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在中医内科中,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析几种典型病症的辨证与论治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我们以胃炎为例进行分析。

胃炎是胃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中医辨证中,胃炎可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滞质等类型。

对于阳虚质胃炎,治疗方法主要是补阳保胃,常用的药物有补中益气汤等;对于阴虚质胃炎,治疗方法则是滋阴清热,可使用龟龄集等中药;而对于气滞质胃炎,则需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汤等方剂。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以感冒为例,中医辨证主要将其分为表邪外袭、肺胃失调等类型。

对于表邪外袭感冒,治疗方法主要是辛散解表,药物有葛根汤等;对于肺胃失调式感冒,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可使用四逆散等方剂。

三、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等。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类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息风,可选用天王补心丹等药物;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治疗方法是清肝泄火,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四、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常见的疾病外,内科学中还涉及了诸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气阴两虚、痰湿阻滞等类型。

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补脾胃,可采用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对于痰湿阻滞型糖尿病,则需祛痰排湿,治疗方法包括用藿香正气汤等药物。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诊疗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症下药。

上述的例子只是简单的举例,实际上每一种病症都有更为复杂的辨证与论治方法,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在于细致入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希望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辨证类型,它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和血液凝滞的病理情况。

气滞血瘀辨证通常表现为气滞症状和血瘀症状的共同存在,具体的辨证表现与治疗方法如下:一、辨证表现气滞血瘀导致的辨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滞症状: 包括胸闷、脘腹胀满、嗳气、烦躁易怒等。

气滞还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失眠、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2.血瘀症状: 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如经络瘀阻导致的经痛、胸痛、腹痛等。

血瘀还可能导致皮肤瘀斑、瘀血淤结等问题。

3.舌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舌象常常呈现青紫、瘀斑、舌质暗淡等异常。

4.脉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脉象往往细弦或者沉迟。

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疏肝活血: 由于气滞血瘀的主要病机在于肝气郁结,所以舒肝活血是治疗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当归、川芎等。

此外,适当进行按摩、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有助于疏通气血。

2.理气解郁: 对于气滞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理气解郁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枳实、青皮等。

此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效果。

3.活血化瘀: 对于血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赤芍、桃仁等。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4.养血祛瘀: 气滞血瘀往往会导致血液不畅,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因此,补养血液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等。

此外,多摄入一些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也有助于补充血液,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总之,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是根据患者的辨证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加快疗效的显现。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导言:耳鼻喉科疾病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中医辨证论治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展开探讨,介绍常见疾病的辨证要点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清鼻涕、喷嚏等。

中医将鼻炎分为风寒、风热、湿热等不同证型,并采用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1. 风寒型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等。

治疗上,可选用温解表散寒、宣通鼻窍的方剂,如桂枝汤加味。

另外,草药羚羊角、防风、白芷等也有助于缓解鼻炎的症状。

2. 风热型鼻炎:表现为鼻痒、鼻塞、流黄涕、头痛等。

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麻黄汤加减。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3. 湿热型鼻炎:症状包括鼻塞、流脓鼻涕、嗅觉减退等。

治疗上,中医常选用清热利湿、通窍化痰的方剂,如茵陈蒿汤。

中药中常用的有黄芩、白术、苍术等。

二、中耳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耳炎是由于中耳黏膜的炎症引起的耳朵疾病,常见症状为耳痛、听力减退、耳鸣等。

中医的辨证论治能有效地缓解中耳炎的症状及炎症反复发作。

1. 风热郁结型中耳炎:症状为耳痛、耳塞、鼓膜发红等。

治疗上,宜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如龙胆泻肝汤。

中药常用黄连、金钱草、蒲公英等。

2. 痰湿阻络型中耳炎:表现为耳痛难忍、耳鸣、耳鸣等。

治疗上,宜祛痰化瘀、通络止痛,如香薷麻沸散。

常用中药有防风、蔓荆子、郁金等。

3. 肾虚火旺型中耳炎:主要症状为耳鸣、听力下降、耳闷等。

治疗上,宜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汤。

中药常用黄柏、麦冬、玄参等。

三、咽喉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发炎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为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

