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论述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特点
![论述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1a7f5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2.png)
论述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特点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下面将分别从不同方面对这三种类型的文学进行论述。
寻根文学是指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探索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该文学形式突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思考。
寻根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寻根文学尝试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
其次,寻根文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掘,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和思想的重新诠释,提出寻根创作的新思路和创作方法。
此外,寻根文学也表达了对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丧失和忧虑,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每一种文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
文学关注社会问题,追求真实和批判性;寻根文学回归传统文化,追求文化自信;先锋文学追求前卫和创新,挑战传统文学形式。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面貌,为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80年代寻根文学
![80年代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b7b2b9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3.png)
80年代寻根文学摘要: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首先,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人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
尤为重要的是寻根文学虽然也写民俗,但并不停留新旧民俗的斗争上;虽然也写山野村夫,但并不一般地赞美他们的素朴纯真;虽然也描写国民的劣根性,但并不以批判封建礼教为重点。
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主要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同,比如贾平凹商州系列,高扬秦汉雄风,王安忆的《小鲍庄》对仁学思想的阐释,阿城的《棋王》放射出道家文化的风流神韵,李航玉的“葛川江系列”的吴越文化,韩少功的楚文化儒思想??寻根文学是第一次自觉的浪漫主义的完成式。
自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三大问题(自然、生命、传统)之一。
“回到自然”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口号和标志。
许多寻根文学作家都不断返回,寻找个性自我,给自然注入灵性,“在自然中看到上帝,在上帝中看到自然”,完成了浪漫的叩问。
比如农裔城籍作家返回乡土,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e01988168884868662d6ee.png)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寻根看传统文化热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文学界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他们利用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 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光如逝,寻找传统镜头转眼聚焦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百家讲堂》将一场以研读论语为名的国学热遍及中国各个阶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学者(董乃强,中国孔子协会理事)认为,当今的文化热,即当年的寻根热的延续。
两者在产生背景、指导思想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
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
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中国在这方面也不能干于人后。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e64a3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d.png)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和凝聚力
语言风格独特
运用方言土语,具有地域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典韵味, 也有现代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场景
文化反思与批判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挖掘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寻根文学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揭示其优劣之处,引导人们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创作上的局限
过分强调地域特色,忽视普遍性 过度依赖传统元素,缺乏创新 主题单一,缺乏多样性 语言风格不够现代化
势的寻
第 五
发根 章
展文
趋学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交融
寻根文学与魔幻现 实主义的结合
寻根文学与后现代 主义的对话
寻根文学与民间故 事的相互影响
寻根文学与地域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与碰撞
寻根文学将更加 关注现实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议 题,发挥文学的 社会责任和文化 担当。
感 谢 观
汇
看报 人 :
XX
寻根文学的美化倾向可 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片 面理解,甚至造成对现 代社会的隔阂和误解。
过度美化传统文化可能 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批判 性和反思精神,限制了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寻根文学中,应该保持 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和全面 的认识,避免盲目美化或 贬低,以促进文学和文化 的发展。
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
寻根文学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现代化进程持怀疑态度。 寻根文学作品中,现代化常常被描绘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力量。 寻根文学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可能导致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局限性。 寻根文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影响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206882d3169a4517723a365.png)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门敝开后, 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大融汇, 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论的热 潮。 “寻根”一词最早借用了美国表现黑人 归乡寻祖意识的长篇小说《根》的名字 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 又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第七章 第十节 寻根文学
一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 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1、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
文化上的回归意识,早在“寻根”的大 旗被正式张扬出来之前,已显露端倪。 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陆文夫、张 承志等分别创作了《大淖纪事》、《那 五》、《蒲柳人家》、《美食家》、 《黑骏马》等中短篇小说。
