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兼论东莞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地处我国南大门,毗邻港澳地区,是我国通往世界各地的主要门户之一。
土地面积 4.16 万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的23.4%,人口总数达4280 万人,占全省的49%。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49.2%,城市群发展初具规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已形成广佛、深港、珠澳三大都市区和沿珠江口东岸、西岸两条经济走廊。
珠三角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决定了其对区域交通一体化和综合交通体系需求的紧迫性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需求特点,集中体现在对快速、便捷、安全、经济以及兼顾城市交通的要求上。
按照省政府《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三角将建设成为世界级城镇群和世界制造业基地,构筑发达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全方位拓展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成为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排头兵” ,到2020年,珠三角人口规模将达到6500 万人。
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服务性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配合产业和空间布局,构筑与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高效率、低能耗、多层次、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称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指由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航道和机场、海港、内河航运港等交通通道和交通枢纽共同组成的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
在这个体系内,交通方式一体化运作,多层次交通枢纽紧密联系,多方位交通通道网络分布,构筑联络省内其他地区、港澳地区及“泛珠三角” 经济腹地和国内其他经济区的多方式、多层次的交通网络,实现对外强化区域辐射、对内促进区域协调的交通运输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第27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V o l 27,N o 32007年5月TRO P I CA L GEOGRAPHYM ay ,2007收稿日期:2006-09-07;修订日期:2006-11-17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基金(批准号10312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5003282)部分成果作者简介:李立勋,男,江西玉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策划及项目可行性研究,(E m ail):eesll x @m ai.l sys u .edu .cn 。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李立勋,温锋华,许学强(中山大学 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摘 要:利用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规模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析城市人口规模变化规律,同时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珠三角的位序规模曲线及其特征。
结果表明,8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规模已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次级城市发育快于首位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由集中趋于分散;2000年后广州中心城市功能得到强化,区域人口分布分维值降低,人口重趋集中;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规模结构已从传统 金字塔形 向 纺锤形 转变;未来城市规模结构的 集中 和 分散 趋势将长期并存,呈现 大分散,小集中 的局面。
关键词:城市规模;位序-规模结构;空间分形;珠江三角洲中图分类号:F 291.1;K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7)03-0239-06城市规模分布是指某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城市规模分布特征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关系,解释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1]。
城市地理学领域诸学者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相关规律研究已形成多种理论,如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理论,捷夫的位序-规模法则,帕雷托(Pa reto)分布检验以及空间分形理论等。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摘要: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
本文对这两个区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形成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比较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两大城市群。
比较研究它们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特征,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对加快形成我国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城市群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珠江和长江两个三角洲都位于西太平洋边缘的中纬度地带,其发育和形成有许多共同性,但毕竟两河所处的流域面积等自然地理要素是不同的,这又造成两个三角洲发育特征上的差异。
对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对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
珠江和长江入海后,水面比降迅速减小,在径流、波浪、潮汐和流场系统等相互作用下,大量泥沙在河口区有规律堆积,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三角洲。
