起,先后几次校分两地。

1941年叙永分校撤消,全校作为一个整体才告安顿。

以后虽然还曾有过日军窥伺滇西南,日军直驱入桂黔的紧急军事战况,但联大均以岿然不动的态度以应之,校内教学如常,有序不紊。

1941年-1945年8月,这是西南联大教学科研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

文科的教授,大多数都是中西兼通的学者。

专长外国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名教授,无不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以及对本国国情较深入的了解。

擅长中国文史哲方面研究的名教授,有的将外国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来处理中国传统的学科,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如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等。

有的是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如朱自清,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文学陶渊明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尊重。

联大几位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教授,虽未曾出国留学,但其学术造诣很深。

如罗常培不仅是中国音韵学专家,对国外研究中国学的状况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在理工科方面,联大的几位年纪稍长的教授,称得上是中国近代若干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如饶毓泰、吴有训、叶企孙、黄子卿、孙云铸、袁复礼、吴大猷、施嘉炀、李辑祥、顾毓王秀等。

而一些在抗日战争前后回国的年轻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王竹溪等,学术造诣较高,了解国外学术发展的情况,因而使联大的教学能接近国际水平。

早期西南联大的学生,原是北大、清华、南开的肄业生,学生素质较高。

1938年后,由于报考联大的人数较多,且多属高分段学生,因而学生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仍位列前茅。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作者:刘建/口述周海滨/整理来源:《人民文摘》2012年第11期“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武汉、南京、上海相继失守,平津告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在战火中辗转迁徙,最后来到云南昆明黄土坡的大普吉村,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称“西南联大”。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三校师生分批返回平津,恢复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校。

在前后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师生与云南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享誉海内外的教授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校长夫人卖米糕抗战期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家的生活随着时局的动荡而愈发艰苦。

当时,梅校长家有五个子女:梅祖彬、梅祖杉、梅祖彤、梅祖彦、梅祖芬,孩子们都在求学读书。

梅校长的夫人韩咏华当时没有工作,全家都靠梅贻琦微薄的薪金来勉强糊口。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让丈夫一心科研和教育事业,韩咏华与赵瑞云及袁复礼的夫人、潘光旦的夫人合作,“研制”出一种上海式的米粉碗糕出售。

她们别出心裁,把这种米糕取名为“定胜糕”,取抗战一定胜利之意,并用红糖浆在米糕表面写上“定胜糕”的标签。

起初,她们把米糕批发给昆明“冠生园”糕点铺寄卖,可这种“二道手”的生意利润不大。

为了多赚些钱,夫人们分头行动,背着背篓,手提篮子直接在街上叫卖。

有一次,一个身穿旗袍、手提精致小包的贵妇人前来买米糕。

当她得知韩咏华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夫人时,十分敬佩地说:“清华大学校长夫人卖米糕,真是了不起啊!今后,我要邀约更多的姐妹来买‘定胜糕’让抗战早日胜利。

”打那以后,教授夫人们的生意还真红火了起来。

“特殊屏障”隔不开患难真情数学系教授华罗庚一家安在黄土坡上的一处简陋的房屋中,可是即便这样的陋室还是遭到了敌机的轰炸而倒塌,所幸一家人当时外出,躲过了一劫。

失去了住的地方,华罗庚一家只好在野外当“山大王”。

闻一多得知后,热情地邀请华罗庚一家到自己家中共居。

西南联大第四集火的洗礼观后感

西南联大第四集火的洗礼观后感

西南联大第四集火的洗礼观后感看完《西南联大第四集获得洗礼》第四集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

