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柔体系统动力学中的间隙接触内碰撞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中的多体动力学分析

机械设计中的多体动力学分析

机械设计中的多体动力学分析一、引言在机械设计中,多体动力学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机械系统的多体动力学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从而指导设计和优化工作。

本文将从刚体动力学和柔体动力学两个方面介绍机械设计中的多体动力学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二、刚体动力学分析刚体动力学是机械设计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刚体假设物体的形状和尺寸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忽略物体内部的应力和变形。

在进行刚体动力学分析时,常用的方法包括惯量矩阵的计算、运动方程的建立以及力的分析等。

1. 惯量矩阵的计算刚体的惯量矩阵是刚体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它描述了刚体对运动的惯性特性。

根据刚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可以通过积分计算或使用CAD软件进行计算得到惯量矩阵。

2. 运动方程的建立刚体运动方程描述了刚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常见的运动方程包括平移运动方程和旋转运动方程。

在进行刚体动力学分析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运动方程。

3. 力的分析在刚体动力学分析中,力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分析刚体受到的外力和内力,可以计算刚体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动力学参数,从而深入理解刚体的运动特性。

三、柔体动力学分析在某些情况下,刚体动力学分析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要考虑物体的弹性变形。

此时,就需要进行柔体动力学分析。

柔体动力学分析相比刚体动力学分析更为复杂,需要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质、振动特性以及多体系统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1. 弹性力学模型柔体动力学分析需要建立相应的弹性力学模型。

常用的弹性模型包括线性弹性模型、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复杂的本构模型等。

根据材料的实际特性选择合适的弹性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弹性变形。

2. 振动分析在柔体动力学分析中,振动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振动分析,可以了解物体在振动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分布,为设计提供指导。

常用的振动分析方法包括模态分析、频率响应分析和时域分析等。

3. 多体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柔体动力学分析中,多体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其应用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其应用

收稿日期:20010226作者简介:仲 昕(1973-),女(汉),山东,博士生E 2m ail :xinzhong 99@sina .com 仲 昕文章编号:100328728(2002)0320387203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其应用仲 昕,杨汝清,徐正飞,高建华(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上海 200030)摘 要:以往对机械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要么将其抽象为集中质量—弹簧—阻尼系统,要么将其中的每个物体都看作是不变形的刚性体,但如果系统中有一些物体必须计及其变形,就必须对机械系统建立多柔体模型。

本文阐述了柔性体建模理论,并用汽车前悬架多柔体模型进行举例说明。

结果表明多柔体模型的仿真结果较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结果更接近道路试验数据结果,充分验证了多柔体建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关 键 词:多柔体模型;柔性体建模理论中图分类号:TH 122 文献标识码:AD ynam ic M odeli ng of M ulti -Flex ible Syste m ——Theory and Applica tionZHON G X in ,YAN G R u 2qing ,XU Zheng 2fei ,GAO J ian 2hua (In stitu te of Robo tics ,Shanghai J iao tong U n iversity ,Shanghai 200030)Abstract :In dynam ic analyses of a m echan ical system ,it is often ab stracted as a cen tralized m ass 2sp ring 2damper system ,o r every part in the system is regarded as a rigid body .How ever ,if som e parts defo rm obvi ou sly and their defo rm ati on m u st be taken in to con siderati on ,the m echan ical system m u st be modeled as a m u lti 2flex ib le body .In th is paper ,the flex ib le body modeling theo ry is demon strated firstly .T hen ,an examp le of modeling a k ind of au tomob ile’s fron t su spen si on as a m u lti 2flex ib le system is show n .F inally ,it is show n that the si m u lati on resu lts of m u lti 2flex ib le dynam ic model agree w ith the road test data mo re than tho se of m u lti 2rigid dynam ic model do .T hu s ,it is fu lly testified that u sing m u lti 2flex ib le body theo ry to model is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M u lti 2flex ib le body ;F lex ib le body modeling theo ry 机械系统一般是由若干个物体组成,通过一系列的几何约束联结起来以完成预期动作的一个整体,因此也可以把整个机械系统叫做多体系统。

多体动力学 pdf

多体动力学 pdf

多体动力学(Multi-Body Dynamics,简称MBD)是一门研究由多个物体组成的复杂系统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这些物体可能是刚性的、柔性的,或者刚柔混合的,它们通过各种连接方式(如铰链、约束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体系统。

多体动力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机械系统设计、航空航天、车辆工程、机器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方面。

多体动力学的核心任务数学建模:建立复杂机械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以便用户能够输入系统的基本数据后,自动进行标准化处理。

数值方法开发:研究和实现有效的数值积分方法,自动得到系统的运动学规律和动力学响应。

仿真与优化: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进行系统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多体动力学的关键要素运动学:研究系统各部件的运动状态,不考虑造成这种运动的力。

动力学:研究作用在系统各部件上的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运动状态。

约束和连接:描述系统各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限制。

力和运动副:模拟系统中各种力的作用以及运动副(如铰链、滑块等)对运动的影响。

多体动力学的应用实例车辆动力学仿真:分析汽车、火车等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响应,优化车辆设计。

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

航空航天器着陆分析:模拟航天器着陆过程中的冲击响应,评估着陆过程的稳定性。

生物机械系统:分析人体运动或医疗器械的动态特性,为康复医疗和器械设计提供依据。

多体动力学软件工具常用的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包括ADAMS(Autodesk Dynamic Analysis Modeling System)、MATLAB的SimMechanics、以及Universal Mechanism等。

