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进入细胞的几种感染形式
病毒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与规律
病毒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与规律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无法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近500种病毒引起人类疾病,因此病毒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病毒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与规律。
一、病毒的种类病毒按照其核酸类型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
RNA病毒是由RNA作为其遗传物质的病毒,包括单股RNA病毒、双股R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
而DNA病毒则是由DNA作为其遗传物质的病毒,包括双股DNA病毒和单股DNA病毒。
根据其感染宿主的范围,病毒又被分为人类病毒和动物病毒。
此外,病毒还可以被分为环状病毒、带状病毒、球状病毒、棒状病毒、冠状病毒等不同的形态。
二、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的核酸在宿主细胞内需要被转录成mRNA (信使RNA)才能被翻译成蛋白质,这是病毒复制的关键步骤。
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时,需要通过RNA转录酶将其RNA复制成DNA,再把DNA插入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内。
DNA病毒则通过转录和翻译将其DNA转换成蛋白质。
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活动,也没有自己的工具和酶。
它们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和酶来制造新的病毒颗粒,破坏宿主细胞,释放新的病毒颗粒。
三、病毒的规律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步骤:1、依附与吸附:病毒利用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与其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内。
2、逃避逐出:病毒绕过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降低宿主细胞对其的免疫反应,逃避逐出的风险。
3、脱离宿主细胞: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制造大量新的病毒颗粒,并利用宿主细胞破坏途径,从而脱离宿主细胞。
病毒传播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接触:通过触摸、亲密接触,如手传染、性接触等方式传播。
2、空气传播:病毒通过空气以粉尘、飞沫、气溶胶的形式传播,如流感、肺炎、麻疹等疾病的传播就主要依靠空气传播。
3、血液传播:病毒通过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通常是通过血液传播的。
病毒感染的病理学
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病毒是人类所知的最小的病原体之一,它们比细菌更小,甚至比细胞核还小。
它们不能自行复制,需要进入细胞内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过程来复制自身。
如果病毒侵入了人体并成功复制,就会导致病毒感染并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本文将探讨病毒感染的病理学。
病毒是如何感染细胞的?病毒感染的第一步是侵入宿主细胞。
病毒表面的分子会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与宿主细胞膜融合。
这样病毒的基因物质就能进入细胞内部。
在细胞内部,病毒基因物质会利用宿主细胞的细胞器和代谢过程开始自我复制。
病毒感染的过程细胞的免疫反应是如何应对病毒感染的?在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时,机体就会开始免疫反应。
当宿主感染了病毒,它会识别和清除它,从而保护身体不会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免疫反应涉及到很多种激素、细胞和分子,其中包括白细胞、抗体和T细胞。
当外来病原体(例如病毒)进入身体时,它会被机体的抗原呈递细胞检测出并传递给T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
T细胞会在大量的细胞周期过程中募集失控的细胞,使它们死亡并不再为病毒提供复制平台。
抗体也会在体内识别病毒,并尝试将其中和或使其不再能够进入宿主细胞。
这些免疫反应有助于限制病毒的扩散,从而使机体能够逐渐从病原体的侵害中恢复过来。
病毒感染的病因病毒感染还会引起一些特定的疾病,这取决于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HIV感染会破坏宿主细胞中的CD4 + T细胞,这是机体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
这使机体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甚至死亡。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极为传染的病毒,它主要影响呼吸道。
病人会在发热、咳嗽、流鼻涕的情况下特别不适,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病毒还可以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和纤毛毛细胞,使机体更容易被二次感染,例如细菌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
总结病毒感染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病理学进程,能够引起组织和器官损伤,甚至会导致死亡。
机体在感染后会启动免疫反应来限制病毒扩散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此外,特定的病毒感染还会引起疾病,并进一步伤害机体。
什么是病毒的感染机制?
什么是病毒的感染机制?
病毒感染机制是指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复制和繁殖的过程。
1. 病毒附着和进入宿主细胞: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上特定的受体结合,使其能够附着并进入宿主细胞。
不同类型的病毒利用不同的方式进入细胞。
例如,一些病毒可以通过直接融合宿主细胞膜,而其他病毒则需要先经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2. 病毒解壳和释放遗传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需要解除自身的外壳,以释放其遗传物质(如DNA或RNA)。
这些遗传物质是病毒复制和感染的关键。
3. 病毒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病毒的遗传物质被宿主细胞内的酶和蛋白质利用来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这些新的病毒颗粒可以与更多的细胞结合,继续感染。
4. 病毒装配和释放:在宿主细胞内,新合成的病毒颗粒装配成完整的病毒。
最后,病毒颗粒离开宿主细胞,通过细胞溶解或泡泡破裂的方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继续感染更多的细胞。
以上是病毒感染机制的简要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病毒可能会有一些特定的感染策略和机制。
了解病毒感染机制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病毒是一种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机制复制自身的微生物。
病毒的入侵过程是一种很复杂的分子机制。
在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病毒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包括识别、结合、渗透、解离和复制等。