中医辨证论治咽喉炎能够祛除炎症,缓解症状。

1. 风热咽喉炎:主要表现为咽痛、红肿、声音嘶哑等。

治疗上,可选用清热解毒、清上焦的方剂,如麦门冬汤。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医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自己的临床实践。

下面将列举几个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辨证遇难题在中医临床工作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然而,有时中医师在面对疾病时可能会遇到难题,无法准确判断病情所属的证候。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辨证。

解决方案:1. 借鉴经典书籍和医案,通过研读典籍,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升辨证水平。

2. 积累临床经验,通过实践加深对各类疾病的辨证能力,灵活运用辨证方法。

3. 多与他人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与其他中医师分享经验,借鉴他人的思路和经验。

二、处方用药风险中药处方是中医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恰当的处方用药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例如,药物过于复杂、药物搭配不当等。

解决方案:1. 严格按照中医理论处方,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选择药物。

2. 多观察用药效果,根据患者的反应和体验,及时调整处方药物的配伍和剂量,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3. 关注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差异,个体化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三、医患沟通问题中医临床工作中,医患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是,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医患之间可能出现沟通障碍,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

解决方案:1. 提高沟通技巧,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建议。

2.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避免使用医学术语,确保患者能够理解。

3. 尊重患者的选择权,根据患者的意愿进行医疗决策,与患者形成共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四、诊疗误区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中医师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诊误治的情况。

这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解决方案:1. 加强自身的学术知识,不断学习和修炼,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降低误诊误治的概率。

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源远流长,经验丰富。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中医临床也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辨证难题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关键环节,但有时会面临辨证难题。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发病情况复杂,多种证候共存,或者是症状表现模糊不清。

解决方法:1. 系统观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和身体状况,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

2. 经验借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参考前人的经验借鉴,加强自身的辨证能力。

3. 互诊讨论: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与同事进行讨论,共同寻求辨证的最佳策略。

二、疗效不佳有时候,在中医治疗过程中,会遇到疗效不佳的情况。

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出现反复复发的情况。

解决方法:1. 查找原因: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需要仔细回顾治疗过程,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

可能是诊断不准确、治疗方法选择不当,或者是患者不配合治疗等原因。

2. 修正治疗方案:根据问题的具体原因,对治疗方案进行修正。

可以尝试调整药物配方、改变治疗手法等,以提升疗效。

3. 引入辅助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中医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中药外用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三、规范化需求在现代医学环境中,中医临床实践也需要符合规范化要求。

这包括临床记录、药物管理、医疗设备使用等方面。

解决方法:1. 规范记录:中医医生应遵守规范化的临床记录要求,详尽记录患者病史、体征、诊断、治疗方案等信息,以便于日后回顾和参考。

2. 药物管理:中药方剂的调配、药材质量的保证等,都需要严格依照规范进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医疗设备使用:中医医疗设备的使用也需要符合规范,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四、传承问题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传统,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

然而,因为现代化对中医的冲击,中医传承问题逐渐凸显。

许多中医知识和技能面临流失和失传的困境。

中医病案质量常见缺陷与应对策略

中医病案质量常见缺陷与应对策略

中医病案质量常见缺陷与应对策略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病案中常见的缺陷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中医病案质量。

方法:通过检索文献,总结多数医院中医病案常见缺陷和整改措施,总结共性问题,提炼有效措施,对提高病案质量提供方法及思路。

病案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中医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的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病案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环节之一,病案的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的书写不仅客观、完整、连续地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同时也是医院医护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更加为医疗教学、科研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更是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数据数据来源资料,也与医保付费密切相关。

基于以上所述病案的性质,病案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就在于,从医院角度来讲,能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水平;从国家层面来看,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从公民和社会角度来说,是保障公民权利的表现,是基本医疗保险甚至商业保险的要求。

影响病案质量管理的因素有很多,通过检索文章,选取5篇有代表文章,见表1,分析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尝试探讨医院病案常见缺陷和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为临床医师书写病案规避常见问题和病案质控工作提供思路和改进方法。

