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
皮肤性病学重点总结

大题 1.外用药治疗原则(总论)2.淋病与非淋菌性尿道炎鉴别3.红斑狼疮诊断标准4.软下疳,硬下疳,扁平湿疣鉴别诊断5.荨麻疹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大题外用药治疗原则(总论)(一)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物,等。
(二)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1.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沙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则用湖剂;2.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湖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湖剂;3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等;4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乳剂(三)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应当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既往用药反应等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1.淋病与非淋菌性尿道炎鉴别(书上没有找到)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淋病的主要区别如下:(1)病原体不同。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白色念珠菌、毛滴虫等,而淋病的病原体是淋病双球菌。
(2)临床症状不同。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症状是分泌物呈乳白色,以慢性尿道炎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淋病的开始症状是自尿道口流出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以急性尿道炎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且淋病淋球菌检查为阳性,而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球菌检查为阴(3)治疗方法不同。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疗药物以四环素类、红霉素药物为主;而淋病的治疗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
综上可知,在今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一定不要混淆。
2.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154页)1.蝶形红斑,2.盘状红斑,3.光敏感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7.肾病表现:尿蛋白〉0.5g/d或有细胞管型。
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
9.血液病变:溶血性贫血,白细胞〈4000/μl,淋巴细胞〈1500/μl或血小板〈100000/μl。
皮肤性病学重点总结

1.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和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
8.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1.5cm2,新生儿约为0.21cm29.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
10.角质形成细胞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其中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
11.表皮通过时间话或更替时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序的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 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 天,共约28 天。
12.表皮黑素单元:一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突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 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13.表皮中的连接结构:桥粒(破坏后可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半桥粒、基底膜带(结构异常可致表真皮分离,形成表皮下水疱或大疱)。
14.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电镜下BMZ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BMZ的作用:①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②渗透作用③屏障作用。
(表皮无血管营养和代谢废物通过基底膜带与真皮交换)15.毛发: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为长毛;眉毛、鼻毛、睫毛、外耳道毛为短毛。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约3 年)、退行期(约3 周)和休止期(约3月),各部位毛发并非同时生长或脱落,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
(正常人每日脱落约70-100 根头发)16.皮脂腺:开口于毛囊上部,17.皮肤的吸收功能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皮肤的结构和部位②角质层的水合程度③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④外界环境因素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1.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临床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HSV可分为Ⅰ型和Ⅱ型,HSV-1型初发感染发生在儿童,通过接吻或公用餐具传播,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及脑部感染(腰以上);HSV-2型初发感染主要见于青年人或成人,通过密切性接触传播,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或新生儿感染(腰以下)。
皮肤性病学复习重点

皮肤性病学复习重点皮肤的结构及功能名解:1、表皮通过时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
2、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由桥粒芯和桥粒斑组成。
3、表皮黑素单元(epidermal melanin unit):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
4、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电镜下基底膜带由包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构成。
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起来,还有渗透和屏障作用。
知识点:1、皮肤结构图:角质形成细胞:可分为5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表皮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纤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真皮基质细胞:常驻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分层:乳头层+网状层)皮下组织毛发皮肤附属器皮脂腺汗腺甲2、毛发生长周期:1)生长期(约3年)2)退行期(约3周)3)休止期(约3个月)3、皮肤的功能1)屏障功能2)吸收功能3)感觉功能4)分泌和排泄功能5)体温调节功能6)代谢功能7)免疫功能皮损名解:1、原发性皮损:有皮肤性病的组织变化直接产生。
2、继发性皮损:是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
3、斑疹(macule):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4、风团(wheal):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见于荨麻疹。
5、结节(nodule):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可由真皮或皮下组织的炎性浸润或代谢产物沉积引起。
6、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边缘清楚的限局性皮肤改变。
皮肤性病学重点提要

