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问题矫正

合集下载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一)案例介绍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

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 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

”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

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

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

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

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

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

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案例:儿童问题行为矫正背景信息:小明是一位9岁的男孩,他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但在家庭和学校中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

他经常不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指导,有时会说粗话,不尊重他人,并且经常打架。

他在学校里的学习表现也不太好,经常缺乏注意力,并且对学习缺乏兴趣。

问题行为矫正方案:1.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制度:父母和老师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明确告诉小明不可接受的行为和可接受的行为,并设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例如,如果小明表现良好并遵守规则,可以给予奖励,例如额外的游戏时间或小礼物。

如果他表现不好,则会面临相应的惩罚,例如取消他的某些特权或减少他的游戏时间。

2. 建立积极的奖励系统:除了惩罚制度外,建立一个积极的奖励系统也是很重要的。

当小明展现出良好的行为时,需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这些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物质奖励或者是一些特殊的活动。

这样可以增强小明的积极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 提供正面的引导和示范:家长和老师应该给小明提供正面的引导和示范,让他知道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他们可以通过模仿或角色扮演来演示正确的行为,帮助小明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这些行为。

4. 班级和家庭支持:小明所处的班级和家庭应该给予他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班级项目或课程,帮助小明发展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家庭可以鼓励小明参与家庭活动,并与他进行沟通,听取他的意见和想法。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小明的问题行为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家长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评估和指导,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总结:对于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和支持。

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制度,建立积极的奖励系统,提供正面的引导和示范,以及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帮助儿童改善问题行为,培养积极的行为和良好的习惯。

儿童的问题行为与纠正

儿童的问题行为与纠正

儿童的问题行为与纠正一、什么是问题行为儿童期的许多问题表现在行为方面,如多动、口吃、夜惊、偏食、胆怯等等,我们把这些行为称为问题行为或行为异常。

这些问题行为不是一出生就有的,也不是在某个时刻一下子同时出现的。

各个年龄阶段的问题不同,各个孩子的问题也不一样,但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却可以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行为,有它们一定的规律。

儿童问题行为是儿童心理偏离的一部分,若不及时纠正,反过来可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纠正(一)吸吮手指或衣物生活中常看到有些小孩子喜欢把自已的手指或衣角等放在嘴里,不停地吸吮。

有些小孩常把自己的手指吸得又白又胖,再三制止甚至打骂也无济于事。

这种不良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小孩生来存在着本能的反射,当嘴遇到东西时引起吸吮动作,这是乳儿吃奶时不可少的动作。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吃奶的孩子因为饥饿,常把指头特别是拇指代替乳头,获得满足。

有时小孩寂寞、孤独也会吸手指消遣,还有少数家长或保姆因为孩子哭闹没办法,常将枕巾、空奶瓶吸嘴或手指给孩子吸吮,以达到止哭的目的。

消除这一不良习惯首先应积极寻找原因。

如果是因饥饿引起,那么就要合理调整哺乳时间,把哺乳时间提前,并规律化,定时定量。

如果吃饱后也常将指头放入口中,往往是缺少良好的环境,感到寂寞、孤独所致。

这时要注意给孩子布置一个有色彩、有声响、有运动物体的丰富环境。

同时,成人应注意多和孩子交往,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其心理正常发展。

另外,切忌在小孩哭时,用手指、枕巾、空奶瓶吸嘴等物让其吸吮来止哭。

对已染上此坏习惯的稍大的孩子,切忌恐吓、打骂、强行制止,那样会使孩子紧张不安、自卑、不利心理健康发展。

(二)口吃口吃,是一种生活中较常见的言语功能障碍。

涉及正常的言语节律受阻,不自主地言语重复,发音延长或间断。

50%的口吃在五岁前发病。

小儿出生时不会说话,言语是通过模仿周围人说话形成的。

首先,模仿周围人口吃是形成口吃的原因之一。

儿童行为问题与行为矫正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与行为矫正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与行为矫正方法儿童行为问题是家长和教育者面临的常见挑战之一。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可能展示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问题,如情绪失控、攻击性行为、违反规则、注意力缺陷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适当的矫正,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情绪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及其相应的行为矫正方法。