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

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Y E0U
西南联 大
◇ 汪 曾 祺
沈先生 的讲课 , 以说是 毫无 系统 。 可 他大都 是看 了学生 的作业 , 就这 些作 业讲一 些 问 题。 他是 经过一 番思考 的 , 但并 不去翻 阅很 多参 考书 。 先生读 很多 书 , 从不 引经据典 , 沈 但 他总 是凭 自己的 直觉 说话 , 来 不说 阿 里斯 多德 怎 么说 、 从 福楼 拜 怎么 说 、 托尔 斯泰 怎 么
家 ”他 的书 , 了 自己看 , 借给 人看 的 。联 大文 学院 的同学 , , 除 是 多数 手里都 有一两 本沈 先 生 的书 , 扉页 上用淡墨 签了“ 上官 碧” 的名字 。谁 借 了什么书 , 么时候借 的 。 什 沈先 生是从
来 不记 得 的 。直到 联 大 “ 员 ” 有 些 同学 的行 装 里还 带着 沈 先生 的书 复 , 而漂 流 到 四面八 方 了 。沈 先 生书 多 , 且 很杂 , 了一 般 的四 部 书 、 国现 代 文学 、 国 而 除 中 外
文学 的译 本 , 会学 、 类学 、 社 人 黑格 尔 的《 逻辑 》弗 洛 伊德 、 利 ・ 姆斯 、 小 、 亨 詹 道教 史 、 瓷 陶 史 、髹饰 录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霜 谱》 ……兼 收 并蓄 , 花八 门 。 些 书 , 五 这 沈先 生大 都认 真 读过 。 沈先 生
称 自 己的学 问 为“ 杂知 识 ” 一个作 家 读 书 , 。 是应 该杂 一点 的 。 先 生读过 的书 , 沈 往往 在 书 后 写两 行题 记 。 的是 记一 个 日期 , 天 天气如 何 , 有时 发一 点 感慨 。 有 那 也 有一本 书 的后面 写道 :某 月某 日 , 一 大胖 女 人从 桥 上过 , 中十 分难 过 。 ” 两 句话 我 一直 记得 , 是 “ 见 心 这 可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作文题目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作文题目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南联大旧址立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碑之阳记述西南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有“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等内容。

碑之阴是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的八百多名学生名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一遍,通读材料,了解梗概。

西南联大碑文,材料作文。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

主要品读第一段。

①西南联大旧址立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第一层:总领文段,亮明话题:联大纪念碑)②碑之阳记述西南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有“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等内容。

(第二层分说:碑之阳的内容)③碑之阴是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的八百多名学生名单。

(第三层分说:碑之阴的内容)第三遍,理性分析,确定立意。

第二层写联大人能文的一面,篇幅多,详写,是重点;第三层写联大人能武的一面,略写。

第二层中的一类词是文化/文化力量,二类词是流难之苦辛、不屈之壮志、胜利之期望。

因此扣住“文化”,添加动词,即成一类观点(坚守文化,传承文化,坚信文化,文化救国,等);第二层中的一类词是投笔从戎、征战沙场,合起来即“武力救国”。

就全文看,合并起来,互补即可:文武结合,全力救国;传承联大精神,齐心协力救国。

范文:为保护青年手中的笔,西南联大成立;为保护中国领土,八百多名学生投笔从戎。

从笔到戎,是为救国,戎装虽强,也需要背后文化力量的支持。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事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事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事
汪曾祺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写了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事。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开过三门课:个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

教授先讲一套,让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不赞成命题作文,他认为学生想些什么就写什么。

但是他有时也会在课堂上出两个题目,他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具体的原因就是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比原作还长。

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的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

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

而且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

由此看书沈先生十分的随性,乐于与别人分享,不拘小节。

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

他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

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性。

他为这些优美的造型、不可思议的色彩、神奇精巧的技艺发出的惊叹,是对人的惊叹。

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

沈先生十分善于谈天,他经常谈及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这些人都有着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

“闻多素人心,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关于西南联大的高考题

关于西南联大的高考题

关于西南联大的高考题
题目一:西南联大的创建和发展(20分)
1. 西南联合大学是如何创建的?请简要介绍其创办的背景和目的。

(4分)
2. 西南联合大学的发展历程有哪些重要阶段?请简要描述每个阶段及其意义。

(6分)
3. 西南联合大学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是什么?(5分)
4. 请简要介绍西南联合大学最有影响力的学科或学术成果,并解释其重要性。

(5分)
题目二:西南联大与中国抗战(20分)
1. 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期间承担了哪些重要的任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2. 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在抗战中取得了哪些英勇的事迹?请简要描述一例。

(6分)
3. 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胜利后对于中国社会的重建及教育发展有何贡献?(8分)
题目三:西南联大的学术传承与国际交流(20分)
1. 西南联合大学在创办初期的教师队伍是怎样的?他们为西南联大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2. 西南联合大学有哪些与国际大学合作交流的项目?请简要介绍一项。