皮肤性病学重点提要皮肤性病学重点提要一、总论1.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
皮肤中除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等外,还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
2.皮脂腺是皮肤的“润滑剂”,掌趾无。
3.皮肤第一道屏障---皮脂膜。
4.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m2,新生儿约为0.21m2。
(P5)5.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6.表皮细胞80%以上为角质形成细胞,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
角质形成细胞之间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如桥粒和半桥粒。
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其中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
7.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P6)8.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电镜下BMZ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BMZ的作用:①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②渗透作用③屏障作用。
9.毛发包括:长毛、短毛、毫毛、毳毛。
毛发由同心圆状排列的角化上皮细胞构成,由内向外可分髓质、皮质和毛小皮,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约3年)、退行期(约3周)和休止期(约3月),各部位毛发并非同时生长或脱落,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
10.皮脂腺是一种可产生脂质的器官,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
头面及胸背上部等处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
(P11)11.汗腺据结构与功能不同可分为小汗腺和顶泌汗腺。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分章节归纳第二章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组成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与真皮之间有基底膜带。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深→浅为基底层(细胞长轴垂直真皮-表皮交界线)、棘层(内含桥粒)、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有含酪氨酸酶的黑素小体,用以遮挡反射紫外线)、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细胞,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单抗结核的细胞)、梅克尔细胞(有短指状突起,与神经细胞形成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有触刺感觉)真皮:浅→深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胶原、网状、弹力)、基质、细胞组成。
注: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依靠基底膜带。
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连接靠半桥粒。
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靠桥粒。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
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 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第四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8个原发皮损、10个继发皮损【自觉症状】:瘙痒、疼痛、麻木、灼热。
瘙痒: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
疼痛: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肌炎。
【原发皮损】:斑疹、丘疹、斑块、风团、水疱与大疱、脓疱、结节、囊肿。
斑疹:局限性颜色改变,无隆起或凹陷,一般小于1cm,超过1cm者称斑片。
(炎性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非炎性者又有瘀点、瘀斑、紫癜)丘疹: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一般小于1cm。
(又有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斑块: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
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
皮肤性病学 重点归纳

1、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
2、表皮通过时间(更替时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序上移,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or填]3、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4、皮脂溢出部位: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册以外的全身皮肤,头面及胸背上部等处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肤溢出部位。
5、症状: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称为症状(自觉症状)。
6、体征客观存在,可看到或触摸到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改变称为体征(他觉症状),又称皮肤损害。
7、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表面可扁平,圆形,粗糙不平乳头状,颜色可呈紫红色,淡黄色或黑褐色。
8、风团:为真皮浅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型皮损。
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周围常有红晕,一般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
发生快,此起彼伏,一般经数小时消退,消退后多不留痕迹,常伴有剧痒。
9、苔藓样变:因反复搔抓、不断摩擦导致的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
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常伴剧痒。
见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等。
10、溶液:是药物的水溶液。
具有清洁、收敛作用,主要用于湿敷。
湿敷有减轻充血水肿和清除分泌物及痂皮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类疾病。
11、洗剂:也称振荡剂,是粉剂(30%~50%)与水的混合物,两者互不相溶。
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作用。
12、带状疱疹: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在激活所致,表现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常伴显著神经痛。
13、Ramasay-Hunt 综合征: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asay-Hunt 综合征。
皮肤性病学复习重点

1,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2皮肤分三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3表皮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4 表皮细胞通过时间:由基底层到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到角质层表面并脱落由需14天,共28天。
表皮层分乳头层和网状层。
10-36个角质形成7.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8. 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但两层之间并无界限。
9. 真皮在组织学上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蒂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
10.11 Pacinian Meissner1213.皮肤的功能:屏障功能,吸收功能,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皮肤的免疫功能14 皮肤的吸收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①皮肤的结构和部位(皮肤的吸收和角质层的厚薄,完整性和通透性有关。
吸收能力: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趾)②角质层的水合程度③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吸收强弱: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状石蜡)15. 皮肤脂溶性的物质易吸收,脂溶性的维生素有VADEK16. 体表散热主要通过辐射、对流、传导、汗液蒸发实现。
环境温度过高时主要的散热方式为:汗液蒸发17.瘙痒是皮肤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特有感觉。
疼痛常见于带状疱疹,麻木感常见麻风患者。
18.皮损(皮肤损害):客观存在,可看到或触摸到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改变称为体征。
19. 原发性皮损: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对皮肤性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脓疱,结节,囊肿)20.斑疹与周围皮肤齐平,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不规则,斑疹直径<1cm; 斑片直径>1cm。
出血斑直径小于2mm时称瘀点,大于2mm时称为瘀斑21. 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皮肤性病学重点

