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案_5
第七课亲情之爱
第一框家的意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家的内涵;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内涵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弘扬好家风、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家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尽孝在当下。
三、教学准备
准备上课所用的音视频资料及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师: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6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教材第七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味亲情之爱,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功能,理解亲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努力成为家庭的好成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独立,对家庭的关系和亲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味。
他们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是子女,有的是兄弟姐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他们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更加珍惜家庭生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
2.引导学生体味亲情之爱,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3.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努力成为家庭的好成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味亲情之爱。
2.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功能,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努力成为家庭的好成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功能和亲情的可贵。
2.讨论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生活体验,增进对家庭和亲情的认识。
3.情感教育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家庭和亲情有更深刻的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案例、图片、视频等素材。
3.视频:准备相关的家庭生活视频素材,用于情感教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素材,展示一个和谐的家庭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关系,理解家庭的功能。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加深对家庭意义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2)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2、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过程:1.多媒体呈现:一组春运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春运”的图片,通过谈春运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家对于中国人的非凡意义。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2.出示问题: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①家庭的含义是什么?②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哪些功能?③家的重要性有哪些?家的特点是什么?4.揭示课题,导入本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程: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信息搜索过程:1.教师呈现自主学习内容2.要求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3.找出以上3道问题的答案。
4、师生共同归纳:四、合作探究,交流共享过程:1.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与分享”(P74)板块中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探究。
合作探究一:晒晒家规传承家风【教师活动】你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在这些“家规”“家训”中,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接下来请各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家规”“家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案
有人说,家是远方游子日夜漫长心灵的牵挂,是温暖的源泉。
在中华文化中,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深厚的意味,而“孝”是其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尽孝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表达。
板书课程结束,与
老师一起梳理
本课知识点呈现本课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拓展空间展示“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的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课下查找资料
完成
通过古代文字进
一步理解中华文
化中“家”的意
义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初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关注和关爱,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有时,初中学生对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同,不理解父母的关爱之情,不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理解父母的苦衷,家庭责任意识比较淡漠,较少关心父母和家人,对与家人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缺乏责任意识,对于“孝”文化认同程度低。
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理顺亲子关系,学习与父母沟通交往,是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必经之路。
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家的丰富内涵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2、能力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探究活动,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弘扬好家风,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对家理解2、难点:孝在当下【教学准备】准备上课所用的音视频资料及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开场白:同学们,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两个地方。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渐渐熟悉并适应了初中的校园生活,建立了师生情,收获了同学情。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亲情之旅,让我们走进家庭,去感受家的温暖,体会亲情之爱。
接下来,进入我们亲情之旅的第一站——家的意味。
多媒体播放:《家是温柔港湾》MV,学生跟唱。
教师归纳:这首动听的歌曲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自己温暖的家呢?提起“家”,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问你:家是什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究竟有怎样特别的内涵?你能回答出来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推进新课互动探究一:“家”的初体验师:“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战场。
本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框为以后学习《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知道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太熟悉,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依据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用活动探究法、讨论学习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即以探究活动为基础,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等为主,以具体事例或情景深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明白道理,提高认识,落实行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懂得子女孝敬父母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规定。
2.能力目标: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如何孝亲敬长2.难点:关于家庭关系的确立教学重点确立依据及突破方法:如何孝亲敬长,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孝”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孝亲敬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的要求。
孝敬父母,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受法律的制裁。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家的概念、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庭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互动较多,对家庭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家庭的功能和亲情之爱。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家庭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等,对这些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的概念、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理解家的意义。
2.培养学生感受家庭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培养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的意义。
2.如何感受家庭亲情,与家人有效沟通、合作。
3.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处理家庭矛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亲情。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情境的视频或图片。
2.收集典型的家庭案例,制作成PPT。
3.准备与家庭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文章。
4.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家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的意义,让学生对家庭有更深刻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你的家庭有什么样的感情?b.你觉得家庭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c.你如何与家人沟通、合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7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教材从家的定义、家的组成、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学生明白家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是我们情感的依托,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家庭的理解大多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思考。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家庭,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视家庭,更加热爱家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知道家的组成和家庭关系。