这些软件工具提供了从几何建模、动力学建模到仿真分析的完整解决方案。

总结多体动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力学的基础理论,还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值分析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多体动力学的研究,工程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为系统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第2章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求解及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刚性(Stiff)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对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了解,为具体软件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状况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核心问题是建模和求解问题,其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从60年代到80年代,侧重于多刚体系统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多刚体系统的自动建模和数值求解;到了80年代中期,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尤其是建模理论趋于成熟,但更稳定、更有效的数值求解方法仍然是研究的热点;80年代之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更偏重于多柔体系统动力学,这个领域也正式被称为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它至今仍然是力学研究中最有活力的分支之一,但已经远远地超过一般力学的涵义。

本节将叙述多体系统动力学发展的历史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1.1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成熟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是其理论基础。

计算机技术自其诞生以来,渗透到了科学计算和工程应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

数值分析技术与传统力学的结合曾在结构力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以ANSYS、NASTRAN等为代表的应用极为广泛的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计算机技术在机构的静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以及控制系统分析上的应用,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并产生了以ADAMS和DADS为代表的动力学分析软件。

两者共同构成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的重要内容。

多体系统是指由多个物体通过运动副连接的复杂机械系统。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根本目的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复杂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它是在经典力学基础上产生的新学科分支,在经典刚体系统动力学上的基础上,经历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和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两个发展阶段,目前已趋于成熟。

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

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

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1. 简介Recurdyn是一种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用于模拟物体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Recurdyn中,柔体碰撞接触参数的大小对于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Recurdyn中柔体碰撞接触参数的含义、作用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参数值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仿真结果。

2. 柔体碰撞接触参数的含义和作用在Recurdyn中,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包括弹性模量、材料密度、摩擦系数等。

这些参数决定了物体之间的接触行为和相互作用力。

•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衡量了物体在受力下产生弹性变形的能力。

弹性模量越大,物体越难发生变形,具有更高的刚度。

•材料密度(Material Density):表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材料密度越大,物体越重。

•摩擦系数(Friction Coefficient):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

摩擦系数越大,摩擦力越大。

这些参数的大小直接影响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3. 如何选择合适的柔体碰撞接触参数为了获得准确和可靠的仿真结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柔体碰撞接触参数。

下面是一些选择参数的建议:3.1 弹性模量弹性模量决定了物体在受力下产生弹性变形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材料的弹性模量来确定。

在Recurdyn中,可以根据物体的材料属性来设置弹性模量。

如果知道物体的材料属性,请尽量使用真实值进行设置。

如果不清楚材料属性,可以参考一些常见材料的典型值。

3.2 材料密度材料密度表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物体的实际密度来确定。

在Recurdyn中,可以根据物体的实际密度来设置材料密度。

如果知道物体的实际密度,请使用真实值进行设置。

如果不清楚实际密度,可以参考一些常见材料的典型值。

3.3 摩擦系数摩擦系数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

【2019年整理】第2章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2019年整理】第2章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多体系统是指由多个物体通过运动副连接的复杂机械系统。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根本目的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复杂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它是在经典力学基础上产生的新学科分支,在经典刚体系统动力学上的基础上,经历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和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两个发展阶段,目前已趋于成熟。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是基于经典力学理论的,多体系统中最简单的情况——自由质点和一般简单的情况——少数多个刚体,是经典力学的研究内容。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就是为多个刚体组成的复杂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适宜于计算机程序求解的数学模型,并寻求高效、稳定的数值求解方法。由经典力学逐步发展形成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个流派。
在国内召开的关于多体系统动力学方面的重要会议主要有:
1986年由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研讨会。
1988年在长春召开“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讨会”。
1992年在上海召开“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计算方法与应用学术会议”。
1996年由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空间学会空间机械委员会联合在山东长岛召开“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
变分方法是不同于矢量力学或分析力学的另一类分析方法,高斯最小拘束原理是变分方法的基本原理,保保夫和里洛夫从这一原理出发发展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有利于结合控制系统的优化进行综合分析,而且由于其不受铰的约束数目的影响,适用于带多个闭环的复杂系统。
这几种方法构成了早期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借助计算机数值分析技术,可以解决由多个物体组成的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问题。但是多体系统动力学在建模与求解方面的自动化程度,相对于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成熟来说相差甚远。正是为了解决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求解的自动化问题,美国Chace和Haug于80年代提出了适宜于计算机自动建模与求解的多刚体系统笛卡尔建模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以罗伯森-维滕堡方法为代表的拉格朗日方法,它是为以系统中每个物体为单元,建立固结在刚体上的坐标系,刚体的位置相对于一个公共参考基进行定义,其位置坐标统一为刚体坐标系基点的笛卡尔坐标与坐标系的方位坐标,再根据铰约束和动力学原理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柔体动力学介绍

柔体动力学介绍

柔体动力学介绍一、KED (Kineto-Elastodynamics )法KED 法,即运动弹性动力学,由美国学者Erdman 和Sandor 提出。

该方法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早期研究者仅把部件(一般是一个,如四杆机构的连杆)看作是柔性的,并且只考虑其一种变形(如杆件的弯曲变形),方程中也引入较多假设。

70年代初期,Erdman 和Sandor 将结构动力学中的有限元方法移植到机构分析中来,克服了模型过于简单的缺陷。

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研究机构弹性力学,学者张策对KED 法做了大量研究。

KED 法在分析机构的真实运动时,均假设:与采用刚性机构的运动分析法的到的机构名义运动的位移相比,由构件变形引起的弹性位移很小;这种弹性位移不会影响机构的名义运动。

依据上述假设,机构真实运动的位移可以看作是名义运动的位移和弹性位移的叠加。

名义运动可以用刚体机构运动和动力学分析方法求出,弹性位移则用弹性动力学分析方法求出。

为了使所建模型较准确反应原机构系统的特性,现在普遍采用“子结构分析方法”,即把系统按结构划分为子结构单元,然后建立单元和子结构的运动方程,最后将单元和子结构的运动方程组合成系统的运动方程。