3.皮肤附属器包括皮脂腺、外泌汗腺、顶泌汗腺、毛囊、指甲4.。
5.毛发生长周期:生长期、退行期、何止期.
6.原发性损害:斑疹、丘疹、结节、风团、水疱、脓疱、囊肿、肿块
7.继发性损害:鳞屑、痂、糜烂、溃疡、瘢痕、表皮剥脱、皲裂、苔藓化、萎缩
C.有糜烂、渗出不多
者用糊剂
3.寻常疣临床特点:初起损害为针头
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后逐渐增至黄
豆大或更大,表面角化粗糙,触之坚硬,
呈污黄色至污褐色,好发青少年手背或
手指及足缘处
强哥制作,尊重版权!祝大家考个好成绩,谢谢!
名词解释
1.表皮通过时间: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以需14天,共28天称~
2.脂溢区:头皮面部胸背部称脂溢区。
3.原发性损害:指初发性皮疹,即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损害。
4.继发性损害: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或经治疗、搔抓、及其它机械性损害而产生的损害。
知识点
1.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皮肤附属器。
8.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引起。诊断要点:基本损害为数堆群集的小水泡;单侧,沿皮肤阶段呈带状分布;自觉疼痛。
简答题1鉴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丘疹
结节
局限性,实质性、高出皮面的皮损,直径<0.5cm,病变发生于表皮或真皮上部
局限性,实质性的深在性损害病变发生在真皮下部或皮下组织
糜烂
溃疡
为表皮或黏膜上皮的缺损,比较表浅,愈后不留瘢痕
皮肤或黏膜缺损达真皮以下,愈后留瘢痕
2.外用药物正确选择剂型:(1.亚急性皮炎:少量渗出用糊剂或油剂;无糜烂用乳剂或洗剂。
皮肤性病学 第7版

●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层★表皮在组织学上发球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低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由纤维(主)、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
★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物质性损伤防护、化学刺激、微生物防防御、防止营养物质丢失)、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蛋白质代、脂类代、水和电角质代)、皮肤的免疫功能。
●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藓样变。
●桥粒:电镜下细胞间桥的相应物质称为桥粒。
●皮肤的吸收能力:阴囊>前额>大腿屈侧>前臂>掌跖。
●皮疹分类:原发性皮疹、继发性皮疹。
▲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
见于银屑病等。
▲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鳞屑: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
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花斑糠疹)、蛎壳状(银屑病)或大片状(剥脱性皮炎)。
▲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糜烂的基底达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
皮肤性病学书本重点整理

皮肤性病学考试重点1,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2皮肤分三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3表皮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基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4 表皮细胞经过时间:由基基层到颗粒层约需 14 天;再移行到角质层表面并零落由需 14 天,共 28 天。
5表皮层分乳头层和网状层。
6表皮黑素单元 : 一个黑素细胞能够经过其树枝状崛起向四周 10-36 个角质形成细胞供给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7.皮肤隶属器包含: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8.真皮 : 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但两层之间并没有界线。
9.真皮在组织学上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蒂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纤维包含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
10.皮脂腺是一种能够产生脂质的器官,属泡状腺体由腺泡和较短的导管构成。
11 Pacinian小体感觉压力;Meissner小体感觉触觉12角质层是经皮汲取的主要门路其次是毛囊,皮脂腺,汗腺。
13.皮肤的功能 : 屏障功能,汲取功能,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理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皮肤的免疫功能14皮肤的汲取功能受多种要素影响 : ①皮肤的构造和部位 ( 皮肤的汲取和角质层的厚薄,完好性和通透性相关。
汲取能力:阴囊 >前额 >大腿屈侧 >上臂屈侧 >前臂 > 掌趾 ) ②角质层的水合程度③被汲取物质的理化性质 ( 汲取强弱 : 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状白腊 )15.皮肤脂溶性的物质易汲取,脂溶性的维生素有VADEK16.体表散热主要经过辐射、对流、传导、汗液蒸发实现。
环境温度过高时主要的散热方式为:汗液蒸发17.瘙痒是皮肤最常有的症状,是皮肤特有感觉。
痛苦常有于带状疱疹,麻痹感常有麻风患者。
18.皮损(皮肤伤害):客观存在,可看到或触摸到的皮肤黏膜及其隶属器的改变称为体征。
19.原发性皮损 : 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对皮肤性病的诊疗拥有重要意义。
皮肤性病学重点

复习思考题1、皮肤的构成有哪些?表皮真皮【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嗜色素细胞)】皮下组织2、表皮的结构(分层及细胞组成)是怎样的?角质形成细胞分层(由深至浅):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细胞组成:角质形成细胞(角朊细胞)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3、何为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发与毛囊皮脂腺汗腺(小汗腺与顶泌汗腺)甲4、请描述毛发的生长周期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约3年)、退行期(约3周)和休止期(约3月)各部位毛发并非同事生长或脱落,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正常人每日可脱落70-100根头发,同时也有等量的头发再生长。
5、皮肤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七大功能)屏障功能、吸收功能、感觉功能、分泌和排泄功能、体温调节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功能6、皮肤损害的原发疹与继发疹各有哪些及各有何特点?原发性皮损:(8种)斑疹局限性皮肤黏膜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直径一般小于1cm,分为红斑、色素斑(沉着/减退)出血斑(d<2mm为瘀点,d>2mm为瘀斑)丘疹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位置:表皮及真皮浅层;形态:表面扁平、圆形、乳头状;颜色:紫红,淡黄,黑褐色等斑块隆起性扁平皮损,由丘疹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中央可有凹陷风团暂时性、隆起性由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皮损。
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周围常有红晕。
水疱大疱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两者以1cm为界。
分类:角层下水疱、表皮间水疱、表皮下水疱脓疱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周围有红晕【脓疱疮引起的是原发皮损,其他疾病引起的是继发性】结节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或不隆起,触之有硬度或浸润感囊肿含有液体或粘稠分泌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可隆起于皮面或仅可触及,外观圆形或椭圆形,触之囊性感。
皮肤病总结

