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合集下载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与历时观点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与历时观点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观点韩佳庆(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

他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被称作“现代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并提出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

本文主要从共时与历时产生的背景、定义与关系以及共时优先的意义与局限性来把握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的观点。

一、共时与历时理论产生的背景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盛行,比较学派开辟了语言研究许多新的领域,但“却没有建立起一门真正的科学,因为它没有成功地探索出所研究对象的本质”。

索绪尔发现历史比较语言学并没有确定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因而批判性的继承历史比较语言学并创立了结构主义。

他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了语言研究的对象,又走到了语言研究的第二条分叉路口,“一条通往历时,另一条通往共时”。

二、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关系索绪尔以时间因素为切入点,认为时间的元素的介入会改变语言事实、影响语言研究,“使这门科学面临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从科学研究价值的二重性来看,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与其他同价值有关的科学(例如政治经济学的劳工和工资)一样,具备内部二重性。

因此他区别出两种语言科学,它们各自对应着“静态”和“演变”两种状态,而“所有和静态相关的就是共时的;和演变有关的就是历时的,”这就是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也称为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索绪尔认为,历时观点和共时观点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

第一,“共时语言学关心的是联结共存要素和在说话者的集体思维中形成系统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也就是说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系统内部各项要素之间在一定时间内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说是语言的某种状态,或者说是某一特定状态的语言系统,而且不考虑时间因素。

而“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非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够成系统”,换句话说,历时语言学考虑“时间因素的干预”,也就是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某种语言演变时一个又一个不断延续着的阶段。

浅述十九世纪与历史比较语言学论文

浅述十九世纪与历史比较语言学论文

浅述十九世纪与历史比拟语言学论文19世纪初,语言学家认为只有对语言进行历史比拟研究才是科学。

语言学进入历史比拟语言学阶段,语言学家把语言看成是谱系体系,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说,绘出世界语言谱系,而且创造出比拟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拟语言学的兴起才使语言学开展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1)每种语言都有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通过比拟而被认识。

(2)比拟可以提醒某些具有共同的语言亲属关系,亲属语言组成语族和语系。

(3)亲属语言的不同之处只能用这些语言所经历的历史变化来解释,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每种语言的重要特点。

(4)语音要比其他语言要素变化的快,在同一种语系中,语音的变化是遵循严格的规律进行的;语言的根本要孙,如词根,词缀和词的曲折变化,在几千年间都保持稳固性。

(5)根据历史比拟所得的材料可以大体构拟始源语。

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都有它的哲学背景和邻近学科的影响。

历史比拟语言学的诞生跟生物学中的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有联系。

拉斯克(R.K.Rask,1787-1832)历史语言学初创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也是历史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对语音对应关系的分析,论证了日耳曼语与希腊语、拉丁语和斯拉夫语有着亲属关系,同出于一个原始语。

他认为,比拟研究最重要的是总体结构和语法上的统一性,而不应过于注重词汇的统一性。

“一种语言,不管与其他语言已混杂到何种程度,如果它与另一种语言有着共同的最重要、最具体、最不可缺少的词汇(即语言的根底局部),那么它们就属于同一个语支。

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中存在这种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现象很多,从而可以制定出字母(即语音)变换的规那么,这两种语言之间就存在着根本的亲属关系,如果曲折变化和语言结构相互一致的话,便更是如此”。

[1]格里姆(J.Grimm)(1785-1863),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创始人,他在《德语史》中的一段话在今天读起来仍然是意味深长的。

他说:“有一种比骸骨、武器和墓穴更为生动的东西可以证明民族的历史,那就是他们的语言。

3历史比较语言学

3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1870年以前):奠基者:[丹麦] 拉斯克,[德] 格里姆,[德] 葆朴 17,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积累了大量语言材料, 使对语言的初步分类和比较成为可能.1786年,东印度公司官 员英国学者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在印度加尔格达的亚洲 学会年会上宜读了一篇论文《三周年演说》,认为梵语和许多 欧洲古代语言有着共同的来源,例如,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 的"母亲","二","三"对应如下: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概况
兴起原因 2,材料基础. 18 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 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 定了基础.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 由莱布尼茨开始的.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 学者和传教士进行.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 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 较和分类工作.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 做过分类的尝试.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 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 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语言学研究在19 世纪 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概况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概况
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 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 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 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语音之间有严密 的对应关系.但是语音系统中始终存在着一些例外是格里姆定 律难以解释的. (下下页详解) 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 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 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 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 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 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 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 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 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

