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部分

合集下载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1.货币需求:(Demand for Money)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2.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3.金本位:(Gold standard)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4.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s)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并非固定,而是由自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制度5.信用:(Credit)是以偿还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方式6.商业信用:(Commercial Credit) 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7.银行信用:(Bank Credit)是以银行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筹集货币资金,以贷款方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8,商业本票:(Commercial Paper )又叫一般本票。

企业为筹措短期资金,由企业署名担保发行的本票9.商业汇票:(Commercial Draft)是指由付款人或者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者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一种票据10.消费信用:(Consumer Credit)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用于消费支出的信用11.资本化:(Capitalization)是指符合条件的相关费用支出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项目管理12.基准利率:(Benchmark interest rate)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13. 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一、重要内容1、铸币:指得到国家的印记由国家准许铸造并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2、本位货币:是由国家造币厂按照一定规格铸造的铸币,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计价、结算货币。

3、辅币:满足小额或零星交易的货币。

4、代用货币:指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的货币。

5、银行券:银行发行的一种债务凭证,即银行保证持有人可以随时向签发银行兑换相应金属货币的一种凭证。

7、电子货币: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支付功能的非现金货币。

8、有限法偿货币:指具有有限的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

即在一次支付中,如果使用有限法偿货币支付的数额超过法定限额,收款人则有权拒绝接受。

9、无限法偿货币:指法律赋予某种货币可以无限制地用于清偿债务、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缴纳税款等交易中,并且交易一方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不受限制,交易的另一方不得拒绝接收。

这种货币称为无限法偿货币。

10、格雷欣法则:即在两种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市场上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最终市场上充斥着劣币。

11、黄金输出点: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

12、黄金输入点: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

13、信用货币: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形态。

14、支票:是活期存款账户存款人开出的通知银行从其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票面指定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15、本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发出,承诺到期无条件支付款项的债务证书。

16、承兑汇票:承兑,简单地说,就是承诺兑付,是付款人在汇票上签章表示承诺将来在汇票到期时承担付款义务的一种行为。

经过承诺兑付的汇票就是承兑汇票。

17、信用的特征:(1)期限性(2)流动性(3)风险性(4)收益性18、消费信用: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方面的货币需要的信用形式。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

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商业银行的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通常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分业经营: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

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

早期的银行都是全能型的。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资产业务也不属于负债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

转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贴现的融资行为。

票据可以被多次转贴现。

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存款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保留的应付客户提取存款需要的准备金,其中法律规定必须存储于中央银行的部分,叫法定存款准备金。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文档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文档

1、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2、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3、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4、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5、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6、货币乘数: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7、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8、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

即依靠信用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

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9、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10、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11、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3分)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是重要的融资形式。

1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分为金属货币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

4、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5、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6、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不加限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7、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小的货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货币给驱逐出去,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8、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汇兑平价体系、固定汇率、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并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

9、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体系。

第二章1、信用: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的借贷行为。

2、利息: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使用贷款的代价。

利息的作用:①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②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资金;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④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⑤有利于银行本身企业化经营与金融事业的发展。

3、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4、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5、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6、可贷资金理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7、期限结构理论: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来表示。

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货币的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货币的无限法偿: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它有无限支付的能力,不论支付额有多大,出售者和债权人都不得拒绝接受。

货币的有限法偿:辅币一般用较贱金属铸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货币,但国家规定在一定限额内,辅币可以与主币自由兑换,即有限法偿。

2、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货币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即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

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指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也是债权人据以向债务人收取利息的利率或债务人据以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的利率。

实际利率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4、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5、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买方信贷:是出口信贷的一种形式,是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信用,进口商获得该贷款后用来向出口商付清货款,然后按规定的还款期限偿还出口方银行的贷款本息。

卖方信贷:是出口信贷的一种形式,由出口国银行向出口商提供贷款,出口商用来向进口商提供分期付款。

6、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商业本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数额款项的债务凭证。

商业汇票:是债权人通知债务人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

7、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资金的直接融通:由赤字单位(最终借款人)直接向盈余单位(最终贷款人)发行(出卖)自身的金融要求权,其间不需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或虽有中介人,但明确要求权的仍是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这种融资方式称为直接融通。