O7级皮肤性病学总结1、局部用药的原则:急性炎症溢液多时-----溶液湿敷无糜烂溢液-----洗剂或粉剂亚急性炎症轻度糜烂溢液-----糊剂干燥性损害-----乳剂或油剂慢性炎症皮肤轻度增厚-----乳剂皮肤明显增厚-----软膏2、皮质类固醇激素用药原则急性病足量,早期用药,停药快慢性病足量,早期用药,减药慢3、抗真菌药碘化钾:孢子丝菌病的首选酮康唑:广谱抗真菌药,内服现已很少应用,主要外用伊曲康唑:(斯皮仁诺)用于浅部真菌病氟康唑:(大氟康)用于浅部和深部真菌病疗霉舒:主要用于浅部真菌病(可能有选择)4、表皮结构基底层(生发层)棘层○1角朊细胞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2树枝状细胞黑色素细胞----组成人的肤色Langerhans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未定类细胞----可能是以上两种细胞的前身。
5、原发性皮损斑疹macule:仅有皮肤颜色改变,大于2厘米者为斑片。
丘疹papule:局现性皮肤隆起,大小形状颜色不一,大于1厘米为斑块。
结节nodule:发生在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实质性肿块,比丘疹大而深。
囊肿cyst :为隐于真皮或皮下组织的空洞性肿块、外表似结节但触诊有弹性或波动感。
风团wheal :为局现性皮肤水肿,特点为历时短暂,消退后不留痕迹,是由于血管扩张血清渗出所致水疱vesicle :高出皮面,内含浆液的腔洞性表浅损害,疱壁、内容物及大小都可变化(大疱bulla)脓疱pustule:为高出皮面内含脓液的腔洞性损害英文要记!(继发性皮损P21) 6、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病前2~5天至发疹后6天有传染性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性感染被激活所致临床表现:○1出疹部位常先有神经痛○2不规则红斑,继之成簇大小不等的丘疱疹,迅速成水疱○3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成带状,不断出现新疱疹(胸段肋间神经根分布区、三叉神经节分布区)7、丹毒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丹毒病因原发刺激或变态反应细菌性网状淋巴管炎部位接触或暴露部位小腿、面部皮疹红斑、可有丘疹、鲜红色水肿性红斑,水疱,糜烂、渗液偶尔出现水疱、大疱主观症状瘙痒、灼热感胀痛全身症状偶有发热畏寒、发热、白细胞增多8、头癣临床表现○1黄癣:许兰氏毛癣菌头皮:黄癣痂:菌丝、灰尘和皮屑等组成(3特征)局部淋巴结大,痒头发:疤痕、永久秃发○2白癣:铁锈色小孢子菌和羊毛状小孢子菌头皮:鳞屑性斑片,界清,基底炎症不明显,痒轻头发:出头皮3-5mm折断,菌鞘,毛发可再生○3黑点癣: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头皮:鳞屑性斑片,界清,炎症不明显,痒轻头发:出头皮即折断,可留点状疤痕秃发○4脓癣: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羊毛状小孢子菌头皮:毛囊炎或毛囊炎性脓肿局部淋巴结大头发:松动易脱落,留疤9、手癣和脚癣必要时结合真菌学检查,可做出诊断孢子丝菌病最常见类型----------皮肤淋巴管型10、接触性皮炎和湿疹(可能病例分析与之有关)接触性皮炎临床表现:起病较急,接触部位,界限清楚的红斑,损害多为单一形态急性:红斑、水肿、水疱、小水疱-------大疱、坏死-------糜烂、溃疡自觉瘙痒或灼痛,病程:1-2周治疗:原则,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
皮肤性病学复习重点

