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6张)
合集下载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点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2.三教开始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4.复兴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反佛教斗争: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知识点二:文化成就】
【知识链接】唐诗繁荣的原因:
(1)政治、经济基础: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2)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科举制促进文化的发展。
“以诗取仕”政策的推动。
(3)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课件8: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三、科学技术
时期 领域
人物
魏晋 南北 朝
数学 农学 地理学
祖冲之·南朝 贾思勰·北朝 裴秀·西晋
建筑
李春·隋朝
雕版印刷
—
隋唐 时期
火药 天文学
医药学
—
僧一行·唐朝 孙思邈·唐朝
—
成就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齐民要术》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中及唐 原祆朝 地教时 区(景
拜教 火( 教早 )期 已基 传督 入教
)
佛法交流
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 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 佛经翻译成汉文。
•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 至天竺,搜集大批梵文经典。
• 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 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
四、中外文化交流
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 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 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 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 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 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 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1 儒学的演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趋向融合
儒 学
渐趋融合
但并未合为一体
道
也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佛
教
教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佛道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三、科学技术
时期 领域
人物
魏晋 南北 朝
数学 农学 地理学
祖冲之·南朝 贾思勰·北朝 裴秀·西晋
建筑
李春·隋朝
雕版印刷
—
隋唐 时期
火药 天文学
医药学
—
僧一行·唐朝 孙思邈·唐朝
—
成就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齐民要术》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中及唐 原祆朝 地教时 区(景
拜教 火( 教早 )期 已基 传督 入教
)
佛法交流
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 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 佛经翻译成汉文。
•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 至天竺,搜集大批梵文经典。
• 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 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
四、中外文化交流
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 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 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 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 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 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 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1 儒学的演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趋向融合
儒 学
渐趋融合
但并未合为一体
道
也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佛
教
教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佛道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32张PPT)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 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谏迎佛骨表》 复兴儒学 背景:佛、道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观点: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2.道教的发展
时代
发展
魏晋南北朝 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麦 积 山 石 窟
龙门 摩崖 三佛 龛全 景
龙门 万佛 洞正 壁
反佛的斗争
(1)原因:佛教的传播危害百姓的利益和地主阶级的统治 (2)表现:范缜《神灭论》;北周武帝灭佛 讨论:如何看待北周武帝的灭佛?
直接目的:为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统治 积极作用:增加了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
唐朝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的发展
时代
发展
两汉 魏晋南北朝
武则天
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使臣西域求佛法,建 白马寺)
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 本土化
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 最大
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佛教盛行的原因: (1)社会基础:战乱、动荡,百姓需要精神寄托 (2)思想基础:佛教宣传来世说 (3)政治基础: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危害:
的诗反 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 “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 圣”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 近人,通俗易懂, 妇孺都会吟唱,深 受大众欢迎
(二)艺术
不以封将统由魏我(2((1)知隋建“治自晋国新圆.君 唐 经 者 发 至 古罗类楷12周书臣为济推到隋代、))率王颜之例空行自唐字日别书”法精作义,前开觉时体本东魏羲真算,分繁明,期的向到者父析荣、由山演唐汉晋之卿笔严笔小子文,兼繁西变朝数之化奠容到大过派南画整画第情繁定的简同程遣七。荣雄文,的了北详,简位的厚化汉云许原的政字冈多朝备实约《因物策字石使质形窟节特,用,《颜基、、和础字留征河结价勾兰氏体学南作逐生洛构值连亭 家步,阳两东隶羲品规的国形高不序庙范龙文汉草之化门化体断》碑、石都末楷称稳窟受》定、到年行“化甘唐钟真书。肃朝,等敦的繇卿圣煌巨书各莫大、、”高影法种飘端窟响王柳等。成书若正羲公代为体浮劲之权表一均云美、等特人种 已,,欧点物艺完矫雄阳术备若浑询;惊敦、王龙厚颜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8页)
(二)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新课讲授
(三)儒学式微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相关史料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