表1各医院病案常见问题常见问题材料1.未有效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影响患方判断和选择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落实不到位,未及时纠正漏诊,误诊3.术前讨论记录不规范,风险评估不足,缺乏应急处置预案4.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不及时,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5.病情报告制度执行不严格,延误诊治时机某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46例医疗纠纷病案[1]1.病程记录缺陷为主,首程中又以诊疗计划缺陷最多,其次病例特点无中医内容。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为人们的健康贡献着力量。

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临床工作中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中医证候辨识不准确中医临床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辨证施治,但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证候的辨识不准确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错选方剂或者施以错误的治疗方法,影响治疗效果。

解决方案:1. 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

只有对中医理论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地辨识证候。

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等方式进行学习。

2. 收集临床经验。

多与有丰富经验的老中医进行交流,向他们请教疑难问题,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提高辨证能力。

3. 增加临床观察时间。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证候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辨证水平。

4. 借助现代医疗技术。

结合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现代医疗技术,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问题二:草药剂量计算不准确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使用。

但是,草药剂量的计算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出错的过程,如果计算不准确,可能导致用药过量或过少,影响疗效。

解决方案:1. 学习草药剂量计算的方法。

在药学课程中学习草药剂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计算公式的使用。

2. 使用药典和草药配伍数据库。

药典中一般都会提供草药剂量的参考范围,可以根据药典的推荐进行剂量计算。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草药配伍数据库,提供各种草药的标准用量,方便用药计算。

3. 经验积累。

在实践中,尽量记录用药的剂量和疗效,逐渐积累经验,掌握不同疾病和病情所需的草药剂量范围。

问题三:针灸操作技巧不熟练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

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遇到针灸操作技巧不熟练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疼痛、出血等不良反应。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躯体化障碍文章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躯体化障碍文章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躯体化障碍文章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它表现为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和疼痛,但在身体检查中却未发现任何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这种情况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给医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传统中医认为,躯体化障碍是由于情志失调、气滞血瘀等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所致。

因此,在治疗躯体化障碍时,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躯体化障碍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心悸、头晕、眩晕等,伴有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2.肝郁脾虚型肝郁脾虚型的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不稳、易怒、失眠、食欲不振等,伴有头晕、疲乏、腹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所致。

3.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的患者常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等,伴有腰酸背痛、夜尿频多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情志失调导致心肾相互失调所致。

二、治疗原则1.理气活血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中医采用理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丹参等,可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2.调理脾胃对于肝郁脾虚型的患者,中医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党参等,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益气养阴对于心肾不交型的患者,中医采用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黄精等,可补充气血精华,改善心肾功能失调所致的症状。

三、针灸治疗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情志状态,对于躯体化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太冲等。

针刺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四、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躯体化障碍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调配。

常用方剂有桂枝茯苓丸、逍遥散等。

五、心理治疗躯体化障碍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心理治疗在综合治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总结,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心得体会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对于中风的治疗也有着独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个人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的心得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诊疗方法,它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并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这样的治疗方法在中风治疗中也同样适用。

中风分为主病和兼病,主病指中风的原病,而兼病则是指在原病的基础上出现的其他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中风的主病和兼病,根据不同病症进行综合治疗,从而达到治愈中风的目的。

首先,在辨证过程中要准确判断中风的主病和兼病,这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医学知识和辨证能力。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仔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从而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

其次,在论治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中风的早期阶段,医生可以采用中药逐渐调理身体,增强病人的体质和免疫力。

而在中风的晚期阶段,则需要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并结合药物治疗,加速病人康复。

最后,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应该在指导病人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加速病人的康复。

相较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注重综合治疗。

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注重从整体上调理身体,而不仅仅是对症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病人不仅能够得到当下的症状缓解,还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从根本上解决病症。

而且,中医药物的治疗作用温和,较少出现副作用,非常适合长期服用。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风是一个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而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相信将在中风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典四大问题解读

中医经典四大问题解读

中医经典四大问题解读1. 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一种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主要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部分组成。

