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将重点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需要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利用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着重强调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保护的重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只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状态。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对工业化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关注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强化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措施旨在全面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环境保护的关联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思想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下,我们需要积极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环境保护路径,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思考与论述。

课题研究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课题研究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102676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看法,马恩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开创者,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对其进行了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发生是要通过实践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考虑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事实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动物只是被动地改造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被自然改造了,但人不同于动物,人拥有意识,会对自然界进行符合自己预期的能动改造,使自然界不断被人化。

但同时自然界又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人及社会,使人、社会自然化,而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也使自然具有人化的特点。

二者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统一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正是人类的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年代,蒸汽机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及大规模使用,使得人们创造了让自己都为之惊叹的巨大物质财富。

那时的人类正“野心勃勃”,忙着“开疆拓土”,尚未意识到无节制的经济活动,必然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

但具有先见之明的马恩却看到了隐藏在经济快速发展表象下的巨大环境危机,他们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有序,在这种时代背景上马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界的层次结构和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从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其他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我们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现代科学已有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虽然就组成、结构、功能而言,都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都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系统有层次的差别,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会有终结。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建设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展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启示和建议,以期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认识、当代价值、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启示、意义、未来。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倡导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应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上,而应深入到自然界内在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这种观念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指导我们实践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更在于它为我们把握世界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

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1.2 本文内容概述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展开讨论。

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其对自然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探讨其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与意义。

我们将讨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构建,探究马克思主义如何引领人们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科学的自然观。

自从自然界出现了人这个物种后,一切都变了。

人类的出现不仅是生物进化的一大飞跃,并且对除了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依存着自然生活,自然也悄悄的在被人类所改变着。

然而现在,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的过度,还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度,都是导致我们现在全球各种生态环境变差的根本原因。

本文通过对这些经典论述的阐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环境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意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唯物史观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性,其表现在于不仅通过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并且确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以及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在理论上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完备性,这也是马克思自然哲学的意义所在。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建设现代生态文明1人类困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早已经存在。

从马克思对“人类生活”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界本就是一个物质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我们人类生命体的存在对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来说就形成了一种干扰。

当人们的生产能力仅在狭窄的范围内发展的时候,对于自然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一旦我们人为地物质变化达到了某种普遍的程度的时候,那对自然来说一定是产生了许多干扰的。

马克思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警示我们了,他告诉了我们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物质变化普遍化的这样一个程度。

现在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的过度,还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度,都是导致我们现在全球各种气候环境变差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那些事儿。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啊,就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把神奇钥匙。

你看啊,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哟,它和人类社会那是紧密相连的。

这就好比我们人和周围的环境一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呢。

比如说,我们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来生活,像空气、水、食物等等。

要是没有自然界,我们咋活呀?这就好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对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不只是说说而已,它让我们明白我们得好好对待自然界呀,不能随便去破坏它。

咱再想想,自然界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呀。

就像四季更替,春去秋来,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们不能去强行改变这些规律,不然会出大乱子的。

这就好比我们不能硬要冬天开花,夏天飘雪,那不是乱来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醒我们要尊重这些规律,顺应自然。

而且哦,人类的活动也能对自然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呢。

我们过度开垦、污染环境,自然界可不就会“生病”嘛。

这就好像我们自己身体不舒服一样,会有各种反应。

那我们能眼睁睁看着自然界被我们搞坏吗?当然不能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我们要通过实践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然。

这就像我们学骑自行车,得不断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技巧,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不能摔得鼻青脸肿呀。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智慧呢。

我们要珍惜资源,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这都是我们能为保护自然做的小事呀。

可别小看这些小事,积少成多,大家都行动起来,那力量可就大啦!总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我们要好好领悟它的精髓,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74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赵松淼( 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的增强,如何看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与自然的统一。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实践活动反而让人类产生了异化,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能够重新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解决人类面对的生态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空气、水、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则被人自然的活动所破坏,人与自然的问题自然也被学者重新重视起来,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如何,人与自然关系该如何处理,如何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生态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重新认识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地位,改变过渡夸大人类自然实践能力,或是人作为自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一部分的观念,将人类的活动约束在与自然统一的条件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因此重新认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渊源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欧洲机械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兴起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的人类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活主要还是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中虽然也需要面对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了农业生产只是一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人自身和借助于简单的生产工具,人类生产力虽然已经超越了之前的原始和奴隶社会,但这时期的生产力还是较低,并没有将人从自然中凸显出现,人还是在自然的和谐中存在,当然也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