一、情绪失控问题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情绪失控是一个常见的行为问题。

他们可能会哭闹、发脾气、甚至破坏物品。

这些反应可能源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困惑,或者对特定事件或情况的不适应。

为了纠正这种行为问题,父母和教育者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给予孩子适当的情绪表达工具:教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绘画、写日记或与他人讨论等方式来实现。

2. 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习惯:规律的日常生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减少情绪失控的可能性。

3. 提供情绪管理技巧:教导孩子一些调节情绪的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分散注意力等。

二、攻击性行为问题有些孩子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包括打、咬、踢或言语上的攻击。

这种行为可能是孩子对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下:1. 建立清晰的界限和规则: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为违反规则设定相应的后果。

2.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鼓励孩子学会通过言语或其他非侵犯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十分严重或频繁,建议家长和教育者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儿童行为专家的帮助。

三、违反规则问题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违反一些规则。

这是他们试图测试边界和独立性的一种方式。

然而,当违反规则变得过于频繁或严重时,就需要采取行动了。

1.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制定一份明确的行为规范清单,并明确规定与规则违反相关联的奖惩机制。

2. 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孩子积极遵守规则和展示良好行为来鼓励他们。

3.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教育:与孩子一起回顾过去的行为,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某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1.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

矫正策略:在模拟教室的情景下,进行注意的行为训练,可布置一定的任务,时间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钟或更长。

2.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食物。

矫正策略:抓住半固体食物添加的关键期(4—6个月),注意添加的食物质地要由软到硬,幼儿园的孩子,要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

3.明显多动。

矫正策略: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

关键是让幼儿懂得在不同情景下,什么是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行为,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控制力。

4.过分依恋、缠人。

矫正策略:培养其独立性,多与同伴交流,多走出家庭,参与群体游戏和活动。

5.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吸吮手指、毛巾等物品)。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着重奖赏与惩罚并举,一般奖赏与惩罚之比以3:1最为适宜,如果纯采用奖赏或过多的惩罚甚至责备,则难以奏效。

6.孤僻,难与同伴交往。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采用示范疗法,即在自然环境中,父母或教师向儿童示范如何与同伴交流,如打招呼、请示、应答等方面。

7.过分好强,处处争第一,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

矫正策略:关键在于心理疏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批评。

8.每天长时间沉迷于电视、游戏机。

矫正策略:让孩子懂得主次之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用看电视或玩游戏机奖赏孩子的良好行为;也可剥夺这两项活动,作为对行为的惩罚。

9.违拗性严重(不听指令,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

矫正策略:必须是整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遵照强化适当行为为主的原则。

10.有睡眠问题(难以入睡、夜啼、夜惊、梦游等)。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应注重入睡准备,如睡前至少半小时让儿童从事一些安静的活动,并营造一个光线较昏暗的睡眠环境,每天定时完成同样的程序后上床,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概述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概述

(二)行为矫正发展史上的三大 杰出人物
• 1、沃尔普
• 他出版了一本名为交互一致的心理治疗 书பைடு நூலகம்,认为当惧怕或焦虑出现时会产生 一种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这种惧怕或 焦虑情绪。
• 2、艾克森 • 1916年英国人,他创立了抗条件反射法
和厌恶条件反射法。
• 3、斯金纳
• 他开创性的把创造性条件反射原理应用 于临床,认为异常行为可以通过发现和 改变那些强化这种异常行为的环境和自 己而得到治疗,指出要形成儿童和成人 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行为,最主要的方 法是奖励和积极强化法。
• 该方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万至60年代初 ,在美国和英国等的崛起,主要是应用 经典操作条件反射治疗行为问题,之后 班杜拉建立了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建 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行为矫正的目的在于消除个体某些不适 当的行为。华生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 理对婴儿进行了形成惧怕白兔和消除这 种惧怕的实验,是行为矫正的创始人。
第四章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预防及矫正
第一节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概述
一、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一 般概念
• 行为矫正源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流派 ,该流派强调刺激-反应,着眼于异常行 为本身的改变是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 行为主义就是运用一些外部刺激来矫正 自身不良行为。
二、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
• (一)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增强法: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正性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
奖励;负性强化则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撤销惩罚。