这些步骤中涉及到多个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调节,得以顺利完成。
下面我将从分子层面来分析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
一、病毒的结构与寄主细胞的膜融合病毒是一种由核酸和蛋白质包裹而成的复合体,其外壳主要由蛋白质构成。
而宿主细胞有细胞膜包裹,这两者具有不同的组成和结构。
为了完成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病毒需要首先与宿主细胞结合,并完成膜的融合。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病毒一般通过一些特定的受体结合到宿主细胞表面,与受体的特异性是病毒选择性感染某种细胞类型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一些病毒的结构域可以与受体结合并发生共同构象变化,从而释放病毒核酸和包衬物质,使其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进入细胞内部。
二、病毒DNA/RNA的解包和复制随着病毒进入寄主细胞,其核酸和包衬物质质通过点状裂解进入细胞胞质,之后在胞质内院解,并通过一些蛋白酶的切割在细胞中复制。
这些酶有不同的功能,它们可以克服细胞核酸的物理障碍以域切割骨架结构;它们还可以克服细胞代谢障碍以在寄主细胞中完整地维持复制。
三、宿主细胞免疫应答宿主免疫系统对于病毒感染的治疗和控制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在检测到病毒存在的同时,会对其进行攻击和清除,以保护宿主细胞不受病毒感染的侵害。
病毒一旦感染到宿主细胞,就会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
其中,宿主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是两个关键的成分,它们可分别识别病毒核酸和包衬物质,刺激并协调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
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后,免疫应答过程中使宿主细胞产生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从而消除病毒感染。
同时病毒可通过改变宿主细胞中的免疫信号通路来逃避免疫应答,维持其生存。
四、病毒与宿主细胞的适应性进化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互动过程中,双方都会经历适应性进化。
病毒学总结
病毒学总结绪论一、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种无分裂、无生长、无蛋白质合成的成套“机器”,但依靠寄主合成必需组分以组装成颗粒状的亚显微的胞内绝对寄主生物。
病毒实际上就是有一个保护型的外壳包裹的一段RNA 或DNA,利用进化的力量,这些简单的生物体可以在所感染的细胞内以寄生形式复制,同时,也能在细胞外保持极强的生命力。
二、病毒的特点1.无细胞结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至今尚未发现二者兼有的病毒。
在RNA病毒,全部遗传信息都在RNA上编码,为十分独特的生物学现象。
2.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含有功能性核糖体或其他细胞器,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功能。
3.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不能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增殖,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4.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
5.在寄主细胞内的病毒对各种化学药剂和抗菌素不敏感。
三、病毒性质的两重性(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1.病毒存在的两重性:细胞内形式和细胞外形式2.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3.病毒的颗粒形似与基因形式(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1.标准病毒(standard virus)与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 particle) 或缺陷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2.假病毒(pseudovirus)与真病毒3.杂种病毒与纯种病毒(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1.病毒的致病性与非致病性2.病毒感染的急性与慢性四、病毒存在必须解决的3个问题1.如何在感染一个细胞后进行自身增值;2.如何从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传播;3.如何逃避宿主的防御性攻击。
五、病毒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2、通过对病毒的研究,更多地了解生命本质的一些基本问题;3、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六、病毒学发展的动力一、病毒是一类重要的传染病病原。
病毒传播途径和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病毒传播途径和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各种交通工具的不断普及,病毒传播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
病毒是一种很小的微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当病毒进入宿主后,它会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和传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毒传播途径和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一、病毒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当一些病原体被咳嗽、打喷嚏等方式释放到空气中时,人们吸入病原体,就会被感染。
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2. 接触传播: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如果患者的皮肤上有可传染的病原体,例如病毒、细菌等,其他人在接触患者时就有可能被感染。
接触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等。
3. 食物传播:病原体也可以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料而传播。
最常见的食物传播病原体是沙门氏菌。
4. 水传播:许多病原体可以在水中存活和繁殖,因此水也成为一种传播途径。
水传播的病原体包括霍乱弧菌、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等。
5. 昆虫传播:蚊子、苍蝇、跳蚤等昆虫也是病原体的一种传播工具。
昆虫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疟原虫、黄热病病毒等。
二、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1. 感染的初步阶段:病毒伴随着飞沫、粪便、经污染的物体或者直接从好发部位输入人体,就会进入宿主。
当病毒进入细胞后,就会利用细胞的膜蛋白与病毒外壳蛋白相互作用,进入细胞。
2. 病毒基因组复制阶段:一旦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中,它就会释放出其基因组进入细胞核或细胞质中,并开始繁殖。
病毒利用细胞机制进行自我复制和再生产,从而快速地传播。
3. 病毒的攻击和防护机制:病毒进入宿主后,会降低宿主的免疫功能,从而增加自己的繁殖速度。
宿主细胞会释放出抗病毒蛋白,这些蛋白可以抵制病毒进一步的感染和繁殖。
4. 病毒的扩散和感染:在病毒产生了足够的量之后,它就开始扩散到周围的组织中,当破坏旧组织时就会引起疲劳、发热等症状。