(6分)
3. 请结合具体案例,说明西南联合大学的学术传承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8分)
题目四:西南联大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培养(20分)
1. 西南联合大学采取了怎样的培养模式,对学生有何要求?(6分)
2. 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了哪些杰出的知识分子?请简要介绍一位。

(6分)
3. 西南联合大学如何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请举例说明。

(8分)。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2008年01月17日19:43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来源:搜狐读书频道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令人难忘的一页。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一学期后,学校迁昆明,1941-1945年8月的西南联大正是其教学科研成就最丰硕的时期。

西南联大从长沙临时大学时起,先后几次校分两地。

1941年叙永分校撤消,全校作为一个整体才告安顿。

以后虽然还曾有过日军窥伺滇西南,日军直驱入桂黔的紧急军事战况,但联大均以岿然不动的态度以应之,校内教学如常,有序不紊。

1941年-1945年8月,这是西南联大教学科研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

文科的教授,大多数都是中西兼通的学者。

专长外国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名教授,无不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以及对本国国情较深入的了解。

擅长中国文史哲方面研究的名教授,有的将外国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来处理中国传统的学科,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如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等。

有的是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如朱自清,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文学陶渊明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尊重。

联大几位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教授,虽未曾出国留学,但其学术造诣很深。

如罗常培不仅是中国音韵学专家,对国外研究中国学的状况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在理工科方面,联大的几位年纪稍长的教授,称得上是中国近代若干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如饶毓泰、吴有训、叶企孙、黄子卿、孙云铸、袁复礼、吴大猷、施嘉炀、李辑祥、顾毓王秀等。

而一些在抗日战争前后回国的年轻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王竹溪等,学术造诣较高,了解国外学术发展的情况,因而使联大的教学能接近国际水平。

早期西南联大的学生,原是北大、清华、南开的肄业生,学生素质较高。

1938年后,由于报考联大的人数较多,且多属高分段学生,因而学生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仍位列前茅。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错的散文 , 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

班 的 同学 曾 出过 一 个题 目: “ 记 间屋子 里 的空气 ” !我 的那 一班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 界性 的争论问题 。很多人认 为创
作 不能 教 。我 们 当时 的 系主 任 罗 常培 先 生 就说 过 :大 学 是不 培 养 作家 的 , 作家 是社 会培 养 的 。这话 有道 理 。沈先 生 自 己就 没 有 上过 什 么大 学 。他 教 的学 生 后 来成 为 作家 的 , 也极 少 。但 是也 不是 绝对 不 能教 。 沈先 生 的学 生现 在 能算 是作 家 的 , 也 还有 那么 几个 。问题 是 由什 么 样 的 人来 教 。用什 么方 法教 。现 在 的大 学 里 很 少开 创 作 课 的 ,原 因 是找 不 到 合 适 的 人来
么说 、 福楼拜怎么说 、 托尔斯泰 怎
么说 、 高 尔基 怎 么说 。他 的湘西 口 音很 重 , 声 音 又低 , 有 些 学 生 听 了

堂 课 ,往 往 觉 得 不 知 道 听 了一
些什 么。沈先生 的讲课是非常谦
抑, 非 常 自制 的 。他不பைடு நூலகம்用 手 势 , 没 有 任 何 舞 台道 白式 的 腔 调 ,没 有
猫画虎, 那是行不通的。
沈 先 生 是 不 赞 成 命 题 作 文 的, 学生 想 写什 么就 写什 么 。但有 时在 课 堂 上 也 出 两个 题 目。沈先 生 出 的题 目都 非 常具 体 。我 记 得
O9 3
人 物
过 一 番 思 考 的 ,但 并 不 去 翻 阅很
道 对话 就 是 人 物所 说 的普 普 通 通 的话 ,要 尽 量 写得 朴 素 。不 要 哲 理, 不 要诗 意 。这 样才 真 实 。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阅读练习及答案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阅读练习及答案

8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

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鸡毛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

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

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老实。

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

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

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

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

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

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

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

学生离不开纸。

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

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

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阅读练习及答案西南联大中文系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应该也有南开的。