资金的间接融通: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没有直接契约关系,双方各以金融中介机构为对立当事人,即金融机构发行(卖出)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并利用所得的资金去取得(买进)对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这种融资方式称为间接融通。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

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完整word版)《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较全面

(完整word版)《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较全面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能够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础上也能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可以进行转账结算的银行存款等。

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具有派生功能,是现代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

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货币增量:指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通常是指今年与上年相比的增加额。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偏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偏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二是汇率制度的安排;三是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

大学金融必修课《货币银行学》全册书名词解释(最全)

大学金融必修课《货币银行学》全册书名词解释(最全)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街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工具。

货币执行这-职能,不需要现实货币。

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减少了商品交换中的价格数目,从而提高了交换的效率2、价值储藏:是货币的职能之一,即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被用作财富或购买力储藏的工具。

此时,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成为跨期管理的工具。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点在于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3.狭义货币(MI):通常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

其中,现金是指流通中的通货,活期存款在国外是指全部的活期存款,在我国只包括支票类和信用类活期存款。

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的代表,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4.广义货币:M2,通常由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矩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

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的范围,包括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实力的货币形式。

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和对未来货币流通的预测都有独特作用。

5.准货币,也称亚货币。

般将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市之差称为准货币或亚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

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市,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6.支票:是指银行存款客户向银行签发的无条件付款命令书。

按支付方式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前者可以从银行提取现金,后者则只能用于转账结算。

由于支票可以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因而支票所依附的活期存款通常称为存款货币。

7.信用卡: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的一种特制载体卡片,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信用卡结账日再行还款的一种消费信用形式。

因此,信用卡实际上就是银行提供给用户的种先消费后还款次的小额信贷支付工具。

信用卡的使用方便了日常消费。

8.购买力:是指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

物价指数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 反之,货币购买力越高。

金融学概论(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金融学概论(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的演变:实物货币(货币价值=商品价值)—金属称量货币和铸币—可兑换的信用货—不兑现信用货币—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实物货币:如果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的价值相等,那么,则称这种货币为实物货币。

铸币:得到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可兑现信用货币(银行券):所含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其特点是可与所代替的贵金属自由兑换。

不兑现信用货币(纸币):不兑现信用货币是指足值货币及其代表物以外的任何一种货币,其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本位币: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小额周转使用,双本位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铸币之间的法定比价,两者的交换比率不再受市场上金银价格的波动影响。

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金币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货币价值的自由调节机制。

金块本位制: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

银行券仍规定一定的法定的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为准备,居民可在一定范围内按法定含金量自由地兑换金块。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虽然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兑换黄金,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总汇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总汇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总汇1.信息不对称:即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缺乏充分的了解,从而使其在交易过程中难以做出准确决策,它是金融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2.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道德风险:是交易发生后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回购协议:回购协议是一种有效的短期贷款(短于两年),将国库券作为抵押品,如果借款者不能够偿付贷款,贷款者可以将国库券收归己有。

5.到期收益率:使债务工具所有未来回报的价值与今天价值相等6.回报率:指持有者获得的利息收入再加上证券价格的变化7.金融危机:是以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和企业倒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市场动荡现象8.存款准备金:所有银行都必须将其获得资金的一部分以存款的形式存入联邦储备体系的账户,准备金即等于此类存款加上银行实际持有的通货。

9.太大而不能倒闭:由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可能会引发金融灾难,金融监管者自然不愿意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倒闭,进而使存款人和债权人遭受损失195页10.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证券和向银行提供贴现贷款的方式,对基础货币进行控制11.存款创造:是银行通过运用中央银行发放的货币和流通准备金等货币从而使得货币供给量增加的行为12.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给的倍数m=1+c / r+e+c货币乘数是存款人决定的现金比率c、美联储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及银行决定的超额准备率e的函数13.联邦基金利率:银行间隔夜准备金贷款的利率,联邦基金市场的资金拆借利率14.离岸金融: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

试卷题型1、名词解释5个/4分2、判断10个/1分3、单选10个/1分4、计算题2个/5分5、简单题4个/5分6、论述题2个/15分注意:论述题目为五次辩论中的随机两道辩题,要求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讲明理由。