总的来说,对于预防病毒感染,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医疗设备时接触污染物,保持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防止病毒对抗生素的抵抗,加强免疫系统调节。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及防御机制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及防御机制病毒是一种微生物,无法单独生存,在宿主细胞内寄生繁殖。
病毒通过特定的方式入侵宿主细胞,依靠细胞的机制复制自身。
为了保护自身免受病毒侵害,宿主细胞也演化出了一系列的防御机制。
本文将探讨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以及宿主细胞的防御机制。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多种多样。
以下是常见的病毒入侵方式之一:1. 直接侵入某些病毒,如腺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可以直接通过膜融合、受体介导或其他方式进入宿主细胞,从而感染宿主。
2. 通过细胞负责的吞噬作用一些病毒,例如HIV病毒,可以依靠细胞的吞噬功能入侵宿主细胞。
它们利用细胞表面的受体与细胞负责的吞噬作用结合,进入宿主细胞。
3. 通过寄生物入侵某些病毒如黑斑病毒、同轴病毒等,以寄生生物的形式寄生在细胞内,通过繁殖寄生物入侵宿主细胞。
4. 常见的感染性粒子入侵一些病毒,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通过在宿主细胞表面附着感染性粒子的方式感染宿主细胞。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
以下是宿主细胞的常见防御机制:1. 免疫应答宿主细胞通过识别病毒入侵,激活体内的免疫反应。
免疫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并且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来清除感染的细胞,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2. 血清中的抗体血清中的抗体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
当宿主细胞感染病毒后,体内会产生抗体,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病毒,从而阻止病毒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
3. RNA干扰一些宿主细胞能够产生一种RNA干扰机制来抵御病毒侵害。
RNA干扰是一种靶向病毒RNA的防御机制,通过产生小干扰RNA(siRNA)与病毒RNA互补配对,从而触发病毒RNA的降解。
4. 细胞周期调控宿主细胞在受到病毒感染后,可以通过细胞周期的调控来限制病毒的复制。
细胞周期调控可以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DNA复制阶段,从而限制病毒的繁殖。
5. 自噬细胞自噬是宿主细胞的一种保护机制,能够通过溶酶体降解病毒和细胞内的其他损伤物质。
病毒的工作原理
病毒的工作原理
病毒是一种生物体,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感染宿主细胞: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的方式进行繁殖和传播。
它们会依靠特定的途径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如通过感染的对象,如人体的呼吸道、血液或消化道。
2. 蛋白质合成: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会利用细胞内的生物学机制,利用宿主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系统来复制自己的基因组,并合成所需的蛋白质组分。
3. 组装与打包:合成的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分会在细胞内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这些新生的病毒颗粒会进一步包裹在由宿主细胞提供的膜中,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4. 裂解与释放:最后,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会破坏宿主细胞,使其裂解并释放出病毒。
这些释放的病毒颗粒可以进一步感染其他健康的宿主细胞,从而完成整个传播过程。
总的来说,病毒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利用其细胞内的机制合成和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并裂解宿主细胞最终释放病毒,从而实现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病毒的特殊感染名词解释
病毒的特殊感染名词解释病毒是一类微生物,其构造简单,生命活动依赖于感染宿主生物细胞。
病毒不同于细菌和其他细胞生物,它们不能自主繁殖,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1. 病毒结构病毒主要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的遗传物质包含了编码复制和感染宿主的必要信息,而蛋白质则构成了病毒的衣壳。
病毒的结构多样,可以是球形、棒状、多面体状等。
不同的病毒还可能具有额外的结构特征,如蛋白突起、膜包裹等。
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其内部资源进行复制和生存的过程。
感染的第一步是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进入细胞内。
一旦进入细胞,病毒会释放其遗传物质,并利用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或破坏。
3. 病毒复制病毒的复制过程主要分为吸附、穿透、脱衣壳、复制遗传物质、组装和释放等步骤。
吸附是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过程,而穿透是病毒遗传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一旦进入细胞,病毒会脱去自身的衣壳,然后利用细胞内的酶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
复制完成后,病毒会重新组装并释放到外界,以感染更多的细胞。
4. 病毒的种类病毒可感染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根据病毒的遗传物质类型,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双链或单链的DNA,如天花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而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双链或单链的RNA,如流感病毒和艾滋病病毒。
5. 病毒与人类健康病毒在人类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病毒可以引起多种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这些疾病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导致死亡。
另一方面,病毒也可以被利用来治疗一些疾病,如基因治疗和癌症免疫疗法等。
总结:病毒是一类构造简单的微生物,其依赖于感染宿主细胞进行生存和复制。
病毒感染的过程包括吸附、穿透、脱衣壳、复制遗传物质、组装和释放等步骤。
病毒的种类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它们在人类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病毒如何感染人体细胞
病毒如何感染人体细胞病毒感染人体细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病毒与人体细胞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进入人体细胞,然后利用细胞的机制来进行繁殖和传播。
病毒的感染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病毒进入细胞和病毒利用细胞机制进行繁殖和传播。
一、病毒进入细胞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细胞透过法、膜融合法和内吞法。
直接细胞透过法是指病毒通过与细胞膜结合,使其直接进入细胞。
这种方式通常是通过病毒表面的受体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例如,HIV病毒进入人体CD4+ T细胞就是通过细胞透过法。
