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范仲淹 导学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范仲淹》。
(2)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深入解读。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提问:《苏幕遮·范仲淹》的词牌特点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感受词的意境。
(2)让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
4. 讲解与欣赏:(1)讲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2)分析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其文学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范仲淹》的艺术特色和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范仲淹》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苏幕遮·范仲淹》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词人的《苏幕遮》词作,如苏轼、辛弃疾等,进行对比学习,分析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2. 延伸阅读:推荐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词作,如《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等,加深对范仲淹词风的理解。
《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思想,了解作者范仲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2
分析《苏幕遮》的意境和意象
学生应能分析《苏幕遮》中的意境和意象,理解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
人物情感,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03
掌握《苏幕遮》的艺术手法
学生应能掌握《苏幕遮》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表现手法等,了解这
些手法在词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
理解《苏幕遮》的主题思想和作 者的情感表达,掌握词中的意境 和意象分析方法。
难点
深入理解《苏幕遮》的艺术手法 和修辞运用,以及作者如何通过 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 考。
学习建议
建议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 内容,加深对《苏幕遮》的理解
和认识。
鼓励学生在平时多阅读古典诗词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
作。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
效果。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
作者二
了解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作者三
了解作者的代表作品和特 点
背景介绍
背景一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 代背景
背景二
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 涵
背景三
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 现手法
0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苏幕遮》的词 牌知识。
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 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苏幕遮》的创 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地位。
1.2 讲解《苏幕遮》这首词的背景,包括词的创作年代、背景及意境。
1.3 分析《苏幕遮》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逐句解析《苏幕遮》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解释其表达效果。
2.3 探讨词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豪放洒脱等。
第三章:诗词欣赏3.1 教师朗诵《苏幕遮》,学生跟随朗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苏幕遮》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3.3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第四章:诗词创作4.1 教师展示古代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平仄、韵脚、对仗等。
4.2 学生尝试以《苏幕遮》为模板,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4.3 教师对学生创作的诗词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5.2 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范仲淹的其他诗词作品,或进行相关主题的诗词创作。
第六章:词牌知识介绍6.1 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包括格律、韵脚、节奏等。
6.2 分析《苏幕遮》词牌在宋词中的流行程度及其与其他词牌的比较。
6.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苏幕遮》,体会词牌的音乐美感。
第七章:文化背景探讨7.1 讲解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7.2 分析《苏幕遮》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忠孝、爱国等。
7.3 学生探讨词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第八章:词人思想影响8.1 讲解范仲淹的政治理念、军事才能和文学成就。
8.2 分析《苏幕遮》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性格,如忠诚、坚定、正直等。
8.3 学生讨论如何从范仲淹的词中汲取正能量,提升自身品德修养。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苏幕遮》的字词、句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苏幕遮》的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 教学难点:分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学生准备:预习《苏幕遮》,了解诗词的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苏幕遮》,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讨论:分组讨论诗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分享各自的感悟。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情感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苏幕遮》,背诵并默写诗词。
2. 结合课后注释,进一步了解诗词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熟练程度,包括字词、句式和韵律的掌握。
2. 学生对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深度,以及能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热爱的体现。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典诗词。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及其历史背景。
3. 开展古典诗词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级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及其作者。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苏幕遮》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范仲淹的正直忠诚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价值。
(2)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苏幕遮·范仲淹》,了解诗词的大意。
(2)收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成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范仲淹的文学贡献,特别是《苏幕遮·范仲淹》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理解诗词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词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和记忆能力。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了解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词风的把握;(3)古典诗词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范仲淹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初步感知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欣赏词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比较其词风特点;(2)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词风,提高欣赏能力;(3)教师总结范仲淹的词风,强调其文学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意象和词风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苏幕遮·怀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并做好笔记;2. 分析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怀旧》的鉴赏文章。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人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苏幕遮 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案标题:《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范仲淹的背景和作品《苏幕遮》的主要内容。
