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乐到实现_实现幸福感概观
如何在生活中得到幸福感和快乐感
![如何在生活中得到幸福感和快乐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d18dc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d.png)
如何在生活中得到幸福感和快乐感幸福感和快乐感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被这两种情感填满。
但是,如何在生活中得到幸福感和快乐感呢?答案并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能够回答的,而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体验才能够找到的。
一、寻找内在的幸福感人们都有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渴望,但是幸福感并不是简单的某种物质和外部因素的累积,而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所以,先要体验到幸福感就需要寻找内在的源泉。
这个源泉并不是别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自我觉察。
当我们学会细心地观察自己的心境,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时,就能够发现幸福感悄然而至。
有人说,寻找幸福感的过程就是逐渐明了自己的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意图,和接纳自己的无能。
仅有真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才可能看到自己的软点和真正的需要,然后才能得到完整的幸福感。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善待自己。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常常为了赚钱、完成任务、完美的形象而奔波。
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事情推动过于强烈,很容易就会忽略基本的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意味着真正地关爱自己,给自己和自己的身体充分的休息与照顾,也意味着追求平静、可以放下焦虑和烦恼的心态。
当我们善待自己,怜悯、爱和理解都会自然地涌向我们的心。
二、真正的快乐来源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认为快乐需要特别的场合,比如在旅游、得到奖项或是心仪的工作等等,虽然这些时刻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快乐,但是那些快乐感并不是长久的。
真正的快乐来源来自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而不是我们所取得的一些成就。
首先,我们需要寻找有价值的事物。
人们总能感觉到哪应该是真的而哪不应该。
当我们开始专注于我们所热爱的、我们所关心的、我们所认为有价值的活动和人物时,那些快乐被启迪了出来。
其次,快乐源于人际关系和人类之间的联系。
感官和世俗的快乐很难长久,往往容易被抛弃。
然而,建立起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联系,真诚地去倾听他们的话语,会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让快乐更居于我们的生命中心。
幸福感的来源-关于实现目标的四个核心要素
![幸福感的来源-关于实现目标的四个核心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9e141ac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d.png)
幸福感的来源-关于实现目标的四个核心要素人的幸福感是分层的。
最低级的是食色口腹之欲,处于中间层的是创造,最高级的是与人与事的斗争。
这三层的共同特点是人体验和感受到力量增强的权力意志。
而这个力量增强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
因而,人的幸福感的唯一来源就是完成这个过程,即通过设定目标,并且实现目标来完成这个体验,即跨越现在和期望之间的GAP。
理论上讲,每天可以做的事情是无限量的。
但是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所以需要把真正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给找出来。
比如研究物理。
始终要把精力专注在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且要能够保持思想的连续性。
但是,有些事情是衔接工作,比如吃喝拉撒、锻炼身体。
这些衔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也要能够将其。
就拿跑步这件事来说,获得幸福感,就是完成既定目标。
在这个既定目标之下,跑步过程中学到关于跑步的新的东西,比如如何更好地呼吸,或者在跑步的过程中想起一个关于写作技巧的心得,或者在跑步的过程中见到美好的事物,这些都是此一等的收获。
但是永远不应该忘记既定跑步目标的实现这个唯一的幸福感来源,否则事后必然悔恨。
专注在目标上,实现目标的过程其实并不痛苦,反而是快乐的体验本身。
比如跑步,跑步对身体的消耗,远远抵不上跑步过程中偏离跑步而思考别的念头。
比如跑步的过程中,思考另外一件与当下跑步无关的令人痛恨的人或事,从而放慢了跑步的脚步而停下来就这件事开始思考。
永远要紧盯着目标,而不是被过程给带偏了。
那些令人痛苦的东西,比如生病康复的过程,比如绕在一个复杂的大工程中找不到出路。
做这些事情难道还有幸福感可言么?表面上看是没有,但只要将其转化为目标则可以有。
人生不可能永远是顺风顺水的,被打压被被凌辱被伤害的岁月,那种大英雄的浓厚的勾践之情仍然可以在目标的指引下,快快乐乐地干着。
身体孱弱,通过力量训练,练就一身健美的体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天,可以是一个小目标。
这个小目标是由几个关键的指标来实现的。
如何在快乐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如何在快乐中获得真正的幸福](https://img.taocdn.com/s3/m/037f240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f.png)
如何在快乐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幸福,是每个人一生追求的目标。
但是,不同人对幸福的定义和路径却不尽相同。
有些人认为拥有物质财富是幸福的体现,有人认为忙碌的工作和事业成功是获得幸福的真正方法,也有人认为亲密的关系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感。
然而,真正的幸福可能不在于这些,而在于你如何从快乐中获得。
首先,快乐是幸福的前提。
如果你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那么无论你拥有什么,你都无法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快乐感来自内心的满足感,而不是来自任何外在因素。
快乐只有在内心获得满足的时候才会真正存在。
因此,只有当我们知道如何从我们自己内心中发掘快乐和内心平衡时,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次,在快乐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并不是追逐短暂刺激的秘诀,而是通过持久收益的积极生活态度、健康生活方式来实现的。
一个学会放松、乐观、有爱心、有同理心、有感恩之心的人,会拥有更充足的精力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第三,与他人建立深厚、互相尊重的关系是从快乐中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之一。
人是社交动物,并且寻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联系。
无论是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建立在共同兴趣和志向的组织,都会为我们提供社交支持、参与感和安全感。
这些都是我们获得内心快乐、幸福感和人生目标的关键因素。
除了上述几点,下面我们还想分享一些其他关于在快乐中获得真正的幸福的秘诀。
首先,学会放慢步伐,享受生活的过程。
在追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当中,我们会忘记享受生活的过程,只追求结果。
但是,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过程,包括那些小事情、小体验。
让自己感受到自然、音乐、食物、温暖、亲密和孩子的微笑,那份美好的愉悦感可以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
其次,我们应该追求生活的平衡。
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家庭、工作、个人生活、学习、享受中寻求平衡。
但是这种平衡感仅仅是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取得平衡,追求平衡,维护平衡。
一种平衡感会带给我们身体和心理上的充沛,从而走向真正的幸福。
最后,我们需要意识到幸福的满足感来自于内心的平静。
幸福的定义与实现途径
![幸福的定义与实现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9df2c55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5.png)
幸福的定义与实现途径幸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向往的状态。
然而,对于幸福的定义和实现途径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幸福是拥有物质财富,有人则认为幸福是情感的满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幸福的定义以及实现幸福的途径。
一、幸福的定义幸福并不是单一的定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一些人来说,幸福就是金钱和物质的丰富。
他们认为只有拥有物质财富,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满足自己的欲望。
然而,还有一些人认为幸福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就是拥有健康、美好的人际关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等。
二、实现幸福的途径1. 寻找内心的平静实现幸福的第一步是寻找内心的平静。
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而我们需要学会处理这些困扰,保持内心的平静。