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
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②唐朝: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 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阎立本《步辇图》
新课讲授
2.艺术——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新课讲授
重点探讨 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 社会经济繁荣。
(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 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 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
新课讲授
魏晋玄学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3.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竹 林 七 贤 图
新课讲授
1.文学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人生哀伤与建功业交织
东汉末·建安文学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儒幸学甚中至积哉极,入歌世以,咏修志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6张PPT)
诗仙 诗圣
二、文学艺术
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盛唐
山水诗 “诗仙”
孟浩然《春晓》、王维《终南别业》 李白《将进酒》、《蜀道难》
“诗圣“
杜甫”三吏“、”三别“
中唐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晚唐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①战争频仍,社会动荡.;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 到挑战,③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 安慰。
道教
一、思想宗教
材料一: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 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道家的学术 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 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
一、思想宗教
1.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
马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佛道交融,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
渐趋中国本土化。受到尊崇。
3.南北朝时期反佛灭佛;
4.隋唐时期鼎盛: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
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唐高宗时期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医药学 唐朝孙思邈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
特点:1、重实用,轻理论; 2、多经验,少实验; 3、服务封建农业经济
二、文学艺术
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盛唐
山水诗 “诗仙”
孟浩然《春晓》、王维《终南别业》 李白《将进酒》、《蜀道难》
“诗圣“
杜甫”三吏“、”三别“
中唐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晚唐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①战争频仍,社会动荡.;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 到挑战,③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 安慰。
道教
一、思想宗教
材料一: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 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道家的学术 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 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
一、思想宗教
1.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
马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佛道交融,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
渐趋中国本土化。受到尊崇。
3.南北朝时期反佛灭佛;
4.隋唐时期鼎盛: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
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唐高宗时期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医药学 唐朝孙思邈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
特点:1、重实用,轻理论; 2、多经验,少实验; 3、服务封建农业经济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中外文化交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流
其他文化交流
隶草楷行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将列“圆举周历率”朝精算佞到佛小数的第皇七位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
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
魏晋至隋唐时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
(5)前夫代基佛础本及封夷建狄教育之因人素(,人与才条中件国) 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 我“服三国教;古合代不归字儒知体”,的君儒演臣主变,过之调程义吸佛,、父道 子之情。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政治上,主张“无为”; 生 活 作 风 上 要 任 其 “ 自 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 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 康、山涛、刘伶、阮咸、 向秀、王戎。七人是当 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魏晋南北朝:特点:承上启下、风格各异
(1)建安文学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
(2)陶渊明田园诗
(3)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乐府诗集》、《木兰诗》)
唐代文学 特点:文学高峰、黄金时代
概况: 初唐诗人:陈子昂、王勃 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李商隐、杜牧。
表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开放; 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 对外交往活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3张ppt)
唐朝
④ 盛唐 .
中唐 ⑩晚唐 .
山水诗 “诗仙”李白 ⑨“诗圣”杜甫.
孟浩然⑥春晓 .王维⑦ 山居秋暝. ⑧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吏”“三别”
白居易 《琵琶行》《长恨歌》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为什么他们的诗歌风格如此不一样?
雄奇飘逸,
想象丰富,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 白
道教广为传播 受儒学影响 主张③ “贵儒”“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④ . 本土化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⑤ 范缜 .反佛 北魏北周统治者几度灭佛
儒学家提出“⑥ 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唐朝
三教并行 韩愈提出⑦ 复兴儒学 .
