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常见的量 教材分析
常见的量(说课稿)
《常见的量》说课稿二里镇黄岗小学王天军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常见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数与代数的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对常见的量有所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常见的量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部分的复习整理中,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中含有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然后进一步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人民币和质量的单位,通过学生小组交流说一说,让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回顾这些量及其单位。
再通过举例说明1时大约有多长,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回顾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的概念。
通过对常见的量的知识回顾与复习,让学生再一次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学情分析: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以及其他的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理清了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结合常见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时,对个别单位的实际意义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单位之间的换算容易出现差错,不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境,鼓励学生多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就显得比较重要。
4、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材整体把握和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①、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重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②、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③、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④、结合生活实际,综合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数学问题。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材分析(时间单位)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材分析————时间单位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探索规律。
常见的量包括:时间单位、质量单位、货币单位。
课程标准中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1.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北师大版教材对于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分布一上:《认识钟表》二上:《时、分、秒》三上:《年、月、日》《认识钟表》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一、本单元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一)本单元的地位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半时。
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也为以后“时、分、秒”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钟面。
2.结合生活体验总结出认识整时、半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二、本单元的具体内容(一)小明的一天1.教材说明及编写意图“小明的一天”主要是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情境题材,教材在这一情境中根据小朋友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安排了6个整时与半时的时间,以供学生认识钟面。
编写这部分内容的意图有两个:一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并会认读整时与半时的时间;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的习惯。
2.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的积累对刚进学校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而且这些经验恰恰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有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因此,教材直接呈现了“小明的一天”中的活动时间表,让学生来认一认,说一说。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结合这几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这一单元主要包括质量的单位、体积的单位、面积的单位、体积、容积的计算以及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等知识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常见量的计量单位,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单位换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质量、体积、面积等常见量的计量单位,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常见量的计量单位,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以及理解和掌握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动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计量单位模型、实物等教具,以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辅助教学。
3.练习题准备:准备适量的练习题,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量进行教学,包括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
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对长度、面积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质量、体积等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还有待加强,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能进行单位换算,建立空间观念和量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的掌握,单位换算的应用,空间观念和量感的培养。
2.教学难点: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空间观念和量感的形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工具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操作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解。
3.实践活动:安排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主要包括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五年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可能存在模糊的地方,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巩固和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定义和换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定义和换算。
2.难点: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家的客厅面积是20平方米,他想知道这个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他应该怎么计算?”引导学生思考面积单位的换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定义和换算表格,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单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8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量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各种量的意义,并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计量单位,从而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量单位转换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和理解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及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转换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各种计量单位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单位之间的转换。
2.针对难点,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各种计量单位的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各种计量单位。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模型。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付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的量。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有什么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和作用。
1510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与理解(常见的量)
“常见的量”建模流程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的 分 析 与 理 解