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

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

维尔纳(K·V 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

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西方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绪论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1.古代/传统语言学(19世纪以前)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2.近代语言学(19世纪)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一、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区别:1.定义: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

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2.传统语言学的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

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

3.传统语言学的兴起传统语言学兴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研究的进步都离不开社会的推动。

人类祖先在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渐渐感觉到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宗教,哲学等,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又必须克服语言(主要是书面语)的障碍,或者是思考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进行语言研究,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语文学。

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促成的。

对于三大语文学传统来说,它们兴起的根本原因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推动力。

而具体到各个民族来说,他们开始从事语言研究的直接出发点并不相同。

4.传统语言学(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1.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西方哲学之父)、柏拉图(最先探讨了语法研究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创立逍遥学派也即亚里士多德学派)2. 重要争论:“词”“物”之争在希腊的早期语文研究的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论争,分别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以及“规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与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1 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与格林(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宛语,峨特语等古代与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2 结构主义语言学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与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与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与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表达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与言语,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与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与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与归类的描写方法.3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与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及在语言描写中摒除语义或功能因素等;但在语言学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等问题上,乔姆斯基所持的观点与结构主义却大相径庭. 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来看,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与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他不赞同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研究对象仅限于分析与描写实际话语(即语言行为)的作法.因为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能说出的话却是无限的;只研究那些实际出现了的有限的话语是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理过程. 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来看,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结构的描写与分类作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而乔姆斯基认为,描写与分类仅仅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言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中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等都是为试图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而提出来的. 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自从1957年创立以来,经历了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与管束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遭受过不同学派的批评,学派内部也屡起争端,先后产生了许多分支流派,如支配与约束理论派,普遍短语结构语法派,词汇——功能语法派等,但至今转换生成语法仍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4 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本身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两个不同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侧重的是对语言的结构(即形式)作出公式化,数学化,形式逻辑化的描写.从60年代末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转向了语言功能,从而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 语言研究中的功能主义方法最早可见于3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关于语言内部功能的研究之中,而功能主义语言学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学术思潮,是在70年代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韩礼德(M.A.K 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人. 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功能是交际与交流思想.因此,语言研究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结构意义,而且更要注重词句的社会与文化的情景意义,即语言各单位在完成交际中所表达的功能.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即描述语言被用来施行哪些社会功能,以及如何被用来施行这些功能的;二是研究语言的本质,即揭示语言的功能是如何决定语言的形式的.转换生成语法与功能主义语言学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的路子.二者处于互补的关系,对促进现代语言学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现代语言学发展了许多分支学科与边缘学科,如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了转换生成语法与功能主义语言学影响的结果.。

语言学概论课后题复习资料

语言学概论课后题复习资料

语言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威廉琼斯等人的研究使语言学摆脱了附庸地位,标志着语言学已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为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结构主义语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鼻祖。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分为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中国的语言研究产生过巨大影响。

3、音素: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4、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在一类发音中从能否区别词或语素的角度划分或归并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形式。

5、义素:义素是对义项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最小的语义特征。

6、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指的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具体环境,语境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也叫小语境和大语境。

7、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它不能独立运用。

8、基本词汇: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它和语言中的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基本词汇是由基本词构成的。

9、语法:语法是组词造句规则的综合,它是语言的一个层面,独立于音系学和语义学之外。

它包括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

10、实词:实词在有形态的语言里往往有词形变化,实词都有明晰的词汇意义,实词主要充当一般性的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实词往往是开放性的即能产性很强。

二、填空题:1、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大体上可分成语言学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形式语言学阶段、交叉语言学阶段。

2、语文学的三个源头在古中国、古希腊与罗马、古印度。

中国语文学的特点是围绕字的音形义。

3、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是威廉琼斯,草创者是施列格尔,奠基人物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格里木和葆朴。

4、历史比较语言学不但宣告语言学真正独立,而且为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5、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物是洪堡特和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语言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6、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可以分成三派。