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有时灭佛,但未从根本上 被遏制 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 ⑧禅宗 对后世影响最大
激昂奔放
社会发展影响诗歌的创
作,而诗歌的创作又反
沉郁顿挫, 语言精练细 腻,感情真
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 甫
挚动人
0
0 0
0
二、文学艺术
2.书法
(1)汉字的演变
(2)书法艺术
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④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 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 名。
(1)多元共生,三教合一趋势明显
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 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 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 一的社会思潮。画中释氏跌坐 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 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特别提示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 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 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2、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 和“尊道”。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2、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 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 诗文集。
(2)唐朝高僧鉴真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 日本,传授佛法。
3、其他方面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 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 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佛教的发展与挫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佛教也吸收 儒、道的精髓,渐趋本土化。
(2)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 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 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
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以老庄哲学为 骨架,杂糅儒家经义,以有无本末关系为中心问题,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 产生万物的根本;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主要代表 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特别提示
天文与历法是紧密联系的,但二者不能混淆。天 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而历法侧 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观察 天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而来的。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鲁迅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 唐诗,突出表达诗人的主体感受。
2、艺术(书法、绘画、石窟艺术):
• 书圣王羲之诸体兼精;楷书颜筋柳骨。 • 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
《洛神赋图》局部
画作描绘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 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 物描绘上,展现一种空间美。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东晋法显、唐代玄奘学习印度佛法。
法显留学印度路线示意图
•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 、舍利和梵文经典,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大雁塔。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东晋法显、唐代玄奘学习印度佛法。 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玄奘取得功绩的主观因素。
(1)
历史功绩: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产 生重大影响;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 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2)
主观因素: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潜心研究;才学 过人。
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开
D.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
• 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 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 壮之美”;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 、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2、艺术(书法、绘画、石窟艺术):
• 书圣王羲之诸体兼精;楷书颜筋柳骨。
王羲之楷书《乐毅论》局部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 唐诗,突出表达诗人的主体感受。
2、艺术(书法、绘画、石窟艺术):
• 书圣王羲之诸体兼精;楷书颜筋柳骨。 • 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
《洛神赋图》局部
画作描绘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 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 物描绘上,展现一种空间美。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东晋法显、唐代玄奘学习印度佛法。
法显留学印度路线示意图
•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 、舍利和梵文经典,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大雁塔。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东晋法显、唐代玄奘学习印度佛法。 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玄奘取得功绩的主观因素。
(1)
历史功绩: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产 生重大影响;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 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2)
主观因素: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潜心研究;才学 过人。
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开
D.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
• 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 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 壮之美”;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 、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2、艺术(书法、绘画、石窟艺术):
• 书圣王羲之诸体兼精;楷书颜筋柳骨。
王羲之楷书《乐毅论》局部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
第八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不能取代的功能。
现
材料一:佛佛教的教幻教想义能给力苦、迷难人人的民方以法精都比神传慰统藉的中国
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 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
统行治,者以便:达借到助“佛涅教槃”和境道界教。麻佛醉教这人一民套,说维明护苦难统和治解
决苦难的学说……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 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 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朱绍侯《中国古实 材料二: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
代史》
唯物
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 于死亡的恐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史观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传统民族文化影响,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解释
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
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
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
——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
十二讲》
①科技内容:实用性强,忽视理论研究; ②科技使用:重农抑商,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进一步转化的动力; ③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④研究方法:主要为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 ⑤主要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但对外来吸收较少。
大量僧尼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收归政府所有,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供 影响 养僧尼的经济负担;促进南北朝佛教的交流;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致衰
微不振,佛教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4张PPT)
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
求法长安学问僧高僧空海归东瀛
六、魏晋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
高僧来华
西行取经
鉴真东渡
学问僧来华
1、佛教的传播
东汉到北朝,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②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2、南朝梁武帝萧衍深谙儒释道三教,在他禅代南齐后,宣布不再侍奉道教,发愿信奉佛教,并下诏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皈依佛教;其诸子萧统、萧纲、萧绎等与名僧交往也日益频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佛教已成为国教之一 B.政权形式已变为政教合一C.三教合一局面已形成 D.儒道思想受到了佛教冲击
唐中期书籍中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孙思邈《千金方》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科技
自学探究:阅读课本48页科技,根据表格,梳理汉至隋唐科技的发展状况
五、魏晋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史料实证:1、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特质?