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

联大的系主任是轮流做庄。

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

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

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

在他们“当政”期间,中文系还是哪个老样子,他们都没有一套“施政纲领”。

事实上当时的系主任“カ官清简”,近于无为而治。

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

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

工学院的机械制图总要按期交卷,并且要严格评分的:理学院要做实验,数据不能马虎。

中文系就没有这一套。

记得我在皮名举先生的“西洋通史”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似乎这样也可以了。

总而言之,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

联大教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

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

他说有些搞校勘的人,只会说甲本作某,乙本作某,一一“到底应该作什么?”骂有些注解家,只会说甲如何说,乙加何说,“你怎么说?”他讲了一学期《文选》,只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好几堂课大讲“拟声法”,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挺长的法国字,举了好些外国例子。

曾见过几篇老同学的回忆文章,说闻一多先生讲楚辞,一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

有人问我,“是不是这样?”是这样。

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先生当为第一人。

他讲《古代神话与传说》非常“叫座”。

上课时连工学院的同学都穿过昆明城,从拓东路赶来听。

名人故事《汪曾祺为何爱逃课》

名人故事《汪曾祺为何爱逃课》

名人故事《汪曾祺为何爱逃课》1939年,19岁的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据说,他当时之所以报考西南联大,是因为他听说这所大学的学生上课、考试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

“随便”的汪曾祺最重要的“功课”就是逃课。

系主任朱自清的课,汪曾祺照逃不误,更别说一般老师的课了。

朱自清授课严谨,每堂课都留作业,还三天两头考试,这让汪曾祺叫苦不迭。

起初,汪曾祺还老老实实地听课,后来实在忍受不了,索性一走了之。

他不去,朱自清就点名:“汪曾祺,汪曾祺!”见没有回应,朱自清很生气。

几次三番后,朱自清就经常严厉地批评汪曾祺。

汪曾祺表面不吭声,心里对他很反感。

闻一多一副名士派头,不屑点名。

但他的课,汪曾祺也逃。

对此,闻一多心知肚明,可他并不在乎,没来上课就没来,不要紧,只要期末能写出好文章就行。

到了期末考试,闻一多果然给经常逃课的汪曾祺打了最高分。

有一次,一位学生临近期末作业却写不出来,无奈之下,只好找人代笔。

结果,一夜之间文章就写好了,交给闻一多。

闻一多看后大悦,连赞“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闻一多哪里知道,这文章就是汪曾祺代写的。

可见,汪曾祺虽逃课,但并没有影响学业。

汪曾祺唯一不逃的是沈从文的课。

汪曾祺大二时选修了沈从文的三门课,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几十年的师生之交。

当时汪曾祺学习写作,每写出一篇作品,都要先交给沈从文看。

如果沈从文觉得不错,就主动把作品推荐给上海期刊界的朋友以求发表,这样一来,汪曾祺逐渐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沈从文不仅给汪曾祺的课堂作业打过全班最高分,还对人说:“汪曾祺的文章写得比我的还要好。

”正是因为沈从文的鼓励使汪曾祺的写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课格外重视。

汪曾祺之所以要逃课,不是为了在寝室里睡觉或者出去打游戏,而是有目的的:一是为了读书,二是为了喝茶。

只要有机会,汪曾祺就跟合得来的同学跑到茶馆里,一本书,一壶茶,一泡就是一整天。

别人去听课,他去泡茶馆;别人做学问,他在写小说;别人念洋文书,他在翻线装书——不得不说,这些经历为汪曾祺后期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精神之我见
摘要:有人说,在一个民族历经生死存亡的时刻,总有一些人愿意用自己的背,
承受住整个民族的苦难,鼓舞引导着迷茫绝望的同胞坚定信念,不懈奋斗,这些人被称为“民族的脊梁”。

他们并不仅仅局限于冲锋在战场前线以血肉之躯抵御敌人的士兵,还包括那群致力于用文化的力量激发民族觉醒的文化人。

大学就是文人的战场,同时也是诞生文人的摇篮,处于民族危难时刻的中国大学责无旁贷,不可避免的被历史赋予振新民族的艰巨使命,西南联大就是这一时期杰出的学校代表,而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好好的传承。

