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3章第1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三章 第三节 金属晶体(第1课时)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金属键
5
金属键
4、电子气理论对金属的物理性质的解释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 (自由电子),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 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自由电子定向运 动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不同的金属导 电能力不同,导电性最强的三中金属是:Ag、Cu、 Al
金属键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电子气”(自由电子)在运动时经常与金 属离子碰撞,引起两者能量的交换。当金属某部 分受热时,那个区域里的“电子气”(自由电子) 能量增加,运动速度加快,通过碰撞,把能量传 给金属离子。“电子气”(自由电子)在热的作 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 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 同的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由电子
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错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金属离子
金属原子
9
金属键
【总结】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金属离子 自由电子在外加 和自由电 电场的作用下发 子 生定向移动
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3. 能够应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2.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3. 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知识;2. 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实验演示;3. 小组讨论;4. 课堂互动。
教学准备:1. 教师ppt讲义;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学生实验报告表;4. 课堂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概念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2. 深化讲解:继续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3. 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有机反应的机理;4. 课堂互动:探讨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2. 拓展延伸:介绍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领域;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4. 总结评价: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教学反馈:1. 学生考试成绩;2. 学生实验报告;3. 学生评价反馈。
教学延伸:1. 组织实地考察;2. 参加化学竞赛;3. 深入研究有机合成和新材料研究。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酸、碱、盐的基本概念,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离子化方程式表述酸、碱的化学反应;2. 理解化学平衡及其原理,了解化学平衡与许多自然现象及工业生产的联系,掌握化学平衡计算方法;3. 掌握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无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 增强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酸碱和盐2. 化学平衡3. 无机化合物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听讲相结合的授课方式;2. 讨论分组、小组互动、小组展示等互动式教学;3. 实验、观察、测量等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和掌握酸碱和盐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化学性质;2. 理解化学平衡反应及其原理,掌握用数值方法计算化学平衡反应的平衡常数;3. 了解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
五、教材内容和进度安排:第一章酸碱和盐•酸、碱和中性物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的鉴别方法•酸、碱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离子化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酸、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命名和制备第二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平衡定律和平衡常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的移动性•化学平衡与自然现象及工业生产的联系第三章无机化合物•长难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普通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氢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无机化合物的应用六、教学资料:1. 授课讲义、PPT2. 练习题、案例分析3. 实验操作指导书七、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酸碱和盐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化学性质;2. 学生的理解化学平衡反应及其原理,灵活运用平衡定律和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平衡反应;3. 学生了解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
八、教学建议: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2. 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3. 学生要注重记忆化学式、离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以便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课标要求]1.了解晶体的初步学问,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学会识别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示意图。
3.把握晶胞的概念以及晶胞中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1.晶体具有自范性、各向异性和固定的熔点。
2.习惯接受的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相邻晶胞之间没有空隙,全部晶胞平行排列,取向相同。
3.立方晶胞顶点上的粒子为8个晶胞共有,棱上的粒子为4个晶胞共有,面上的粒子为2个晶胞共有。
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自范性微观结构晶体有原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有序排列非晶体无原子排列相对无序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体的特性(1)自范性: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
(2)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3)固定的熔点。
4.晶体与非晶体的测定方法测定方法测熔点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牢靠方法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试验1.推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晶体有自范性但其微粒排列无序()(2)晶体具有各向同性,非晶体具有各向异性()(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4)熔融态物质快速冷却即可得到晶体()答案:(1)×(2)×(3)√(4)×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从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可以析出硫酸铜晶体B.具有规章几何外形的固体不肯定是晶体C.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分在于是否具有规章的几何外形D.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肯定是晶体解析:选C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分在于其内部粒子在空间中是否按肯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是得晶体的一条途径,A项正确;晶体所具有的规章几何外形、各向异性和固定的熔点是其内部粒子规律性排列的外部反映,因此D项正确,C项错误。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化学键在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3. 能够通过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描述分子的几何构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键的种类和分子结构的描述
难点:理解VSEPR理论在描述分子几何构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分子模型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引入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种类化学键的
形成。
3. 实验:让学生用分子模型组装几种分子的结构,加深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画出几种分子的Lewis结构,并根据VSEPR理论预测分
子的几何构型。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分子结构,独立进行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的分析。
2.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撰写一篇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小论文。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对于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解释,强化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3章-第1节-1课时-(新课改教案)卤代烃
