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校长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爱护学生,鼓励学生
★ 大学纵然可以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宗旨,但仍然是要培养学生研究学术的志 趣和能力,所以治校者对于学术,不可单纯看作一只吸吮知识的海绵,一种 技能升级的机器;相反,需要把学生的健全的人格成长,列入教育目标,并 以具体措施确保贯彻到学校生活中。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郭秉文的“三育并举”,陈裕光的“四种 生活”,梅贻琦的“五育并举”都着眼于此。唐文治十分重视以德立校和以 德树人。作为一校之长,他不仅著书立说,还亲自编写学生德育教材,率先 开设和亲自讲授“修身课”。为了改变大学教而不训的状况,竺可桢决定采 用剑桥、牛津的导师制,在中国高等学校第一次实行了导师制。而且导师的 职责不仅限于专业授课,还要负责指导学生的思想品格。 ★对学生的爱护。近代大学校长爱学生是出了名的。五四运动中,蔡元培以 身保释学生;“五卅惨案”中,许寿裳支持、领导女教师学生与与反动派英 勇斗争;学潮中,梅贻琦以自身力量掩护学生的安全……可以说,正是这种 爱的力量,才使得近代大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永葆理想气质。
好校长有胆识,能正确处理好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尽管以谦谦君子治校,为了维护学校重大利益,不少校长也有“做狮子 吼”的时候。蔡元培、梅贻琦都经历过这种场面。好校长常常既有远见卓识, 又有超人胆识。“识”以保障正确性,“胆”以落实规范性,“识”一旦得 到广大师生的赞同而形成规范,就需要治校者以胆略去贯彻它。 此外,在必要时敢于对政府说“不”是大学校长胆识过人的又一种体现。 大学自它产生一日起,就始终处在政府、社会与其自身的复杂矛盾之中。大 学既不能脱离政府又不能过分依附于政府,它还必须维护其自治的传统。因 此,作为校长敢不敢对政府说“不”,有时就会成为一个大学生存发展的关 系。在这方面蔡元培校长是树立了典范的。有人统计过,蔡元培先生一生辞 职24次,而在北大担任校长的十年时间内先后七次辞职,他曾说:“我绝不 再任那个政府任命的大学校长”;”我绝不再任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我 绝不再任北京的大学校长”。这表明了一个校长所具有的大学理念。在自己 对大学的理想与政府相矛盾时,为了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敢于对干涉力量说 “不”。这一点现在恐怕已少有了能做得到。
类型二
德国
洪堡
类型三
美国
克尔
东南大学——郭秉文 清华大学——梅贻琦 南开大学——张伯苓 厦门大学——萨本栋 浙江大学——竺可桢 北洋大学——赵天麟
大学的精神方向关乎大学的根本,这些校长提出的答案不一定一致,但都作出了 回答,而不是信马由缰,摸石过河!
好校长都注重延纳人才,敬重人才,尽量人尽其才
★无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都需要杰出的人才来 支持。如果说方向定位是大学的灵魂,那么人才就是大学的血液,大学的源泉。几乎每 一个著名大学校长都特别注重延纳人才。
东南大学1921年自农业专修科成立后,先后在农科任职的42名教授中,曾经留美留欧的教授就 多达26人;1922年底,成立工科后,延用13名海归教授;东大商科先后任职的教授计33人,有21日 人曾留学海外;从上面的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在招揽人才方面做出的努力之 大,各院校强大的师资阵容,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甚至引起国际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关注。
“浙大保姆”
浙江大学的校长竺可桢。竺先生 1936年出任浙大校长,长达13年。这13 年中有八年抗日战争,接下来是国内革 命战争,社会动荡不安,能经营好这所 大学,实属不易。竺先生治校留给我最 深印象的两点是:政治立场的中立和对 学生的无比热爱。浙江大学是国立大学, 经费来源政府,但他是唯一一位不是国 民党党员的大学校长,坚拒加入任何党 派,期以维护学术的独立。但这并不妨 碍他对进步师生的营救,在他的眼中, 那些人只是他的教员和学生,营救他们 是尽校长的职责。