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沟通等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平静状态。
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接受现实和改变自己,都是实现内心平静的重要途径。
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幸福与个人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
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
真诚地倾听他人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分歧,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3. 追求有意义的事业追求有意义的事业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的一生中,工作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如果我们能够从事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且认为这份事业有意义,那么我们就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幸福。
即使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4. 关注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实现幸福的基础。
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追求幸福。
健康的身体和心态能够让我们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给予他人积极的影响。
因此,要注重锻炼、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5. 追求内心的满足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
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
![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https://img.taocdn.com/s3/m/4b982bb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0.png)
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幸福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幸福的定义可能各不相同。
下面将按照有序列表的形式,依次分析幸福的定义以及如何实现幸福。
一、幸福的定义1. 满足感与快乐幸福的定义是一个充满满足感和快乐的状态。
当人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时,会感到幸福和满足。
2. 平和与内心的满足感除了满足感和快乐之外,幸福还包括了一种平和的状态,即内心的满足感。
当人们不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而是从内心深处得到满足时,这也是一种幸福的状态。
二、如何实现幸福1. 培养积极心态培养积极心态可以帮助人们处理面对的困难。
人们的心态对幸福的感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人们更乐观,也更能体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为人们带来很多的快乐。
和良好的朋友和家人交往可以给人带来支持和爱。
这种情感的滋润对于拥有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追求自我实现追求自我实现也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们可以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并且为之奋斗。
这种找到生活意义的感觉会让人们感到更加幸福快乐。
4. 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实现幸福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
人们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定期锻炼身体、以及注意饮食习惯。
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身体健康,让人们有更多的能量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
总结:幸福是一个很个体的概念,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
然而幸福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
为了实现幸福,人们需要积极地改变他们的心态,建立更好的关系,追求自我实现,并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
幸福生活总结快乐生活的秘诀与心得
![幸福生活总结快乐生活的秘诀与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1efe7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4.png)
幸福生活总结快乐生活的秘诀与心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但实现这一目标却并不容易。
幸福和快乐是个体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和追求。
然而,通过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秘诀和心得,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和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
1. 培养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快乐生活的基础。
要学会看到生活中的积极面,而不是过于关注负面的事物。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拥有积极的心态,就能更好地面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通过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我们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3.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幸福生活至关重要。
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带来相互支持和快乐的共享。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
4. 尽量避免过度比较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往往会陷入过度比较的陷阱。
看到别人的成功和幸福,很容易让我们感到不满意和焦虑。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停止与他人的比较,并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幸福。
5. 寻找个人兴趣和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满足感。
不论是阅读、旅行、摄影还是绘画,都可以成为我们享受时光、放松心情的途径。
6. 设定目标并追求设定目标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之一。
目标可以让我们有所期待,并激发我们的动力和热情。
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7. 学会感恩感恩是快乐生活的秘诀之一。
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学会感恩,感激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一切。
只有感恩,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在总结快乐生活的秘诀和心得时,需要明确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以上提到的秘诀和心得仅供参考,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加以调整和实践。
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的总结与感悟
![幸福生活的总结与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d9b7c5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6.png)
幸福生活的总结与感悟幸福,是人们从古至今追求的终极目标。
然而,幸福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定义与呈现形式。
它是一种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通过种种经历与感悟,对幸福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首先,幸福生活的关键在于内心的满足。
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与地位。
然而,物质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与满足。
我曾经追求名利,追逐着金钱与权力,但最终发现这种追求只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
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是对自身现状的接受与满足。
只有当内心感到满足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拥有幸福的感觉。
其次,幸福生活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与交流。
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相处融洽,互相理解与支持,能够给予我们温暖与鼓励。
在我与亲人及朋友的相处中,我懂得了沟通与关心的重要性。
通过倾听和表达,彼此间建立了更深厚的情感纽带,这让我感到幸福、满足与安心。
再次,幸福生活来源于对自己与他人的善行。
行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能够给予他人帮助与快乐,也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