- 阴阳五行: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五行则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

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阴阳失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失调都可能导致疾病。

- 脏腑经络:中医将人体内的各个器官分为脏腑,并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

经络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传变的途径。

- 病因病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强调内外因的作用,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都可能导致疾病。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疾病注重辨证,即分辨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变部位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中医治疗的常见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

- 草药治疗:通过草药的性味归经理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消除病因,恢复健康。

- 针灸: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施针,刺激经络系统,以达到调整气血、疏通经络、祛病强身的目的。

- 推拿:通过手法按压身体的特定部位或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 拔罐:利用罐子造成局部负压,使皮肤局部充血、淤血,以达到通经活络、散寒解毒的效果。

- 食疗:通过食物的性味归经理论,选用适当的食物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增强体质,辅助治疗疾病。

3.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中医养生保健强调“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注重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 调饮食:饮食应根据个人体质、季节变化来调整,宜清淡、均衡,忌辛辣、油腻。

- 调情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对身体造成伤害。

-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温和促进气血循环。

- 规律作息: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保证充足的睡眠。

- 中医干预:定期进行针灸、推拿等干预,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通过辨证施治,以解决人体内外疾病的方法。

而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

一、寒热分型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机分析,将疾病分为寒病和热病,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机,中医辨证论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1. 寒病的治疗原则寒病是由于寒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寒中感冒、寒疝、寒疮等。

治疗寒病的原则是祛除寒邪。

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寒病的病机,比如寒疝的症状表现为腹部寒冷、喜温喜按,治疗原则是温中散寒,可以采用艾灸、温针等方法。

2. 热病的治疗原则热病是由于热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热感冒、热毒疮等。

治疗热病的原则是清除热邪。

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热病的病机,比如热感冒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喉痛等,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可以采用清热药物、火针等方法。

二、虚实分型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机分析,将疾病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机,中医辨证论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1. 实证的治疗原则实证是指病机表现为实证状态,如实热、实痰、实瘀等,常见的有外感实证、内伤实证等。

治疗实证的原则是清实泻实,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实证的病机,如外感实证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治疗原则是疏风解表,可以采用发散风邪的药物。

2. 虚证的治疗原则虚证是指病机表现为虚损、气血不足、阳虚、阴虚等,常见的有气虚、血虚、阳虚等。

治疗虚证的原则是补益虚损。

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虚证的病机,如气虚的症状表现为气短、懒言、乏力等,治疗原则是益气补虚,可以采用补气药物。

三、气血津液分型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机分析,将疾病分为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机,中医辨证论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1. 气虚的治疗原则气虚是指人体气血不足,常见的有气虚体倦、气虚乏力等。

中医辨证论治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论治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评价方法
采用量表评分、实验室检查、患者自述等方式进行评价。量表评分包括症状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等,可以客观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实验室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生理 指标的变化;患者自述则可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治疗满意度。
05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探讨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识别
01
中医辨证论治在免疫系统疾病 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和 推广,部分西医同行对其持怀 疑态度。
THANKS
感谢观看
随着中医辨证论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其治疗效果和可重复性将得到 进一步提升。
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前景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01
02
03
04
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在免疫系 统疾病中的诊疗规范,为临床
实践提供了指导。
02
中医辨证论治的标准化和规范 化程度较低,导致不同医生对 同一疾病的辨证结果和治疗方 案存在差异。
03
现代医学对免疫系统疾病的认 识不断深入,但中医辨证论治 在该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 用相对滞后。
改进措施建议提
1
加强中医辨证论治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宣传和推 广,提高公众和西医同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过敏反应性疾病
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表现为鼻塞、流涕、喘息 等。
西医治疗现状及挑战
西医治疗免疫系统疾病主要采 用药物治疗、免疫疗法等手段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 、激素等药物,但长期使用可
能带来副作用。
免疫疗法如生物制剂等,对部 分患者有效,但价格昂贵且需 长期治疗。
西医治疗面临的挑战包括疾病 复发、药物抵抗、患者生活质 量下降等问题。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中医辨证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原理,通过对临床疗效的观察、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效的分析,发现中医辨证治疗在高血压患者中具有显著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优势,强调了其在未来研究中的重要性。