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表现出平淡 冲和、旷达淡泊的艺术人格; 郑万隆对那些山野汉子们粗犷强悍、质 朴自然的感性力量的张扬; 韩少功对原始古老的初民心态的冷峻审 视及作品的神秘瑰丽, 贾平凹的朴拙凝重,郑义的深沉悲壮, 张承志的雄浑奔放。
四、寻根文学的意义
寻根小说既是“反思” 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再 次呈现和发展,更是 在更为广大的空间和 更为长久的时间之流 中探寻我们民族生存 命运的文化奥秘。
读者的心也被定串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小 脚印撩动得痒痒的,对踩出小脚印的人, 生满爱怜之意。
(四)散文化的小说
1、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 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 写之中,散漫、随意、淡泊,却又 令人回味。 2、运用散文化的笔调,注重气氛, 淡化情节,铺开一幅幅水乡风俗画。 3、运用诗化语言,简洁明快,流畅 自然。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c18982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d.png)
文学的苏醒——解读寻根文学中的韩少功摘要: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文学派别。
其重要文学史意义就是倡导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深层的养料进行创作,唤起了文化审美性的苏醒,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
本文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着重分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爸爸爸》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文学苏醒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命而亡但是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发表《文学的"根"》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八十年代的许多作家秉承这个理念开始进行新的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少功、叶蔚林、何立伟、谭谈等人被称为“文学湘军”。
在这些寻根作家中,对寻根文学思考最为深入,最为系统,探索最富创造性的作家当属韩少功。
他在1985年相继发表的寻根文学纲领性文章《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标志性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显示出他在理论与创作上的高度自觉。
以韩少功为首的“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品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文学。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寻根文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内涵。
寻根文学作家群致力于挖掘出中国落后乡村的民俗社会的一切阴暗面:偏僻、贫困、荒诞、迷信、懒惰、保守、肮脏、冷膜、残酷。
浅谈我对“寻根小说”的认识
![浅谈我对“寻根小说”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f92a4357a8956bec0975e3ec.png)
浅谈我对“寻根小说”的认识汉教3班陈杨20100511476浅谈我对“寻根小说”的认识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贯穿着一个反思与寻找的主题,而且在作家的创作实践中,这一主题也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深化。
寻根派小说的出现标志中国小说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从而使1985年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寻根文学在初起之时就引起了文坛的骚动,评论界对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寻根派小说从其产生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迅速达到了巅峰并走向低谷。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寻根派小说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在群星闪耀的文学天宇上划过,留给人们无穷的遐想与思索。
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它产生于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拉美魔幻主义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化思潮的出现也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色是其题材选择的地域性。
由于作家们具体创作中的各行其是,他们笔下的地域文化景观并未融入整体的民族传统文化系统之中,使得这场文学运动成为一个非常松散的创作联盟,每个人创作态度和旨归都是不一样的。
寻根文学运动的小说文本地域话结构特征成了对理论文本中寻求传统文化之根、以发荣滋长当代文学的建构意向的拆解。
真正的、具体的传统文化在小说文本中很少被指涉,相当多的小说指向深山老林,企图在先民的传说中获得某种启示;或在肆意美化乡村生活,沉浸于虚构的田园牧歌的和谐之中,对抗城市对人的异化;或反复摹写某种强悍奔放的人格与生命意志等,显然他们对“寻找”本并无一明确的承继目的,从已有的作品来看,则是一种混合着西方精神(个性和生命自由)与传统文化(和谐乡村生活)的精神综述。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73b656f7e21af45b307a886.png)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周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文学浪潮。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总的说来,“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深入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广泛而深厚的开掘,找到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学样式,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现代文学,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在为数众多的“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他从自己熟稔的湘西世界入手,把笔触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探求民族文化产生的原因,溯源而上挖掘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并试图超越“文革”阶段深埋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潜入历史深处对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重铸民族灵魂的依托。
时隔多年重读《爸爸爸》,仍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它以一种“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土语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瑰丽奇特的生活画卷,并对民族文化中深藏的愚昧蛮荒进行了批判。
《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并以审丑式的观照,通过他的遭遇折射出作家对“根”的寻求。
在小说中,丙崽不仅一出生就失去了家族(父亲)这道天然保护屏障,而且还因身体畸形、语言思想弱智而成为鸡头寨任何人都能随时取笑、取乐的对象。
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自始自终只会浑浑噩噩地咕哝着含义不明的两个词语:“爸爸”或“X妈妈”,以示自己的好坏、爱憎之别。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6539d2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c.png)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一、概述“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它主张作家应当深入民族文化的传统,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这一文学思潮的兴起,既是对当时文坛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过度追捧的一种反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挖掘的尝试。