材料六:宏观考察,从魏晋—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 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种“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创的机制中,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开拓推入成熟、丰艳的境地。 ——周积明《魏晋—盛唐文化总体性论》
《虎溪三笑图》
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措施: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三教调和
隋朝王通“三教可一”,韩愈复兴儒学儒学平民化、大众化、义理化
求法长安学问僧高僧空海归东瀛
六、魏晋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
高僧来华
西行取经
鉴真东渡
学问僧来华
1、佛教的传播
东汉到北朝,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②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2、南朝梁武帝萧衍深谙儒释道三教,在他禅代南齐后,宣布不再侍奉道教,发愿信奉佛教,并下诏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皈依佛教;其诸子萧统、萧纲、萧绎等与名僧交往也日益频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佛教已成为国教之一 B.政权形式已变为政教合一C.三教合一局面已形成 D.儒道思想受到了佛教冲击
唐中期书籍中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孙思邈《千金方》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科技
自学探究:阅读课本48页科技,根据表格,梳理汉至隋唐科技的发展状况
五、魏晋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史料实证:1、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特质?
材料六:宏观考察,从魏晋—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 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种“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创的机制中,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开拓推入成熟、丰艳的境地。 ——周积明《魏晋—盛唐文化总体性论》
《虎溪三笑图》
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措施: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三教调和
隋朝王通“三教可一”,韩愈复兴儒学儒学平民化、大众化、义理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2)唐朝高僧鉴真次东渡, 历尽艰险最终到达 日本, 传授佛法。
3.其他方面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 成为当时 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 多使节和留学生, 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 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 市定居。
特别提示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 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 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2.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 和“尊道”。
(2)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6.医药学
(1)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问题探究: 从魏晋到隋唐科技繁荣原因
1. 魏晋到隋唐, 北方大融合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2. 魏晋到隋唐, 江南大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科技繁荣提供经济基础; 3. 魏晋到隋唐, 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科技繁荣提供必要条件; 4. 魏晋到隋唐, 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科技成就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造。
2.唐诗: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 近5万首诗歌, 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成为千古绝唱。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边塞诗 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 山水诗 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 诗仙 《将进酒》、《望庐山瀑布》 诗圣 《望岳》、《春望》、《春夜喜雨》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夜雨寄北》
3.其他方面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 成为当时 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 多使节和留学生, 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 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 市定居。
特别提示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 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 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2.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 和“尊道”。
(2)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6.医药学
(1)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问题探究: 从魏晋到隋唐科技繁荣原因
1. 魏晋到隋唐, 北方大融合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2. 魏晋到隋唐, 江南大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科技繁荣提供经济基础; 3. 魏晋到隋唐, 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科技繁荣提供必要条件; 4. 魏晋到隋唐, 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科技成就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造。
2.唐诗: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 近5万首诗歌, 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成为千古绝唱。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边塞诗 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 山水诗 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 诗仙 《将进酒》、《望庐山瀑布》 诗圣 《望岳》、《春望》、《春夜喜雨》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夜雨寄北》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4
三、科技的发展
思考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1: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材料2: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 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 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 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 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 和发挥影响。——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中国化的佛教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 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 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 文化圈”,汉字、儒学、中国 化佛教、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东 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特点: 双向交流; 范围广泛; 内容多样; 渠道众多; 以中华文化为 核心, 影响世界文明。 促进两国政治制度变革、 文化发展;促进日本和 朝鲜的转型和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
壹 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2
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任务:阅读课本45页,梳理儒学、道教、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时期传入中国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政 局 动 荡 冲击 战 乱 频 仍
君权
现实
西 神授 天意不显,君命多舛
汉
三、科技的发展
思考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1: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材料2: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 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 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 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 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 和发挥影响。——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中国化的佛教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 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 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 文化圈”,汉字、儒学、中国 化佛教、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东 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特点: 双向交流; 范围广泛; 内容多样; 渠道众多; 以中华文化为 核心, 影响世界文明。 促进两国政治制度变革、 文化发展;促进日本和 朝鲜的转型和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
壹 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2
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任务:阅读课本45页,梳理儒学、道教、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时期传入中国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政 局 动 荡 冲击 战 乱 频 仍
君权
现实
西 神授 天意不显,君命多舛
汉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9张)【课件57】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三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国 文学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至
艺术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隋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
的
域图》)
文
科技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
鉴真东渡日本 传授佛法
法师空海 长安求法
(2)经济贸易交流: ① 唐首都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 ② 中外商业经济贸易也往来频繁,有一些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
市定居。
(3)政治交流: 日本、新罗等国向唐朝派遣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考中进士。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对策: 1、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精神; 2、隋代王通指出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 3、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来规范他们。
大问题:为什么三国至隋唐时期呈现出思想多元、融合共生的特点呢?