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纲要

1、语言学史:(一)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二)20世纪的上半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三大派别(1)布拉格学派,特鲁别茨柯的《音位学原理》(2)哥本哈根学派,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和耶姆斯列夫的《语言学理论导论》(3)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鲍阿斯《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三)20世纪后半期的生成语言学,乔姆斯基《句法结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句法理论面面观》2、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3、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系统阐述语言性质、特点、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4、语言学的学科分类:1、从研究的侧重点上,可以把语言学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从理论上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概括语言事实,总结语言规律,形成科学原理。

研究语言理论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叫应用语言学2、从研究对象范围来看,可分具体语言学和普通语言3、从研究对象存在的时间来看,可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是截取语言发展中某一横截面,进行静态的研究,描写和研究语言在这个时期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和结构规律,不涉及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演变问题。

共时语言学关心的重点是平面的语言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语言的体系性。

历时语言学指研究语言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

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规律,是对语言的纵向研究。

4、从语言学研究内容上看,可分为宏观语言学和微观语言学5、语言和言语及其关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而使用的符号系统。

所谓言语就是说(写)或者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区别:1、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个人现象。

2、语言是封闭的系统,而言语是开放的。

3、语言具有全民性,言语具有阶级性。

4、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抽象的。

联系: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没有言语也就没有语言。

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简介•1、出现背景19世纪初期的语言学曾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历史主义观点在科学中的贯彻,浪漫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欧洲学者对梵语的研究。

历史主义的观点是从哲学、社会学和法学中传入语言学的,语言学家们开始广泛地采用历史主义的原则来说明各种语言现象。

浪漫主义的思想引起了学者们追溯语言过去的历史的兴趣,促进了对各种活语言的古代发展历史的研究。

对梵语的研究不仅使欧洲学者们熟悉了古印度的语言,而且还促使他们开始把欧洲语言同梵语进行对比。

2、历史线索12世纪冰岛的第一位语法学者:提出英语和冰岛语的亲缘关系13-14世纪但丁的《论俗语》:区分了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和希腊语族16-17世纪斯卡利格:打破扭曲语言历史研究的两个教条;把语言分为十一族,包括四大族、七小族17-18世纪莱布尼茨:坚持世界语言单源说,建立芬兰语和匈牙利语历史关系,为原始母语构拟了两个分支(雅弗语和阿拉米语);提出一些使历史语言学研究取得成效的原则;促使编写各语言辞书语法书、绘制语言地图、创立通用字母,促使俄统治者普查境内非欧洲语言。

1786年英人威亷·琼斯: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诸语言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

标志着历史语言学的真正开端。

19世纪德国施莱格尔兄弟:开展印度和梵语的研究和教学。

小施莱格尔(F.Schlegel)1808年发表《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3、出现标志1786年,威亷·琼斯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

二、代表人物拉斯克(丹麦)、格里姆(德国)、葆朴(德国)[沃可托夫(俄国)],另有缪勒、波特等人。

后期代表人物是施莱歇尔。

拉斯克、格里姆和葆朴是科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F.BopP,1791—1867)出版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书,他认为这几种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梵语比其他语言保存有更多的原始形式。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目录
• 引言 •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原理 •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论 •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应用领域 •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与局限 • 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01
引言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是语 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比较不同语言间的语音、词汇、语 法等方面的异同,来探究语言的历史演变和亲属关系。
借词研究
分析语言间的借词现象,以探讨语言接触和交流的历史。
词源探讨
追溯词汇的起源和发展,揭示词义的变化和引申过程。
语法比较法
形态比较
比较不同语言间的形态变化,以揭示语法结构的异同和演变规律。
句法比较
分析不同语言间句法的结构和特点,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语法范畴比较
比较不同语言间的语法范畴,如时、体、态等,以深入了解它们的 语法系统和表达方式。
THANKS
感谢观看
推动了语言翻译实践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语言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分析, 翻译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并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达原文的信息。
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历史比较语言学揭示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 同的文化,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演变的认知机制。
引入社会学、人类学视角
02
考察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因素对语言演变的影响,丰
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维度。
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
03
利用计算模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升语言演变
的建模与预测能力。
计算语言学在历史比较中的应用

