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初中生讲对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给初中生讲对联
摘要:对联,又名楹联、楹帖、对子、联语等。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讲究对仗工整,遣词典雅,寓意深刻,规格严谨。一般研究者认为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桃符。在教学中,从着眼于对联自身的特殊性,兼顾到它和整个文学艺术相联系的的共同性原则入手,使对联艺术更和谐地融入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也使初中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对偶的基本特质。
关键词:对联;起源;种类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小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入门的教育,我觉得很有好处。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汉语特性,开展诗词对联教学,学生感兴趣,有收获。这里,先谈对联教学。
一、与学生一起探究对联的起源
1、对联孕育于对偶修辞手法
对联区别于其他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联与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对偶,是我国汉语修辞格之一。《文心雕龙》有言:“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宛转相承”,“隔行悬合”。
对偶这一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
轻畸重。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很早就为人们所运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不胜枚举。
对偶修辞手法,在汉赋中得到了广泛而自觉的运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水之回雪。”(曹植:>),“汨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折兮,忽谬往而不来;临朱祀而远逝兮,中虚烦而益怠;莫离散而发曙兮,内存心而自持。”(枚乘:>)。
对偶修辞手法在魏晋时期的骈体文中达到了完善和成熟的程度。对联是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学艺术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完善才应运而生的,我们可以说,对联是对偶修辞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驱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祈福避祸。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便有人在桃木板上写上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又发展为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也叫“楹帖”。这种题桃符的楹
帖,便可以说是春联的雏形。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有的同学查了资料,说孔融客厅里的“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更早,引起大家热烈讨论。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到明朝时,春联便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的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据清人陈云澹>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由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并且,种类很多,和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
3、好事成双,汉族是非常喜爱对偶的。对联,可以说是从汉族的民族传统文化派生出来的独特产物。惟有从中国的汉族文化中,才产生出完美的对联作品。
汉族古老的哲学思想,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推演到六十四卦。但是,汉族的民族心理中,可又并不认为这个推演出来的模式是完美的。龚自珍诗中感叹“未济终焉心缥缈,万事翻从阙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
绕。”后来引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强烈共鸣。
不过,这个推演出模式本身就说明汉族是看重和喜爱偶数的。同时,汉族更认为“数奇”是不吉利的。就连孤单在上的领导者也很危险,有成为“独夫”的可能。汉族传统的建筑结构是四合院。各种大门,如殿门、辕门、院门等,全是两扇。陪衬正房的是东西厢房和两耳房。室内家具,也是一张桌子配两把太师椅。朝臣上朝,衙役站班,都分成两厢。这些都是民族心理在各方面的反映。可以说,汉族对对偶的喜爱,融汇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无所不在。
4、从汉语与汉字的角度看,单音节,那可是从一开始就给对偶准备了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载体条件。
汉语由单音节语素组成。由这样的语言载体构成的词汇,其中配合成对偶的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诸多广泛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具有这种天生的属对能力。绝妙处还在于,为了适用于记录汉语,汉字从其创制之始,就成为一种兼表形、音、义的单音节方块型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一般每个字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定的意义(有的字还不止一种意义),由一定的笔画构成方块字形。这就像同类形状的积木或方砖,能搭成一堵堵整齐划一的墙那样,为它们两两相对搭配造成了基本条件。
再看汉语的词、词组、句子的结构,也是相当整齐划一的。汉语词汇中的词,大部分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就是多音词,也是由一个个单音节构成的,同样很便于两两搭配。由这些词构成的词组和句
子,其结构搭配方式不多,不外有:联合(并列)和偏正、动宾(包括使动和意动等变通用法)、动补,以及仅为记音的不可分割的连写(联绵词、音译词语等)等等。因其有上述的单音节方块字为组成基础,所以同结构形式的两两搭配也很容易。总的来说,汉语和汉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就自然而然地给对偶创造了条件。在世界诸多语言文字中,这种特殊性质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有的。
通过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对偶是对联产生的先决条件和必然条件。汉族文化中的对偶的运用,使对联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分析了解对联的种类
1、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从后蜀主孟昶“题桃符”的第一幅春联的出现,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的普遍推广,在旧历“春节”时贴春联,就作为我国一种民族风俗习惯,一直绵绵流传至今。在封建官场,朝廷常见有“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读书人春联“效祖宗执笔,名垂青史;愿儿孙读书,身显庙堂。”
2、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后来,也常作为对联的雅称。“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孔府楹联)。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