膜融合法是指病毒利用其表面的膜融合蛋白与细胞膜融合,从而进入细胞。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病毒在进入细胞时会形成一个膜包裹的结构,这个结构被称为病毒被包装体。
例如,流感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就是通过膜融合法。
内吞法是指病毒通过被细胞吞噬,从而进入细胞。
这种方式通常涉及到一些中介物质,例如病毒的包膜蛋白和一些病毒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例如,冠状病毒通过内吞法进入人体细胞。
二、病毒利用细胞机制进行繁殖和传播病毒进入细胞后,会利用细胞的机制来进行繁殖和传播。
具体来说,病毒会依次进行以下几个步骤:解包、复制、转录、翻译和组装。
解包是指病毒将其包裹体内的核酸(DNA或RNA)释放出来。
这一步骤的过程中,病毒会利用一些酶来打开或破坏病毒包裹体,从而释放出核酸。
复制是指病毒利用细胞的机制来复制其核酸。
具体来说,病毒会依托细胞的DNA多聚酶或RNA依赖性RNA聚合酶来作为自己的多聚酶。
转录是指病毒利用自身的RNA酶来将自己的RNA转录成为DNA。
这是一种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酶是病毒特有的酶。
翻译是指病毒利用细胞的机制来翻译其RNA所编码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通常包括病毒的膜蛋白、包膜蛋白和核酸酶等。
组装是指病毒利用自身编码的蛋白质等分子,在细胞中组装成为完整的病毒颗粒。
这些颗粒通常包括病毒的DNA或RNA、膜蛋白和包膜蛋白等。
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
在膜融合过程中,病毒包膜和细胞膜都会发生一定 的变化,如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在病毒包膜糖蛋 白的影响下,细胞膜上一些蛋白分子产生聚集,主 要是病毒受体迁移形成受体位点或受体区;细胞膜 上的脂质分子重排以及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脂质分子 发生交换。
四. 直接侵入
病毒直接侵入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侵入是感染的第二阶段。
所谓病毒侵入是指病毒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的过程。 有4种不同的方式:注射式、细胞内吞、膜融合以 及其他特殊的侵入方式。
一.注射式侵入
一般为有尾噬菌体的侵入方式。当有尾噬菌体侵入 时,它往往通过其尾部收缩将衣壳内的DNA基因注
入宿主细胞内,T偶数噬菌体如T2、T4就是以这种 方式进入细胞的。
3.影响病毒吸附的环境因素
病毒吸附过程除了受病毒的吸附蛋白和特异性的
细胞受体带电荷状态和分子结构影响外,还受许 多环境吸
附效率也越高,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
A. 温度越高,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之间的碰
撞次数愈多,病毒粒子在细胞表面吸附的机会也越 大;
病毒3型的受体为肾上腺素受体。
2.细胞受体位点
概念: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受体单位组成,并能有效 地结合一个病毒粒子的细胞表面结构称为细胞受体
位点。由于病毒细胞受体位点往往是由几个受体单 位构成,因而受体位点的结合特性是多价的,并且 对病毒粒子的结合力远远大于细胞受体单位。
(1)受体位点是通过受体单位与病毒吸附蛋白分子
(2)也有一些无包膜病毒的脱壳不是一步完成的, 如呼肠孤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衣壳,当病毒经细胞内 吞作用进入细胞后,首先被溶酶体中的酶水解脱掉 外衣壳,形成中间次病毒颗粒(ISVP),然后ISVP 进一步脱壳生成病毒核心。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与免疫反应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与免疫反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原因,它们会进入人体,通过感染人体细胞并繁殖,导致我们出现多种症状。
与此同时,宿主细胞也有一定的作用来尽可能减轻这种病毒对身体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反应。
1.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无法独立生存,需要依靠侵入寄主细胞来进行繁殖。
它们通过感染人体细胞,抑制细胞的正常功能,繁殖和输出新的易感性细胞,从而对人体造成损害。
病毒的感染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吸附阶段:病毒会依靠它们的特定蛋白质(如结构蛋白)结合到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上,这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
侵入阶段:病毒会通过一系列的过程侵入细胞的内部。
常见的侵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细胞内吞噬的方式将病毒包裹在膜囊泡中,进入细胞内部,另一种是通过膜融合直接进入细胞质。
复制阶段:病毒开始依靠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在细胞内部繁殖。
病毒会使用宿主细胞的酶、核酸、蛋白质等代谢成分来合成其自身的遗传物质和复制酶,从而产生大量的新病毒颗粒。
这一过程对宿主细胞的影响十分严重,会导致细胞死亡或者产生突变。
2. 宿主细胞的反应虽然病毒可以通过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繁殖,但宿主细胞也有一定的机制来对抗这种感染。
免疫反应是宿主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可以识别病毒的入侵并启动相关的抗病毒反应,从而限制或消灭病毒的侵入。
具体来说,人类细胞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抗病毒感染:发出警告信号:当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会启动细胞内的一系列信号传递机制,以向其它具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细胞发出警告信号。
这些信号会引发炎症反应,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启动抗病毒保护机制:宿主细胞可以通过启动抗病毒保护机制来对抗病毒侵入。
这些机制包括分泌干扰素和炎症因子等,它们可以抵抗病毒的侵害并刺激免疫系统的反应。
此外,宿主细胞还可以通过启动自噬来清除病毒颗粒。
说明:干扰素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激活宿主细胞的天然免疫系统,从而使人体更加容易对抗病毒。
病毒繁殖知识点
病毒繁殖知识点病毒是一种微生物,也是一种生物寄生体,无法独立生存,只能依附于寄主细胞。
病毒通过寄生于细胞内部,利用细胞的代谢和复制机制来繁殖自身。
研究病毒繁殖的知识点对于了解病毒感染的机制、防治疾病以及开发抗病毒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以“病毒繁殖知识点”为标题,逐步探讨病毒的繁殖过程。
1.病毒进入细胞病毒进入细胞是病毒繁殖的第一步。
病毒通常通过侵入寄主细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部。
常见的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有直接穿透细胞膜、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被细胞吞噬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具有不同的进入机制,但无论如何,病毒进入细胞后就能够开始寄生和繁殖。
2.病毒解离和释放基因组病毒进入细胞后,病毒颗粒通常需要解离以释放其基因组。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病毒颗粒在细胞内受到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蛋白酶的作用而触发。
病毒释放基因组后,基因组就能够利用细胞内的复制和转录机制来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3.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转录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转录是病毒繁殖的关键步骤之一。