综合分析显示,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有望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展望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和方法,将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疗效、药物疗效、针灸疗效、推拿疗效、优势、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

高血压长期不得到有效控制会增加心脏、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脏病、中风等严重后果。

高血压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

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如果不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很容易发展为其他慢性疾病,加重病情。

除了对个体健康的危害外,高血压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高血压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

高血压也会占用医疗资源,增加社会的医疗负担。

高血压的严重危害不仅体现在患者个体层面上,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及时对高血压进行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1.2 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性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的也会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体质特点,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综合施治,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通过调理患者的体质,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避免药物依赖,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中医辨证治疗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2. 正文2.1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原理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原理主要是基于中医对于高血压病机病因的理解和诊断。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中医行业工作中,从业人员面临着一些常见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诊断与治疗、工作流程、医患关系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升中医行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合理且可行的方法。

一、诊断与治疗问题1. 病情辨识困难:中医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有时可能会出现无法准确判断病情的情况。

解决方法是加强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辨证能力。

此外,与其他医生进行病例讨论,互相学习和交流也是提高诊断水平的有效途径。

2. 疗效不理想:中医治疗常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坚持,对于一些顽症或慢性疾病,疗效不理想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

解决方法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增加对病情给予客观、合理的解释,并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3. 草菅人命现象:在中医行业中,有一些不合规范的从业人员存在草率对待患者生命的现象。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着中医的形象和信誉。

解决方法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整体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

二、工作流程问题1.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中医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的患者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

解决方法是加大对中医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中医人才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并推动中医与西医的融合,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2. 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相比西医,中医的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这限制了中医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解决方法是加强中医相关科研机构的建设,鼓励中医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推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和创新。

3. 信息化建设滞后:一些中医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滞后,导致医疗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和交流不便捷。

解决方法是加大对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并促进中医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医患关系问题1. 沟通不畅: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但有时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不畅,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论述

中医论述

中医论述题1.古文解释:分析题目定义,再结合实际回答2.中医的治疗原则:先思考病机是什么,病因是什么,病因是什么,发病部位在什么地方,在推论治疗原则。

3.如果是辨证论治:首先考虑可能出现的政治分类,答题顺序先虚实寒热辩证;再脏腑传变辩证,也可以考虑经气血津液和三焦辨证1.痰湿咳嗽有那些主证?如何治疗?临床可见哪些病理演变?痰湿咳嗽的主证是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谈多易咳,因痰而咳,痰粘腻或稠厚成团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为甚,进甘甜油腻食物复加重。

常兼见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象儒滑。

治疗当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如:苍术厚朴杏仁等。

一因气不化津,停而为饮,或成痰饮咳嗽,表现为寒饮伏肺证;一因肺脾气虚,病延及肾,成为“肺气虚寒”的慢性咳嗽或咳喘2.哮喘如何与喘证支饮相鉴别?哮喘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喘必兼喘,但喘未必见哮。

哮指响声言,喉中哮鸣有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

支饮亦可表现为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疾病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为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音,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差别。

3.如何鉴别虚喘与实喘?实喘多见病程短,起病急,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虚喘常见病程长,病势缓,时轻时重,遇劳及甚,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微弱或浮大中空。

喘证的治疗原则:实喘其治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气,区别寒热痰的不同,采用温宣清肃化痰等法;虚喘治在肺肾,尤其以肾为主,治疗应予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肾纳肾益气养阴等法。

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4.什么是虚喘“上实下虚证”?试述其病机证治。

所谓喘证的上实下虚是指痰气壅盛于肺,肾元亏损于下的肺实肾虚之喘证其病机为痰浊壅盛于肺,肺失宣肃,肾气亏损于下,气失摄纳,肺肾同病,邪实正虚。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在中医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临床实践、药物应用、病人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讨论中医临床工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病人问诊不清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病人的问诊情况往往不够明确,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解决方案:1.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描述,并提出相关问题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2. 详细记录病人的症状、疾病史和生活习惯等,以便更好地分析和判断。