对于连续体的离散,有1)集中参数模型2)有限元模型两种建模方法。

以一个简单例子为例: 一般弹性动力学方程为:()()()()+=++=+-rr r rf f e v r rff f ff f e v fr rf f M y M y q q M y K y q q M y其中,第一个方程描述的是机构的刚体动力学方程,第二个方程描述的是机构的结构振动方程。

r y 表示机构广义刚体位移,f y 表示机构广义弹性位移,e q 表示机构所受外力,v q 表示机构的科氏力和离心力。

对于KED 方法,变形对刚体运动的影响忽略不计,因此,忽略耦合项,上述方程变为:()()()=+=+-rr r e rff f ff f e v fr rf f M y q M y K y q q M y从上式可以看出,由于KED 方法的假设,使方程得到很大的化简,提高了计算效率,此方法对于作大范围刚体运动,机构刚度大(即弹性变形小的系统)适用。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讲稿(theory)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讲稿(theory)

多体动力学摘要采用笛卡尔绝对坐标通过动静法建立多刚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目录I 问题概述 (3)1. 多体系统仿真模型 (3)2. 静力学问题 (4)3. 运动学问题 (4)4. 动力学问题 (4)II 基本概念和公式 (4)5. 参照物 (4)6. 矢量 (5)6.1 矢量的定义及符号 (5)6.2 矢量的基本运算 (5)6.3 单位矢量的定义及符号 (6)6.4 零矢量的定义及符号 (6)6.5 平移规则 (6)7. 坐标系 (7)8. 矢量在坐标系内的表示 (8)9. 方向余弦矩阵 (10)10. 欧拉角 (13)11. 刚体的位置和姿态坐标 (15)12. 矢量在某参照物内对时间的导数 (16)13. 角速度 (17)14. 简单角速度 (17)15. 刚体上固定矢量在某参照物内对时间的导数 (18)16. 矢量在两参照物内对时间导数的关系 (20)17. 角速度叠加原理 (21)18. 角加速度 (22)19. 角速度与欧拉角对时间导数的关系 (23)20. 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25)21. 刚体上两固定点的速度与加速度 (26)22. 相对刚体运动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27)23. 并矢 (28)24. 刚体惯性力向质心简化的主矢和主矩 (30)25. 约束 (33)25.1滑移铰 (34)25.2 旋转铰 (34)25.3 圆柱铰 (35)25.4 球铰 (36)25.5 平面铰 (36)25.6 固定铰 (37)25.7 点在线约束 (37)25.8 点在面约束 (38)25.9 姿态约束 (39)25.10 平行约束 (39)25.11垂直约束 (40)25.12 等速万向节 (41)25.13 虎克铰 (41)25.14 万向节 (42)25.15 关联约束 (43)26. 弹簧力的计算 (45)27. 阻尼力的计算 (46)III 问题求解 (47)28.Macpherson悬架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DAEs的建立 (47)29. DAEs的简单解法 (48)参考文献 (49)I 问题概述1. 多体系统仿真模型型:左面有5个物体: ● 下控制臂 ● 转向节 ● 轮毂 ● 上滑柱 ● 转向横拉杆 左面约束有7个:● 下控制臂与车身间的旋转铰 ● 下控制臂与转向节间的球铰 ● 转向节与轮毂间的旋转铰 ● 转向节与上滑柱间的滑移铰 ● 上滑柱与车身间的球铰● 转向节与转向横拉杆间的球铰● 转向横拉杆与转向齿条(这里固定于车身)间的虎克铰左面力有7个:● 转向节与上滑柱间的弹簧力 ● 转向节与上滑柱间的阻尼力 ● 五个物体的重力采用笛卡尔绝对坐标运用多体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和动静法可以建立Macpherson 悬架的多体系统数学模型(DAEs )。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其应用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其应用
Ab ta t n d n m i a a y e fa me h n c s s e —i i o t n a s r c e s a c n r l e s — p ig d mp r sr c :I y a c n L s s o c a ia y t m L t s fe b t a t d a e ta i d ma s s rn — a e z s s e . re e y p r n t e s s e i r g r e s a rgd b d .Ho v r f o l a t e o m b i u n h i y t m o v r a ti h y t m s e a d d a i i o y we e .i s r e p rs d f r o vo s y a d t er l L d f r )lo b a e u o c n i e a i n,t e me h n e 1 y t m s e mo e e S a[ u t—L x b e b d .I eo n ̄ in mu e ̄ k n i t o sd r t o h c a i s e mu t d d a n 1i f i 1 o y n a s b L e d l p p .t e f x b e b d d l g t e r s d n o s r t d f s l . Th n—a x mp e o d l g a k n f l ae s r h l il o y mo ei h o y i e t n t a e i ty e n r e n e a l f mo e i i d o n a tnO i fo t u p n lI UO ) b1 ’ n s e  ̄o… r a mu t e i l y t m s ̄ o t F n L 1i x h e s s e i h wr 一 iaL v,I t h wu t a h i t n r s ls o h tt e S mu a i e u t L o

多体系统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多体系统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多体系统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在现代工程领域中,对机械系统的精确分析和设计至关重要。

多体系统作为复杂机械系统的典型代表,其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对于提高系统性能、优化设计以及保障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多体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物体组成,这些物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