2. 掌握《苏幕遮》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范仲淹的背景和《苏幕遮》的主要内容。
2. 《苏幕遮》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中的句式和词汇的掌握。
教学准备:1. 课文《苏幕遮》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音频资料引入范仲淹和《苏幕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范仲淹和《苏幕遮》,并简要介绍范仲淹的背景和《苏幕遮》的主要情节。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苏幕遮》的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3:词汇和句型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苏幕遮》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解释其意思和用法。
2. 学生进行词汇和句型的操练,例如填空、造句等。
Step 4:文学欣赏(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苏幕遮》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
2. 学生分享对《苏幕遮》的感受和理解,展示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Step 5: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范仲淹的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范仲淹的作品进行阅读,进一步了解他的文学创作。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范仲淹的其他作品。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范仲淹和《苏幕遮》,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词汇和句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典故;(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人文精神。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3)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人文精神。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2)如何欣赏古典诗词;(3)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范仲淹的人格魅力;(2)简介《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典故;(3)让学生思考:诗歌表达了范仲淹怎样的情感?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典故;(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体会其人文精神;(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范仲淹忧国忧民之情的理解;(3)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范仲淹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范仲淹》;(2)写一篇关于范仲淹的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范仲淹”;(3)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了解范仲淹的其他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五、教学反思(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2)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幕遮》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范仲淹)一、三维学习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3、鉴赏词中的佳句。
二、重点、难点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把鉴赏的重心落脚到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重点: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品读,学会赏析;三、学习方法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导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入(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运用四边教学法一一完成目标。
【目标一】了解有关常识师导学:我们刚刚学习过范仲淹的《渔家傲》,谁还记得范仲淹的简介?生回答:师明确:【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
生二岁而孤,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2. 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拓展诗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3. 推荐学生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提供诗歌的详细解释和分析,方便教师进行教学。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案标题: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其对苏幕遮的评价。
3. 分析苏幕遮的诗词作品,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诗词知识,提问:“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哪些诗人吗?他们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苏幕遮的生平和作品特点,包括他的成就和对宋代文学的贡献。
同时,简要介绍范仲淹对苏幕遮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苏幕遮的作品产生兴趣。
步骤三:诗词分析(15分钟)选择苏幕遮的一首代表作品,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情感和意义。
提问:“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这种情感?”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四: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苏幕遮的作品风格和表达方式,自行创作一首与其相似风格的诗词。
提供一些关键词和句式供学生参考,同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步骤五:作品分享(10分钟)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作品。
步骤六:总结和延伸(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苏幕遮的重要性和他对文学的贡献。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幕遮和其他诗人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创作:评估学生的创作水平和对苏幕遮风格的理解。
3. 学生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作品分享,评估学生对苏幕遮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苏幕遮的作品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2. 鼓励学生研究苏幕遮的其他作品,进行小组报告或展示,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苏幕遮和宋代文学的了解。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深入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苏幕遮》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学习《苏幕遮》做好铺垫。
2.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苏幕遮》。
(2)解释生僻字词,解析词牌特点。
(3)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苏幕遮》的优美词句。
(2)学生举例说明《苏幕遮》在现代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苏幕遮》。
(2)写一篇关于《苏幕遮》心得体会的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的风格异同。
(2)学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创作练习:(1)教师提出创作主题,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苏幕遮》风格的词。
(2)学生提交创作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综合实践活动1. 组织一场以“苏幕遮”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如朗诵、舞蹈、书画等。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第一章: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词的背景了解宋代词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探讨《苏幕遮》词牌的由来和特点。
1.2 范仲淹简介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
强调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二章:词的字词解析2.1 词牌结构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句式、韵脚和平仄等。
解释词牌中的特殊字词和修辞手法。
2.2 词句解析逐句解析《苏幕遮》的词句,解释其中的意象、寓意和表达手法。
探讨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和象征等。
第三章:词的意境与情感3.1 意境解析分析《苏幕遮》的意境,描绘词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探讨词中的意象组合和意境营造的手法。
