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的基础总结
组织行为学 第7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群体决策
群体思维
由于群体中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 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群体偏移 在讨论备选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 于放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群体整体决策与成员 个人决策之间的决策风险改变要么倾向于保守偏移, 要么是冒险偏移。
群体思维现象表现出多种症状
(3)集体群体──群体法哈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表现出很强的 凝聚力,起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群体的分类
3.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
若将群体分类按三个维度划分,如下图
A
促 进 社 会 发 展 ③ 阻 碍 社 会 发 展
(1)先进集体型
② ①
发 展 趋 向
(2)一般集体型
群体与个人联系程度
(3)中间型
群体结构- 角色
角色期待 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 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心理契约 在雇主和员工之间,存在一种不成文 的协定,包括管理层对员工的期待, 以及员工对管理层的期待。 角色冲突 如果个体发现服从了一种角色要求,就很难符合另一 种角色要求时,就面对着角色冲突。
群体结构- 规范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消极的作用:如果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和正式群体的目标相冲突时,则
会产生较多负面影响,非正式群体要求成员一致性的群体压力,往往也束 缚个人能力的发展和突出贡献的作出。
正确对待非 正式群体
正视
允许 引导
影响(组织文化等)
群体的分类
5.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
(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 能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
对于 x=C的错误判断(实际上x=B) 由于群体压力竟然有37%的人产 生了从重行为。
群体行为的基础总结

群体行为的基础总结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第一节群体及其发展阶段一、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
二、群体的分类1.正式群体1)命令型群体2)任务型群体2.非正式群1)利益型群体2)友谊型群体1.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位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个人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并且是指向组织目标的。
表现为命令型、任务型。
2.非正式群体: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表现为利益型(为了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的群体)、友谊型(个体在兴趣、观点等方面相同)。
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 3)权利需要4)地位和自尊需要;5)实现目标的需要。
三、群体发展的阶段(一)5阶段模型第1阶段:形成,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
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明确。
第2阶段:震荡,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领导层次逐渐明确。
第3阶段:规范化,群体结构稳定下来,形成一定凝聚力和规范。
第4阶段:执行任务,群体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到完成手头的任务。
第5阶段:终止阶段,对于暂时性的群体开始准备解散。
说明:1)一般而言随着群体从第1阶段发展到第4阶段,群体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但在某些条件下,高水平的冲突可能会导致较高的群体绩效。
2)有时几个阶段同时进行,群体甚至可能回归到前一个阶段。
3)并不适用于解释所有的群体。
(二)间断——平衡模型(任务型群体)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贯性进行3每个群体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发生一次转变,及其群体的重大变革4转变之后,群体又会依惯性进行5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以迅速的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为特征四、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研究群体互动的分析工具,通过面谈或问卷来发现成员的社交偏好。
群体行为的基础

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下共同参与的行为,它是群体成员根据自身需要、利益和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集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基础是群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运作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群体行为的基础可以从多个方面解读,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规范和集体动力。
首先,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的认知会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甚至可能发生认知冲突。
个体在社会认知中会通过归因、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而形成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认识。
社会认知还涉及到个体对于自我形象和社会身份的认知,这些认知会影响个体是否参与群体行为,以及在群体行为中的角色定位。
其次,社会规范是指群体中存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社会规范是群体行为的规范化依据,它们具有指导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作用。
社会规范可以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例如交通规则和公司制度,也可以包括非正式的规范,例如道德和礼仪。
社会规范在群体行为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能够规范个体的行为,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
社会规范还可以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行为,从而在群体行为中更好地协调和合作。
最后,集体动力是指个体在群体行为中表现出的动机和意愿。
个体参与群体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例如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个体的行为意愿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自我价值感、社会压力和奖赏机制。
集体动力是群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能够激励个体投身于群体行为中,并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
群体行为的基础还包括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群体内部的互动可以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从而进一步推动群体行为的发展。
同时,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群体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
群体的竞争、合作和冲突会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它们可以引发群体行为的变化和演化,甚至导致群体的分裂和重组。
总结起来,群体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它涉及到个体的认知、行为动机和社会规范等多个方面。
群体行为的基础对于解析和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行为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改进群体的决策、合作和社会互动方式。
组织行为学 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结构 – 规模
法国人马克斯· 瑞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 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 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 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 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 均出力是 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这种共同完 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的现象, 后来在其他人的实验中也得到证实。这些现象不仅在 实验室里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
群体结构 – 内聚力
促进群体内聚力的建议:
Chapter
NINE
Foundations of Group Behavior 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概述
