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问题一、城市化的概念和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产业、资本、信息等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60.6%。

二、城市问题的表现和原因1.人口膨胀:城市人口过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2.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中,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3.环境污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4.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5.城乡差距:城市发展水平与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6.城市规划与管理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城市发展无序,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3.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环境治理,加大环保投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5.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城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

6.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7.调控人口规模: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习题及方法:1.习题: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回答此题需要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

城市的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紧张、资源消耗问题等逐渐凸显,这使得城市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首先,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人口增长。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增长的人口使得城市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们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其次,经济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

城市化可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的集聚,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土地利用压力也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土地有限,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土地利用紧张。

农村的农田被转为城市建设用地,这引发了土地资源的争夺和有效利用的问题。

除了以上因素,城市化还受到技术进步、政策导向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例如,城市化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政府指标,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此外,社会文化的改变也会影响城市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需求和期望逐渐增加,这使得城市化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城市化的速度将继续加快。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农民工流入城市的推动,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

其次,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一线城市和部分特大城市,将吸引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间的人口和资源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同时,城市与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需要得到逐步缩小。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城市化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例如,城市贫困问题、就业压力、住房短缺等都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动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一现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经济影响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城市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城市的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使得市场规模扩大,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刺激了工业投资和就业增长。

其次,城市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农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就业机会,还能接触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新技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城市化也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然而,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

城市人口增加带来了更多的能源和水资源需求,导致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

其次,城市化还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不断增加,而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仍然面临着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二、社会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社会空间的差异和社会流动性。

人们在城市中相对自由地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岗位,促进了社会流动和职业发展。

但与此同时,城市中的社会差异也更加明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加大。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城市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与传统的集体主义与家庭观念产生了冲突。

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挑战。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城市化改善了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城市化还为文化艺术、娱乐、旅游等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社会文明和文化交流。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长足进展,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一周期将要开始。

中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趋势周期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二.中国城市化现状特点城市化的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摘要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

具体来讲,城市化道路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会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社会效果。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怎样实现城市化,是决定城市化快慢和成败的关键。

只有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化,避免或减少“城市病”、农村凋敝、城乡差别扩大、城市剥削农村、城乡对立等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实践不断发展,我们对城镇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具体部署。

深刻认识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重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键字:城镇化选择发展进程任务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城镇(城市),最初是在农业生产有了剩余、手工业从农业分离,进而商品交换扩大形成固定交易市场并与防御性城堡融为一体逐步发展起来的。

城镇化,则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在中后期阶段,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城镇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而行、相互促进。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于继续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原因,以及城市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和原因城市化是指人口大规模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并在城市中聚居、生活和工作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背景和原因如下:(1)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纷纷离开农村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2)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如道路、水电供应等,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

(3)政策扶持和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政策,鼓励人口向城市集聚,这包括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化规划的细化等。

二、城市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机会的变化:城市化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的提升。

同时,农村人口减少也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2)人口结构的变动:城市化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

人口结构变动使得城市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移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城市生活的方式和观念逐渐传播到农村地区,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推动社会文化的融合和进步。

(4)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城市化使得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如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5)环境挑战的增加: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压力,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使了中国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中国城市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化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吸引着大量农民工迁徙到城市。

其次,农村改革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条件。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得农民可以自由流动,并将农业转向现代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然而,中国的城市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压力。

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还带来了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社会不公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为了有效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管理,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城市人口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移民提供更好的就业和社会福利。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速。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

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注重解决城市与农村的差距,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城市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进程。

中国政府需要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注重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科学规划和管理城市化进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深远,本文将就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挑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的背景和现状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城市化的进程被视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化进程启动,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60%左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提高,形成了许多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二、城市化的变化和挑战1. 城市面貌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楼林立,交通便捷,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不断涌现,大型购物中心、超市、酒店等商业设施遍地开花。

城市的现代化设施和便利的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 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从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农村社会,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工业社会。

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劳动力队伍。

同时,城市的对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也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3.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城市人口的密集使得城市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化也引发了城乡差距的加剧和社会问题的增多,如城市贫困、就业困难等。

