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课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1.重点字词:〔1〕读准字音。
丫〔yā〕枝倔〔jué〕强〔jiàng〕婆娑〔suō〕虬〔qiú〕枝秀颀〔qí〕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欲睡潜〔qián〕滋暗长〔zhǎng〕〔2〕写准字形〔加点字〕。
倦怠开垦主宰婆娑虬枝宛然秀颀轻视坦荡如砥恹恹欲睡〔4〕搞懂词义。
①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②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③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失掉妙语佳句。
④坦荡如砥:广阔平整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⑤恹恹欲睡:描画肉体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⑥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⑦秀颀:美而高。
颀,细长。
⑧虬枝:盘曲的树枝。
⑨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2.言语品味。
〔1〕白杨树真实是不伟大的,我赞誉白杨树!品析:〝不伟大〞,点明赞誉白杨的缘由。
〝真实〞进一步强调〝不伟大〞。
开篇言语繁复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装腔作势。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但是真实是不伟大的一种树!品析:〝极普通〞和〝不伟大〞,看似矛盾,细心想来又可以了解。
白杨树〝极罕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内在美、内在美又是不伟大的,特别是它所意味的广阔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肉体和意志,是十分〝不伟大〞的。
〔3〕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意味了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阔土地上,四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勾搭,力图上进的白杨树,宛然意味了明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肉体和意志?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示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意味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意味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意味民族的抗日肉体和意志。
《白杨礼赞》课文赏析
《白杨礼赞》课文赏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北方抗日军民。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结构、深刻的主题、丰富的表达手法和独特的语言特点,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从结构分析、主题解读、表达手法、语言特点、象征意义、情感抒发、艺术手法、社会意义和读者感受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结构分析《白杨礼赞》的结构清晰明了,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全文。
首先,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文章的主旨,即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然后,作者从形貌、气质和品格等方面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深入地展现了其不平凡的特点;最后,作者再次强调文章的主旨,并号召人们向白杨树学习。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二、主题解读《白杨礼赞》的主题深刻而鲜明,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格的崇尚。
同时,作者也借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敬意和赞美。
这种主题的解读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表达手法《白杨礼赞》的表达手法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通过描绘白杨树的高大挺拔、不畏严寒等形象,赋予其象征意义,使得文章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四、语言特点《白杨礼赞》的语言质朴自然,又不失高雅庄重。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形容词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而具有表现力。
同时,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五、象征意义《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不仅仅是一种树,更是一种象征。
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格,也象征着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和顽强奋斗。
这种象征意义的赋予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六、情感抒发《白杨礼赞》的情感抒发真挚而强烈。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格的崇尚,同时也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敬意和赞美。
《白杨礼赞》赏析
《白杨礼赞》赏析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白杨礼赞》赏析,希望能够大家更好的学些这篇课文。
原文: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
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白杨礼赞课文及解析
白杨礼赞课文及解析【课文原文】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礼赞解析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被选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精读课文。
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作者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以白杨树象征“真人真地”,立意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而又委婉。
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在环境描写上颇有讲究,衬托了白杨树的壮丽、挺拔的气质和形象。
文章布局整饬而又层层深化,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深入抒发,同时,开头、结尾相互呼应,强化了主题。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运用到了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通过赞美白杨树,文章抒发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这种精神在当时表现为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以及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深入思考这种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八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白杨礼赞课文讲解
八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白杨礼赞课文讲解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白杨礼赞课文讲解,希望对大家学习本文有帮助!课文结构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如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
此文的成就,是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
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但却不紧接着描绘其"不平凡"的面貌,而是把文笔宕开,去描写高原的景色。
这就使文章有了曲折。
当写到对高原产生单凋之感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
在具体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又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使文章的情绪又沉下来。
接着用"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出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峰。
最后斥责那些鄙视白杨树的人,使感情又来了一个回旋。
结尾照应开头,再一次"高声赞美白杨树",感情炽烈,又使全文意境完整。
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
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
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
《白杨礼赞》赏析
《白杨礼赞》赏析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白杨礼赞》赏析,希望能够大家更好的学些这篇课文。