自然辩证法参考-3

自然辩证法参考-3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1)主要内容: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

②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

系统的演化是协同与竞争的统一。

系统的演化表现出大量的协同与竞争的特性。

系统内部或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就会存在竞争,竞争是系统演化最活跃的动力。

③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④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2)特征:①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的思想;②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简单性、生存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2、人工自然观:(1)主要内容: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2)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3、生态自然观:(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范畴,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①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②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③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④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⑤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系统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①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②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的意义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它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的源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自然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限制。

本文将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来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复杂、无限多样的系统,它是由矛盾和相互作用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主动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驱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利用。

3. 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条件。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对自然界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

4. 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建立在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充分利用和发展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水平。

它指导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科学研究和有效利用,推动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简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简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简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作者:杨晨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1期摘要: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进行探讨,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深化,对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50-02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深化,以及对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蕴意(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含义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无论人类有多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有多深邃的理性精神,都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并受其制约。

这从本体论上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不在其之外,人类在某种意义上要依赖于自然界,因而,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应凌驾于其之上。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物质形式和社会历史形式,归纳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文明演进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

“`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

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

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

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只有在社会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发生。

离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从谈起。

在人的发展的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1、 试论西方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缺陷和启发。

西方近代自然观,也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共同的思想结晶,也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其本特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机械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缺陷: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有:首先,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性,抹杀了物质的多样性性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机械的眼光来看待自械性,将宇宙看作机器,按照某种规定的机械设置构成,具有严格的机械程序。

在医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机械运动来解释生命活动。

其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隔断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只看到了物质的区别、存在、静止,忽视了物质运动的联系、产生、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再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不彻底性,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特点,割裂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导致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最终自然科学家不得不借用上帝来说明机械自然图景和机器创作者的关系,从而陷人了唯心主义和神学的目的论。

启发:看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应该如此。

它作为历史上相继的自然观形态的一种形态或一种阶段,不仅自身有着复杂的历史演化, 在产生初期促使人类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而且对于西方近、现代的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及其它社会科学的发生、发展, 甚至对于西方社会文化总体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一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二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5、还原论“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

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成分,从运动到产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

(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分别是: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它们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种形态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自然观点的系统阐述。

它阐明了人与自然间的辩证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

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暴涨、资源相继匮乏、环境污染等带来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引发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形势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压力。

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梳理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探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其在中国的发展出发,介绍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最后试探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实践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引言自然观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与信仰,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都决定了推动着自然观的不断发展变化。

工业革命的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我们需要反思自身的生存发展方式,摆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正文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自然是什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民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认识。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基础上,我们也许会从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学科的角度与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些回答都是不完整的,是割裂的,我们针对这个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的总的观点,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是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概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自然科学的融合产物,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从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理论意义1. 指导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的哲学思想,它对于指导自然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重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对自然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家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指导科学研究。

2. 反映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过程的反映,它是由一个阶级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历史逐步发展而来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进程的体现。

因此,只有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

3. 揭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应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

人类在实践中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不断推进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我们研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热情。

实践价值1.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注自然规律的实践应用,而现代科学技术是基于深入认识自然规律而得到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和应用自然规律,推进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研究和实践。

2. 解决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类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更好地解决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兼论哲学体系问题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兼论哲学体系问题

作者: 薛志贤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5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历史唯物论;自然辩证法;实际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唯物史观;唯心论;自然界
摘要: <正> 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发现和贡献,就是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是什么关系?象这样的根本问题,哲学界迄今并没有深入进行研究,得出应有的明确结论。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我们的同志中,有人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只是历史唯物论;还有许多人尽管口头上也表示信仰、赞成历史唯物论,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历史唯心论。