3.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如观察病人的体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以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二、治疗方案不准确中医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对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中医诊断常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有时可能存在方案不准确的情况。

解决方案:1. 加强对病人的全面观察,包括舌诊、脉诊等,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2. 多与有丰富经验的中医专家讨论和交流,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并改进治疗方案。

3. 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了解最新的临床治疗线索和研究成果。

4. 借助现代医学技术,如中医药与西药的结合,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药物应用不当中药在中医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药物应用不当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

解决方案:1. 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辨证施治,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和药物组合。

2.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过量或过长时间使用中药。

3. 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和病情调整药方,个体化用药。

4. 针对慢性病患者,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使疗效持续有效。

四、病人遵循治疗方案困难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有些病人可能面临生活方式、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困难,导致难以遵循治疗方案。

解决方案:1. 加强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说明治疗必要性和预期效果,增强他们的治疗信心。

2. 简化治疗方案,避免过度繁琐和负担,提高病人遵循的可行性。

3.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痛经是女性经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因此,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也备受关注。

下面将对该病症的病机病因、中医辨证论治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启示。

病因病机寒凝气滞和血瘀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

1. 寒凝气滞寒凝气滞主要是指经期或前期因寒邪侵袭,气机不畅或情志不畅,造成子宫寒性凝滞,经脉气血不畅,形成经络不舒畅所引起的疼痛。

临床表现为痛经的程度较剧烈,但痛经的时间不长,多在月经前后几天出现。

2. 血瘀血瘀则是指经期因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的止血则会长期滞留在子宫内部形成的问题。

因此,女性体内的血液循环不良,经血不畅,导致经血凝结不易排出且经血颜色深而质地稠厚,影响子宫和脏腑的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为痛经的程度较轻,但经痛的时间较长,且疼痛呈现阵发性。

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汤剂中医中的许多重要方剂对于痛经的治疗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桂枝加芍药人参汤、逍遥散、六味地黄丸等。

其中,桂枝加芍药人参汤是经典痛经汤剂,主要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逍遥散则是主要起到调气养血的作用,六味地黄丸则主要起到养血健脾的作用。

2.针灸和艾灸针灸可以有效地改善痛经症状,促进气血运行,开通经络。

例如使用梁丘功的松果穴,可以调节机体身体机能、温热子宫,而日本流派的用针技法则针灸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点刺或按摩,达到抒缓经痛的目的。

同时,使用艾灸疗法也可达到同样效果,经常使用的穴位包括神阙穴、三阴交、关元等。

3.食疗对于痛经的改善,食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建议饮食应以清淡、保健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粮,尽量减少食用油腻、辛辣、过冷及过度制热、含脂肪太高等食品,调节体质。

总之,中医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方法丰富多样,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针灸以及食疗等治疗手段,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的治愈率,促进病情快速恢复。

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

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

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每每听说的“辨证论治”到底是什么意思?望⽽知之谓之神,闻⽽知之谓之圣,问⽽知之谓之⼯,切⽽知之谓之巧。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的特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法,任何疾病的发⽣、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

症:是指疾病的个别表⾯现象。

是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呕吐等,⽽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脉象、⾆苔等。

症状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辨证的主要依据。

证:是由症状组成的,⼜称证候。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为疾病处于某⼀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

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机体⾃⾝的调节能⼒;反映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为治疗提供了正确的⽅向。

由于证包括了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因⽽它⽐症状更全⾯、更深刻、更正确地揭⽰了疾病的本质。

病:是疾病,⼀种病理过程。

在⼀定致病因素的作⽤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杂乱,表现出脏腑组织的⽣理功能或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和机体对环境适应能⼒的下降,妨碍了机体正常的⽣命活动,因⽽出现⼀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进⽽影响机体的活动能⼒,便称之为疾病。

病、证、症:症与证虽然与病有密切关系,但疾病既不单是⼀个突出的症状,也不单是⼀个证候。

每⼀种病都有它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其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可产⽣不同的证候。