我常常参加一些慈善活动,与志愿者一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幸福是一种分享与付出的过程。
通过帮助他人,我也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使我更加热爱生活。
此外,幸福生活的实现需要有健康的身心状态。
健康是我们得以享受生活的基础,是幸福的根本所在。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我每天保持均衡的饮食与适量的锻炼,让身体更加健康,同时也注重心理健康,学会积极应对问题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通过保持健康,我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最后,幸福生活需要有目标与梦想。
人生需要有追求,有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朝着它们努力,能为我们带来成就感与幸福感。
我意识到,只有在为梦想奋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54fc2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e.png)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概述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观的研究源远流长,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至今,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并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源于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将快乐视为人生的目的。
这一观点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并在近代得到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如休谟、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等人的进一步发展。
完善论幸福观则主张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完善或道德上的提升。
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最高贵的部分是灵魂和精神,只有满足了这部分的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完善论幸福观的代表人物包括苏格拉底、康德和黑格尔等。
这两种幸福观不仅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个体对其生活质量和自身情绪的主观评价和体验,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对这两种幸福观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并为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在阐述《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段落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写: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而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自上世纪中期兴起的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完善论幸福观则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完善,强调道德上的提升和精神的满足。
这两种幸福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
幸福生活总结追求内心的满足与幸福
![幸福生活总结追求内心的满足与幸福](https://img.taocdn.com/s3/m/8127984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6.png)
幸福生活总结追求内心的满足与幸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追求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而忽略了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然而,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而是源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通过要点1、要点2、要点3三个方面的努力和实践,逐渐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着内心的满足与真正的幸福。
要点1:培养内心的平静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繁忙的事务所困扰,生活的压力使我们焦虑不安。
而要实现内心的满足与幸福,首先必须培养内心的平静。
对我而言,冥想是达到内心平静的重要方法之一。
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内心的感受。
通过冥想,我学会了放下烦恼与困扰,让内心得到片刻的宁静和平衡。
要点2:享受当下的快乐为了追求内心的满足与幸福,我们需要学会珍惜和享受当下的快乐。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将快乐寄托在未来某个目标的实现上,而忽略了眼前拥有的幸福。
我发现,感激和珍惜每一刻的存在是实现内心满足的关键。
每天,我会花一些时间回顾自己的一天,记录那些让我快乐和感激的事情,无论是一杯香浓的咖啡还是一次与朋友的交流。
通过记录和回顾,我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小而美的快乐,这些快乐让我更加满足和幸福。
要点3:追求个人的价值与成长追求内心的满足与幸福还需要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只有发现并发展这些潜能,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我相信,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成长是实现内心满足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会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尝试不同的事物,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合作。
这些努力不仅让我实现了个人的成长,更让我感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总结:通过培养内心的平静,享受当下的快乐,以及追求个人的价值与成长,我逐渐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着内心真正的满足与幸福。
我明白,真正的幸福源自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条件。
只有在内心找到平静与满足,我们才能活得更加真实和充实。
因此,我愿意继续努力,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https://img.taocdn.com/s3/m/230c998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1.png)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它探索了人们的行为和体验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在心理学中,自我实现和幸福感是两个关键概念,它们揭示了人们追求成长和幸福的内在动机和过程。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于人们自我实现和幸福感的解释,并探讨相关研究和实践。
一、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由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成长和实现自我潜能的内在驱动力。
自我实现的关键是个体达到其最大的潜能,在各个层面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满足。
1.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置于需求层次的最高层次,它提出了五个层次的需求,自下而上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满足了之前的需求,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
2. 成长导向型心理学自我实现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成长导向型心理学,它关注个体的优势和积极心态,鼓励人们发展个人天赋和潜力。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自我实现强调个体自主性、创造力和追求有意义的目标,通过积极心态和行动来推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3. 实践建议为了实现人们的自我潜能,个体可以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环境,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自我认知。
人们可以通过制定目标、发展个人兴趣和技能、寻求挑战和成就感来提升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二、幸福感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主观体验,它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快乐感受。
心理学研究幸福感的因素和影响,揭示了个体如何追求幸福,并提供了一些实践建议。
1. 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幸福程度的评价和感受,它包括积极情绪、满意度和整体心理健康的体验。
因素包括个体的生活质量、人际关系、积极情绪和目标达成等。
2. 幸福感的测量心理学家通过各种问卷和评估工具来测量幸福感,常用的包括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和幸福感问卷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幸福感水平,同时也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依据。