病毒基因组可以是DNA或RNA形式,具体取决于不同类型的病毒。
病毒基因组通过利用细胞内的复制酶和转录酶来复制和转录,合成新的病毒基因组和mRNA。
这些新合成的基因组和mRNA将用于合成病毒蛋白质和组装新的病毒颗粒。
4.病毒蛋白质合成和组装病毒蛋白质合成和组装是病毒繁殖的另一重要步骤。
通过利用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机制,新合成的病毒mRNA将被翻译成病毒蛋白质。
这些病毒蛋白质随后会与新合成的病毒基因组和其他病毒蛋白质相互作用,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5.病毒颗粒释放和传播病毒颗粒完成组装后,它们需要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出来,以便传播到其他细胞并继续繁殖。
病毒颗粒的释放方式也因病毒类型而有所不同。
一些病毒会破坏寄主细胞,使其死亡后释放病毒颗粒,而其他病毒则会利用细胞的分泌途径或细胞膜融合来释放病毒颗粒。
结论:病毒的繁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到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转录、病毒蛋白质合成和组装、以及病毒颗粒的释放和传播等多个环节。
病毒感染的原理
病毒感染的原理
病毒感染的原理是指一种病毒通过侵入人体细胞并将自己的基因材料注入细胞内,从而利用宿主细胞的遗传机制复制自己。
具体流程如下:
1. 病毒附着:病毒先通过其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这一过程是高度特异的,即每种病毒只能感染特定类型的细胞。
2. 病毒侵入:一旦附着成功,病毒会通过融合或内吞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融合是指病毒的外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将病毒核酸释放到宿主细胞内。
内吞是指宿主细胞将病毒包裹在囊泡中,并将其带入细胞质。
3. 病毒解包:一旦进入细胞,病毒会解除外壳保护核酸。
这样,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就能在细胞内自由存在。
4. 病毒复制:病毒感染后,它的遗传物质会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和其他细胞器来复制自己。
这个过程包括病毒基因转录、翻译和蛋白质合成。
5. 病毒组装: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会在细胞内自组装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6. 病毒释放:最后,成熟的病毒颗粒会通过裂解细胞膜或融合细胞膜的方式离开宿主细胞,从而传播感染给其他健康细胞。
这个过程中,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机制来复制和传播自己,
而感染过程会对宿主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疾病的发生。
为了防止病毒感染,人们可以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避免接触感染源。
病毒如何感染人类细胞
病毒如何感染人类细胞病毒是一种非常微小但危险的生物体,它们攻击人类细胞,使人类感染疾病。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病毒如何感染人类细胞,但我们仍然没有彻底地掌握它们的奥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病毒如何感染人类细胞。
病毒基本类型病毒是一种异质性非细胞病原体,它们极小,通常只有几纳米,其生命周期依赖于感染宿主细胞生物信息学的应用。
研究已经确定了许多种病毒,从普通的流感病毒到严重的艾滋病病毒。
病毒引起感染的过程当一个病毒进入人体时,它会寻找能够提供自己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的人类细胞。
病毒体表面的一种蛋白质结构称作受体结构,允许病毒与人类细胞结合。
一旦病毒进入人类细胞,它就会释放自己的核酸,这是一种DNA或RNA分子。
它会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器,使它产生更多的病毒核酸或构建其他病毒蛋白。
这种感染过程可以对宿主细胞造成严重的伤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染病毒时会感到虚弱和生病的原因。
病毒如何攻击细胞在感染人类细胞之前,病毒会使用其表面上的受体结构与宿主细胞结合。
每一种病毒都有不同的受体结构,这是一种由病毒基因携带的标志性蛋白链。
无论是如何,病毒都需要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构紧密结合,才能将其核酸输送到细胞内部。
在感染细胞后,病毒在细胞内繁殖。
大多数病毒只攻击某一种类型的细胞。
例如,流感病毒通常只攻击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而艾滋病病毒则只攻击身体的免疫系统细胞,这就是为什么病毒会引发不同的疾病和症状的原因。
在繁殖完毕之后,病毒开始通过破坏感染细胞的方式迁移到其他细胞。
与此同时,它也会在这个跨越细胞的过程中缓慢地削弱宿主体系的抵抗力,为更多的病毒感染创造条件。
人类如何应对病毒攻击人类身体中充满了能够针对各种病毒的防御机制,例如粘膜屏障、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等。
如果病毒感染被成功地阻止,我们的身体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产生特定的免疫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抵抗未来可能的感染。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人类的免疫系统不足以抵抗病毒的攻击。
病毒感染机制的生化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机制的生化相互作用病毒感染是一种生化相互作用,是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会导致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异常,从而扰乱宿主机体的生理功能。
那么,病毒感染机制的生化相互作用有哪些呢?一、病毒进入细胞病毒感染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进入细胞。
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进入宿主细胞,使病毒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
例如,冠状病毒的S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ACE2结合使病毒进入宿主细胞,HIV则要利用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和Chemokine受体进入宿主细胞。
二、病毒基因组的进入病毒在进入细胞后,其基因组会进入宿主细胞。
一般来说,病毒基因组可以是DNA或RNA形式,其中RNA形式的病毒比DNA形式的病毒更容易进入宿主细胞。
进入宿主细胞的病毒基因组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和转录,最终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三、病毒蛋白和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在病毒复制和转录的过程中,病毒蛋白和细胞蛋白之间发生交互作用。
病毒蛋白可以影响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所以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发生了广泛的生化相互作用。
例如,HIV感染宿主细胞后会产生病毒蛋白gp120,进而启动宿主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转录,造成宿主细胞内的代谢异常。
四、细胞免疫应答当病毒进入宿主体内时,宿主体内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
以SARS-CoV-2为例,病毒进入人体后会触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包括T细胞和B细胞的应答。
