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及特征_楼海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3期2013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AGRICULTURAL 

SCIENCE)Vol.31No.3

 J

un.2013文章编号:1671-9964(2013)03-0051-07 DOI:10.3969/J.ISSN.1671-

9964.2013.03.009收稿日期:2012-11-

04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第4期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IAP4205

)作者简介:楼海文(1987-),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E-mail:heaven.lou@1

63.com;徐 浩(1973-)为本文通讯作者,男,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E-mail:xuooah@sj

tu.edu.cn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及特征

楼海文,徐 浩,张秀乾,朱雯丹,陈 灏,边玉清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基于社区交往空间理论解读,分析传统城市社区设施与功能一一对应的规划模式的不足,提出交往空间的一种特殊类型:弹性交往空间,并与社区道路的多功能特征进行结合,对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进行界定。在案例调查基础上,对社区道路交往空间的两种基本特性:行为特性和空间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社区交往空间研究和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关键词:道路;交往空间;特性;社区规划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Space on Community 

RoadLOU Hai-wen,XU Hao,ZHANG Xiu-qian,ZHU Wen-dan,CHEN Hao,BIAN Yu-qing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space concept,the weakness of"structure-function"corresponding mode in traditional city community was anlyzed,and a special type of communication space:elasticcommunication space was come up with.Combining with multi-functional features of community 

road,we definedcommunication space on community road.Due to the cases investigation,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oadcommunication space,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newideas and new methods to the researches on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space.Key 

words:road;communication space;characteristic;community planning 长久以来,

“秩序”特征在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占有主导地位,成为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基本法则,大至居住社区的结构分层(如居住区、小区、组团的划分),小至社区内部空间和要素的安排,均与社区基本功能需求如居住、交通、景观等一一对应。其结果是各个社区虽在规模、形态、具体设计手法上千差万别,但对社区基本结构归纳和构成要素的分解后,却发现相差甚微。另一方面,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城市土地资源约束,城市社区越来越多采用多高层密集公寓式住宅,社区住宅房型、面积、建筑间距、朝向、容积率等物质性内容成为开发者和

最终使用者共同追求的目标。社区邻里交往等精神生活处在了一个相对弱的地位,社区交往空间用地趋向形式化,居民间的交往类型和时间的不足造成了邻里关系淡漠。这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生活、邻里交往的需求日渐强烈形成尖锐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社区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创造出满足邻里交往、满足居民活动的社区交往空间,成为社区规划设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其中,对规划理念进行创新,消解单纯追求理性和秩序的规划方法,从已有的空间要素中发掘交往活动可能性、创建新型的社区交往空间可望成为重要突破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第31卷

交往空间,是指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它包含二方面的基本因素,一是位于具体地点,具有一定形式的物理空间;二是在这个空间环境内人们的交往行为。行为与空间两因素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1]。

国外对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侧重于空间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1971年杨·盖尔所著的《交往与空间》[2]运用行为学研究方式,基于居民户外活动的类型、内容、方式观察,从社区空间的角度论述了日常活动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促成人们社会交往发生的手段。挪威学者诺伯格·舒尔兹的《存在空间建筑》[3],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的可防卫空间理论[4],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5],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6],日本建筑家芦原义信的《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理论》[7]等等都从自己所关注的角度论述了环境对于人及人的活动的影响。

国内对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一方面偏向于人的交往活动需求本身及特征,另一方面主要从社区整体视角进行规划设计的探讨。王伯伟《居住环境的独一性及其认同作用》[8],将目光投射于人存在的本体性要求,即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的存在而具有的对环境的特殊要求。郭晓君《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环境组成要素研究》[9]研究组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要素,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赵庆华《浅谈居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10],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11]等等都是从整个社区的视角来探讨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

综上,国内外文献研究基本偏向于传统的社区交往空间类型模式,研究范围比较广,研究视角偏向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综合学科分析视角,研究方法为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考察,拍照、采访、调查问卷等辅助形式结合。

本论文研究范围为弹性的社区交往空间,研究视角为环境心理学与行为建筑学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参考国内外传统交往空间研究方法,拟从社区交往空间的基本属性探讨入手,挖掘社区潜在的交往空间,力求完善社区交往空间理论研究,为社区交往空间的专项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构建

1.1 弹性的社区交往空间

社区交往空间的行为与空间两要素相互作用。一方面,社区内的各种交往行为受到空间形态与质量的影响,反过来,设计合理的空间环境会促使交往行为的增加[1]。

居民的交往行为受到外部环境,即空间供给能力的制约,但又受人的内在需求驱使。目前国内流行的社区规划设计中,往往从理性和秩序的规划思路,将社区各种基本活动进行简单划分,并采取刚性的“功能—结构”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布置和设计社区内各种空间和设施要素。在对居民的交往活动的处理上,规划设计者往往将社区内各种复杂的交往活动进行简单归类,再以相对固定的社区开放空间区域及其设施来承载。其结果是社区中心绿地、儿童游戏场所、小型广场等,具有明确功能设定,并以植物、铺装等要素进行边界界定,内部设定特定的设施。由此造成这些固定的交往空间所能够承载的活动类型也相当有限,多为开放性比较强、交往尺度比较大的活动类型。

而从实际的生活体验和实地调研中发现,社区交往活动往往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特征。很多活动并不局限于预先设定的场所中进行,而附着在一些非确定的物质空间。比如居民跑步这一常见的健身活动,它所需要的物质载体除了特定的运动跑道,还往往发生在社区道路、滨水布道、小游园环路等。而特定的物理场所,所能实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功能,而可以是多重功能的叠加。比如社区内部的小型广场,可以承担着通行、娱乐、休闲甚至防灾的多重功能。

因此,社区在规划设计中所刻意强化的“功能—结构”一一对应的有秩序的空间,在居民使用中往往被转换为“结构—功能”多对多的关系。为描述此社区交往活动超出固定物理边界现象,特引入社区交往空间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即弹性交往空间。

弹性交往空间即介于固定交往空间与社区空间边界之间,能够承载社区交往活动的各类非确定、有波动的空间场所的集合。在社区空间中,户外环境能够提供的最大物理空间即社区空间边界,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规划设计人为确定的固定交往空间依附于特定的设施与场所,如社区中心绿地、社区活动室、社区茶吧等也是固定的。而弹性交往空间是行为与空间的耦合,它的产生具有不稳定性、随意性等特征:其边界或范围,在最大物理空间与人为确定的固定交往空间之间波动(图1);其所依赖的空间或场所,可以是社区内各种分散的功能区域,如单元建筑入口、建筑内楼道、电梯间、停车场、道路、社区出入口等任意可能具有交往活动的区域。

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