2.惩罚法:是通过呈现不愉快的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比如给予批评、处分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
惩罚并不能让儿童知道正确的行为是什么,只能让他知道某个行为是错的。

因此,在使用惩罚法时,必须明确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

3.消退法:是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使某种行为逐渐消失。

比如,对于儿童的某种不
良行为,家长可以不予理睬,使其自然消退。

4.代币管制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通过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增强儿童的良好行为。

代币可
以是一些小物品或标记,儿童可以通过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来获得代币,然后用代币来兑换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机和兴趣。

以上方法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家长或教育者的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在矫正儿童行为时,一定要遵循尊重、理解、引导、鼓励的原则,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儿童问题行为治疗的五种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治疗的五种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治疗的五种方法近年来,儿童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急剧升高,引起了儿科医生、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这些幼年的行为问题,轻者影响今后的学业、就业和生活,严重的成为反社会行为。

因此,人们对年幼儿童的问题行为逐渐增强了忧患意识,力图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以下介绍的五种儿童问题的治疗方法,它将有助于家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及早发现行为问题,及时矫治或干预,把问题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向恶性程度发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儿童的素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正强化法方法解析:正强化法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又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

简单的说,当孩子某一行为不出现(也既正常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奖赏”,以建立正常行为。

比如,矫正功能性遗尿。

白天,当孩子出现尿意时,鼓励他暂时不排尿,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给予奖赏。

每日延长2-3分钟,直至出现尿意后能控制45分钟。

一般需经三个月治疗。

在矫正中,家长要用好奖赏品(也称“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五类:①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②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视、过生日、郊游等活动。

③操作性强化物:如涂颜色、跳绳、游戏等。

④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拥有享受的东西(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有属于自己的小红旗、玩具等“私有财产”)。

⑤社会性强化物:指孩子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赞扬、点头、微笑)。

操作要领:在进行正强化矫正时,家长要选择孩子喜欢、需求的强化物。

“奖赏”时要立即兑现,要说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后得到的奖励。

强化物的数量不宜多。

当达到期望的行为时,应逐步取消物质奖励,以赞扬、微笑代替。

适用范围:矫正儿童神经性厌食、偏食、遗尿、多动、沉默、孤独、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二、惩罚法方法解析:又称厌恶疗法。

指孩子出现某一问题行为后,立即使之受到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失去正在享用的“私有财产”,将问题行为与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经多次重复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逐步降低,甚至消除。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

案例二:焦虑症的矫正
总结词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家庭支 持,帮助孩子调整思维方式,缓解焦虑 情绪。
VS
详细描述
认知行为疗法是针对焦虑症的有效方法, 通过纠正孩子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放松训 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也有助于 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同时,家庭支持非 常重要,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 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焦虑情绪。
详细描述
首先,家长或监护人需要建立清晰的规则和奖惩机制, 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 接受的。同时,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 氛围,有助于减少孩子的焦虑和攻击性。其次,进行心 理咨询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学会更好 的应对方式。最后,行为疗法是针对攻击性行为的有效 治疗方法,通过奖励制度、模仿学习等方式帮助孩子改 变不良行为。
学校疗法
学校咨询
提供孩子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帮助他们应对学习和社交方面的
挑战。
课堂干预
教师采取特定的教学策略和活动, 以改善课堂氛围和学生的行为。
学校与家庭合作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共同 促进孩子的行为改善。
药物治疗
•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来缓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药 物治疗并非首选方法,而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考虑的一种 选择。
出现行为问题。
心理因素
儿童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 自我调节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刺 激和影响,产生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进而引发行为问题。
02 儿童行为问题的矫正方法
心理疗法
01
02
03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调整孩子的思维方式、 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更 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 压力。