每种病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因⼈、因时、因地⽽异,各种不同的证候⼜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可见疾病与单⼀的症状和证候是不同的,病、证、病三者既有密切联系,⼜有严格区别。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反馈,将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

住院病历中医辨证常见问题浅析

住院病历中医辨证常见问题浅析

住院病历中医辨证常见问题浅析
胡磊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2(10)2
【摘要】笔者在对我院终末中西医结合住院病案质控中发现中医辨证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如下:辨证分析过于简单,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一元论思想;病因病机分析不够深入,舌脉分析简单;缺少疾病标本缓急、转归、预后、病情演变的分析;上级医师查房对辨证缺乏指导及提高的意义;辨证中不注意使用中医术语等.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引起临床医师注意,加以改进提高,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病案书写水平及诊疗水平的目的.
【总页数】3页(P230-232)
【作者】胡磊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病案室,北京,10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中医住院病历书写常见问题与原因分析* [J], 张会永
2.住院病历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J], 李萍;陈智慧;姜艳;张兰
3.肿瘤专科医院住院病历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J], 程斌;翁琳;王增;郑小卫;杨国浓
4.住院病历常见错误有哪些? [J],
5.住院病历常见错误浅析 [J], 王延红;李建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锁骨中医辩证治疗方案

锁骨中医辩证治疗方案

锁骨中医辩证治疗方案1. 引言锁骨是人体骨骼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胸壁前上方,具有连接肩胛骨和胸骨的作用。

锁骨受到外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骨折、脱位等损伤。

传统中医学认为,锁骨的健康与人体的气血运行、阴阳平衡等密切相关。

本文将针对锁骨相关疾病,就中医辩证论治方案进行探讨。

2. 锁骨常见疾病及病因锁骨常见的疾病包括锁骨骨折、锁骨脱位等。

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外伤外伤是导致锁骨骨折、脱位的常见原因。

如车祸、摔倒、运动伤害等外力撞击或异常扭转,都可能导致锁骨损伤。

2.2 健康问题某些健康问题也会增加锁骨受伤的风险。

例如,骨质疏松、肌肉无力、关节问题等,会使锁骨更加脆弱或易受伤。

2.3 其他因素除了外伤和健康问题,不良的生活习惯、姿势不良、过度劳累等也可能导致锁骨疾病发生。

3.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中医辨证治疗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下面将根据锁骨相关疾病的不同病因和病机,提出相应的辨证治疗方案。

3.1 锁骨骨折3.1.1 病因病机•病因:外伤、跌打等。

•病机:气血瘀滞、经络阻塞,导致骨骼疼痛、活动障碍。

3.1.2 辨证施治3.1.2.1 气血瘀滞证•症状:锁骨局部疼痛、淤血、紫斑,运动受限。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血通络丸: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等。

–跌打活血散:当归、川芎、红花、藁本等。

3.1.2.2 经络阻塞证•症状:锁骨区域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治疗原则:活络化痰,舒筋止痛。

•处方:–舒筋活络丸:川芎、当归、独活、秦艽等。

–通络消肿丸:川芎、赤芍、秦艽、苍术等。

3.2 锁骨脱位3.2.1 病因病机•病因:外伤、过度劳累等。

•病机:肌肉、韧带松弛,导致关节错位,出现疼痛、畸形等症状。

3.2.2 辨证施治3.2.2.1 肌肉松弛证•症状:锁骨区域疼痛、松弛,肩部下垂。

•治疗原则:收引筋骨,固涩脱位处。

•处方:–强筋壮骨丸:巴戟天、桑寄生、五味子、续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3-07-31T14:20:58.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徐建宏1 温俊贤1 王耀祖2 杜彦军2 周军2 杜军平2
[导读] 西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多请教中医师,对于中医病历的正确书写,和临床正确选用中成药,当会有所裨益。