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人生的快乐与幸福](https://img.taocdn.com/s3/m/ea0e240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9.png)
人生的快乐与幸福人们在追求快乐与幸福的道路上,往往纠结于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寻找之间。
快乐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而幸福则是一个更加宽泛而深刻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并提出一些实际的建议来实现它们。
一、快乐的本质快乐是一种情感,是人类对积极、愉悦的体验的感知和意识。
它可以来源于物质享受、人际关系、成就感、自我认同等各个方面。
1. 物质的满足和享受物质的满足是快乐的基础之一。
当我们能够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比如食物、住所和衣物等,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快乐。
然而,物质享受的快乐是短暂的,因为我们很快就会适应并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感。
2.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人际关系对于快乐和幸福至关重要。
与亲人、朋友和伴侣的交往和联系可以带来快乐的体验。
共同分享快乐和悲伤,互相支持和理解,这些都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所在。
3. 成就感和自我认同追求目标并实现成功可以带来成就感,从而增加快乐和幸福感。
当我们经历一次次的成功和进步时,我们会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对自己有更高的评价,从而获得更大的快乐和幸福。
二、幸福的内涵幸福是一个更加宽泛而深刻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快乐的瞬间感受,还涵盖了个体的整体生活状态和满意度。
幸福更加关注的是长期的心理和情感的平衡与满足。
1. 心理健康与平衡幸福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学会转变消极的思维,培养积极的心态,关注内心的情绪和需求,都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方面。
2. 意义与价值观幸福还与个体的意义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当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追求的价值,我们会感到更加满足和幸福。
因此,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是实现幸福的重要环节。
3. 社会支持和自我实现幸福还与社会支持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息息相关。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朋友、社区等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通过建立正向的社会关系和获得外界的认可,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从而达到幸福的状态。
三、实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为了实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
人的幸福感与目标达成
![人的幸福感与目标达成](https://img.taocdn.com/s3/m/b1f4b11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6.png)
人的幸福感与目标达成人类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设定自己的目标,去追寻那些我们认为可以让自己更加幸福的事物。
然而,有时我们设定的目标却很难达成,或者在实现了这些目标之后,我们依然感觉到不满和失落。
那么,人的幸福感和目标达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幸福感。
幸福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感和幸福感受。
例如,当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如食物、住所、安全等,他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幸福感。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他还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交圈子,一份充满挑战和成就感的工作,以及自由支配的健康和时间等资源,他的幸福感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然而,在实现幸福感的过程中,目标达成的重要度却不能被忽视。
人们为了追求幸福和满足,总是会设定种种目标。
例如,一个人可能想要获得一份好工作,拥有更多的财富、健康和更具有成就感的人际关系等等。
这些目标的达成会给人们带来实际的满足感,从而增加幸福感。
同时,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和实现愿望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幸福感。
然而,目标达成不一定总是带来幸福感。
有时候,人们在达成目标之后会产生焦虑、挫败感和失望等情绪,导致幸福感反而下降。
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很可能是因为人们在过程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例如自身的价值、目标的合理性和自我认知等等。
因此,在设定和追求目标时,我们需要仔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在探讨人的幸福感和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时,还需要注意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幸福感和目标达成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
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达成目标可以增加幸福感,而幸福感的提升又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设定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这种良性循环,人们的幸福感和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加强,使人们更加愿意去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
综上所述,人的幸福感和目标达成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心理学角度解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心理学角度解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https://img.taocdn.com/s3/m/0d115f5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e.png)
心理学角度解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探讨人们如何感受到幸福和满意,以及实现这些感受的步骤。
一、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是每个人主观上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的感受。
它涉及到个人所处环境、人际关系、自身能力和心理状态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心理学角度解读幸福感1. 心理需求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基于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不同层面的需要。
2. 积极心理状态:积极心理状态和情绪对幸福感的体验至关重要。
乐观、希望、满足、自尊、自信等积极情绪能够提高幸福感。
3. 自我认同与目标达成: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身份的认可。
当个体能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会增加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生活满意度的定义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自己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包括工作、家庭、社交等不同领域的满足程度。
四、心理学角度解读生活满意度1. 自主心理:个体对自己生活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和选择权,能够自主地决定生活方式、制定目标以及对生活环境进行适应,这将提高生活满意度。
2. 良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生活满意度起到重要作用。
积极的社交关系、支持性的亲密关系和友谊,都能够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
3. 工作满意度:工作是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兴趣、感到有成就、认可和自豪时,会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五、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步骤1. 培养积极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关注正面经历和成就,培养积极心态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2. 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积极投入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和家人,以获得支持和满足感。