群体 Group(s)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群体概述(续)
该概念包括以下的含义: 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 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 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在工作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个体 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 识到他人的存在。这种心理关系是工作群体的重要前提。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的角色、地位,并 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Performance
其它结论:
• 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偶 数群体更有利 • 人数在5-7人的组织更有效
Group Size
群体结构 – 规模
社会惰化现象的产生也许是因为团队成员都认为 其他人没有公平付出。假想你认为当你在辛苦工 作时,别人却在偷懒,那么你肯定也会减少工作 量来重建公平感;另一种原因是责任的分散。所 谓法不责众,因为团队的成绩不会归功于个人, 个人的投入和团队产出之间的关系不明朗。这样 有的个体可能成为“搭便车者”,依附团队的努 力。换句话说,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 衡量,效率就会下降。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 • • • • 1.距离的远近 2.交往的频率 3.人生和工作经历的相似性 4.价值观、兴趣和爱好的相似性 5.需要、性格的互补性
三、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 • • 1.定向阶段 2.探索情感交换阶段 3.情感交换阶段 4.稳定情感交换阶段
第四节 团队建设
一、团队的内涵
(一)群体的类型
2.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命令型群体是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 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 任务型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 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 3.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是指关系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 的人形成的群体。友谊型群体是指具有共同特 点、兴趣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群体。
三、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 群体存在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一般是由人们心 理感受到的难以违抗的力量。特别是在群体成 员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明 显感受的来自群体的一种压力。为了减轻这种 心理压力,则会产生与他人的趋同行为。
四、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士气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它是对群体 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 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个 体的吸引力。
3.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
① 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意见交流较为频繁, 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人际关系 和谐。 ② 群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愿意参 加群体活动,不论是生产性活动还是其他有 关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都会有很高的出勤 率。 ③ 群体成员对群体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 感,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与沟通有着密切关系的概念。 人与人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作用,所建立 起的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就是人际关系。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一)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源于马斯洛指出的人的“安全需要”;也是因为个体 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
(二)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⒈ ⒉ ⒊ ⒋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表面服从,内心却拒绝。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三)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
主要包括个体特征、群体特征以及其他情境因素等。 ⒈ 个体特征。 ⒉ 群体特征。 ⒊ 其他情境因素。
(一)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
⒈ 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 ⒉ 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心理情绪上的帮助。 ⒊ 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中了解到自己的工作状况,而不断作改进,以 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产生社会抑制作用的原因
主要来自于个体非良性的心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于个体想从 群体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愿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对工作的熟悉和自 身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 间断——平衡模型 (punctuated-equilibrium model)
• 群体凝聚力与日常所说的群体团结性有类似之处, 但也有区别。 • 凝聚力主要是指群体内部的团结,而且可能出现 排斥其他群体、与其他群体不团结的倾向。而我 们所提倡的团结,往往既包括群体内部的团结, 也包括与其他群体的团结和相互支持。
第二节 群体行为特征
人在群体中的行为主要受到群体压力(产生从众行为)、社 会助长作用、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懒惰行为及群体规范的影 响,因而表现出不同于个体处于独立情境下的行为反应。 一、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向。当一个人发觉自己的行为和 意见与群体多数人不一致时,一般会感到心理紧张,产生一种心理压 力,这就是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主流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 致。人在群体中的这种要求与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
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基础知识概论

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
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
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
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诗。
•
•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 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结果 仲永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了,原来神童的 特点全部消失了。
• 不确定性规避用来衡量人们承受风险和避 免冲突的程度。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成 员能够平静地接受不确定性,安全感强, 挪威、澳大利亚属于这类。
• 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中,人们面临不确 定性时焦虑程度较高,精神高度紧张,压 力较大,希望避免冲突、达成共识。
• 强不确定性规避国家的人们更为忙碌,常 常坐立不安,喜怒形于色。
•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 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 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 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 (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 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 非常重要。
•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 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
• (9)声东击西 • (10)惊蝉脱壳 • (11)缓兵之计 • (12)“假定。。。将会。。。”策略 • (13)赤子之心 • (14)走为上策 • (15)杠杆作用 • (16)态度简明
• 中国式喝酒谈判技术?行贿受贿式?