备课时间年月日上课时间年月日课题2019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3 第3章:烃的衍生物第1节:卤代烃第1课时:卤代烃课程性质课堂教学,新课课时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溴乙烷的主要物理性质;2.了解卤代烃的主要化学反应及反应规律;3.掌握溴乙烷的主要化学性质,理解溴乙烷发生水解反应的条件和所发生共价键的变化;4.通过溴乙烷中C-Br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有机反应中“条件”的影响,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具备条件的分析及检验卤代烃中含有卤元素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溴乙烷为代表物,理解卤代烃的主要性质及应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2.通过对比溴乙烷与乙烷的结构与性质差异,认识有机物中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3.通过利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卤代烃中如何检验卤元素的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激发同学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实验成功的同学,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实验不成功的同学,经过了困难的磨炼,通过独立思考,找出存在的问题,既锻炼了毅力,休验自主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卤代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利与弊,增强社会责任感,体会辩证唯物土义观点。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与主要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教学难点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大反应的基木规律教学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学手段板书讲授多媒体影音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知识课程知识讲述课程知识总结巩固知识归纳总结引导、带领学生对常用知识点进行总结自主构建引导、带领学生对知一、卤代烃1.定义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卤代识体系构建成有机网络,便于消化吸收烃。
高中常规工作电子资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教材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中第一课时的授课内容,是教材第二部分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典型的金属——铁及其化合物。
在本课时之前,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已经简单学习了单质铁的化学性质,知道铁是一种典型的金属,了解铁与氯气、氧气、酸以及硫酸铜的反应,同时与金属钠进行性质的对比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简单的金属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时的学习融合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实验等知识。
因此,学生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既可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可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学生也知道了活泼金属钠的化学性质,作为两种金属的性质对比,教材通过对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的金属化学性质的概念,为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与本章节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初中学习过相关内容,对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
2、高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能力。
3、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新知识接受能力,本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思考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人人参与,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动脑能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铁元素在自然界存在形态、与人体健康关系,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重要意义;从我国古代应用铁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在科技进程中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
2、能用氧化还原原理进一步认识铁的化学性质;铁与水蒸气反应可以解释生产中简单问题,培养安全意识。
3、通过氢氧化物制备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形成证据意识。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精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课前预习:1、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对于同一能层里能量不同的电子,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能层数相对应;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
2、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n越小的电子层能量。
同一电子层中,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次序学习过程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复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2、能层与能级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 K L M N O P Q……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能层 K L M N O ……能级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 50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3、构造原理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1—36号)见 p 6[案例练习]1、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A. 6sB.2dC.3fD.7p2、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5的是()A.s能级B.p能级C.d能级D.f能级3、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1)1s,3d (2) 3s,3p,3d (3)2p,3p,4p 4、请根据构造原理,写出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N (2)Ne(3)29Cu (4)Ca[课后作业]1、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A.Al 1s22s22p63s23p1 B.O2- 1s22s22p6C.Na+ 1s22s22p6 D.Si 1s22s22p22、下列符号代表一些能层或能级的能量,请将它们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1)E3S E2S E4S E1S,(2)E3S E3d E2P E4f。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册教案(共十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电离能
[基础要点]
1.第一电离能I1;态电性基态原子失去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 子所需要的叫做第一电离能。第一电离能越大,金属活动性越同一元素的第二电离能第一电离能。
2.如何理解第二电离能I2,第三电离能I3、I4、I5……?
科学探究
1.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化规律呢?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为什么Be的第一电离能大于B,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Mg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Ga?第一电离能的大小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碱金属的电离能与金属活泼性有什么关系?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
1.什么是能层?
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
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
能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小结
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用幻灯片展示教材P4表1-1[设问]什么是糖?[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回答]可能含-CHO 、-COOH 、-OH 等。
[小组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讲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以下性质: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1 mol2 mol 单糖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3章第1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规划本章介绍的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在第二章“化上或蒸发皿里进行也比较安全,而且现象的能见度较大。
如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还可以看到烧杯壁上附着的淡黄色的Na2O2。
(2)做此实验时应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
[板书]2Na+O2Na2O2[小结]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膜,氧化膜疏松就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等),氧化膜致密就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铝、镁等)。
提问:点燃镁条时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思考回答:镁条表面覆盖着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金属继续被氧化,因此要用砂纸打磨。
[科学探究1]首先提出“铝与氧气能否反应”的问题,然后分析若能反应应控制的条件,如:选铝块、铝条还是铝箔?需不需要加热?再分别用未打磨的铝箔和已打磨的铝箔在火焰上加热。
铝箔厚度要适当。
太薄,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时难以操作或铝箔破损。
打磨时用精细砂纸较易打磨。
现象:将未打磨的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发现铝箔发红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表面有氧化膜,因此不能燃烧)。
将已打磨的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发现铝箔也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打磨后铝箔表面又很快形成氧化膜,阻止了铝的燃烧)。
可让学生讨论若要观察到铝的燃烧应采取哪些措施。
例如,增大铝与空气(或火焰)的接触面,将铝粉撒到火焰上;提高反应的温度,即将铝箔略卷,尖端夹一根火柴,然后将火柴引燃,把火柴和铝箔一起伸入到氧气瓶中,均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
[小结]铝容易被氧化,使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科学探究2]将打磨过的铝箔(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加热至熔化,观察现象。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分析:铝的性质活泼,打磨过的铝在空气中又很快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应用:铝制品可以较长时间使用。