3. 追求自我认同和目标实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从而增加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愿景
![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愿景](https://img.taocdn.com/s3/m/faae2d2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a.png)
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愿景幸福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而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个愿景不仅仅是一种向往或幻想,而是一种积极的努力和追求。
在当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诱惑和功利观念所困扰,我们忽略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然而,通过正确认识幸福的本质,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才能实现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愿景。
一、幸福的本质幸福并不等同于拥有财富、地位或者权力。
这种追求只会让我们陷入虚妄的追逐和空虚感。
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它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幸福来自于个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他人的关爱、对于事业的热情以及对于精神追求的坚持。
幸福人生的愿景在于寻找和保持内在的状态,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
二、培养积极的心态实现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愿景首先需要培养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学会坚持和持久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积极的心态也能够让我们更加乐观和自信,懂得珍惜身边的美好,以及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三、寻找人际关系的满足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无法独自生活和成长。
因此,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愿景也包括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与他人亲密、平等地沟通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共同创造和分享幸福。
同时,我们也应该审视我们的人际关系,并摒弃不健康和负面的影响。
只有通过真诚、理解和信任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获取真正的幸福感。
四、追求内心的满足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愿景还需要我们从内心寻找满足。
这要求我们明智地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个人的内在意义。
我们应该寻找那些真正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对于追求内心满足来说,物质的积累并不是唯一的准则,我们需要在追求个人追求的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和修炼,如音乐、艺术、文学、哲学等,这些能够启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感知和反思。
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幸福要素
![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幸福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b239fee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3.png)
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幸福要素幸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然而,对于幸福的定义和实现方式,却因人而异。
有人认为拥有财富就是幸福,有人觉得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关键,还有人觉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是幸福的源泉。
那么,究竟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幸福的要素呢?首先,要明确自己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期望。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是追求事业的成功,还是享受家庭的温暖?是追求物质的丰富,还是注重精神的满足?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内心需求,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实现幸福的重要基石。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如果我们总是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么很容易被这些困难所击倒,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总会有解决的办法,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的挑战,从困境中找到转机,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根本。
没有健康,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同时,也要注意心理健康,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建立真诚、友善、相互支持的关系,可以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得到帮助和鼓励,在快乐的时候有人分享喜悦。
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人的感受,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化解矛盾和冲突,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拥有一份热爱的工作或者事业,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份工作不一定是高薪或者高地位的,但一定是能够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成长的。
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时,会感受到一种充实和快乐。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也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还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与满足感追求真正的内心快乐
![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与满足感追求真正的内心快乐](https://img.taocdn.com/s3/m/4a230b4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3.png)
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与满足感追求真正的内心快乐幸福与满足感是每个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标,而真正的内心快乐则是人们心理学视角下对幸福与满足感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幸福和满足感常常与外在条件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真正的内心快乐常常来自于个体内心的平和、满足和安宁。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幸福与满足感的本质以及获得真正的内心快乐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幸福与满足感的含义。
幸福可以理解为个体整体生活感受的一个综合评价,它包括个体对生活的满足感、愉悦感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
满足感则强调个体对所获得的东西或者实现的目标的满足和满意程度。
这两者都与个体的需求、期望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有些人可能认为物质条件的改善是获得幸福和满足感的关键,然而研究发现,物质条件的提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体的需求,而追求更高的物质条件往往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
心理学研究指出,幸福与满足感的本质更多地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状态。
例如,积极心态、乐观情绪和充实感可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与此相反,消极心态、焦虑和不满足感则会降低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因此,追求真正的内心快乐需要从内心出发,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
实现真正的内心快乐需要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首先,个体需要学会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积极应对意味着以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寻找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相反,消极应对会让个体深陷负面情绪中,无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其次,个体需要培养满足感。