徐建宏1 温俊贤1 王耀祖2 杜彦军2 周军2 杜军平2
(1秦安县千户乡中心卫生院 741618;2秦安县王窑乡卫生院 741600)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381-02
【摘要】为了提高临床科室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在有关医院的支持下,我们随机抽查了2008-2012年部分医疗机构中医住院病历200余份,从病史资料、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证侯诊断、治则治法、依法组方,合理选药、体现理法方药的完整统一等六个方面,分析中医辨证论治中常出现的问题,以期对中西医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辨证论治病历问题
中医辨证论治是以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判断得出证候诊断,进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故中医辨证分析强调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判断准确,结论正确,遣药组方合理。

我们在抽查时发现,部分中医病历病史资料和辨证论治有较多的问题。

一、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错误
(1)病史资料不详细、不具体,舌、脉象描述不准确、缺如,或在个人不同病历中形式雷同;(2)辨证依据不充分,说理不透彻,缺乏严密的逻辑,或将中医辨证论治分析写成病因病机分析;(3)证侯诊断不全面,不准确;(4)治则治法不全面,不妥当;(5)遣药组方不合理;(6)理法方药不完整,不统一。

二、典型病历分析
如某院消化内科病历:(1)病史资料:患者于2年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嗳气,呃逆,伴间歇性便秘,曾在基层某医院钡餐透视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奥美拉唑、654-2、吗丁啉、消化酶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其后病情反复,2月前因饮食不当,疼痛加重,遂来我院求治……(2) 体格检查: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中医辨证论治分析: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患者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致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

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气机郁滞(气滞血瘀,食宿停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4)证候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证。

(5)治则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6)方药:白芨+云南白药。

详细、准确的中医四诊资料是进行辨证论治的前提,这则病历在病史资料中对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如喜温喜按与否,疼痛发生在食前或食后等),程度,有无反酸等均未予描述,主要症状描述不清楚或不透彻,中医辨证论治缺乏依据,本身容易导出错误的辨证论治;依据体格检查,似属脾胃虚弱证,但证候诊断却为“湿热中阻证”;辨证分析中未经分析论证,先入为主地提出“胃脘痛”的中医病名,然后毫无逻辑和调理地堆砌了一些中医名词,与辨证分析几乎谈不上关联;其辨证分析结论是“胃脘痛,肝郁气滞”,证侯诊断却是“胃脘痛,湿热中阻证”,辨证与诊断相互矛盾,且与病史资料不符合;治则治法是“益气健脾,养血止血”,又与本人的证候诊断相矛盾;所选方药是“白芨+云南白药”,方药非中非西,不能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特色;理法方药风牛马不相及,互不统一。

三、讨论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通过正确掌握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准确的中医证候诊断,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目的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故提高中医中医辨证论治水平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对西医专业医师来说,写好中医病历确非易事,这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我们发现,部分医师所写的中医辨证论治,漏洞百出,反映出对中医理论不熟悉,为了应付中西医结合病历要求,胡乱编凑,或复制同类病例,使得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表现出较严重的形式化倾向。

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还须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中医辨证论治病历记录的另一重要意义是承担法律文书的作用。

从病历中列举的证素来分析,因辨证论治结论不准确,直接影响到选方用药的正确性,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较为合理的辨证论治分析,并没有指导正确的临床遣药组方,这在某些基层医疗单位表现较为突出。

如有些病历中列举的方药和实际医嘱选方用药呈两套方案,如此做法,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生首先置自己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还有选用中成药不符合辨证论治精神的情况较为多见,临床选方用药比较混乱。

某地曾发生过高血压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引发的医疗纠纷,但我们抽查发现,高血压病使用参麦的情况较普遍。

参麦注射液之主要成分为人参,其性热而补气,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应属不妥。

还有如冠心病中医辨证属心气不足,中药选方保元汤,但同时静脉滴注丹参酮等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患者在气虚的同时,是否合并血瘀,病历中并未提及血瘀的诊断依据,故选用活血化瘀药就不合理,从理论上说,单纯的气虚证,如使用化瘀消伐药物,会加重气血的耗散,属虚虚之弊。

甘肃省卫生厅近年来举办西学中培训班,给西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

西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多请教中医师,对于中医病历的正确书写,和临床正确选用中成药,当会有所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