儿童行为矫正技术

儿童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的有效性
尽管许多行为矫正技术已被广泛接受 和应用,但如何确保这些技术的有效 性仍是一个挑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 究来验证这些技术的效果。
个性化问题
技术整合
如何将传统行为矫正技术与现代技术 (如AI、VR等)有效整合,以提高行 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是一个值得探 讨的问题。
每个儿童的行为问题都有其独特性, 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 的行为矫正方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标
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提高其适 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和社会发展 。
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
01
02
03
04
情绪问题
如焦虑、抑郁、易怒等。
行为问题
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 不适当的社会行为等。
学习问题
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习 困难等。
发展问题
如语言和沟通障碍、自闭症谱 系障碍等。
儿童行为矫正的重要性
消退法
总结词
消退法是通过撤消关注来消除不良行为的矫正技术。
详细描述
消退法是通过撤消对儿童不良行为的关注,消除其发生的环境刺激,从而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
模仿法
总结词
模仿法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模仿法包括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通过让 儿童观察和模仿正确的行为榜样,学习正 确的行为模式,从而矫正不良行为。
社区环境中的应用
要点一
社区资源整合
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机会,满足儿童的发 展需求,减少因无聊或无意义行为引发的不良行为。
要点二
社区支持网络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咨询、社会适应指导等服务 ,帮助儿童解决行为问题,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05
儿童行为矫正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幼儿期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内开始建立个性和了解社会规则。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幼儿可能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能够帮助父母纠正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是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基础。

父母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互动。

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和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回应。

通过与孩子的沟通,父母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

二、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幼儿常常因为缺乏自控力而表现出行为问题。

为了纠正这些问题,父母需要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规则应当简明扼要,并且与孩子年龄相适应。

父母应当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解释和示范。

此外,父母还应当对孩子遵守规则而展现出的积极行为给予赞扬和奖励。

三、培养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行为问题的矫正不仅仅局限于惩罚和限制,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一些适当的责任和自主权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种培养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行为问题,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四、提供积极的替代行为和活动对于一些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或者情绪失控等,父母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替代行为和活动来帮助孩子纠正这些问题。

例如,当孩子感到愤怒或者沮丧时,可以引导他们参与一些放松和冷静下来的活动,比如玩游戏、听音乐或者进行一些体力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得到缓解并且逐渐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五、与专业人士合作如果孩子的行为问题严重到无法通过家庭纠正,父母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与合作。

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咨询师或者幼儿园老师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学前儿童是指3岁到6岁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理解并能够应对这些问题行为是家长和教师的责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方法,以帮助家长和教师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1.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是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

这表现为孩子很难专注于一个任务或活动,容易分心或易受干扰。

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日常生活。

为了矫正这一问题行为,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创造一个安静、没有干扰的学习环境,减少外界噪音和干扰源;- 分割任务时间,将长时间任务分为几个短时间的小任务,以增加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 提供有趣、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 使用游戏化学习方法,如记分卡或计时器,鼓励孩子保持专注。

2. 暴力和攻击行为一些学前儿童表现出暴力和攻击行为,例如打人、咬人或损坏物品。

这些行为可能是由于孩子缺乏情绪调节能力或与他人的合作技巧不足所导致。

为了矫正这一问题行为,以下是一些建议:- 建立一个积极的行为管理计划,包括奖励的机制,以鼓励和强调良好的行为表现;- 使用言语和模仿的方式教导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帮助他们学会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和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活动,以释放压力和消耗多余的能量;- 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安全感。

3. 社交障碍一些学前儿童可能面临社交障碍,表现为害羞、退缩、拒绝与他人交往或与同龄人相处困难。

这可能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合作和友谊关系发展。

为了帮助孩子克服社交障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创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孩子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例如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或参加集体活动;- 规划安排孩子与同龄人的互动时间,例如安排去公园、参加社区的活动或报名参加兴趣班;-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培养孩子的合作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或故事阅读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一、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1.1 问题的定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在学前阶段,儿童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打人、骂人、抢东西、不听话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认识和矫正是非常重要的。

1.2 问题行为的原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原因: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育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的能力较弱。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学前儿童所处的家庭、幼儿园或学校环境对他们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这些环境充满了冲突、紧张和负面情绪,那么学前儿童就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家长过于溺爱、严厉或者忽视孩子的需求,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行为。

1.3 问题行为的危害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际关系: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容易引起其他儿童的排斥和反感,导致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