演讲完毕,谢谢
• (二)个体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 遗传与社会习得的关系?
• 所有行为的习得都是反射行为。生物体对 内外环境刺激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非条 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基础

演讲人 2020-10-09
目录
1 一、群体概述 2 二、群体行为解释 3 三、非正式群体与管理
01 一、群体概述
1、识记
1、群体 的概念
2、群体 的类型
3、群体 的发展阶 段
1、识记
1、群体的概念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的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 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
2、社会促进效应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当个体与其他人 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 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 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
二、群体行为解释
3、简单应用
1、如何看待从众行为?
3、简单应用
1、如何看待从众行为?
子主题 1
二、群体行为解释
4、综合应用
1、如何提升群体 凝聚力?
A
2、如何提升群体 效率?
2、领导者可能由于“个性强”等与决策 无关的原因而去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 造性,妨碍成员做出自己的贡献。
3、消耗时间太多
4、掩盖个人责任
5、易于变“是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二、群体行为解释
1、群体规范的压力 及作用
A
2、从众对群体行为 的影响
B
3、群体互动过程对 群体的影响
C
2、领会
1、群体规范的压力及作用
02
2、非正式群体主要靠兴趣、情感、 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
1、非正式群体是自 发形成的
1、识记
3、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识记
3、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7、非正式群体大多数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同时还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三、非正式群体与管理
2、领会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自我管理团队(self-managed team)一般由日常一起工作、 生产一种完整产品或提供一项完整服务的员工组成的工作 团队。
45
二、团队角色
角色名称 创造者-革新者 探索者-倡导者 评价者-开发者 推动者-组织者 总结者-生产者 控制者-核查者 支持者-维护者 汇报者-建议者 联络者 角色作用 产生创新思想 倡导和拥护所产生的新思想 分析决策方案 提供结构 提供指导并坚持到底 检查具体细节 处理外部冲突和矛盾 寻求全面的信息 合作与综合
链接
23
四、凝聚力
凝聚力 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 的程度,是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黏合力。
24
1.影响因素
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 班组的组合
外部的威胁
群体规模 奖酬体制
与外界的关系
群体的绩效 领导作风
25
2.凝聚力的作用
满意感
沟通
生产率
26
积 极 诱 导 消 极
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1
第一节 群体概述
2
一、群体的概念
人是社会人,合群是人的天性。人总是在不同 群体中工作和生活,人在群体中的行为与独处时的 行为并不相同。
3
1. 群体的定义 群体 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
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 定义包含: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共同的行为能力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
38
2. 特 征
顺从性思维 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盲目乐观情绪 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首创精神的假象
39
3. 对 策
群体行为的基础

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下共同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方式。
它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集体心理过程所驱动。
群体行为的基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具有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双重需求。
个体在群体行为中会受到集体共识和同伴压力的影响,为了符合群体的期望和标准,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在群体行为中起到重要作用,促使个体表现出符合群体所期望的行为。
其次,群体行为的基础还包括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个体之间的互动会导致信息传递和共享,从而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某个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可能会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或建议,这个观点会经过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评估和改进,最终可能会影响群体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群体行为的基础还包括群体内部的规范和价值观。
群体内部存在一系列的规范和价值观,这些规范和价值观会指导群体成员的行为。
个体在群体行为中会考虑群体内部的规范和价值观,以及其他成员的期望和态度,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最后,群体行为的基础还有个体的信任和协作。