皮肤性病学复习重点:第二章皮肤的结构(重点)一、表皮的结构1、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层(注意排序)表皮通过时间(名词解释)2、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Merkel细胞3、桥粒:胶质细胞形成细胞连接的主要结构半桥粒:地磁鞥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基底膜带:定义、分层二、真皮:真皮的分层真皮由纤维、基质、细胞成分组成真皮的主要细胞三、皮下组织的组成四、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长毛和短毛皮脂腺的分布顶泌汗腺的分布第三章皮肤的功能一、七大功能:七大条二、吸收功能(具体)第四章、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一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重点)P 19-23 (重点、必考)原发皮损与继发皮损(名词解释)第七章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一、抗组胺药二、P50 外用药的剂型各剂型的成分、作用及禁忌P51 外用药的治疗原则(重点、考大题)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一、单纯疱疹病原体:HSV发病机制:临川表现特点:二、带状疱疹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Ramsay-Hunt综合症三、疣病因及发病机制四、传染性软疣病因及发病机制第十章细菌性皮肤病一、脓疱疮: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型第十一章真菌性皮肤病一、真菌的生物学特点(如何杀灭真菌)二、头癣:分型及治疗三、手足癣的分型四、甲真菌病的分型及治疗五、花斑糠疹及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第十二章一、疥疮: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第十四章皮炎和湿疹一、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与特点二、湿疹的临床表现第十五章一、荨麻疹: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风团的特点过敏性休克的治疗:肾上腺素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二、血管性水肿的临床表现第十六章药疹一、药疹的定义二、药疹的发病机制三、交叉过敏和多价过敏(名词解释)四、固定性药疹的临床表现五、药疹的预防和治疗第十九章银屑病: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P142Koebner现象:名词解释寻常型银屑病等疾病的进行期(2分),针刺或搔抓相对正常皮肤,出现与原发病相同的皮损银屑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用于寻常型银屑病第二十章结缔组织病一、红斑狼疮:病因二、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必考,可能考大题)三、皮肌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第二十二章血管性皮肤病过敏性紫癜: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型实验室检查第二十三章皮肤附属器疾病寻常痤疮: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了解)治疗第二十八章性传播疾病一、性传播疾病(STD)名词解释二、常见性传播疾病的致病微生物三、梅毒一期梅毒与二期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潜伏梅毒定义梅毒的实验室检查常用的驱梅药物五、淋病淋病的致病菌淋球菌的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了解)六、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了解)七、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的病因、八、艾滋病AIDS 是由HIV引起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沙眼衣原体软下疳: 杜克雷嗜血杆菌腹股沟肉芽肿:肉芽肿荚膜杆菌细菌性阴道病:加特纳菌、厌氧菌。
皮肤性病学第7版各论

第五章
癣病的流行与防治
真菌性皮肤病
在气候温暖潮湿地区广泛流行,癣病占皮肤科门 诊病人的25%。 皮肤癣病为慢性传染病。 癣病也能引起一些比较麻烦的并发症,如丹毒、 蜂窝织炎等细菌感染,头癣还可以引起瘢痕而造 成永久性脱发。 癣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引起重视。
第五章
真菌性皮肤病
为什么癣病能广泛流行
愈后
青春期不愈,萎缩性 疤痕。 发内菌丝、痂内鹿角 菌丝及孢子。 暗绿色荧光 许兰毛癣菌
青春期自愈,不留疤痕。 易发展为脓癣。 病发根周可见成堆孢子。 亮绿色荧光 (犬、石膏样、铁锈色) 小孢子菌
部分青春期可愈, 不留疤痕。 病发内有链状排列 的孢子。 无荧光 紫色毛癣菌、断发 毛癣菌。
真菌镜检 伍氏灯 致病菌
第一节
头
癣(白癣)
第一节
二、 临床表现 3.黑点癣
头
癣
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及断发毛癣菌等。 皮疹为小点片鳞屑。 病发出头皮时毛发即折断,在毛囊口的发根形成 小黑点状。 可发生于儿童及成人。
第一节
头
癣(黑点癣)
第一节
二、 临床表现 4.脓癣
头
癣
可由小孢子菌或毛癣菌引起,多属亲动物性或亲 土性真菌。 也可为白癣或黑点癣炎症加重所致。 机体炎症反应强烈。 早期为化脓性毛囊炎或脓疱性损害,以后形成痈 样脓肿,表面柔软,可有多个开口似蜂窝状,挤 压时有少量脓液排出。
第五章
概念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病(mycosis)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真菌是真核细胞生物,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没有叶绿素, 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 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基本形态为菌丝和/或孢子。 在数万种的真菌中,仅有200余种对人类有致病性。 真菌分为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 临床上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
皮肤性病学重点【详细,对应第7版课本页码】