两个三角洲都有着相似的发育过程,都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水资源、基本构造和气候上也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由于地形地貌不同、发育程度不同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珠江三角洲的地貌形态不规则,发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在气候和生态方面,两个三角洲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两个三角洲在入海口的地形地貌有明显不同,珠江三角洲以基岩海岸为主,而长江三角洲已多是淤泥海岸了,这使得建港条件发生差异。
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虽然两个三角洲都是我国大江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但是两个三角洲在全国形成的辐射面却是不同的,珠三角偏居南方一隅,位于珠江的下游,位置处于广东省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境内,远离中原和内陆地区;而长三角则地扼大陆的中东部,是由把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的长江冲积而成的,处于整个国家海岸的中点,它对于我国南北两翼和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发展都容易产生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送审稿)广东省人民政府二○○四年九月前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珠江三角洲是当前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在新的形势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珠江三角洲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广东“继续当好排头兵”的讲话精神,根据张德江书记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技术骨干联合组成了规划工作组,于2003年7月启动了本次《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朝着张德江书记提出的“要拿出最好的成果”的目标,规划工作组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2003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细致分析,反复地深入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城市政府进行调研、走访、座谈、论证和征求意见,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论证会、咨询会30余次,先后提交了两次阶段性成果:《规划》思路在2003年10月8日向省委、省政府和建设部的领导同志作了汇报;《规划》纲要在2004年1月13日提交给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进行了讨论。
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深化、完善,于2004年5月完成了《规划》初步成果,2004年7月25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和建设部联合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名单及《专家评审意见》后附)。
珠三角城市群规划
04 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交通网络布局优化
建设高速公路网
01
构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辐射珠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网,提
高城市群内部交通效率。
完善铁路网
02
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铁路网建设,形成高效便捷的铁路
交通体系。
优化航道网
03
提升珠江-西江黄金水道等航道通行能力,促进水运交通发展。
交通枢纽规划与建设
02
完善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03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机制
1
建立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基础 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群建设,鼓励企业通过发 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
珠三角城市群规划
目录
• 引言 • 现状分析 • 总体规划方案 • 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 政策保障与实施机制
01 引言
规划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
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区域一体 化加速推进,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 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
共享交通
鼓励发展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共享交通模 式,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
公交优先
推行公交优先政策,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布 局,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效率。
慢行交通
建设完善的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交通设 施,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05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明确珠三角地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范围,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
珠三角物流经济中心城市空间等级灰聚类分析
i n Pe ar l Ri ve r De l t a Re g i on
L I Ch a o - f e n g
( De p a r t me n t o f Ma n a g e me n t E n g i n e e r i n g , G u a n g d o n g 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 Gu a n g z h o u 5 1 0 3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h e s p a c e g r a di n g s y s t e m p a r t i t i o n p r o b l e m o f l o g i s t i c s e c o n o mi c c e n t r a l c i t y i n P e a r l Ri v e r