(4)、面对这种思想出现多元态势,统治者采取了怎么样的态度呢?
统治者态度: 各有推崇 三教并行策略
大问题:为什么三国至隋唐时期呈现出思想多元、融合共生的特点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 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 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大问题:为什么三国至隋唐时期呈现出思想多元、融合共生的特点呢?
(1)、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的局面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打破?
董
君权神授
仲
舒 汉
三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国 文学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至
艺术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隋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
的
域图》)
文
科技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
鉴真东渡日本 传授佛法
法师空海 长安求法
(2)经济贸易交流: ① 唐首都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 ② 中外商业经济贸易也往来频繁,有一些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
市定居。
(3)政治交流: 日本、新罗等国向唐朝派遣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考中进士。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对策: 1、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精神; 2、隋代王通指出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 3、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来规范他们。
大问题:为什么三国至隋唐时期呈现出思想多元、融合共生的特点呢?
(4)、面对这种思想出现多元态势,统治者采取了怎么样的态度呢?
统治者态度: 各有推崇 三教并行策略
大问题:为什么三国至隋唐时期呈现出思想多元、融合共生的特点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 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 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大问题:为什么三国至隋唐时期呈现出思想多元、融合共生的特点呢?
(1)、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的局面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打破?
董
君权神授
仲
舒 汉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优质课件(共28张PPT).ppt
新课导入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儒道佛的发展、文艺科技、中外交流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0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02 文学艺术 03 科技 04 中外文化交流
明成化帝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并概括三国至隋唐思想发展的特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
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二. 文学艺术
文学
• 唐朝的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体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裁众多,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 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李白、杜甫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 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
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五:“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六:“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 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
——范缜《神灭论》
材料七:南北朝时期的僧尼人数和寺庙 (2) 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 社会问题?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
• 唐朝中期,韩愈等人发起古文运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尚文字顺畅简练,言之有物。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唐朝后期,带有配乐并且句式长短 不等的长短句开始流行,至五代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儒道佛的发展、文艺科技、中外交流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0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02 文学艺术 03 科技 04 中外文化交流
明成化帝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并概括三国至隋唐思想发展的特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
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二. 文学艺术
文学
• 唐朝的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体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裁众多,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 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李白、杜甫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 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
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五:“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六:“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 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
——范缜《神灭论》
材料七:南北朝时期的僧尼人数和寺庙 (2) 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 社会问题?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
• 唐朝中期,韩愈等人发起古文运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尚文字顺畅简练,言之有物。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唐朝后期,带有配乐并且句式长短 不等的长短句开始流行,至五代而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
(1)政治:国家的统一和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 (2)经济: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 (3)文化:教育发达,科举“以诗取士” (4)各民族、中外的文化交流频繁; (5)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 (6)吸收前代文学艺术精华。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 草书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 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 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周武帝宇文邕
唐武宗李炎
后周世宗柴荣
谏迎佛骨,是中国历史上儒佛矛盾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外来宗教与本土的传统思
