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精品版
高二地理复习:自然灾害(考试必备)
2.自然灾害的致灾原因及危害 (1)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异变或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的异变而使 人类社会受到损害,因此在分析自然灾害成因时应考虑自然 和人为两大方面,尤其是在分析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影响程 度加大时,应特别注意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往往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如海底 火山、地震会引发海啸;台风(飓风)会引发风暴潮;干旱多 发区往往洪涝灾害、蝗灾也多发。 (3)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与灾害本身( 灾害强度、发生时间等) 有关,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如经济分布密度 ( 人口、城市、 产业的分布密度和发展水平) 、防抗救灾能力和应急机制等。
分析自然灾害危害程度高低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 ( 强度) 、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 ( 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图解如下
(2011·山东高考)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 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 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 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 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 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潮的分布、成因及其 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力。第(1)题,可根据寒潮总次数等值线的数值变化趋势判 定其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纬度位置及地形,分析影响形 成的主要因素。第(2)题,主要根据水热力性质,(吸热慢, 放热慢)来分析其防御措施的可行性。 【参考答案】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 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 太行山以东地区)。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 减轻冻害。
1 .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 自然灾害的影响。 2 .结合最新典型案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 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 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3 .以典型灾害事件,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 监测与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地震、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复习题集附答案高考地理自然灾害复习题集附答案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自然灾害指的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按照灾害发生时的地理范围、时间和灾害类型等因素,自然灾害可以分为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态灾害等。
2. 气候灾害气候灾害是由地球气候系统的异常变化引起的灾害事件。
如洪涝、干旱、风暴潮等。
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人类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3.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地质运动和构造活动引起的灾害事件。
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居住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重大威胁。
4. 生态灾害生态灾害是由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的灾害事件。
如干旱导致的沙漠化、草原退化和森林火灾等。
生态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5. 自然灾害的影响和防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如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土地规划和灾害综合防控、提高公众的自救互助能力等。
6. 气候灾害题目a)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气候灾害类型。
答案:洪涝、干旱、风暴潮。
b) 气候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答案:气候灾害会造成大量农田和农作物的破坏,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引发水源、能源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毁坏,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c) 预防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答案:修建水库、加强河道管理、开展抗洪工程建设、加强洪水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等。
7. 地质灾害题目a) 列举两个地质灾害的类型。
答案:地震、滑坡。
b) 为什么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答案:地震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引起的,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以导致建筑物倒塌、地表破裂等严重破坏。
c) 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有哪些?答案: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等。
8. 生态灾害题目a) 干旱导致的生态灾害有哪些?答案:沙漠化、草原退化等。
2024年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自然灾害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之自然灾害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3春•水磨沟区校级期末)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共同条件有()①地势起伏大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植被覆盖度较差④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2023•钦北区校级学业考试)在北仑工作的老师计划在6月10日高考结束后进行短途旅行。
使用手机app对自舟山市至象山县的短途自驾线路进行规划,得到结果如图。
此次线路规划利用到了下列地理信息技术()A.GNSS和GIS B.GIS C.GNSS D.“3S”技术3.(2023春•白云区校级期中)下列地图是为研究某城市功能区而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
读图,图中数字信息可以服务的对象最合适的部门是()A.旅游部门B.城建部门C.消防部门D.民政部门4.(2023•西湖区校级模拟)栅格模式是储存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主要方式之一。
如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地不同地理图层的栅格图。
读图,EV区域最可能是()A.丘陵B.耕地C.海域D.沙漠5.(2023•浙江一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1日宣布,在9月末进行的测试中,“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成功碰撞印度洋上方约1100万公里的小行星迪莫波斯,并改变其原有运行轨道。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意识地改变天体运动轨迹。
监测小行星位置和移动方向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全球定位导航系统D.数字地球6.(2022秋•南山区校级期末)左图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下右图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发生左图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A.突发地震B.地表堆积物较多C.连降暴雨D.坡度较大的山地7.(2022秋•舟山期末)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市经过几十年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某研究团队对延安市安塞区(图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固存量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灾害
4.此次滑坡的方向是( )
A.由西南滑向东北
B.由东北滑向西南
C.由西北滑向东南
D.由东南滑向西北
5.垂直方向上钻探发现,细小颗粒碎屑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下层,其主要原
因是( )
A.细小颗粒碎屑质量轻,运动距离长
B.细小颗粒碎屑数量多,堆积范围广
C.细小颗粒碎屑黏度小,摩擦作用强
发布准确的寒 潮消息或警报, 及早防护
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 热带洋面上的强 烈发展的热带气 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 东南沿海的广东、主要由强风、 海南、广西、福 特大暴雨和风 建、浙江等省级 暴潮造成 行政区受影响