3.2 情感探究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如离愁别绪、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的深度。
第四章:词的文化意义4.1 历史背景了解《苏幕遮》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探讨词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4.2 文化内涵分析《苏幕遮》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书画和音乐等。
探讨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文化意义。
第五章:词的鉴赏与创作5.1 词的鉴赏学习如何鉴赏词,包括欣赏词的语言、意境、情感和结构等方面。
培养对《苏幕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2 词的创作学习如何创作词,包括选择词牌、构思意境、运用修辞手法等。
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苏幕遮》为词牌的词,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词的音乐与表演6.1 词的音乐传统探讨《苏幕遮》在音乐上的传统和演唱方式。
分析词牌在音乐上的特点和节奏感。
6.2 词的表演艺术了解古代词人在吟唱词时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传达。
探讨如何将《苏幕遮》通过现代表演艺术形式呈现。
第七章:词的传承与影响7.1 词的传承探讨《苏幕遮》在历史上的传承过程,包括历代文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和引用。
分析《苏幕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2 词的影响探讨《苏幕遮》对后世词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词;(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2. 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理解;3. 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生僻字词的解释;2.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3. 词的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词的全文、注释、译文、词牌特点等内容;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范仲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词意;(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思乡之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2)选择一首同词牌的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1)教师展示其他作者的怀乡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2)学生对比《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异同。
初中《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初中《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苏幕遮》。
2. 分析范仲淹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 领悟词中所表达的羁旅乡思之情。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词人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词中意境的理解。
2. 词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代词人及其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2. 提问:同学们对宋代词有什么印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位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词作,大家猜猜是谁?二、作者简介(5分钟)1. 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如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 强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引导学生对其文学成就有所期待。
三、背景解说(5分钟)1. 解释《苏幕遮》的词牌背景,让学生了解词牌与词作内容的关系。
2. 阐述《苏幕遮》抒写羁旅乡思之情,指出这首词在离愁别恨题材中的独特之处。
四、词作赏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苏幕遮》,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解释其象征意义。
3. 讨论词中的情感变化,从“乡思”到“羁旅”,再到“怀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苏幕遮》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词中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词作,如《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等,以加深对范仲淹词风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范仲淹的《苏幕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学案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杰弗逊使用时间:2016-03-11
苏幕遮
——范仲淹
【教学目标】
1、体味写景抒情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在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2、掌握分析意境型和赏析思想感情型的答题方法,学以致用。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析意境型和赏析思想感情型的答题方法,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二、背景链接
范仲淹是北宋前期的一代名臣,作此词时正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对边塞生活非常了解。
三、知识拓展:
羁旅怀乡诗常见意象
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常暗指故乡。
2.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月亮: [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4.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5.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
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
6.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8.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9.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10.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相关高考常见类型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
答题步骤:
(1)景:先用一个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图景,如夕阳秋景图之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详细概说画面;(2)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思想感情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
对于本诗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
答题步骤:(1)概括: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感情。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如果遇到多个情感情况最好分点作答)
【课前预习】
一、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1、重点字词:
黯追
旅思思
2、诗文翻译:
命制:郭贝校对:张娟审核:陈云平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上片
思考:
1、请找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中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2、在“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句中写景角度有什么变化。
3、“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中意象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4、这首写羁旅乡愁的词,意境壮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品读课文下片
1.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则主要抒情。
那么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
感,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现出来?
2、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提示:联系上下句)。
回顾一下
人物形象
本词所表现出的作者是一个形象。
情景关系
手法:,借之景,抒之情。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
画角数声鸣咽,雪漫漫。
1.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5分)
2.作者整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课堂检测】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芳萆”历来是别离主题吟咏的意象之一,如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萆,更行更远还生”。
作者字面上是埋怨“芳草”无情,其实流露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3.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