比较语言学 绪论

比较语言学 绪论

比较的四个象限:
语言内部
II I
I: 同一语言;同一阶段 (现代汉语) II:同一语言;不同阶段 (汉语史)
III:不同语言;不同阶段
历时 共时 (历史比较语言学) IV:不同语言;同一阶段 III IV (三类:普遍语法;语言 类型学;对比语言学)
语言之间
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
相同: 两种或两种语言之间,通过“比较”或“对比” 揭示其特征 差异: 研究的对象不同: 亲属语/亲属语或非亲属语 目标不同: 构拟共同语言、语言谱系/找出差异、服务应用 方法重点不同: 历时/共时 历史和发言进行科学的描述为
基础,并将其与对学生的母语所作的同样描述进行仔细比
较后所编成的那些教材。”
美国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联想学习原则; *语言学基础: 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提出了一整套对语言的结构 按层次进行切分分析的方法和程序。 一种语言分析的手段,通过将目的语与学习者的母语 进行共时层面的系统比较,找出两者结构上的异同点, 预测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并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加 以预防和解决。
“只有当人们看到语言这一观念有这么多种体现,并能对 不同民族的语言特点从个别和一般两方面进行比较和对比 (compare and contrast) 之后,才能更清楚地理解一个民族 的语言及其语言特点。”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
---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 件。 ---重心在词汇和语音研究上, “内部构拟”和比较的方法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1 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2 结构主义语言学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3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及在语言描写中摒除语义或功能因素等;但在语言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等问题上,乔姆斯基所持的观点与结构主义却大相径庭. 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来看,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他不赞同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研究对象仅限于分析和描写实际话语(即语言行为)的作法.因为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能说出的话却是无限的;只研究那些实际出现了的有限的话语是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理过程. 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来看,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结构的描写和分类作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而乔姆斯基认为,描写和分类仅仅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言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中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等都是为试图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而提出来的. 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自从1957年创立以来,经历了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和管束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遭受过不同学派的批评,学派内部也屡起争端,先后产生了许多分支流派,如支配与约束理论派,普遍短语结构语法派,词汇——功能语法派等,但至今转换生成语法仍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4 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本身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两个不同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侧重的是对语言的结构(即形式)作出公式化,数学化,形式逻辑化的描写.从60年代末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转向了语言功能,从而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 语言研究中的功能主义方法最早可见于3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关于语言内部功能的研究之中,而功能主义语言学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学术思潮,是在70年代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韩礼德(M.A.K 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人. 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功能是交际和交流思想.因此,语言研究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结构意义,而且更要注重词句的社会和文化的情景意义,即语言各单位在完成交际中所体现的功能.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即描述语言被用来施行哪些社会功能,以及如何被用来施行这些功能的;二是研究语言的本质,即揭示语言的功能是如何决定语言的形式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的路子.二者处于互补的关系,对促进现代语言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现代语言学发展了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了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影响的结果.。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4.浪漫主义思潮的推动
• 浪漫主义(18世纪70年代—19世纪30年代)最初 是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出现的,前后达半个世纪之 久。
在德国社会还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时, 这一文学运动在当时操纵了德意志人的精神生活, 影响极广,随后又超出文学范围而扩展到其他各 个领域,形成了一种世界观。正因为如此,浪漫 主义思潮对推动人们去研究语言过去的历史发展 规律与演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 根据历史比较所得的材料可以大体构拟始源语。 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都有它的哲学背景和邻近学 科的影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跟生物学中的 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有联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在早期阶段是 密切相关的,而且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 分支,其理论和方法也是里历史语言学的基础组 成部分,但两者在对象任务、材料应用、方法及 研究的时间范围跨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5. 航线沟通的便利
• 哥伦布(C.ColuInbus,1451一1506)他的探险活动不仅 把殖民制度带到了新大陆,而且使文明国家增加了对 世界的了解,这可以说是他的划时代贡献。
• 达伽马(vasco da Gama,1460—1524)他对开辟东西方 航线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范围。
• 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Vespucci Amerigo,145l一1512) 曾多次到南美洲探险,通过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航海 家和探险家的努力,互不联系的世界各大洲开始了相 互往来、相互了解、相互认识。
到18一19世纪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就更加 密切了。人们对相互间的语言的认识与了解就有了必备 的基本条件,这为19世纪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梵语在语言比较研究中的介入
欧洲人真正了解梵语始于18世纪,18世纪很 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开始学习梵语。并促使 他们开始把欧洲语言同梵语进行对比,发现梵语 中有许多跟拉丁语相似的词,并指出这两种语言 间存在相同的语法结构。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目录:【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也称结构语言学)【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