个体在群体行为中往往需要依赖其他成员的合作和支持。
个体之间的信任和协作关系在群体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较高的信任和协作时,他们更倾向于共同合作,共同追求群体的目标和利益。
综上所述,群体行为的基础包括社会影响力、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群体内部的规范和价值观,以及个体的信任和协作。
了解群体行为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群体行为,也有助于指导和引导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群体行为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如何在群体中相互影响、共享信息、形成共识并采取行动。
了解群体行为的基础是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关键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群体行为的基础,并探讨其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和影响。
首先,社会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基础之一。
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由此,个体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标准。
5.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的基础

弊弊端端::
•• ••
浪浪费费时时间间 群群体体从从众众((少少数数服服从从多多数数有有时时和和群群体体整整体体
素素质质有有关关))
•• 少少数数人人控控制制局局面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责责任任不不清清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 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2. 加入群体的难度;加入群体越困难,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可能越强。 3. 群体规模:群体越大凝聚力就越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相互作用越难。 4. 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女性的凝聚力高于男性,女性和自己的朋友、同事、伙伴竞
群体是一座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的舞台。例如:群体的接受、 支持、赞誉,以及满足学习、自主、领导和目标的实现等自我需 要。
人的“社会需要”与管理的关系(人的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就 会对抗制度,出现多种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内部形成强大的 影响力)
群体的类型
• 群体分类: l 正式组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l 非正式组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
-
过程减量
(狭窄思维、社会惰化 、小圈圈思想)
=
实际的群体 有效性
过程增量:
协同效应:对于各群体单独无法完成的工作而言,分工个体之间 的作用过程的所得大于其所失。1+1大于2。
促进效应: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如果个 体对于某项任务熟悉,比如人在场时可能会作的更好;对于不熟 悉的任务,或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别人的出现 会对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
地位:别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界定。 如果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地位认知与别人对自己的地位的认知不一致,就会对个体行 为反应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 正式地位:有组织正式给予的; 第二、 可以通过教育、年龄、性别、技能和经验等特征而非正式的获得。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1)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 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中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 (3)群体行为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种错综复 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群体结构,也修正群体 中个体的行为。 (4)很多情况下,群体总体不是群体部分的总和, 而超越了总和,即“1+1>2”。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①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 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②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成员对全体 有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 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 ③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④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 豪感。
对群体压力的评价
首先,群体压力将引起个体内心的冲突, 个体必须在维持独立与归属群体二者中做出选 择。这种情况极易使个体受到挫折,磨灭其个 性特征,窒息成员的创造性。堵塞一些言路, 压制积极性,所以,群体压力是对个体的一种 对个体的一种 威胁。 威胁 其次,如果站在群体的立场来看,当群体 想要达成某种目标时,必须依赖全体成员的支 持和合作。而且,有时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 采取大家一致的行动,无法迁就少数个别人的 愿望。此时,群体压力便成为前面所说的“群 群 体动力”。 体动力