2.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概念,家庭关系,家庭功能。
2.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亲情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亲情故事和视频。
2.准备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3.准备PPT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亲情故事或视频,引出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家的概念、家庭关系、家庭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家庭,每个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3.7《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3.7《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
在这个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家的意义和亲情之爱。
此外,由于现代社会家庭的多样化,学生的家庭背景也各有不同,对家的理解和感受可能存在差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懂得珍惜家庭关系。
3.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懂得珍惜家庭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的温暖,感受亲情之爱。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经历,增进对家庭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情境材料,用于教学呈现。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作业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家庭成员的合影,让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家的意味。
2.呈现(15分钟)呈现几个关于家庭的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的温暖,感受亲情之爱。
故事可以包括:父母关爱子女的成长,子女孝敬父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讨论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对家庭关系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赛课教案_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对应课程标准的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中“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材分析】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有讲到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题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家的内涵;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以及懂得“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家理解。
教学难点:孝在当下。
2.为什么是重点与难点本框是学习下面内容的基础,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长辈的爱,觉得是应该的,孝亲敬长是长大后的事情,现在只有尽力学习就好。
3.突破重难点的主要策略通过图片、音视频等材料的展示,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对家有正确、全面的认识,知道孝亲敬长应该从现在开始,通过一件件小事做起。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1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1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学习⽬标〗1. 理解家庭的含义,正确认识⾃⼰的家,培养家庭意识。
2. 孝敬⽗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学会孝敬⽗母。
〖重点难点〗理解家庭含义、学会孝敬⽗母及长辈〖学习⽅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学习过程〗⼀、导⼊新课、板书课题欣赏《想家的时候》歌曲,歌曲中饱含着演唱者对家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起来了解家,学习《家的意味》》,认识家的含义。
⼆、新知探究(⼀)活动1 :认识家的含义(展⽰图⽚)提问:1 我的家有哪些成员组成?2 这些成员之间由那些关系结合在⼀起?3 你认为每个家庭都是这⼏种关系吗?为什么?(归纳: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的字眼。
⼀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活组织。
)( ⼆) 活动2 体会家的特点和作⽤(展⽰图⽚)对照图或材料讨论1 家是我们⾝⼼的寄居之所。
每⼀个⼈都有⼀个属于⾃⼰的家,我们的⽣命是⽗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持。
2 家是我们⼼灵的港湾。
家⾥有亲⼈,家中有亲情。
(家的最⼤的特点)3 家是代代传承、⾎脉相连的⽣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 家是我们⼼灵的港湾,为我们遮风挡⾬。
家中的⽗母双亲哺育了我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许多。
作为⼦⼥在⽗母⾯前,我们应当是怎样的表现?(三)活动3 理解孝亲敬长的原因(出⽰材料)孝⾏名⾔:1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出⾃《家语·弟⼦⾏》。
注释:孝敬⽗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向。
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
2、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挂牵。
——出⾃《劝报亲恩篇》。
注释:要时刻体贴明⽩⽗母,不好让⽗母操⼼。
3、⽺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贤⽂》4、夫孝者,百⾏之冠,众善之始也。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教学设计模板年级:七年级科目:道德与法治内容: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有讲到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题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知道家的内涵;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以及懂得“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对家的理解。
2.教学难点:理解孝在当下。
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疑提问、引导法、评价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评价法五、教学策略围绕相关案例,从社会生活走向经济生活再走向家庭生活,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其对“家”的理解。
六、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白板和笔等七、教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宝》提出问题:由这首歌你们能想到什么?导入本课内容。
二、由美国某城市醉汉躺在街头和某国内战期间,一个中年男子的故事提出问题:家是什么?三、探究新知1引用日常的家庭现象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授课人:二、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战场。
三、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知道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含义、家庭的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家的含义;尽孝在当下教学难点:理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际调查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让我们一起随着余光中老先生的思绪去聆听家的味道。
(二)讲授新课活动一:品尝家的味道师:听完这首诗,我想大家都被深深的触动,现在,请把你想象成他,用心来思考,他在愁什么?生:……师:你能从余老先生的诗中找出由几种关系结合成的家?生:……师:得出家的含义:家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家,家是身心的住所,是心灵的港湾,祖国也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我们也要热爱我们的国家。
活动二:丢失的家的味道师:分组采访:全班分为采访组、被采访组,采访组每位同学采访一位同学,并填写采访记录单,并分析出反映的现状;被采访组每位同学在被采访完之后则在记录单上写下被采访的感受。
生:采访及分析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如果不孝敬父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要尽孝在当下,对父母不仅要做到物质上的孝顺,还要做到精神上的孝敬。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的定义、家的功能以及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家的概念,认识到家的重要性,体会到亲情之爱的伟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家庭的功能和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审视家庭,认识到亲情之爱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的定义,掌握家的功能,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珍惜家庭关系,感恩亲情之爱,努力为家庭和谐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定义、家的功能、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审视家庭,认识到亲情之爱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亲情故事、分享亲情经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
2.辅助材料:亲情故事、案例分析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家庭的理解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家庭的关注。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家的定义、家的功能以及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亲情故事、分享亲情经历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力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的认识和亲情之爱的体会。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的教学设计。
教材从家的概念、家的构成、家的功能三个方面来阐述家的意义。
家的概念包括家庭的定义、家庭的关系、家庭的结构;家的构成包括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的功能包括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的情感功能。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家庭的理解较片面,多数学生认为家只是生活的场所,对家庭的功能和意义认识不足。
此外,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与父母的关系逐渐紧张,对家庭的责任感减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家庭,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家庭的定义、家庭的关系、家庭的结构;掌握家庭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定义、家庭的关系、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
2.难点:家庭的功能和意义,学生如何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家庭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家庭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家庭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感情。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PPT。
3.案例: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家庭案例。