祝大家考试顺利哟~。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职能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标准,也就是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和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时,就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贮藏手段: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财富保存、收藏和积累起来时,货币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作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银本位制:是最早货币制度之一,它是指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币材的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不能兑换黄金、取消黄金保证的货币制度。

金属准备制度:是指由国家集中储备货币金属,作为稳定货币和汇率的平准基金以及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

第二章信用:即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或者说是货币或商品的有条件的让渡。

商业信用:就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主要表现为以商品赊销或预付货款等方式所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债务人,筹措资金来解决财政需要的一种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民间信用:是指个人与个人或与企业单位产生的信用关系,包括企业单位向个人发行债券等以及个人之间、个人和企业之间的货币或资金借贷等。

第三章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资金的时间价值。

到期收益率:是指来自于某种金融工具到期前的现金流的现值总和与其当前市场价格相等时的贴现利率水平。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1,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组织形式。

2,信用,是指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券、债务关系。

3,商业信用:是工商业企业之间以赊销或预付贷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形式。

4,信用工具: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

5,金融市场:货币、资金融通和资产交换的场所。

6,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直接向资金需求者进行融资。

7,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等信用中介的资产负债业务来进行资金融通。

8,贴现:票据持有者将未到期的票据交给银行,银行按票据面额扣除自贴现日至到期日利息后付款给票据持有人的行为。

9,转贴现:是贴现银行需要资金时持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银行办理贴现的行为。

10,再贴现: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过的票据作抵押的一种放款行为,它体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换关系,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手段之一。

11,回购协议:指在市场上出售证券的同时,出售证券的一方同意在约定的时间按照约定价格或约定的利息重新购回该项证券的协议。

12,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利润分成(领取股息)和公司管理凭证的票据。

13,债券:是一种确定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或说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出具的对长期债务承担还本付息义务的凭证。

14,证券交易所:证券买卖双方公开交易的市场,是一个高度组织化、固定的地点,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次级市场,使整个证券市场的主体和核心。

15,金融期货:以各种金融工具或金融商品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方式。

16,金融期权:以各种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方式。

17,金融体系:是有关资金的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一个系统,它由资金流出方(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流入方(资金短缺单位),连接这两者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对这一系统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构成。

18,封闭式基金:不能随意追加发行,投资者可通过公开市场买入卖出受益凭证来加入或退出基金。

货币银行学完整大全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完整大全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金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二者虽然在表面上密切联系,本质上却各自独立运动,是两个范畴。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信用货币进入流通体系,货币和信用不可分解地连接在一起,产生了一个由这两个原来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范畴,即金融。

2.信用经济——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表现为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货币的让渡形式,并且由于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暂时转让出其对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承借者因此要付给一定利息作为补偿。

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存在造成了信用扩展的条件,进而形成的以信用为联系的经济,称为信用经济。

3.间接融资——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间环节融通资金,以其作为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和媒介,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并不发生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方式。

4.直接融资——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以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资金的融资方式。

5.收益资本化——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算出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习惯地称之为收益资本化。

6.市场利率——依据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标准可以将利率划分为市场利率与官定、公定利率,市场利率是指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

7.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相应变动的利率。

8.实际利率——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用以评估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风险,由名义利率和借贷期内的物价变动率决定。

9.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10.金融工具——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对债权债务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有法律约束意义。

具有偿还期限,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基本特征。

11.融通票据——无交易背景而只是为了融通资金所签发的商业票据。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汇编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汇编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汇编1.货币——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功能看,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能够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础上也能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2.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币材通常具有四个性质,即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3.实物货币——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充当币材的货币形式。

实物货币是最早的货币形式,种类繁杂,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其弊端是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价值不稳定。

4.金属货币——以各种金属如铜、铁、银、金等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形式。

贵金属黄金作为币材是金属货币发展的鼎盛时期,金属货币采用过秤量货币和铸币两种形式,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贮藏的优势,但是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其数量受金属储藏和开采量的限制,缺乏弹性,最终被纸币和存款货币取代。

5. 铸币——铸造成一定的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铸币克服了秤量货币在使用中的弊端,便利了商品交换。