(2)损害自尊心: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问题行为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同伴中失去尊重,从而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3)影响学习能力: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降低学习效果。

问题行为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进一步影响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措施2.1 加强沟通与理解家长和老师要学会与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家长和老师还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行为并进行干预。

2.2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需求,关爱和支持他们的成长。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强化法:当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正面的奖励和鼓励,以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频率。

2. 消退法: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不应给予任何注意和反应,逐渐减少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儿童逐渐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

3. 模仿法: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儿童或成年人的良好行为,逐渐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4. 塑造法:逐渐接近目标行为,逐渐改变中间的行为,最终实现目标行为的转变。

5. 渐隐法:逐渐将外部的辅助和指导减少,让儿童逐渐独立完成任务,最终实现自主完成目标行为。

6. 链锁法: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步骤,然后通过逐步练习和重复练习,让儿童掌握每一个小步骤,最终将它们串联起来,实现目标行为的完成。

7. 代币法:通过奖励代币的方式,鼓励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然后逐渐积累代币,最终实现目标行为的转变。

8. 自我控制法:让儿童自我观察、记录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逐渐自我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9. 系统脱敏法:通过逐步暴露儿童于恐惧或焦虑的事物或情境中,让其逐渐适应并克服恐惧或焦虑。

10. 厌恶疗法:通过给予儿童不适的刺激或惩罚,让其逐渐产生对不良行为的反感或厌恶,从而改变不良行为。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矫正,但具体应用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同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耐心和积极配合,逐步引导儿童改变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常用的矫正方法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常用的矫正方法

• 3、负强化
• 是指幼儿发出某一种行为,结果可避免厌恶刺激(或称负 强化物),则以后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 负强化基本原理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 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 程序:
• (1)确立目标行为。要说明用何种良好行为来替代不良 行为,不良行为最好是可观察的、可测量的。
• (二)基本步骤 • 1、放松训练 • 肌肉放松、消除紧张 • (1)准备动作 • (2)正式训练 • 2、建立焦虑事件等级
• 3、实施脱敏 • 想象脱敏、现实系统脱敏
• (三)适用于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变式 • 1、实践脱敏法 • 2、冲击治疗法 • 3、接触脱敏法 • 4、情绪性意象法 • (四)有效运用系统脱敏法的原则 • (五)对系统托民法的评价 • (六)适用人群
• 行为记录表是比较有效的强化因子。
四、模仿法
• (一)基本原理 • 一个有高度吸引力的“楷模”可以提供学习者所需要的信
息,让学习者能够很快获得新行为,而不一定要亲身经历。 模仿的效果取决于楷模的特性和观察者的认知活动,楷模 的影响力则取决于他本身的特性(地位、身份)及和学习 者的相似之处。
• 班都拉认为,行为主义将个体在做出反应得到了奖励,而 强化了自己继续做该行为的态度。但是,他的观察模仿不 是这样,个体可以不用自己做,只是透过观察他人的行为 而习得新的反应。
• (2)选择适当的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应该是在满意行为 出现时能立即终止的刺激物。
• (3)选定警告刺激。又称为条件厌恶刺激,是几秒钟后 厌恶刺激到来的信号。
• (4)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的诱因
• 矫正初期要尽量控制不满意行为的刺激,尽量消除对不满 意行为的可能的强化。

幼儿问题行为处理的常用方法

幼儿问题行为处理的常用方法

幼儿问题行为处理的常用方法
幼儿问题行为处理的常用方法包括:
1. 强化法:适用于矫正儿童偏食、多动、遗尿等,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孩子建立正常行为。

2. 惩罚法:适用于矫正儿童逆反性、攻击性等行为,可以适当地给予表情或者轻微的惩罚,使孩子意识到错误行为。

3. 负强化法:适用于矫正吮吸手指、咬指甲等儿童,可以通过负面的厌恶刺激进行矫正。

4. 消退法:停止对某不良行为的强化,使该行为逐渐消退。

5. 模仿法:通过模仿学习,儿童可以习得适当的行为方式。

6. 系统脱敏法:逐步暴露,帮助孩子面对恐惧,建立正常行为。

7. 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孩子理解合理情绪,建立积极的心态。

8. 渐进式放松训练:通过渐进式的肌肉放松训练,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建立正常行为。