4.视频:关于家庭的温馨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家的意味》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家庭的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教材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庭的影响,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进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已经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对家庭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家庭的功能和家庭的影响的认识不足。
此外,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对他们理解亲情之爱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庭的影响。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进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与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增进亲情之爱。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庭的影响。
2.如何建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进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3.如何提高学生与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增进亲情之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亲情之爱。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的功能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的家庭观念和沟通能力,不断提高自己。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教材、案例、视频等。
2.准备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3.准备活动用品,如卡片、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呈现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庭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典型案例,深入了解家庭的功能和影响。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卡片或贴纸表示自己对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庭的影响的理解,然后进行展示。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家庭成员的沟通经验,讨论如何提高沟通能力,增进亲情之爱。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意义,体味亲情之爱,感受家的温暖。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情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理解父母在家庭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增进亲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思考家庭、亲情、父母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他们可能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但未必深入理解家庭的真正意义。
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家庭,感受亲情之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意义,认识到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港湾。
2.让学生体验亲情之爱,学会感恩父母,增进与家人的感情。
3.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提高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意义,体验亲情之爱。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关系,理解父母在家庭中的作用,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意义,体验亲情之爱。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关系和功能。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家庭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家的意味》。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案例等。
3.学生活动材料:包括小组讨论题目、家庭调查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亲情之爱。
通过分享,加深学生对家庭的理解,增强家庭责任感。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七上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课标依据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部分:“体会父母为扶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权利与义务”部分:“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的第二课《亲情之爱》的第一框题《家的意味》。
《亲情之爱》主题聚焦“亲情”,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作为本课的第一框题,《家的意味》有着承接与统领的重要意义。
本课围绕“家”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家庭的内涵以及体味中国人“家”的味道,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课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
也为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法治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对于初中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七年级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的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欠缺对于爱的回馈。
觉得父母很烦、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家庭可以独立生活,在时刻处于家庭和父母的保护之下的学生们体会不到家庭对于自己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家庭对于自己成长的意义、由衷的感谢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与关爱,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一、课标依据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部分:“体会父母为扶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权利与义务”部分:“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的第二课《亲情之爱》的第一框题《家的意味》。
《亲情之爱》主题聚焦“亲情”,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作为本课的第一框题,《家的意味》有着承接与统领的重要意义。
本课围绕“家”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家庭的内涵以及体味中国人“家”的味道,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课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
也为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法治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对于初中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七年级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的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欠缺对于爱的回馈。
觉得父母很烦、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
需要家庭可以独立生活,在时刻处于家庭和父母的保护之下的学生们体会不到家庭对于自己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家庭对于自己成长的意义、由衷的感谢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与关爱,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2.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3.知识目标: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五、教学重点
孝亲敬长。
确立依据:孝敬父母,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往往不在身边,甚至很少见面,所以,他们在感情上最渴望的是
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
作为儿女,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多孝敬他们。
既要有孝心,又要有孝行。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交流促进学生体会父母的内心需求与渴望,把孝亲敬长落到实处。
因此将孝亲敬长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教学难点
家庭关系的确立。
确立依据:家庭既是社会学概念,也是法律概念。
教材对什么是家庭做了简单的界定。
然后介绍了家庭关系建立的几种情形。
这一概念不是教学的重点,却是理解本框问题的线索。
一个人降生,生活在既定的家庭,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家庭关系除了依法结婚可以确立之外,还有特殊情形:如依法收养、随父母再婚、非婚生子女与自己的生身父母,也可以确立家庭关系,具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是其合法权益也受到保障。
七、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设计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参与能力。
情境分析法:利用情境材料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体验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认识。
八、教学流程
反思: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一、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
短片选用贴近学生生活。
二、人人参与。
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句子接龙和抢答环节,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课堂的“局外人”。
三、微课视频《家的功能》把比较抽象的内容通过动画演示形象的展示到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家规家训的搜集与展示,可以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同时在课堂交流中也能把更多好的家规家训传播发扬。
五、通过回答问题,自己为父母做的事和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对比讨论,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碰撞,达到孝亲敬长方面的感情升华。
促进孝亲敬长行为的落实。
不足之处有:
一、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
虽然自己努力的给每位同学不同的评价,但评价语言还是很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提升自己的评价能力。
二、一再告诉自己在课堂上别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大胆的放手学生,可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怕孩子说不到位。
三、课堂气氛调动能力有待提高。
所以我想,一节好课,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进行,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机智。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
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自己在课改的征途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家庭的含义
板书设计:
家的意义家庭的功能
家的实质
家
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家的味道孝亲敬长
孝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