此外,大规模城市建设也带来了土地资源压力和城市管理难题。

三、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中国需要改变城市化的模式和思路,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来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提升。

1.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坚持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在中国的进展进程中,城市化和城市崛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城市规模从小到大再到群,托起“乡村中国”走向“城市中国”。

纵一直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共有691个城市,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94个,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仅有132个城市。

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在194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0.64%。

横向比较,城市格局也在变迁,从优先进展重工业时期东北一些城市进展领先全国,到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乘势起飞,再到中国加入WTO,外向型城市独领风骚,如今随着产业转移、内需扩大,中西部城市进展速度高歌猛进。

一部中国城市进展史也是中国进展史,如何连续进展?前期积累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理解当今中国城市格局?在国内战略调整和国际外部因素影响下,东部、中西部、东北,将来路径怎么选择?城市群如何更好推动城市进展?城市竞争中如何抓住营商环境、人力资本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近日,澎湃新闻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讨论中心主任倪鹏飞,他特殊提到,要关注城市进展中的劳动力就业和债务问题。

在从区域层面来看,倪鹏飞建议,要守住中国经济高质量进展的防线——北纬31度线,“假如这条线能够保持住,尤其是长江经济带能够保持连续较快进展,将可以带动北方经济进展,促进‘北部南方化’。

”对于中西部地区,在统一大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要抓住“地利”优势去进展;东部地区除了升级外,很关键的还是要连续掌握成本,至少短期内要把低端量大的贸易维持住,保持经济增长,不能忽视一些制造业向其他进展中国家转移的问题,还是要制造条件争取留下来。

一、关注劳动力就业、债务问题问:谈到中国城市进展,您认为现阶段存在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倪鹏飞:我认为主要就是两点,一是进一步进展的问题,二是要在进展中解决前期积累的问题。

这些问题概括成四个方面——城镇化进展的分化加剧、城镇化要素的错配加深、城镇化进展的负担加重、城镇化进展的风险加大。

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城市化与城市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使得城市化面临着很多问题。

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中国城市化与城市问题,了解城市化背后的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是我们所需要的。

一、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革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转向了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生活方式。

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空间上的变化,二是社会结构的升级。

空间变化:城市化让人们离开了农村的小村庄,来到一个茫茫的城市里生活和工作。

城市里不仅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还拥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等等。

这些设施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教育和娱乐需求。

同时,城市化也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拉近,形成了一个更加密集的社会空间。

社会结构升级: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是社会结构的升级。

在农村时代,社会结构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农民们按照家庭共同生产、分配和消费;而在城市里,人们不再只是家庭成员,开始以职业、职位和地位作为社会身份的代表。

城市化让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城市空间上相聚,产生了一种社会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也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

二、城市化面临的社会问题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方便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房地产问题:在城市里,房地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地产泡沫和高房价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高房价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特别是青年群体和贫困群体,艰难地承受着房屋租金与购买费用。

教育公平问题:城市里的好学校总是名校,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进入。

相反,一些普通学校只能收到父母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导致城市教育的不平等性。

户籍制度问题:城市居民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贫富差距加剧,让许多来自农村的工人和农民享受不到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无法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三、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城市化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解决,以消除不平等和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城镇化(:Urbanization),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城市化的定义,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城市化的定义定义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城市化含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率迅速增长,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量庞大。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影响和挑战。

一、中国城市化的原因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村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民希望通过进入城市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其次,城市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也是农民前往城市的一个重要动力。