【P5】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连接。
成人皮肤总面积为1.5㎡,新生儿约为0.21㎡【P5】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P5】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特征: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主要连接结构:桥粒【P6】表皮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位于基底层(占细胞总数10%);黑素遮挡和反射紫外线,借以保护真皮和深部组织【P6】【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的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需要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要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P6】【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P7】朗格汉斯细胞是免疫活性细胞,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及皮肤毛囊中【P8】【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桥粒使得细胞间的连接更加牢固;桥粒破坏可以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相互分离,临床上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
【P9】【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结构类似半个桥粒【P9】【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和真皮之间;PAS染色显示为一条约0.5-1.0μm的紫红色均质带;银浸染法可染成黑色;皮肤附属器与真皮之间,血管周围也存在基底膜带;电镜下基底膜带由薄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构成。
【P10】【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甲;均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皮脂腺】生长周期:一生只发生两次;主要受雄激素水平控制【皮肤最常见肌肉类型】立毛肌【P14】大题【皮肤的生理功能】1.屏障功能:免受外界有害因素损伤;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及营养物质丢失2.吸收功能:3途径:角质层(主要途径);毛囊皮脂腺;汗管3.感觉功能:单一感觉和复合感觉4.分泌和排泄功能: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5.体温调节功能:既可感受外界环境变化;又可接受中枢信息对体温进行调节6.代谢功能:与其他器官相比,具有特殊性7.免疫功能:皮肤免疫系统和其他免疫系统作用,维持皮肤微环境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P17】大题【皮肤的免疫系统细胞种类】细胞种类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分布部位表皮表皮真皮真皮血管真皮乳头血管周围真皮浅层真皮真皮主要功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抗原递呈抗原递呈,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免疫监视等介导免疫应答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I型超敏反应创伤修复,防止微生物入侵参与维持皮肤免疫系统的自稳可能是表皮朗格汉斯细胞的前身【P19】【症状学】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疼痛最常见于带状疱疹【红斑】病生: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所致;特点:分为炎症性红斑(如丹毒,局部皮温升高,压之变白)及非炎症性红斑(皮温不高,压之褪色)【出血斑】病生: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外渗到真皮内所致;特点:压之不褪色,分为瘀点(<2mm=和瘀斑(>2mm);【色素沉着/色素退失】病生:表皮或真皮色素增加/减少/消失所致;特点:压之均不褪色【P19】【原发性皮损primaryleision】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对皮肤性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囊肿【P19】【斑疹macule】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1cm;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
p17皮肤性病学

3.组织病理与免疫病理 表皮下水疱,疱内有嗜 酸性、中性粒细胞。直接免疫荧光:90%以上活 动期病人显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呈线状沉积在表 真皮基底膜带,主要为IgG和C3。 4.治疗 (1)全身治疗:①糖皮质激素:中等量泼尼松, 1mg/kg· d,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②免疫抑 制剂;③氨苯砜口服;④四环素或米诺环素。 (2)局部治疗:
天疱疮是一类以角质形成细胞粘着性 受损,棘层松懈,皮肤黏膜出现松弛性大 疱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
天疱疮患者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天疱疮自身抗体。 寻常型天疱疮:桥粒芯糖蛋白III、桥斑珠蛋白。 落叶型天疱疮:桥粒芯糖蛋白I。 抗体与抗原结合,使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纤维蛋白 酶原激活物,引起细胞表面蛋白酶活性增加,从 而导致细胞间粘合物质降解,造成棘细胞松解。
天疱疮的组织病理
天疱疮的免疫病理
治疗
1.一般治疗 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全 身衰竭者:人血浆白蛋白、全血或血浆。 2.全身治疗 ①糖皮质激素:初始剂量为1~2mg/kg· d。 皮损消退2周后开始减量,维持量一般为 5~15mg/d。病情严重者可用大剂量甲基 泼松龙冲击治疗。②免疫抑制剂。③大剂 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和血浆置换疗法。 ④氨苯砜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⑤抗感 染治疗。⑥局部治疗。
天疱疮的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天疱疮可分为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es ) 增殖型天疱疮( pemphigus vegetans ) 落叶型天疱疮( pemphigus foliaceus) 红斑型天疱疮(pemphigus erythematosus) 药物诱导性天疱疮(drug-induced pemphigus )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皮肤性病学第7版各论