6. 纸币——即纸制的货币,包括国家发行的纸制货币符号,商人发行的兑换券和银行发行的纸制信用货币。

纸币最初是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为克服金属货币在使用中的不便而发行的,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

金属货币制度崩溃以后,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与存款货币一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7.银行券——银行发行的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

早期银行券由商业银行分散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流通,通过与金属货币的兑现维持其价值。

中央银行产生以后,银行券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金属货币制度崩溃后,银行券成为不兑现的纸制信用货币。

8.存款货币——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银行存款,是现代信用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银行存款种类繁多,流动性差异大,流动性不同的存款货币被划归到不同的货币层次,流动性最强的存款货币是通过开立支票可以直接进行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我国金融机构间同业拆借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负责管理、组织、监督和稽核。

金融机构用于拆出的资金只限于交足准备金、留足5%备付金、归还人民银行到期贷款之后的闲置资金,拆入的资金只能用于弥补票据清算、先支后收等临时性资金周转的需要。

严禁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同业拆借活动。

2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3、内生变量内生变量,是指模型要解释的变量。

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的变化回应其内生变量的变化。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5、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依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不同,货币制度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

货币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

6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代理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货币:(1)货币是贵金属、是财富。

(2)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币是名目或符号。

(4)货币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5)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

(6)货币是“流动性”。

(7)货币是信用关系的载体。

价值尺度:交易、借贷、工程建设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对标的物价值的计算和测量,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单位,可用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劳务、资产、负债、工程等的价值量大小,使各种价值物相互之间可以方便的进行比较,货币的这种功能被称之为价值标准(尺度)或计算单位。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易中充当媒介,才使得商品在不同主人之间顺利地实现了转换或流通,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货币首先表现为一种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

储藏手段:当货币被当做价值或财富而为人们保存起来、退出流通并处于静止状态时,就是其发挥价值储藏功能的时候,货币因此被看做是一种价值储藏手段。

支付手段:现代经济生活中的种种支付,如清偿债务、交纳赋税、借贷、支付租金、利息、工资等,都是用货币完成的,因此,货币是一种支付手段或延期偿付标准。

铸币:一种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的金属货币便产生了,这就是铸币。

纸币:纸币根源于铸币。

国家有意铸造不足值的货币,用来集中更多的社会财富。

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程度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国家强制发行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纸币来充当流通手段。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

银行券:可称为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银行签发,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向其对付金银货币的债务凭证。

存款货币: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用货币主要采取了非实体化的存款货币的形式,人们的货币只有一小部分以现金(钞票和铸币)的形式持有,大部分以记账符号的形式存在于银行的账面上。

电子货币:用电脑储存和处理,无需借助纸质工具即可用于广泛支付的预付来人票据。

主要由两种形式:一种是卡式货币,另一种是软件式电子货币。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制造、发行、流通、使用等基本方面所做的法律规定,或者说,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组织形式和流通结构。

本位币:之按照法定的货币单位制造的货币,它是一国的基本货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一般与本位币保持固定比例,其实质是本位币的一个可分部分。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金属货币制度。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法定货币为白银或银币。

实行银块流通的国家,以白银的一定重量单位为价格标准或货币单位。

实行银铸币流通的国家,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其包含的实际价值相等。

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自由出入国境,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银。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金属货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两种金属及其铸币可以自由兑换,可以自由出入国境。

三种具体形式: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格雷欣法则: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

金币本位制:基本特征是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货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他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

所不同的是,在金块本位制下,银行券可按规定的含金量在国内兑换金块,但有数额和用途方面的限制。

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只规定其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先兑换外汇,再以外汇兑换黄金,并将准备金存于该国。

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作为流通中货币主体的货币制度。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贵金属(金或银)不再作为本位币进入流通,货币单位也不规定含金量,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第二章利息和利息率利息: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利率: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

单利:单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利息额加入本金进行重复计算的方法。

复利:复利法是单利法的对称,是指将按本金计算出的利息额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的方法。

官定利率:又称为“法定利率”,是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由非政府金融行业自律性组织确定的利率称作公定利率,通常是由银行公会确定的各会员银行必须执行的存贷款利率。

