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2)

合集下载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1、遵义会议;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3 、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3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 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红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 ,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1 、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 、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红军长征的原因及胜利的定义,提高史论结合及从史料内涵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人和事展开,创设情境,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提升读图看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长征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争的精神面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视频《七律·长征》,然后教师提问:毛主席在什么情况荡气回肠写下这首七律诗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讲授新课(一)一曲悲歌震宇寰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自1930年11月起,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皆被红军粉碎。

于是1933年秋,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材料一兵力,64个师,7个旅,6个团,空军11个队,飞机150架,总计百万兵力。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材料二举办庐山“军事训练团”,人美英等国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装备;聘请一批德国专家当顾问,筹备作战计划,研究改用新的战略战术;在苏区周围修筑了几千个碉堡和建立经济封锁线。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师设问:第五次“围剿”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蒋准备充分,兵力强大,战法新颖。

)(过渡)面对蒋介石的新战略,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他的王牌就是让一年前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担任总指挥。

材料三李德认为,对付蒋介石的新战法,红军过去反“围剿”的方式已不适用。

他狂妄地说“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打正规战的时候”,坚决反对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反对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主张打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阵地战,因而使红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地位。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技能,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相应的史料和历史地图,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识图能力。

二、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是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围绕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进行学习,共有三课内容,分别是《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要讲述了国共合作展开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历经了国民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获得了长征的胜利,三课内容环环相扣,要合理教学,掌握好教学节奏,循序渐进,注意前后衔接,认真讲授。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子目,即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时期中具有承前继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重要地位,要让学生理解并传承长征精神,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把握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二)教学难点: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六、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0教学内容:11课《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林秋菊【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兰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七律·长征》写作背景,引入新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城的过程非常艰难,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一、长征的原因出示《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讲解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下令围剿红军(出示蒋介石“围剿”红军手令)出示: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表介绍李德,设问:地五次反围剿没有成功的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师补充讲解:“左”:思想太过超前,不以现实为根据,急躁冒进。

总结原因:1.客观: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2.主观:①中共临时中央领导在军事上指挥“左”的错误(根本原因)②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直接原因)(过渡)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过程1.开始标志: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

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讲解红军长征的过程,重点讲解关键事件。

湘江战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初期遭到严重损失。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对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解,同时可以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2.技能目标: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历史内容的概括与整理。

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够对长征精神进行学习,同时具有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遵义会议、胜利会师等相关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构建教学情境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七律·长征》文章内容。

1.要求所有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并且在课堂中讨论这首诗所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课堂提问,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长征?自己对长征的印象是什么?3.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教材的阅读,并且说一说长征所发生的历史背景。

4.教师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来进行电影《长征大会师》的片段播出,并且让学生进行认真观看。

学生观看之后,需要进行电影片段的讨论,说一说学生的观后感。

5.课堂教学内容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程,一起去了解长征的整个过程,对它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看一看当时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二、课堂教学互动(一)战略转移1.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性转移,那么请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长征?2.在长征的过程中,刚开始有多少人参与长征?3.博古在长征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决定?在关键时刻,是谁改变了原有的战略方案?(二)遵义会议1.仔细阅读教材,总结遵义会议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对遵义会议的大致内容进行总结。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份展开,主要是对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思想提出纠正。

同时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被选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同时对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进行罢免,并且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共同进行军事指挥工作的开展。

)2.说一说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的开展能够正确进行长征战略的确立,毛泽东同志能够成为党中央的领导之一,挽救了整个革命,是历史的一种重要转折。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7课,主要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叙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到长征精神的伟大。

教材内容包括长征的背景、长征的行程、长征的胜利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长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为理想和信念奋斗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重要性。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

4.图片、地图展示法: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征的行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呈现长征的行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向我们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队的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胜利以及长征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遵义会议。

本课除了掌握课本知识点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教学内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所面临的不同的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让学生概括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人格魅力,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新授课【教学准备】搜集相关材料(图片、文字材料、练习等)、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交流:播放视频《长征》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该视频向我们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件事?关于长征,你想知道些什么?2、引入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3、展示本课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2、1935年1月,中共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教学设计2: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教学设计2: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2.学习场面描写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赏析本文的语言,分析句子的含义,把握语句的作用。