原文: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
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白杨礼赞解析
白杨礼赞解析
【最新版】
目录
一、白杨树的特点
二、白杨礼赞的文学价值
三、白杨礼赞的象征意义
四、白杨礼赞的启示
正文
白杨礼赞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描写白杨树的散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向人们展示了白杨树的坚韧不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白杨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北方的常见树种,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无论是在寒冷的高原,还是在贫瘠的土地,白杨树都能深深地扎根,顽强地生长。
它的根系深深扎入大地,它的枝干笔直向上,不畏风雨,不惧寒冷。
正如茅盾在文中所说:“白杨,北方的守护神,生命的象征。
”
白杨礼赞,不仅仅是一篇描写白杨树的散文,更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作品。
茅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使白杨树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
它象征着北方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勇敢顽强,也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同时,茅盾还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北方人民的深深敬仰和热爱。
白杨礼赞的象征意义深远,它不仅象征着白杨树的生命力和精神风貌,更象征着北方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勇敢顽强。
白杨礼赞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断向上。
白杨礼赞,不仅是一篇描写白杨树的散文,更是一篇具有深刻启示的作品。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像白杨树一样,深深地
扎根于大地,顽强地生长,不畏风雨,不惧寒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白杨礼赞原文及赏析
白杨礼赞原文及赏析白杨树是中国北方广袤平原上最为常见的树木之一,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象征。
作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植物之一,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国树之王”。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一篇关于白杨的原文及赏析。
白杨,源自《诗经·常武》:“常武子言、白杨何茂、有既萧条。
” 它以其挺拔的身姿、皮肤光洁如雪、叶片闪烁如银的特点,依旧吸引大量文人墨客的目光。
在这篇原文中,作者通过对白杨的描写,表达了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
白杨,在北国最为常见。
长得挺拔快速,在一夜雪后,依然高耸在白茫茫的世界中,如同一抹清新而傲然的白色。
白杨的树皮洁白无瑕,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近看,散乱的细纹白白净净,平滑无暇。
白杨以它的矗立不倒,昂首挺胸,无论困境如何,都能坚持的精神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学习的样本。
紧紧抓住每一次逆境,不卑不亢地生长。
白杨的树节是其特色之一。
树节厚实,深藏于皮肤之内。
雨水淅淅沥沥地拍在树皮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树节散发出微弱的光泽。
这树节也是白杨木质坚韧的体现。
白杨的枝条修长挺拔,宛如一位庄重挺拔的贵族。
每当微风吹过,白杨的枝条摆动起来,它们互相碰撞,发出轻柔而宏亮的响声,仿佛一首动听的音乐。
这树冠的轮廓成为天空的一个庇护所,使人们心情一片晴朗。
白杨的叶子是银色的,像一片一片翻飞的舞蹈者。
它们沿着树枝长势蔓延开,形成了厚重的叶片。
白杨的叶子是枫叶状的,悬挂于树上,犹如一把翠绿色的伞,为白杨树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白杨树的根系深入地底,牢牢地霸占着土地。
它们像一位顽强的战士,默默地守护着大地的安宁和富饶。
根系的坚韧使得白杨能够在骄阳似火的夏日和寒冷刺骨的冬日中存活,并向世人展示着强大生命力的最大表演。
白杨的花果来历尚有争议,有的人认为白杨并没有开花结果的能力。
然而,即使没有丰硕的果实,白杨树仍然被人们赞美。
正因为它坚定的生命力和令人折服的外貌,使得人们对白杨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白杨不仅在原著中受到了夸赞,它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得频繁。
【素材】《白杨礼赞》课文赏析文章两篇(北师大)
茅盾《白杨礼赞》原文及赏析文章两篇【原文】白杨礼赞茅盾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一一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一一“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一一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 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礼赞》赏析
《白杨礼赞》赏析教学活动1、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了解体会到什么是象征手法。
2、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3、通过与课外文章的对比阅读,学会知识迁移。
通过与课外文章的对比阅读,学会知识迁移。
一、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问题1:归纳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主题: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某某某领导下的抗日某某某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某某某精神和斗争意志。
.写作特点: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某某某和人民群众。
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
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某某某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某某某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二、对比阅读,学会知识迁移: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袁鹰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赏析第一部分,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想在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情感基调,顺着情感基调去深入探讨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二部分,重点在读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里,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白杨礼赞课文精讲
白杨礼赞一、章节划分《白杨礼赞》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并点题,奠定全文对白杨树强烈赞美的基调。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由描绘西北高原的景引出白杨树,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首尾呼应。
以上是对《白杨礼赞》的章节划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意义,共同构成了这篇散文的完整内容。
二、文章赏析《白杨礼赞》全文以“白杨树”为线索,通过对白杨树的生动描绘和深入赞美,展现了其坚韧、挺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同时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的由衷赞美。
作者在开篇就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接着,作者通过描绘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白杨树在高原上的挺拔身姿。
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赞美白杨树“力争上游”“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的坚强精神,同时也歌颂了北方抗日军民的民族精神和意志。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其朴素、坚强、无私的品质。
白杨树虽然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拥有婆娑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种品质不仅体现在白杨树上,也体现在北方抗日军民身上。
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作者在结尾处再次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呼吁人们学习白杨树的精神,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这种结尾方式既回应了开头,又深化了主题,使整篇文章更加紧凑、完整。
《白杨礼赞》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艺术特色的散文。