加强台风的监 测和预报,及时 发布台风预报 和警报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核心考点三
探规律 判断旱灾易发区最关键的标准是降水不稳定。例如,热带季风气候 区年降水量虽在2 000毫米左右,但季风的异常易引起降水的异常,从而导 致旱灾时常发生。我国东部季风区多旱灾也与降水的不稳定有关。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核心考点三
图1
图2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核心考点三
(1)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的 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2)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部。从气候角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核心考点三
思维流程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核心考点三
3.舍维留奇火山泥石流形成后的流向最可能为(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核心考点三
答案 1.A 2.A 3.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堪察加半岛,纬度较高,有丰富的季节性
【精品】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
(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对应考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的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重点、难点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区域灾情分析。
主干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
概念: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基本要素(1)致灾因子: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可以是纯自然的,也可以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大部分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引发。
(2)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人类和人类社会),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按成因:....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人为诱发灾害等。
2.按表现特征: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3...按发展过程:......原生灾害、次生灾害。
4。
按承灾体的性质: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
三、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对人类的危害性.此外还有以下基本属性.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2.联系(关联性)和分异的双重性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灾害成因上的关联。
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例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是因为该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
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频发。
3。
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4.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四、自然灾害的规律1。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7章自然灾害第2讲地质灾害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 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 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 致;⑥突发性
(2)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
灾害 防御措施
滑坡 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向滑坡两侧逃离
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
(1)2013年冲出量较少是 由于泥石流爆发前( ) A.雨水冲刷作用较强 B.河道弯曲程度减弱 C.沟口内空间较大 D.土壤含水量较低
(2)PQ切面堆积物为( )
命题解读 调用知识
以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命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泥石流冲出沟口数量的多少与 降水量 、沟内碎屑物的多 少、河道弯曲程度、沟内空间大小、沟的坡度等有关;泥石流 在沟口处堆积的形状主要受堆积量的影响
解析 第1题,飞鹅山Ⅲ号滑坡体表层的残坡积层、强风化带遇水易崩解,坡 面岩土软化,导致岩体重力增加,诱发滑坡,故其最主要原因是坡体存在强 风化带,B正确;降雨量多少、裂隙发育、坡体地形异常陡峻,会对两个滑坡 体产生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第2题,飞鹅山滑坡的治理措 施,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护坡,坡体分级设置截水排水沟,加强排水,减 少地表水下渗,人工削减坡体重量,加固坡下支挡,坡面采用植草绿化以护 坡,保持水土,B、C、D不符合题意;坡体上部建设锚杆抗滑桩会增加山体 重量,治理滑坡效果不佳,A符合题意。
信息:三次泥石流,其降水依 解读: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暴发前,沟口 次下降,泥石流量分别为 空间较大,可容纳的残留物较 多 ,因而
信息 11.50、11.91、11.02平方米 冲出量较少
解读
信息:沟口西岸为侵蚀岸,东
2024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专项复习练习 含答案
2024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自然灾难与防治专项复习练习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该台风___________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 B.小于6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2024年8月21~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
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首尔等地举办。
读图,回答第2题。
2.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__________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B.地处环太平洋灾难带C.人口增长模式不同D.南部沿海有寒流经过图4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_______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楚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沿山脊延长C.径流季节改变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D.海疆位于北回来线以南,港口数量少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________________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难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图中示意2024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第5、6题。
5.“帕姆”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6.该气旋A.标记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难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2024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
图4为“5月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7—8题。
7.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________A.甲 B.乙 C.丙 D.丁8.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________A.晴,西南风 B.阴,西北风C.晴,东南风 D.阴,东北风中心气象台2024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图10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复习自然灾害
高考总复习自然灾害概述学习目标: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中国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学习内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定义2、形成条件二、自然灾害的成因系统三、自然灾害的分类1、地震、地质灾害2、气象与洪涝灾害3、海洋(水文)灾害4、生物(农林)灾害四、自然灾害的特点1、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3、发生种类、频率具有区域性4、连锁发生-关联性-灾害链五、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3、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六、自然灾害的分布1、世界主要灾害自然带(1)环太平洋灾害带(2)北纬(20-50度)环球灾害带2、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1)种类差异(2)灾情差异(3)中国主要灾害分区典型例题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高考总复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学习目标: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学习内容:地质灾害(一)地震1、定义2、特点及主要描述参量3、成因4、分布(1)世界地震带的分布(2)中国地震带的分布5、地震的危害6、防灾减灾(二)泥石流1、定义2、成因3、防避措施(三)滑坡1、定义2、成因3、防灾减灾洪涝灾害1、定义2、特点及主要的描述参量3、成因【探究活动】分析长江中下游多发洪水的成因4、分布(1)世界(2)中国5、防灾减灾措施典型例题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