论地方政府合作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协同演化——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来看 , 国内不少地 区尚未建立 起 能够 满 足 区域 经 济发 展 要求 的地 方政 府 合 作机 制 , 方保 护 、 复建 地 重
设 、 性竞 争等不 利 于区域 发展 的现 象 随处 可 见 。 因此 , 协 同演 化理 论 出发 , 恶 从 寻找 地 方政 府 合 作 与
( ) 一 地方 政府合 作对 区域 空 间结 构演 化 的影响
地方 政府 合作 主要通 过 区域空 间布 局 、 地域 分 工 专业 化 和 区域 空 间 整合 来 影 响 区域 空 间 的结 构
演化 。
1 地方 政府 合作 影响 区域空 间布 局 . 从 自组 织 与被组 织理论 来看 , 地方 政 府 合作 是 形 成 区域 空 间结 构 的 主要 被 组织 机 制 。地 方 政府 是被组 织机 制 的执 行 主体 , 过宏 观 调 控来 影 响 区域 空 间布 局 。地 方政 府 的宏 观调 控 行 为可 以分 为 通 引导性 行为 和强制 性行 为两 种 。引导性 行为是 指 区域 内各地 方政 府运 用 政策 手段 引 导企 业 的 区位选 择 , 同制定 相应 的协调 机制 以协调 城 市的布 局 , 定交 通运输 、 共 决 电力 、 通信 等 区域 性 基础 设施 网络 的
2 空 间结构 演化影 响地 方政府 合作 范 围 . 区域 空 间结 构演 化 中存 在着 近邻 效应 , 区域 内各 种经 济 活 动之 间或 各 城 市之 间 的 空 间位 置 关 即 系会 对其 相互联 系产 生影 响 。根 据地理学 中的空 间距 离衰 减原 理 , 区域空 间 结构 发展 过 程 中 , 在 由于
珠三角城市群地区的区域规划与区域治理——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
积极 推 进 区域 治 理 和 区 域 整 合 , 构 建 多 中心 的 城 市 区域 结 构 , 努 力建 成 资 源节 约型 和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区域治理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O一 0 6 0 [ 1 0— 0 2 2 1 ) l 0 1 - 4 中图分类号] U 8 [ T 9 2 文献标识码] B P a l l e inUra go rl nRe in l ln iga dMa a e n f c o s e rDet R go b nAg lmeai go a a nn n n g me tRe e l n a o P l J o a l l go f r1 n v lp n a nn ieieX e Dia g Ja g nPe rDet Re in Re On d De eo me t a a Pln ig Gud l / J x n . in n i
要 背景 : ①国 家对 区域协 调发 展越 来越 重视 , 已经 由过 去 重 视产 业 发 展 转 向重 视空 间布 局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以 (
国家战略层次 的区域规划遍及 东、中、西部 下简称 珠三角规划纲要 于 2 0 ) 0 8年 1 2月
经国务院批准后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 式对外发布实施,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 其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简介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起止时间:2003.7—2004.8项目参加人员项目承担单位: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中规院主要参加人员:李晓江朱波张全孔令斌卢华翔徐泽张永波龚道孝罗赤范钟铭张浩等一、项目背景1、2003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4个单位联合成立规划编制工作组,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承担《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院在项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中国城市规划院在项目中的主要工作及成果技术要点。
2、中国城市规划院在珠三角地区有着长期而丰富的经验积累,近年来先后参与了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中山等城市的发展战略研究,承担了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中山、惠州等城市的总体规划或市域规划。
这构成了中国城市规划院在本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工作基础,也使得本次城镇群规划能够与各市的总体规划有着良好的衔接。
3、本规划过程中,先后两轮到各市调研和补充调研,三次征求各城市、各省直有关部门的意见。
保证了规划成果能够较全面地综合区域发展中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要求和意见,保障与地方性规划和行业规划的较好衔接。
二、技术要点珠三角的空间发展模式在国际、国内城镇化过程中是十分独特的范例,珠三角正面临发展目标与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本次规划以对地区发展规律、特征研究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主线,一方面突出发展主题,为未来继续快速发展做好用地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准备;一方面强调以生态保育、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构筑引导区域全面、健康发展的空间体系和支撑体系。
规划工作同时重视发展目标与空间体系构建、空间管理与控制、近期重点行动计划三个方面。
1、规划确定了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工作思路,目标导向注重国际背景和国家战略下的区域目标定位;问题导向注重对现实与潜在风险、问题的识别。
珠江三角洲的空间协调问题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惠州 东莞 中山 江门 肇庆
广州 100
深圳 53 100
珠海 64 93 100
72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高 原: 珠江三角洲的空间协调问题研究
佛山 59. 76 36. 90 69. 07 100
惠州 51. 90 59. 13 92. 48 43. 41 100
东莞 56. 71 95. 83 97. 02 54. 85 95. 31 100
中山 66. 84 64. 82 85. 76 78. 26 70. 09 79. 57 100
江门 71. 42 31. 50 55. 04 83. 73 34. 58 47. 25 80. 21 100
肇庆 61. 72 61. 26 69. 37 51. 64 62. 26 71. 54 86. 60 77. 16 100