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

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

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

【2】奠基人有:葆朴、拉斯克、格里木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

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斯克有关观点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日耳曼语与其他印欧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历史比较 语言学

历史比较 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历史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发展的一般理论、方法、原则的学科。

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种语言会演变为数种语言。

就是同一种语言,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研究这类语言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作为历史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不同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作比较分析。

运用这种比较方法研究语言历史演变的学科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

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例如下表3组词在3种语言中的读音非常相近,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 p。

——————————————————————意义梵语希腊语拉丁语三 trayas treis trēs父亲 piyar pater pater哥哥、弟弟 bhrater phrater frater ————————————————————————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

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

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例如:原始印欧语*bh-----------------|-----------------| |梵语bh 希腊语ph 拉丁语f也就是说,假定原始印欧语有个*bh音(*表示没有文字记录,只是凭现有材料推想构拟出来的),它在梵语中仍然保持不变,但是在希腊语中变成了ph,在拉丁语中变成了f,以这种方式来解说“哥哥、弟弟”在上述语言中的系统对应现象。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运产生和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运产生和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运产生和发展摘要: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 主要研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主要有三个前提, 分别是语言材料的积累、方法论的形成和梵语的深入研究。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19世纪成立, 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迅速发展。

关键词:历史比较语言学; 兴起; 发展;1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历史比较语言学始于十八世纪后期和十九世纪初。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有三个主要原因:语言材料的积累, 科学方法的引入和梵文的发现。

1.1 语言材料的积累。

文艺复兴以后,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各种民族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 对它们的原始语言进行了种种猜测。

在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美国之后, 欧洲的科学旅游和冒险以及宗教传播的兴起一度成为热潮。

结果导致了欧洲人有着广泛的语言视野, 不仅有欧洲的语言, 而且有美洲, 亚洲和非洲的各种语言。

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调查世界上的语言, 并收集语言材料。

1.2 科学方法的引入。

引进其他学科的科学方法, 特别是生物学, 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生物学领域, 学者们于十八世纪上半年发现并收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 在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 自然采用了历史比较的方法, 形成了比较解剖学和比较植物学的新课题。

由于这些新学科的历史比较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所以对其他学科, 尤其是语言学领域的学科影响很大。

1.3 梵文的发现。

梵语的发现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最直接的动力。

在十八世纪, 许多传教士学习梵文来布道, 他们发现拉丁语中有许多相似的词, 两者的语法结构非常相似。

亚洲和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引起了欧洲学者的兴趣。

威廉·琼斯(Franz Bopp1791-1867) 是第一个开始深入研究梵文的人, 他发现印度的梵文和欧洲的希腊文和拉丁文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2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真正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系统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打下基础的人是丹麦人拉斯克和德国的葆朴和格里木。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

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例如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 p。

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

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

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

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

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

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

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

语言学界最初对他们提出的这条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发现的定律确有很多例外现象无法解释。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些时候所说的例外现象,其实也受着其他语音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些规律以前没有发现而已。

后来,新语法学派的观点终于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成为指导这个领域中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