(五)拓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本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常 见的量”这部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让 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 生活。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向学生渗透遵守时间、珍惜时间、节约 粮食、爱护人民币等方面的教育,并结 合有关的节日,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常见的量”的编写特色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的 分 析 与 理 解
2.教材编写注重以丰富的感性经验做支撑
学生在学习数量单位的有关内容时,实际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 感性经验。教材编写时,注重呈现学生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有 关年、月、日、时、分、秒的内容,教材在三年级才开始编写,主 要是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安排不宜过早,待学生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 时候学习,就会水到渠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的 分 析 与 理 解
“数与代数”领域 1. 数的认识 2. 数的运算
3. 常见的量
4. 探索规律 5. 式与方程 6. 正、反比例
“常见的量”的内容组成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的 分 析 与 理 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学习包括“货币单 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 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它们贯 穿于各个年级的教学中。 其中“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体 积单位”这些与几何测量有关的内容安排在“图 形与几何”的教学中。 在“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主要安 排在第一学段学习,包括认识元、角、分及其关 系,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认识年、月、 日,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单 位换算。
“常见的量”建模流程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常见的量》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等常见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各种量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转换方法,为日常生活中进行量的计算和估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这些量的换算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各种量及其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等常见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等常见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各种量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种量。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各种量的认识。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实物或图片,以及相关练习题。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制作食品等,引导学生思考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单位,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常见的量》这一章节,主要围绕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进行教学。
这一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各种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换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教学难点: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出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3.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说课稿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拓展。
本章主要介绍了质量、温度、时间、人民币等常见的量,旨在让学生掌握这些常见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质量、温度、时间、人民币等常见量的接触较少,对这些量的认识和换算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常见量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温度、时间、人民币等常见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换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实际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换算方法。
2.教学难点:温度和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质量、温度、时间、人民币等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常见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1)质量:介绍质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克、千克、吨)和换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2)温度:介绍温度的概念、计量单位(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和换算方法,让学生了解温度换算的应用。
(3)时间:介绍时间的概念、计量单位(秒、分钟、小时、天)和换算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时间计算和换算。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教学设计及反思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教材48页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并掌握各类量相邻计量单位的进率。
2.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对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1、对同一种量的不同计量单位进行改写2、感悟单位的大小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出示)5()= 5000()、8()=8()、6()=600()、9()=9()提问:老师带来了4个奇怪的式子,你能想办法让这两个式子成立吗?(学生填空)小结:单位名称的作用可真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常见的量。
二、梳理知识:1、回顾单位。
(出示信息)信息中出现了哪些计量单位?我们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这么多计量单位,是你们自己在组内想办法整理,还是老师带着你们梳理?(1)、小组整理。
(2)、学生汇报。
(随机显示)长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面积: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容积):升毫升质量(重量):吨千克克时间:世纪年月日时分秒提问:哪些计量单位间又存在着联系?(1)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追问:你能以1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教师随机出示三者的示意图)2.复习进率。
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打开作业纸,边想边填。
填完后同坐互相看一看填的对不对?汇报:(1)(出示进率表)用1分钟的时间看一看,自己写的是否相同?(2)你觉得要特别提醒同学注意哪几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呢?三、游戏感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1、教师示范:这是数1,它后面藏着一个名称,请根据我的手势动作,或者语言提示,猜猜后面是什么单位?师:这么长(手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质量单位等常见的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这些量的单位换算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实际问题中的量的应用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质量单位等常见的量,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练习题、实际问题等。
3.教学工具:准备尺子、面积板、体积盒等工具,便于学生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等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质量单位等常见的量,并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示例。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质量及其计量单位、长度及其计量单位、面积及其计量单位、体积及其计量单位、温度及其计量单位。
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通过学习,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量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对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对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量工具等,直观地展示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量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入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量的概念。
常见的量说课
“常见的量”说课稿八一中心小学:刘霞一:说教材:分析教材:常见的量是新世纪小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里面的数与代数里面的内容。
教材呈现了一个情景,编者的意图是改变复习课的枯燥形式,利用一个简洁的情景导入到复习中去。
从给的习题中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主要复习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和有关人民币的单位,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
分析学情: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人民币等等常见的量。