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山西晋中模拟预测]地形地貌是崩滑流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崩滑流能否形成以及形成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
江西崇义县可划分为构造侵蚀中山、构造侵蚀剥蚀低山、构造侵蚀溶蚀丘陵和侵蚀堆积平原四个地貌类型。
该县崩塌、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区域,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
如图为崇义县不同地貌地质灾害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崇义县不同地貌地质灾害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丘陵区灾点数量最多B.平原地区地质灾害为泥石流C.中山区不稳定斜坡分布最多D.丘陵区的灾点密度数值最大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灾点数量最多的是低山,A错误;由材料可知,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B错误;崩塌、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区域,C错误;由图可知,丘陵区的灾点密度数值最大,D正确。
故选D。
2.低山丘陵区的灾点密度较大的原因是()A.植被稀少B.山体落差大C.人类活动密集D.岩溶作用强答案:C解析:低山丘陵区的植被覆盖率一般较高,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A错误;低山和丘陵区山体落差没有中山大,B错误;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低山和丘陵的沟谷或山坡坡脚地段,修路、建房大多需要进行切坡,易形成高陡边坡,从而引发崩滑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使地质灾害的密度较大,C正确;当地位于江西,岩溶地貌在当地分布面积小,D错误。
故选C。
3.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的原因可能为()①人工抽取地下水②地下水溶蚀作用③降水季节差异大④滑坡、泥石流导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的原因与人类过度利用地下水和地下水溶蚀作用有关,①②正确;降水季节差异大与塌陷关系不大,滑坡、泥石流不会导致塌陷,③④错误。
故选A。
[2024·江苏泰州模拟预测]大武山和吕泗两水位站的观测资料显示了长江口南北两岸水位的季节变化。
2024年高考地理复习专题训练自然灾害
2024年高考地理复习专题训练自然灾害各区域突发的自然灾害增多,成为命题的热点情境。
复习自然灾害部分要基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分布规律以及相互联系。
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不同的问题,梳理基础知识,强化综合思维。
考点一气象灾害1.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典型自然灾害分析(1)寒潮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寒潮天气较少外,其他地区均有明显寒潮天气,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影响较大。
寒潮是一种大型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会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和人体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然而寒潮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寒潮也有益处:①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的交换。
寒潮挟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亚热带地区移动,使地表进行大规模热量交换。
②寒潮可缓解冬季旱情。
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季气候干旱,但寒潮南侵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冬季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③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杀死大量潜伏在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注意】①并非最冷的时候寒潮最频发:11月寒潮天气过程最多,其次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较少。
②为何隆冬时节的寒潮反而比春秋季少呢?春秋季属于季节转换时段,夏季风与冬季风切换,天气系统及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气温起伏比较剧烈。
尤其是秋季,前期基础温度比较高,一次冷空气开始之前往往会出现明显升温,冷空气影响后降温幅度非常大,容易形成“断崖式”降温,相对容易达到寒潮标准。
而隆冬时节基础气温本来就低,冷空气来袭时降温幅度有限,达到寒潮标准的情况就相对较少。
(2)洪涝灾害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考点二地质灾害1. 据地质灾害的分类知识,完成填空。
[知识点]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地质灾害[答案]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解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火山地震频繁;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火山地震频繁。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自然灾害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了解和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对于应对考试以及提高地理综合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高考地理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是由于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或河流排水不畅导致的河水泛滥现象。
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包括持续的强降水、流域地形地貌、河道弯曲狭窄、水系支流众多、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等。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道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有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2、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气象灾害。
干旱的形成与气候类型、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全球范围内,干旱多发的地区有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澳大利亚中部、中亚等。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还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等次生灾害。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等条件。
台风通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台风频繁登陆的地区,每年的夏秋季节是台风活动的高峰期。
台风带来的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旱情,但强风暴雨也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季和初春时节。
寒潮的源地通常是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等地,当冷空气迅速南下时,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都有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牲畜死亡、道路结冰等问题。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导致地面震动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运动、地质构造、断层活动等因素有关。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自然灾害(10题)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自然灾害(10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2023年9月,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1号台风海葵同时登陆,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如图)。
两个台风靠近时,大气旋转会受到彼此影响,呈现彼此接近甚至合并的趋势,称为“双台风效应”。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不能代表西北太平洋双台风活动形式的是()A.B.C.D.2.“双台风效应”加剧了台风的防御难度,主要原因是()A.台风影响范围变大B.台风风力变大C.台风预报难度增大D.台风降水增多3.动态监测台风“苏拉”移动路径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5G通信技术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高架雷暴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发生时,近地面多为稳定的冷空气层,暖湿气流沿冷空气层上界急剧上升,从而触发雷暴。