尽管现在普遍认为,新语法学派未免夸大了语音定律的作用而没有给类比等因素以足够的注意,但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实践来看,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原则促使人们深入研究当时的语音规则尚无法解释的例外现象,力图发现新的支配这些所谓例外的语音规则,对先前的规则加以修改和补充。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 丹麦语言学家,是新语法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 主要贡献:修正并发展了格里姆定律,论述了重音在音变中的作用以及古印欧
语和古条顿语辅音间的关系,在日耳曼语言学中被称为“维尔纳定律”。
精选ppt
保罗(Herman Paul, 1846-1921)
• 曾任弗赖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教授,新语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 该派的理论家。
精选ppt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中期
•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 这一时期的语言学家在第一阶段语言间比较的基础上开始具体“构拟”那种不
复存在的原始“母语”(urspmche),设计“树形谱系图”。 •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莱歇尔(A.Schleicher)、施密特(J.SchrIlidt)、库
少 pauco few
精选ppt
德国人葆朴(F.Bopp 1791—1867)
•主要著作:1816年出版《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 曼语的比较》这一年在德国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年。 •在1833年至1849年他的名著《梵语、禅德语、阿尔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 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哥特语和德语的比较语法》出版,这是一本纯粹的比较 语法著作.后来他还发表了好几篇有关比较语法的论文。
• 谱系树形图又叫做施莱歇尔谱系树形图,是印欧语历史语言学乃至一般历史语 言学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精选ppt
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 1843-1901)
• 主要著作:《印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 主要贡献:提出了印欧语系扩散的“波浪论”——施密特企图用物理模式代替
施莱歇尔的生物学模式。他认为原始印欧语言是由许多方言组成的,其中新的 语言因素从中心向四周作波浪式的扩散。 • “波浪论”不仅适用于一种语言的诸方言和亲属语系的诸语群,而且适用于地 理分布上彼此邻近的非亲属语言。例如:“闪含语系”或“亚非语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Йоханнесом Шмидтом была выдвинута волновая теория,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которой во внимание должны приниматься и результаты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 соседствующих родственных языков.
2、主要贡献
1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
(создание родословного древа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х языков)
2关于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
(методика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й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ого праязыка)
3关于对语言的分类
(морфологическая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я языков)
`
斲莱歇尔语言谱系图的优缺点
优点:它是展示一个语系所包含的各种语言 的巧妙手段,以使这些语言的演变和历史 关系一目了然。 不足:使人容易误解从一种语言分裂为两 种语言是一时间突然实现的,实际上演变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另外,不同的语 言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会不断的相互影响。
斲密特
施密特与波浪说
3强调注意研究活的民间语言和方言。 历史语言学的解释必须以语言事实为 基础。猜想假设是靠不住的,必须到 说话人的语言行为中去寻找,说话人 在使用语言时改造语言,应该调查活 的语言。
最重要的两条论点
新语法学派奉行的最重要的理论原则 主要有“语音规律无例外”原则和类 推原则。 这两个原则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史上具 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 历史比较语 言学取得的巨大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与 新语法学派的理论原则是密不可分。
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 МЛ А Д О Г Р А ММА Т И ЗМ 1、出现时间:19 世纪的最后25 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
“新语法学派”时期 2产生的历史背景:新语法学派的材料和思想源于19 世纪 前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格里姆和中期的施莱歇尔等人。 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亦暴 露出了致命的弱点。当时奉行的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使得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缺乏可靠的理论基础, 同时研究以 梵语为中心对象, 忽视了对方言的研究。这一切最终使 得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陷入了困境。正是对于前期研究 方式及理论基础的反思为新语法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他们对语言生命的条件提出了质疑, 进而对自然主义的 研究范式提出了质疑。
`
所谓重建,就是为每个词或语素的形 式构拟出对每个语言都适合的“一般 历史性的公分母”,来代表那个词或 语素的最原始的形式。重建是通过比 较的方法,比较不同的词语,得出它 们的共同点,并对不同之处作出合理 解释。
(3)关于对语言的分类
施莱歇尔在许多著作中都把语言看作一种 机构,即表示意义和关系的形式。根据这 些机构,我们可以把语言分成若干种类。 语言的机构的增长即表现着语言的生命。 语言的生命和动植物的生命一样,都有成 长期和衰老期。语言在成长期,由简单的 结构变成了更复杂的形式;在衰老期,由 它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发展阶段逐渐衰退, 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损害。
代表人物及著作