斯皮仁诺
中国皮肤科医生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 证明
斯皮仁诺是高效,安全的口服抗真菌
药物
斯皮仁诺在中国有近10年的临床应用经验
在中国超过1937家医院应用斯皮仁诺
万余名中国皮肤科医生有应用斯皮仁诺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经验
第四节 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引起 甲板或甲下组织的感染。 甲癣(tinea unguium),特指由皮肤癣菌所致的甲部感染。
第四节 甲真菌病
一、病因 由皮肤癣菌,也有酵母菌或霉菌引起。 传播途径
趾甲多由足癣传染;指甲除从手癣传染外,也可经
搔抓足癣皮损而传染。
灰指甲: 手指甲
斯皮仁诺冲击间歇疗法的安全性
有以下轻微副反应发生(十年内三千万病人资料收集) 头痛、胃肠不适、皮肤反应
发生率与服安慰剂组相似
估计副作用时,设安慰剂是非常必要的
间歇冲击疗法的安全性:
胃肠道反应发生率:4.0% 无味觉丧失报告
无视绿报告
Source:Dermatology dispatches, Mar. 1997 Iss
第四节 甲真菌病
五、治疗与预防
1、局部治疗: 先用小刀或锉刮除锉磨甲板的病变部分,再涂30%冰醋 酸液、3%碘酊,1~2次/日,连用3~6个月,新甲长完整为 止。也可手术拔甲,或用40%尿素软膏封包剥甲,创面愈后 外涂碘酊。也可用8%环吡酮胺或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 2、全身治疗:
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0.2g/次,2次/日,餐后口服 ,服1周休3周为一疗程,指甲真菌病连用2 ~ 3个疗程; 趾甲真菌病连用3 ~ 4个疗程。 特比萘芬:第一周0.25g/d,顿服,第二周以后0.25g 隔日顿服,连服6~8周。 3、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足、袜、鞋,勿搔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分章节归纳第二章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组成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与真皮之间有基底膜带。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深→浅为基底层(细胞长轴垂直真皮-表皮交界线)、棘层(内含桥粒)、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有含酪氨酸酶的黑素小体,用以遮挡反射紫外线)、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细胞,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单抗结核的细胞)、梅克尔细胞(有短指状突起,与神经细胞形成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有触刺感觉)真皮:浅→深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胶原、网状、弹力)、基质、细胞组成。
注: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依靠基底膜带。
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连接靠半桥粒。
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靠桥粒。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
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 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第四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8个原发皮损、10个继发皮损【自觉症状】:瘙痒、疼痛、麻木、灼热。
瘙痒: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
疼痛: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肌炎。
【原发皮损】:斑疹、丘疹、斑块、风团、水疱与大疱、脓疱、结节、囊肿。
斑疹:局限性颜色改变,无隆起或凹陷,一般小于1cm,超过1cm者称斑片。
(炎性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非炎性者又有瘀点、瘀斑、紫癜)丘疹: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一般小于1cm。
(又有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斑块: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
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
发生突然伴有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
水疱和大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以1cm为界。
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损害,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
大于2cm的结节称肿块。
脓疱:含有脓液的疱,多为化脓细菌感染所致。
囊肿:含有液体或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囊样结构,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有上皮细胞组成的囊壁。
【继发皮损】: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疤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
鳞屑: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层。
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后出现的皮肤松软、发白、起皱。
糜烂: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皮肤或粘膜的深达真皮以下的缺损,愈合有疤痕。
裂隙:皮肤的线条状裂口。
抓痕:也成表皮剥脱,为表皮或真皮浅层点线状缺损。
愈合不留疤痕。
痂:皮损表面的浆液、脓液、血液及脱落组织干涸行程的附着物。
瘢痕:真皮或更深层组织破坏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形成的损害。
分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
萎缩:皮肤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所致的皮肤变薄。
是由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苔藓样变: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粗糙变硬等皮革样表现,由于棘细胞层增厚引起。
见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第六章实验室技术【辅助检查】:玻片压诊法、鳞屑刮除法、皮肤划痕试验皮肤划痕试验: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出现①3~15秒后红色线条(毛细血管扩张)②15~45秒后红色线条两侧红晕(小动脉扩张,麻风无)③1~3分钟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
棘层松解征又称尼氏征(nikosky sign):是某些疾病发生棘层松解(如天疱疮)时的触诊表现,可由四种阳性表现: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
③稍用力在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阳性见于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天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等。
斑贴试验:检测四型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手部湿疹)所用。
点刺实验:检测异性变态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药疹)所用。
同形反应:见于银屑病、白癜风、扁平疣、扁平苔癣、毛发红糠疹等病的急性期。
第七章用药剂型:溶液、酊剂、粉剂、洗剂、油剂、乳剂、软膏、糊剂、硬膏、涂膜剂、凝胶、气雾剂。
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无渗液时有粉剂、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用糊剂或油剂,无糜烂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用乳剂、酊剂。
原则:根据病因、病理变化、自觉症状选择药物。
化脓性皮肤病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变态反应性疾病选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瘙痒者选止痒剂;角化不全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选角质剥脱剂。