讲述:铁、铝或铜制水壶可用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不反应,是不是所有金属都不与水发生反应呢?[板书](二)金属与水的反应[实验3-3]说明:(1)钠与水的反应若在烧杯中进行,可让学生完成,但烧杯口上应盖一张塑料片,以防止钠反应时钠块或液体飞溅伤人。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文档交流仅供参考...a。
原子符号: A z X 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 表示的意义: A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无电子微粒 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 -微粒 10e —微粒 18e -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教学目标:
1. 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2. 掌握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3. 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2.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实验展示盐酸和醋酸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让学生了解溶液中离子对电导性的影响。
二、讲解
1. 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带电导电,不带电不导电,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自由扩散,让学生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与粒子大小和浓度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氯化铜和硫酸铜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并用扩散速度推算离子的粒子大小。
四、总结
结合实验结果,总结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和扩散性质,让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离子在溶液中的其他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三(人教)全书教案(原创)
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根据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规律,提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用电子云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并且能在晶体硅表面上用探针对硅原子进行“搬迁”。
分层排布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2s 2p 3s 3p 3d 4s基态原子元素的电负性用于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以及元素的活泼性。
通的元素,大部分是金属元素;电负性大于2的元素,大部分是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
例如,氟的电负性为4,是最强的非金属元素;钫的电负性为0.7,是最强的金属元素,[科学探究]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些相似,查阅资料,比较锂和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轨道和1个p 轨道杂化而得杂化:同一原子中 ns-np 杂化成新轨道:一个 s 轨道和一轨道杂化组合成两个新的 sp 杂化轨道。
杂化:夹角为180°的直线形杂化轨道,40页分子形成激发2s2p杂化直线形、如:[Co(NH3)5Cl]Cl2这种配合物,其配位体有两种:NH3、Cl-,[讲]配合物的命名,关键在于配合物内界(即配离子)的命名。
命名顺序:自右向左:配位体数(即配位体右下角的数字)——配位体名称——“合”字或“络”字——中心[思考与交流]根据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板书]1、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同左手与右手一样互为镜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本教案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为依据,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析,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和教学实践,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第一章溶液与溶解本章讲解了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和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建议先就“溶液和溶解”这一重要概念进行学生思维启蒙。
在学完课本内容后,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效果:1. 举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前置任务设定为让学生体验药片、颗粒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溶解实验。
2. 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溶解实验的模拟演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例子的理解。
3. 给学生演示加溶液制备的方法。
让学生用实验方法学习如何用加溶液法制备溶液,增加实际操作中的体验感。
4. 利用实际例子来讲解溶解的影响因素。
举例,饮料在夏天不易结冰,因为夏季外界环境的高温导致了饮料的溶解度增加,从而难以形成冰块。
第二章化学平衡本章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和相关公式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其计算方法,并掌握通过物质浓度、反应时间等方式来影响反应平衡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教学方式:1. 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化学平衡目标值的揭示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实际体验到平衡的重要性。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肝炎疫苗接种,以此展示医学领域应用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
2. 能够对化学平衡方程式进行模拟展示,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等方式实际体验反应平衡的变化规律。
3. 采用情景模拟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现化学平衡反应的不同应对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本章主要讲解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学性质,以及热力学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具体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了热力学系统、焓、熵、自由能等概念。
以下是一些教学建议:1. 利用实验活动逐步教授热力学系统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的概念,通过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
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a. 原子符号:A z X 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2e-微粒8e-微粒10e-微粒18e-微粒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化学选修三教案
化学选修三教案教案标题:化学选修三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高中化学选修三课程设计一份全面、系统的教学计划。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学习化学选修三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选修三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规范。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本教案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第一单元:无机化学1.1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形成- 酸碱反应和盐的生成-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电位1.2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操作- 无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无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二单元:有机化学2.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官能团反应- 有机化合物的异构和立体化学2.2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操作-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三单元:分析化学3.1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分析化学中的常用仪器和设备- 分析化学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3.2 分析化学实验和数据处理- 分析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分析化学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分析化学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评价教学方法和策略: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选修三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并注重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4.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容之后来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固体为出发点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晶体和非晶体。
而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是以各自的自范性和微观结构比较为切入点,进而得出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以及晶体的常见性质和区分晶体的方法。
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
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2、黄色的硫磺;3、紫黑色的碘;4、高锰酸钾
[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
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
[投影]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板书]:自范性:晶体能自发性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解释]: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
[板书]:注意:自范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投影]:通过影片播放出,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过程。
[设问]:那么得到晶体的途径,除了用上述的冷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呢?你能列举哪些?