想不相适应,经过几百年的磨合,佛教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 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当时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据儒学思想,提 出反佛的意见。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儒佛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暴发了。元和 十四年是开塔的时期,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 《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 佛求福,乃更得祸"。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
吴道子 大约生于约公元685年左右(唐高宗时期),少年 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 法,后发奋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 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 青之妙“。
送子天王图
钟馗图
科技成就
朝代
西晋
人物及成就 裴秀《禹贡地域图》》 书法:王羲之“书圣” 对外:法显
①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风狂放炽烈,是盛 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②他所抒发的“行路难”、“多歧路”的怀才 不遇的愤懑,与唐代社会崇尚积极进取、建功 立业的时代风气有关;
③其歌咏祖国的壮美山水,名篇名句迭出,这 与当时文人学士漫游天下的风气有关。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 《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 多首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独尊——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新的发展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
第 八 课
三 国 至 隋 唐 的 文 化
肆叁贰壹
中 外 文 化 交 流
科 技
文 学 艺 术
儒 学 、 道 教 与 佛
教
的
发
目 录
壹
儒 学 、 道 教 与 佛 教 的 发 展
创建背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 朝廷内,宦官与外戚尔虞我诈,轮番乱政; 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又逢连年灾荒, 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间惨剧,正是在这 种广大民众痛苦万状、已无生路的时势下,冀州巨鹿人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建黄巾军,提出"致太平"的理想, 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东汉反动统治者为目标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 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贰
文 学 艺 术
唐代文学
概况: 初唐诗人:陈子昂、王勃 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盛唐诗人:李白、杜甫; 中唐诗人:白居易 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
李白
李白(701--762)“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开元盛世(713--741)
祖冲之 圆周率
书法: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吴道子 “画圣”
天文:僧一行 子午线
唐
四大发明:雕版印刷、火药
对外:玄奘 天竺取经;鉴真东渡
医学:孙思邈《千金方》; 《唐本草》
唐诗: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2.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 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的 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代表作《春望》、《北征》、《三吏》、《三别》 (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金文 行书
大篆 楷书
小篆 隶书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始于晋代,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实用性很高。
颜体肥硕丰润、 点画厚重、结构 端庄雄伟、显示 出雍容大度的气 派。
柳体则点画瘦劲、 骨力遒劲、结构 严谨。二人有 “颜筋柳骨”之 誉。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女史箴图
原作已佚, 现存有唐 代摹本, 原有12段, 因年代久 远,现存 仅剩9段, 为绢本设 色,现收 藏于大英 博物馆。
顾恺之
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休息。 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 而来。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随从们目光呆 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画家巧妙地通过这 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 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曹植解玉 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 盾。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 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 若隐若现,舒袖歌舞。通过女神与众神仙的欢乐、嬉戏的热闹场景,为洛 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唐朝:武则天时期佛教在社会上也 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 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 世影响最大
麦
龙
积
门
山
石
石
窟
窟
云 冈 石 窟
敦 煌 莫 高 窟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范缜
形神之辩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消 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 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 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 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 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 名流驳得哑口无言
梁武帝定佛教为国教,四次出家。朝廷为给他赎身,累 计给同泰寺捐了五万万钱。因为梁武帝尚佛,全国的庙 宇越来越多,不做事的和尚尼姑越来越多,老百姓的赋 税越来越重,日子越来越难过,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 首歌谣:
梁朝佛寺满人间 和尚尼姑赛神仙 谁言佛教能救国 百姓哭地又喊天
后来梁武帝在“侯景之乱”中被软禁,被活活的饿死。他 死后不到十年,陈霸先废掉了梁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自 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陈。
张角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 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 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 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 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张角
佛教发展 两汉: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
明帝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 盛行;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 趋中国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