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交通、住房和社会福利等。

二、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供应和市场需求。

通过农民进城工作,人力资源得以更有效地配置,劳动力的生产力也得到提高。

其次,城市化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城市化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涌入城市的大量人口导致城市资源的供给不足,如住房、教育、医疗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来解决。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过快,而其他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资源和人口的不均衡分布,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挑战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化的进程中,居民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城市化应该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政府需要加大社会保障和福利改革,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时,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般说来,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起点定在1949年。 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49-1957年) 2.大起大落阶段(1958-1965年) 3.停滞阶段(1966-1978年) 4.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特点
(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1.城市化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城市化阶段、 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2.城市化发展速度慢—快—慢 3.产业发展—城市发展—产业发展 4.不平衡—趋于平衡—新的不平衡 5.分散—集聚—分散 6.自发性—理性—自发性 7.中世纪小城市文明—近现代大城市文明—现
代小城镇文明
征地吸入型是一种传统型的城市化路径。通
过城市发展的幅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人口进入 到城市,城市处于主动位置,而周边被征地区 域处于相对被动位置,因此,这也被视作是外 边城市化之路。失地农民实现了身份的转变,
成为城市居民。但他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
式和就业能力明的全方位抵触 和冲突,必须接受城市生活秩序和工业文明 的规则。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让 他们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这是和谐社 会公平公正的要求。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 出现的三种路径
1.征地吸入型。征地吸入型可以说是一种最 普遍的城市化的发展路径,这种发展道路不仅 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种普遍的形式,也 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不 可避免地使用方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 市的扩张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因此,对于 周边土地的需求也成为一种必然,征地成为解 决城市扩张的主要手段,城市扩张,面积和人 口的增加都是城市化的表现。当然,由于各国 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各国在城市征地方面 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千差万别,在形式和结果等 方面的表现也大不相同。比如著名的英国的 “圈地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征地政策,只 不过是一种掠夺式、剥削式的征地方式。因 此在性质上与我国采取的征地政策有着本质 的区别。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大趋势和现象。

城市化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趋势,并探讨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一、城市化的现状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到2019年已经达到了60.6%。

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积极创造机会来提高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

城市化的发展也缩小了城乡差距,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

二、城市化的趋势中国的城市化方向呈现“大城市、中心城市、滨海城市和城市群”四种趋势。

国家政策加大了对于中西部城市的扶持,因此中西部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大。

南部城市的发展比较成熟,但是中部城市的发展空间及潜力较大,有望成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着力推进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异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聚集和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再造工程也正在进行,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市民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城市化发展的密不可分。

三、城市化的问题但是城市化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中长期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

城市人口过度密集,会导致公共设施不足,交通堵塞,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威胁。

经济的发展也会增加居民的负担,导致社会平等的问题,影响城市的社会稳定。

城市化增加了人们与自然的疏离感,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化和城市扩张对环境的损害,浪费和破坏了有限的自然资源。

城市化也会造成农村社会的严重问题,造成资源和人口的过度流失。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与处理。

四、城市化的挑战城市化虽然给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它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面临巨大的压力,发展城市经济的成本在不断攀升,城市日益丧失生机。

中国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城市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国家开始实行开放政策,城市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助推居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景象。

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如住房、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支持。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城市的发展导致大量工业和交通的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村老龄化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其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提高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和就业机会,鼓励其返乡创业。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了环境治理,减少污染排放。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生活品质。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中国的城市化才能顺利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这一进程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背景。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流动,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加。

二、城市化的重要意义1. 经济发展:城市是经济的核心,城市化可以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活力。

2. 就业机会:城市化过程中新增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改善了社会就业形势。

3. 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拥有更多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

4. 社会文化:城市化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繁荣。

5. 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可以减少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问题1. 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流入城市的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3.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4. 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一些农民工的薪资待遇较低。

四、改善城市化进程的策略与措施1. 科学规划: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增加社会保障:加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

3. 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推动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加强他们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五、未来城市化趋势与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将持续推进。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一、引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部署。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概念入手,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并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分析。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意义⑴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和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移的过程,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转型。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性。

⑵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提高人口和资源的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改善人居环境: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4)促进社会稳定: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三、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与任务⑴目标(1)建立健全的城市化发展体系:完善城市化规划和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2)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市的交通、水、电、气、绿化、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3)改善居住条件:加大住房供应,提高住房保障和居民住房条件。

(4)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⑵任务(1)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加强农民工的法律法规保护,解决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困难,推动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进土地供应和流转管理制度改革。