美国中南部地区春季高架雷暴频发。
完成4﹣5题。
4.高架雷暴发生时近地面常出现()A.短时强降水B.气温剧烈上升C.气压骤降D.风力减小5.导致美国中南部地区春季高架雷暴频发的因素有()A.地质构造和洋流B.海陆分布和地形C.大气环流和水文D.人类活动和植被“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并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
2023年12月济南市出现了“雷打雪”现象。
如图示意为济南市12月份气温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依据材料推测济南市出现“雷打雪”现象的时间可能是()A.12月8日B.12月14日C.12月16日D.12月25日澳大利亚是森林火灾多发的国家,近年来频繁的森林火灾不仅烧毁了大片森林、建筑等,而且造成大量动物死亡。
专业机构研究发现:较长时期内,在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森林中动物数量和种类保持稳定。
现在澳大利亚政府与民间普遍开始反思林火的消防理念,将重点从灭火转向防控,学习“适应火灾”。
图示意近些年澳大利亚火灾起火点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受气候影响,8~10月森林火灾发生概率最大的林区是()A.①B.②C.③D.④8.森林中动物数量和种类保持稳定,反映了森林自然环境的()A.生产功能B.适应功能C.保护功能D.稳定功能9.下列措施属于“适应火灾”的是()A.增加专业消防队B.建立视频监控系统C.学习灭火的技术D.购买先进灭火装备环北极地区地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高考地理常见自然灾害与基础成因归纳
高考地理常见自然灾害与基础成因归纳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高考地理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是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归纳一下。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灾害是由于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河流、湖泊等水体水位迅速上涨,超过了其承载能力,从而导致河水泛滥、淹没周边地区。
其成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持续的暴雨或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是导致洪涝的直接原因。
比如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带来过多的降水。
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容易积水成涝。
例如平原地区,尤其是河谷、盆地等地,水流汇聚,容易形成洪涝。
河流因素:河流的水系特征也会影响洪涝的发生。
如果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河道弯曲、河床淤积等,都会降低河流的排水能力。
2、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没有有效降水,导致土壤缺水、河流水位下降、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大气环流异常: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形成降水。
地理位置: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人类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导致生态破坏,加剧了干旱。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广阔的高温洋面:为台风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合适的地转偏向力:使得气流能够旋转起来。
初始扰动:促进了空气的上升运动,形成低气压中心。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其成因主要是:高纬度地区冷空气的堆积和加强。
大气环流的引导:使得冷空气能够迅速南下。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其主要成因是地壳内部的能量积累和释放:板块运动: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导致地壳变形,积累能量,当能量超过岩石的承受限度时,就会发生断裂和错动,引发地震。
火山活动:火山喷发时的能量释放也可能引发地震。
2、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024届高考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六自然灾害课件
解析:第(1)题,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属于浅源地震。 第(2)题,a、b、c震级相同;甲地为震中,烈度最高;①处距 离震中近,先感受到地震;破坏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比 较。第(3)题,震级相同,震级线为水平线;距震中越远,烈 度越小。
答案:(1)A (2)B (3)D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1~2题。
续上表
知识网络
考点1 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 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形成原因。 从气候因素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 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AB
6.引起我国东部海区沿岸风暴潮危害的气压系统有( )
A.热带气旋
B.温带气旋
C.副热带反气旋 D.极地反气旋
AB
7.北京市气象台2022年11月23日16时45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信号:预计24日北京地区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将下降10 ℃左右,24日白天有4、5级偏北风,阵风7级,夜间最低气温 降至-5 ℃左右,请注意防范。影响我国的寒潮( ) A.自东向西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B.主要发源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C.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D.对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剧烈影响 BC
4.分布。 (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 拉雅地带。 (2)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新疆、西藏、青海、云 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定义: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 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条件: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精品版(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对应考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的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重点、难点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区域灾情分析。
主干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概念: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基本要素(1)致灾因子: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可以是纯自然的,也可以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大部分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引发。
(2)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人类和人类社会),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按成因:....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人为诱发灾害等。
2.按表现特征: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
3...按发展过程:......原生灾害、次生灾害。
4.按承灾体的性质: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
三、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对人类的危害性。
此外还有以下基本属性。
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2.联系(关联性)和分异的双重性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灾害成因上的关联。
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例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是因为该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
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频发。
3.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4.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四、自然灾害的规律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平原――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
人烟稀少地区――灾害损失小;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灾害损失大。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原生灾害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五、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1.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地区分布上的极不均衡和带状分布(1)四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往往和活动型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多分布于板块边界地带。