据此,本文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究竟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难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

因而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一、研究背景全球变暖,沙尘暴频发,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由于过去人类过度追求表面的、眼前的繁荣与扩张,从而导致孕育和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环。

人类与环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过渡的索取终于遭到了环境的报复,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

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学时代。

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

他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从马克思的这篇中学毕业论文中可以看到,人是具有远比其他生物优越的地方。

马克思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上去讨论自然,捕捉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己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这句话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折射出了人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从1839年开始关注伊壁坞鲁哲学,并在他的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坞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伊壁坞鲁的自然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青睐于伊壁鸿鲁所强调的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能动性及坚定的无神论思想。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初步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核心就是:自然充满了偶然性,人对于自然是能动的,但又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等不同时期的著作中。

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第一次系统说明是在《手稿》里面,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批判,阐述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等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确立。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通过《提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飞跃发展。

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的观念纳入到自然观里,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马克思通过论证人和环境的关系,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揭露了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赋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较强的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

而在1846年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形态》,至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里把社会实践作为他们自然观的逻辑出发点,认为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人与自然通过实践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论证了自然史与人类史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

现实的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被说成某种日常生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一定的生产力,自然与人及其社会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至此,充满活力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已经呈现。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完善与成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善。

马克思以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基础,对人与自然及其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探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为着眼点,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紧紧地抓住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矛盾,精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深层次原因,即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从而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对资本主义人吃人制度的控诉。

除此之外,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探索。

同时,在对商品的二重性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自然必然性的论断;在对劳动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动态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形态,并提出了合理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应遵循的原则。

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对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然界以及与人类关系总和的观点,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方法论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精华的前提下,并立足于实践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时俱进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人与自然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

从对立性来说,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必定会不断地对自然进行地改造,从而形成了人化自然。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所以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异化;从统一性的角度来说,人与自然相互交融,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自然,人类的基本生活条件来源于自然,自然同时也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

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物,因此对自然界具有深刻的依赖性。

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人类作为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毫无疑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自然的血肉之躯。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进行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影响,正是这种先在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长期存在着依赖性。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

其次,人类的实践活动把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不断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变。

劳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

”这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的实践,人类逐渐的把自然界对象化、人化,使自然界以适合人的需要的方式提供给人。

再次,人类是靠自然而生活的,因而其实践活动必然要依赖于自然界。

自然界是为人类提供生产原材料的场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生产不出。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没有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从而导致人类的实践活动无法展开。

没有自然界人类就失去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就意味着生命无法得到延续。

第四,除了物质生活的影响之外,自然界也会对人类精神生活和意识世界的构建产生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伴随着人与自然实践活动的加深而发展起来的。

没有自然界,人的意识就失去了反映的对象,那么人就不可能成为精神的社会意义存在体,继而人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了。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这不仅表现在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上,而且还表现在对精神世界的依赖上。

人类的生活依赖于自然,即靠自然而生活,从自然界中攫取延续生命的生存生活资料,但如果人类对自然过渡索取,肆意破坏自然界,就会造成自然界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对人类进行惩罚和报复。

这就要求我们在与自然界相处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人有目的的作用和改造实践客体的运动过程,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虽然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于自然而言是完全被动的。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之所以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主要在于实践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凭借着人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对自然进行能动的改造。

“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是马克思对人的形容。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具有与自然物相适应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所以有能力对实践客体进行改造。

同时,人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等智力因素,也将为主体改造客体提供目的和方法。

主体对有关实践活动的知识掌握的越全面而深刻,它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也就越高。

主体只有掌握了关于实践对象、实践手段及实践主体自身的相关知识才能根据主体的需要、客体的本性及实践的手段提出实践目的,并没计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途径、方法和步骤。

在实践过程中,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着自然,而是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以能动的实践活动来打破客体的制约,创造新的客观对象。

3.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分化与统一马克思认为自然具有优先性,先有自然,然后自然在长期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