T细胞会直接杀伤感染细胞,而B细胞则会产生抗体,抗体会与病毒结合并将其分解,从而达到一定的免疫效果。
总之,病毒感染机制的生化相互作用十分复杂,涉及到宿主细胞和病毒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生化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所以,在新冠疫情受到全球关注的时候,关注病毒感染机制的生化相互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病毒的结构与传播机制
病毒的结构与传播机制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全球爆发,这一疫情也引发了人们对病毒的关注和研究。
病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和感染人类和其他生物体。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病毒的结构和传播机制。
病毒的结构病毒是由一种或多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型粒子。
病毒的结构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外壳和内部结构。
外壳通常由蛋白质组成,包裹着内部结构。
这种蛋白质的特点是能够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与宿主细胞膜蛋白结合,以便进入宿主细胞。
外壳的形式和大小因病毒的种类而异,但一般来说,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例如球形、圆柱形或多面体等。
对称性是由于外壳蛋白质的排列方式,如壳层、弓形蛋白等。
内部结构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核酸是病毒的基因物质,它们可以是DNA或RNA,取决于病毒的种类。
这些基因物质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复制和传递其基因信息的必要物质。
它们还可以编码构成外壳的蛋白质。
蛋白质在内部结构中的作用是保护和运输病毒核酸。
有些病毒通过使用特殊蛋白酶或RNA翻译酶,使其能够在宿主细胞中产生和复制。
病毒的传播机制病毒可以通过许多途径传播,包括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污染的食物或水,以及其他方式。
空气传播是指病毒通过感染者的呼吸道飞沫传播至别人的呼吸道,如咳嗽或打喷嚏等。
这是流感、SARS、新型冠状病毒等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如握手、接吻、性行为等,会使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唾液、尿液等)与其他人的体液接触,从而传播病毒。
污染的食物或水,如腹泻病毒等,病毒可能进入人体,如食物和水受到污染,人们食用后感染体内。
病毒也可以通过动物媒介传播。
例如,一些蚊子可以传播登革热、黄热病,甲骨文病毒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嗜血虫也可以传播麻疹等疾病。
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它们便通过侵入人类细胞来进行其传播和复制。
病毒侵入人类细胞的方式不仅因病毒种类而异,而且在同一病毒种类中也有多种不同的侵入方式。
例如,流感病毒与其他病毒不同地进入人类细胞,首先与膜蛋白结合,然后通过酸性介质和其他过程,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并进入细胞内部。
病毒进入细胞的几种感染形式
病毒进入细胞的几种感染形式病毒通过以下不同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注射式侵入、细胞内吞、膜融合以及其他特殊的侵入方式。
注射式侵入:一般为有尾噬菌体的侵入方式。
通过尾部收缩将衣壳内的DNA基因组注入宿主细胞内。
细胞内吞:动物病毒的常见侵入方式。
经细胞膜内陷形成吞噬泡,使病毒粒子进入细胞质中。
膜融合:有包膜病毒侵入过程中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直接侵入: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⑴部分病毒粒子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其机理不明。
⑵病毒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由细胞表面的酶类帮助病毒粒体释放核酸进入细胞质中,病毒衣壳仍然留在细胞膜外,将病毒侵入和脱壳融为一体。
⑶其他特殊方式。
植物病毒通过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上的小伤口或天然的外壁孔侵入,或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侵入细胞,也可通过介体的口器、吸器等侵入细胞。
病毒的侵入噬菌体1952年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一个有利的证据就是赫尔希(Hershey)等用同位素磷-32标记T噬菌体的核酸,用硫-35标记它的蛋白质,用这种被标记的病毒来感染不带任何同位素的大肠杆菌。
结果证明含硫-35的蛋白完全留在细菌的外面,磷-32标记的核酸被注入细菌体内了。
当T4尾部像肌肉那样收缩时,外壳里面的DNA就被挤进细胞体内。
它的DNA分子相当长,约50,000 纳米,粗2.4纳米,而尾鞘中心的管子直径不过2.5-3.0纳米。
这样长的DNA要通过这样细的管子完全完全细菌体内看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T4却能在1分钟内就完成任务。
早期人们相信进入体内的只是DNA,不含任何蛋白质,但最近工作证明,有些壳内最里层的蛋白质也随着DNA一起进入细菌,这少量蛋白可能在以后的复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动物病毒进入寄主细胞就采取另外更简便的方法了。
当某种外来颗粒与动物细胞接触时,细胞的一种自然反应是把颗粒包进去,发生吞噬现象。
某些动物病毒恰恰利用了这种细胞的本能进入细胞。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显然不同点之一在于植物细胞有一个由纤维素组成的外壁,可以阻止很多东西进入细胞。
病毒的传播名词解释
病毒的传播名词解释病毒的传播:一个神秘而令人担忧的过程病毒,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
它是指一种非细胞性的微生物,能够侵入我们的身体并生存、繁殖,引发各种不同的疾病。
病毒的传播是指它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复杂而令人困惑,也是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
其中,空气传播是最为常见和容易发生的方式之一。
当某人感染了某种病毒时,例如流感病毒,他们会咳嗽或打喷嚏,将病毒携带在微小的飞沫中,这些飞沫会随着空气的流动而散布到周围环境中。
如果在附近的人呼吸进这些含有病毒的飞沫,他们就有可能被感染。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强调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遮住嘴巴时咳嗽或打喷嚏,在公共场所戴口罩以阻挡飞沫传播。
另外,接触传播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
许多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皮肤、衣物、物体表面等地方,当其他人接触到这些受污染的物体时,病毒就有可能进入他们的体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避免触摸面部、定时消毒等一系列预防措施的原因。
通过减少接触感染者的物体,我们能够降低自己被感染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传播方式被称为飞沫传播,它是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结合形式。
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他们会产生含有病毒的大型飞沫,这些飞沫能够在空气中较长时间悬浮,如果其他人在此期间吸入这些飞沫,也会有被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一些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比如新冠病毒的传播,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等防控措施,以减少飞沫传播造成的感染。