市场利率:是按照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包括借贷双方直接融资时商定的利率、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较长期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

基准利率:是指在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或基础地位的利率,它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利率的相应变动,并且会引导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

西方国家,它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我国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信用能力的客户的存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

名义利率: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条件下的利率。

拆借利率:是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一级市场利率:是指债券发行时的收益率或利率,一般将其作为计算债券发行价格的依据,它能够反映债券发行成本的高低,是衡量债券收益的基础。

二级市场利率:是指债券流通转让时的收益率,它真实地反映了市场中金融资产的损益状况。

利率结构:市场中的利率多种多样,各种不同种类和期限的金融工具,其利率往往不同,所以我们还必须了解各种利率之间的关系,即利率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相同期限的证券的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证券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

利率的期限结构指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的证券,其利率随到期日的时间长短会有所不同。

预期假说:它是基于以下假设成立的:(1)投资者是典型的经济人,即追求利润最大化;(2)投资者对证券的期限没有偏好,各种期限的证券可以互相替代;(3)交易成本为零;(4)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5)完全替代的证券具有相同的预期收益率;(6)投资者对证券的预期准确,并依据该预期收益做出相应行为。

该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长期利率相当于在该期限内人们预期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因而收益率曲线反映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综合预期。

市场分割假说:期限结构的市场分割假说认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往往不同,因此每个投资者一般都有自己偏好的某个特定品种的证券,由此导致各种期限证券的利率由该种证券的供求关系决定,而不受其他期限的证券预期回报率的影响。

选择停留假说:基本命题是,长期证券的利率水平是等于在整个期限内预计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再加上一定的风险补偿,也就是流动性升水。

这是由于证券的期限越长,本金价值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投资者一般倾向于选择短期证券,但是借款人却偏向于发行稳定的长期证券,结果就是借款人要使投资者购买长期证券,就需要给投资者一定的风险补偿,这就造成了长期利率高于当期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值的情况。

利率管理体制:一个国家经济和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取决于该国的经济体制以及这种体制下的经济和金融业服务。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变化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经历了一个由严格管制到逐渐放开和探求市场化机制的过程。

第三章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中介:动态概念:在货币资金运动和信用活动中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提供信息、设施、信贷服务、结算服务、投资服务、保险服务、信托服务等金融性服务的活动。

静态概念:专门从事金融性服务活动的机构。

广义概念:能导致货币资金在不同经济主体间转移或融通的金融服务活动和相应的金融机构。

狭义概念:银行存贷款活动都是金融中介活动,但将资金大量从商业银行、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转移到国债和其他证券的现象是非中介化,如证券市场的证券发行、交易。

信息不对称: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的情况。

交易成本:任何金融交易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为货币资金所支付的价格即利息、为交易而花费的时间、精力和代理人佣金等。

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主要经营工商业放款的综合性、多功能金融企业。

信用中介:通过吸收存款集中闲散资金,通过发放贷款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充当资金贷出者与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并赚取利差收入。

支付中介:为客户保管货币,代客户进行各种支付,充当社会经济主体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是商业银行最早的职能。

信用创造:一是创造了可替代货币的信用流通工具;二是通过派生存款创造货币。

负债业务:1.自有资本(普通股股本、无偿还期的优先股股本、资本盈余、未分配利润、资本储备金、其他准备金等;债务资本)意义:银行信誉的基础;维持业务经营的基本前提;资本比率要求可限制银行不合理的资产扩张。

对资本充足度的正确理解。

2.存款业务经营管理要求:重在提高稳定率;注重降低存款成本率;吸收存款要与资产安排相匹配;注重规模效益3.其他负债业务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占用资金,等。

资产业务1.贷款业务经营管理主要环节的基本要求:制定好贷款经营的基本政策;安排好贷款资产组合;确定贷款限额;科学合理地划分贷款权限;作好贷款信用分析;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监控贷款质量2.投资业务意义;获取收益;降低风险;补充资产流动性;类型:政府证券投资、政府机构证券投资、地方政府证券投资和公司证券投资中间业务: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主要有:汇兑业务、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咨询业务等。

核心存款:美国经济学家罗斯将活期存款和以较低成本吸来的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称为核心存款。

资本充足比率: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

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