9. 自我控制法:通过自我指导,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0. 行为塑造法:通过逐步强化,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1. 代币制:通过代币的积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强化,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常用的矫正方法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常用的矫正方法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常用的矫正方法1.系统脱敏法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抵制法,是指通过系统训练,采取一定步骤,按照敏感事物将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排列,逐渐训练个体心理承受力,增强适应力,从而最后达到对敏感事物不产生“过敏”反应目的。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系统脱敏法的变式(1)快速脱敏法或称真实生活脱敏法此法的主要特点是用造成恐惧反应的实际刺激物代替对它的想象;治疗者陪伴着病人通过一系列令病人感到恐惧的情景,直到抵达原先最害怕的情景而不再紧张为止。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病人。

例如,对于一个害怕拥挤和同生人接触的恐怖症病人,可以让他在治疗者的陪同下于清晨外面人少时乘车到闹市区去。

到达后先让病人在车内坐几分钟,如果不感焦虑,可鼓励他下车到商店门口走走……直到病人敢于进入拥挤的商店购物而无焦虑反应止。

(2)接触脱敏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特殊物体恐怖症,例如对蛇和蜘蛛的恐怖症。

接触脱敏法也采用按焦虑层次进行的真实生活暴露方法,与其它脱敏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两项技术—示范和接触。

让病人首先观看治疗者或其他人处理引起病人恐惧的情境或东西,而后让病人一步一步地照着做。

如果病人害怕的是一种东西,如蛇,那就让病人观看过治疗者触摸、拿起和放下蛇的示范后,先从事一些与接近、触摸蛇有关的一些活动,而后逐渐接近蛇、触摸它,直到敢于拿起它而无紧张感为止。

(3)自动化脱敏法根据同病人的一系列交谈的结果,治疗者将所识别出的病人的焦虑情境(如喧闹嘈杂的声音、拥挤的人群或爬行中的蛇)录音、录像,而后利用这些制备好了的录音、录像对病人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①病人可以在家里独立使用,而不必花费治疗者太多的时间;②病人可以依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脱敏的速度和进度,这有助于减少脱敏治疗中的一些不良反应;③录言和录像中可加入治疗者的指导和有关的治愈范例,从而也可起到指导与示范作用。

儿童生长发育的行为问题和行为矫正

儿童生长发育的行为问题和行为矫正

儿童生长发育的行为问题和行为矫正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行为问题是家长和教育者关注的重要方面。

儿童的行为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社交以及情绪发展等方面,因此,行为的矫正和引导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正方法。

一、行为问题的类型儿童的行为问题可以分为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

内部问题主要涉及儿童的内心情绪和思维方式,包括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外部问题则涉及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行为表现,例如攻击性行为、挑战权威、规则违反等。

二、行为问题的原因行为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遗传因素、早期经历、亲子关系、学校环境等都可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了解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矫正。

三、行为问题的矫正方法1. 建立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儿童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来发展健康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应提供积极的教育和支持,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并表达出对儿童的关心和支持。

2. 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当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

例如,给予奖励,赞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3. 情绪控制和冲突解决:教育者可以教导儿童学会控制情绪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绘本阅读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发展适应社交需求的方式:儿童需要学会合理地满足社交需求,并遵守社交规则。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组织互动、分享和合作等,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儿童的行为问题较为严重或长期存在,建议家长和教育者寻求专业帮助,如儿童心理咨询师或行为专家的指导,以制定更有效的矫正计划。