在众多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探讨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启示。
《爸爸爸》以湘西边陲小山寨鸡头寨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丙崽这一痴傻形象的塑造,以及鸡头寨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品将荒诞现实与古老传说、民间信仰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传统的反思。
在寻根文学的浪潮中,《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寻根文学在追求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寻根文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深入分析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寻根文学的背景和意义寻根文学的产生,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是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刺激和启发了中国作家。
他们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寻根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寻根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创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
它试图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和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精神贫困等难题。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2cd8fb0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7c.png)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80年代中后期,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悄然出现,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这批作家的典型代表就是韩少功,他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寻根文学”当中的乡野文化寻根是其典型的流派,如汪曾祺表现"桃花源"式的传统生活的《大淖记事》、张承志表现蒙古草原人民生活的《黑骏马》、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描写、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自己祖辈的生活秘史的讲述,如《红高粱》系列作品。
对我感触最深的当属《红高粱》,就以《红高粱》举例,在分析其人物形象和民族内涵同时,同时结合作者人物性格背景,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莫言曾经说过:“这时我是强烈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认为,这段话不是简单的空谈,而是他对乡村灵魂的把握,对乡村自我精神的抒发。
在人物形象方面,《红高粱》在人物塑造上竭力表现民间状态的草莽英雄,抛弃了沉重的意识形态内容,这样就使人物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人性张力。
例如,文中“我爷爷”余占鳌在开篇一出场便显示了土匪头子兼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杀人越货”又除暴安良,作者始终让人物停留在未曾雕琢过的原始的农民心理上。
而奶奶戴凤莲的形象更是突破了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造型,热情果敢,充满情欲野性,可求人性自由与本能的满足。
在追求的过程中反抗传统封建礼教,张扬具有反抗色彩的生命意识。
在细节描写上,高粱地里火焰般的野合,一手掌管烧酒坊的魄力以及奔向天国之际的那段生命的宣誓,桩桩件件都是浓烈感人,激情奔放。
“寻根文学”兴起与意义
![“寻根文学”兴起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e40370e03d8ce2f006623d0.png)
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起与意义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令人瞩目的“文化寻根”风潮,寻根派作家创造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对当前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对寻根文学的定义以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挖掘寻根文学对当前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寻根文学兴起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面临着一个急速吸收与转变的时期,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现代派文学”悉数出现之后,中国文坛进入了短期的沉寂,主要表现在引起读者与社会共鸣的作品减少,创作水平没有获得明显突破。
直至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迎来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这种热潮带动了一批中青年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以及论文等体现出了一种挖掘传统意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学观。
寻根文学的产生与兴起有着多方面的文学发展原因与社会历史原因,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分析与研究对任何时期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一“寻根文学”的定义与思想寻根文学泛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以“文化寻根”为主题而展开的文学形式,具体指寻根派作家以传播传统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品。
这些寻根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杭育的具有吴越意蕴的“葛川江”系列小说;贾平凹的体现浓厚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韩少功的颇具楚文化底蕴的《归来去》《爸爸爸》;阿城的体现历史文化的《棋王》《树王》以及冯骥才的富有津门文化的《三寸金莲》《神鞭》等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
寻根文学是要寻求文学的根,寻求文化的根。
寻根派中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都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对“根”的认识,如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以贾平凹、乌热尔图等作者的作品为例,提出了自己对“根”的见解:“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在寻根文学作品中,这种对“根”充满积极的态度去寻找与研究的观点从来没有间断过,大都集中在偏重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以及审美形态的选择上,同时也具有两个很鲜明的特征:一是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大部分是规范化而且由于重视伦理与政治实用而导致了衰落,在许多偏远地区的民间与民族中的中原文化才更符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范畴,才是文学需要追求与弘扬的因素;二是认为当时文学欠缺文化因素,传统文化因素更是极其匮乏而过多的充斥着社会学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断层,所以更应该强调重铸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与构建中国传统文化。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4a0abef1a37f111f0855b26.png)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者:马超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6期[摘要]寻根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这种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影响深远,探讨和提炼“寻根文学”的思想价值,了解“文化寻根”的意义,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寻根文学,还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营养。
这篇小文就以“寻根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秦腔》为例来浅析上述问题。