[板书]:2、晶体形成的一段途径:
(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投影图片]:
1、从熔融态结晶出来的硫晶体;
2、凝华得到的碘晶体;
3、从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析出的硫酸铜晶体。
[探究实验]:完成教材实验3-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提问同学观察到什么现象。
[回答]:首先碘升华,然后在表面皿下面出现碘的固体。
[讲解]:事实上,这里提到的固体就是凝华得到的碘晶体。
[过渡]:许多固体的粉末用肉眼是看不见晶体的,但我们可以借助于显微镜观察,这也证明固体粉末仍是晶体,只不过晶粒太小了!
[投影]:晶体二氧化硅和非晶体二氧化硅的示意图
[提问]:小组讨论,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结论。
[回答]:晶体的原子排列有序,而非晶体则不是。
[讲述]:从本质上来说,晶体的自范性是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所呈的现周期性。
[讲述]:通过前面对晶体与非晶体的讨论,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晶体有哪些特点:
[板书]:3、晶体的特点:
(1)有固定的几何外形;
(2)有固定的熔点;
(3)有各向异性。
[解析]:对于同一幅图案来说,从不同的方向审视,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那么对于晶体来说,许多物理性质:如硬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产生差异,即为各向异性。
例如:蓝晶石(Al2O3·SiO2)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不同;石墨在与层垂直的方向上的导电率与层平行的方向上的导电率1∕104。
[小结]:可以根据晶体特点区别某一固体属于晶体还是非晶体。
然而,得出区别晶体与非晶体最可靠的方法是利用x-射线衍射实验。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现在请你用一句话来定义晶体,应该怎么说?
[回答]:学生1、内部原子有规律的排列的物质;
学生2、内部原子有规律的排列,且外观为多面体的固体物质。
[板书]:4、晶体的定义:
质点(分子、离子、原子)在空间有规则地排列成的,具有整齐外型,以多面体出
现的固体物质。
练习:
1、下列关于晶体与非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晶体一定比非晶体的熔点高
B、晶体有自范性但排列无序
C、非晶体无自范性而且排列无序
D、固体SiO2一定是晶体
2、区别晶体与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
A、熔沸点
B、硬度
C、颜色
D、x-射线衍射实验
3、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许多固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固体可以分为晶体与非晶体。
请你举出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的实例。
答案:1、C;2、D;3、晶体:玛瑙、水晶、硫晶体等等;非晶体玻璃、水泥等等。
4、下列不属于晶体的特点是:
A、一定有固定的几何外形
B、一定有各向异性
C、一定有固定的熔点
D、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5、下列过程可以得到晶体的有:
A、对NaCl饱和溶液降温,所得到的固体
B、气态H2O冷却为液态,然后再冷却成的固态
C、熔融的KNO3冷却后所得的固体
D、将液态的玻璃冷却成所得到的固体
6、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如蓝晶石(Al2O3·SiO2)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不同;又如石墨在与层垂直的方向上的导电率与层平行的方向上的导电率1∕104。
晶体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是:
①硬度②导热性③导电性④光学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一些不法商人制造假宝石来牟取暴利,你能否根据晶体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的特点,列举出一些可能有效鉴别假宝石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晶胞
定义:晶体结构中的基本单元叫晶胞
二、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位于晶胞顶点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1/8;
位于晶胞棱边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1/4;
位于晶胞面心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1/2;
位于晶胞中心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1。
练习:
1、现有甲、乙、丙、丁四种晶胞(如图2-8所示),可推知:甲晶体中A与B的离子个数比为;乙晶体的化学式为;丙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丁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
2、钙-钛矿晶胞结构如图2-9所示。
观察钙-钛矿晶胞结构,求该晶体中,钙、钛、氧的微粒个数比为多少?
3、晶体硼的基本结构单元都是由硼原子组成的正二十面体,其中含有20个等边三角形的面和一定数目的顶角,每个顶角各有一个硼原子。
如图2-10所示,回答:(1)键角____;(2)晶体硼中的硼原子数____个;B—B键____条?
4、在碳单质的成员中还有一种混合型晶体——石墨,如图2-11所示。
它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依靠作用力相结合。
每层内部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靠作用力相结合,其键角。
分析图中每个六边形含有个碳原子。
5、C70分子是形如椭球状的多面体,该结构的建立基于以下考虑:
(1)C70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碳原子形成化学键;
(2)C70分子中只含有五边形和六边形;
(3)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边数的关系遵循欧拉定理:顶点数+面数-棱边数=2。
根据以上所述确定:(1)C70分子中所含的单键数和双键数;(2)C70分子中的五边形和六边形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