结语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的行为问题可能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定困扰,但通过正确的矫正方法和教育指导,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通过建立稳定的环境、肯定和鼓励儿童的积极行为以及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成为积极、自律和有责任心的成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发生率)呈
逐年上升的趋势。 + ——脑瘫发生率5‰;学习障碍5~10%;感 觉统合失调30%(北京46.29%,上海52.7%, 南京34.9%)。 + ——孤独症50万以上,分心多动孩子1000万 以上。 +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最为迅速、最为基础 的阶段。
+ 有的孩子动不动就打其他小朋友; + 有的孩子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不愿意和小朋
一、行为及行为问题
(四)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1.必要性 行为问题发生比较普遍 行为问题影响儿童身心发展 当前对行为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2.必然性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促进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需要
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
(一)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表现 1.儿童多动。多动又称活动过度,指自主或不 自主的动作异常性增多。在幼儿,表现为不安 静、活动量大、奔跑、蹦跳、见什么都要摸一 下、看一看,在家里翻坛倒罐、破坏东西。上 学后,不能安静上课,常做小动作,听课时与 同学讲话。异常多动的儿童其行为往往唐突、 冲动、不顾后果,这些性质也有助于区别正常 或异常。
1.不和睦的家庭因素

父母的谩骂和争吵,父母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 荣誉感,辱骂或殴打孩子,亲子关系不正常,情 感上被忽略或对立,导致孩子情绪波动大,常有 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 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得他 们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

他们不但可能患有与饮食、睡眠、呼吸、排泄等 方面的疾病,还可能对自己失去调节控制的能力, 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上的缺陷。
+ + + +
+
友一起玩; 有的孩子上课时总是走来走去,不远坐在座位 上听讲; 有的孩子走路不稳,总是要有跌倒的感觉; 有的孩子4、5岁了还不会穿衣服,上手工课笨 手笨脚; 有的孩子身体的某一部位,尤其是面部的某一 点总是在抽动; ……
一、行为及行为问题
(一)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1.行为的含义 (1)狭义的行为:个体(主要是人)能够被观察到的

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
(一)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表现 2.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注 意不是一种单独的行为,而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 征。儿童表现为分心、不稳定,不能使注意力长 久地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经常不断地由一个 客体转移到另一个客体。注意障碍可见于多种情 况,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注意力,在出现心理 应激、情绪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其他精神障碍 (如儿童期精神分裂症)或脑器质性损害时,也都 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父母角色不良会导致儿童行为越轨、性格
内向、社交能力差、恋父或恋母等。
7.抚养与家庭教育不当

民主型的教育
高控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坚定实施,对不
良行为表示不快,对孩子热情,对良好行为积极 肯定。

民主型的孩子
孩子独立性、主动性、自制力、自信心较强,待
人友好。

专制型的教育
高控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无条件实施,对



(一)生物学因素 (二)父母及家庭因素 (三)教育因素 (四)社会环境因素 (五)城市化因素 (六)其它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作用方面
2.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


3.生化失调
4.先天或后天生理性问题
1.遗传作用方面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曾患某种神经症或精神 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学习障碍(尤其是 阅读障碍)、各种残疾及过敏中毒史的,则其 他成员发生此类疾病的危险性较高。
特征; (2)行为可以测量; (3)行为可以由本人或别人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4)行为会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5)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6)行为既包括公开的可以观察记录的个体行动, 也包括隐蔽的无法直接观察的个体行动。
一、行为及行为问题
(二)行为问题及特征 1.行为问题的概念 行为问题(或称问题行为),主要指儿童偏离社会正
“核心家庭”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使家庭

结构越来越简单化,家庭中参与儿童教育
的人数减少,孩子缺少兄弟姐妹交往,影 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孩子易孤独。
4.家庭生活电视化

亲子交往减少,电视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伙 伴。孩子看电视无须交流,这样会带来一些 言语问题、交往问题;

电视内容的不可控性,会使孩子通过模仿出 现诸多问题等。
5.父母教育导向问题

市民社会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现象对孩子
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过 早教育、过度教育、过度管教等违背儿童身心 发展自然特点的做法会形成儿童焦虑症、多动 症、反抗与冷漠、早熟等现象。
6.父母角色问题

传统的观念:男主外,女主内;严父、慈
母或者严母、慈父;


父母角色分工不良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人才和教育资源分配竞争的焦点,片面 地将教育选拔功能职能化的结果便是片面追求 升学率,从而采取许多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
不良行为表示愤怒,甚至严厉惩罚,对孩子缺乏 热情。