通过对白杨树的生动描绘和深入赞美,作者表达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的由衷赞美,同时也呼吁人们学习白杨树的精神,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第四单元 第十五课 白杨礼赞-【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5 白杨礼赞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礼赞”的含义是怀着敬意地赞扬。
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2.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作家、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1940年,茅盾受朱德总司令邀请,全家同去延安,在延安参观、访问,到鲁迅艺术学院等处讲学。
后来,他们夫妇和董必武同志一起乘八路军军车从延安到重庆。
茅盾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而且一直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这次去延安,他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的正直、朴质的品德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使他看清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因而萌发了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
4.知识链接散文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
特点:取材广泛,形式自由,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均可,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大毯.子(tǎn) 无边无垠.(yín)倦怠.(dài) 恹.恹(yān)婆娑.(suō) 虬.枝(qiú)宛.然(wǎn) 楠.木(nán)秀颀.(qí)(h uá)精华(jué)倔强华倔(H uà)华山(juè)倔脾气(pò)压迫迫(pǎi)迫击炮2.字形辨识驰(chí)奔驰炼(liàn)锤炼弛(chí)松弛练(liàn)练习砥(dǐ)坦荡如砥挠(náo)不屈不挠舐(shì)舔舐饶(ráo)富饶目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深度解读教案
三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深度解读教案教案:三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深度解读一、教材背景分析《白杨礼赞》是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四季白杨的成长和礼赞白杨的品质,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和人文关怀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白杨的外貌特征及四季变化;- 理解白杨的生命力与坚韧品质。
2.能力目标:- 能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 能运用学到的知识与他人分享、共同探讨。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生命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 理解白杨的典型形态特征;- 理解文中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难点:- 运用恰当的形容词描写白杨;- 分享自己对白杨的感受,进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展示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树木,并向学生提问“这是什么树?你们见过这棵树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白杨的名称、外貌特征等,并激发学生对白杨的好奇心。
Step 2:正文解读1. 教师朗读《白杨礼赞》全文,注意语调抑扬顿挫,凸显文中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 分段解读,探讨文中描写白杨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情感渲染等。
3. 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白杨如此赞美?你们有何感受?Step 3:情感互动1. 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对白杨的感受和想象,组内选择一位代表发言。
2. 代表发言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表扬、补充等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Step 4:拓展延伸1.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地观察或网络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分布区域等。
2. 学生可以用文字、绘画或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对白杨的情感和赞美之情。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深度解读《白杨礼赞》,学生对白杨的外貌特征和生长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情感互动,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白杨礼赞》茅盾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 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虽……却……”和“哪怕……却……”两个句式将恶劣的环 境与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 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白杨礼赞》
茅盾
茅盾 (1896—1981)
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 )、《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有《茅盾全集》行世。
文章写于1941年。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 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 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 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 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白杨树
不平凡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
白杨的生长环境是怎样子的?
“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写其色彩 写其辽阔 写其平坦
生长在高原上:雄壮、伟大;倦怠、单调。
读第3段,找出白杨外形的“不平凡”。
外形
品质
干
笔直 丈把高 无旁枝
力争上游
枝
笔直 向上
靠拢
铺垫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写楠木是以树比树,以人 比人,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完整。
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 倒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课文解读本文指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不平凡”三个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文章一开始,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点明礼赞的原因;“实在”,表现“不平凡'毋庸置疑。
“我赞美白杨树”,感情强烈-醒目突出。
全旬作为文章起笔,峻拔有力,给人强烈震撼。
接下来,描写黄土高原,展示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文章把黄土高原比做“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有色有形•贴切逼真,富于美感。
接着,对“黄绿'二字进行阐释:“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阐释之中,者高度赞美了两种伟力•一是几十万年前的“伟大的自然力”,一是“人类劳力”,而“人类劳力”又“战胜”了“自然,”表明“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引自作者写于同一时期、歌颂同一对象的《风景谈》),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与文章赞美根据地军民的主旨相吻合。
“绿波一‘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呼应,赞美黄土高原的景色。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呼应。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奔腾扑来,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和风…’起了…’绿波”,一个“翻”字富于动感,景象美好而充满生机,令人赏心悦目。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涌起的种种感想之中。
既有“雄壮”“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令人激动,振奋;又觉“单调”令人“倦怠;'㈠恹恹欲睡”。
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总的说来,文章写黄土高原-写种种感受,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然而刹那问,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一排”五株”一株”,呈递减排列;连“一株”白杨树都足以使人改变S恹恹欲睡的情绪”.充分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递减的排列实质上愈益深化了内容的表达。