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
临床表现: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但有自限性,易复发。
分为HSV-1型和HSV-2型。
1型初发感染于儿童,主要引起生殖器外的皮肤黏膜及脑部疾病。
II型初发感染主见于成人及青年,通过密切性接触传播,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或新生儿感染。
诊断和鉴别诊断:集簇性水疱、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及易复发等特点。
治疗原则:缩短病程、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全身播散、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
内用药物治疗:核苷类,阿昔洛韦。
外用药物以收敛、干燥和防止继发感染。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神经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
病程一般为2~3周。
特殊表现有:①眼带状疱疹:老年人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时若感染三叉神经眼支,可引发剧烈疼痛,并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②耳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表现为耳道或鼓膜疱疹,当同时膝状神经节受累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带状疱疹在病程中可伴有神经痛,统称为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
如果皮损消退后,通常在四周后,神经痛持续存在,则成为PHN。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症。
【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临床上分为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
寻常疣:好发于身体任何部位,毛刺状。
多由HPV-2导致。
跖疣:为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多由HPV-1所致。
扁平疣:好发于青少年,数目较多且密集。
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即字体接种反应或称koebner现象。
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湿疣。
【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MCV)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典型皮损为3~5mm半球形丘疹,呈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即软疣小体。
治疗:维A软膏,或无菌条件下夹除。
第十章细菌性皮肤病【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
以金球菌为主,其次为异性溶血性链球菌或两者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①接触性传染性脓疱疮,链球菌或与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
以面部等暴露部位为多见;②深脓疱,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好发于小腿或臀部;③大疱型脓疱疮:主要由噬菌体II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特别见于HIV感染者;④新生儿脓疱疮;⑤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导致。
特征性表现为大片红斑基础上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后留有潮红的糜烂面,似烫伤样外观。
治疗原则:以外用药为主,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
SSSS应加强眼、口腔、外阴的护理,注意保持创面干燥。
【毛囊炎、疖和痈】:多为凝固酶阳性金葡菌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毛囊炎为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
疖系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部感染。
预防和治疗: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较严重时辅以内用药物。
【丹毒】: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
多为单侧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即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
实验室检查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治疗原则: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选择红霉素或喹诺酮类。
外用药物湿敷。
【皮肤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
冷脓肿,非炎症性感染。
临床表现: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阳性仅说明过去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病或接种过卡介苗,强阳性反应说明体内可能存在活动期结核病灶。
治疗原则:早期、足量、规则、联合及全程应用抗结核药。
链霉素注意听神经损害。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病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第十一章真菌性皮肤病【甲真菌病】: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
甲癣特指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感染。
分型: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全甲毁损型。
治疗:药物不易进入甲板且甲生长缓慢,关键在于坚持用药,临床上以内用药物为主,外用药物为辅。
外用药物(30%冰醋酸溶液+5%阿莫罗芬甲涂剂)、内用药物(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抗菌广、特比萘芬口服用于皮肤癣菌)【足癣】:足部的癣菌感染。
分型: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浸渍糜烂型治疗:①外用药物治疗(水疱鳞屑型:霜剂、水剂;浸渍糜烂型:粉剂→霜剂水剂;角化过度型:剥脱剂);②系统抗真菌治疗(伊曲康唑、特比萘芬);③合并细菌感染(联用抗生素,青霉素头孢);④合并癣菌疹、湿疹(治疗病灶同时抗过敏,可用氯雷他定)第十四章皮炎和湿疹接触性皮炎:接触外源性物质后皮肤黏膜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反应。
湿疹: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1、简述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其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初发反应(4~20天诱导期)及二次反应(再接触后24~48小时激发期)【临床表现】: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急、瘙痒、烧灼、疼痛感。
典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并可有丘疹、水肿、水疱大疱以及继发感染。
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变现为境界不清的轻度红斑、丘疹。
长期接触可变现为皮损轻度增生和苔藓样变。
2 湿疹的特点。
【湿疹】:各种内外因素引起,与变态反应有关,特点是多因性、多形性、对称泛发性、慢性复发性、瘙痒性、渗出为主。
3 急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病因(复杂多因;■接触史)、分布(任何部;■接触部位)、皮损特点(多形性对称性、无大疱坏死、炎症较轻;■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皮损境界(不清楚;■清楚)、自觉表现(瘙痒、一般不痛;■瘙痒、烧灼或疼痛)、病程(较长、易复发;■较短、自愈、不接触不复发)、斑贴试验(阴性;■阳性)4 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癣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