关键:西南联大精神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的。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接下来,我将着重讲解西南联大精神。

一、淑世为公,敬业乐群精神。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的沧桑中也涌现了大批的爱国志士,劫难的年代终究不能动摇科学教育救国的至奉,艰难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联大人治学求学的执着与追求。

打开西南联合大学教师的名册,其阵容之豪华叫人瞠目结舌。

他们不惜摒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不辞辛苦,不畏牺牲,跋山涉水来到云南,致力于学校人才的培养。

当时的中国,生活之艰苦让人无法想象,但他们毅然坚持了下来,用智慧和顽强引领联大学子探寻救国救民之道路,将毕生的心血挥洒在了这充满传奇的黄土高原。

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华罗庚的身上可以看到。

1938年,华罗庚结束在剑桥大学的进修,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

在抗战中,华罗庚一直在西南联大教学系任教,过着及其贫穷的教授生活。

我们看到一个爱国人士为自己的祖国所做出的决定,毅然绝然的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艰苦的环境中,把自己的知识全数交给西南联大的师生。

二、自强不息,务实苦干精神。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西南联大在滇的八年时间里,正处于抗战的艰苦时期,因此生活环境异常艰辛,每个班没有固定教室,而且教室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根本无法摊开书本写字。

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照明也只有煤油灯。

而且对于联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来自战区,断绝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少许的贷金度日,为了继续维持生计和学习,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做兼职,以此来弥补生活来源的不足。

生活如此艰辛,然而他们却从未沮丧,心怀祖国,以民族独立与复兴为己任。

他们深知男儿当自强,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开放求新,与时俱进精神。

联大的师生摒弃了传统的闭门造车的学习观念,开放求新,以博大的胸怀去接受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学习理念及学术成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自己的学术进行改进。

正是这种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民族气魄,使国家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和创造。

四、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精神。

西南联大三校一体,合作办学,名家荟萃,师承有别,学派各异。

在诚敬礼让,民主宽容的精神下,联大人遵循学术自由之原则,别出门户之争,排除派别之扰,包容众家,自觉把学校的民运和国家的民运紧密相连,形成了西南联大独特的学术风格。

学生自治也是西南联大的一大特色,当时的联大没有班主任,也没有辅导员,但有学生自治会,由学生选举产生。

自由与民主在此相得益彰,同时也为中国的自由与民主之路提供了典范。

艰苦岁月中,联大人始终以追求卓越为奋进的航标。

教育目标上奉行“通才教育”,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培养取向上不仅注重生源质量,更对在校学生严格要求;办学管理上充分发挥民主精神,坚持“教授治校”。

正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进取意识,使联大学子成就大器的基础得以锤炼与夯实,大批一流人才涌出,展现出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交相辉映的动人风采。

重现中国现代大学在世界大学之林的光彩,必定要具备勇于进取、自我超越的精神,必定要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气魄与信念。

五、服务社会,爱国爱民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难当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以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救国救民的使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近代的中国就是一部屈辱史,在历史的磨难中饱受西方列强的揉捏与凌辱,为使中华民族强大与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要中华儿女做出贡献甚至牺牲。

在家国飘零之际,联大的学生除了一心求学之外,体会的是先师大的言传身教。

国难当头,定当奋勇杀敌,保中华民族之安逸。

此时的联大学生,他们一些选择奔赴抗日前线,部分担任盟军翻译,有的同学参加远征军到了印度、缅甸,出没于不见人迹的原始森林,更有的直接参加盟军的重要航空飞行任务。

这种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必将传承于后世,永垂不朽。

西南联大的精神,其实就是对于中国最为坚定的信念。

重温冯友兰先生所作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碑文,列举了四条这个大学值得纪念的理由。

第一条就是对于这个国家命运的信念:“我国家以世界之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也之先进。

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至今。

”这种同国家民族同命运,共呼吸的精神,其实正是中国大学具有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的新时代,正面临着新的和平发展机遇。

继承西南联大的精神先辈们所期于我们的正是追求新的超越和新的可能。

让年轻人了解历史并不是期望他们重复过去的经验,而是期望他们记住过去的历史中这个民族的付出的同时,以新的姿态和新的风貌为中国和世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