四、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2—7人。 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多数学者认为, 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佳。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究了不适当的 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 些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体间的不同点也增 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 会减少。 群体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 成员的活动。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群体成员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 低。
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5 5.群体规范的作用。(1) 群体的支柱。(2) 评价标准。(3) 群体动力。(4)
行为导向和矫正。
(三)从众行为
2
指个体在群体的压
力下,放弃自己的
意见,采取和大多 3 数人一致的意见的
行为。
(1)三种原因。 (2) 四种表现形式.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四)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
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导致社会惰化效应的原因:一种解释
是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 的职责。另一种解释是群体责任的扩 散
(五)群体构成
群体和组织是由具有同类特点的人构成的。 最重要的因素是群体成员在差异方面的离散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二)群体规范
1. 群 体 规 范 的 概 念 指群体成员认同 与共同遵守的行 为标准和准则。
2.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从众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
3.群体规范的改进。(1)明确规范内容。(2)制定规范剖析图。(3)进行
3 改革。
4 4.群体规范的压力。群体规范会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压力,迫使其按照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群体决策
方法1
方法2
群
体
头脑风暴法
名义小组法
决
策
的
方
法
方法3
方法4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防止弊端的方法1 防止弊端的方法2 防止弊端的方法3
(1)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 (2)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 (3)选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第五单元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
权力结构 正式规范
人员甄选过程
组织资源
四、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群体确立的行为标准,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 遵守这些标准。它规定了成员行为的范围,有约束成员行 为的效力。 群体规范分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指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地制定地,用书面 形式加以确定的准则,带有强制性。 非正式规范:在群体活动中自然形成或约定俗成的、大家 公认的标准,虽不带有强制性,但由此形成的群体舆论压 力,促使其成员必须遵守。
群体的类型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决定; 任务型 包含上下级关系; 命令型 完成组织任务。 管理应用:决策;咨询;预测;协作; 形式:课题组;班组;委员会;班子; 非正式组:不是由组织规定; 友谊型 为某种需要自发结成; 利益型 成员关系松散。 兴趣型
定文 要 目 目 规组标的 定织;为 ;;按实 相职战现 对责略组 稳明需织
非正式群体的领导
领袖人物:不像正式的领导者那样容易被识别, 逐步,悄悄形成。 但会表现出特点的行为。 成为代表非正式组织对外交流的发言人; 成为社交的中心人物或者信息枢纽; 成为其他成员所依赖的对象 经常接受其他员工的求助或者主动提供技术支持 影响因素:年龄,资历,技术,个性特征,工作 地位,自由进出周围工作场所等。
六、群体结构
含义:群体的组成成分,即成员的各项个体特 征的分布和组成。指的时群体的成员在年龄、 性别、教育背景、社会经验、能力、个性、价 值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的程度。 群体结构的 同质性与异质性: 同质性的群体完成比较简单的、需要密切配 合的成规性工作任务时,较为有效;但是同质 性的群体处理创造性的问题时,由于他们的思 想和行为方式过于一致,不太容易有创新。
加入群体的原因(续)
3 、情感需要:群体可以满足成员的社交需要。 对许多人来说,在工作中群体成员间的相互 作用是他们满足情感的最基本的途径。 4、 权力需要:权力需要是单个无法实现的, 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 5、实现目标的需要: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 目标,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常需 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 和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第一节群体及其发展阶段一、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
二、群体的分类1.正式群体1)命令型群体2)任务型群体2.非正式群1)利益型群体2)友谊型群体1.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位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个人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并且是指向组织目标的。