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和措施⑴宏观政策(1)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城镇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和路径,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2)加大财力投入:增加对城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从单一的“城市扩张”到全方位的城镇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背景和动因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农村以及城市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口号,旨在通过城市化建设的手段,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构城乡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有以下三个:1.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推手之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选择。

2.人口迁移的趋势: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居民获得了更高的教育和更广的视野,他们开始向城市迁移,从而形成了趋势性的城乡人口流动,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改造和维护规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行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现状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性:城市化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出现。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为60.6%,城市人口总数已经达到8.31亿人。

2.城市更新和扩张:城市的更新和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部分。

中国主要城市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和范围,不断更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3.城市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相互支撑和互动作用使得城市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地。

4.城市化与环境改善的平衡:城市地区环境压力之大是城市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但随着城市提前谋划和规划、环保意识加强,城市绿化率和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和提高。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2. 城市化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人口逐渐从农村迁徙到城市。

这种转移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

3. 城市化的阶段3.1 第一阶段 - 初级城市化初级城市化阶段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

此阶段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但城市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3.2 第二阶段 - 中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

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经济不断增长。

3.3 第三阶段 - 高级城市化高级城市化阶段是指城市化进程达到较高水平的阶段。

此阶段城市规模巨大,城市经济高度发展,且城市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也相应提升。

4.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例如:- 繁荣的城市经济:城市化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 改善的生活条件:城市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 文化交流的增加:城市化带来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5.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 城市负担加重:城市化使得城市面临了人口过剩、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 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化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的问题。

6. 城市化的未来趋势中国城市化仍在继续推进,预计未来城市化进程将更加高速和全面。

政府将继续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城市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人口管理和社会公平相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意义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意义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意义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历史意义的过程。

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新兴城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演变中塑造了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面貌。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意义。

古代都城和政治中心中国历史上的都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中国的城市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都城建设,例如,西安作为长期的首都,以及南京和北京等历史性都城。

这些古代都城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城市作为贸易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将重心转向了城市作为贸易中心的角色。

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如广州和上海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枢纽。

这些城市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文化和艺术的繁荣。

在城市中心,人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化和艺术活动,城市成为了文人墨客、诗歌和艺术的聚集地。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创新。

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变。

农民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化也推动了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社会服务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结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新兴城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塑造了国家的面貌。

城市作为政治中心、贸易中心、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以及社会变革的推动者,都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多重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张智荣, 中国城市化史话,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吴晓波, 九州·河山人物志, 中信出版社, 20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长足进展,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一周期将要开始。

中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趋势周期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二.中国城市化现状特点城市化的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

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二)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城市化动力成分和动力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自然会带来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演变。

计划经济时期,在公有经济基础上,城市化形成了计划机制和模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基础上,又出现了市场机制和模式。

同时,随着外向经济的发展,在外资经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外向机制和模式。

这样,改革开放30年来,与动力结构的演变相适应,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式也转变成计划模式为主导、市场模式为基础、外向模式为辅助的格局。

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模式结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兼顾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三)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动力结构、机制和模式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万人。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

20世纪80年代,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到90年代又增长到1500万人以上。

进21世纪,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接近2000万人,规模进一步扩大。

同时,在90年代(1990~200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扩大938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后(2000~2007年)则平均每年扩大1861平方公里,几乎加快了一倍。

(四)城市化质量显著改进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之所以加速推进,主要是由市场经济推动的。

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甚至是个体户。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小,素质低,不规范,主要从事些简单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因而,早期的城市化是比较粗放的,存在着大量的半城市化现象,而且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压力。

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各个城市也几乎成了建设工地。

进21新世纪后,旧城改造接近尾声,过去那种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化开始降温,内在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内涵。

尤其是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了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增强,城市化质量有了大的飞跃。

例如,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各项公用事业指标,进21新世纪后均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其是园林绿地面积,在2000年之后的建设进度比前一个时段快了两倍多。