不过,好权柄者不会在意于办学,努力办学者,则不会钟情于权柄。事实上, 从蔡元培开始,不少学校校长都倡导和亲手培植教授治校的制度,在校设立教授 会、评议会、校务会等多种机构,监督管理学校各项工作,自动将处理大学重大 校务的权力释放给教师。
素有”寡言君子“著称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不仅在制度上信守清华教授治 校的传统,而且以寡言君子的谦和作风,在更大范围内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他曾 把校长比喻成“王帽”(即帝王角色),他说“王帽”总是倚仗森严,前呼后拥, “像煞有介事”;其实,会看戏的绝不注意这正中端坐的“王帽”,因为戏好并 不要他唱,他运气好,搭在一个好戏的班子里。可见,校长不好权柄,甘于奉献 和服务的牺牲精神。
“南开先生”
南开私立大学校长张伯苓,张先生从 1903年开始创办中学开始,他就开始投身教 育事业。1918年南开大学创办,为中国第一 所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最难的是经费的保证, 张伯苓利用他广泛的人脉,到处化缘,不怕 拒绝。有了钱,张伯苓又千方百计地延聘名 家到校任教,当时除中文科的教师外,其他 自然科学教师全部是“海归”,足见张先生 用力之勤。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是,张伯苓十 分强调学生要“允公允能”,即要培养学生 “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 正因如此,南开学生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爱 国热情,是极为突出和感人的。
7、好校长不好权柄,平易近人,任事民主 8、好校长有胆识,能正确处理好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9、好校长廉洁奉公“天下为公,教育为公,毕生清廉,终身节俭” 10、好校长都具有大师的视野,能够学兼中西 11、好校长注重校与校之间的合作精神
好校长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注重大学精神的养成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几乎无一例外的都面临着大学理念,大学定位的 问题,也都非常重视这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和选择。在他们面前,有多种思考的方 向。近代西方大学理念大体上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种类型。
好校长都注重培养自由学风,独立精神
大学虽然可以办成不同类型,但都需要一种学习和研究所必不可少的 自由学风和独立精神。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Biblioteka Baidu所共知,其他国立大学、省立大 学、私立大学,也在努力呼应和营造这种风气。
竺可桢“一切以真理为依归”。 教会大学自1927年后,也先后向中国政府立案,改由中国人做校长, 并尽量弱化宗教对学校的控制,崇尚学术精神,逐渐开始向这种方向进行 不同程度的努力。 学术无禁区,而且“理未易明”,这是自由学风合理性的根源,人皆 有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是独立精神的生长点。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任伊始,就提出了著名的“大师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 有大师之谓也。” 竺可桢认为教授人才最重要,“教授是大学的灵魂”“豁然大公”礼聘学者。 蔡元培不拘一格网络人才,不问思想派别,年龄资格,学历和国籍。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掌校期间,都能从国内外不拘一格聘人才,使学校出现人才荟萃 的盛况。
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钱 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 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 师相比!”