表现为命令型、任务型。
2.非正式群体: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表现为利益型(为了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的群体)、友谊型(个体在兴趣、观点等方面相同)。
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 3)权利需要4)地位和自尊需要;5)实现目标的需要。
三、群体发展的阶段(一)5阶段模型第1阶段:形成,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
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明确。
第2阶段:震荡,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领导层次逐渐明确。
第3阶段:规范化,群体结构稳定下来,形成一定凝聚力和规范。
第4阶段:执行任务,群体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到完成手头的任务。
第5阶段:终止阶段,对于暂时性的群体开始准备解散。
说明:1)一般而言随着群体从第1阶段发展到第4阶段,群体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但在某些条件下,高水平的冲突可能会导致较高的群体绩效。
2)有时几个阶段同时进行,群体甚至可能回归到前一个阶段。
3)并不适用于解释所有的群体。
(二)间断——平衡模型(任务型群体)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贯性进行3每个群体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发生一次转变,及其群体的重大变革4转变之后,群体又会依惯性进行5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以迅速的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为特征四、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研究群体互动的分析工具,通过面谈或问卷来发现成员的社交偏好。
并绘成社会关系图。
1.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是指在一群特定的个体中存在的一系列特殊联系。
2.簇(clusters):是指存在于社交网络之内的群体。
3.规范性簇(prescribed custers):是指正式的群体,如一些部门,工作团队,任务小组或委员会。
4.自发性簇(emergent clusters):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承认的群体。
5.结合体(coalitions):是指一些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的而暂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的簇。
6.小集团(cliques):是指更为长久的、群体成员之间存在友谊关系的非正式群体。
7.明星(stars):是指社交网络中,关系网最密的那个人。
8.联络人(liaisons):是指联系两个或者更多个簇,但自己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簇的人9.桥梁(bridges):是指属于两个或者更多个簇,从而起到联结点作用的个人。
10.孤立者(isolates):是指与社交网络没有联系的个人。
第二节决定群体绩效和成员满意度的因素群体行为模型工作群体不可能孤立存在,他们是更大的组织的一部分,必须遵从部门和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政策。
因此,每个工作群体都要受到施加于群体的外界条件的影响。
但工作群体本身蕴藏着有群体成员决定的各种资源,包括群体成员的智慧才能和工作动机等。
群体本身还有一个决定其成员的角色和规范的内部结构。
这些因素——群体成员所带来的资源和群体结构——决定着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模式和其他过程。
最后,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与群体绩效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受群体所承担的任务类型的影响。
下面将对模型中每项因素加以详细分析。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1)组织战略, 一个组织所追求的战略会影响到组织中工作群体的权利和组织分配给群体的资源。
2)权力结构, 组织的权力结构通常决定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群体的正式领导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
3)正式规范, 规则、程序、政策等,规范越多群体成员的行为越一致。
战略:“战略”源于古代兵法,属军事术语,意译于希腊一词“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词义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也意指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而作出的谋划。
在军事上,“战”通常是指战争、战役,“略”通常是指筹划、谋略,联合取意,“战略”是指对战争、战役的总体筹划与部署。
企业战略:根据市场状况,结合自身资源,通过分析、判断、预测,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发展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
它界定了企业的使命、经营范围、远景目标、发展方向、经营方式等坐标,明确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行动指南。
案例:联想并购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生产商IBM个人电脑、笔记本所有业务联想在此次收购中的收获:第一,可以继续使用IBM品牌五年;第二,获得IBM的一些技术,可以弥补联想本身的技术缺陷;第三,联想通过管理合资企业,能够介入到IBM公司PC业务的销售渠道当中,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
第四,品牌知名度极大提升,这也是此次收购的最大亮点。
联想也付出了代价,主要是:一,付出了12.5亿美圆的现金流,代价很大。
二,IBM公司PC业务目前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仅约5%,联想的此次收购并不能使自己成为中国PC市场的绝对霸主。
三,联想的此次收购是联想集团战略调整的一个信号,即从多元化发展回归专业化道路。