(五)大城市发展优势明显增强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主导的重工业化道路,中国大城市发展较快。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快速崛起,大城市风光不再。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薄弱的外围起步的,如农村和小城市,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样,小城镇和小城市最先得益于市场经济的推动,活力展现。

然而,大城市由于受体制的拖累,负担过重,步履维艰。

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同时也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大城市的活力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大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北京等,发展优势更加突出。

(六)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已经形成中国城市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模式,即从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计划模式;另一类是新兴模式,包括前面提到的市场模式和外向模式两种形式。

传统模式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因素,主要通过行政的力量来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城市化模式目前仍占主体地位,甚至是唯一的模式。

新兴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以资本为主导因素,由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发展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

新兴模式主要存在于东部沿海,尤其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步伐之所以显著加快,主要得益于新兴模式。

由于这一模式是以新兴工业化(尤其表现为农村工业化,主要从事简单的加工和装配活动)为动力的,城市化的地域扩张快,占地范围广,为离散型城市化。

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一工业化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市场空间基本上开发完备),目前正在进行转型和升级。

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迫使其转型和升级过程不得不加快步伐,向着技术创新型工业发展。

而且,这些地区的土地空间基本上被开发完备,不得不向着土地集约型的经济活动转变。

同时,经过30年的发展,这些地区已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在转型和升级,向着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是商业贸易,另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业。

这样,该地区的城市化就在原来初级工业化基础上开始进行再城市化过程,即商业化过程。

根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城市化有三个阶段:工业化—商业化—都市化。

当然,这样的城市化主要是集中型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将得到优先发展,如广州、深圳、温州、苏州、上海等。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就促使当地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这其中包括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扩散,如珠江三角洲向东边的惠州、北边的河源及西边的阳江等地进行投资。

这样,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在产业上开始形成纵向关联,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梯级差异态势正在形成,并向纵深发展。

这样,中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过程正在大规模推进,其重点在靠近东部沿海的省份,如安徽、江西、河北等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西部地区,只有少数几个条件适宜的地方有限地展开,如四川盆地、关中平原等地,总体上规模不大。

(七)城市化增长重心开始内移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新兴城市化进程得以启动,从而使得中国城市化重心逐渐东移。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投资重点开始西移,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增长重心出现了由沿海向内地移动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的GDP和进出口额均出现了微弱的相对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则有所上升(但东北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中西部地区增长幅度明显提高。

从城市建成区面积来看,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仍然赶不上东部地区,但差距在逐步缩小。

(八)农村隐性城市化进展加快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村庄建设步伐加快,村容面貌显著改观。

楼房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上平坦的村落格局。

街道路面的硬化,照明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普及或改善,如电视、电话、电力、供水、交通等,显著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虽然这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但在内涵上与城市化是一致的。

因而,可将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称之为隐性城市化。

还有一种形式的城市化,也是隐性的,但却是负效应。

主要存在于中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村、山区或牧区,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去城镇打工,学生到附近城镇上学,富裕家庭也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城市居住,从而使得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村庄不断萎缩,直至消失。

在当地,由于农村人口减少,相应的使得城市化水平有所上升。

负效应的农村隐性城市化虽有出现,但并不普遍,更多的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正效应的隐性城市化为主。

这也应该是中国特色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二.中国城市化问题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 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国家走过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我们无法重复,拉美和印度的城市化道路造成严重两极分化和大量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我们不能重复。

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道路与我国国情比较相似,有许多值得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学习借鉴的地方。

但我们要走的路必定不可能与别国一样。

中国是在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脆弱的情况下推进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从1950年到1978年的28年,城市化率由11%增加到18%,增加了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8个百分点。

属于慢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自1958年起实行严格的户口改革,限制农村人口进城。

从1978年到1998年城市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1998年城市化率达到33.35%,20年间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中国的城市化开始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

从1998年到2005年,全国总人口从12.47亿增加到13.075亿,城市化率提高到43%,年均增长1.42个百分点,城市人口达到5.63亿。

未来15年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据预测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6.5亿左右,城市化率将达到47%,平均年增长速度为0.8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