专制型的孩子
胆小,不善与人交往,缺乏自信 说谎 反抗行为

放任型教育
对孩子热情,对良好行为积极肯定。很少对
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对不良行为很少批评。 (偷针与偷金)

放任型孩子
缺乏责任感,好冲动,自私自利、具有攻击
性,自制力差、意志薄弱。
2.过度保护

“ 襁褓延长” —— 父母包办、代替 —— 使孩子 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 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学;形成退缩行为;
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
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
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又
会造成情绪问题。
3.家庭结构简单化
4.先天或后天生理性问题

因妊娠中毒与过敏、出生缺陷、剖腹产综合症、 难产缺氧、各种身体损伤、代谢障碍、疾病感染、 中毒等因素而导致的各种先天或后天生理性问题,
一方面可能影响或限制个体的正常活动或交往机
会,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生理问题而感受较多的挫
折,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偏离。
三、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
(一)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表现 3.儿童攻击性的行为问题。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 人或其他目标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可表现为具体 行动.也可以表现为语言、文字攻击,客观上使别 人受到躯体或心理的伤害。在幼儿表现为打人、 冲撞、咬人、抓人、踢人、摔东西;学龄儿童多为 争吵、斗殴、破坏物品、威胁、骚扰他人.虐待动 物,至青少年期可发展成打群架及械斗、抢劫及 性攻击等。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攻击行为,女孩则 以语言攻击为多。
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



(一)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表现 6.焦虑的行为问题:波贝认为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两类,一是逃避 陌生事件;二是与依恋对象分离。 7.退缩的行为问题:当遇到陌生的环境或意外遭遇时,表现短暂 的退缩、胆小、害怕、局促或焦虑。部分个性内向的儿童在社 交场合较为退缩,是因为他们还未能学会如何与人和睦交往的 技能,对人际往来感到焦虑。 8.恐惧:正常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发生恐惧、害怕。 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些具体事物,如怕动物、怕陌生人、怕水、 也可以是一些抽象概念,如:怕被丢失、怕死、怕被拐骗等。 9.强迫的行为问题:2~8岁及青少年期是正常儿童出现一些强迫 症状的高峰年龄,几乎每一个儿童在游戏时都可出现一些仪式 性或强迫性行为问题,如认真地沿着人行道的缝线走、折手绢 要对得整整齐齐、反复提问同一问题等。
造成被动、退缩活动过度、情绪暴躁等现象。
3.生化失调




1、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导致多动症、注意 缺陷、学业不良等。 2、维生素缺乏:饮食结构影响着儿童的大脑工 作能力 3、内分泌腺功能失调:引起儿童早期大脑损伤 或身体状态的改变,并由此影响孩子的正常发 展。最典型的例子是甲状腺功能失调。 4、低血糖:可能导致学业不良、多动症等 5、其他因素:铅、食品添加剂、各种生物化学 环境等
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 1.诊断的依据 主观经验 统计分析 心理(行为)测验 原因症状 社会适应

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 2.诊断的标准 症状标准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病程标准 排除标准

三、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才竞争的低龄化趋势:以前“18岁定终 身”的说法已经不合适宜,出现“12岁定 终身乃至更早”的现象

学前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1.学前教育因素
人才竞争的低龄化趋势使教学内容重心下移,许 多幼儿园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措施和评估手段等 不当。 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幼儿园还办起了寄宿班、托 儿所——使得家长有条件以工作忙和幼儿园好等 为借口,置亲子感情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发展度外。 结果导致有的儿童思想负担重、压力大;有的儿 童人格扭曲(双重人格);有的儿童疲于奔命、 情绪紧张;有的儿童严重活动不足(感统失调、 多动症、害怕实践);重者发展为情绪问题儿童、 自闭症儿童。
或能够测量到的外显的反应或活动。 (2)广义的行为:个体能够被观察到或测量到的以及 不能被观察到的个体的外显或内隐的意识活动或反应。
一、行为及行为问题
(一)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2.行为的特点(美,米尔顿伯格,2000) (1)行为是人们所说所做的,是个体的行动而非静态



(一)生物学因素 (二)父母及家庭因素 (三)教育因素 (四)社会环境因素 (五)城市化因素 (六)其它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