此次收购,意味这联想将至关重要的企业现金流重新投入PC业务,这对联想其他业务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组织资源资源(资金、设备、时间、原材料)的富裕与否对工作群体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
人员甄选过程:组织甄选人员的标准决定成员的类型。
如沃尔玛拒聘硕士的启示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由于工作群体是较大组织系统的一部分,因此,组织进行绩效评估的方式,以及组织对于哪种类型的行为给予奖励,都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
(例子:沃尔玛拒聘硕士的启示)组织文化每个组织都有其文化,规定者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物理工作环境建筑师、工业工程师、办公室设计人员决定着员工工作场所的外观、设备的安排、照明水平及隔音设备的安装。
这些因素既可以成为工作群体互动的障碍,又可以为群体成员交往提供机会。
(例子:日本公司文化的“神器)企业文化:广义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例子(老头放羊)二、群体成员资源1..群体成员的能力与群体绩效:1)一个群体的绩效水平不仅仅是其成员个人能力的总和,但其成员的能力使我们得以间接地判断群体的绩效。
2)个人的能力如果足够胜任,则其更愿意参加群体活动,一般来说贡献也越多,成为群体领导的可能性也较大,如果群体能有效的利用其能力,工作满意度也越高3)群体成员的智力与工作能力与绩效相关,但相关度不高。
其他因素:群体领导的行为方式,群体规模、工作任务类型,群体内冲突水平。
2. 人格特点:研究表明,善于社交、自我依赖、独立性强对群体的生产率、士气和凝聚力有积极的影响;具有消极意义的特质如独断、统治欲强、反传统、孤僻、自大等,对群体有消极影响。
(人格特质通过影响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方式而影响到群体的绩效。
)三、群体结构(一)正式领导:第九章群体领导对群体成员和群体绩效的影响(二)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些标准。
群体的规范可能是正式规定的,但大部分规范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1.群体规范的类型1)与群体绩效方面的活动有关的规范。
2)有关群体成员形象的规范。
3)非正式的社交约定。
4)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2.群体规范的形成和作用通过以下4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1)群体主管或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所做的明确陈述(2)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3)私人交谊(4)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1)能促进群体的生存(2)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3)能够减少群体成员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4)表现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身份3.从众从众是指群体能够给与其成员巨大的压力,使它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群体规范。
个体并不是接受所有他们所在的群体给与他们的从众压力,他们只遵从自己认为重要的群体的规范。
(三)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即组成一个群体的人数多少。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行为。
社会惰化: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时努力。
德国科学家瑞格尔曼Ringelmann 的拉绳实验比较了个体绩效和群体绩效:3人拉力是1人拉力的2.5倍。
8人拉力不到1人拉力的4倍即:群体规模的增大,与个人绩效是负相关拉绳案例原因:(1)认为别人不会尽全力,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2)群体责任、利益扩散;。
意义:如果想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强化士气和工作团队,必须提出衡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手段。
否则就应该权衡一下群体可能带来的生产率下降程度是否可以接受。
有关群体规模研究的另两个结论:1)群体成员奇数的群体比成员为偶数的群体更受欢迎。
2)5人或7人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的群体或更小一些的群体,都更有效。
(四)地位地位:别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界定正式地位、非正式地位:地位和规范地位较高的成员具有较大偏离群体规范的自由(五)群体构成群体构成:性别、个性、能力、观点、年龄、视野、进入群体的时间的分布情况。
1.同质性与异质性有效性的比较异质群体运行效率更高。
2.异质群体与群体成员的离职率经历不同的人所构成的群体,沟通较困难,成员离职率高。
如果群体成员中,有一大部分是同时加入这个群体的,那么这些同类者之外的成员离职率较高。
其他差异如:性别、教育水平、社会背景差异更容易形成群体内的不平衡,使一些人离职。
如管理阶层中,女性的流动可能性较大。
四、群体互动过程群体互动包括:信息沟通、群体决策、领导行为、群体冲突等.协同效应:群体互动的效果不同于单个个体的总和。
负协同效应: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
正协同效应:群体互动的结果大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
社会促进效应:在别人面前,个体绩效水平提高过降低的一种倾向。
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个体操做更快更精确.,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别人的出现会对绩效产生消极影响.五、群体任务1.群体规模与绩效的关系受群体任务要求的影响大型群体有利于信息的搜集,对于目的是解决问题的任务,增加多样化的观点通常会增进群体的收益如果群体的任务是协调和执行决策,增加一个成员所带来的损失远大于其收益2.群体互动过程对群体绩效和成员满意度的影响,受到群体所从事任务的影响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互相依赖性影响群体的有效性。
复杂性简单任务:常规性的、标准化的工作----不需要讨论复杂任务:新颖而又非常规性的任务----需要有效沟通互相依赖性互相依赖性强的任务---领导有力、有效的沟通和低水平的冲突有助于提高群体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