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句子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重点句子翻译: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翻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翻译: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翻译: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⑤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翻译: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翻译:(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⑧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翻译: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对了。
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翻译: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⑩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⑪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⑫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翻译:(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⑬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翻译)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1六国论〔宋〕苏辙【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四部丛刊》本《栾城集》【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尝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③,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④,而范睢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挡强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挡秦,而天下之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挡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⑥,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⑦,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曾经读《史记》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世家,私下奇怪这些各霸天下一方的诸侯以五倍于敌的地域,十倍于敌的军民,奋发向西而进,去攻击崤山之西不过千里之大的秦国,却没能免于灭亡的命运。
《六国论》中重要句子规范翻译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
翻译:回想他们的过世的祖辈父辈,冒着霜 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翻译: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
翻译:然而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 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更加频繁,它 侵犯谁就更加急迫。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因而力量亏损,是六国灭 亡的道理。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翻译: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 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翻译: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有一百倍 。
10、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翻译: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秦 国退却。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 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 坚持到底啊。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 这样。
8、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
翻译: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来自大的谋 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 赂秦国。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翻译: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 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重蹈 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句子翻译
六国论句子翻译六国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部政治著作,由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大师苏轼编写。
在这篇著作中,苏轼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六个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治国理念和对外政策建议。
以下是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及其中文翻译。
1. "亡灭之国,民无所附之,积久而成";翻译:一个国家若是人民没有向往之处,长此以往将会灭亡。
2. "治国之道,察其疾苦,而无视其享乐";翻译:治理一个国家时,要观察人民的苦难,而不能忽视他们的享乐。
3. "以天下为家,而无所私";翻译:以天下百姓为家,不偏私。
4. "柔者灭刚,察者灭暗,忍者灭智";翻译:柔弱的势力能够击败强硬的势力,善于观察的人能够战胜无知,忍让的人能够消灭聪明。
5. "治国君子不敢以言辞自短,惧人之加非也";翻译:治理国家的君子不敢自夸,因为他害怕别人的指责。
6. "昔者秦失其纪,后乃乱齐楚";翻译:古时候秦失去其规矩,随后齐国和楚国就陷入混乱。
以上是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及其中文翻译。
苏轼通过这些句子揭示了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相互之间的政治斗争、君臣关系、社会风气等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
下面将详细探讨六国论的内涵和影响。
在六国论中,苏轼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总结出了颇具启发性的治国之道。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国民的向往密不可分,国民没有对国家产生向往之情,国家就难以长久繁荣。
苏轼强调治国者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而不是只看重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他还认为君主应该以天下百姓为家而不偏私,体现出了崇尚大公无私的治国理念。
在对待政治斗争的态度上,苏轼提出了"柔者灭刚,察者灭暗,忍者灭智"的观点。