要对这样的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其构成要素和基本概念。

在多体系统中,每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质量、惯性和几何形状。

它们通过各种关节和约束相互连接,例如铰链、滑动副、球铰等。

这些连接方式决定了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自由度。

同时,外部力和力矩的作用也会影响系统的运动状态。

建模是研究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础。

常见的建模方法包括拉格朗日方程法和牛顿欧拉法。

拉格朗日方程法通过定义系统的广义坐标和动能、势能,来建立系统的运动方程。

这种方法在处理具有约束的系统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牛顿欧拉法则从力和力矩的平衡关系出发,分别对每个物体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连接条件构建整个系统的方程。

以一个简单的机械臂为例,假设机械臂由多个连杆通过关节连接而成。

我们可以选择每个连杆的转角作为广义坐标,然后根据连杆的质量、长度和转动惯量,计算出系统的动能和势能。

再考虑关节处的驱动力矩和外部负载,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就能得到机械臂的运动方程。

然而,实际的多体系统往往更加复杂,可能包含柔性部件、接触碰撞等现象。

对于柔性多体系统,需要考虑部件的变形和振动,通常采用有限元方法将柔性部件离散化,并与刚体部分进行耦合建模。

而在处理接触碰撞问题时,则需要引入碰撞模型和接触力算法,以准确描述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动量交换。

在建模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对模型进行分析。

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系统的运动特性,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和力矩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这有助于评估系统的性能、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为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通过数值求解运动方程,可以得到系统在不同初始条件和外部激励下的响应。

常用的数值方法有龙格库塔法、Adams 法等。

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

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

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仿真与控制近二十年来,柔性多体系统多力学(the dynamics of the flexible multibody systems)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多体系统正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诸如机器人、机构、链系、缆系、空间结构和生物动力学系统等实际系统的模型。

huston认为:“多体动力学是目前应用力学方面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如同任何发展中的领域一样,多体动力学正在扩展到许多子领域。

最活跃的一些子领域是:模拟、控制方程的表述法、计算机计算方法、图解表示法以及实际应用。

这些领域里的每一个都充满着研究机遇。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传统的机械、车辆、军械、机器人、航空以及航天工业现代化和高速化。

传统的机械装置通常比较粗重,且*作速度较慢,因此可以视为由刚体组成的系统。

而新一代的高速、轻型机械装置,要在负载/自重比很大,*作速度较高的情况下实现准确的定位和运动,这是其部件的变形,特别是变形的动力学效应就不能不加以考虑了。

在学术和理论上也很有意义。

关于多柔体动力学方面已有不少优秀的综述性文章。

在多体系统动力学系统中,刚体部分:无论是建模、数值计算、模拟前人都已做得相当完善,并已形成了相应的软件。

但对柔性多体系统的研究才开始不久,并且柔性体完全不同于刚性体,出现了很多多刚体动力学中不呈遇到的问题,如: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研究,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程式化与计算效率的研究,大变形及大晃动的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程求解的stiff数值稳定性的研究,刚柔耦合高度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刚-弹-液-控制组合的复杂多体系统的运动稳定性理论研究,变拓扑结构的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离散化与控制中的模态阶段的研究等等。

柔性多体动力学而且柔性多体动力学的发展又是与当代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性能的计算机使复杂多体动力学的仿真成为可能,特别是计算机的功能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柔性多体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多体动力学的算法研究和软件发展,不然就不是现代力学,就不是现代化。

变拓扑柔性多体系统接触碰撞动力学研究

变拓扑柔性多体系统接触碰撞动力学研究
Ma r .2 01 3
变 拓 扑 柔 性 多体 系统 接 触 碰 撞 动 力 学研 究 木
洪嘉振 刘铸永
2 0 0 2 4 0 )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 , 上海
摘要
在 实际工程领域 中存在着大量接触碰撞 等非连续动力学 问题 , 现有 的解决柔 性多体 系统连续动力 学
过程 的建模理论 与方法 , 已经无 法解决或无法很好解决这些 问题. 本 文基于变 拓扑思想 , 提 出了附加接触 约 束的柔性多体 系统 碰撞 动力学建模理论 ; 通过设 计柔 性 圆柱 杆接 触碰撞 实验 , 验证 了所提 出附加 约束接触 碰撞模型 的有效性 ; 针对柔性 多体 系统全局动力 学仿 真面 临时间 和空间 的多尺度 问题 , 提 出多变量 的离散 方法 , 从而提 高了柔性多体系统非连续 动力 学的仿真效率. 关键词 柔性多体 系统 , 接触碰撞 , 变拓扑 , 数值仿真 , 实验研究
2 0 1 2 - 0 4 — 1 1 收到第 1 稿, 2 0 1 2 - 0 6 - 1 5收到修改稿.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1 1 1 3 2 0 0 7 , 1 1 2 0 2 1 2 6 ) , 博士点基金 ( 2 0 0 9 0 0 7 3 1 1 0 0 0 9 ) 、 上海市 自然科学基金( 1 1 Z R 1 4 1 7 0 0 0 ) 资助 十 通讯作者 E — m a i l : z h u y o n g l i u @s j t u . e d u . c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1 3年第 1 1 卷
建模 , 但柔 性体 的大 范 围空间运 动及 弹性 变形 不 加 区分地采 用惯 性坐 标系下 的节 点坐标 表 示 , 由此 得 到 的动力 学方 程 的广义 坐标 数 目非 常 庞大 , 计算 效 率低 , 难 以应 用 到 复杂 的柔 性 系统 动力 学 分 析 中. 同时 由于该 方法无 法 区分 刚体运 动和 弹性 变 形 , 给 控制 系统 的设 计带 来 难 以逾 越 的 困难 . 因此 , 迫 切 需要 提 出一种 柔 性 多体 系统 碰撞 动 力 学 过 程 全 局 仿 真方法 , 以满 足柔 性多体 系 统碰撞 动力 学 对通 用