对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体积间质量间的进率、人民币间的进率掌握的比较好,因为这些量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经常用到。
而对于面积中的个别进率如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等既缺少实际的感知,日常生活中叶接触的比较少,而对于时间单位,虽然接触的比较多,但是,由于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进制,与我们所接触的10进制的进率容易产生认识的冲撞,所以导致学生在时间单位换算中出错率较高。
针对于教材编写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常见的量相关知识的情境激活和有序梳理,牢固掌握“量”的单位,并灵活进行“量”的应用。
2、在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3、在感知1分钟的时间的过程,渗透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整理归纳常见的量教学难点:有效的突破名数的改写。
教学准备:1千克的苹果、1厘米长的毛线、1分米长的毛线、1米长的毛线、1平方米的挂图纸、1平方分米的挂图纸、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1分钟的体验、1小时的描述。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本节课运用了谈话法引导学生走进复习的情境中去。
引导学生运用列表复习策略,对于常见的量进行归纳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学生运用合作式的学习方法,交流整理,互相取长补短。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后请学生欣赏。
图片信息中展示了一些哪些常见的量?唤醒学生的大脑中对于常见的量的感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常见的量》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常见的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常见的量》,主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质量单位,掌握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单位换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单位换算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质量单位,掌握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并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质量单位,掌握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实物或模型。
2.学具:测量工具、计算器、练习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测量房间面积等,引发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单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1米=10分米=100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课本的长度、计算桌面的面积等,巩固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单位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根绳子长3米,剪成5段,每段的长度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决,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量》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量的存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合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动画演示等,形象直观地展示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通过提问和展示实物,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量的存在,从而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动力。
2.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如测量长度、称重、测量容积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量的认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量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量的概念,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如测量身高、称重水果、认识时间等,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量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动画、实物等,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量的知识。
3.问题导向教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建议:提供 直观感受的机会
让学生认识一些 秤,并读取数值, 加强对千克的认 识,同时使学生 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用手 掂一掂,感 知1千克有 多重;帮助 学生建立和 1千克的表象
联系帮助学生巩固1 千克的表象。 联 系 生 活 , 激 发 兴 趣
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 习,让学生比较其中的 差异,修正自己的估测 策略,培养估测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
通过一幅卡通故事情境引入,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轻松 愉悦主动投入学习。
揭示了千克和吨间的进率,初 步建立吨的观念。
给出学生易感知到的生活中 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吨 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加深建 对吨的观念的认识。
留白让学生自主掌握吨与 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列举吨的运用。巩固 对吨这一大的一个大计量 单位的认识。
了解生活中的秤,补充介 绍斤、两这样的常见的单 位,并给出与克千克之间 进率,丰富学生的认识。
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建 立生动、具体的情境
给出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 克,帮助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同时加 深对千克的理解。
迁移类比
三年级上 吨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 的认识,为本节教学作了铺垫。通过本 节教学,丰富学生对重量单位的认识和 理解。
年、月、日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克和千克、吨 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总目标
知识技能
具体阐述
理解常见的量;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 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 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 发展数感。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 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 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吨在日常生活中 的运用,数学来 源于生活,运用 到生活中。
引用曹冲称象这 一数学典故,加 深对吨的认识, 激发同学的学习 兴趣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 学生建立克的观念。
两分的硬币 和一克黄豆 帮助学生对 1 克的实际 “大小”形成 较鲜明的表 象。
使学生明白要知道物品 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 察,供了 估测的练习,培养估 测意识。
类似之前的教学方 法通过多种贴近生 活的实例帮助学生 初步建立1千克的 概念,知道1千克 =1000克。
年、月、日 克和千克、吨
三年级下册4单元 二年级下册8单元 三年级上册1单元
三、教材分析:请选择四类“常见的量”之一 进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
克、千克、吨教材编排:
教材位置 内容 目标
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并能解决 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1、感受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 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 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教材中“常见的量”
元、角、分 时、分、秒(认识钟表、认识时间、秒的认识)
年、月、日
克和千克、吨
主要任务
一、梳理课表中对“常见的量”的基本要求。(从总到分)
二、“常见的量”在整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是怎样的?
三、教材分析:请选择四类“常见的量”之一进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
四、教学研究:请选择四类“常见的量”之一,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主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二、“常见的量”在整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是怎样 的?
常见的量
元、角、分
教材位置
一年级下册5单元
具体内容
认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 简单的计算
一年级上册7单元 时、分、秒
二年级上册7单元 三年级上册5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整时
认识时间:认识钟表几时几分 时、分、秒: 秒的认识 时间的计算 年、月、日:年、月、日 24时计时法 克和千克 吨的认识
要包括呈现并介绍你的教学设计?介绍你的设计思路与依据(理论、
实践),或举例(比如已有的成功教学设计的视频或文档)说明。
一、梳理课表中对“常见的量”的基本要求。(从 总到分)
常见的量
元、角、分 时、分、秒
课程内容
1 、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认识元、角、分, 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三年级上册
吨的认识
克和千克(二年级下)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 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较抽象的重量单位,使学生初 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
呈现一幅超市购物的情 景图。洗衣液5千克,苹果 重1千克,饼干110克…… 为引入表达物体重量的克 和千克做准备;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与实际 生活联系紧密,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