满足感来自于个体对已经实现的目标的肯定和满意。
对于每个人而言,目标的实现可能十分具体,如完成一项工作、达到一个里程碑或者获得他人的赞许。
通过认可已经取得的成就,个体可以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从而获得内心的快乐。
此外,个体还需要学会感恩和关注他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很容易忽略身边人的付出和关心。
然而,感恩和关注他人不仅可以培养个体的情感连结和支持网络,还可以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享乐型幸福 实现论幸福
![享乐型幸福 实现论幸福](https://img.taocdn.com/s3/m/9f5ff716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b.png)
享乐型幸福实现论幸福
幸福可能不适合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因为幸福本质上非常短暂。
就像地平线的海市蜃楼一样,我们不断地追求幸福,但永远无法完全得到它。
适度最好,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
快乐太少不利于心理健康,快乐太多,更有可能表现得自私自利,对他人形成刻板印象,犯下认知错误,被他人欺骗。
过有意义的生活,让你变成最好的自己。
无论做什么,都努力追求卓越。
要过实现论型的幸福:注重个人生活内容和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的享乐型幸福。
瞬间快乐更多来自享乐型(如寻求刺激、放松和愉悦),而实现
型活动多来自过程而不是结果(如寻求发展某项技能,在某方面做到最好)。
若想过上幸福满意的生活,那就去寻找那些能让你快乐,同时也能让你的生活更有意义的活动吧。
后人生观念中的幸福与快乐追求
![后人生观念中的幸福与快乐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edc5076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3.png)
后人生观念中的幸福与快乐追求幸福与快乐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人对幸福和快乐的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后人生观念中幸福与快乐的追求,从个人、社会和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示出不同的追求方式与观念。
个人层面的幸福与快乐追求在后人的个人生活观念中,寻找幸福与快乐已经不再是追求物质繁荣的唯一目标。
人们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源于内心的满足和感悟。
于是,个人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舒适成为了一种趋势。
例如,许多人开始更注重内心的成长与修炼,通过冥想、瑜伽等活动来舒缓压力,增强精神力量。
他们认为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平衡才是真正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同时,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也被后人视为幸福与快乐的重要途径。
他们追求有意义的事业、充实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才能的发展。
通过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实现自我目标和价值,后人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和幸福的。
社会层面的幸福与快乐追求在后人的社会生活观念中,幸福与快乐的追求不再只是个体的内心需求,而是与社会的互动和责任相结合。
后人认为,通过为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可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社会层面的幸福与快乐追求表现在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行为上。
后人通过自愿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正与进步,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幸福与快乐。
此外,后人还注重社交网络的建立和维护。
他们认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谊,比财富和荣誉更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通过分享、帮助他人以及与他人一起成长,后人能够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和归属感。
价值观层面的幸福与快乐追求在后人的价值观中,幸福与快乐的追求已经不再依赖于物质享受和外部评价,而是更加重视心灵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后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包括自由、平等、多元、协调、可持续等。
他们认为,在一个公正而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追求幸福与快乐。
此外,后人还非常重视自然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快乐到实现_实现幸福感概观
![从快乐到实现_实现幸福感概观](https://img.taocdn.com/s3/m/1d04aff1941ea76e59fa0403.png)
活动开始,就被鼓励继续从事成功的活动,放弃失败的活动。从更深层次来说,我们的积极情感 伴随着成功,消极情感则伴随着失败,而这些情感会在我们继续表现较好的活动 ,放弃相对较差 的活动中得以强化,这一过程能够对人们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提供帮助 ,但如果将它作为选择 活动的唯一要素是不可取的。因此,实现幸福感认为,我们在选择活动时,需要将主观体验指标 和客观评价指标相结合,只有那些由自我决定的,并能够使个体产生强烈的积极体验的选择才是 真正能够发展个体潜能的实现的选择 。 3. 实现幸福感的幸福感研究: 人格展现与心流 心流 ( Flow ) 体验是指当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 这种体验只有当个 体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时才有可能产生。 与心流体验有关的自我目的性理论 ( Teleonomic Theory of the Self) 则是从理解个体完全投入的某项活动中发展而来的。 在该理论中, 对活动的 自主选择与内在动机同样重要。 Csikszentmihalyi ④ 的研究已经证实个体无论是全身心的投入体育 竞技、艺术创作还是智力竞赛,他们都会有这些相同的主观体验 。最能够预示心流的是伴随高挑 战而产生的以高能力为特征的活动 , 随着个体对活动的参与性的提高, 个体的能力水平得到提 高,挑战水平则相应降低,这种挑战和能力的不平衡会减少心流产生的可能性 。恢复心流的唯一 方法是提高挑战水平,通过这种方式,继续产生心流的渴望就会导致个体能力的自然进步 。这一 过程反映出潜能的持续发展是个体的本性 ,且这种持续发展是个体进步和自我实现的关键因素 。 Waterman ⑤ 提出人格展现 (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 理论, 是一种内在驱动、 富有价值及自 我认同活动相联系的一种主观体验 。与心流体验不同,人格展现是指在活动作用下个体对其生活 的反映,包括将个体所从事的一种活动同另一种活动相比较 。人格展现体验是指某活动具有以下 几方面主观体验时的状态: ( 1 ) 活跃的身心相融感; ( 2 ) 更强烈的投入感; ( 3 ) 强烈的真实感 和存在感; ( 4 ) 感受到这就是个体应该做的; ( 5 ) 更多的能力感和满足感; ( 6 ) 同活动之间的 契合感。 ( 二) 实现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1. 实现同一性理论 ( Eudaimonic Identity Theory) 实现同一性理论的核心目标是用实现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理解同一性形成的社会过程 ,该目标 可分解为三个子目标: ( 1 ) 发现并发展个体潜能; ( 2 ) 选择个体的生活目标; ( 3 ) 寻找机会来 实现这些潜能和完成这些目标,这其中,内在动机是理解个体如何识别最佳潜能的核心 。 Marcia ( 1966 ) 由探索 ( Exploration) 和承诺 ( Commitment ) 两个变量的组合提出了四种同一性状态: ( 1 ) 成就型同一性; ( 2 ) 延缓型同一性; ( 3 ) 排他型同一性; ( 4 ) 弥散性同一性 ⑥ 。 这四个概 念的提出使同一性的实证研究成为可能 , 但是这里并没有考虑到同一性过程中倒退的现象 , 因 此,Waterman ( 1982 ) 提出了另一种同一性概念模型, 将人格展现体验作为同一性操作定义的 第三个变量,使同一性状态从 4 种增加为 7 种,人格展现体验包括投入感、胜任感、活力感、 实 现感、目的感和真我感。 2. 自我决定理论 ( Self - Determination Theory) 实现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是自我决定理论, 该理论是由德希 ( E. L. Deci ) 和莱恩 ( R. M. Ryan)
快乐论
![快乐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2f4a42852458fb760b560d.png)
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
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实现论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
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现代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
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
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经典的评价指标,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感;心理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则涉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一系列维度。
评价标准方面,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心理幸福感则是基于心理学家的价值体系,以客观的标准来评定个人的幸福.