考虑刚柔耦合效应的柔性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研究

考虑刚柔耦合效应的柔性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研究

总之,考虑刚柔耦合效应的柔性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将在机器人技术、航天技术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感谢观看
然而,本次演示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实验对象仅为特定类型 的柔性机器人,其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柔性多体系统仍需进一步验证。其 次,本次演示的理论模型简化了一些复杂因素,如摩擦力、气体阻力等,这些因 素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可能对碰撞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展望未来,我们提出以下研究方向:
1、研究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柔性多体系统撞动力学的影响;
刚柔耦合效应主要通过引入弹性变形、阻尼等因素,考虑物体的变形和能量 耗散对碰撞过程的影响。在刚柔耦合模型中,碰撞过程中物体的速度、位移和加 速度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惯性和碰撞速度有关,还与物体的变形、阻尼等因素有 关。这些因素的存在增加了碰撞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对柔性多体系统 碰撞动力的研究更具挑战性。
柔性多体系统碰撞动力的实验研 究
为了深入了解刚柔耦合效应对柔性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的影响,我们设计了 一系列实验进行研究。实验中使用了多个柔性关节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 速摄像机和力传感器等设备采集了碰撞过程中物体的速度、位移和作用力等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在碰撞过程中,柔性关节机器人的碰撞速度、碰撞时间和作 用力均小于刚性机器人。这是由于柔性机器人在碰撞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形和 阻尼耗散,使得其碰撞过程更加缓慢和柔和。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随着碰撞 速度的增加,柔性机器人的变形量和阻尼耗散也相应增加,从而减小了碰撞冲击 力。
2、考虑更复杂的外部条件和因素,如不同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环境条件对 柔性多体系统碰撞过程的影响;
3、研究具有更复杂刚柔耦合特性的柔性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模型和方法, 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

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

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仿真与控制近二十年来,柔性多体系统多力学(the dynamics of the flexible multibody systems)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多体系统正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诸如机器人、机构、链系、缆系、空间结构和生物动力学系统等实际系统的模型。

huston认为:“多体动力学是目前应用力学方面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如同任何发展中的领域一样,多体动力学正在扩展到许多子领域。

最活跃的一些子领域是:模拟、控制方程的表述法、计算机计算方法、图解表示法以及实际应用。

这些领域里的每一个都充满着研究机遇。

”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传统的机械、车辆、军械、机器人、航空以及航天工业现代化和高速化。

传统的机械装置通常比较粗重,且*作速度较慢,因此可以视为由刚体组成的系统。

而新一代的高速、轻型机械装置,要在负载/自重比很大,*作速度较高的情况下实现准确的定位和运动,这是其部件的变形,特别是变形的动力学效应就不能不加以考虑了。

在学术和理论上也很有意义。

关于多柔体动力学方面已有不少优秀的综述性文章。

在多体系统动力学系统中,刚体部分:无论是建模、数值计算、模拟前人都已做得相当完善,并已形成了相应的软件。

但对柔性多体系统的研究才开始不久,并且柔性体完全不同于刚性体,出现了很多多刚体动力学中不呈遇到的问题,如: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研究,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程式化与计算效率的研究,大变形及大晃动的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程求解的stiff数值稳定性的研究,刚柔耦合高度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刚-弹-液-控制组合的复杂多体系统的运动稳定性理论研究,变拓扑结构的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离散化与控制中的模态阶段的研究等等。

柔性多体动力学而且柔性多体动力学的发展又是与当代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性能的计算机使复杂多体动力学的仿真成为可能,特别是计算机的功能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柔性多体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多体动力学的算法研究和软件发展,不然就不是现代力学,就不是现代化。

机械设计中的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

机械设计中的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

机械设计中的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引言:机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涵盖了很多相关领域的知识。

在机械设计中,动力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的动力学分析方法主要针对刚体系统,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机械系统的柔性也需要考虑进去。

因此,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相关研究。

一、柔性多体的特点柔性多体是指由刚性主体与柔性部件组成的机械系统。

柔性部件通常是由材料的弹性形变引起的。

与刚体相比,柔性多体具有以下特点:1. 自由度多:柔性多体通常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因为材料的形变会引起额外的自由度。

2. 非线性:由于材料形变引起的非线性行为,柔性多体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也是非线性的。

3. 耦合性强:因为柔性部件与刚性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柔性多体系统的运动受到刚体运动的影响,而刚体运动也受到柔性部件的反作用力的影响。

二、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目前,针对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 模态分析方法模态分析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

该方法将柔性多体的位移和速度表示为振型函数的线性组合,然后通过求解模态方程得到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和模态形式。

模态分析方法适用于分析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和共振问题。

2. 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的柔性多体系统。

有限元法通过将系统离散成多个有限元,然后利用有限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求解系统的运动方程。

有限元法适用于求解大规模和复杂结构的柔性多体系统。

3. 边界元法边界元法是一种基于积分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适用于求解柔性多体动力学问题。

边界元法将系统的运动方程转化为边界上的积分方程,并利用边界上的位移和力来求解系统的运动响应。

4. 结构动力学方法结构动力学方法是一种应用于结构系统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求解大变形和非线性材料的柔性多体系统。

该方法将系统的运动方程转化为结构的变形和力的关系,然后利用结构动力学理论来求解系统的运动方程。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考虑部件柔性效应的多体系统称为多柔体系统。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部件的大范围刚体运动和部件本身的弹性形变互相耦合作用下的系统动力学响应。

它是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自然发展,同时也是多学科交叉发展而产生的新学科。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在某种特定假设下可以退化为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问题,但其本质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耦合复杂问题。