线和九大放射轴线的复合型环形珠链状城市带模式。吕 拉昌( 2004) 认为,要加强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整合, 充分重视市场力与政府力,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区域政 策、交通、城镇体系、产业等多层次动力机制的结合在区 域整合中的作用; 重视效率、可持续性,兼顾公平,并提出 以倾斜式整合发展为区域整合目标,实施区域整合的六 大模式。阎小培( 2004) 认为,应明确大珠江三角洲的产 业定位与分工协作,创新大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机制,发 挥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协调作用,促进大珠江三角洲区域 空间利用合理化。周春三( 2006) 认为,应该开拓与港澳 合作的新局面,进一步向内地拓展,并协调好内部矛盾。
本文对珠三角空间协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 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珠三角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二、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所面临的问题 ( 一) 城市间的协调问题 由于珠三角各城市有大体相同的区位条件和区域政 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本相同,因此,城市之间 较难形成错位发展,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和各自为政的局 面。突出表现在城市间竞争多于合作,城市功能定位和 产业发展严重雷同。从过去各市竞相发展短期可获利的 加工工业到争相发展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很 多城市都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得 各 地 难 以 发 挥 比 较 优 势,降 低 了 地 区 的 整 体 经 济 效 益。 同时,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了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浪费。 翁计传( 2006) 对主要城市之间的工业行业结构相似程度 进行了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中各市的工业结构基本 雷同,电子通讯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化工、塑料、医药、 纺织服装、食品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 60% 以上,主要城 市之间的工业行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 见表 1) 。 表 1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群,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众多城市组成。
这个地区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表现出了非凡的发展速度,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这篇文章将着重讨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包括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一、经济发展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政府开放了海洋临近地区,以鼓励外国投资和技术,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在中国落地生根。
珠海、深圳、广州等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优质人才,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
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开放、包容、活力十足的商贸体系。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珠三角地区的市场规模远远超过欧洲,达到人民币15万亿元,其中广东省占比最高,超过全国的一半。
珠三角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
同时,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也很发达,包括家电制造、汽车制造、纺织业等传统制造业。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政府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是实现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同时,人才培养和引进也在政策上得到了很大的倾斜。
政府为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条件也大大拉近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距离。
这种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
二、城市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在整个中国城市规划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以其多元化的城市形态,尤其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的建设,展现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水平。
珠三角地区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城市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效益平衡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城市交通、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城市规划鼓励多样化和创新性。
一方面,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让他们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技术和模式,实现城市规划的跨越式发展。
珠三角村镇级传统街市空间形态研究
珠 三 角村 镇 级传 统 街 市 空 间形态 研 究
Tr d t a sne sS r e te n i hePe r Ri e et e i n a ii l on Bu i s te tPa t r n t a l v rD l R g o a
街 市— — 店 铺 两级 结 构 街 市—— 秆 — — 店 铺 三级 结 构
一
8 一
维普资讯
口— — 内 院— —
住 宅 序 列 关 系 组
成 , 间 构 成 上 通 空 常 由市街 、街巷 、
广场 、 口、 门 、 巷 巷 店铺 、公 共建筑 、
意向” 空问感” 具有文化和心 理的特性。 和“ , 空间形态按其本质 内涵 来看“ 是一种复 杂的经济 、 社会 现 象和社会过程 : 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
段 中 , 类 的 各 种 活 动 与 自然 因素 相 互 作 用 的 综 合 结 果 , 人 人 是 们通 过 各 种 方 式去 认 识 、 知 并 反 映 城市 整体 的意 向总 体 ” 感 。