病毒的传播方式不仅仅与宿主的自身特性有关,也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例如,气候对某些病毒传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一些季节如冬季,由于室内通风不畅、人们空间接触较频繁,病毒的传播速度会明显加快。
再例如,一些病毒在高温环境下不易存活,而在寒冷季节则能够更长时间活跃。
因此,我们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下,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学
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不仅容易传染,且症状也多种多样且严重,可能会直接危及生命。
那么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学是什么?本文将从病原体、感染特点、免疫反应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病原体病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病原体,其直径约为20-30nm,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其中包括了寄生原病毒、缺氧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等。
二、感染特点病毒感染的过程可以分为入侵、繁殖、扩散和传播四个阶段。
首先,病毒需要侵入宿主细胞内,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内,其后经过一系列的步骤,病毒DNA或RNA释放到细胞核内,并利用宿主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合成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之后,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或者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离体液气体传播至其他细胞,感染过程不断继续。
病毒感染有多种感染类型,比如肺炎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其中,不同类型的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会引发不同的感染病理生理学反应,包括细胞毒性、防御机制、发炎反应、免疫应答等。
三、免疫反应在病毒感染中,体内会出现抗体和细胞免疫两种免疫反应。
其中,抗体是一种针对病毒外壳蛋白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适合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而细胞免疫则侧重于抗病毒切细胞和活化免疫细胞,是病毒感染的主要防御机制。
在感染病毒时,人体会产生一些病毒蛋白的抗体,这些抗体会抵御感染病毒,帮助细胞排出并摧毁病原体。
不过,病毒的癌变作用和高抗原性可能让病毒抗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致病性、中和性和抗病原体性反应等,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四、治疗病毒感染的治疗需要充分了解感染的类型、感染的机制以及人体免疫应答等信息。
根据病毒的类型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可采取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病毒疫苗和细胞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式。
抗病毒药物是一种直接杀死病毒的药物,针对病毒入侵和繁殖阶段的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药物。
免疫抑制剂则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缓解感染带来的疾病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进入细胞的几种感染形式病毒通过以下不同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注射式侵入、细胞内吞、膜融合以及其他特殊的侵入方式。
注射式侵入:一般为有尾噬菌体的侵入方式。
通过尾部收缩将衣壳内的DNA 基因组注入宿主细胞内。
细胞内吞:动物病毒的常见侵入方式。
经细胞膜内陷形成吞噬泡,使病毒粒子进入细胞质中。
膜融合:有包膜病毒侵入过程中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直接侵入: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⑴部分病毒粒子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其机理不明。
⑵病毒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由细胞表面的酶类帮助病毒粒体释放核酸进入细胞质中,病毒衣壳仍然留在细胞膜外,将病毒侵入和脱壳融为一体。
⑶其他特殊方式。
植物病毒通过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上的小伤口或天然的外壁孔侵入,或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侵入细胞,也可通过介体的口器、吸器等侵入细胞。
病毒的侵入噬菌体1952年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一个有利的证据就是赫尔希(Hershey)等用同位素磷-32标记T噬菌体的核酸,用硫-35标记它的蛋白质,用这种被标记的病毒来感染不带任何同位素的大肠杆菌。
结果证明含硫-35的蛋白完全留在细菌的外面,磷-32标记的核酸被注入细菌体内了。
当T4尾部像肌肉那样收缩时,外壳里面的DNA就被挤进细胞体内。
它的DNA分子相当长,约50,000 纳米,粗2.4纳米,而尾鞘中心的管子直径不过2.5-3.0纳米。
这样长的DNA要通过这样细的管子完全完全细菌体内看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T4却能在1分钟内就完成任务。
早期人们相信进入体内的只是DNA,不含任何蛋白质,但最近工作证明,有些壳内最里层的蛋白质也随着DNA一起进入细菌,这少量蛋白可能在以后的复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动物病毒进入寄主细胞就采取另外更简便的方法了。
当某种外来颗粒与动物细胞接触时,细胞的一种自然反应是把颗粒包进去,发生吞噬现象。
某些动物病毒恰恰利用了这种细胞的本能进入细胞。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显然不同点之一在于植物细胞有一个由纤维素组成的外壁,可以阻止很多东西进入细胞。
假若细胞有了轻微的伤口,则病毒可以从伤口进入。
植物的细胞壁也并非无缝可入,在坚硬的纤维素结构中分散有微小的管状突起,叫做外壁连丝,直接与外界沟通。
有人认为植物病毒是经外壁连丝入侵的。
在自然界,植物病毒的更重要的入侵方式是媒介昆虫在植物上取食时,把病毒直接注入植物体内。
把植物细胞的外壁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处理后只剩细胞质膜,叫做原生质球。
如用TMV来侵染烟的原生质球,发现细胞也是利用吞噬把病毒包进细胞内的。
有外膜的病毒进入寄主细胞内的方式就更为复杂了。
人们发现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在侵染寄主细胞体外培养时,病毒能使细胞发生融合,形成所谓的多核的合胞体。
又如当人的和老鼠的组织培养细胞在有仙台病毒存在时也会发生细胞融合现象,形成既含有人细胞核,也含有老鼠细胞核的多核细胞。
原来这些病毒的外膜能够与寄主细胞的细胞质膜融合,从而引起细胞的融合。
在细胞融合的同时也就把病毒颗粒中的核蛋白芯即核衣壳释放到寄主细胞内。
综观病毒进入寄主细胞的方式不难看出,只将核酸注入细胞内的方式不过是某些噬菌体所特有的方式。
对动物或植物病毒说来更普遍的方式是整个病毒粒子被细胞吞噬。
显然整个粒子被吞噬是有好处的,因为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在细胞内找到合适的复制场所前,可以被外壳蛋白质保护而不被高等生物内多种多样的核酸酶所降解破坏---------------------------------------------------------------------细胞对病毒的内吞作用细胞膜作为细胞的限制性膜,其作用在于摄入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并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环境。