对于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和数值求解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其主要思想是基于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对柔性结构变形进行描述,通常使用有限段方法和模态综合法,在对位形的描述上又分为相对坐标方法和绝对坐标方法。

有限段方法仅适用于细长结构体,其本质是用柔性梁描述结构体的柔性效应,即将柔性结构体离散成有限段梁,每段梁之间用扭簧、线弹簧和阻尼器连接,建立梁段间相对角速率和体间相对(角)速度的广义速率的动力学方程。

模态综合法适合小变形大规模多体系统分析,其将柔性结构体等效成有限元模型节点的集合,将柔性结构体变形处理成模态振型的线性叠加。

同时,每个节点的线性局部运动近似看为振型和振型向量的线性叠加。

一、柔性体运动学描述假设某柔性体如图1所示,在柔性体上建立随体坐标系Oxyz。

图1 柔性体上节点P的位置则在全局坐标系中表示节点P的矢径的列阵为式中,u′o为物体变形时P点相对于o点位矢动坐标的列阵,为常数列阵;u′f为P点相对位移矢量在动坐标系中的列阵。

应用模态综合法,u′f可以表示为式中,Φ=[Φ1Φ2…ΦN]为模态向量矩阵;q f=[q f1q f2…q fN]为模态坐标。

将其代入可得对式(1.31)求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得到P的速度和加速度表达式:二、多柔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本小节使用第一类Lagrange方程建立多柔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1.柔性体的动能柔性体的动能用广义速度表达为式中,ρ和V分别为柔性体密度还有体积;为柔性体上一点的绝对速度;为广义速度;M为质量(mass)矩阵,可以写成分块形式:2.柔性体的弹性势能柔性体的弹性势能可以由模态刚度矩阵表示:3.阻尼力阻尼力的大小和广义速度相关,通过损耗函数对广义速度的偏导数得到。

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

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

“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是一个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主题。

在机械设计、仿真分析和工艺优化中,recurdyn软件的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直接影响着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的影响及其重要性,为了更好的探讨这一主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 什么是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recurdyn是一款专业的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其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指的是在仿真模型中对于柔性结构的碰撞接触参数的设定。

这些参数包括柔性结构的材料特性、几何形状、碰撞系数、接触刚度等,它们将直接影响着模拟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的影响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的设置将对仿真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参数设置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导致模拟结果的偏差,甚至影响到仿真的稳定性。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合理设置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对于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3. 如何合理设定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合理设定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工程问题。

对象的材料性质、碰撞速度、接触角度、表面粗糙度等都需要综合考虑。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结合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和仿真优化等手段来确保参数设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我对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我深知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在工程仿真中的重要性。

合理设定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不仅能够确保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也能够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

我认为在工程实践中应当高度重视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的合理设置。

总结回顾recurdyn柔体碰撞接触参数大小是工程仿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

合理设定这些参数对于确保模拟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特性、几何形状、碰撞系数和接触刚度等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和仿真优化等手段来确保参数设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平衡-碰摩-不对中故障耦合作用下柔性转子-滚动轴承系统动力学分析与实验

不平衡-碰摩-不对中故障耦合作用下柔性转子-滚动轴承系统动力学分析与实验
函数 , 义 为 =T 定 —V, T和 分 别表 示 柔性 体 的动
立 了简化模 型进行计算 , 而文献[ 采用有限元迭代 6 ] 法对不 同轴承间隙 、 轴承宽度 、 润滑油黏度及变载荷
作 用 下 曲轴 一 承 系 统 的动 力学 行 为 进行 研 究 , 轴 但耦
合 的故障种类较少. 因此 , 笔者基于有限元与数值计 算联合仿真方法 , 建立了耦合故障下柔性转子. 轴承
力; F Q 为作 用 在 柔性 体 上 除 变 形 引起 的弹 性 力 以外 的全 部主 动力 的广义 力.
12 滚动 轴承模 型 .
1 系统模型 与基本理论
11 柔性 多体 系统 动 力学模 型 . 在 研 究 故 障 下 转 子 . 动 轴 承 系 统 动 力 学 问 题 滚
统动 力学模型 ,并 自行编程 建立非线性轴承 力、碰摩 力与不对 中激振 力模 型.分析对 比 了系统在 各种故障耦合作 用
下的振 动特征 图.结果表 明,不对 中故 障对转子 系统的整体振动影 响较 明显 ,不对 中故 障较严 重时 ,整个 系统振动 形式 更加 复杂 ,并且仿 真分析结果 与实验结果 能够较 好的吻合 ,因此该方 法可有效研 究转子一 轴承 系统 的不平衡 . 碰 摩一 不对 中耦合故 障特征.






第4 5卷
第 1 期 0
系统的控制系统模型 , 并分析了该系统变载荷作用下 的动力学行为. 文献【】 4基于有限元分析 的迭代计算 方 法 , 多支 承轴 系 的超 静定 和受力 分 配 问题 进行 分 对
析 . 献 [] 文 5运用 有 限元 结 合模 态 缩减 法 研究 了转 子 . 滑动 轴承 系统轴 心 轨迹 和载荷 响应 , 用数值 求解 建 采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的理论,它以系统仿真的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将多柔体、多物理过程综合起来,使其能够根据环境条件,表现出复杂、随机的多物理运动模式。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几何表示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其一是结构方式,即将多柔体系统的位置与角度以空间图形的方式表示;其二是动力学方式,以动态矢量的方式表示多柔体的空间运动轨迹状态。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模拟结果可以用于研究复杂体系中物体受力情况,界定柔性物体特有的运动模式,诊断多物理复杂体系中传动构件失效的原因及机理,改善实际工程中物体运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从而减少机械失效所带来的损失。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为多领域的应用领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工程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其广泛的的应用范围包括机械制造、汽车、航空、机器人、船舶等领域。