且 仃
r
1● ●●。
且
典 型 粤 中梳 式 布 局
等 元 素 , 上 有 的 桥
1l lll 擂强擅憎埋●●● IlIl 疆馐哺强
还 设 有 店 铺 。港 口 型街 市还 有码 头 、
1 ll 帽擅m 1●●●● 1IlI 任墉且
门的行市 , 街市下级直接是各类店铺 , 各店铺之间没有成行市 , 内河型和港 口型村镇街市 多是含有专 门墟市的较大型街市 , 街 市 由各类专 门行市组成 , 各类店铺又组成行市 。 从村镇街市结构体系的组织方式看 , 珠三 角村镇街市 的组
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
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关键词] 都市带;核心城市;大珠三角[中图分类号] F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0-0017-03随着广东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城市化发展上表现为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各城市在空间上和功能上逐渐融合,催生新的城市形态——大珠三角都市带。
本文拟对这一即将兴起的大都市带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
一、大珠三角城市带核心城市的构成一般而言,大都市带是由若干个大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
[1]每个大都市区以一个大的中心城市作为核心,该核心城市与近邻其他城市形成具有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融合体,在融合体中核心城市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
有关珠三角城市带建设的构想大多建立在首位度分布和单核心城市基础上。
有学者主张以广州为中心建立城市带,也有的学者主张以香港为核心建立范围更大的城市带。
在改革开放最初一段时期,深圳尚未挑战广州首位度的情况下,香港是粤港经济区域的“核心区”,广州是区域的惟一“次核心区”;这些构想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问题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深圳、佛山、中山等城市的崛起,使“单核心”的构想得以成立的客观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
大都市带概念最先提出者——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1957)认为,大都市带的标准一是人口要超过2500万人。
二是要有多个核心城市相互配合和支撑,如美国波士顿——华盛顿的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芝加哥——匹兹堡的大湖大都市带、日本东京——神户的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伦敦——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法国北部工业区的西北欧大都市带等均是多核心结构。
2002年末,珠三角人口为2364.88万人,加上港澳地区则超过3000万人。
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与近邻的深圳、珠海,在城市功能上日益融合,共同发挥着大珠三角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广州、佛山的经济实力也在迅速增长。
“大湘南”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和空间布局研究
收稿 日期:2 0 1 3 -0 5 —1 5
基金项 目: 本成果系彭文武主持的 2 0 1 2年湖南省高校科研项 目一般资助课题 ( 项 目编号 1 2 C 1 0 8 6 ); 陈国生主持 的 2 0 1 2 年 度湖 南省软 科 学研 究计 划资 助项 目 ( 项 目编号 2 0 1 2 Z K3 0 0 5 ) ;2 0 1 2 年度衡 阳市社 会科 学基 金重 点课 题 ( 项 目编 号 2 0 1 2 B ( F ) 1 2 ) ;肖璨主持 的 2 0 1 3年度湖 南省大学 生研究性学 习和创新性实验计 划项 目 ( 湘教通[ 2 0 1 3 1 2 7 2号)。 作者简介 :彭文 武 ( 1 9 7 0 - ),男 ,湖 南衡 阳人 ,湖南科技经 贸职业学 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教管理及 区域经济管理 研 究 。刘小凤 ( 1 9 7 7 - ),女 ,湖南衡阳人 ,湖南科技 经贸职业 学院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刘杰 ( 1 9 8 1 一),男, 湖 南衡 阳人 ,湖 南科技经 贸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教管理及区域经济管理研究 。陈晓亮 ( 1 9 8 3 一),男 ,湖南常 宁人 ,湖 南工学 院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所讲师、硕士 ,主要从事 区域经济与旅游管理研究。肖璨 ( 1 9 9 0 - ),女 ,湖南衡 阳 人 ,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 计专 业学 生。
择 等不 同的角度研究 了产业转移的问题 。
产业转移对促进发达地 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大湘南地 区经 济跨越式发展 , 实现 区域产业合理 分工 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 要作用 ,因此推动南部产业顺利、有序、合理、有效转 移具有重 要的战略意义 。我 国各地正在积极促进发达地 区产业转移 , 但 是产业转 移过程面 临了诸多 问题 , 如何认识我国发达地 区产业转移过程 中存在 的这些问题 , 并对 其产生的原 因进行深入分 析 ,由此提 出合理有效 的对策建议 。 结合 当前我 国发达地 区产业转移中政府 发挥着重要作 用,其中政府主要作 用是制定合理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与对策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与对策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状况珠三角地区是指中国南部的一个地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
这些城市都是经济发达、工业兴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
1.城市化进程快速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
其中,广东省是中国城市化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已经超过了70%。
2.经济发展迅速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十分迅速。
其中,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已经超过香港。
广州也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
3.人口过于密集由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这也导致了城市人口的过于密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随之而来。