[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一股“文化寻根热”。
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热潮,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上的寻根求源也没有停下脚步。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①。
在众多的关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之中,似乎西北作家这个“团体”永远不能被我们忽视。
而在众多的西北作家当中,有一个名字显得分外醒目,他的作品一向以纯粹、平实的语言,浓重的秦地情节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他就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
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
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
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
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476c9f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6.png)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的早期形态主要以寻根主题为主,而后演变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它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寻根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许多青年作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试图寻找一个新的文学方向。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回到这些根基上来。
于是,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关于民俗、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试图通过文学表达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根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主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红楼梦》、《茶馆》、《围城》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随着寻根文学的不断发展,它的主题也逐渐扩大和深化。
除了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之外,寻根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试图通过文学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真谛。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作品涉及面更加广泛,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等。
寻根文学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和历史,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它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种种问题,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同时,寻根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也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通过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十三、莫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十三、莫言](https://img.taocdn.com/s3/m/99eb42bccc7931b764ce153a.png)
三、寻根文学发展概况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文化意识觉醒者。 二三十年代的巴金、老舍、曹禺、沙汀等人,也有朦胧的地域文化意识在内。 具有浓厚文化意识的当数“京派” 的沈从文和废名。 80年代寻根文学作品出现于创作之前。85年,如韩少功《文学的“根”》,郑 万隆《我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等,打出 了寻根的旗号。 最初,讨论的主要是什么是文学的“根”,又转入了讨论文化的根是什么的问 题——即形成一种文化形态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韩少功:“本能与才具”(思维方式),郑万隆:“集体无意识”,阿城:“游 戏说”,莫言:“生命的冲动”等。(运用西方文化和哲学理论解释中国生活)
寻根文学的两种倾向
一、文化崇拜派 传统文化既滋养了民族的历史,也包含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切, 是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指针,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如阿城的《棋王》,莫言的《红高梁家族》,汪曾祺的《受戒》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
二是文化批判派: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更新机制,缺少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与现代社会 格格不入,这是走向衰落的原因。但传统文化也有优点和长处,如耐力韧性、 牺牲精神等。关键是如何选择吸收。 这类作家人数众多。代表者有贾平凹、韩少功、王安忆、邓友梅、张炜、 郑义等等。
四节写王一生与九人大战。
莫言
(1956—— )山东高密人。1981年开 始写作,有《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 高梁家族》《白棉花》《丰乳肥臀》《檀香 刑》等。
早期作品写实, 80年代中期寻根时代 以《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梁家族》抒情、 写意为主,并具有先锋实验性质。
90年代以《丰乳肥臀》为代表的作品倾 向于新历史小说。2011年,凭借《蛙》获得 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寻根文学 (1)
![寻根文学 (1)](https://img.taocdn.com/s3/m/fbfca94933687e21af45a9c4.png)
60—8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了好几位诺贝尔文学得主。
拉丁美洲文学的巨大成功,大大启发和刺激了中国作家。 《百年孤独》 加西亚·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拉美文学的成功,直接震惊了中国的年青作家们。 (1)经济强国有文化优势。 拉丁美洲经济、政治与中国差不多,居然也出现好几位 诺贝尔奖得主。
(2)作品内容和创作特点让人震惊。
村寨不知来自何处。有的说来自陕西,有的说来自广东,说 不太清楚。
如果塞里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那么照规矩,大家 就得唱“简”,即唱古,唱死去的人。从父亲唱到祖父, 从祖父唱到曾祖父,一直唱到姜凉。姜凉是我们的祖先, 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牛又 没有优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生下优耐他爹呢? 那就是刑天——也许就是陶潜诗中那个“猛志固常在”的 刑天吧。
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 们吓坏了,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时候, 就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 “爸爸”,二是“X妈妈”。后一句粗野,但出自儿童,并无实在意 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比方当作“X吗吗”也是可以的。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 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 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吃炮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 饭,胸前油水光光的一片,摇摇晃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 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X吗吗”, 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 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脖上,脑袋象 个胡椒碾捶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 地旋过去。跑起来更费力,深一脚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头和上身尽 量前倾才能划开步子,目光扛着眉毛尽量往上顶,才能看清方向。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8a3b43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2.png)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一种文艺活动,它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要方式,具有历史、地理、民族和语言等元素,目的是探求文化根源,对文化由深入到广,从古老历史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变迁全面加深认识和了解。