总之,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是一种新科学,决定了发展多物理体系和工程设计的方向,扩大了工程设计与研究的空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及实际应用价值。

故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将为加强实际工程中的可靠性、灵活性及可控性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描述柔性体的数学方法

描述柔性体的数学方法

描述柔性体的数学方法
碰撞物质相互不穿透、固体材料不发生相变的物体中低速碰撞中的刚-柔碰撞和柔性体受含间隙的弹性约束碰撞两类碰撞问题,系统分析其碰撞局部的撞击载荷特征。

对于刚-柔碰撞问题,与多体碰撞动力学的离散化建模和连续接触力建模两大类建模方法不同,而是融合两类建模方法的优势、规避其不足,从唯象的角度凝练刚-柔碰撞问题的共性和主要矛盾,基于柔性体碰撞局部变形行为和柔性体结构特性,分别将其唯象地表征为不同的力-位移关系来建立系统的离散简化动力学模型,既反映刚-柔碰撞的本质和典型特征,又可大幅提升分析效率。

然后基于唯象简化动力学模型,高效、系统地分析了柔性体碰撞局部变形性能和柔性体结构刚度效应对撞击局部的载荷谱形、峰值、脉宽、冲量及其所做功等特征参数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6 ・
差的双重困难。 四、数值计算 采用罚函数和接触变形建模方法的关键本质是 确定接触刚度。 如果接触刚度过小, 则积分步长可以 取得较大, 计算效率高, 但是违约量(接触变形)大, 几何精度降低; 反之, 如果接触刚度过大, 则积分步 长必须取得很小, 计算效率低, 几何位移精度很高, 但是数值解存在高频振荡, 出现 ‘虚假’ 接触应力波 动现象。Dubowsky[6]通过对柔性多体机构的计算和 实验指出,高频振荡响应对系统参数和初始条件敏 感, 造成了系统响应的混沌现象, 这是含间隙运动副 机构动力学的固有性质。 研究结果表明,对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进行数 值积分造成困难的原因是非线性、不可微的接触力 (高阶导数为零)模型所带来的刚性和奇异性, 而不是 对位移约束方程的二次微分。通过采取提高接触力 模型的阶数,降低接触开始和结束时积分方法的阶 数,减小积分步长等方法可以提高积分精度。 对于复杂几何形态的柔性体,有限元离散后的 自由度很大, 不适合直接用于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 当前一般采取部件子结构模态综合方法。部件低阶 模态取的不当, 将使仿真结果严重偏离真实运动。 结 构阻尼将接触冲击引起的部件高频振动在接触阶段 及刚分离后的自由阶段迅速衰减, 同时也减小了 ‘虚 假’ 的接触力波动。 引入高阶模态虽然对整体状态响 应(速度、 位移)影响不大, 但是能加快数值积分结果 收敛。 在含间隙铰多柔体机构动力学中, 接触区域是 事先未知的,部件振动变形的非线性边界条件是时 变的, 而部件运动的惯性力, 接触碰撞力等因素都对 振动模态有影响。 因此, 严格地说, 各部件的变形模 态在机构运动过程中应是变化的。 五、实验研究 由于实际铰结构的复杂性,仅用数值方法研究 铰的接触力学特性难度很大,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 转向实验研究方法。 铰中接触力一般难以直接确定, 而接触变形量一般很小, 仅有几微米甚至更小, 普通 传感器分辨率不够, 测量误差较大。 多种转动铰实验 结果显示 : (1) 摩擦力矩随预载荷呈非线性变化, 摩 擦力矩-负荷曲线存在最小值; (2) 滚珠表面不平度 对微米和纳米级的动力学特性没有影响, Hertz接触 理论仍可使用; (3) 法向接触力和摩擦力均存在滞回 (hysteresis)现象; (4) 瞬态载荷会引起铰中接触表面 产生残余静态变形(塑性变形)。
( b lim ) min 相 对 应 的 转 速 范 围 分 析 , 试 验 结 果 为 1160r/min、1650r/min、2100r/min 左右;预测结
n /r⋅min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M q + φ 'T q λ = Q +F ' (3) φ '= 0
的Jacobi矩阵; λ 为Lagrange乘子列阵; Q 为广义 力列阵。 若其中一部分铰间隙不可忽略,间隙中的间歇 接触碰撞现象使得系统整体特性呈现变拓扑结构形 式, 接触局部区域上呈现时变非线性边界条件。 令g 为接触点对间的距离列阵, g 值为正表示穿透, F 为法 向接触力列阵, 引入不可穿透的 F 值为正表示压力, 接触单边约束方程后,系统控制方程可写成
式中, e ≥ 1 ; δ 为两光滑接触面的法 e 为幂指数,
・ 65 ・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向接触变形量(穿透深度); δ 为变形速率(相对运动速 度), 与接触处的变形量、 几何形状及 k 为等效刚度, 材料特性有关, c 为阻尼因子,是接触处几何形状、 材料特性、变形量和变形速度的非线性函数。 k 和c 通常由实验确定。 在不接触(自由)阶段, 接触力和阻 尼力均为零。 方程中考虑部件柔性后, 上述阻尼因子 不包括部件振动阻尼。 实际转动铰中间隙很小, 一般是直径的1/100到 1/10000, 具体数值视直径大小和精度而定。 所以尽 管接触变形可能很小, 但是接触区域较大, 是(近)共 形接触, Hertz公式不再适用。 近年来发展了各种针 对动接触问题的数值方法,如罚函数解法和弹性基 础力学模型[3]等显式方法和增广Lagrange方法等半 显式方法,自由度多和计算量大的缺点阻碍了其中 大多数隐式方法在含间隙柔性多体机械系统动力学 中的直接应用。 实际接触表面上有众多的微凸峰。A d a m s 和 Nosonovsky[4]总结了粗糙表面间法向接触力和切向 干摩擦力与表面粗糙度关系的研究状况。由于存在 间隙, 在运动过程中, 铰中接触面将发生间歇接触碰 撞, 通过各种尺度上的表面变形阻尼耗散能量, 产生 振动和噪声, 降低系统动态精度。 另一方面, 当由微 凸峰组成的两表面相互接近时,接触仅仅发生在凸 峰的顶部, 法向施加的压力越大, 凸峰压缩变形量越 大,接触力越大。