其中,深圳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2000人/平方公里,是中国城市中的最高纪录之一。
三、珠三角地区问题分析1.城市规划不够科学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和高度性。
一些城市计划没有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功能分布不科学。
这种现象导致了城市的开发空间浪费、交通拥挤严重、城市安全风险增加等问题。
2.交通拥堵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珠三角地区的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发达,但仍然难以解决市民的出行需求。
另外,城市道路狭窄,交通流量大,导致了交通拥堵问题更加严重。
3.空气污染问题由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和能源消耗量也相应增加,导致了空气污染问题的突出。
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严重超标,成为了城市治理的重要难题。
四、对策建议1.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按照生态优先、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推进城市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以形成优良的城市空间结构、人居环境和场所氛围,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协调。
大珠三角城市群整合和空间结构优化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应将发展的视野和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点放在都市
圈的构建和整合之上。 着 力构建双核 心、双轴 线、内外 圈层协调 发展 的 网状 区域 发展 的城市群 空间结构 ,总的 应 发展思路是 “ 双核 心优 势互补 ,双轴 线主次 分明 ,内外 圈层协调联 动” 。
综 上所 述 ,我们 可 以给城 市群 下一 个定 义 ,即城
市群 是在 城市 化过程 中 , 一定 的地 域空 间 上 , 一 在 在 个 或 几个 核 心 城市 的组 织 和 协调 下 , 由若 干 个 不 同
以卫星 城市 为依托 ,形成 类似金 字塔 的 比例 结构 。 而
珠 三角城 市群 区域 内城市结 构不 尽合理 ,大城 市和小
城 市带的支撑 。 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形成 的珠江 三角洲城
市群已成 为我国三大城市群 之一,呈现出较强的整体 实
力和发展 势头 。 虽然珠三角的快速发展 与港澳 的辐射和
拉动密不可分 ,但是由于种种原 因,把珠 三角与港澳综
合考虑形成 大珠三角城市群 ,深入研究其整 合和协调发
展 问题 ,还有一些 困难和障碍 。 笔者认为 ,只有珠 三角 与港澳携手进行优化整合,全面提升大珠 三角城市群的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 ,世界的竞争
将 以城市群为单位展开 。 中国经济的发展 需要 “ 世界级 ” 顿 的城市连绵带 。 M g l p l s 一词源于 希腊语 , “ea oo i ” 意 思是特大的城市 , 原意中并无城 市群 的意思 。 内学者 国 最 早将其译 成城市连 绵带 ,指 的是紧 密的带状 城市组 合体 ,由于这种城 市的组 合体 并不像人们 所期望 的那 样 ,并非都 是带状 的 ,也 有圈状 的 ,现 一般都翻 译成 城 市群 。 不 同城 市群的特 征和功 能有很 大差 异 ,闲此 ,学
解读珠三角区域一体化
( 简称 纲 城市, 目的在于建立起珠三角一体化 的 中心城市和 国家创新 型城 市的地位 ,建 下
要 )对 珠 三 角 9 进 行 了重 新 的规 发展格局 。规 划指出,要在广佛 同城化 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示范市和 国际化城 市
划, 纲要 在珠三 角9 市现 有发展 的示范作 用下,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 市 。 城
作 机制, 实现 区 内空气和 水污染联 防联 西 、粤北地 区培 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
健康产 业基地。 江 门:先进制造业重点 发展 区。 肇庆 :传 统优 势产业转型 升级集聚
治。加强社会 公共事务 管理协作, 推进 区域 教育 、卫 生 、医疗 、社 会保 障 、就
业等基本公 共服务均 等化 。 ̄ 2 1年 , ] '0 0 基本 实现基础 设施一体 化, ̄ 2 2 年 , J i0 0 实现 区域 经济一体 化。
基 础上 ,提 出9 城市 需错位 发展 ,形成 为切入点,积极 稳妥地构建城市规 划统 互相 补 充 、互相 促 进 的发 展格 局 , 力 筹协调 、基 础设施共建共享 、产业发展
一
一
两个立足点
加快建设珠三角城际快轨 加快建
争 ̄ 2 1 年基本 实现9 j0 0 城市 基础 设施一 合作共赢 、公共事务协调管理 的一体化 设珠江三角洲城 际快 速轨 道交通系统,
为节点的珠 江 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 ;提 城市 圈的核 心,并耍率先建立现代产业 升以珠 海为核心 ,以 中山、江 门、佛 山 体系。 及 肇庆 等城 市为节点的珠江 口西岸地 区
深圳 深圳 市要继续 发挥经 济特 区
1 20 F R INB SN S 09 E U IE S大经贸 2 2O G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二, 改革开放后至 2 世纪 9 年代后期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珠海为中心 的西部城市群 .这三大城市群体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 0 0
改革开放后 .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角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国际环 境,优惠的政策诱导 资金 技术 人才的集中以及交通基础设施 的完善等原因迅速崛起 而在这一系列形成条件中 外资尤其是港
,
改革开放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这一历史阶段 .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港 口驱动阶