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赏析本文的语言,分析句子的含义,把握语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场面描写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胜利的激情岁月——《长征胜利万岁》。

二、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7岁当上团政委。

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2.写作背景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红军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

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

后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然而,因为张国焘坚决南下而反对中央的“北上路线”,冒险度过大草地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又被迫分裂。

1935年9月17日,攻占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哈达铺。

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

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起县),标志着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吴起镇不仅由此成为了党中央与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奠基大西北、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泼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开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答复: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答复: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更多地关注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事迹,而对于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长征,使其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长征相关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长征的过程,重点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事迹。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国民革命、土地革命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红军的英勇顽强有直观的认识,但对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和敬仰,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中国革命史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长征的意义和中国革命史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长征相关的图片资料。

4.视频:与长征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与长征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和图片,生动地展现长征的历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的精神。

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的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块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教材首先阐述了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这是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

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并召开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过雪山、草地,进行了一系列出色的军事作战。

红军战士展现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最后,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出色指挥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最先完成了长征,到达了陕北吴起镇。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红军长征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和理解长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精神,讨论红军长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赛课教学设计_2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赛课教学设计_2

英雄的史诗永恒的信念——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通过老红军口述历史的视频史料、党史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图表史料、数字长征等文字史料的使用和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提高评判历史的能力,渗透史料实证的意识;通过绘制长征路线图和党成长史时间轴的分析,建立时空观念,加深对历史的准确理解;通过视频材料感受长征之艰难,体会长征之精神,树立人生之信念;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学生个人,浸润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1、从已有知识能力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了解,对长征故事的许多片段有所了解,但知识构建非常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历史角度的分析,需要老师通过历史教学完成。

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系统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

2、从心理认知特点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极强的探究事物的欲望,在教学中可以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同时辩证思维开始萌芽与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

3、从成长环境分析:现在的孩子生长在社会和平、国家富强的新时期,家庭物质生活富足,对理想、信念缺乏切身体验,引发学生对于长征精神的情感共鸣和理解红军的革命信念是一个心理认知的难点。

三、重难点重点:感悟长征精神长征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长征精神。

历史的一大功能就是以史为鉴、指导现实,如何让初中生切实感受长征精神并且指导中学生的行为,就是本课的现实意义。

因此将感悟长征精神作为重点既符合课标要求,又明确本课主题。

难点:信念源自什么信念是我设计本课的一个核心精神,理解了信念就能更深刻的理解长征精神。

而初中生对信念的认知浮于表面,没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将信念源自什么设为难点是学情的要求。

希望通过对难点的突破,帮助青少年逐步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启发质疑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成五个大的部分:课前自主学习、导入、感知长征、感受长征、感悟长征,体现了思维层次从基本了解到深入理解再到自我内化这样逐渐深入的过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教材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

在十年内战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是第五单元的重点内容。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目前我校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厚。

教师借助多媒体这个平台,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视频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还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本课从长征的原因、经过、意义和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四个方面讲授,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由理论知识到情感升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长征之艰难,体会长征之精神,树立人生之信念,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学生个人,展现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路线。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的理解与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小学时学过的语文课文《金色的鱼钩》视频导入,让学生产生共鸣,紧扣课题,铺垫情感,吸引学生注意力.(二)讲授新课:一、感知长征——前因后果明史实(1)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完成两个问题: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获取红军长征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由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教师提问: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形势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改道贵州?
(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失误,红军渡过湘江时,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如果依然按博古、李德等人的计划前行,正中国民党下怀。


4.遵义会议
列表归纳遵义会议的相关问题
时间: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探讨: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结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总结红军后期的长征路线: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
结束。

展示地图演示长征路线,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出示材料,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两次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2.长征胜利结束
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
出示材料:
材料一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二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占总数的87%,其中:元帅9位,大将8位,上将48位,中将157位。

——《数字看长征》
两则材料说明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展示: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讨论:今天如何弘扬传承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三、课堂小结
长征是人类为了传播理想进行的不畏牺牲的伟大远征,千万民众跟着共产党人穿越中国国土,他们坚信路的尽头就是一个崭新的中国!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为传播理想进行的远征。

红军的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

人生也好比长征,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突围,我们要心怀自己的梦想,勇敢,坚韧的走下去!【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