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介绍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共性及卓越之处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主要角色及成因分析 总结
浙江大学
竺可桢
东南大学
好校长既要深通学术,又要深通教育,无学则无道
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很多自身就是旧学渊博、新学精湛的大学问家: 有的以国学位根基吸收西学——蔡元培以翰林之身数度留学国外; 有的以西学为进口却不放弃国学——陈裕光自幼接受基督教教育,却同时注重 国学素养; 有的博通文理众科——文理兼通的学术造诣使郭秉文在东大的学科建设上能文 理平衡、不偏不倚; 有的堪称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竺可桢是卓有成就的著名气象、地理学家; 有的学成治校——梅贻琦学成归国任教多年后担任校长; 有的掌校后再学——蔡元培、张伯苓都有治校后留学的经历; ……他们既身正为范又学高为师,既了解国情,又具有现代意识。不过,求学 背景尽管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的,既都深通教育之道。教育学博士郭秉文如此, 非教育学专业出身的众多校长也是如此。
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的大学理念表
类目 类型一 代表国家 英国 代表人物 纽曼 大学理念 民国大学校长
提供博雅教育, 辅仁大学——陈垣 金陵大学——陈裕光 燕京大学——司徒雷登 培养绅士“教 学型”模式 重在发展知识 的“研究型” 模式 研究学术,培 养人才的 “社会型”模 式 北京大学——蔡元培 广西大学——马君武
好校长不好权柄,平易近人,任事民主
民国时期的大学,虽然一度党化教育甚嚣尘上,国民党试图强力主宰教育, 但由于国内各党派的批评和各所大学的抵制,实际对学校的渗透比较有限。这种 情况下,校长权力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有些大学校长出缺,不少党政要员也会心 动。北大和清华大学校长出缺的时候,如果不是师生的强势反制,也会有军阀或 国民党党棍趁机占据。其他大学也经常有校长任免之争。
郭秉文
清华大学
梅贻琦
北京大学
蔡元培
复旦大学
马相伯
交通大学
唐文治
广西大学
马君武
南开大学
张伯苓
燕京大学
司徒雷登
中央大学
罗家伦
厦门大学
萨本栋
金陵大学
陈裕光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张伯苓
“求是” ——竺可桢
“北大之父”
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蔡元培1917年元 旦才到北大,当时的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还是一个“衙门”,是中国千年“太学”的延 续,官宦子弟充斥其间,被雇佣的下人还称他 们为“老爷”,简直就是一个“官僚养成所”。 蔡先生到此之前,首要的条件是要求办学独立, 不受外界力量的干预,然后对内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在观念上树立“学术第一”,而不再是 做官第一,发财第一;同时牢固树立“思想自 由、兼容并包”的学术原则;在治理学校的机 制上充分发挥教授会、评议会治校的原则,校 长的看似“无为而治”与西方剑桥、牛津大学 的治校原则是何其相似。蔡元培的努力可以说 在中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原则。其 功大焉。
好校长事业心强,为教育兴国,提高民族素质而来
民国时期,列强凌弱,国家纷乱的局面还在延续,那些比较有成就的大学 校长,之所以能励精图治,有所作为,都有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在鼓荡。挽救 国运始终是他们终极的关怀。他们认为,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救国是拯救中国 的根本途径。因此,民国大学校长的事业心极为强烈。 ★南开大学创校伊始,张伯苓就表现出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社会奉献意识, 立足于”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 ★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立足复兴民族之基础, 以实用教育为方针,提倡生产教育、劳动教育,以指导训练西大学生有实学本 领和战斗才能,以促进广西建设之发展。 ★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倡导“革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革命”,致力于早就“为 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 ★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本着光大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牺牲自我,尽“十二 分力”建设厦门大学,做足“南方之强”。
★这些校长的在延聘人才是不是像今天某些大学一样为了上项目、争课题、申报学科点, 而是为了常规的教学和研究,为了提升大学的品质,改善大学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的 学术研究。正因如此,这些校长往往能够出于真诚尊重人才,扬长避短地运用人才,营 造发挥人才优势的校园氛围,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金陵大学陈裕光因为任职时间长,在那个人才流动的频繁年代,不少不 世出的大师,辞谢外来的重金之聘,长期甚至终生奉献在学校。
“终身校长”
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1931— 1948),在大陆担任清华校长长达18年。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西方列强庚子赔款 返还款而建立的,开始只是赴欧美留学前 的预科学校。1925年才增设大学部。1931 年,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典 礼上就提出了办学的目的,一为研究学术, 二为造就人才。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 师之谓也。”为延请知名教授,梅先生可 以说是不遗余力。教授治校的原则和“吾 从众”的民主作风,是作为校长的梅贻琦 最为突出的治校理念。
卓有见识、卓有才识、卓有胆识
1、好校长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注重大学精神的养成 2、好校长都注重延纳人才,敬重人才,尽量人尽其才
3、好校长都注重培养自由学风,独立精神
4、好校长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爱护学生,鼓励学生 5、好校长既要深通学术,又要深通教育,无学则无道
6、好校长事业心强,为教育兴国,提高民族素质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