见表) 。这与其城市首位度的下降是一致的 . 珠三 段 , 口的兴衰极大地影响着区域内城市地位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结 和县扩散的过程 ( 港 0年的 1 .8 9 0 9 降为 19 3年的4 2 。在具有东 9 5 构的调整.从而影响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 。随着港口地位和 角的城市首位度由 18 功能的变化 .珠三角城市群呈现 出不同的空间形态。 南亚最高城市首位度的泰 国. 首都曼谷几乎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日本 元代以前的单个城市中心阶段。 这一时期的珠三角具有很高的 投资 而在首位度相对较低的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大城市地 区吸 城市首位度 以广卅 为单中心的一极化特征 明显.而港E交通的便 收 日本投资的集 中程度也相对较低 。 l l 利条件是珠三角单中心格局形成的主要推动力。 明初至新中国成立的区域双中心阶段。明清 闭关锁国时期 ,广 州成为我国惟一的对外通商 口岸 , 有力地发挥 了珠三角与海外往来 便利的优势 , 推动了经济发展。1 世纪后 . 门被葡萄牙人占领后 6 澳 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而崛起 , 改变了过去广州在珠三角单中心发展 模式.而代之以广州 澳门双中心发展模式 。鸦片战争后,由于香 港的崛起和澳门的衰落使原来的双中心格局发生了变化 . 由以穗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三角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研究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4月12日在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祖国并将这两大城市融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背景下,从整个珠江三角洲层面上构想出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的功能分工并从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模式(包括内外圈层发展模式、三大都市圈发展模式和点轴式发展模式)来综合考虑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背景珠三角的范围。
1994年广东省政府界定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和惠州市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面积为41596平方公里,1998年的常住人口为2,23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0多人。
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不少的学者都逐步认为,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和澳门,从地理位置来看,应该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香港和澳门排除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外,而应该把香港和澳门融入珠江三角洲,来研究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重新规划和城市功能的再分工。
2001年底,香港土地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人口约672.5 万人,澳门面积有23.6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这样包含了香港和澳门的珠江三角洲的土地面积为42695平方公里,人口为2954.5万人。
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整个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高起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高标准和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科技、旅游、文化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形成了集体优势和综合优势。
从速度上来看,珠江三角洲20年的发展,赶上或超过了韩国近40年的发展速度,接近日本近20年的发展速度。
城市等级体系。
依据下面九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货运量(亿吨)、邮电业务总量(亿元)、外贸出口总值(亿美元)、医院年病床数(张)、卫生技术人员(万人)、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人),对珠江三角洲原十二个主要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可以将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广州和深圳、第二层佛山、第三层珠海、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城市。
如果把香港和澳门考虑进去,可以将整个珠江三角洲重新划分为三个层次,即香港和澳门为第一层次、广州和深圳为第二层次、其它城市为第三层次。
二、主要城市功能分工香港。
香港在珠江三角洲所承担的功能主要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国际性航运和水运枢纽和珠江三角洲出口转运中转基地。
根据传统基金会公布的2002年经济自由度指数,香港是全球最自由开放的市场;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10月资料显示,香港是2000年全球第十大商品贸易实体;根据2001年12月《世界经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香港列为先进经济体系。
以资本市值计算,香港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三大市场,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截至2002年9月底,香港股票市场的资本市值为33810亿港元(4,330亿美元);以成交额计算,香港是全球第七大外汇市场,2001年四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额为5210亿港元(670亿美元);截至2002年9月底,香港的外汇储备(包括土地基金)为1112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
另外香港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运输枢纽,预计在1999至2020年,香港港口的货柜吞吐量将会按年增长4.5%,预计到2020年,每年的货柜吞吐量会达到4000万个标准货柜单位;在2001年,香港机场的国际航空货运大楼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空货运大楼,年内处理的空运货物达208万公吨,每周有约65家国际航空公司提供3900多班航班服务,航线遍及约130个目的地;机场的海运货物码头于2001年3月启用,为机场与20多个珠江三角洲内河港口提供直接联系,每周有逾80条国际航线及400班货柜船航班,把货物运往500多个目的地,每日有超过310班驳船提供服务,连接珠江三角洲的港口;每日穿梭香港与内地的货车约有25000架次,其中货柜车占12000架次。
今后的香港在珠江三角洲应该进一步发挥其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其它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促进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协调发展。
广州。
广州的面积约为74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990万人。
广州主要担当下列功能:首先是广东省的行政和商贸中心,它是广东省的首府,所以它的最基本的职能是行政功能。
另外广州在开放政策下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提高,1999年第三产业比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而且每年都有的贸易交易会,因此广州市的商贸功能也比较突出。