它以采集历史、民俗及地方文献资料为本,通过个人的徒步旅行,以及实地调查调研、民族语言文化与当地景观地理环境的探讨、宗教礼仪的体验等的方式,最终实现文化认知与传承、文学创作与追溯的目的。
寻根文学的活动形式也很多,从时间的长短上来说,可以分为短期旅行和长期考察。
寻根文学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使文化遗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其有效地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文化传统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纽带。
同时,寻根文学也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可以用来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差异性研究以及文化地理格局现象,对于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现象、地域文化转型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寻根文学的方式,可以帮助文化艺术创作者更好地接受文化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才能,让其让其创作的文化作品更具有文化性。
寻根文学活动的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公众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国家文化的传播和思维深入,让文化知识传播变得更有意义,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文化艺术传播效率和文化艺术创作质量。
寻根文学是一种交流、沟通、表达和传播的文化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思想探究力,具有追溯认知文化的基本性质,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坚持符合文化传统精神的历史陈述和传播,以及把握历史经验的普适性和多样性,以此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寻根文学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也为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支柱,它赋予国民一种自信和力量,帮助国民重新发现历史文脉,重塑新的文化认同,把握当代人文思想流变的理论脉络。
另外,寻根文学也是文化变革的重要推手之一,它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文化发展的新样态,拓展民族文化的视野,它能够为思想创新和文化创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融合,构建一个强大的文化地域,培养一代又一代双文化人才,使国家文化更加灿烂。
文学寻根思潮
![文学寻根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4fbdfa01b52acfc789ebc979.png)
试论寻根文学在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的意义。
第一、寻根小说是反思与回归浪潮的最高峰,它将文革后文学对中国社会历史悲剧的反思推到了文化的高度。
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文学向人、向自身的回归。
第二、寻根小说也是实验与探索浪潮的先声。
寻根小说作家们反思触角的深入与对回归进程的推进,使文学逐步趋近了自己的本体,进而使本体意义上的实验与探索成为可能。
第三、寻根小说以启蒙立场和文化批判的手段,回归并延续了五四文学的传统,也代表了20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中文化思潮的最高成就,并对文化电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第四、寻根小说是立足现代精神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入反思和发掘,因此,它与我们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形成了一种反差和张力的关系,从而构成了它特有的现代性。
定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兴起背景: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
1.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 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寻根看传统文化热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文学界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他们利用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 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光如逝,寻找传统镜头转眼聚焦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百家讲堂》将一场以研读论语为名的国学热遍及中国各个阶层。
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学者(董乃强,中国孔子协会理事)认为,当今的文化热,即当年的寻根热的延续。
两者在产生背景、指导思想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
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
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
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
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中国在这方面也不能干于人后。
第二是为了对抗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殖民侵略”,导致当地文化的消亡。
要对抗这样的“文化殖民”中国需要复兴自己的传统文化。
第三,在过去我们抛弃的传统文化时,也抛弃了中国人的文化精髓,如信用的缺失正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的后果,弘扬文化精髓变成了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由此可见,文学寻根与传统热都是在国家发展的转型期发端,都带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解答,都肩负着改造现实的任务,在这几点上两种思潮一脉相承。
寻根文学作家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
文化寻根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在今日的传统文化热中,不难发现这些“寻根热”所倡导的意识的影子。
越来越多的
人致力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提出了对经典的新理解;孔子所倡导的“仁”“信”“礼”理念正在被大力推广;传统节日、民间习俗迎来了新的复兴等等。
这场声势浩大的传统文化热既是寻根热的延续,又是对寻根热的心发展。
“寻根热”主旨在于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对抗文学作为社会政治观念的载体),试图从传统文化心理、性格上推进“反思文学”的深化,并发掘、重构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作为文学发展的根基。
而“传统文化热”更多的是关注其对社会的影响,探讨经典在今天的意义,突出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恢复祭祀黄帝典礼是为了加强大陆和华侨的联系,推广汉服是为了增加文化认同感等等。
虽然传统文化热正因为过度商业化、扭曲经典等原因饱受质疑,但一直被不公平对待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潮流里终于逐渐被人们正确评价,被认知是不争事实。
最后,我想用《双城记》中一段评价工业革命的话作为评价本文的结束语“这是最好的日子,也是最差的日子;这是智慧的世代,也是愚蠢的世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好像样样都有,但又好像一无所有;我们似乎立刻就要上天堂,但也可能很快就要入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