心理幸福感的界定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Aristotle提出的幸福论(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
(Self-realizationism)基础上的,认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
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研究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分别建构了自己认为最能代表幸福感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现幸福感: 内涵、要素与测量
( 一) 实现幸福感的心理维度 实现幸福感是指个体试图 “找到自我 ” 的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从事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 实现的活动,其心理维度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 1 、自我发现: 实现论要求个体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奋斗。 但在这之前, 必须认识自我 1992 , 1993a, 2004 ) 。 并了解自我,这是自我实现的前提 ( Waterman, 2 、潜能感知: 实现论哲学家认为,个体需要努力将个体最佳状态的潜能实践出来, 这样个 1976 ) 。 体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 Norton, 3 、生活目的: 为了体验到实现幸福感,个体必须在识别自身能力的基础之上追求个人目标 , 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运用技巧和能力的方式 。 4 、追求才智: 实现幸福感需要个体充分运用自身才能来达到自我实现 , 因此, 个体投入该 活动的努力水平必须比个体从事其他活动时要多得多 。 5 、活动投入: Waterman 等人 ( 1993b, 2003 , 2008 ) 发现实现幸福感体验程度的指标之一应 该是个体感受到的强烈投入某项活动的频率 。 6 、人格展现: 具有高实现幸福感水平的个体报告他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会产生人格展现体 验,并在一定范围内比低实现幸福感的人更经常的产生这种体验 。 ( 二) 实现幸福感的理论要素 实现幸福感是在实现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 , 同哲学背景下讨论的 “实 现” 一样,其理论要素也包括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两个方面内容 。 主观要素是指个体成功实现个人潜能时的主观体验 , 客观要素是指能够促进个体追求 “实 现” 这一目标的行为要素。 尽管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倡利用客观方法来理解 “实现 ” 的含义, 但当代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多保持使用主观的方法将 “实现” 理解为 “快乐 ” 这一传统, 因此, 在定义实现幸福感时,这两种方法应该得到统一。 Telfer ( 1980 ) 认为, 实现论表现为各种思想 形态,不仅指个体满意自己的生活,也指个体了解在自己的生命进程中, 何者值得追求和拥有。 117
⑦
在有机辩证元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理论模型 。 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 人类是一
个积极的有机体,本身具有成长和发展的倾向,会努力克服环境中的挑战,整合自我体验,然后 形成同一的自我感,这是一种先天的倾向,这种倾向只有得到了环境背景的支持才能有效运作, 116
因此,人类作为一个有机体同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是辨证的关系 ⑧ 。 在此基础之上, 自我决定理 论提出人类具有三种基本需要: 自主 ( Autonomy ) 的需要, 能力 ( Competence ) 的需要, 归属 ( Relatedness) 的需要,并认为只有同时满足这三种类型的需要才能达到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的 目标。实现幸福感从中汲取了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这一思想 ,且认为在此过程中,内在动机的水 平解释了为何对于同一活动,不同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投入水平 。 3. 自我目的性理论 ( Teleonomic Theory of the Self) 实现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是与心流体验有关的自我目的性理论 ,该理论是从理解个 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时的主观体验而发展来的 ,在此理论中,活动的自我选择性特征被认为同内 在动机同样重要 ( Graef,Csikszentmilhalyi & Giannino,1983 ) 。 幸福体验只有当个体专注于自己 所从事的活动时才有可能产生。例如: ( 1 ) 行为和意识的融合; ( 2 ) 清晰的目标和反馈; ( 3 ) 专注于当前任务; ( 4 ) 失去自我意识; ( 5 ) 变换的时间意识; ( 6 ) 客观投入时自我意识消失, 心流体验之后产生更强烈的自我意识 ⑨ 。实现幸福感认为, 个体对活动具有自主选择权, 而大部 分个体倾向于选择与实现有关的活动 。