其次,广东也应该成为华南的运输中枢,在铁路和公路运输上,由广州辐射出来的多条主要公路(如广深公路和广佛公路)和铁路(如广深铁路),使得广州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交通畅顺快捷;广州现有的机场是华南的主要机场,提供往内地其他大城市的航班服务,是中国三大航空公司之一的南方航空公司的基地;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于2003年落成后,将成为内地第三大机场,加强广州作为华南交通中枢的地位;以1999年处理的货物吨数计,广州是内地第二大港口。
1999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0157万吨;广州市是主要的转运港,大量货物经该市转运往香港后出口,1999年,广州的港口处理了1120 000标准货柜单位,比1998年上升了32.4%;在全部货物吞吐量中,共有38.7万标准货柜单位属国内贸易货柜,比1998年上升了218%。
由于广州市大力开拓国内贸易货柜运输,促使该市成为华南的枢纽港口。
深圳。
深圳的土地面积为202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7百万人。
深圳是经济特区,吸引了不少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前来,1998年外资和合资企业共有11035家(占整个珠三角地区的26%),出口贸易额高达264亿美元(比广州的103亿美元高出许多)。
港口发展也极为迅速,1999年的货拒吞吐量为280万标准货柜单位,是内地继上海之后的第二大货柜港口,2000年全年深圳的货柜吞吐量更达400万标准货柜单位,成为世界十大繁忙货柜码头之一。
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截止1999年底,深圳共有142家高科技企业,比1998年上升了21%。
1999年,深圳的高科技产值为820亿元人民币,为1991年产值的36倍,在全国城市中排首位。
因此深圳在珠江三角洲各大中心城市中所担当的功能应该为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对外贸易平台及珠江三角洲主要的港口城市和高科技产业基地。
澳门。
澳门面积只有23.6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以娱乐事业最为著名。
澳门今后主要承担的功能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珠海。
珠海经济特区位于珠三角地区西岸,现有人口约120万人,管治范围约7600平方公里。
珠海于1998年取得联合国人居奖,为配合旅游业,已兴建展览设施,以便举办各类展览(例如珠海航空展),珠海越来越以花园城市为建设目标,加强了发展旅游和康乐活动(例如发展赛车场和高尔夫球场等);另外珠海北部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科技走廊,主要供作发展高科技工业和高等教育设施。
三、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规划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近几年来,随着长江三角洲的崛起,想比之下珠江三角洲却出现了滑坡的趋势,而且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的规划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和区域协调的机制,各主要城市都想把自己规划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如很多城市都想规划建设自己的飞机场,有条件建设港口的城市都想把自己的港口建大建强,成为区域性海上运输枢纽;因此城市体系之间缺少必要的整体规划。
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以前,珠江三角洲不包括香港和澳门,整个珠江三角洲是以广州为龙头,深圳和珠海为珠江三角洲的两个主要副核心的城市体系。
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作为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大城市理应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两个重要核心,这样整个珠江三角洲规划框架构想为:内外圈层发展模式、三大都市圈发展模式和点轴式发展模式。
内外圈层发展模式。
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主要的经济社会活动和城镇高度集中于环珠江口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发展水平及特点都存在差异的内外两个圈层,即环珠江口地区的内圈层(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市)和惠州、肇庆、江门等地区构成的外圈层。
内圈层是珠江三角洲城镇、高新技术产业和各种大型基础设施的密集区,是城镇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及对外联系的枢纽区,外圈层主要发展与内圈层相配合的第二产业,以周末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业及规模化、工厂化的商品农业。
三大城市群发展模式。
根据珠江三角洲内圈层城镇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状况,为了协调各城镇的规划建设,城市群规划提出内圈层未来将会形成三个由大、中、小城市构成的,内部经济联系密集的大城市群,即中部城市群、珠江口东岸城市群和西岸城市群。
中部城市群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佛山、南海、顺德、番禺、花都、从化、增城地区将重点发展以国际金融、贸易、科研、信息咨询与科技开发、商业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汽车制造、电子机械、饮料及石油化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为第二、三产业发达,门类比较齐全,功能综合的城市群;东岸城市群以香港和深圳为中心,包括东莞、惠州、惠阳、惠东,这一地区将通过深圳与香港的密切联系和对外全面开放,建立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和深圳);强化其国际金融、贸易和对外加工工业等在珠江三角洲的地位;第二产业除进一步确立其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外,还将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工业;西岸城市群包括澳门和珠海、江门、中山、新会等市,这一地区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发展成为以旅游和文化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家电和机械化工为主导的,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依托,港口贸易发达的都市地区。
点轴式发展模式。
核心城市之间由于产业、人口和基础设施等的集聚,形成城镇密集的发展走廊。
广州经东莞至深圳、香港,广州经中山至珠海、澳门,已经是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的两条主要轴线,未来仍是该地区主要的发展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