这样,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部分最后一段的议论:“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与前文相比,多了个“极普通”,以此来衬托白杨树的伟大,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作伏笔。
再接下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形象。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力争上游”典出清人赵翼《瓯北诗钞. 闲居读书作》,“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用“力争上游”来写白杨树,既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也揭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总述“力争上游”特点之后,文章分别描写白杨树的二干二、枝、叶、皮等。
使用“笔直”绝无旁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倒垂”等词语,具体表现“力争上游”。
这些词语既是描写白杨树的外形,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
文章抽象出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行文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描写了白杨树形象后,就赞扬白杨树,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一〜象征了根据地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这一.部分首先运用欲扬先抑、明抑实扬的手法指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也许”一词表示某种可能,说话留有余地,委婉而有分寸,用在这里,意味着人们并非一定认为白杨树不美,话中已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之美的肯定。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句话以“但是”转折,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全面而精辟地正面评价白杨树,对前几部分的有关描写作了极好的总结。
接着,文章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反问句启发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象征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气势充沛,酣畅淋漓。
由于特殊的写作背景(写于国统区),用语委婉•而表意又十分明白,“北方的农民”,“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等等,无不表明文章讴歌的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
这〜一部分最后指出:“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句话进一步深化了上文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H 军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正是在他们身上。
体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文章最后,否定“贵族化的楠木”,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因此,写楠木深化了中心,并不偏离题意。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高声”中包含着纵情讴歌、无限热爱的感情,结尾与开头呼应而感情更加强烈。
重点难点集释1.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来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文章抓住白杨树外形上的特点——“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然后联系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揭示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气质,这就远远突破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而是赋予它特定的意义,从而“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理解象征手法和文章的主题,必须认识白杨树与歌颂根据地军民二者之间的这样两点内在的联系:(1)相同的地域:文中所写的白杨生长于“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在秦岭及渭河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洮河及乌鞘岭以东,包括甘肃省中郎、东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陕西省北部、山西全省和河南省西部。
革命圣地延安也位于黄土高原。
礼赞黄土高原的白杨,也就概括了生活中白杨附的所有特征;歌颂“北方的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也就是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所有的抗H 军民。
(2)相似的品质: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被人重视”,但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磨折不了,压迫不何”,这与当对根据地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文章结构特点的把握:本文是一篇结构严谨的散文。
文章以相似而有蔓化的句式表达相近而又有变化的内容,串联起文章的结构,首尾严密呼应,勾容又巧妙地得到深化。
要引导学生体会有关句子的作用,并比较它们的异司。
这一组句子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刍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历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对,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一句是文章起笔,点明礼赞的对象,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起到领起的作用。
第二句出现于“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之后.所以用“那”远指。
该句指出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再转而指出白杨树“不平凡”,以“极普通”来衬托白杨树的伟大,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作伏笔。
第三句出现于具体描绘白杨树形象特征之后,所以用“这”近指。
全句写法基本同于第二句。
第四句具体分白杨树“不平凡”原因之所在,值得注意的是该句写白杨树“极普遍”与“不平凡”不再构成转折关系,“不平凡”的原因就在于它“极普遍,”并有“极强的生命力”,这就进一步说明“普通”就是伟大,人民就是伟大。
第五句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赞美”之前加“高声”二字,爱憎之情更为强烈,与开头遥相呼应。
3.语言特点的体味:本文的语言准确而富有感情,能抓住特点,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描写景物,注意语言的锤炼、修饰和限制,注意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来强化自己的见闻感受。
例如“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望不到边际”“黄绿错综”等,准确地表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扑”字用于写静态的黄土高原,是“奔驰”着的汽车上乘客的特有感受;“一条大毡子”,以比喻手法强化了黄土高原广阔而平坦的形貌。
排比和反问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
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白杨树和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抗日军民充满了赞美和崇敬之情。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这篇文章结构上,主线分明,散拢结合。
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
“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让读者在文章开头就获得一个深刻印象。
但文章在直接点出礼赞对象后,却不急于描写阐发,而是轻宕一笔,用舒缓亲切的笔调领着读者在黄土高原上漫游,把一幅壮阔的高原景色展示出来。
而写高原景色,又是一波三折,先写雄壮伟大之感,再写倦怠单调之味,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
这些并不是远离主旨,而是为白杨树的出场设置背景,渲染气氛,意在启示读者,白杨树的根扎在坦荡深广的祖国土地上,白杨树的生命孕育在温暖宽厚的母亲怀抱中,白杨树的出现增添了景致:这种“放”是更为巧妙的“收,”是貌离而神合。
“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后,作者细致描写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及站立的姿态,展示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并在议论和抒情之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卒章显其志”,最后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本文就是这样主线分明,个别段落似漫放实巧纵,通篇布局则严收紧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