细胞膜是一种半透性膜,水、气体和小的疏水性分子例如乙醇能自由穿过脂质双层,但大多数代谢物,包括葡萄糖、 ATP 、核苷酸、氨基酸和蛋白质,以及某些离子(例如 Ca2+ 、 H+ 、 K+ 、 Na+ )都不能穿过细胞膜。
这些物质通过特定的转运方式进入细胞。
离子、糖类和氨基酸一般通过整合膜蛋白的转运进入细胞,而蛋白质和大颗粒(例如一些病毒和细菌)则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
细胞外液中的某些分子(配体)可以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被选择性摄入细胞。
在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中,配体首先与集中于有被小窝中的受体结合;或先与分散在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再以受体—配体复合体形式迅速向有被小窝内集中。
有被小窝内表面含有包涵素,其总面积可达细胞表面积的 2% 以上。
随着受体—配体复合体的积累,有被小窝逐渐内陷,最后脱离胞膜,形成有被小泡;随后有被小泡脱去包涵素。
包涵素回到细胞膜,进行重复利用;而脱去包涵素的囊泡与早期内吞泡( endosome )融合。
早期内吞泡膜中的质子泵将质子转运到内吞泡的内部,因而早期内吞泡呈酸性。
在内吞泡的酸性条件下,配体与其受体解离,受体通过内吞泡以出芽的方式形成的转运囊泡向细胞膜扩散,与细胞膜融合后进行重新利用,此即受体循环。
早期内吞泡的内容物随即被转运到核附近,形成晚期内吞泡。
晚期内吞泡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配体被酶降解或被释放而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有时整个配体—受体复合体都到达溶酶体而被降解。
对于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这种方式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而言,尽管具体细节有所不同,但大致与一般的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类似。
不同病毒侵入细胞的具体机制将在下文予以讨论。
为了维持细胞的完整性以及细胞内的不同功能分区,其它膜性结构与细胞膜的融合必须受到严密的调控,这一般由某些特定的蛋白通过特异性的机制介导。
首先,进行融合的膜性结构与细胞膜必须非常接近。
这个过程由两者的整合蛋白的相互作用介导,其中膜性结构上的整合蛋白称为靶蛋白,而细胞膜上的整合蛋白则称为锚定蛋白。
随后,膜性结构需要与细胞膜变得更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应当在 1.5 nm 之内。
为了达到这么短的距离,必须先除去膜表面的水分子,这是一个耗能过程。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由一种包含多个亚单位组成的复合体为该耗能过程提供能量,这种复合体被称为融合蛋白机器,其单个亚单位缺乏融合活性。
靶蛋白和锚定蛋白形成复合体后,募集其它一些能导致膜融合的蛋白,从而完成膜性结构与细胞膜的融合。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这些蛋白被称为 N-ethylmaleimide 敏感性融合蛋白( N-ethylmaleimide sensitive fusion protein , NSF )和可溶性 NSF 附着蛋白( Snaps )。
因而,靶蛋白和锚定蛋白又被称为 Snap 受体或 Snares 。
融合完成后,复合体发生解离,直到下一次需要时又重新进行装配。
细胞就是通过融合蛋白机器的装配和解离而对细胞膜的融合进行所调节。
有包膜病毒的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是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的第一步,这种融合过程可以发生在细胞膜,也可以发生在内吞泡膜。
在膜的融合过程中,融合蛋白的作用是形成一个称为融合孔的开口。
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能产生大量病毒,病毒融合蛋白不需被回收,而细胞融合蛋白的量则少得多,必须被回收利用。
大多数情况下,单个病毒融合蛋白就足以介导膜融合反应,这比细胞的融合蛋白介导的融合反应要简单一些。
病毒上的配体与细胞受体结合后,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达到密切接触。
随后,病毒融合蛋白催化并在一起的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进行融合。
病毒介导的膜融合必须受到密切调节,防止病毒颗粒聚集并确保膜融合发生在正确的细胞功能区。
例如,有的病毒融合蛋白只有在与另一些整合膜蛋白相互作用后,才能具备融合能力;有的病毒融合蛋白需要在酸性环境下才能发生构象改变,从而暴露出融合区。
另外,对某些病毒融合蛋白而言,则是通过调节对其前体的剪切来调控其活性。
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在到达合适的细胞部位之前,其融合能力将受到抑制;这是由于如果融合蛋白在此之前就被完全剪切的话,那么转运通路中存在的弱酸性条件将可能诱导产生异常的融合反应。
有时,还可以通过剪切产生亚稳态的病毒糖蛋白,在条件合适时即能进行融合活性所需的构象改变。
酸催化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些有包膜的病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来完成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其中研究得最透彻的例子就是流感病毒。
病毒首先通过 HA 糖蛋白与含唾液酸的受体结合,随后病毒—受体复合体通过包涵素( clathrin )依赖的受体介导的胞吞通路而内化。
在晚期内吞泡( pH 值约为 0.5 )中, HA 在酸性条件的催化下发生构象重排并暴露出融合肽,随后病毒和内吞泡膜融合,并将病毒核蛋白(vRNP )释放入胞质。
流感病毒颗粒表面的 HA 是一个由三个亚单位组成的同三聚体,每个亚单位都包括两个由双硫键连接在一起的多肽 HA1 和 HA2 。
这两种多肽是在 HA 的前体HA0 被转运到细胞膜上时,通过蛋白水解作用产生的。
HA 三聚体可分为杆状的基底部和球状的头部两部分,基底部由 3 个 HA2 肽链螺旋缠绕而成;头部较膨大,主要由 HA1 肽链组成。
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部位呈浅口袋状,位于 HA 三聚体的头部。
融合肽位于 HA2 的氨基末端,埋藏在三聚体杆状结构的交界处,其序列为 N-Gly-Leu-Phe-Gly-Ala-Ile-Ala-Gly-Phe-Ile-Glu- Gly-Gly- 。
对流感病毒天然状态的 HA 的和酸性条件下的 HA 的晶体结构的比较研究表明,低 pH 值能诱导 HA 发生明显的构象改变。
在天然 HA 中, HA2 的第 76 ~ 126 位氨基酸形成一个较大的 a - 螺旋,第 56 ~ 75 位氨基酸形成半环状结构,而第 33-55 位氨基酸则形成另外一个较小的 a - 螺旋。
当 pH 值降至 5.0 ~6.0 时, HA2 的空间构型发生改变,第 40 ~ 105 位氨基酸形成一个大的 a - 螺旋,并向前推进约100 Å 。
这就使得原来藏在 HA 蛋白三维结构内部的融合肽暴露,并靠近细胞膜。
移位后的融合肽可插入细胞膜内,进而介导病毒包膜与内吞泡的融合。
HA0 水解为 HA1 和 HA2 两条多肽链是低 pH 值诱导 HA 蛋白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暴露出融合肽进行融合的先决条件。
HA0 虽然能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但不能与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故而不具有感染性。
将流感病毒的 HA 与 HIV-1 和 Moloney 鼠白血病病毒等逆转录病毒的 Env 蛋白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尽管这些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机制存在着差异,但它们的结构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在这几种病毒中,融合肽都位于三个肽链缠绕而成的螺旋的末端。
根据这些病毒的研究结果,可以大致得出病毒包膜中具有融合功能的蛋白的一些普遍特征:( 1 )含有一个大的 a - 螺旋,( 2 )含有七个疏水性的氨基酸重复序列,( 3 )具有经过特征性缠绕而成的肽链螺旋,且该螺旋与氨基端的融合肽相邻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