1、主要人物:奥斯托夫(Герман Остхоф ,18421907)、布鲁格曼(Карл Бругман,1849-1919)、莱斯 琴(Август Лескин,1840-1916)、德尔布吕克 (Бертольд Дельбрюк,1842-1922)、保罗(Герман Пауль ,1846-1921),再就是受新语法学派影响的语 言学家:莱特(英国)和梅耶(法国) 2、代表著作:《印度日耳曼语法比较理论》(布鲁 格曼、德尔布吕克)、《历史语言学原理》(保罗) 《语言研究引论》(德尔布吕克)
宣言的主要论点
1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
布鲁格曼和奥斯托夫指出,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 对人类语言是怎么存在和发展的,在语言活动中哪 些因素在起作用,以及这些因素怎样影响着语言的 逐步发展和改造等等,并无明确说明。人们注意研 究“语言”,而对“说这种语言的人”并不关心。 他们强调了个人言语的特点,认为这正是语言研究 的对象。他们还认为人类言语机制包含着心理和物 理两个方面,由于语言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在言语 活动的物理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然而这一机 制的心理方面,却始终未受到重视。这给语言的比 较研究造成了障碍。
“语音规律无例外”原则
语音规律不容许有例外:所有语音变化只是机械式进行的 ,都是按照无例外原则实现的,这就是说,语音演变的方 向对一个语言社团的所有成员来讲,除非出现方言分裂, 始终是相同的,所有词只要其中受到音变的语音是在相同 情况下出现的,则无例外地受到变动。 «Каждое звуковое изменение, поскольку оно происходит механически, совершается по законам, не знающим исключений, т. 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в котором происходит изменение звука, всегда одно и то же у всех членов языкового сообщества, кроме случаев диалектного дробления, и все без исключения слова, в которых подверженный фонетическому изменению звук находится в одинаковых условиях, участвуют в этом процессе».
斲莱歇尔根据他的这个理论又把语言的生命分成了两个完 全不同的时期:史前时期(Д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период)和 有史时期(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период)。 在史前时期,他认为语言一切高级的形式都是由简单的形 式变成的,如由孤立形式变为黏着形式,由黏着形式变为 曲折形式。«Все высшие формы языка возникли из более простых: агглютинирующие из изолирующих, флективные из агглютинирующих». 在有史时期,是一个衰退的阶段。 А. Шлейхер понимает этот период как регресс, «распад языка в отношении звуков и форм».
(1)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
他认为语言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跟生物 的进化过程是一样的。采用生物学对植物 的分类斱法来研究语言的历史亲属关系。 他把当时存在的语言按其共有特点(词汇 的一致性及符合音变规律等),分成 语系 、语族、语支 。 画出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图形。 谱系树(Концепция родословного древа)
青年语法学派的正式产生标志
1878年布鲁格曼和奥斯托夫创办的刊物《形态学 研究》(«Морф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в области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х языков»)问世,刊内 由布鲁格曼执笔的“序言”中,正式应用了“青 年语法学派”这一名称,提到了“青年语法学派 的倾向”、“青年语法学派的方法”、“青年语 法学派的原则”等等。因此,《形态学研究》的 创刊, 无疑标志着青年语法学派的正式成立。 《形态学研究》的序言,对老一辈语言学家的观 点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全面阐述了青年语法学派 的观点和行动纲领,因此实际上是青年语法学派 的一篇宣言(Манифест)。
1、简介
1奥古斯特· 斲莱歇尔(Schleicher,1821-1868):语言 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信奉黑格尔哲学和达尔文 进化论。懂得数种欧洲语言,对立陶宛语做过实地调 查,写过专论。 2代表作:«Компендий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х языков» (《印欧语言比较语法手册) «Теория Дарвина в применении к науке о языке» 《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 «Руководство по изучению литовского языка» 《立陶宛语手册》
К. Бругман сказал,что необходимо покинуть «душную, полную туманных гипотез атмосферу мастерской, где куются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е праформы», и выйти «на свежий воздух осязаемой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 布鲁格曼说过必须要走出那个假造印欧语 词根的充满假说云雾的小车间,来到阳光 明媚的客观现实中。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总结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进入成熟阶段,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绘制出了谱系图。 第二,学者摆脱了前一时期单一地研究某几种 语言的语音对应关系,开始用构拟的方式重建 始源语(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й праязык)。 第三,开始重视对元音的研究。
他把世界上的语言,也分为三类: 1) изолирующие языки孤立语 2) агглютинирующий тип 黏着语 3) флектирующие языки屈折语 按照它们的发展阶苦复杂的工作。单是语音的演变过程 就很难确定。 1施莱歇尔对元音的变化提出过错误的假设。他认定原始印欧 语只有三个元音。后来,研究了大量的实例之后,学者们终于 发现原始印欧语应该有五个元音。在发现有五个元音之后,人 们开始注意到元音的变化规律。 2德国学者布鲁格曼还发现,鼻音和流音也可以作为共鸣音, 即半元音。 3索绪尔与喉化音理论。瑞士伟大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1878年 发表的《论印欧语言中元音的原始系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假 设。索绪尔的理论和解释是很有见识的,可是的是当时没有引 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27年,波兰学者库利洛维奇的发现,才 证实了索绪尔的结论完全正确。后来这种理论被称为“喉化音 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