活动开始,就被鼓励继续从事成功的活动,放弃失败的活动。从更深层次来说,我们的积极情感 伴随着成功,消极情感则伴随着失败,而这些情感会在我们继续表现较好的活动 ,放弃相对较差 的活动中得以强化,这一过程能够对人们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提供帮助 ,但如果将它作为选择 活动的唯一要素是不可取的。因此,实现幸福感认为,我们在选择活动时,需要将主观体验指标 和客观评价指标相结合,只有那些由自我决定的,并能够使个体产生强烈的积极体验的选择才是 真正能够发展个体潜能的实现的选择 。 3. 实现幸福感的幸福感研究: 人格展现与心流 心流 ( Flow ) 体验是指当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 这种体验只有当个 体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时才有可能产生。 与心流体验有关的自我目的性理论 ( Teleonomic Theory of the Self) 则是从理解个体完全投入的某项活动中发展而来的。 在该理论中, 对活动的 自主选择与内在动机同样重要。 Csikszentmihalyi ④ 的研究已经证实个体无论是全身心的投入体育 竞技、艺术创作还是智力竞赛,他们都会有这些相同的主观体验 。最能够预示心流的是伴随高挑 战而产生的以高能力为特征的活动 , 随着个体对活动的参与性的提高, 个体的能力水平得到提 高,挑战水平则相应降低,这种挑战和能力的不平衡会减少心流产生的可能性 。恢复心流的唯一 方法是提高挑战水平,通过这种方式,继续产生心流的渴望就会导致个体能力的自然进步 。这一 过程反映出潜能的持续发展是个体的本性 ,且这种持续发展是个体进步和自我实现的关键因素 。 Waterman ⑤ 提出人格展现 (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 理论, 是一种内在驱动、 富有价值及自 我认同活动相联系的一种主观体验 。与心流体验不同,人格展现是指在活动作用下个体对其生活 的反映,包括将个体所从事的一种活动同另一种活动相比较 。人格展现体验是指某活动具有以下 几方面主观体验时的状态: ( 1 ) 活跃的身心相融感; ( 2 ) 更强烈的投入感; ( 3 ) 强烈的真实感 和存在感; ( 4 ) 感受到这就是个体应该做的; ( 5 ) 更多的能力感和满足感; ( 6 ) 同活动之间的 契合感。 ( 二) 实现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1. 实现同一性理论 ( Eudaimonic Identity Theory) 实现同一性理论的核心目标是用实现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理解同一性形成的社会过程 ,该目标 可分解为三个子目标: ( 1 ) 发现并发展个体潜能; ( 2 ) 选择个体的生活目标; ( 3 ) 寻找机会来 实现这些潜能和完成这些目标,这其中,内在动机是理解个体如何识别最佳潜能的核心 。 Marcia ( 1966 ) 由探索 ( Exploration) 和承诺 ( Commitment ) 两个变量的组合提出了四种同一性状态: ( 1 ) 成就型同一性; ( 2 ) 延缓型同一性; ( 3 ) 排他型同一性; ( 4 ) 弥散性同一性 ⑥ 。 这四个概 念的提出使同一性的实证研究成为可能 , 但是这里并没有考虑到1982 ) 提出了另一种同一性概念模型, 将人格展现体验作为同一性操作定义的 第三个变量,使同一性状态从 4 种增加为 7 种,人格展现体验包括投入感、胜任感、活力感、 实 现感、目的感和真我感。 2. 自我决定理论 ( Self - Determination Theory) 实现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是自我决定理论, 该理论是由德希 ( E. L. Deci ) 和莱恩 ( R. M. Ryan)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教育与幸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 项目号 DAA080081 ) 的阶
段性成果。
114
一、实现幸福感: 起源、理论与发展
实现幸福感源自实现论哲学,吸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精髓 ,由心流和人格展现研究发 展而来的一种全新的幸福感类型 ,是指个体所能成功地认同、发展并利用他们自身的潜能并以此 2004 , 2008 ) 。 提高和完善其生活意义的程度 ( Waterman, ( 一) 实现幸福感发展脉络 1. 实现幸福感的的哲学渊源: 实现论哲学 实现论是一种源于古希腊的哲学理论 ,倡导个体认识并追求其最佳潜能 。实现论的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 ( Aristotle) 在指出: 幸福就是人的灵魂的有逻辑的部分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 而人 的可实现的最高善,就是幸福 ② ,他认为实现是一种展现个体美德的活动 , 而这种美德是人类最 优秀的品质,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论 ( Self - Realizationism) 或 “完善 ( Perfectionism) 。 当代实现论哲学家 Norton ( 1976 ) 和 Kraut ( 1979 ) 也认为 “实现 ” 是一种 “成为想成为的 人,做想做的事” 的感觉,包括对某项活动正确性的评估、 专注于个体所从事的活动、 目标活 1993b) 将这种体验概括人 动的强度、能力感和满足感等要素,心理学家 Waterman 等人 ( 1990 , 格展现 (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 , “实现” 的生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 1 ) 追求自 在 Ryan,Huta 和 Deci ( 2008 ) 看来 身的内在目标和价值观; ( 2 ) 行为方式以自主和相互协调的方式表现出来; ( 3 ) 行为方式谨慎 而有意识性; ( 4 ) 行为方式表现出个体对自主性、 能力和归属感的满足。 高实现水平的个体更 ,“实现 ” 不仅是指一种主观状 能适应社会生活,并且能够加强个体同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因此 态,更是个体对生活的客观陈述,应该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要素 。而那些采取客观视角对实现 论进行论述的哲学家更喜欢将幸福感理解成 “昌盛 ” 而不是 “快乐 ” ( Rasmussen,1999 ; Snow , 2008 ; Spencer, 2007 ) 。 2. 实现幸福感的心理学基础: 自我实现理论 在心理学领域,实现论思想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 Maslow ) 将自我实现定义为 “促进个体潜能、 才干和能力的实现; 将个体对内在本质的接受视为个体的
广东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5 期
从快乐到实现 : 实现幸福感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