他主张用柔弱的力量来对抗强硬的敌人,善于观察的人可以战胜盲目无知,而忍让的人也可以消除聪明的智者。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六国论苏洵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本文将重点翻译《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1. 夫六国者,天下之精英也,非一日之富贵也,非一日之贫贱也。
六国是天下精英的集合,它们的富贵和贫贱都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
2. 天下之大乱也,非六国之罪也,六国之罪也。
天下的大乱,并不是六国的罪过,而是六国自身的罪过。
3. 故六国之君欲富,而民欲贫;六国之君欲安,而民欲危。
因此,六国的君主想要富裕,而百姓却想要贫穷;六国的君主想要安定,而百姓却想要危险。
4. 故六国之法,与天下之法异也。
因此,六国的法律与天下的法律是不同的。
5. 天下之民,皆谓六国之君为暴也。
天下的百姓都认为六国的君主是暴君。
6. 天下之民,皆谓六国之君为贪也。
天下的百姓都认为六国的君主是贪婪的。
7. 天下之民,皆谓六国之君为不仁也。
天下的百姓都认为六国的君主是不仁的。
8. 故六国之君皆欲富而不忠,欲安而不仁。
因此,六国的君主都想要富裕而不忠诚,想要安定而不仁慈。
以上就是《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句子翻译,通过这些句子的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荀子对六国君主和百姓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对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希望这些翻译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从中汲取智慧。
六国论重点翻译句子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
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 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 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轻 易估量呢。
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哉! 翻译:可悲啊!六国本来有这样的有利的形 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 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 不要使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 • 翻译: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 亡而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翻译: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这是燕国善于用武力对付秦国的功效啊(判断 句) 。到了燕太子丹用荆轲作为对付秦国的策 略,这才招致了亡国的祸害。
•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翻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 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凭借用不 赂秦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 翻译:假如(我们)凭借着这样大的国家, 在六国之后而去跟从六国灭亡的先例,这 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
• • • • • • • •
1、非兵不利: 兵器 2、弊在赂秦: 弊端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4、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的 •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是苏洵政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下面为大家分享《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和战争胜利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和战争胜利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
古之善论者,必能察时之势,辨地之宜,审人之处,而后能言之有物,论之有理。
六国者,战国之时,天下分裂,诸侯并起,各思以自强,以求存。
然而,强弱之势异,存亡之道殊,故有合纵连横之策,有成败之理。
兹论六国之形势,以见其得失之由。
昔者,齐、楚、燕、韩、赵、魏,皆强国也。
齐地千里,楚地万里,燕、韩、赵、魏亦各数百里。
土地广袤,物产丰富,人民众多,兵强马壮。
然而,六国之君,各有短长,或贪或暴,或懦或弱,故国势亦各有盛衰。
齐威王,英明之主也。
其时,齐强盛,威震四海。
威王善用兵,有孙武、田忌等名将辅佐,故能战胜各国,称霸一时。
然威王晚年,好神仙之道,不务政事,国势渐衰。
楚庄王,雄才大略之主也。
楚地广大,民风剽悍,庄王善用兵,有吴起、孙膑等名将,故能灭越,北并陈、蔡,南服百越。
然庄王晚年,宠信佞臣,政事废弛,国势亦衰。
燕昭王,仁德之主也。
燕虽小国,然昭王有远见,广纳贤才,修文德,振武备,使燕国强盛一时。
然昭王死后,燕国渐衰。
韩、赵、魏,皆强国也。
韩有申不害、韩非等法家之贤,赵有平原君、赵奢等名将,魏有信陵君、吴起等良将。
然三家皆内斗不已,国势日衰。
至于合纵连横之策,乃战国之时,诸侯相争,互相联合以抗强敌之策略。
合纵者,六国联合,南北为纵,共抗秦国。
连横者,六国分立,东西为横,各与秦国结盟。
然而,合纵连横之策,虽一时能抗强敌,但终究不能长久。
秦孝公,始变法强国。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力大增。
孝公之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皆英明之主,秦国更加强大。
至秦始皇,一统六国,天下归一。
六国之亡,盖由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合纵连横之策不固,终为秦所灭。
夫国者,如舟也,舟之覆,由水之漏。
六国之君,不能防水之漏,故国破家亡。
夫论六国,非徒论其成败,亦论其所以成败之由。
成败之由,在于君德、臣能、政事、地理。
六国之君,德薄能薄,政事不修,地理不利,故不能久存。
而秦,德厚能厚,政事修明,地理有利,故能一统天下。
呜呼!六国之兴亡,亦足为后世之鉴也。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六国论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翻译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
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攻取之外,小获邑,大则得城。较秦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荆卿为计,始速祸。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未易量。
呜呼!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重点语句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至于
...然。
..颠覆,理固宜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
8.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2.苟以
..,是.又在六国下矣。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阿房宫赋》重点语句翻译
1.骊(Lí)山北构
..而西折,直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3.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4.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5.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ǐ)迤(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6.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
7.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8.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