灾害带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环太平洋灾害带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区――台风――风暴潮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20°N~50°N)气候类型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水旱、台风、低温、风沙灾害;全球山地最集中的地带,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1)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如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2)人文地理背景的差异:如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决定了社会对于灾害的易损性,是影响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
受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绝对损失高。
相反绝对损失则低。
②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值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相对损失低。
相反相对损失则高。
六、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人类无节制自我扩张并且盲目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就会“放大”区域灾情,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加强灾害地监测和预防,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二)人类活动诱发地自然灾害1.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1)生态破坏产生原因: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
直接表现:主要是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灾难性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2)生态破坏的后果●水土流失灾害形成:人类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会大大加快地表土壤侵蚀的速度。
危害:①表层土壤变薄乃至丧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破坏,甚至会使人们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②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③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河运,增大洪涝的风险。
我国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东北黑土等。
●土地荒漠化灾害概念:主要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原来的绿洲、耕地或草场变为荒漠的过程。
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减少等);人为原因:毁林、垦荒、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等。
2.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1)土壤污染污染源:农药、化肥、各种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危害:①粮食减产、造成农业经济损失;②有害物质通过粮食、蔬菜、水果、扬尘等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防治:建立土壤质量监测机制。
(2)水体污染产生:大量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危害:①地表水污染,水质型缺水严重;②引起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盐渍化等现象;③沿海地区会出现会导致地面、地下水、地表水遭受海水入侵的威胁。
3.气候变暖诱发的自然灾害事实: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全球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原因:矿石燃料的燃烧、毁林灾难性后果:①世界各地气候异常现象增多,洪水、滑坡、泥石流和雪崩的损失增加;②水土流失加强,农作物产量下降;③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增加,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七、灾害调查1.灾害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抽样统计;野外实地考察;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2.灾害调查的基本步骤:启动调查工作――制定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查――分析初步结果――制作风险地图――编写调查报告。
3.社区风险地图应标明的主要内容:①与救灾有关的重要设施;②社区内特表危险的区域和建筑物;③灾害时可能受影响的地点以及一些特殊区域;④将社区不同地段的灾害风险划分出不同等级,并用不同颜色表示。
重点问题:1.某区域灾情(重、轻)分析:(1)分析区域致灾因子(自然、人文)的多少和强弱。
(2)分析承灾体(人口与财富的聚集度)、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监测预报技术、防灾意识、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等)的强弱。
2. 为什么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灾害种类和频度不断增加,损失也在不断增大?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加强。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经济发展和经济密度的加大导致灾害损失不断加大。
3.为什么在不同时期,灾害程度相同,人口伤亡却在不断减少?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的加强,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不断加强,致使人口伤亡不断减少。
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也会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对应考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我国的地质灾害;主干知识梳理一、主要地质灾害(一)地震1.有关地震的一组概念(1)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2)有关构造地震示意图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2.地震的类型和机制(1)类型:按成因机制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大型工程等)。
(2)构造地震的机制:地壳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层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的发生过程(1)纵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震动。
(2)横波:速度慢,使物体前后晃动。
是地面建筑破坏的主要原因。
4.地震的危害建筑物发生破坏或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并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等其他灾害。
(关联性)5.地震的分布板块边界以及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
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
6.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检测预警系统,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减灾工作体系;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城市和交通建设避开危险的断层,实施预防措施;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二)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
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有毒气体、熔岩流、火山灰、泥石流等危害。
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
火山灰和熔岩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引起气候异常。
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产和地热。
(三)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2)发生条件:①有一定坡度的斜坡;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软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③震动(地震和人为爆破);④水的浸泡(水流渗入坡体,软化了土石,增加了重量,引起滑坡);⑤人为破坏坡体(开挖坡脚)、破坏植被、使坡体加载(在斜坡上建楼房、建工厂、堆填土石、矿碴等)。
(3)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等。
(5)自救:当处在滑坡体上时,最佳方向是向两侧跑离。
当无法跑离时,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2.泥石流(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①坡度大,便于集水的沟谷;②植被破坏,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的大量弃渣;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山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