随着磨损加剧,微凸峰高度降低, 实际接触面增大,接触刚度也相应提高。 Bauchau[5]忽略端部泄漏, 研究了长转动铰中有 液体润滑时低转速和高转速下的接触力,建立了与 式(3)相似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与无润滑时的 动态响应相比较,有间隙情况下润滑对系统总体动 态响应影响很小, 但是对仿真效率影响较大, 能极大 地减小仿真时间(比无间隙情况仅长 20-40%) ,原 因是系统无高频响应。 研究结果表明间隙、 柔性和阻 尼因素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都不可忽视。 准确而便于使用的接触力模型是应用罚函数和 接触变形类建模方法的力学基础。间隙中的碰撞冲 击过程远小于机构运转过程,接触力呈现一定的非 光滑特征。 考虑到接触塑性变形和材料强度, 接触力 的峰值大小和接触的频繁程度对铰关节的几何精度 和寿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 在设计阶段需要尽 量准确地了解接触力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规律。然而要在一次数 值仿真中同时追求特定时刻的接触力和机构长期的 运动趋势,面临着力学模型精度和数字积分积累误
机械动力学专集
2003 年增刊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中的间隙接触内碰撞 *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100084) 陈鹿民 阎绍泽 郭 峰 金德闻
摘要 工程实际中的活动铰连接均存在微小间隙和接触变形, 利用接触变形建模方法能求出铰中的接触碰撞力。 本文全面 总结了地面和航天机构中现有的含间隙铰接触变形模型、 数值积分方法、 铰参数辨识以及系统动态特性实验方法, 指出了 当前含间隙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间隙 接触变形
Mq + φ T λ = Q q (1) = φ 0 ∂φ φq = 式中, 为约束方程 φ M 为系统惯性矩阵, ∂q
M q + φ 'T q λ = Q +F ' φ' = 0 gi ≤ 0 (2) Fi ≥ 0 Fi • gi = 0 dg Fi • i = 0 dt φ ' 为剩余的完整约束, 式中, F ' 为法向接触力 F
(上接第64页)
上测试系统和部件级的响应。
参考文献
[1] 阎绍泽、 贾书惠、 吴德隆等. 含间隙的变拓扑多体系统动力 学建模分析.中国机械工程, 2000, 11(6): 624~626 [2] 刘书、 刘晶波、 方鄂华. 动接触问题及其数值模拟的研究进 展.工程力学, 1999, 16(6): 14~28 [3] Johnson K L. Contact Mechanics. Cambridge: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Adams G G, Nosonovsky M. Contact modeling-forces.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2000, 33: 431~442 [5] Bauchau O A, Rodriguez J. Modeling of Joints with Clearance in Flexible Multibody systems. International J.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2, 39: 41~63 [6] Deck J F, Dubowsky S. On the Limitations of Predic- tions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Machines with Clearance Connections. ASME J.of Mechanical Design, 1994, 116(3):833- 841
−1
L /mm
0.95 4.84 1.31 0 2.19 3.27 3.03 4.36 5.24 3.03 4.36 5.24 1.83
加 100r/min 直至增至 2500r/min 为止,共取 26 个 转速点。 3、试验结果分析 表 2 列出了由低到高的 26个转速点进行切削时
表2 26个转速点测得的试验数据
测得的试验数据。 图5是根据表2列出的试验数据绘制的稳定性极 限切削宽度 b lim 随主轴转速 n 的变化图。 与图2所列稳定性极限预测结果相比较, 从最小 极限切削宽度 ( b lim ) min 看,预测结果为 0.19mm;试 验结果为 0 . 2 8 m m ; 预测误差率为 3 2 % 。从与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275080)
三、铰接触模型 以转动铰为例,不少研究人员使用下述并联非 线性弹簧和非线性阻尼力模型, 如文献[1], 来近似 表示接触力和变形的关系和动态接触碰撞过程中的 能量损失
F = kδ e + cδ δ (4)
机械动力学专集
2003 年增刊
实验证实了由含间隙转动副构成的航天桁架结 构振动频谱呈宽带分布, 出现了混沌现象, 桁架频率 远低于线性结构频率,通过给铰施加预应力和增大 摩擦力可以减轻混沌程度,使振动快速衰减。 六、发展趋势 为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更多应用,含间隙多柔体 机械系统动力学在理论、计算和实验方面等方面尚 需进一步发展, 具体是 : (1) 结合摩擦学和接触冲击 力学等有关学科的进展,探讨适合微小间隙铰的接 触力模型,研究适合动接触的部件模态和阻尼; (2) 进一步研究数值积分算法和对积分结果进行分析的 方法,以使长时间的数值仿真能反映原系统的物理 本质,进而从不同尺度上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 (3) 发展高精度测量技术,在宏动力学和微动力学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